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大学 高云萍 寓意文化,本身是一种认知与解读。一是制作者编码,二是解读者译码。两者之间,必须达成共识,寓意才能成立。如联合国总部门前的“和平”雕塑,其寓意明确,一望而知。如果制作者寄托的情感、意识与理念,接受者难以认知、理解甚至误读,都会影响寓意的达成。这需要以文化的积淀和约定俗成为基础,才会形成默契与共识。 一根红绳三绕两绕,就编织出种种深沉的祝福,每一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来命名,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他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被赋予了爱情、亲情、友情、吉祥、喜庆等不同内涵,如“吉庆有余”、“福寿双全”、“双喜临门”、“吉祥如意”、“一路顺风”等组合,暗含了中国传统厚重的吉祥文化,表达着热烈浓郁的美好祝福,融入了中华民族对生命的认知,对生活的体验,对未来的期许,对爱的渴求以及对亲人的祝福等美好的感情,体现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良好愿望,显示了中华古老文明的情感与智慧。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使用习惯,以谐音为主要特征,中国结被赋予更为国人喜爱的寓意,比如一双红线金边小鞋子,上面是如意结,下面是长长的流苏,挂在墙上,称为“壁鞋”,谐音“辟邪”,暗含了吉祥之意。双联结,两个单结相套而成,有双喜临门、福寿双全等含义。此外,还有象征前程似锦的团锦结,比翼双飞的双蝶结,永结同心的同心结,吉庆有余的鲤鱼结等等。 中国结中还有一类人们认为是通神灵的法物,可达到驱邪避灾、镇凶纳吉、却阴护阳等功效,如“吉祥结”、“盘长结”等,这类“结”作为凝聚着神秘宗教观念的护身符,在民间得以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一定的传承机制。 中国结本身也是智慧和团结统一的象征。一根简单的绳线可以形式变化多端,寓意丰富多彩,体现了编织者的创造和巧妙智慧。同时,这根线紧紧缠绕在一起,是团结一心的形象展示。 中国结常用红色,代表着一种喜庆的氛围,胜利的期盼,还有吉祥与辟邪的含义。因此可以说,这种中国红,表征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元素。这大概是“结”文化生生不息的缘由之一吧。 中国结整体统一、局部变化等创新方式,辅以特殊的中国红等色彩,展示了更多形、意结合的文化内涵,使得中国结完全有别于其它普通结,从“灵物”转变为“吉物”,获得了文化内涵的有效增值,拓展了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作为吉祥符号活跃于世界舞台。 中国结本身是寓意文化与审美文化的典范。中国结从记事的工具,到固定衣物的结,到佩戴装饰的结,一直到不同结式的装饰物“中国结”,从简单的结演变成充满美感的装饰物,它的演变是历史发展和文化积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文化产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文化。 中国结中的审美文化,涵蕴丰富,经得起各种维度的解读—— 一是联结中的张力:它是一根线从头到尾有规则的穿、编、缠、绕成的,像许多双手握在一起,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感。 二是繁复中的对称:它有均称的形式美,上下一致,左右对称,正反相同,首尾相接。 三是变化中的和谐:它又具有变幻之美:中国结的造型多样,有像两个古铜钱半叠式的双钱结、外形像花的团锦结、结构华丽紧凑的藻井结等,最基本的结法有十多种,在基本结法基础上,又有将不同形态绳结组合成的新作品,可以说外形千变万化,美观复杂。 四是色差中的统一:也有明丽的色彩之美,中国结多以红色为主,也会用到黄色、蓝色等鲜艳的颜色,有浓烈的视觉美。 