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中,家族和婚姻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王家和薛家是四大家族之一,两个家族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在王家中,王子腾是家中的当家人,负责照顾妹妹们。而薛姨妈则是王家的女儿,嫁到了薛家。当她进京时,她住在姐姐王夫人家里,而不是哥哥王子腾家里,这其中有很多原因。 首先,王子腾升官去外地上任,没有时间照顾薛姨妈。王子腾在家族中的地位非常高,但他最近刚升官,并且需要前往外地上任。因此,他不能在家中照顾妹妹们,也无法接待薛姨妈。因此,他并没有邀请薛姨妈去他的家里住。 其次,贾府挽留薛姨妈母子住下。薛姨妈进京时就想住在贾府。虽然她是王家的女儿,但是她已经成为了薛家的人,因此她可能觉得在贾府住更舒适方便。贾府也很乐意留下她和她的儿子,因为这样有助于宝钗进宫待选。 第三,薛姨妈住在贾府有利于宝钗进宫待选。宝钗进京的目的就是要进宫待选,而贾府大小姐元春是皇宫里的女史。如果元春帮忙,宝钗待选的成功率将大大加强。此外,薛宝钗有一把金锁,必须有玉的方可正配,即金玉良缘。皇上的玉玺是玉,宝钗的金锁是金,这是金玉良缘。这个消息需要元春传进皇宫,所以薛姨妈住在贾府,方便与元春接触。 最后,薛姨妈住进贾府有利于宝钗和宝玉的金玉良缘。薛姨妈已经为宝钗进宫做好了万全的打算,如果宝钗没有顺利进宫,就准备嫁给贾宝玉。为了让两人有更多的相处机会,薛姨妈决定和薛宝钗一起住进贾府,并且不打算搬出去。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让贾宝玉对薛宝钗产生更深的感情,最终促成两人的婚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命运受到了许多的限制,但她在家族财富的流转中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林黛玉年幼时丧母,父亲林如海死后家族财产也成谜,只有一个人知道真相,那就是贾雨村。据了解,林家的财富进入贾府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是林黛玉进入贾府时,带去了一部分家产;第二次则是林如海去世后,又将一部分财产带入了贾府。 林如海让黛玉进贾府,不仅是因为她没有亲娘教养,需要贾母来扶持她成长,更重要的是让女儿继承大部分家产。由于林家没有儿子,林如海希望女儿能继承大部分财产,因此在黛玉进入贾府时带走了一大笔财产,其中一部分是生活费,一部分是黛玉的嫁妆。贾府派来的大船装满了许多林家的财产,而林如海也在生前写信让黛玉回家,让贾琏代表贾家当她的监护人,接管家族财产。这些财产分成几部分,一部分属于黛玉,一部分属于林如海的姬妾,还有一部分送给在苏州的远房亲戚照顾姬妾,最后一部分则分别送给了贾母、贾赦、贾政和贾琏。尽管时间过去这么久,将财产变现仍然是可能的。 林如海去世后,贾琏按照遗嘱处理了财产,并在林如海下葬后返回了京城。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回京城的旅程中,贾雨村与林黛玉和贾琏一起行动。这说明,贾雨村也参与了林家财产的分配,因此他依然是林家财产进入贾府的证明人。他了解林家财产的多少,也了解家族财产的下落。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虽然命运多舛,但她在家族财富的流转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是我国历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乱世时期,广义上来看,它处在东汉末年与西晋初年之间,长达近百年。所谓三国,指的就是曹魏、蜀汉、孙吴三大势力,而这三国当中,刘备自称汉室宗亲,又以仁德知名,因此在后世颇受赞誉,被不少人视为正统。 可惜的是,刘备建立的蜀汉在三国当中实力最弱,也最先被灭亡。说到蜀汉的灭亡,有人会归功于邓艾的奇计,但也有人表示关羽北伐的失败早已奠定了败局。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从荆州北上讨伐曹操,一路上势如破竹,一度"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准备迁都以避锋芒。不过,当关羽专心北方时,孙吴却出兵袭取了其后方,断绝了他的物资供应。 最终,关羽兵败被杀,而东吴的举动则激怒了刘备,后者出动全部可调动的兵力东征,结果既损兵折将,自己也病重不治。章武三年(223),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这次托孤感动了许多人,还被陈寿夸赞为:"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 不过,一些相信阴谋论的人则认为这是刘备安排好的一个试探,如果诸葛亮回答不当,就会被当场格杀。 章武二年(222),刘备率领的大军在夷陵被陆逊击败,戎马半生的蜀汉皇帝被爱将关羽张飞先后丧命、复兴汉室希望进一步减小等消极因素击败,不久后就感染了重病。根据刘备写给刘禅书信中的"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我们可以得知,最初他只不过是有点拉肚子,但不久后就发展出了其它症状,逐渐变得难以医治。 或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或许是为蜀汉的今后做打算,面对孙权派来求和的使者,刘备选择了放下仇恨,重归于好。第二年的三月,在白帝城休养了半年多的刘备终于来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叫来曾经为自己谋划三分天下计策的诸葛亮,准备托付后事。在《三国志》中,陈寿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场景。 面对从成都风尘仆仆赶来的诸葛亮,病榻之上的刘备托付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古往今来,几乎没有哪个皇帝能在托孤时对大臣说出"他要是不中用,你可以自己当皇帝"这样的话,而面对主公的推心置腹,诸葛亮当即痛哭流涕地表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将大事交给诸葛亮后,刘备还专门修书一封,告诉刘禅要把诸葛亮视为父亲,对其尊敬和信任。 如果光看这一场面,可以说刘备和诸葛亮堪称我国古代君臣和睦的典范,也难过后人对此的态度基本都是感动不已。 不过,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对刘备托孤的场景也会有一千种解读。首先,有人表示刘备作为一代枭雄,不会对到底还是身为外人的诸葛亮如此信任,所谓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用来试探诸葛亮的野心,如果诸葛亮当时就答应下来,恐怕会被当场擒杀。 诚然,作为一国之君和自诩汉室正统的刘备不太可能将自己的基业交给外人,就算刘禅愚钝,但那也毕竟是自己的骨肉。因此,说刘备是在试探诸葛亮,确实也能说得过去。不过,有人在试探的基础上,认为刘备还在暗示诸葛亮,其依据便是"君才十倍曹丕"。对于这六个字,可能大部分人看到时会理解成刘备是称赞诸葛亮的能力,来表示他可以在与曹丕的较量中占据上风。 可是,有人却联想到曹丕的登基方式,即胁迫汉献帝禅位给自己,认为刘备在托孤时提起曹丕,是想用曹丕篡汉的事例暗示和警告诸葛亮,让他不要效仿。 总之,在阴谋论者看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关系并不好,而对于诸葛亮,刘备仅仅是当作帮忙治理蜀汉的工具,并没有太多的信任。其实,我们从历史事实出发,是很容易看得出阴谋论存在的问题的。 在历史上,诸葛亮称得上是贤臣的典范。首先,他做事缜密认真,事无巨细几乎都要自己亲自把关,做到了事必躬亲,替君主分忧。其次,因为后主能力不足,他代为行使权力,但一举一动都严格按照先帝的托付,在礼仪上也不敢有丝毫僭越。 北伐临行前,他倾注感情写成的《出师表》被后人誉为"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最后,尽管身居高位,他却生活俭朴,死后家中没有半点余财。诸葛亮令人敬佩的品行,其实就是对一切阴谋论的最好回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人热衷于做官吗?答案是肯定的,我国自古以便有一种浓厚的“官本位”思想,也就是以官为本、以官为贵。