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饮料
儿童常喝碳酸饮料易增加攻击性

儿童常喝碳酸饮料易增加攻击性

  碳酸饮料饮用过多可能导致社会问题,在美国,针对碳酸饮料饮用量及幼儿行为关联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Shakira F.Suglia的研究小组以5岁儿童为对象,研究了他们的碳酸饮料饮用量与行动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平均每天喝4杯以上碳酸饮料的孩子攻击性是不喝碳酸饮料孩子的2倍以上,该项结果已发表在8月16日的国际医学杂志《Journal of Pediatrics》(电子版)上。   每天喝碳酸饮料1-3倍攻击性也会增加  2011年,以各国数据制成的“世界80国碳酸饮料摄取地图”显示,美国每年平均每人喝碳酸饮料170升, 是日本(32升)的5倍多。Suglia以美国20个人口超20万的大城市的5000名女性为对象,调查了她们的孩子(2929人,其中男孩52%,黑人51%)在5岁(60个月)时饮用碳酸饮料的相关数据,借以分析碳酸饮料饮用量与儿童行为之间的关联。  数据显示,孩子的攻击性、注意力、不合群等方面均与碳酸饮料的饮用量呈正比例关系,在此基础上,将母亲的人种、婚姻状况、学历、生活保障、孩子的性别等其他的因素去掉后发现,即使每天只喝1-3杯碳酸饮料,攻击性、注意力、不合群等状况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以上情况下排除母亲的抑郁症、母亲的暴力虐待、儿童的视听情况、对糖果等甜味食物摄取量等其他影响因素后发现,攻击性、注意力、不合群等状况依然与碳酸饮料的饮用量有密切关联且依旧呈现正比例关系。 //   喝碳酸饮料的孩子更容易弄坏别人的东西  从攻击性的层面来看发现,碳酸饮料喝得多的孩子更容易弄坏别人的东西,也更容易与人争吵。数据显示,每天喝4杯以上碳酸饮料的孩子弄坏别人的东西的几率是不喝碳酸饮料的孩子的2.54倍,争吵的几率是2.12倍,进行人身攻击的几率是2.28倍。Suglia认为,“碳酸饮料与儿童的行为之间存在直接关系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本研究基于母亲自身的结论,且未具体定义“一杯”的含量,碳酸饮料的种类也未限定,因此该研究结论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业百科weixinnc.com(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健康饮食 2021-08-02
研究发现甜饮料喝多易抑郁

研究发现甜饮料喝多易抑郁

  新研究中,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家肯尼思·M·海尔曼博士及其同事对26.4万名年龄为50—71岁的参试者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常喝健怡可乐、果酒和甜味冰茶的参试者,抑郁症发病率明显更高。每天喝4罐健怡可乐的人,抑郁症危险增加30%,而每天喝4杯咖啡则可以使抑郁症危险降低10%。 //   研究人员分析指出,甜饮料中的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可能是问题的关键。虽然这一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甜饮料会导致抑郁症,但是两者之间的确存在明显关联。因此减少甜饮料摄入量,有助降低抑郁症危险。

健康饮食 2021-08-02
一天一瓶无糖可乐死亡率增3倍

一天一瓶无糖可乐死亡率增3倍

  都说碳酸饮料中的糖分过多导致能量摄入过多,厂家便针对消费者的喜好贩卖起一种不适用白砂糖而使用甜味剂入味的可乐,它被成为“无糖可乐”,但喝这种饮料说不定更需要注意。最近研究表明,这种看起来有益健康的不添加白砂糖的碳酸饮料,说不定与疾病与死亡有直接联系。   该项研究由美国疾病预防管理中心发布。此前,WHO(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甜味剂摄取适宜能量指引”的文章,指出甜味剂给予人的能量应当低于人一天摄入的能量总值的10%。在此基础上,该中心进行了比WHO更加广泛的甜味剂与死亡率、死亡原因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从甜味剂中摄入能量超过指引规定25%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人数是未超过人数的2倍。另外,即使未因心脏病死亡,患心脏病的风险也比未超过的人高38%。  而研究中表示,甜味剂摄入能量超标的人大多数为常喝含甜味剂的碳酸饮料的人。即使是不含白砂糖的“无糖可乐”其中也含有甜味剂,如果每天喝一瓶,则因心血管病死亡的死亡率增加3倍。 //   该研究的研究人员指出,想要预防生活习惯病首先要从控制自己的日常摄入热量开始,但现在有不少人将碳酸饮料当成白开水一样地喝,直接增加了患心脏病的风险。但要选择怎样的饮食习惯完全看个人,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也应当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业百科weixinnc.com(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健康饮食 2021-07-31
研究称能量饮料成青少年摄入咖啡因主要来源