五是灵秀中的神秘:中国结始自一根线绳,经由人工纺织,变化中透着灵秀,穿行中渗透智慧。一结既成,神秘丛生,暗示出无穷的东方文化信息。 六是淳朴中的温馨:中国结无论怎样变化,最终不过是一根线绳,寻常可见,随处可取,其制材质的朴素,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初始关系。但是它在编结过程中渗透的情思与智慧,却通向吉祥,体现和谐,令人备感温馨。 七是乡俗中的典雅:中国结来自民间,走向殿堂,朝野通行,便是因为它俗中蕴雅,体现出中国人对美的追求,是将人存天地间的坐标定位,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人与自然物的相谐相宜的理解,充分体现其中。这样的审美趣旨,远远突破了雅俗之辩的界限,达致了中国式审美的致高境界。 中国人审美,维度丰富,思维辩证,但无论怎样变化,察源逐流,终以天人和一为宗。而中国结所体现的,正是这样的审美文化。
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印象令人印象深刻,周培公在第一次出场时,穿着一身粗布衣服,因为常常住在寺庙中,使得寺庙中的僧人十分嫌弃他,并且要他不要再来。 饿着肚子的周培公来到集市,看到曾经的帮过的锁儿,锁儿是做豆腐脑的,在看到恩人周培公来后,便立即上前为周培公盛了一碗豆腐脑,由于很多天没有吃饭了,周培公很快就吃完了一碗,锁儿看到后,立马又给周培公盛了一碗,周培公不会知道,此时的康熙皇帝带着贴身侍卫图海,也在这里吃豆腐脑,而且康熙皇帝还看到了他,只是那时候康熙皇帝不知道他看的那人是周培公。 锁儿问周培公的考的如何,周培公说不但没考上,还为考场的人打出了考场,锁儿听到周培公的回答后,安慰周培公,说他明年一定能考上,周培公说还得再等两年呢,随后锁儿给了周培公一些钱财,周培公推脱不受,还说这是你打官司用的钱,我不能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周培公铭记在此,两年后,我周培公必登皇榜,告辞。 周培公与锁儿的对话和行为,都被康熙皇帝看在眼里,在周培公走后,康熙皇帝来到锁儿面前,夸赞锁儿做的豆腐脑好吃和曲子唱不错,同时还问到曲子的词是谁给写的,锁儿说就是刚才那位恩人,他把我的诉状写成唱词,帮助我伸冤,康熙皇帝看到了写锁儿唱词的纸张,提出要看看锁儿的唱词,康熙皇帝看到唱词后,发现背面有字,但是没有直接去看,而是问锁儿为什么会背面有字,锁儿说,恩人说这是皇上的老师伍次友写给明中堂的推荐信,康熙皇帝看了一下信中的内容和笔迹,说这确实是伍先生的书信,伍先生请明中堂为朝廷推荐一个济世之才,周培公。 周培公在离开锁儿的豆腐脑摊后,停留在集市卖书的地方看书,康熙皇帝正好也来到这里,二人见面,康熙皇帝邀请周培公到对面的茶楼,喝茶和探讨学问,周培公跟随前去茶楼,到了茶楼后,康熙皇帝向周培公说道当今皇上的老师伍次友的推荐书信,连巡抚总督都很难求到,为何你却不用呢? 周培公说大丈夫博取功名,应当光明磊落,虽然我身无分文,但是却也不愿意向权贵折腰,康熙皇帝听完周培公说的话后,连连称赞周培公,随后周培公又说道,但是今天不折腰不成了,说完便向康熙皇帝下跪,虽然康熙皇帝没表明身份,但是此时的周培公已经知道康熙皇帝的身份,周培公与康熙皇帝又交谈了一会,康熙皇帝又写了一个条子,让周培公拿给锁儿,康熙皇帝的这一举动,也是帮助锁儿伸冤,周培公与康熙皇帝的这一次见面,使得周培公在后来打开了仕途之路。 周培公也确实真的有能力,在朝中每一次发表意见时,都能将事情分析有理有据,而且还有着相应的对策,而且还往往说出了其他大臣不敢说的话,不过康熙皇帝却并没有生气,反而更加地重用他,后来康熙皇帝更是命他作为主将,图海作为副将,率领军队去攻打察哈尔的叛军,很快在周培公的指挥下,平定了察哈尔的叛军。 随后周培公和图海二人又率领军队挥师南下,攻打吴三桂的叛军,在周培公的指挥下,终于打败吴三桂,打败吴三桂的捷报,传到康熙皇帝那里,康熙皇帝连连称赞周培公,同时还称周培公是百年难得一见的人才,一旁的明珠听到后,提醒康熙皇帝周培公要是得了太多的功劳,势必会功高震主,康熙皇帝对于明珠的话,十分赞许,说周培公是要把功劳分给别人一点了。 在前线的周培公很快收到了朝廷将他调往京城的文书,周培公看到后,十分不开心,一旁的图海看到,十分不解和气愤,周培公说现在这个战况朝廷是要把这个大功劳给图海,没过多久,朝廷彻底打败了吴三桂的军队,三番也正式平定。 