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大多数古人读书都不是为了增长见识、探求真理,最终目的仍是做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我看来,无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为名为利:做官可以光宗耀祖,特权阶级可以轻易获利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官本位”思想产生的最直接原因,便是因为“名利”二字。古代有个基本的阶级划分,即“士农工商”,“士”乃是毫无疑问的排在第一位的。 受宗法制影响极为深远的古人,对于光宗耀祖总是极为痴迷,而光宗耀祖的一个代表,便是做官。只要做了官,那地位自然是要高人一等的,这一点在古代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古代那种泛血缘关系下,官员乃是“父母官”,这极为讲究孝道的古代,可见其地位高低。而即使是官员中最低级的县官,百姓们见了也是要尊称一声县太爷、县老爷。 此外,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只要家里出了官员,就连亲戚朋友也都跟着沾光,这自然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虚荣心。要是一不留神做了大官,亦或是受到了什么褒奖,还极有可能被写入各种地方志,从而得以流芳百世,对于重视后世名的古人来说,这更是极大的满足。 正所谓“官有十条道,九条民不知”,在权力相对集中的古代,官职便代表着特权,代表着百姓们根本无法享受到的权力,而一旦拥有了这种权力,即使你不去主动追求,也会有人将金钱和美色乖乖送到你的手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思便是说读书便有机会做官,而做官便恶意得到金钱和美色,而更直接的说法就是“升官发财”。 我们总说“三妻四妾”,其实古代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纳妾的,自汉朝以来便明确规定,“功成受封,得备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庶人一夫一妇”,可见纳妾乃是官员阶层的特权。元朝以后虽然有所放松,但普通百姓想要纳妾,必须是“年四十以上无子,方许奏选一妾”。 “名利”二字不仅使得官员成为了人上人,就连读书人也往往会被高看一眼,因为读书便有机会做官,而做官就有机会获得“名利”。 荫及子孙:打破阶层的唯一通道,为子孙留一份丰厚遗产 “传承”这个词在古代拥有着太大的分量,“人丁兴旺”代表着血脉的传承,而官员的身份则代表着阶层的传承。而在古代那个阶层相对固化的大环境下,读书做官可以说是打破阶层限制的唯一通道。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出现便是如此,只要家族出现高官,这个家族往往便会成为名门望族,从而进入社会上层,即使子孙后代没有真才实学,仍然可以做人上人。此后科举制的诞生虽然一定程度遏制了门阀对权力的垄断。但即使是在科举制度下,官员的子孙仍然可以通过推荐进入官场,最典型的便是科举之外的“恩科”,而宋朝更是直接,官员子孙可以通过荫补进入官场。 如同军队中的“袍泽之情”一样,在古代的官场上,“同窗、同僚、师生、门生、姻亲”往往也形成了官员之间的纽带,而这种纽带又形成了官员们的人脉。官员们善于、乐于“经营人脉”,除了为自己寻求方便之外,同样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留后路”,这样即使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再为官,凭借这些人脉也可以确保富足,而不至于重新跌入下层社会。 因此,只要从白丁变为了官身,那么就可以为子孙留下一笔丰厚的无形资产,而官员的级别越高,这笔资产便越丰厚。当然,能够为子孙后代争取到爵位者,自然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 做官容易:不必为生存挣扎,生存条件相对较好 晚清重臣李鸿章曾说,“中国最易事是做官”。诚然,想要从白丁变成朝廷命官这个过程,并不算容易,但只要进入官场,混上一官半职,那么生存下去还是相对较为容易的,至少要比那些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百姓要容易很多。 “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官员们虽然被称为“父母官”,但真正将百姓当做儿女对待的官员,却少的可怜。原因在于,他们并不需要为百姓们负责,毕竟百姓没办法给他们带来想要的权力和地位,他们只需要向上级负责就可以了,没有能力并不可怕,溜须拍马之辈同样可以混的风生水起。 自古以来,官员们本就不需要太强的能力,太丰富的知识,他们之所以苦读“圣贤书”,不过是为了跨入官场的那道“门”罢了。于是,目不识丁的魏忠贤也可以替皇帝批阅奏章,靠“捐资”谋取官职的李卫同样可以成为朝廷重臣。 如上所述,做官实际上是相当容易的一件事情,难的只是获取官职的那个过程罢了。而只要过了官场那道坎,那么就是天高海阔任鸟飞了,相较于挣扎在生存线上的百姓来说,无疑便拥有了一辈子的保障。 实际上,不止古人热衷于做官,现在又何尝不是呢,不信请看每年“GWY”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虽然我也常说“无官一身轻”,但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在作祟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邦,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汉匈和亲,是汉高祖刘邦在世时定下的策略。 刘邦为什么要跟匈奴和亲呢?是刘邦害怕匈奴,打不过匈奴吗?还是刘邦另有什么想法啊? 如果你曾仔细研读过《史记》中的汉初历史,你就能发现,刘邦的军事实力一点都不弱,他以百八十名壮士起家,两年破秦,三年灭项,并在临终前解决了除了长沙王吴氏外的所有异姓诸侯王,这一连串的成功,既靠政治手腕,又靠军事才能。 对于匈奴,也是一样。 汉初,匈奴正巧出了百年不遇的雄主冒顿,趁着中原大乱,收复被秦帝国吞并的失地并吞并了东边的东胡和西边的月氏,统一了漠北草原,使匈奴空前的强大。而刘邦所接手的中原,已不复秦始皇时的统一和强盛。 即便如此,以刘邦的军事才能和中原的实力,仍旧有能力像秦帝国一样,把匈奴人赶到更荒凉更偏僻的苦寒之地。 但刘邦不能那样做。 因匈奴人的习性是不认为逃跑有什么可耻的,所以他们为了保存实力,必然一路北逃,汉人为了防备匈奴人回归,必须在长城外陈兵,而长城外的草原不适合耕种,单纯陈兵的话,对于中原来说,是极大的负担,有可能拖垮中原。 唯一的办法便是一举消灭匈奴。毕其功于一役。 刘邦也是这样想的。 所以,在被刘邦迁徙到代地的韩王信投靠匈奴之后,刘邦征兵三十万,并亲率精锐骑兵为先锋,直插匈奴腹地,意欲跟匈奴打一场大型遭遇战,用身经百战的汉军彻底消灭匈奴。 匈奴的单于冒顿深知,他不是汉军的对手,所以他要诱敌深入。 冒顿布好了口袋,刘邦轻敌冒进,进了冒顿的包围圈。好在刘邦身经百战足智多谋,遇事不慌,迅速想出破解之法,放弃已经占领的平城,移兵白登山,一边防守,一边等待被他远远抛在后边的汉军步兵。 据估计,刘邦在白登山上的骑兵,不可能超过五万的规模,而冒顿单于围困白登山的骑兵,多达四十万。 四十万对战五万,刘邦又缺衣少粮,足足七天七夜,冒顿未有寸功,于是双方握手言和,以兄弟相称。 白登之围让刘邦意识到,匈奴永远都不会跟汉军拼命的,只要匈奴不拼命,汉军就不能打残匈奴,而冒顿也意识到,刘邦远比他想象的要强,他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南下牧马。 刘邦无法解决冒顿,冒顿也不会放弃对中原的侵扰。 这成了刘邦的心头之患。 既然不能靠军事手段解决,是否能靠其他手段解决呢?正在刘邦无计可施之际,娄敬献上一策,即和亲之策。 该策的核心,即是用公主、财宝和文化来同化匈奴,一旦匈奴被同化,匈奴之患就不再存在了。 刘邦当即拍板同意,于是有了和亲之策。 只可惜,和亲之策的终极目的并未达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匈奴人躁动的心,减少了匈奴对中原边境的侵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袁绍与曹操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曹操和袁绍原本就是儿时的玩伴,可最后为什么反目成仇呢?听笔者娓娓道来!