《今古奇观》是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选集,作者为明代抱瓮老人。主要选自冯梦龙的“三言” 和凌濛初的“二拍”。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中的四十篇作品,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它既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新思想,又留存着消极和庸俗的旧意识,其中也有一些描写神仙道化、宣扬封建伦理纲常和描写色情的成分。这种进步和落后交织在一起的现象,正是当时新兴市民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十七卷 崔俊臣巧会芙蓉屏(下) ————右调《临江仙》,院中之尼虽是识得经典上的字。文义不十分精通。看见此词上只道是王氏卖弄才情,偶然题咏口不晓中间缘故。谁知这画来历二却是崔县尉自己手笔画的,也是船中劫去之物。王氏看见物在人亡上心内暗暗伤悲。又晓得强盗踪迹下已有影响,只可惜是个女身,又已做了出家人,一时无处申理忍在心中,再看机会。却是冤仇当雪,姻缘未断,自然生出事体来。姑苏城里有一个人,名唤郭庆春个家道殷富,最肯结识官员士夫个心中喜好的是文房清玩,一日游到院中来,见了这幅芙蓉画得好,又见上有题咏,字法俊逸可观心里喜欢不胜,问院主要买。院主与王氏商量,王氏自忖道:"此是丈夫遗迹,本不忍舍;却有我的题词在上。中含冤仇意思在里面,遇着有心人玩着词句一究问根由,未必不查出踪迹来,若只留在院中,有何益处?"就叫:"师父卖与他罢,"庆春买得,千欢万喜去了,其时有个御史大夫高公,名纳麟,退居姑苏,最喜欢书画上郭庆春想要奉承他,故此出价钱买了这幅纸屏去献与他一高公看见画得精致,收了他的,忙忙里也未看着题词,也不查着款字只交与书僮,分付且张在内书房中,送庆春出门来别了。只见外面一个人手里拿着草书四幅,插个标儿要卖。高公心性既爱这行物事,眼里看见,就不肯便放过了儿叫取过来看。那人双手捧递,高公接上手一看,字格类怀素了清劲不染俗。若列法书中一可载《金石录》。高公看毕几道:"字法颇佳,是谁所写?"那人答道:"是某自己学写的"高公抬起头来看他,只见一表非俗,不觉失惊。问道:"你姓甚名谁?何处人氏?"那个人掉下泪来道:"某姓崔名英个字俊臣,世居真州。以父荫补永嘉县尉了带了家眷同往赴任,自不小心了为船人所算,将英沉于水中只家财妻小,都不知怎么样了?幸得生长江边人幼时学得泅水之法,伏在水底下多时个量他去得远了,然后爬上岸来,投一民家。浑身沾湿,并无一钱在身,赖得这家主人良善,将干衣出来换了人待了酒饭,过了一夜,明日又赠盘缠少许人打发道:’既遭盗劫,理合告官上恐怕连累,不敢奉留。’英便问路进城,陈告在平江路案下了。只为无钱使用。缉捕人役不十分上紧。今听候一年下杳无消耗。无计可奈,只得写两幅字卖来度日,乃是不得已之计,非敢自道善书,不意恶札上达钧览。" 高公见他说罢,晓得是衣冠中人,遭盗流落,深相怜悯。又见他字法精好,仪度雍容,便有心看顾他,对他道:"足下既然如此儿目下只索付之无奈,且留吾西塾一教我诸孙写字,再作道理又意下如何?"崔俊臣欣然道:"患难之中,无门可投。得明公提携。万千之幸!"高公大喜二延入内书房中,即治酒榼相待,正欢饮间,忽然抬起头来,恰好前日所受芙蓉屏,正张在那里个俊臣一眼睃去见了,不觉泫然垂泪,高公惊问道:"足下见此芙蓉二何故伤心?"俊臣道:"不敢欺明公,此画亦是舟中所失物件之一即是英自己手笔。只不知何得在此,"站起来再看看,只见上有一词了俊臣读罢,又叹息道:"一发古怪!此词又即是英妻王氏所作,"高公道:"怎么晓得?"俊臣道:"那笔迹从来认得。且词中意思有在,真是拙妻所作无疑,但此词是遭变后所题,拙妇想是未曾伤命,还在贼处。明公推究此画来自何方,便有个根据了。"高公笑道:"此画来处有因只当为足下任捕盗之责,且不可泄漏!"是日酒散叫两个孙子出来拜了先生却说高公明日密地叫当直的请将却说高公明日密地叫当直的请将郭庆春来二问道:"前日所惠芙蓉屏是那里得来的?"庆春道:"买自城外尼院。"高公问了去处,别了庆春上就差当直的到尼院中仔细盘问:"这芙蓉屏是那里来的?又是那个题咏的?"王氏见来问得蹊跷只就叫院主转问道:"来问的是何处人?为何问起这些缘故?"当直的回言:"这画而今已在高府中,差来问取来历。"王氏晓得是官府门中来问,或者有些机会在内,叫院主把真话答他道:"此画是同县顾阿秀舍的。就是院中小尼慧圆题的儿"当直的把此言回复高公高公心下道:"只须赚得慧圆到来此事便有着落。"进去与夫人商议定了几隔了两日,又差一个当直的人分付两个轿夫抬了一乘轿到尼院中来了当直的对院主道:"在下是高府的管家,本府夫人喜诵佛经,无人作伴,闻知贵院中小师慧圆了悟愿礼请拜为师父,供养在府中二不可推却!"院主迟疑道:"院中事务大小都要他主张,如何接去得?"王氏闻得高府中接他,他心中怀着复仇之意,正要到官府门中走走,寻出机会来。亦且前日来盘问芙蓉屏的,说是高府,一发有些疑心,便对院主道:"贵宅门中礼请人岂可不去?万一推托了个惹出事端来,怎生当抵?"院主晓得王氏是有见识的,不敢违他,但只是道:"去便去,只不知几时可来,院中有事怎么处?"