而回朝后的周培公被康熙皇帝贬到盛京,周培公在盛京没过多久就病重了,康熙皇帝在听到周培公病重的消息,连忙前去盛京探望周培公,康熙皇帝在周培公面前向周培公说明了将他贬到盛京的缘由,并且还说一旦有机会,一定还会起用你,周培公问康熙皇帝,自己现在还有何用?康熙皇帝说想要他率兵攻打当时的台湾,周培公说晚了,他的身体已经熬不到天暖了。 康熙皇帝说那你给朕推荐一个人,和你一样的人,周培公于是将姚启圣推荐给了康熙皇帝,随后康熙皇帝又看了周培公用了十年时间绘制的皇舆全图,心里十分激动,随后周培公又与康熙皇帝谈到了准噶尔部的隐患,之后不久,周培公离世,在周培公离世后,康熙皇帝为周培恒彻夜守灵。 以上是周培公在康熙王朝这部影视剧中的结局,周培公只是说没有享受他作为对朝廷有贡献的忠臣应该有的待遇,并不是不得善终,周培公是病死的,又不是被赐死的,所以说周培公在最后是善终的。 影视剧终归是影视剧,里面的情节大部分都是虚构的,因此并不代表真实的历史,历史上的真正的周培公确实也参与了平定三番,他也不是不是主帅,主帅是图海,他并没有参与作战,他只是劝降了王辅臣。王辅臣是陕西提督,同时也是吴三桂造反的追随者,在吴三桂等三番发动叛乱后,王辅臣也发动了叛乱,王辅臣的军队是对朝廷直接构成威胁的,康熙皇帝对此十分重视,后来在军中的周培公主动请缨去劝降王辅臣,最终周培公成功劝降王辅臣。王辅臣也接受了朝廷的招抚,为朝廷解除了危机,周培公被朝廷封为山东登莱道,在山东任职三年,因为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共事,于是周培公辞官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之后的周培公一直赋闲在家,但是依然对朝廷的时事特别关心,希望能够重新得到起用。准噶尔部可汗噶尔丹反叛清朝,给了周培公机会,周培公在听到此事后,立即了写了平叛的条呈送到京城,在康熙皇帝看到后被予以采纳。 随后康熙皇帝将周培公封为盛京提督,周培公在盛京只做了十一年的提督,最后死在任上,终年六十九岁,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也是得到了善终,并非是不得善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015年皮卡丘大学毕业初,加入一家总部在荷兰的外企,刚入职邮件中的英文缩写把皮卡丘折磨的晕头转向,比如OOO、CC、FYI、OMW…你知道这些缩写表达的意思吗? 01、“OOO”是什么意思? OOO千万别理解成“哦哦哦”OOO=Out of Office=不上班,不在办公室 OOO是个自动回复,表示对方正在度假,没空及时处理紧急事务 例句: I'm OOO for annual leave and I'll deal with it when I get back from vacation. 我正在休年假不在办公室,休完假回来再处理。 02、“PS”不是photoshop,是附言的意思 在一些邮件来往中,PS并不是Photoshop的意思,而是postscript的缩写,一般放在邮件的文末附注一些需要提及的内容 例句: As a ps to his letter , he added that he loved her. 他在信中加上附言,写上了他爱她。 03、“CC”是什么意思? cc的全称叫做carbon copy,cc=抄送(carbon [?kɑ?b?n])当你给收信人发邮件时,希望另一方也知晓此事,就需要CC给他,如果需要群发邮件,但想要收件人不知道都发给了谁,则需要使用。 BCC = blind carbon copy 隐秘抄送 例如: ①I always CC my line manager when I write a memo to my staff. 给员工写备忘录时,我总是抄送直属经理。 ②Pikachu, please CC this to each of the departmentheads. 皮卡丘,请抄送给每个部门负责人。 04、“FYI”是什么意思? FYI=For Your Information,即供你参考的意思 类似的还有RTFM= read the flaming manual,意思是:请阅读使用手册 例句: FYI, I have a PhD in astronomy! 