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后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决战就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的交战主角就是曹操和袁绍。很多人都知道曹操和袁绍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朋友,袁绍出自一个四世三公的官宦世家,而曹操的家族在当时也非常的显赫,曹操的祖父是大宦官,父亲是太尉。 因为家族的扶持,曹操和袁绍年纪轻轻就做了官,后来又一起调入了京城成为了朝廷禁军的将领。两个人在十常侍之乱的时候都是属于西园八校尉集团中的成员,在何进死后袁绍是西园八校尉的首领,曹操则是袁绍的重要助手。两个人在后来一起组织了反董联军,在反董联军中,袁绍是盟主曹操则是联盟的重要成员,这时候两人的关系起码表面上还过得去。 在两个人翻脸之前,曹操虽然一直有自己的独立力量,但是也属于袁绍的附庸势力,在曹操根基不稳定之前,袁绍多次解救曹操于危难之中。而在袁绍遭到袁术和公孙瓒以及陶谦的联合攻击的时候,曹操也主动站出来出兵出钱支持袁绍。 但在双方的势力稳固之后,袁绍和曹操的关系迅速恶化,最终到了不得不剑拔弩张的地步。首先是两个人的能力和地位不相同,在前期曹操一直是属于袁绍的小弟,但是曹操的能力远超袁绍,不拿下袁绍曹操永远都是小弟,所以曹操必须要和袁绍翻脸。 而袁绍在发展实力达到了瓶颈的时候,摆在袁绍面前最大的敌人就是曹操。曹操挟持了天子,袁绍想要分一杯羹,可是曹操不同意,还在官职安排上做了手脚。随着两人共同的敌人一个个的覆灭,两人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也就多了起来。 自古以为就有一句话,叫做一山不容二虎,曹操和袁绍都是那个时代的枭雄,在实力不强的时候还可以相互扶持,但是到了双方羽翼丰满的时候,肯定要有一方被另一方吃掉,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道理。北方不可能存在两个霸主,只能有一个霸主存在,不管是曹操还是袁绍,都希望看着对方被自己消灭。 其实不止是两个好朋友之间在乱世争霸的道路上不能相容,兄弟之间也是一样。袁绍和袁术是兄弟,但是却都想要消灭对方,在诸侯争霸前期袁术拉拢了陶谦、公孙瓒等人想要一口气灭掉袁绍,而袁绍也拉上曹操攻击袁术。最后曹操和袁绍吞掉了袁术,袁绍吞并了公孙瓒的地盘,曹操吞并了陶谦和袁术的地盘。袁绍的地盘主要在北方,他如果想要一统天下的话,那么就需要跨过曹操的地盘,而曹操的地盘在中部地区,如果他想要南进就需要防范北方袁绍的进攻。 综上所诉,不管是曹操还是袁绍,从战略上看消灭对方都是当务之急。枭雄争霸从来都是一山不容二虎,曹操和袁绍就算是私人关系再好(何况还不好,袁绍常把“赘阉遗丑”挂在嘴边。)为了自己的野心,两人之间也一定要分出个胜负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中,林黛玉是绛珠仙子转世,她气质超逸,美得超凡脱俗。仿佛只有贾宝玉配喜欢林黛玉。 贾宝玉和薛蟠,一雅一俗,可是这两个不同类型的男人都被林黛玉酥倒了,他们都倾倒在林黛玉风流婉转的气质下。 贾宝玉喜欢林黛玉,很好理解。因为他们前世有缘,今生相见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们彼此相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的出身相同,爱好相似,志趣相投,他们相爱顺理成章。唯一不可理解的是薛蟠爱林黛玉。 薛蟠这个俗人为什么会喜欢目无下尘的林黛玉? 鲁迅先生说过,焦大是不会爱上林妹妹的。这是说,林黛玉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是不会喜欢林黛玉的。林黛玉的美他们不懂。 在好多人心中,薛蟠这么粗俗就不应该爱林黛玉,他不应该懂林黛玉超凡脱俗的美。 难道没文化的俗人,真的不会喜欢林黛玉吗? 当然不是! 《红楼梦》中的薛蟠是一个不识几个字的粗人,他庸俗、鲁莽、暴躁,不解风情,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人。然而,薛蟠瞥了一眼林黛玉的风流婉转就酥倒了。 林黛玉是绛珠仙子下凡,她的美可以征服任何人。 薛蟠喜欢林黛玉说明,林黛玉的美,直击人心,无论是高雅如贾宝玉,还是庸俗如薛蟠,都无一例外地被林黛玉的美丽所征服。 所以说,美丽是不分高低贵贱的,无论是高雅还是庸俗,他们对美的感受是相同的。 如弱柳扶风的林黛玉让男人有保护欲望。 林黛玉生着“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种眼神,薛蟠除了在香菱的眼睛中 看到过以外,在他接触的女孩子中,真的没有这么楚楚可怜的女子。 他接触的大多是云儿那样的女子,他们是风尘中人,眼神中流露的多是沧桑,或者玩世不恭。 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这是“病西施”的样子,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病态美。这种病态的极致美感,激起了男人的保护欲,他们本能地生出要保女子的想法。 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犹如娇花照水,弱柳扶风,这种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黛玉的美,美到极致了。聪明如比干,也不如林黛玉;美丽如西施也不如林黛玉。林黛玉的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面对如此美丽的林黛玉,任何人都会酥倒,无论是焦大,还是薛蟠。 只不过,焦大和薛蟠有自知之明,他们不敢奢望娶林黛玉。 薛蟠的小妾香菱比较像林黛玉,夏金桂也会写诗,也有点类似林黛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演义》中的陈宫算得上是曹操的救命恩人:曹操在献刀刺杀董卓不成,一路逃亡至中牟县被守关士兵所擒获,中牟县令陈宫有感于曹操刺杀董卓的壮举,于是弃官不做跟随曹操一起逃亡;在路过成皋投宿曹操之父的结义兄弟吕伯奢时,因为误会吕伯奢告密于是曹操杀尽吕伯奢家人,并留下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枭雄宣言,陈宫为此和曹操分道扬镳,并最终成为曹操对手,感兴趣的读者跟着趣历史小编往下看。 然而正史上却并非如此,陈宫是兖州东郡人,刚好是时任东郡太守曹操的属下,192年兖州刺史刘岱死于黄巾军之手,兖州群龙无主之际第一个站出来力挺曹操的正是陈宫:“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加上赢得了兖州实力派济北相鲍信的支持,曹操得以顺利入主兖州,可以说对曹操而言陈宫是有功之臣,两人关系也一度很密切,度过了一段蜜月期。 不过两人之间的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多久,194年曹操东征徐州陶谦之时,陈宫出乎意料的在背后狠狠的捅了曹操一刀,他和陈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人合谋,引客居河内的吕布入兖州,一时之间曹操极为被动,兖州只剩下余鄄城、范城、东阿三地在程昱和荀彧之手,其余各地皆告失守。 虽然曹操经过苦战夺回了兖州,但是陈宫却从此跟随吕布处处和曹操作对,直到几年之后曹操攻破徐州俘虏了吕布和陈宫,陈宫也从容赴死没有再投于曹操麾下,那么两人从相爱到相杀,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虽然正史上语焉不详并没有提及具体原因,但是可以肯定和演义中的吕伯奢无关,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可能的原因。 第一,可能和陈宫并未得到真正重用有一定关系,陈宫虽然在曹操入主兖州一事上功劳不小,但是当时曹操身边最为倚重的谋臣是荀彧和程昱,曹操东征徐州留守兖州的负责人主要是夏侯惇、荀彧和程昱等人,这和陈宫的预期有一定出入。 陈宫原本以为能得到曹操重用,自己也可以一展抱负,现在却发现曹操真正信任和倚重的并不是他;三国时期主公选择谋臣,谋士选择主公都是很常见的事,既然得不到重用,不如弃之而去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第二,曹操的表现令陈宫失望,原本陈宫认为曹操是“命世之才也”,可是曹操东征徐州时其麾下青州军不仅烧杀抢掠,而且屠城,曹操既不能约束又听之任之,陈宫感到自己看走了眼,难免对曹操失望,所以趁曹操东征之际反叛曹操,选择吕布为辅佐对象。 