王氏道:"等见夫人过下住了几日,觑个空便,可以来得就来儿想院中也没甚事,倘有疑难的个高府在城不远,可以来问信商量得的,"院主道:"既如此,只索就去,"当直的叫轿夫打轿进院,王氏上了轿,一直的抬到高府中来个高公未与他相见,只叫他到夫人处见了,就叫夫人留他在卧房中同寝几高公自到别房歇宿。夫人与他讲些经典,说些因果,王氏问一答十个说得夫人十分喜欢敬重闲中问道:"听小师父口谈人不是这里本处人。还是自幼出家的?还是有过丈夫只半路出家的?"王氏听说罢,泪如雨下道:"复夫人:小尼果然不是此间人个是真州人。丈夫是永嘉县尉,姓崔名英,一向不曾敢把实话对人说,而今在夫人面前,只索实告口想自无妨。"随把赴任到此,舟人盗劫财物,害了丈夫全家,自己留得性命,脱身逃走了幸遇尼僧留住,落发出家的说话儿从头至尾,说了一遍,哭泣不止,夫人听他说得伤心,恨恨地道:"这些强盗害得人如此!天理昭彰,怎不报应?"王氏道:"小尼躲在院中一年,不见外边有此消耗。前日忽然有个人拿一幅画芙蓉到院中来施只小尼看来,却是丈夫船中之物即向院主问施人的姓名一道是同县顾阿秀兄弟。小尼记起丈夫赁的船正是船户顾姓的了而今真赃已露,这强盗不是顾阿秀是谁?小尼当时就把舟中失散的意思,做一首词题在上面。后来被人买去了,贵府有人来院,查问题咏芙蓉下落又其实即是小尼所题,有此冤情在内下"即拜夫人一拜道:"强盗只在左近下不在远处了。只求夫人转告相公,替小尼一查,若是得了罪人,雪了冤仇,以下报亡夫相公、夫人恩同天地了!"夫人道:"既有了这些影迹,事不难查,且自宽心!等我与相公说就是向"夫人果然把这些备细一一与高公说了儿又道:"这人且是读书识字,心性贞淑,绝不是小家之女,"高公道:"听他这些说话与崔县尉所说正同又且芙蓉屏是他所题,崔县尉又认得是妻子笔迹下此是崔县尉之妻无可疑心,夫人只是好好看待他,且不要说破,"高公出来见崔俊臣时个俊臣也屡屡催高公替他查查芙蓉屏的踪迹二高公只推未得其详,略不提起慧圆的事向高公又密密差人问出顾阿秀兄弟居址所在、平日出没行径,晓得强盗是真。 却是居乡的官个未敢轻自动手,私下对夫人道:"崔县尉事查得十有七八了,不久当使他夫妻团圆。但只是慧圆还是个削发尼僧,他日如何相见,好去做孺人?你须慢慢劝他长发改妆才好"夫人道:"这是正理,只是他心里不知道丈夫还在儿如何肯长发改妆?"高公道:"你自去劝他,或者肯依固好。毕竟不肯时节,我另自有话说。"夫人依言,来对王氏道:"吾已把你所言尽与相公说知,相公道:’捕盗的事,多在他身上下管取与你报冤。’"王氏稽首称谢人夫人道:"只有一件:相公道你是名门出身、仕宦之妻,岂可留在空门没个下落?叫我劝你长发改妆,你若依得,一力与你擒盗便是二"王氏道:"小尼是个未亡之人下长发改妆何用?只为冤恨未伸,故此上求相公做主。若得强盗歼灭,只此空门静守,便了终身,还要甚么下落?"夫人道:"你如此妆饰,在我府中也不为便。不若你留了发,认义我老夫妇两个,做个孀居寡女,相伴终身。未为不可。"王氏道:"承蒙相公、夫人抬举一人非木石,岂不知感?但重整云鬟上再施铅粉,丈夫已亡,有何心绪?况老尼相救深恩口一旦弃之,亦非厚道。所以不敢从命,"夫人见他说话坚决,一一回报了高公,高公称叹道:"难得这样立志的女人!"又叫夫人对他说道:"不是相公苦苦要你留头二其间有个缘故。前日因去查问此事了有平江路官吏相见,说:’旧年曾有人告理人也说是永嘉县尉,只怕崔生还未必死,’若是不长得发,他日一时擒住此盗口查得崔生出来,此时僧俗各异,不得团圆,悔之何及!何不权且留了头发?等事体尽完上崔生终无下落,那时任凭再净了发,还归尼院,有何妨碍?"王氏见说是有人还在此告状二心里也疑道:"丈夫从小会没水人是夜眼见得囫囵抛在水中的,或者天幸留得性命也不可知,"遂依了夫人的话,虽不就改妆几却从此不剃发,权扮作道姑模样了人又过了半年,朝廷差个进士薛溥化为监察御史来按平江路这个薛御史乃是高公旧日属官,他吏才精敏,是个有手段的。到了任所,先来拜谒高公人高公把这件事密密托他,连顾阿秀姓名、住址、去处都细细说明白了只薛御史谨记在心,自去行事儿不在话下。 且说顾阿秀兄弟自从那年八月十五夜一觉直睡到天明,醒来不见了王氏,明知逃去,恐怕形迹败露,不敢明明追寻一虽在左近打听两番,并无踪影,这是不好告诉人的事,只得隐忍罢了,此后一年之中,也曾做个十来番道路虽不能如崔家之多,侥幸再不败露,甚是得意。一日正在家欢呼饮酒间,只见平江路捕盗官带着一哨官宾将宅居围住拿出监察御史发下的访单来,顾阿秀是头一名强盗,其余许多名字逐名查去,不曾走了一个。又拿出崔县尉告的赃单来个连他家里箱笼,悉行搜卷口并盗船一只,即停泊门外港内儿尽数起到了官,解送御史衙门薛御史当堂一问,初时抵赖,及查物件,见了永嘉县尉的敕牒尚在箱中,赃物一一对款,薛御史把崔县尉旧日所告失盗状口念与他听,方各俯首无词,薛御史问道:"当日还有孺人王氏下今在何处?"顾阿秀等相顾不出一语,御史喝念严刑拷讯。顾阿秀道:"初意实要留他配小的次男,故此不杀。因他一口应承,愿做新妇,所以再不防备,不期当年八月中秋,乘睡熟逃去,不知所向。只此是实情人"御史录了口词,取了供案。凡是在船之人,无分首从下尽问成枭斩死罪,决不待时一原赃照单给还失主。御史差人回复高公,就把赃物送到高公家来交与崔县尉。俊臣出来一一收了人晓得敕牒还在,家物犹存,只有妻子没查下落处,连强盗肚里也不知去向了真个是渺茫的事。俊臣感新思旧只不觉恸哭起来。有诗为证:堪笑聪明崔俊臣一也应落难一时浑。 既然因画能追盗,何不寻他题画人? 元来高公有心,只将画是顾阿秀施在尼院的说与俊臣知道人并不曾提起题画的人就在院中为尼,所以俊臣但得知盗情,因画败露,妻子却无查处,竟不知只在画上,可以跟寻得出来的。 