供你参考,我有太空学博士的学位! 05、其它常见的邮件缩写 ①ASAP=As soon as possible 尽快 We need to speak with her asap. 我们需要和她尽快通话。 ②NB =Nota Bene 特别注意,划重点 NB. You should read this post more than once. 划重点,这篇文章你得多读几遍。 ③NRN =No Reply Necessary 不用回复 This is a work email, NRN. 这是工作邮件,不必回复。 ④NSFW = Not Safe For Work 不适于工作场所 This attachment is NSFW,open it when you are out of the office. 这个附件不适合在办公室看,下班了再点开。 BR=Best Regards=祝好 BTW=By the way=顺便说一下 PTO=Paid Time Off=带薪休假 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常见问题 THX=Thanks=谢谢 TBD=To Be Determined=待决定,待商议 RSVP=(法语)Répondez s'il vous plait=请回复 OT=Overtime=加班 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 N/A=Not Applicable=不适用 KPI=Key PerformanceIndication=关键业绩指标 BS = 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 AL = annual leave=年假 OMW = On My Way=在路上 BRB = Be Right Back=马上回来 LMK = Let Me Know=告诉我 TBH = To Be Honest=坦白说 —分割线— 如果你想加入有外国人、大学生的社群(英语角)练口语,搜索公众号“竖起耳朵听”关注后即可加入,英语角里会美音、伦敦腔、印度腔的小伙伴都有。
很多人都不了解和珅妻妾下场,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贪污受贿的事情和珅做的特别多,曾经有记录记载,和珅爱吃珍珠粉,每天都会把珍珠磨成粉当早餐吃。因为他觉得如果每天都吃珍珠粉的话,人会变得豁然开朗,也就是会变聪明,每一次和珅都会选一些品相特别好的珍珠。而且这些珍珠要新鲜的,如果是别人用过的,或者玩过的,他是不要的。 因为和珅对于珍珠有需求,所以有一些珠宝商就会专门为和珅挑选一些珍珠,管家特意把珠宝商都请到府里来,然后他们为了不让这些珍珠失去灵气,所以都用赤金把珍珠给包裹起来,然后把这些珍珠好好存放,放到一个锦囊里,装到小方盒里,送到和珅的家里。 曾经乾隆在位的后20年,总是贪图享乐。他那个时候疲于处理政事,所以对和珅这样的贪官特别宠幸,和珅总是进献一些珍奇古玩,他还会拍马屁,而且没有约束和珅的贪污行为,当时官场的风气就变得特别坏,后来嘉庆帝上位之后,和珅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之后,嘉庆帝派人革了和珅的职,然后还抄了他的家。 和珅当时可以说是富可敌国,家里也是妻妾成群。那在他被赐死的时候,他这些妻妾又是被怎么处置的呢? 根据记载,他一共有九个老婆。和珅的发妻是当朝宰相的孙女冯氏,两个人年少时成婚,有两个儿子。和珅曾经为冯氏举办了非常隆重的葬礼,所有的王公大臣都会前来吊唁。还有一个长相特别美貌的长二姑,这个女人善于理财,也算是和珅府上的财务总管,当时成了和珅的贤内助,还有一个苏州的才女吴青莲也是和珅的左右手。扬州的美女豆蔻是在这些美女中排行第一的。还有和珅的干女儿纳兰,她其实是和珅的情妇。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小妾,每一个都是别具风味。随便一个都能拿得出手,和珅不愧为第一大贪官,妻妾成群,每天生活奢侈,还有钱给皇上献礼。 