研究称能量饮料成青少年摄入咖啡因主要来源

  医学杂志《儿科学》的最新研究显示,年龄在2-22岁的年轻人摄入咖啡因的来源发生很大变化,苏打水仍是主要来源,但其比例已从1999-2000年间的62%下降到如今的38%。同时,咖啡和能量饮料成为19-22岁年轻人新宠。   适度地食用咖啡因有祛除疲劳、兴奋神经的作用,然而,在长期摄取的情况下,大剂量的咖啡因能够导致“咖啡因中毒”。咖啡因中毒包括上瘾和一系列的身体与心理的不良反应,比如神经过敏,易怒,焦虑,震颤,失眠和心悸等。 //   研究人员指出儿童及青少年的咖啡因摄入来源变得更加多元化。在1999年和2010年间,儿童和青少年的咖啡因摄入量总体没有增加,这其中咖啡和能量饮料占了很大比重,同时数据显示碳酸性饮料的摄入量却下降了。  该报告表示,虽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咖啡因列为安全物质,但过量摄入咖啡因可能引发心律加快,高血压及焦虑等症状。专家建议健康的成年人,每天摄入400毫克以内的咖啡因,相当于3杯8盎司咖啡。另外,其他研究结果表明,茶是2-5岁的儿童摄入咖啡因的主要来源。  “如果碳酸类饮料的摄入量在这段时间没有减少,那么咖啡因的总摄入量肯定是增长的,”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的卫生统计员艾米·布冉姆(Amy Branum)表示,能量饮料已经成为了青少年和孩子们最主要的咖啡因摄入来源。

健康饮食 2021-07-31
过量饮用甜饮料增子宫癌风险

过量饮用甜饮料增子宫癌风险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女性过量饮用可乐、果汁等含糖甜饮料易致子宫癌发病风险提高。该研究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井上真希-Choi(音译)等人进行,该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医学杂志《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预防》2013年12月刊上。   井上真希等研究者以绝经女性23039人为研究对象,分别调查了她们的含糖饮料及果汁饮料、不含糖饮料、甜点、淀粉、白砂糖等食物的进食情况,从1986年到2010年进行了为期24年的追踪调查,分析了甜食进食情况与子宫癌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在排除了可能导致子宫癌的其他相关要素后发现,含糖饮料饮用量越多,子宫癌的发病风险就越高。将饮用量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分为五组后,喝得最多的一组对象子宫癌发病风险是不喝含糖饮料小组的1.8倍。 //   尽管子宫癌的发病风险与白砂糖摄入之间也存在关联,但出现子宫癌的发病风险上升的只有受女性雌激素影响的“Ⅰ型(雌激素依赖型)”,而不受雌激素影响的“Ⅱ型(非雌激素依赖型)”的子宫癌发病风险则与白砂糖摄入量无关。  含糖饮料饮用过多导致肥胖、糖尿病等生活习惯病,过去也曾有媒体曝出含糖饮料在一年内导致18万人丧生。因此,研究者认为,各国政府都应该对含糖饮料的贩卖加以限制。业百科weixinnc.com(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健康饮食 2021-07-31
冰镇饮料更易使人肥胖