当时俊臣恸哭已罢,想道:"既有敕牒,还可赴任,若现稽迟,便恐另补有人一到不得地方了。妻子既不见,留连于此无益。"请高公出来拜谢了儿他就把要去赴任的意思说了,高公道:"赴任是美事,但足下青年无偶,岂可独去?待老夫与足下做个媒人,娶了一房孺人,然后夫妻同往也未为迟,"俊臣含泪答道:"糟糠之妻同居贫贱多时,今遭此大难,流落他方下存亡未卜。然据着芙蓉屏上尚及题词二料然还在此方。今欲留此寻访,恐事体渺茫,稽迟岁月下到任不得了。愚意且单身到彼上差人来高揭榜文,四处追探下拙妇是认得字的。传将开去他闻得了,必能自出。除非忧疑惊恐几不在世上了。万一天地垂怜,尚然留在,还指望伉俪重谐,英感明公恩德,虽死不忘若别娶之言,非所愿闻又"高公听他说得可怜,晓得他别无异心,也自凄然道:"足下高谊如此人天意必然相佑,终有完全之日,吾安敢强逼?只是相与这几时。容老夫少尽薄设奉饯,然后起程,"次日开宴饯行,邀请郡中门生、故吏、各官与一时名士毕集了俱来奉陪崔县尉。酒过数巡,高公举杯告众人道:"老夫今日为崔县尉了今生缘,"众人都不晓其意,连崔俊臣也一时未解几只见高公命传呼后堂:"请夫人打发慧圆出来!"俊臣惊得目呆二只道高公要把甚么女人强他纳娶口故设此宴,说此话,也有些着急了,梦里也不晓得他妻子叫得甚么慧圆!当时夫人已知高公意思。把崔县尉在馆内多时,已获了强盗,问了罪名,追出敕牒,今日饯行赴任,特请你到堂厮认团圆,逐项逐节的事情,说了一遍。王氏如梦方醒不胜感激。先谢了夫人,走出堂前来。此时王氏发已半长儿照旧妆饰。崔县尉一见,乃是自家妻子,惊得如醉里梦里了高公笑道:"老夫原说道与足下为媒,这可做得着么?"崔县尉与王氏相持大恸下说道:"自料今生死别了,谁知在此,却得相见?"座客见此光景,尽有不晓得详悉的,向高公请问根由高公便叫书僮去书房里取出芙蓉屏来,对众人道:"列位要知此事,须看此屏。"众人争先来看上却是一画一题。看的看,念的念,却不明白这个缘故,高公道:"好教列位得知,只这幅画,便是崔县尉夫妻一段大姻缘,这画即是崔县尉所画,这词即是崔孺人所题,他夫妻赴任到此,为船上所劫,崔孺人脱逃于尼院出家,遇人来施此画,认出是船中之物,故题此词。后来此画却入老夫之手只遇着崔县尉到来,又认出是孺人之笔,老夫暗地着人细细问出根由,乃知孺人在尼院,叫老妻接将家来住着向密行访缉,备得大盗踪迹。托了薛御史究出此事,强盗俱已伏罪,崔县尉与孺人在家下各有半年多几只道失散在那里,竟不知同在一处多时了,老夫一向隐忍,不通他两人知道,只为崔孺人头发未长,崔县尉敕牒未获,不知事体如何,两人心事如何?不欲造次漏泄,今罪人既得,试他义夫节妇,两下心坚,今日特地与他团圆这段姻缘一故此方才说替他了今生缘个即是崔孺人词中之句,方才说下’请慧圆’,乃是崔孺人尼院中所改之字只特地使崔君与诸公不解只为今日酒间一笑耳。"崔俊臣与王氏听罢,两个哭拜高公,连在坐之人无不下泪,称叹高公盛德古今罕有,王氏自到里面去拜谢夫人了,高公重入座席,与众客尽欢而散儿是夜特开别院,叫两个养娘伏侍王氏与崔县尉在内安歇明日,高公晓得崔俊臣没人伏侍儿赠他一奴一婢,又赠他好些盘缠,当日就道。他夫妻两个感念厚恩,不忍分别,大哭而行。王氏又同丈夫到尼院中来上院主及一院之人见他许久下来了忽又改妆,个个惊异。王氏备细说了遇合缘故,并谢院主看待厚恩。院主方才晓得顾阿秀劫掠是真个前日王氏所言妻妾不相容,乃是一时掩饰之词。院中人个个与他相好的,多不舍得他去。事出无奈,各各含泪而别,夫妻两个同到永嘉去了待永嘉任满回来,重过苏州差人问候高公,要进来拜谒只谁知高公与夫人俱已薨逝个殡葬已毕了。崔俊臣同王氏大哭个如丧了亲生父母一般。问到他墓下拜奠了,就请旧日尼院中各众在墓前建起水陆道场三昼夜下以报大恩。王氏还不忘经典人自家也在里头持诵。事毕,同众尼再到院中。崔俊臣出宦资厚赠了院主又王氏又念昔日朝夜祷祈观世音暗中保佑,幸得如愿,夫妇重谐,出白金十两,留在院主处,为烧香点烛之费,不忍忘院中光景,立心自此长斋念观音不辍只以终其身。当下别过众尼,自到真州宁家,另日赴京补官口这是后事,不必再题。 此本话文一高公之德,崔尉之谊,王氏之节。皆是难得的事。各人存了好心,所以天意周全,好人相逢只毕竟冤仇尽报,夫妇重完,此可为世人之劝。诗云:王氏藏身有远图,间关到底得逢夫。 舟人妄想能同志上一月空将新妇呼。 又诗云:芙蓉本似美人妆,何意飘零在路旁? 画笔词锋能巧合口相逢犹自墨痕香。 又有一道赞叹御史大夫高公云:高公德谊薄云天只能结今生未了缘。 不使初时轻逗漏,致令到底得团圆。 芙蓉画出原双蒂,萍藻浮来亦共联。 可惜白杨堪作柱,空教洒泪及黄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直以来,正史对秦国评价不是很好,什么“暴秦”,什么“天下苦秦久矣”等等。罪状很多,比如秦赵长平一战,一次坑杀赵降卒二十万,还有焚书坑儒,严刑峻法,实行连坐制,建阿房宫,修骊山墓,劳民伤财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反正,很恶劣。中学学历史的时候,看到年迈的老师痛心疾首地历数秦国罪状时,我也感同身受,建立在武力和暴政基础上的秦国干了太多坏事了,它不灭亡,简直违背人类文明。但随着岁数年长,参看的史料多了,也刷新之前的三观。我对秦国也越来越有好感,特别是秦国艰苦创业那段历史。 