第三,曹操是宦官之后,东汉长久以来宦官和士大夫之间是格格不入的,曹操的这个身份难免被兖州当地的名士所轻视,比如名士边让就瞧不上曹操,曹操为此处死了好几位兖州当地名士,这些人和陈宫的关系一直不错,曹操如此滥杀无辜可能也是陈宫背弃曹操的原因之一。 所以陈宫不受重用、加上曹操滥杀和屠城使得陈宫对曹操失望,认为曹操不是自己理想的辅佐对象,这些原因才是陈宫离开曹操,两人从相爱到相杀的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子婴,嬴姓,名子婴或婴,他是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史称秦王子婴。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为秦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统治者,秦王子婴虽然诛杀了赵高,但却无法挽救已经崩溃的秦国,最终被迫投降了已经攻入关中的刘邦。而这位在位仅四十六天的秦君,留给我们最大的疑问,却是关于他的出身。 虽然《史记》中对于子婴的身份也算有所交代,但由于史料本身的冲突,再加上史料记载没有标点符号,导致后世对其理解出现偏差等原因的影响,子婴的身份至今仍然是个谜。那么,秦王子婴到底是何出身,他跟秦始皇、扶苏、成蟜又是什么关系呢?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说法一:秦始皇之子,成蟜之侄,扶苏之弟 这种说法的依据,源于《史记·六国年表》中的记载,其中言道,“(赵)高立二世兄子婴”。然而,这种说法看似有理有据,实际上却很难站得住脚,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首先是《史记》记载冲突,一方面,《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另一方面,《史记·李斯列传》则记载,“乃召始皇弟,授之玺”。这两处记载虽然也有冲突,但显然均不符合秦始皇之子、胡亥之兄的说法。 其次是当时的环境,根据《史记》的记载,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后,为了稳固统治,对兄弟姐妹们痛下杀手,包括扶苏在内,共计有二十三个兄弟、十个姐妹惨遭杀害。如果子婴真的是秦始皇之子,那么在这次灾难中,他绝无幸免之理。 如果子婴是秦始皇之子、胡亥之兄,那么他就是成蟜的侄子,扶苏的弟弟。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子婴基本不可能是秦始皇之子。 说法二:秦始皇之侄,成蟜之侄,扶苏之堂兄弟 这种观点认为,《史记·六国年表》中的“(赵)高立二世兄子婴”,应该断句为“(赵)高立二世兄,子婴”,而《史记·李斯列传》中的“召始皇弟子婴授之玺”,则应该断句为,“召始皇弟子、婴,授之玺”。 按照这种说法,“子婴”应该是秦始皇兄长的儿子,也就是秦始皇的侄子。学者李开元、马百非等人持此种观点,并认为子婴很可能是成蟜的儿子,他们推测成蟜大约出生于前256年,子婴则大约出生于前240年,因此当成蟜于前239年奉命领兵出征时,由于子婴太过年幼,因而并未随同出征,最终被留在了秦国。同时,根据《释名释长幼》的记载,“人始生曰婴”,因此“子婴”中的“婴”,有初生儿、年幼儿的含义。 而根据《史记·蒙恬列传》的记载,胡亥在屠杀兄弟姐妹和朝中大臣时,子婴非但性命没有受到威胁,反而曾对胡亥进行劝谏。因此,可以断定的是,子婴不仅对胡亥的皇位没有威胁,而且极可能是胡亥的长辈或者比胡亥年长。 这种说法虽然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仍然有冲突,但相对来说还算比较合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乃是秦庄襄王嬴异人的长子,因此如果子婴是秦始皇兄长的儿子,那么子婴的父亲也绝不可能是嬴异人之子,而应该是嬴异人兄弟的孩子,也就是秦始皇的堂兄弟之子。 因此,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子婴应该是秦始皇和成蟜的侄子,公子扶苏的堂兄弟。 说法三:秦始皇之(堂)弟,成蟜之(堂)兄弟,扶苏之(堂)叔父 这种观点主要源自于《史记·李斯列传》中“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的记载。 这种观点认为,子婴有可能是秦始皇的弟弟、胡亥的叔叔。杨善群、王蘧常等人认为,以子婴的遭遇、才干和影响力来讲,远非秦二世及其同辈所能及,且胡亥叔叔的身份也的确能够使其免遭胡亥的毒手,且《李斯列传》中记载了子婴与其子处死赵高的事件,而以秦始皇儿子们的年纪来看,秦始皇的孙子们显然不可能做到这点。 不过,这种说法不仅与《史记·六国年表》和《史记·秦始皇本纪》存在明显冲突,而且史料中明确记载的秦始皇弟弟,仅仅只有三人:其中成蟜早在秦始皇举行冠礼前后便已经叛逃赵国,而嫪毐与赵姬所生的两个儿子,则全部被秦始皇杀死。至于秦始皇是否有其他兄弟,目前根本无法得知。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子婴是秦始皇的堂兄弟,即秦庄襄王嬴异人兄弟之子。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子婴要么是秦始皇和成蟜的兄弟,扶苏的叔父,要么是秦始皇和成蟜的堂兄弟,扶苏的堂叔。 说法四:秦始皇之孙,成蟜之侄孙,扶苏之侄 这种观点认为,《史记·六国年表》中的“高立二世兄子婴”,应该断句为“二世兄子、婴”。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则应该断句为“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 虽然这种记载同样与《史记·李斯列传》有冲突,但从东汉班固到近现代,均基本采用了这种说法,甚至连近些年修订出版的《辞海》和《辞源》,也采用了这种说法。甚至有观点直接认为,子婴就是公子扶苏的儿子。 不过,个人认为,子婴即使是胡亥兄长的儿子,也不太可能是扶苏之子。原因在于,在秦始皇的诸多儿子之中,扶苏对于胡亥的皇位威胁最大,这也是胡亥最先要处死扶苏的原因,而如果子婴是扶苏之子,那么他基本不可能逃过胡亥的毒手。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子婴就应该是秦始皇的孙子,成蟜的侄孙,扶苏的侄子。至于有没有可能是成蟜的孙子,由于史料并未明确记载成蟜是否有儿子存世,因此这种可能存在,但应该不会太高。 如上,由于《史记》记载的冲突,以及关于史料断句的争议,导致子婴的身份根本无法断定,而在以上四种流传最广的说法中,目前流传最广的,便是第二种和第三种。 那么,大家认为哪种说法最为靠谱呢?欢迎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演义108:神前拈戏伏悲谶,南柯一梦终须醒 张道士提亲被贾母断然拒绝。那老道士不过是完成贾元春的交代,不成反而省了麻烦,也不在意。 见贾母和张道士针锋相对,王熙凤便急忙出来打圆场。 不但问张道士可有给女儿大姐准备寄名符,又调侃他端着盘子出来是不是要化缘。 王熙凤这话里话外是替贾母账目,指出张道士终究出自贾家门下,别太过分。 大家都是场面人,有些话点到为止就罢了。 于是,张道士便说要请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去给他请来襄助打醮的道友们一观。这是讲他的排场,结果回来又端了一盘子几十样的金玉法器作为礼物。无疑又针对王熙凤刚说他化贾家缘。 双方你来我往话里话外,都是各怀鬼胎,倒也不需要多计较。 不过那一堆器物中有着一个金翠辉煌的金麒麟引起了贾母注意。一说才想起正是史湘云也有着那么一个。 于是贾宝玉便收起来要送给湘云。而这个麒麟,后文还有作用。 此时史湘云恰许配了那神武将军冯唐的儿子冯紫英,麒麟恰好隐喻出麒麟送子。不多赘述。 贾珍一时来回:“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笑道:“这倒是第二本上?也罢了。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贾珍退了下来,至外边预备着申表、焚钱粮、开戏,不在话下。 要说贾母听闻这三出戏,第一出《白蛇记》和第二出《满床笏》都满意,唯独这第三出《南柯梦》听后便不言语,此事自然有个说法。 不过当天开戏却来不及说它,只因先是尤氏婆媳过来伺候,再就是冯紫英家听闻贾家摆醮坛赶来送礼,两家本就亲密,此番与史家的联姻成功,就更上一层楼。 随后赵侍郎家,京城的亲朋故旧都派人来送礼。 贾母便后悔起来,知道太过引人注目,反倒失了初衷过于张扬。于是当天下午就回去,第二天便不来了。 只有凤姐索性张罗起来,一连去了两三天。 却说这平安醮本就是与民同乐的大醮。