冰镇饮料更易使人肥胖

  喝甜饮料的时候最好别加冰块。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喝冷饮料会降低味蕾对甜味的敏感度。   报道称,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用不同温度的水漱口。接着,志愿者可以食用甜巧克力或者酸奶酪。研究者发现,当水温接近0℃时,志愿者对巧克力甜味的敏感度降低,摄入量也增多。而无论哪种水温情况下,志愿者对酸奶酪的味觉敏感度没有变化,摄入酸奶酪的量也差别不大。 //   该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水温可以影响味蕾的敏感度,特别是人对甜味的感觉。经常喝冷水或者加冰的饮料会降低人对甜味的敏感度,从而诱导人们摄入含糖量更高的食品,这就会加大了人们罹患肥胖症和糖尿病的风险。

健康饮食 2021-07-31
老喝甜饮料伤子宫

老喝甜饮料伤子宫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11月22日报道,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更年期女性喝太多甜饮料更容易罹患子宫内膜癌。   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者对2.3万名绝经妇女的信息进行了分析。这些妇女曾于1986年报告过一年内的饮食结构,并于2004年再次接受了有关近一年内127种食物(包括含糖饮料和无糖饮料)摄入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到2010年,506名参试妇女确诊患有子宫内膜癌,多数为I型子宫内膜癌(雌激素依赖型),且甜饮料摄入越多,发病率越高。每周饮用60份甜饮料(约合1680克)的妇女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了78%。 //   研究者认为,两者存在关联的原因可能是,甜饮料摄入过量会导致肥胖,肥胖女性雌激素及胰岛素水平都高于体重正常的女性,而这两种激素水平偏高是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因素。

健康饮食 2021-07-31
饮用能量饮料易增心脏负担

饮用能量饮料易增心脏负担

  随着能量饮料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喝能量饮料,但能量饮料喝多了容易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据称,国外有数起因喝了富含咖啡因和牛磺酸的能量饮料致死的案例。德国波恩大学医学院的Jonas D·rner等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北美放射线学会会议上报告一项研究结果称,喝了能量饮料后段时间内会给心脏带来巨大的负担。   因喝能量饮料送急救者成倍增加,大多为年轻人  据统计,在美国因喝能量饮料而被救护车送医抢救的人数在2007年约有1万人,2011年则增加到21000人左右,数量上是原来的两倍,这其中大多是18-25岁的年轻人。  D·rner表示:“一般的能量饮料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和牛磺酸,咖啡因的量甚至可以达到咖啡和红茶咖啡因含量的3倍以上。但生产规范中却未对咖啡因及牛磺酸的含量进行限制。”  根据他的研究,以18个健康年轻人(男性15人,女性3人,平均年龄27.5岁)为对象,让他们喝下了每100毫升含咖啡因32毫克、牛磺酸400毫克的能来拿个饮料,并比对他们在饮用前后的心脏磁共振成像。 //   结果显示,在饮用能量饮料一小时后,将血液送到全身的左心室最大收缩比例等显著增加,也就是说,饮用能量饮料短时间内,心脏的负担明显增加。但是心跳数和血压并未显示明显变化。  D·rner认为,能量饮料究竟对心脏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还有深入探究的必要。另外,在喝了能量饮料又喝酒的情况下,诱发心脏疾病的危险有多大也有必要进行调查。业百科weixinnc.com(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健康饮食 2021-07-31
经常喝碳酸饮料容易得脂肪肝吗?

经常喝碳酸饮料容易得脂肪肝吗?