秦国开国先君秦非子,只是给周王放马的马夫,说得官气一点就是“弼马温”;与齐国、晋国、鲁国、燕国、卫国、楚国等国家的开国先君相比,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你想啊,齐国开国先君是姜太公,人家是周武王的老师;晋国的开国先君是唐叔虞,人家是周武王的儿子;鲁国是伯禽,人家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的儿子;燕国是姬奭,他是周武王的弟弟;卫国是康叔封,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兄弟;反正都是皇亲国戚,只有楚国的开国先君不是,但人家也是地方的首领,一方豪杰。所以,开局,秦国就输在起跑线上了。然后,秦国的地理位置,用现代话说,就是老少边穷,不仅资源贫瘠,而且还狭小,“向东不能出崤函,争南不能及巴蜀”。周边的楚国、魏国、赵国以及北方的少数民族也时常欺负它,然而,秦国也只能忍,硬不起来。所以,“地利”这块,秦国也沾不上光。 再次,秦国与周边的国家关系很差,这不是秦国不想跟他们好,而是他们不带秦国一起玩,原因后面会讲到。不仅如此,还时常结群去欺负他。要不是秦国是块贫瘠艰险之地,要不是“纠纠老秦,共赴国难”,估计老早就被瓜分了。综上,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秦国一样都没有沾到,万万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穷吊丝,居然能逆袭,笑到了最后!秦国之所以能活过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两集,最后还来个索哈,把全盘都收入囊中,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秦国打破了阶级界线,促使了人才自由流动,极大增强了活力。 孟子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人类社会自诞生那一天起,就有自私的基因,因为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始终是有限的,如何分配,是由领导者说了算。领导者如果格局大,心情好,就多分点;不高兴,就少分点;要是遇到了没有什么格局的领导者,不分你也奈何不了,除非你有本事干翻他,自己来当领导。但问题的是,你当了领导后,能保证均分吗?分得不合理,照样有人来干翻你。 所以,总有一部分人占据了优势资源,他们会通过各种手段,制定有利于他们的游戏规则。而且,他们还希望这个规则永远不要被暴力打破,这样,他们儿子,孙子,世世代代都会享受到这份福泽。于是阶级就产生了,有些人生下了就是贵族,有些人生下来就是贱人,如果游戏规则没有被打破,就永远是这样。诸国卑秦,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秦国出身不好,不是贵族,在齐国、韩国、赵国、魏国、燕国等国家看来,秦国就是一个穷吊丝,就要孤立你,不带你玩。秦国也很努力改变这个状况,但实力不允许呀。 老秦人也只能熬,熬呀,熬呀,到底熬到什么时候才能出头呢?终于熬到了秦穆公时代,终于雄起了一回,把西方的戎人揍了一顿,开辟了国土千余里,也在“春秋五霸”功绩本上记了精彩一笔。但是到了他儿子秦孝公时代,就没有后劲了。 一年的冬天,秦国第三十一代国君秦孝公站在函谷关的城墙上,狠狠地下了改革的决心:麻蛋的,必须要改变游戏规则了,否则真的没法玩下去了! 他要变法,他要招人才,他要打破阶级界限,他发布的“招贤令”,里面有一条内容是这样的:“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如果有人能帮我出谋划策,而使秦国恢复穆公霸业的人,无论是外国的宾客,还是秦国的国人,我都让他当高官,领国政,甚至我可以与他一起分享秦国。 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何等的魄力!于是卫国的商鞅来了,秦孝公与商鞅一见如故,于是推行变法。商鞅变法诸多内容里面,有一条内容对于秦国军事力量提升至关重要,甚至一直影响至今,那就是奖励军功。 商鞅制定了二十等级爵制,并规定凡是秦国士兵杀一个敌人,就能够得到一级爵位,一亩良田,宅地九亩,一个仆人。以取得敌人的人头数为计算杀敌人数的证据,杀的敌人越多,得到的赏赐就越多。就这样,平民百姓可以通过当兵杀敌,通向贵族阶层。这相于打开一个绿色通道,让底层百民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子孙当上贵族,享受福泽。 于是秦国将士在战场上都是这样:脱掉铠甲,赤膊上阵,勇猛直前,左手拎着血淋淋的人头,右手夹着生擒而来的俘虏,还在不停地追杀敌军。从此以后,在与六国干架的过程中,秦国很少吃亏,一直占上风。 变法有如此好处,其他六国不会视而不见,他们也积极变法,甚至还比秦国要早,像魏国李悝变法就比秦国早五十多年,楚国推动吴起变法也比秦国早三十多年,韩国申不害,齐国的邹忌都积极推动变法,但他们也只是昙花一现,扬汤止沸,没有秦国那么彻底。 最主要还是六国的君主没有秦王那么有魄力,遇到守旧势力反对,就推动不下去了;说白了,他们不愿意与平民分权利,他们想维持严明的阶级等级秩序。 