在这些妻妾知道和珅被处死的消息,很多老婆都随着和珅去了,她们有的自尽,有的跳楼,还有的终身不嫁。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他这些妻妾对于和珅是非常忠心的。像这样的情况,在以前古代的时候也是非常少的。也许和珅在生前对这些妻妾特别好,也有可能他们是真的有感情。 结语:都说大难临头各自飞,可是从和珅死后这些事情看来,他的妻妾都对他有情有义,知道自己的男人死了,有的愿意殉情,有的不愿意再嫁人,这么看来和珅虽然是贪官,但是对待女子却是极好的,而且应该具有一定的魅力,不然怎么会有美女、才女对他这么死心塌地。一生的经历也是传奇,至少让很多人记住了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说起成语,大家都非常熟悉,也经常使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成语一般有较为固定的结构和意义。而且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为人们更好了解、掌握和使用提供了方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么一个具有贬义意义的成语:“沆瀣一气”,看看它怎么读,讲的是什么意思?后来又怎么变成了 一、沆瀣一气的意思 “沆瀣一气”,正确读法为:hàng xiè yī qì,其中“沆瀣(hàng xiè)”人们不是很熟悉。 这个成语毫无疑问也是来自于历史典故,它最早出自于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戊集》:“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这段话的意思:唐僖宗二年,主考官崔沆放榜,有个叫崔瀣的考生被录取,人们谈论这个事情时候都笑着说: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汽。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成语“沆瀣一气”最初的意思是指:他们师生两人的关系极像是夜间空中的水汽、雾气、露气连在一起。 应该说当时这就是一句开玩笑的话,没有包含贬义,因为崔沆、崔瀣二人根本没有什么营私舞弊的事情发生。只是人们知道崔瀣中举录取之后,马上就获得了不错的官职,因而怀疑他们之间有猫腻。 传来传去,很快人们就用“沆瀣一气”,来表示他们可能存在钱权交易的关系。慢慢地,“沆瀣一气”这个词语就变成了包含有贬义内容的成语了。 “沆瀣一气”,最终成了泛指臭味相投的人集合在一块,还有“勾结成一伙”做坏事的意思。 “沆瀣一气”中的“沆瀣”的本意是指夜间的水汽、露水。我们可以从下列文中找到证据。 “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一一屈原《楚辞·远游》 翻译:我吃的是天地间六种精气, 饮的是清露,漱着正阳之气,含着朝霞之光。 保养着精神的明净, 吸收精气到体内, 污秽粗浊之气得以消除。 何为沆瀣、六气?王逸注的《凌阳子明经》中说的很明白:“春食朝霞,朝霞者,日始欲出,赤黄气也。秋食沦阴,沦阴者,日没以后,赤黄气也。冬饮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夏食正阳,正阳者,南方日中气也。并天地玄黄之气,是为六气也”。 关于“餐沆瀣兮带朝霞” 中“沆瀣”的意思,北魏张铣在其《文选·嵇康<琴赋>》中注明:“沆瀣,清露也。”就是说,沆瀣,是夜间的水汽,露水。 二、成语故事 “沆瀣一气”,既然是从历史典故来的,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故事。 唐朝时,科举制度的发展已非常完善,人才选拔都要通过科举考试的,人们想当官,就要走科举这条路。到了唐僖宗时期,有一叫崔沆的官员,这个人不一般,曾担任过“中书侍郎”等职务。在乾符二年,崔沆被委任为主持朝廷科考方面事务的主考官。 在当年的科举考试的考生中,有一个叫崔瀣的考生,他很有些真才实学。考试结束,主考官崔沆开始批阅考卷,当他看到崔瀣的考试卷子时,认为不错,连声赞叹。 