很多人觉得脂肪肝是胖子的事,却不知,瘦子也可能得脂肪肝。假如他们酷爱喝碳酸饮料,很容易肝脏“胖了”起来!一起来看个究竟把! 年轻人喝碳酸饮料 易患脂肪肝 在年轻人爱喝大批碳酸饮料,碳酸饮料含有大批的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先储存在肝脏中,肝脏“胖”了起来。适量的脂肪酸不能被肝脏转化成能量后,就会释放到血液里,毁伤血管,惹起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等慢性病就由此引发了。 脂肪肝其实是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疾病的罪魁祸首,也是很多慢性疾病行将产生的一个风险旌旗灯号。50%的糖尿病患者有脂肪肝,25%的脂肪肝患者另有糖尿病。 脂肪肝离肝癌有多远? 脂肪肝不是亚健康,是一种疾病,必要实时医治。假如不实时医治,脂肪肝会恶化为脂肪性肝炎,继而恶化为肝硬化,末了酿成肝癌。国内医学界觉得,从脂肪肝停顿到肝癌,平日必要20年光阴。 脂肪肝,是满身代谢杂乱的一个预警旌旗灯号。而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都和代谢杂乱干系亲密。以是,脂肪肝患者产生这些肿瘤的风险也很大。 患了脂肪肝该留意啥? 稍微脂肪肝的人群重要停止生活方式的调剂,饮食和活动的调剂;一旦后果欠好,或许发现有比拟显著的肝病停顿,就必要1~2种的药物医治。由于,患了脂肪肝,一定要卖力看待。 1.正当饮食:逐日三餐炊事要分配正当,做到粗细搭配养分均衡,充足的蛋白质能消除肝内脂肪。 2.保持活动:天天保持体育锻炼,可视本身体质抉择合适的活动项目,如慢跑打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要从小活动量开端循规蹈矩慢慢到达恰当的活动量,以增强体内脂肪的耗费。 3.慎用药物: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任何药物进入体内都要颠末肝脏解毒。以是日常平凡不要动不动就吃药。对呈现有症状的脂肪肝患者,在选用药物时更要郑重严防药物的毒副作用,分外对肝脏有侵害的药物绝对不能用,防止进一步减轻肝脏的侵害。

脂肪肝 2021-07-31
“热感冒”高发 专家:餐桌常备醋饮料预防

“热感冒”高发 专家:餐桌常备醋饮料预防

  近日连续高温不断,从各大医院了解到,来看呼吸科的十之八九都是“热感冒”。据介绍,大人一般表现为鼻塞、喉咙痛、低烧等,儿童则容易由感冒转为肺炎。专家分析,由于天气炎热,市民过度使用空调、进食过多冷饮都容易在一冷一热的环境中引发感冒、高热等呼吸道感染疾病,儿童抵抗力低,如不重视则更容易拖成肺炎。对此,专家建议可以利用醋或者是醋类饮品醋饮料如天地壹号来远离热感冒。   夏季抵抗“热感冒”,专家建议可以从一些细节加强个人防护,比如,如需长期待在空调房时,可先把温度调低,等身体降温后再调高温度,如家中有幼儿,温度最好保持在27度左右,并在室内放一盆水,避免太过干燥。而在饮食方面,除了建议多吃果蔬、口味清淡之外,还可以利用醋或者是醋类饮品醋饮料来远离热感冒。专家提醒,购买醋饮料需要购买大品牌,流行的果醋饮料如天地壹号。 //   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韩北忠教授介绍,水果中含有的柠檬酸、葡萄糖酸等各种果酸,经过微生物发酵以后,能产生乙酸,乳酸等其他的有机酸,同时水果中有大量的维生素,所以发酵后果醋中的维生素甚至比水果中的维生素还要丰富,而一些黄酮类的物质或者多酚类的物质,都是功能因子,功能因子调节体内的平衡,促进肠道健康,对于暴饮冷食刺激的肠胃问题很有帮助。

疾病调理 2021-07-31
能量饮料不要混着酒喝

能量饮料不要混着酒喝

  美国学者的最新研究表明,能量饮料与酒精调和饮用,比单独喝酒更危险。   来自密歇根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青少年健康期刊》上报告说,他们以652名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为期4个学期的调查。结果发现,如果大学生将能量饮料和酒精同饮,比单独喝酒更容易酒精中毒,且更容易贪杯。 //   研究人员提醒说,饮用这类调和酒,让人“清醒”,就会导致喝得更多。除了身体上的危害,彻夜狂欢派对后“醒醉”的年轻人对社区安全也构成一定威胁。  虽然美国市场禁售即饮型高咖啡因含量的酒,但一种名为“野格炸弹”的调和酒以及在红牛能量饮料中加入伏特加等的调和酒都十分流行。能量饮料为碳酸饮料,相比一般的碳酸饮料,咖啡因含量较高。

健康饮食 2021-07-30
这样“喝饮料” 脸上的斑会越喝越淡!