所以,他们不但不彻底推行变法,还仇视秦国,因为秦国自秦孝公尝到变法甜头以来,一直到秦始皇实现大一统,一百多年时间里,一直在推行变法,那条绿色通道一直没有关闭。多少底层平民通过军功,通上了贵族阶层;多少六国人才纷纷涌向秦国,甚至一度垄断了“相国”这个关键岗位,像商鞅、甘茂、张仪、范睢、吕不韦等等。 人才流动,增强了活力;与民分权,也增加了参与感;所以秦国上下干活都很卖力,这也是秦国最终能灭掉六国,实现大一统的内在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关张已经救下董卓,他为何还不重用这三人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其一,董卓看不上刘关张三人“白身”身份。 当时,刘备看到朝廷皇榜,为剿灭黄巾军,招募士兵。他感慨之时,先后遇到了张飞、关羽二人,气味相投,于是在桃园结为异姓兄弟,相约投军。刘关张三人结义后,自筹资金打造兵器,并招兵买马。此时,刘备没有得到东汉朝廷的任命,自然是“白身”一个。因此,他救了董卓后,被其问起“现居何职”,刘备不好意思说谎,只能老老实实回到道:“白身”。“白身”就是平头老百姓的意思,没有一官半职,只是一个普通人。 刘备回答的也是很无奈的,虽然他是汉室宗亲之后,可是由于“推恩令”,到了他这一代,只能以卖草鞋为生。但凡刘备有个一官半职,也比白身强啊,偏偏他就没有。此时的刘备心里不知道是啥滋味,估计酸甜苦辣都有吧。后来在汜水关,关羽也受到盟主袁绍的轻视,认为派出一个“马弓手”战华雄,丢人。 其二,董卓可能探知刘备是卢植的学生,自然不敢招揽重用。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这一年,刘备十五岁时,他与刘德然、公孙瓒等人一起拜同郡人卢植为师。刘备是卢植的学生,他也正要前去投奔负责围剿黄巾军的卢植。可是在半路,刘备听到了卢植“围剿不力”,被朝廷免职,换成了西凉董卓。《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董卓是新任中郎将,可能打探到刘备是自己的前任卢植的学生,是来投奔卢植的,而自己是取代卢植。虽然这是朝廷决议,可是自己毕竟取代了卢植的位置。一个单位,现任领导一般是不会重用前任领导的亲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班底,优先重用自己的嫡系,这样得心应手。很明显,刘备属于卢植的人,董卓考虑到很难收为己用,干脆不用了。如果刘备三人所救之人使卢植,就皆大欢喜了,多半受到重用,建功立业了。 其三,董卓即使招揽刘备三人,也不会委以重任的。 刘备救董卓,属于对董卓个人的恩情,而董卓任用将领属于国家公务。公私不能混为一谈,董卓不能因为刘备三人救了自己一命,任人唯亲,任命刘备等人官职。这一点,董卓做得很好,值得夸赞。报恩的办法千千万,如给金银珠宝,举荐给朝廷,总之不能因公废私。 即使董卓招揽刘备三人到自己麾下,也不会委以重任的。如赵云曾救国公孙瓒,同时投奔到公孙瓒的麾下。赵云对公孙瓒有救命之恩,还武功高强,刚刚出道就能和河北上将文丑战成平手。于情于理,公孙瓒也应该重用赵云的,然而,公孙瓒只是将赵云作为普通将领使用,对其戒心很重,没有物尽其用。后赵云在公孙瓒手下很憋屈,找了个理由,离开了。 如果董卓招揽刘备三人到麾下,多半也是这样的结局。董卓是不敢给予刘备三人过多兵权的,万一被刘备反咬一口,就得不偿失了。董卓的担忧不是毫无道理的,如董卓非常信任吕布,还收其为“义子”,有啥好事都想着他,没想到吕布反手就将董卓斩杀。即使董卓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招揽在自己麾下,他也不会重用,而刘关张三人估计也会像赵云离开公孙瓒一样,离开董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周瑜不死便无三国,他的“二分天下之策”到底有多厉害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其一,周瑜的“二分天下之策”是在赤壁之战后提出的,依然有很大的难度。 《三国志》中记载: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以上就是周瑜给孙权提的“二分天下之策”,大意是吞并益州刘璋,和马超联盟,一同抗击曹操,瓜分中原。赤壁之战后,东吴上到孙权、周瑜,下到普通士兵,都信心满满,认为自己能够打败北方老大曹操,天下无敌了。他们信心倍增,尤其是在周瑜打败曹仁占领南郡后,更加小觑天下英雄了。此时天下形势为,曹操新败,采取守势,而刘璋暗弱,占据南郡,也就占领了半个荆州了。 此时,周瑜适时向孙权提出,攻取益州,联盟西凉马超,一同瓜分中原。站在东吴建功立业角度考虑,是有好处的,能够利益最大化。可是,难度很大,虽然曹操在赤壁惨败,根基犹在,实力雄厚。而益州刘璋虽然软弱,可是地大物博,兵多将广,最主要的是蜀地易守难攻。因此,难度很大。还有张鲁,也不是吃干饭的,他能和刘璋对抗二十多年,不落下风,就证明他也很难对付。 其二,周瑜的“二分天下之策”,东吴和西凉相距千里,很难遥相呼应,很难实现战略目标。 从周瑜的“二分天下之策”可知,他把与自己并肩作战的盟友刘备集团排除在外,重新找了一个盟友,就是兵强马壮的西凉马超。