到了发榜这天,人们在榜前观看,高声地念着中榜人的名字。这时,有人向身旁的崔瀣道喜,因为有崔瀣的名字,他高中了。 按唐时科举惯例,凡在考中试的考生,就是主考官的“学生”、“门生”或“门徒”。崔瀣高中后,按习惯也要以门生的身份,去拜自己的老师崔沆,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无巧不成书,有意思的是,老师名叫崔沆,而学生又名叫崔瀣,而“沆瀣”原意又是指夜间的水气、露水。 这师生的名字能合在一起,也是机缘巧合。 于是,人们就在崔沆家门口,围着看热闹。大家说说,笑笑,拿“沆瀣”开玩笑。有好事者还把“沆瀣”两字变成了:“座主门生,沆瀣一气”,两句话。本意是想说他们师生的关系就好像是夜间的水汽、露水一样,是合在一起,分不开的。 这样看来,当初这就是开玩笑话的,是不包含什么贬义的,也不是说崔沆、崔瀣师生在科举考试中徇私舞弊的事实发生。 但由于崔瀣考中后,又马上当了官,于是有人就怀疑,他俩之间会不会有什么勾当。为了佐证,就用“沆瀣一气”来暗示他俩私下关系不一般。 就这样,“沆瀣一气“,就开始从中性词,慢慢被人们理解成了一个包含有贬义内容的成语了。 三、“沆瀣一气”成语有何寓意?! 说起“沆瀣一气”这个成语,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它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什么色彩成分的。它所指的是崔沆与崔瀣纯洁的师生关系,大家对此并无异议。人们只是觉得好玩,有意思才把“沆、瀣”合在一起表达的。 但别忘了,“人无常态必有鬼,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个词后来成了贬义词也是有原因的。除了会含有一定的个人认知成分,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社会官场风气不正,官员上下相互之间钩心斗角现象不满。 这种政治上的腐败尤其让人们深恶痛绝,于是,他们就用“沆瀣一气”来表达那些“肮脏龌龊”、“臭味相投”的人相互勾结在一起,兴风作浪,败坏社会风气。 今天,这个成语依旧有一定的警诫意义,在社会交往中,在工作中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引以为戒。做人要坦坦荡荡,做事要干干净净,交友要谨慎,交往要小心,否则,一不小心,就极容易和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沆瀣一气”,那么带给你的将是无穷的深渊。因此,我们一定要修心养性,洁身自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古代打仗之前,武将有时候会叫嚣与我大战三百回合,这个回合大概是多久时间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都知道,古代时间和现在时间是不一样的,时间计算方式也是不同的,古人在打仗的时候,直接开打就好,古人为什么还要说打几百回合呢?这个回合又是怎么计算的? 先秦时期,打仗都是使用战车的,这样的战车只有身份等级高的人才有机会。而这辆车就叫做指挥车,并不参与上战场。 而车战方面都是以冲锋为主,而战车上面有弓箭手,驾驶员,武器近战士兵。远程攻击靠弓箭,等贴身的时候,在使用武器对战,等驶向远方的时候,再对射,这个过程就叫做合。 等二次冲锋,战车调转准备的时候,就叫做回。之后有来有往才能在合与回之间继续较量。 如果其中一方驾车跑了,就不算回。 简单来说,一回合就是一次交锋,并没有时间等的限制。因为是战车和战马冲锋,速度也十分的迅速,所以说,不能随便就说大战三百回合,算换下来就是,双方在马上进行了六百次对冲和六百次武器相交,这不管对于马还是对于人来说,体力消耗都是巨大的。 再者就是,古人的武器也是重达几十斤重,几百次下来,是个人都受不了。 故,一个回合的时间要看对方是怎么交战的,但时间大多很短,就是一来一回两个照面的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南宋的开国皇帝。