清虚观外早也围满了人,都赶着那庙会热闹。 即便演着大戏,那高高的戏台上,外头倒也能远远的听见看见。 有那围观的老百姓都看到这等热闹,直说也只有这贾家才能演出这等好戏和排场。 那边上又早有说书先生们宣讲起当初宁荣二公建功立业,扶助先帝爷登上皇位,双双被封国公的英雄事迹。 又讲这清虚观的张老神仙,本是贾府家奴,做了那荣国公的替身,如今执掌道录司何等逍遥。 今日这平安醮便是那贾府的娘娘贤德妃做好事。前儿省亲又是何等风光。看来这贾府又要重振宁荣二公风光,再次兴盛了。 然而,既有羡慕者便有妒忌者。有那一等妒忌之人便不屑一顾,直言那些歆羡者懂什么?如今这贾府早都危机重重了。 自来此等危言耸听便有市场,谁都愿听那富贵人家败亡不如己,于是很容易吸引得关注。 那人见众人围拢,就便侃侃而谈说了一通大话出来: 你等只见这贾府如今荣光,却哪里知道背后危机? 先不说这贾府现时后继无人,并无中兴之才。只说前儿那贤德妃省亲便不是个好事情。 想当今登基才几年?打一登基就便收回贾家把持数十年的京营。将那王子腾调离京营节度使。 贾府失去京营,不但失去根本,更表明皇帝不信任。 当初若不是那宁府重孙子媳妇葬礼上,北静王等四王八公不得圣旨出席撑场面,那贾妃无儿无女又无宠,如何会被晋升贤德妃? 而且你等可知,这省亲乃是太上皇下旨?可太后与皇后不动,这贾妃娘家却率先响应太上皇旨意,试问将皇帝置于何地?又是什么意思! 那贤德妃晋升按说肯定要封赏父兄的。可如今你看这贾府,皇帝可有赏赐一点好处? 省亲花费那么多,都是贾府自掏腰包,可能甘心? 你们只见这贾府如今有这热闹,谁知今儿这平安醮的意思? 贾家分明在提醒皇帝当年宁荣二公的功绩,要给他们封赏才是! 你们且看着,相信不多久就会有贾家的旨意下来。那贾妃的父亲十有八九是要升了。 但皇帝不给贾家硬要,岂不是问题?靠着祖宗的荣光,还能够福荫多久? 那贾家至今不能取信于陛下,迟早是个事端。 而且你们没见今儿个唱的那三本大戏是什么? 我和你们说了才知道。这清虚观的神仙最是灵验无比的。那张老神仙,就是皇帝也都亲自接见奉为真人、神仙的。 今儿个的三本戏,第一本你们知道是那《白蛇记》。讲的便是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建立大汉朝的故事。 想那刘邦何等英雄,手下韩信、萧何与张良英雄辈出。岂不就与那宁荣二公、保龄侯史公一般模样。 《白蛇记》的那创业故事,不就是贾府之往日荣光?你说这神奇不神奇? 众人听他说得逼真便都被吸引,连说别卖关子,继续再说下去。 那人一见众人被吸引,心下也自得意,又说那第二本《满床笏》,讲的是唐代安史之乱后的汾阳王郭子仪。 讲说郭家功高盖世,满门高官厚爵。那汾阳王寿诞之日,众亲友下朝来给他拜寿,只是笏板就便堆了一床。 你想那等声势,可不就是宁荣二公到如今的贾家盛势? 众人一听,便拍手称赞“妙啊!” 那人又问:可你们看那汾阳王家如何?谁还知道郭家人在何处? 可见那富贵荣华,不过就是南柯一梦,终究还是一场空。岂不就是那《南柯梦》? 亏了这贾家如今还演的高兴,却不知道神谕早已明示,他们的好日子将不久矣。 此人这一番歪理一说,竟然头头是道,将那众人说动。于是更勾起对那富贵的嫉妒,一时间都说贾府看来确实气数已尽。 只有那真正智慧之人,才不以这等怪力乱神之语所迷惑。见那人越说越离谱,担心出事就便各自散去。第二天仍来趁贾家打醮的热闹,不提。 正是:神前拈戏伏悲谶,南柯一梦终须醒。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和袁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曹操少年时期的朋友,有不少是名士清流,其中张邈和袁绍的关系可谓是最好的。撇开张邈不谈,袁绍和曹操两人的关系,曾经是极好的。《世说新语》中还曾提到过两个小故事,其中一个便是曹操和袁绍曾抢劫新娘子的荒唐事。虽然《世说新语》的题材是历史小说,一些事迹未必可信;但这个故事的出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两人关系的普遍认知。 遗憾的是,曹操和袁绍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利益问题,选择了分道扬镳,甚至兵戎相向。那么不妨继续深究一下,造成两方对立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在这里,笔者先做出一个结论——袁绍未免有些天真。两人关系之所以会破裂,其实就是袁绍将曹操一直当成了自己的小弟,亦或是附庸;而心有大志的曹操肯定不甘心一直做袁绍的马仔,所以则一直寻找机会,想要出去单干。 汉末诸侯盛起之时,曹操的实力很弱小;和各路诸侯动辄数万的兵马相比,曹操即便有家族和朋友支持,也才有五千左右的兵马。《三国志无武帝纪》注引《世语》提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后来董卓败退长安,曹操率本部人马追击,却被徐荣重创,自己的兵马几乎损耗殆尽。再后来,凭借堂弟曹洪的关系,曹操在扬州招募到了一批新兵,可中途还跑掉了一大半。 从这里算起,到曹操入主兖州的这一段时间内,曹操都是在袁绍的庇护之下,才得以继续安稳发展的。两人心照不宣地知道,袁绍是大哥,曹操是指哪打哪的小弟。正因如此,这才有了曹操于东郡大破黑山军先锋于毒,同时帮助袁绍牵制住了冀州腹地的黑山军领袖张燕。事后,袁绍向朝廷表举,加封曹操为东郡太守,治武东阳。 直到曹操入主兖州,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之后,他的心思才悄然发生了转变。自立为兖州牧的曹操,认为自己已经是独立的势力了;但在袁绍眼里,曹操还是小弟,他所统治的兖州,也应该属于自己的范围内。所以不难解释,为什么曹操在征讨徐州之时,袁绍派遣大将朱灵带着三营前往支援。在此期间,陈宫张邈联合兖州境内反叛,拥戴吕布为新一任兖州牧;曹操猝不及防,还差点被吕布赶出了兖州。小弟有难,大哥袁绍自然会多加关注,他及时的送钱送粮送人,这才让曹操成功坚守到了最后。不难发现,袁绍帮助曹操的前提,是他以为兖州是自己的地盘。 但曹操的表现,却让袁绍例外。《三国志武帝纪》是这么说的:“于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不难发现,曹操拒绝了袁绍的“好意”,已经比较直白地表明了,自己是独立一方的势力了。曹操和袁绍之间的第一个矛盾,便是由此而来。 曹操独立于兖州,最多让袁绍感到不舒服;但他将汉献帝迎回许都,开始“奉天子以令不臣”之后,却是两人矛盾激化的开始。首先,曹操这个办法,让袁绍感到眼红。事实上,袁绍的谋士沮授、郭图,在一年之前便提出了这个战略。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等到曹操将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中以后,“收河南地,关中皆附”,袁绍这才意识到汉献帝的重要性。袁绍很后悔,还天真地向曹操提出要求,希望汉献帝能迁到自己的老巢邺城:“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曹操自然拒绝了袁绍,后者心中开始产生不满;他觉得曹操这个小弟变得不懂事了。 不久之后,即建安元年十月(公元196年),袁绍稀里糊涂的被汉献帝下诏给批评了一顿。诏书的内容主要再说,袁绍实力如何的强劲了,可他竟然不去勤王,反而在冀州安稳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汉献帝的诏书说的是实话,因为袁绍一开始便是反对汉献帝的地位的;他甚至还打算和韩馥一起拥戴前任幽州牧刘虞为新的皇帝。若不是后者不愿意,汉献帝还真不一定能保证自己的位子。 诏书下达以后,天下皆惊。袁绍平生最爱的,便是自己的面子;汉献帝这么一番“打脸”行为,让他气愤不已。与此同时,袁绍开始乱想,他合理的猜测,汉献帝下诏背后,必是小老弟曹操在暗中使坏。就这样,袁绍对曹操的愤怒,也进一步加深了。按照笔者观点,这件事应该不是曹操做的,毕竟两人还没真正的撕破脸皮。曹操很有自知之明,即便手中有汉献帝,但他此时的实力,也是远不及袁绍的。不难猜测,这或许是汉献帝本人的主意,其目的就是让袁曹二人互相斗争,这也是有可能的。 很快,曹操就进行了弥补措施,他向朝廷表举,加封袁绍为太尉。从名义上看,太尉位居三公之首,其地位是高于大将军的;但从西汉一来,掌权者如霍光、卫青、何进等人,都是以大将军的身份总理朝政的。《三国志袁绍传》注引《献帝春秋》:“绍耻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太祖闻,而以大将军让于绍。” 袁绍是个天真之人,经过这几次的表现,他才终于认清了曹操的小心思。就这样,两人的矛盾最终从台前搬到了幕后,大战一触即发。 参考书籍:《三国志》、《世说新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中,林黛玉是绛珠仙子转世,她气质超逸,美得超凡脱俗。