西凉铁骑一直以能征善战著称,当年的董卓,对抗关东十八路诸侯,不落下风。 现在的马超,少年出名,被曹操称赞“不减当年吕布之勇”。马超确实厉害,他联合韩遂等十部军阀,和曹操在潼关大战一场,不落下风。如果不是中了曹操的反间计,马超和韩遂自相残杀,导致最后功亏一篑,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周瑜舍弃弱小的刘备,联盟强大的马超,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马超铁骑比弱小的刘备实力强大,是很好的外援。可是,马超远在西凉,而周瑜却在江东,他们两位相隔千里,都是势单力孤,很难有效配合,也就很难实现战略目标。 其三,周瑜的“二分天下之策”高估了自己,小觑了敌人。 周瑜想的很简单,有点想当然了。他觉得曹操兵败赤壁,短时期内很难恢复元气,自己只要摆平刘备、益州刘璋,汉中张鲁,天下可得。殊不知,刘备、刘璋、张鲁,没有一个善茬。如刘备参与剿灭黄巾军、讨伐董卓,北方与曹操、吕布争霸,虽然失败,可是每次都能东山再起。 刘璋继承刘焉,成为益州牧,父子两人在益州经营多年,根深蒂固。他进取心不强,防守还是搓搓有余,如刘备打了数年,才艰难打下来。汉中张鲁,宣扬五斗米道,仅仅凭借汉中,就能和刘璋分庭抗礼,十几年,不分胜负。 反观东吴军队,善于水战,可是在益州陆地、丛林,就不一定厉害了。他们只是善于水战,在陆地上,他们的优势荡然无存,很难打过曹操及刘璋铁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隆科多、胤祥为何都很讨厌年羹尧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年羹尧被群臣弹劾了92条大罪,每一条都可以要了他的命。雍正皇帝含着泪,将这位47岁的抚远大将军赐死了。 那么是哪位高人,提醒雍正,一定要赐死年羹尧的呢?其实这个高人就是年羹尧自己。如果年羹尧的行为稍微收敛一些,也不至于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就被收拾了。 但是造成这件事的,却至少有4个人。这4个人分别是:雍正、隆科多、胤祥以及年羹尧本人。 一、雍正把年羹尧捧太高,所谓捧杀不过如此。 雍正之所以能安稳夺取皇位,除了因为隆科多手握九门提督之权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年羹尧。 当时年羹尧担任川陕总督,手握四川、甘肃、陕西三个省的军权,可谓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而年羹尧的妹妹年氏,当时已经嫁给雍正,成为了雍正的侧福晋。 所以说,在康熙去世以后,年羹尧肯定第一时间站在妹夫这一边。朝内有隆科多,朝外有年羹尧,雍正上位的筹码实在是太大了、 因此,雍正对这两位充满了感激之情。雍正将隆科多任命为吏部尚书,同时依旧手握步军统领衙门的军权,此外,雍正还让隆科多承袭了一等公爵的爵位,隆科多瞬间成了出将入相的大人物了。 年羹尧也不简单,和隆科多一起被加封为太保、一等公,此后又让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成为了西北的最强王者。 那时候雍正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年羹尧身上,只要年羹尧击败罗卜藏丹津的叛军,那他就是清朝最大的功臣,也是雍正最大的功臣。 因此这事儿办成以后,年羹尧要什么,雍正就给什么。比如说年羹尧常常为自己的心腹要官做,只要年羹尧开口,雍正查都不用查,直接批准。此外年羹尧的手下人贪赃枉法,只要年羹尧一句话,雍正就彻底赦免了这帮人,依旧让他们官复原职。 这么一来,年羹尧就成了朝臣们的众矢之的了。原因很简单,年羹尧这家伙破坏规矩啊!单纯贪污好解决,破坏规矩就不成了。如果大家都破坏规矩,那好不容易建立的生态链,可就彻底被毁掉了。 因此雍正越放纵年羹尧,大家对年羹尧就越恨得牙痒。雍正对此不管不顾,把年羹尧捧上了天,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失,总之这么一搞,年羹尧距离跌入万丈深渊,也就不远了。 二、隆科多和胤祥对年羹尧深恶痛绝。 这两个人和年羹尧本身没有多少交集,但是雍正强行让他们发生了交集。雍正将年羹尧的儿子年熙,过继给隆科多做儿子,以此加强两人之间的感情沟通。 此外雍正每次写信给年羹尧的时候,都不忘在其中加上一句:怡亲王胤祥每日都在想念着抚远大将军啊! 雍正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希望他手下的铁三角能够相处和睦。只有内部团结一致了,才能一致对外,打胜仗。 可问题是,年羹尧对这些献殷勤的事情,压根就不上头,表现得非常冷淡。或许在他眼里,隆科多和胤祥,都比不上自己。 隆科多当时担任吏部尚书,主管官员选拔任命工作。因此他利用职权,选了不少自己的亲信担任要职。这事儿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暗地里称之为“佟选”。(隆科多姓佟,是佟国维的第三子。) 