这样“喝饮料” 脸上的斑会越喝越淡!

  1、每日喝1杯西红柿汁   每日喝1杯西红柿汁或经常吃西红柿,对防治雀斑有较好的作用。因为西红柿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被誉为“维生素c的仓库”。维生素c可抑制皮肤内酪氨酸酶的活性,有效减少黑色素的形成,从而使皮肤白嫩,黑斑消退。  2、大米黄瓜粥  取大米100克,鲜嫩黄瓜300克,精盐2克,生姜10克。将黄瓜洗净,去皮去心切成薄片。大米淘洗干净,生姜洗净拍碎。锅内加水约1000毫升,置火上,下大米、生姜,武火烧开后,改用文火慢慢煮至米烂时下入黄瓜片,再煮至汤稠,入精盐调味即可。一日二次温服,可以润泽皮肤、祛斑、减肥。  3、柠檬汁  将柠檬搅汁,加冰糖适量饮用。柠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100克柠檬汁中含维生素c可高达50毫克。此外还含有钙、磷、铁和b族维生素等。常饮柠檬汁,不仅可以白嫩皮肤,防止皮肤血管老化,消除面部色素斑,而且还具有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  4、黑木耳 //   取黑木耳30克,红枣20枚。将黑木耳洗净,红枣去核,加水适量,煮半个小时左右。每日早、晚餐后各一次。经常服食,可以驻颜祛斑、健美丰肌,并用于治疗面部黑斑、形瘦。本食谱中的黑木耳,《本草纲目》中记载其可去面上黑斑。黑木耳可润肤,防止皮肤老化大枣和中益气,健脾润肤,有助黑木耳祛除黑斑。  5、胡萝卜汁  将鲜胡萝卜研碎挤汁,取10-30毫升,每日早晚洗完脸后,以鲜汁拍脸,待干后用涂有植物油的手轻拍面部。此外,每日喝1杯胡萝卜汁也有祛斑作用。因为胡萝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维生素a原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具有滑润、强健皮肤的作用,并可防治皮肤粗糙及雀斑。

饮食文化 2021-07-29
常喝甜饮料当心脂肪肝

常喝甜饮料当心脂肪肝

  脂肪肝是全球慢性肝病的最常见病因。据《印度时报》6月4日报道,美国一项新研究指出,预防脂肪肝的关键可能在于避免含糖饮料。研究发现,过多摄入含糖高的饮料会增加患脂肪肝的风险。   新研究中,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布赖恩·迪鲍斯克博士及其同事完成的最新实验研究发现,一种编号为GLUT8的大分子会将大量的果糖(通常存在于水果中或者添加到软饮料等产品中)带入肝细胞中。结果发现,通过阻止或消除GLUT8,可以减少果糖进入肝脏,进而防止脂肪肝的形成。 //   迪鲍斯克博士指出,新研究发现,果糖进入肝脏需要借助GLUT8大分子的运输作用,如果取消或阻止这种大分子,那么就不会发生食源性脂肪肝。如果果糖无法进入肝脏,就可能进入人体外围组织(而非内脏组织),导致脂肪肝等健康危害的风险就会更小。