仿佛只有贾宝玉配喜欢林黛玉。 贾宝玉和薛蟠,一雅一俗,可是这两个不同类型的男人都被林黛玉酥倒了,他们都倾倒在林黛玉风流婉转的气质下。 贾宝玉喜欢林黛玉,很好理解。因为他们前世有缘,今生相见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们彼此相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的出身相同,爱好相似,志趣相投,他们相爱顺理成章。唯一不可理解的是薛蟠爱林黛玉。 薛蟠这个俗人为什么会喜欢目无下尘的林黛玉? 曾有先生说过,焦大是不会爱上林妹妹的。这是说,林黛玉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是不会喜欢林黛玉的。林黛玉的美他们不懂。 在好多人心中,薛蟠这么粗俗就不应该爱林黛玉,他不应该懂林黛玉超凡脱俗的美。 难道没文化的俗人,真的不会喜欢林黛玉吗? 当然不是! 《红楼梦》中的薛蟠是一个不识几个字的粗人,他庸俗、鲁莽、暴躁,不解风情,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人。然而,薛蟠瞥了一眼林黛玉的风流婉转就酥倒了。 林黛玉是绛珠仙子下凡,她的美可以征服任何人。 薛蟠喜欢林黛玉说明,林黛玉的美,直击人心,无论是高雅如贾宝玉,还是庸俗如薛蟠,都无一例外地被林黛玉的美丽所征服。 所以说,美丽是不分高低贵贱的,无论是高雅还是庸俗,他们对美的感受是相同的。 如弱柳扶风的林黛玉让男人有保护欲望。 林黛玉生着“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种眼神,薛蟠除了在香菱的眼睛中 看到过以外,在他接触的女孩子中,真的没有这么楚楚可怜的女子。 他接触的大多是云儿那样的女子,他们是风尘中人,眼神中流露的多是沧桑,或者玩世不恭。 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这是“病西施”的样子,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病态美。这种病态的极致美感,激起了男人的保护欲,他们本能地生出要保女子的想法。 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犹如娇花照水,弱柳扶风,这种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黛玉的美,美到极致了。聪明如比干,也不如林黛玉;美丽如西施也不如林黛玉。林黛玉的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面对如此美丽的林黛玉,任何人都会酥倒,无论是焦大,还是薛蟠。 只不过,焦大和薛蟠有自知之明,他们不敢奢望娶林黛玉。 薛蟠的小妾香菱比较像林黛玉,夏金桂也会写诗,也有点类似林黛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董卓成长于凉州,喜欢结交羌人,东汉末年军阀、权臣。你们知道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宏去世后,汉少帝刘辫继位,刘辫的母亲何皇后成为何太后,刘辫的舅舅何进以大将军的身份和太尉袁隗(袁绍、袁术的族叔)共同辅政。没过多久,何进和宦官集团开战,诛杀宦官集团的领头人蹇硕,宦官们设计反击,诱何进入宫杀掉,中央朝廷大乱。但何进在准备清除宦官集团的时候,曾密召西凉军阀董卓率军入京: 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并密令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欲以胁迫太后。卓未至,进败。《三国志》 董卓还没入京何进就先挂掉了,他人虽然死了,但他委托董卓干的事还是干成了,董卓不但按照何进的要求干掉了宦官集团所有的主要掌权人,还把何进死后的势力也都继承了一大半下来: 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将其觽迎帝于北芒,还宫。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觽所杀,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觽,故京都兵权唯在卓。《三国志》 至此,董卓这位在西北边疆熬日子的小军阀一举入主中央,成为中央朝廷中的主导力量。他有前大将军何进的诏书,铲除宦官集团后,董卓本也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朝廷重臣,有军队支持,成为新的何进那样的大将军也是毫无阻力,但董卓却做了一件让人大掉眼镜的事,他入京没多久就废掉了汉少帝刘辫,改立陈留王刘协为新的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汉献帝。 但董卓因为废立皇帝被天下间的大部分世家所抵制,何进原来的部下、世家子弟的代表袁绍就当众给他难堪,拒绝董卓的废立之举,而世家集团代表着当时的绝大一部分地方势力: 卓谓绍曰:“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绍曰:“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引佩刀横揖而出。《三国志》 董卓本来可以成为挽汉室于倾覆的名臣,却因为擅自废立皇帝被天下人敌对,他刚进中枢没多久,可没有前辈霍光和王莽那样的声望,可他为何要走出这可以说是最下策的一步?最后导致自家生死族灭,还把自己从天下人眼里的功臣变成了奸臣? 史书上有多处记载说明董卓改立汉献帝为皇帝是因为他比较聪慧,这可以成为董卓行废立之事的一个理由,但对于权臣来说,笨皇帝可远比聪明的皇帝要好相处得多,因此,汉献帝比汉少帝聪明不是董卓废立皇帝的最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汉献帝没娘,而汉少帝却有一个当了多年皇后的母亲,即何太后。 何太后的丈夫汉灵帝执政时期,天下间的政治势力主要分为三块,即世家集团、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其中世家集团的势力最为强大,他们在社会资源的争夺上和皇帝是对立的。而皇帝是依靠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来制衡世家集团,在这个基础上,宦官集团又和外戚集团互有争斗。几方势力维持着勉强的平衡,但这一切平衡在汉灵帝死后被迅速打破。 董卓能入京是因为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开始你死我活的争斗,董卓响应大将军何进的号召带军进京来干宦官集团,因为世事变幻,董卓不但干掉了宦官集团,还掌握住了大部分外戚集团的势力成为一霸,有了实力就有了野心,不管是成为霍光也好,还是成为王莽也好,都需要掌握住绝对的实力,除了原本属于他的西凉地方势力外,整合原有的外戚集团势力就成了当务之急,有了这些基础,他才能抗衡世家集团。 何进死后,何太后成为外戚集团唯一的旗帜,董卓虽然收服了一部分何进的遗留势力,但还有一部分没有归心,即使收服过来的原外戚集团的势力也因为何太后还存在,不可能完全被董卓所用。因此,何太后就成为了董卓更进一步的最大阻力,为了完全掌握住何进的政治遗产,董卓就必须干掉何太后,要干掉何太后就要先干掉汉少帝,于是,董卓谋划了废立之举,并在成功后马上毒死了汉少帝和何太后。 董卓新拥立的汉献帝在政治势力上要比汉少帝弱鸡的多,他的母亲早就在生出他后没多久就被何太后害死,母家势力极弱,不管他有多聪明,没有外部的势力支持,都只能是成为摆设,董卓在时如此,后来跟着曹操混也是如此。汉献帝在被曹操掌握时期最大的反抗大概也就是依靠老婆伏皇后和小妾董贵人的父亲搞了几次暗杀,还是依靠的是外戚。搞得曹操没办法,只好把自己也变成外戚,嫁了三个女儿给汉献帝。 综上,董卓所谓的行大逆之事,冒天下之大不韪废立皇帝的本意其实就是为了除掉外戚势力的旗帜何太后,以便自己掌握住这一势力。至于以袁绍为首的世家集团以董卓擅自行废立之事讨伐他,仅仅是因为董卓整合了原西凉集团、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的势力后,让世家集团感到了莫大的威胁。 后来的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时,除掉曹氏宗族掌握兵权外,是分了不少蛋糕给世家集团的,曹氏的将军们大多就任的是丞相府的官职,而不是朝廷的官职,曹操对待世家集团是尽可能的合作,给他们官职和权力。可董卓不一样,他是在压制世家集团,试图以一家之力掌握所有的权力: 卓弟旻为左将军,封鄠侯;兄子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宗族内外并列朝廷。