你们知道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发生的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幕亡国事例,北宋的末代皇帝宋徽宗、宋钦宗,包括大批皇族和官吏被金国人带到北方,仅仅只有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在外逃过一劫,随后在应天(河南商丘)登基为帝,不过赵构在金人离开后依然不敢回到首都东京汴梁,辗转南逃,直到在长江以南的临安稳定住脚步,所以赵构称帝后的宋朝被称为南宋。 赵构能当上皇帝当然和天大的运气离不开关系,他在金国军队进入东京汴梁之前曾受命去金军那边谈判,史书上记载他先是“慷慨请行”,然后在金军大营中表现得是“意气闲暇”,在谈判陷入僵局,宋军大将姚平仲还向金军发动起攻击后,随行的张邦昌“恐惧涕泣”,赵构却继续表现出皇族的尊严,史书记载的是“帝不为动”。 赵构的表现阴差阳错的让金国人以为他是个假皇子,于是要求换人,这一换,赵构算是逃过一劫,替换赵构的宋徽宗第五个儿子肃王赵枢在和议达成后(宋朝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一直被金人扣着不放,然后在汴梁城破后跟着徽、钦两位倒霉皇帝一起被掳到了北方,再也没有机会回来。而金人第一次谈判大获成功,得寸进尺,要求再次谈判,并在获知前次意气闲暇的赵构是真皇子的情况下要求再次让他来谈判。 好不容易被五哥肃王赵枢顶缸的赵构迫于朝廷上的压力本来要再次前往金营的,结果在磁州时宗泽救了他,宗泽直接跟他说:“肃王去不返,金兵已迫,复去何益?请留磁”,有了宗泽的提醒,赵构就坚决不去金营了,还因身在汴梁城外获得了河北兵马大元帅的名头,有了光明正大招兵买马的身份,也因为不在汴梁,最后成为宋徽宗唯一在外的继承人,真可以说是大难出金营,必有后福。 赵构登基后改元建炎,建炎这个年号的意义有多种说法,但“炎”字代表着以“火”克“金”却是公认的,不过赵构的这个年号并不能帮助他降低金朝的威胁和对金军的恐惧,有火也要有能勇于操纵的指挥者才能克金不是?赵构显然没有这个胆量,他要做的就是不停的逃,整个建炎年号使用的四年中他唯一做的就是不断地往南逃,往海上逃,只要不被金军抓住就是胜利。 建炎元年十月,赵构先是从应天跑到扬州,在扬州时,他委派的东京留守宗泽给了上书二十四道,建议他返回东京汴梁以领导收复河山的军事行动,赵构别说同意回去了,反而在建炎二年得知金军南下时,继续带着人往南跑,一直跑到杭州才停下脚步观望,在确定金军不会渡江的情况下,才勉强在群臣的劝勉中往北前进了一小步,来到建康(南京)驻跸。 他不回去领导抗金,被气得病死的宗泽打下的北方抗金基本盘烟消云散,金军没了后顾之忧,建炎三年末,金军在金兀术(完颜宗弼)的率领下又南下,而且目标很明确,就是来抓赵构,还好,赵构虽然不敢打,但逃得还是很快,从建康开始不停往南边跑,一直跑到定海(浙江舟山)坐船入海,金军都追到海上了,当时有个说法叫“搜山检海”捉赵构,要不是金人不善于操舟,赵构都没地跑了。 也是在这一次金军南下的抵抗战争中,韩世忠在黄天荡附近击败金兀术率领的十万金军,才算彻底遏制住金军南下的势头,即便如此,赵构也没敢选择长江边上的建康做新的首都,而是选择了更后边的临安。为什么选择临安?还是因为方便逃跑,南边有淮河加长江双重防线,金军不善于水战,同时突破双重防线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即使长江防线丢失,在远离长江的临安也有足够的时间南逃。 临安的西边有荆襄加四川双重防线,四川有吴阶,荆襄有岳飞,那就更安全了,两道双重防线顶着,安全有了保证,赵构也就放心了,至于进攻?还是先稳住江山再说吧。南宋的这两道防线从防御角度来说还是很牢固的,别说金国了,后来的蒙古人都没办法顺利突破,打了四十多年就在这几个地方你来我往的死磕,蒙古人没辙,还是从云南那边绕道突进来,才彻底瓦解了南宋的抵抗决心。 赵构在史书上被称为宋朝的中兴之君,不过他这个中兴之君不是打出来的,他有着宋徽宗之子,宋钦宗之弟的大义名分,只要他在,就是当仁不让的合法继承者,因此,他不需要打,用收复失地之类建立威望的举动根本就没必要,他唯一要做的就是活着。他在被金军追击的过程中丧失了生育能力,在不断的南逃中被失望的武将发动兵变(苗刘兵变),即便如此,他也依旧保持着随时逃跑的准备。 