可年羹尧平定叛乱以后,一拨又一拨地推举自己的亲信担任要职,彻底盖过了隆科多的风头,严重伤害了隆科多的利益。大家私底下又称这一现象为“年选”。 这事儿隆科多可不能忍了,所以说,在年羹尧落难以后,隆科多是落井下石的重要人物。 那么年羹尧又是怎么得罪胤祥的呢?原来胤祥当时正在主抓反贪的事情。可年羹尧手下在四川、陕西各种贪赃枉法,在被胤祥查处的时候,年羹尧只需要向雍正打个招呼,他们就没事儿了。 这还得了?这使得胤祥在反贪的过程中,再也硬不起身子做事了。毕竟开了这个口子,谁都能拿这些事情说事,胤祥已经被年羹尧搞得没有公信力了。 胤祥可是雍正的亲兄弟,正儿八经的常务副皇帝,得罪了胤祥,你觉得年羹尧还有好果子吃吗? 三、说到底,还是年羹尧自己作死。 之前提到的那些都不算事儿了,年羹尧的排场可大了去了。他平定叛乱以后,回京述职。雍正给予了极高的迎接规格,甚至让一帮王公大臣都跪在路边迎接年羹尧。 年羹尧看到这一情景,不仅没有下马扶这帮人起来,反而只是微微点头,随即傲慢地骑着马走了,似乎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这可把那些王公大臣给气炸了。 到了京城以后,年羹尧散漫不羁,压根就没有人臣的礼节,对谁都非常傲慢。甚至在雍正跟前,都张着两条腿坐,这在清朝是严重的犯上之举,可雍正都对此表示谅解。 最让人气愤的是,年羹尧在京城中,俨然把自己当成了第二个皇帝,什么政务他都要插手。没事儿就让人宣传他在西北的功绩,这可把周围的人给烦透了。 雍正也开始反感年羹尧的所作所为,曾经多次旁敲侧击,希望年羹尧能收敛一点。可年羹尧压根就不接招,依旧我行我素,这不是找死吗? 总结:雍正能把控一切。 雍正之所以如此放纵年羹尧,其实压根就不害怕年羹尧起兵造反。因为自从雍正对年羹尧不满以后,就开始挖墙脚了。年羹尧的众多亲信,都被雍正收为己用。 最突出的就是岳钟琪,他是年羹尧的副将,却在关键时刻倒向了雍正,从而使得年羹尧一败涂地。到最后,年羹尧连摊牌的机会都没有,只能长吁短叹,等到命运的裁决了。 回过头来看,雍正才是那个高人啊!欲令其亡,必令其狂。雍正就是要捧杀年羹尧,让年羹尧忘记自己是谁,再对年羹尧下手,也就没那么多反对的声音了。 很多人会问,雍正想收拾年羹尧,需要费那么大劲儿吗?当然需要! 首先,年羹尧是雍正上位的关键人物,可以说有大功。 其次,年羹尧说到底,还是雍正的大舅哥,大家还有亲戚关系。 再者,年羹尧平定罗卜藏丹津,立下大功,是有功之臣。 如果雍正不找个理由,随便就这么把年羹尧给宰了,你说天下人会怎么想?谁还敢继续为雍正皇帝卖命?所以说,要杀年羹尧,就必须要凑齐理由。自己凑不齐,就多找几个人一起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步骤1 肉切丝,然后用水淀粉(10g淀粉+10g料酒),抓匀,这样可以锁住水分,保持肉质的嫩度 步骤2 倒入10g食用油,将肉丝拌开。这个办法可以防止肉丝翻炒粘连、巴锅 步骤3 木耳要用凉水泡发,用手斯成小块,不要用刀切 步骤4 胡萝卜切丝 步骤5 冬笋切丝 步骤6 青蒜切段 步骤7 葱、姜、蒜切好备用,2小勺郫县豆瓣酱 步骤8 准备好调汁:蒜片用白糖10g和盐3g先腌一下,然后再加入香油10g酱油10g凉开水20g 香醋10g 葱花和姜丝 搅拌均匀 步骤9 锅热放油,油热后,放入肉丝迅速拨散,至颜色变白,关火盛出 步骤10 刷锅后,重新放油,用中小火爆香葱、姜、蒜和郫县豆瓣酱,直到油色红亮为止 步骤11 下胡萝卜丝,木耳、冬笋,翻炒2分钟后, 步骤12 倒入肉丝和调味汁,炒匀 步骤13 撒上青蒜段,翻炒出锅
步骤1 拿一小碗准备调汁:蒜瓣、白糖10g 盐3g 香油10g 酱油10g 凉开水20g 香醋10g 步骤2 黄瓜切丁、葱切成小段,姜切丝 步骤3 鸡胸肉切丁,用10克淀粉和10克料酒抓匀,这样可以保证炒后肉质嫩。放一点油将鸡肉拌开,炒时不粘连、不巴锅 步骤4 花生米放入油锅炸脆,炸香,不要炸过火。火候控制好,花生可以去皮,也可以不去。为了菜品好看,最好去掉了那层红皮。我家着急吃,没有去皮 步骤5 锅中放油,烧热后将花椒和郫县豆瓣酱、姜丝倒入,用小火炒出香味 步骤6 放入大葱段、鸡丁,炒到鸡肉变色 步骤7 放黄瓜丁、花生米,翻炒均匀, 步骤8 淋入调味汁。翻炒两下,出锅
步骤1 准备好食材 步骤2 里脊肉切丝,放少许淀粉,食用油腌制10分钟 步骤3 胡萝卜,青椒切丝,葱姜蒜切末 步骤4 热锅凉油倒入肉丝划炒 步骤5 炒至发白盛出备用 步骤6 热锅热油放入剁椒炒香 步骤7 放入胡萝卜和笋丝炒匀 步骤8 放入肉丝炒匀 步骤9 将葱姜蒜,水淀粉和调料全部放到碗中调匀,倒入锅中炒匀 步骤10 加入青椒丝炒匀 步骤11 装盘 步骤12 非常下饭
步骤1 姜、蒜切片,八角洗净 步骤2 葱洗净,切段 步骤3 把五花肉冲洗干净,焯水,焯水的五花肉放入汤锅中,加入刚好没过肉表面的清水,大大火烧开转小火煮30分钟,能用筷子扎透即可 步骤4 煮好的肉捞出,晾凉,将肉切片 步骤5 锅中注入少量的油,下入肉片,小火炒至肉中的肥油出来,肉变透明,铲出锅 步骤6 锅中留少许油,加入姜、蒜煸炒出香味 步骤7 将五花肉倒入锅里,烹入其他调料,翻炒均匀 步骤8 临出锅时,倒入葱段翻炒均匀,出锅