公卿见卓,谒拜车下,卓不为礼。召呼三台尚书以下自诣卓府启事。《三国志》 这样的行为当然会让世家集团极度不满意,于是他们开始组织武装,试图以武力讨伐当时代表着中央的董卓,武力胁迫不成后,由司徒王允出面组织,最后是用暗杀的手段干掉了董卓,但也因为善后处置不得力,导致董卓手下的势力彻底和世家集团敌对,皇帝被抢来抢去,朝不保夕,天下真正开始大乱。 三国乱世的开端不是以黄巾起义为标志,也不是以董卓进京废立皇帝为标志,而是从代表着世家集团利益的诸侯们讨伐董卓开始,这个时候,地方势力开始明目张胆的以武力胁迫中央,中央朝廷的威望一落千丈,地方势力有钱有粮就可以称王称霸,世家子弟袁绍甚至自己给自己封官,并且试图另立中央: 绍遂以勃海起兵,将以诛卓。语在武纪。绍自号车骑将军,主盟,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遣使奉章诣虞,虞不敢受。《三国志》 袁绍的自封可以说是开了一个极坏的头,在这之后的地方势力想做什么官就做什么官,仅仅只是跟朝廷打个招呼,也就是所谓的“上表”。因此,董卓未必就是乱臣贼子,虽然他揽权厉害了点,但始终是代表中央在治理国家,只不过政治能力太差,忽视了拉拢大多数,他失败被杀,自然没有什么好名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逼死杨贵妃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先攻洛阳、后破潼关,眼见长安已经无险可守,唐玄宗带领杨贵妃姐妹和一众皇室宗亲、大臣,以及亲信宦官逃出长安,仓皇逃往蜀地。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五日,“马嵬驿兵变”爆发,不仅宰相杨国忠等人被杀,杨贵妃亦被逼死。 唐玄宗仓皇逃出长安,“马嵬驿兵变”杨国忠等人被杀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马嵬驿”兵变爆发的经过。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捣京师长安,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叛军攻破潼关,长安门户大开,已经无险可守。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三,唐玄宗眼见长安危在旦夕,连忙带着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信宦官、宫人等从延秋门出发,连在宫外的皇妃、公主和皇孙都弃之不顾,仓皇逃离长安,一路向蜀地逃窜。 六月十四日,唐玄宗一行逃至马嵬驿,随从的禁军将士因为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禁军哗变一触即发。见此情形,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知道,如果不能给将士们的怒火找到一个宣泄口,必然会引起大乱,于是便让宦官李辅国找到太子李亨商量对策。 这时,恰有吐蕃使者二十余人拦住杨国忠的马,向其诉苦表示找不到吃的,杨国忠还未来得及答话,便有禁军将士喊道,“杨国忠与胡人谋反!”随即有士兵以箭射中杨国忠坐骑马鞍,闫国忠连忙逃至马嵬驿西门,结果被士兵们追上杀死,并肢解其尸体,将其头颅挂在矛上插于西门外示众。 之后,哗变的禁军将士,又杀了杨国忠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跑出来指责禁军将士的御史大夫魏方进也被士兵们所杀,兵部尚书、同平章事韦见素则被打伤。 唐玄宗眼见外面混乱,便问发生了什么事,左右侍从回答说是杨国忠谋反已被诛杀,唐玄宗无奈之下只得表示认同,并走出驿门,慰劳军士,然而将士们根本不领情,唐玄宗便让高力士去询问将士们的诉求,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表示希望皇帝能将杨贵妃处死。 唐玄宗虽然心中不舍,然而由于禁军将士群情汹汹,如果不赐死杨贵妃势必难以平息禁军将士的怒火,京兆司录参军韦谔、高力士等人也上前劝说。万般无奈之下,唐玄宗只得下令赐死杨贵妃,并将尸体抬到了驿站的庭中,召陈玄礼等人入驿站察看。眼看杨贵妃已死,陈玄礼等人这才率领禁军将士散去。 关于这次兵变,目前关于主谋是谁尚且难以断定,有人说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也有人说是太子李亨,然而无论主谋是谁,他们的目标都不是杨贵妃,而是宰相杨国忠。 禁军方面:唐玄宗对禁军掌控下降,禁军对杨国忠不满由来已久 众所周知,唐玄宗李隆基能够登上皇位,主要便是源于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的成功,其中唐隆政变诛除了韦氏集团,将唐睿宗李旦扶上了皇位;先天政变则诛除了太平公主集团,成功夺取了朝政大权。而李隆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两次政变的成功,便是源于其与北门禁军的密切联系。 由于禁军将士对唐玄宗的支持,因此李隆基在登上帝位之后,这些禁军将士都得到了大力提拔,不过这种提拔全部集中于北门禁军体系。而唐玄宗李隆基之所以这么做,主要便是为了通过这些人,来达到自己对禁军的掌控,并防止禁军将士与外廷势力发生勾连。 然而,到了天宝末年,唐玄宗对于禁军的掌控力却开始急速下滑,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这些禁军将领的先后去世。仅天宝十三年(754年)和天宝十四年(755年)便有多达六位禁军将领去世,其中有左龙武将军刘玄豹、张金刚和右龙武将军何德、张登山、张安生、李玄德,结果导致跟随李隆基长达四十年的唐元功臣出身的龙武军高级将领只剩下了陈玄礼一人。 此外,由于待遇的下降,禁军将士对于宰相杨国忠的不满,也早已是日积月累。高适在《陈潼关败亡形势疏》中写道,“蕃军及秦陇武士,盛夏五六月,於赤日之中,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也就是说,就连屯驻潼关身处平叛一线、背靠永丰仓的哥舒翰大军都无法果腹,那就更不用说远在大后方的禁军将士了,他们的待遇肯定也是直线下滑。 要知道,由于担负着护卫皇宫和皇帝安全的责任,因此历朝历代军队系统中待遇以禁军最高,这些平日里福利优厚的禁军将士,如今福利待遇骤然下降,他们岂能没有怨言?《册府元龟》中便有“杨国忠专宰朝政,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盛言国忠、虢国夫人罪恶,六军将士皆愿切齿除其党以解国难。国忠大惧,聚族而哭,入而号诉于贵妃……”,可见在叛军猛攻潼关时,双方关系已经极为紧张。 如果放在太平盛世,禁军将士对于这种不满,恐怕也就限于平日里发发牢骚罢了,可如今生逢乱世,这些家眷资产皆在京城的禁军将士,不仅要随着唐玄宗等逃往蜀地,恐怕这一生都再也没有机会回到京城,回到家人身边,再加上一路上忍饥挨饿,他们的愤怒自然也就全面爆发了。如此一来,要平息军队哗变,诛杀杨国忠自然就成了最佳的宣泄口。 太子方面:杨国忠与太子矛盾极深,未必没有趁机除去的念头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原太子李瑛被废杀,因当时寿王李瑁的生母武惠妃极为受宠,因此时任宰相的李林甫便极力推荐李瑁为新太子,然而后来被立为太子的却是李亨,而李林甫与太子李亨就此结怨。自被立为太子时起,李林甫以及后来的杨国忠,对于太子李亨的冲击便几乎从未停止过。 而在历次冲击之中,尤以天宝五年(746年)最为严重,先是与太子李亨交好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因与太子李亨、御史中丞韦坚(李亨原配韦妃兄弟)来往,又向唐玄宗建议将李林甫撤职,结果被李林甫以“欲共立太子”上报李隆基,李隆基为保护太子李亨,最终只将韦坚和皇甫惟明予以了惩处。 李隆基本来不想将太子牵连进来,谁知道韦坚被贬后,他的弟弟韦兰和韦芝却上疏替其鸣冤,甚至还拉来太子李亨作证,结果惹得李隆基大怒,太子李亨更是极为恐惧,甚至不得不与韦妃以“情义不睦”为由离婚。虽然没能将太子李亨拉下水,但李林甫在韦坚一案中却大搞株连,直到李林甫死后才告一段落。 到了该年末,李亨的杜良娣之父杜有邻又被其女婿柳勣告发,称其“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该案本是女婿与岳父不和导致的诬陷,但却被李林甫揪住不放,甚至授意柳勣诬告,故意扩大案情,大有借机废掉太子之势。结果,杜有邻、柳勣最终被杖毙,而太子李亨也与杜良娣离婚。 在李林甫与太子李亨交恶之时,杨国忠便是李林甫的忠实党羽,曾积极参与陷害太子李亨的活动。