健康饮食 2021-07-29
买果汁注意看含量

买果汁注意看含量

  饮料作为聚会必备,在选择上有很多讲究,随着人们养生意识的增强,果汁越来越成为最受欢迎的饮料。   多数人都会有疑惑,每次走进超市看到包装上都是写的果汁,难道里面不都是果汁吗?其实不是的,大家要学会看配料表里的果汁含量,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首先是100%纯果汁,在配料表中,上面会写100%纯果汁,这样的果汁营养价值相对较高,价格也相对贵些。 //   另一种配料表中标注40%、60%的果汁原浆的,也值得购买,虽然营养价值不及100%纯果汁,但是因为有的水果比如山楂、酸枣等在榨汁后,纯的果汁非常酸,如果不加稀释是无法喝的,所以必须要加水进行还原,因此营养价值低于原果汁。含10%果汁的饮料是非常畅销的,也是超市货架上摆放最多的,此饮料只有10%的果汁,其余的90%是水、白砂糖和食品添加剂,虽然口感不错,但建议少喝。  最不好的则是果味饮料,其中不含有任何果汁的原料,主要以水、糖和食品添加剂为主,其中水果的香味主要来自于香精,可以说这种饮料只能提供水和糖,对健康没有什么积极作用。

食材选购 2021-07-29
专家教你挑果汁

专家教你挑果汁

  现在许多人放弃了碳酸饮料,而把目光投向了果汁饮料,可到了超市,100%果汁、果汁(果肉)饮料、果味饮料……琳琅满目,让人摸不着头脑。   纯果汁:也叫100%果汁,是由浓缩果汁加水还原到原来的浓度,其配料中一般只有水果浓缩汁和纯净水,有时会有水果原浆和盐。《饮料通则》中允许在纯果汁中加入糖或酸味剂,两者不可同时添加。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高睡睡提醒,购买时,如果配料表同时看到糖和酸味剂,就不是纯果汁。另外,纯果汁热量低,富含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价值相对较高。  果汁饮料:《饮料通则》(GB10789-2007)中将果汁饮料定义为:在果汁或浓缩果汁中加入水、食糖和(或)甜味剂、酸味剂等调制而成的饮料,可加入柑橘类的囊包(或其他水果经切细的果肉)等果粒。在果汁饮料的配料表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与纯果汁相比,除了水和浓缩果汁成分外,还多增加了白砂糖等成分来调节口味,果汁含量大于10%。 //   果味饮料:顾名思义,饮料的味道是模仿水果风味的,《饮料通则》(GB10789-2007)中解释,它是以食糖和(或)甜味剂、酸味剂、果汁、食用香精、茶或植物油提液等的全部或其中的部分为原料调制而成的,因为其果汁含量低于5%,有些可能完全不含果汁成分。营养价值不高,不宜多喝,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如果想喝果汁,则建议选果汁含量较高的饮料。  此外,现在市面上还有果汁碳酸饮料,比如橘汁汽水、苹果汁汽水等,其中的果汁含量≥2.5%,相对较少,但也要高于果味型碳酸饮料。  专家提醒:《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中明确规定: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所以,在购买产品时根据配料表中物质的排位来选择。

食材选购 2021-07-29
警惕!喝软饮料竟然会增加早死的风险

警惕!喝软饮料竟然会增加早死的风险

  近日发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项欧洲研究显示,饮用软饮料越多,无论是天然加糖的还是人工加糖的,全因死亡率都更高。   都柏林大学的Amy Mullee博士和他的同事们使用了欧洲癌症和营养研究的多国前瞻性调查的数据,来研究总糖、加糖和人工加糖软饮料的消费量与随后的总死亡率和特定原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该分析包括1992年至2000年间招募的451 743名参与者(平均年龄50.8岁)。 //   研究人员发现,在16.4年的平均随访中,有41,693人死亡。和每月饮用不足一杯饮料的人相比,全因死亡率较高与每天至少饮用两杯总软饮料(危险比1.17)、加糖软饮料(危险比1.08)和人工加糖软饮料(危险比1.26)之间存在关联。调查人员还发现人工甜味软饮料和死于循环系统疾病(至少两杯每天和每月少于一玻璃:风险比,1.52)以及含糖软饮料和死亡之间的消化疾病(每天至少有一个玻璃和每月少于一玻璃:风险比,1.59)之间存在正相关联系。  "这项研究的结果似乎支持正在进行的减少软饮料消费的公共卫生措施,"作者在文中这样写道。以上内容仅授权业百科weixinnc.com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健康饮食 2021-07-28
<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