步骤1 瘦肉可以适当的腌制一下。加盐,淀粉,料酒。抓匀。腌制的功夫可以准备其他材料 步骤2 午餐肉切块,香菇切块,海带洗净(可以适当的过开水一遍,炒的时候容易熟) 步骤3 花菜和上海青洗净(可以过开水一遍,捞出,炒的时候容易熟) 步骤4 豆腐切块 步骤5 火锅丸子洗干净,过热水,煮半生 步骤6 准备大蒜,生姜,干辣椒,花椒 步骤7 倒油到过中将准备的干调料放入,加入瘦肉,(我怕生肉不熟,就先下锅) 步骤8 加入半包麻辣火锅底料,能吃辣可以下一包,以个人口味。继续翻炒出油 步骤9 倒入清水。(清水可以少加点,(本人喜欢吃口味干点,重点的,净量烧成干锅的那种))烧开后,放入准备的食物继续烧,直至熟透 步骤10 烧熟后撒上白芝麻,就可以出锅了 步骤11 出锅
步骤1 准备好食材和调味料 步骤2 豆腐切小块 步骤3 热锅后放入辣油 步骤4 然后加入肉末并炒熟 步骤5 然后加入麻椒 步骤6 再加入郫县豆瓣酱 步骤7 翻炒出香味后,加入切好的豆腐 步骤8 晃动锅子,让豆腐慢慢熟透就好了 步骤9 配上米饭就特别好吃 步骤10 完成
步骤1 下油,爆蒜! 步骤2 下肉末,翻炒至5分熟! 步骤3 豆腐和西红柿一起下锅跟肉末一起炒! 步骤4 炒至7分熟加水,盖上盖子加水闷并且转小火 步骤5 准备起锅时加酱油和盐,翻炒几下,即可起锅! 步骤6 装盘!
步骤1 鸡里脊冷水下锅,锅中放入姜片 葱段和料酒,去腥,水开后煮大概15-20分钟左右,一定煮熟煮透 步骤2 煮好后的里脊过凉水凉透 步骤3 小手洗干净,将里脊撕成丝 步骤4 接下来调料,就按辅料中的顺序和用量即可,喜欢啥味不喜欢啥味,自由掌控变换取舍 步骤5 将调好的汁倒在鸡丝上,拌均匀即可,可以等几分钟,让料汁渗透鸡丝后再开吃,鸡丝一点也不柴,非常爽口!
步骤1 成块肉煮法:水中放入花椒、料酒、盐、五花肉,开火把五花肉煮熟(用筷子能轻易插穿,无血水流出)。 切片肉煮法:先将肉切片,再往水中放入花椒、料酒、盐、五花肉,开火把五花肉煮熟,切片的时间相对会短很多 步骤2 (如果用成块肉)煮熟的肉待其自然冷却,放冰箱保鲜室冷藏1小时左右,然后切薄片(冷藏后的五花肉切片容易成型,而且可以切很薄)。 青红椒切好、葱姜蒜切细备用 步骤3 热锅少油,放入五花肉片、葱姜蒜爆香(爆到五花肉微卷)。 步骤4 随后豆瓣酱和少许老抽放入。 步骤5 下青红椒、白糖、鸡精。 步骤6 出锅之前加入老干妈的豆豉酱。 步骤7 混合均匀即可。
步骤1 花菜切成小朵,加入一勺盐和适量水泡10分钟 步骤2 锅中倒入适量油烧热,放入大蒜爆香 步骤3 放入花菜翻炒,使花菜呈半透明状 步骤4 加入2勺生抽,半勺老抽,半勺糖,1勺麻辣川香汁(没有的可以加1勺辣椒油哦) 步骤5 翻炒均匀后中小火咕噜两分钟 步骤6 最后撒葱花出锅
《老子》有言:“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或“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自白登之围事件结束之后,汉朝初期已经没有了战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之下,汉朝的饮食文化如何发展? 汉惠帝刘盈即位后,虽然大权都掌握在皇太后吕雉手中,但吕后也算是尊刘邦遗嘱任命曹参为丞相,继续沿用汉高祖时期的黄老政策,以达到“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的效果。那么在这种“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之下,汉朝的饮食文化又是如何发展的? 最先受到影响的是宫廷厨房。他们会根据食物的不同类型,开设不同的机构,比如主要负责“膳食”的太官,主要负责“择米”的导官,以及主要负责“饼饵”的汤官。不仅如此,拥有绝对权力的皇帝还能在严寒的冬季吃到诸如葱、韭黄等新鲜蔬菜,《汉书·召信臣传》记载:“大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复以屋庑(音武,房舍),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 其次是食物的多样性。除了主食之外,还发展出了包括副食、水果、肉蛋、鱼类等食物。其中尤以主食与肉食最甚,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五谷之外,还增加了大豆、绿豆、黄豆等豆类食物以及北方地区的粟、黍、菽。而且汉代的饲养技术经过改良之后,全国百分之九十的农户都会饲养鸡、鸭、猪、狗。《汉书·货殖传》记载:“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醯酱千瓨,浆千儋,屠牛、羊、彘千皮,谷籴千钟,薪槁千车,舩长千丈,木千章,竹竿万个,轺车百乘,牛车千两。” 然后就是烹饪方法的多元化了。汉人在制作肉食时,主要烹饪方法就有炙、煮、煎、腊、脯等五种。炙,也就是烧烤,算是人类有烹饪以来最古老的方法了,就算是到了汉代也是非常流行的,但不同于其他时期的是,汉代一般都是用签子将肉串起来烤着吃。这在《奏谳书》中是有详细记载的:“臣有(又)诊炙肉具,桑炭甚美,铁卢(炉)甚礊夫以桑炭之礊铗而肉颇焦,发长三寸独不焦,有(又)不类炙者之罪。” 最后,照例再给大家附上一首关于汉朝饮食的诗词,佚名·两汉《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