李林甫去世之后,杨国忠出任宰相,但杨国忠在清算李林甫党羽的同时,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仍旧将太子李亨视为了死对头。 如果在平日,太子李亨或许还不敢拿杨国忠怎么样,可如今战乱外逃可就不同了。要知道,当时在唐玄宗外逃的队伍中,光是殿后的太子李亨的后队人马便有两千,其中便包括了飞龙禁军,而太子李亨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则担任着出逃队伍中的“典亲兵扈从”。 也就是说,在出逃队伍中,负责护卫皇帝安全的军队,除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禁军外,其余大部分军队都掌握在太子李亨一系手中。如此一来,太子李亨自然就有了发动兵变,趁机诛除杨国忠的机会。 如上,无论“马嵬驿兵变”的主谋是陈玄礼还是李亨,其目的都是为了诛除宰相杨国忠,如此既可以平息将士们的怒火,也可以趁机除去一大政敌。陈玄礼和太子李亨虽然目的不同,但最终结果却是殊途同归,可是一旦借军队哗变诛杀了杨国忠,自然也就不能继续放任杨贵妃留在唐玄宗身边,因此兵变一旦爆发,杨贵妃便已经是必死无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读音题部分 读音一 读音二(×) 释义 读音一 读音二 (×) 释义 针砭 [ zhēn biān ] [biǎn] 砭是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使用方法已失传。“针砭”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针“贬”是错误的说法。 一蹴而就 [ yī cù ér jiù ] [jiù] 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亦作“一蹴而成”“一蹴而得”。 停泊 [ tíng bó ] [pō] 指船只停靠;在泊位停住。 虎视眈眈 [ hǔ shì dān dān ] [chén] 眈眈:注视的样子。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 古刹 [ gǔ chà ] [shà] 意思为年代久远的寺庙,中国现存大量保存完好的古刹建筑。 复辟 [ fù bì ] [pì] (动)被推翻的帝王等统治者重新上台。 风驰电掣 [ fēng chídiàn chè ] [zhì] 驰:奔跑;掣:闪过。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出自:《六韬·龙韬·王翼》】 蹉跎 [cuō tuó] [cuō tā] 指虚度光阴,任由时光流逝却毫无作为,可以用于形容人做事毫无斗志,浪费时间。 粗糙 [cū cāo ] [zào] (形)①质料或工艺不精细,毛糙。[近]毛糙。[反]细腻。②工作草率,不认真。 啜泣 [ chuò qì ] [duō] 抽噎、哭泣。出处:《老残游记》第一六回:“只听底下只是嘤嘤啜泣,又听堂上喝道:‘你还不招吗?不招,我又要动刑了!’” 惩罚 [chéng fá] [chěng] 1.惩戒;责罚;处罚。 2.施加鞭鞑或体罚使之服贴、受辱或以苦行赎罪。 乘机 [chéng jī] [chèn] 利用机会、 找空子。只能找空子,等待时机,不使用技巧和欺诈等手段,所遇到的时机富有偶然性和可预见性。 谄媚 [chǎn mèi] [xiàn] 谄: 奉承,巴结,谄谀。媚: 逢迎,媚外。媚世(迎合世俗)。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出自《后汉书·袁绍传》。 差遣 [chāi qiǎn] [chā qiǎn] 指差使人到某处做某事。 差距 [chā jù] [chà] 指事物之间的差别程度;特指距离某种标准的差别程度。 差错 [chā cuò] [chà] 指错误;意外的事故。见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终如其言,一无差错。” 参差 [cēn cī] [cān chā] 1.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2.差不多,相似。 一刹那 [yī chà nà] [shā] [shà] 形容时间极为短暂。 对簿公堂 [duì bù gōng táng] [bó] 原意指被告方当堂受审,现常用来表示原被告双方在法庭上公开审问、争讼,以辨是非。 麻痹 [ má bì ] [pí] (动)丧失知觉能力和运动机能。②(形)失去警惕性③(动)使麻痹 氛围 [ fēn wéi ] [fèn] (名)周围的气氛和情调 迸裂 [ bèng liè ] [bēng] 1、破裂;裂开而往外飞溅。2、指迸发。
对司马师司马昭不内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几天后司马昭提着腰刀对司马师说:“哥哥,父亲已故,我们去后院杀了柏夫人母子,为母亲报仇雪恨!”司马师吓得抱住弟弟大叫:“你忘了父亲临终的嘱托吗?我们不能如此不孝啊!” 到底是什么样的仇恨竟然让司马昭如此痛恨柏夫人母子,在司马懿死后竟然要直接杀了她们? 柏夫人是司马懿的小妾,晚年的时候还给司马懿生下了一个儿子司马伦。 晚年时,司马懿特别喜欢年轻貌美的柏夫人,对于结发夫妻张春华非常不待见。对于丈夫的变心,张春华非常难受。一次张春华亲自下厨做了饭菜请司马懿过来,没想到司马懿直接发火,出言侮辱张春华。 这件事之后,张春华整个人都不好了,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孤寂而亡。两个儿子见状都非常心疼母亲,同时对于柏夫人恨得牙痒痒。 对于两个儿子心中的想法,司马懿心知肚明,但他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实在是有心无力。只能叮嘱儿子:“我走后,不要为难你弟弟司马伦,你们是亲兄弟,别手足相残。他没什么本事,封他为安乐侯,让他余生无忧即可。”说罢便闭上了眼睛。 对于父亲的叮嘱,司马师觉得有道理,因此没有为难弟弟司马伦,只是和司马昭一起将柏夫人杀了,也算是为母亲报仇了。 也许兄弟两做梦也没想到,就因为这一时的心软,直接开启了西晋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幕。 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司马昭时期,对于权利的掌控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在他死后,儿子司马炎直接夺取魏元帝曹奂的位置,建立晋朝,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 在初期,司马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广封皇族为王都手握实权。司马伦也趁此机会掌握了权利,被封为赵王,不久之后又封为征西将军镇守关中。 无奈司马伦实在是没能力,掌握权利之后就开始赏罚不公,其镇守之地直接出现了暴动,无奈只能灰溜溜地回洛阳。 司马炎在临终时非常看中孙子司马遹,觉得他有自己当年的风范。但他的父亲司马衷智力低下,不堪大用。 就在司马炎想着是否要换太子时,大臣说了一句:好皇孙。 最终,司马炎还是决定让司马衷继位,不过太子的位置必须是司马遹的。司马炎本以为以后司马遹继位之后,一定会将晋朝发扬光大的,但他算漏了人心。 由于司马衷的智力低下,所有他的皇后贾南风开始干政,任人唯亲,朝堂之上一片混乱。 司马伦见状也想分一杯羹,于是便放下姿态去巴结贾南风,没想到贾南风也不待见他,只打发给了他一个虚职。 这件事也让司马伦十分不快,想着自己一定要报复贾南风,一雪前耻。 几年后,贾南风为了去除自己的隐患,设计罢黜了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司马遹。 这件事也让太子一党的人十分生气,无奈之下只能找到司马伦,让他帮忙去救太子司马遹。 此刻,已经尝试过权利滋味的司马伦已经不满足屈居人下了,他要掌控朝政。 等收到贾南风将司马遹杀害之后,司马伦直接带兵杀进皇宫。之后,司马伦控制了司马衷,自己掌握了政权,成为西晋的实际掌权者。 后来,司马伦又不满司马衷,直接僭位称帝。不过他的好日子也没持续多长时间,其他的皇室诸王不满司马伦的政权,直接起兵。 司马伦之后,历史上就开始上演“八王之乱”,天下彻底乱了,最终西晋灭亡。 司马懿一早就看出自己这个儿子的心性,给他安排了一切。但无奈成年之后的司马伦心比天高,最终带来不可估计的灾难。若司马懿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后悔生下这个儿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