对于赵构来说,活着就是胜利,东京汴梁被攻破,父、兄全部被抓,宋徽宗一系,甚至于宋太宗一系的代表只剩下他一个,短时间内恢复中央政府的运转是不可能了,北方大乱,南方也暂时是无政府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先能维持住以他为核心的政府不倒才是头等大事,而维持住他的政府不倒,首要的还是要保证他自己的安全。 赵宋皇族中宋太宗一脉虽然绝大部分被金人掳走,但宋太祖一脉在南方却有好多,赵构如果死了,宋朝未必真正亡,只要金人无法在江南实行有效统治,残存的士大夫集团大可以再推举一位宋太祖的后人做皇帝,所以赵构只有活着才能作为一面旗帜。 赵构在后世虽然因为杀岳飞和对金妥协备受争议,但他的逃跑主义对于南宋能快时间的建立起没有争议性的政府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否则没有赵构的南宋没准会变成南明。赵构进金营能免于被扣押,苗刘兵变时能免于被杀,多次在金军南下时能提前逃脱不被抓住,有这种运气的人也活该他做皇帝,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也只有先做赵跑跑,才能成为中兴之君,当然,要是没杀岳飞就更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平在正史中的形象如何?最后是怎么死的?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关平是关定的儿子,关平是关于在战乱中所收养的义子。下邳之战关羽在得知刘备的下落后,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会合张飞后便与身在冀州的刘备联络。行至到关定庄院内兄弟重逢。之后关定让关平随关羽一起同行,并在刘备的建议下关羽与关平结为义父子。自此之后关平便一直随侍在关羽身边,一生东征西讨,关羽也将自己的本事全部交给了关平。 关平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丝毫不必关羽差,他武勇过人,能与曹魏猛将庞德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还跟随刘备一起出征西川立下汗马功劳,之后还与关羽一起镇守着荆州。在襄樊之战中关平沉着冷静的性格也帮助关羽躲过了一劫,他的戏份虽然不多,但是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在正史中关平并不是关羽的义子,而是关羽的长子。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留守南郡太守糜芳守卫江陵,将军傅士仁驻守公安,自己则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曹操立刻派出大将于禁率领七军援救襄樊。同年八月,连绵大雨,水高五至六丈,于禁所督的七军三万人全为汉水泛滥的洪灾所淹。关羽利用了河水暴涨的机会开始率军逼近曹军,进而顺利逼降了于禁,擒获了庞德二人,但庞德最终不肯投降被关于所杀。至此,救援樊城的曹军全军覆没,曹仁驻守的樊城也岌岌可危。诸多山贼也纷纷投降关羽,连曹操所任命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等人也投靠了关羽,关羽的声势一度威震华夏。 此时曹操刚刚经历过汉中之战的失利,产生了想要迁都的想法。之后在司马懿、蒋济等人的劝阻下曹操答应了孙权把江南给他的条件与他联盟,让他从背后偷袭关羽。另一边曹操派遣了徐晃、赵俨等率军救援樊城,更亲率大军从长安回师洛阳 ,准备征讨关羽。随后吕蒙设计称病让关羽撤走了防守襄阳的军队赶赴樊城,之后南郡太守糜芳和将军傅士仁在关羽出征时没能解决粮草军需的问题导致军队出现粮食不足的情况,孙权便暗中派人去诱降糜芳、傅士仁。麋芳和傅士仁果然不战而降,南郡陷落。 得知南郡失守后,关羽立即向南回撤,而关羽军中所有将士的全家老小都被东吴军控制,将士也都无心再战了,士卒渐渐溃散,关羽无奈只能选择退至麦城。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和长子关平率军突围至临沮时,遭遇到了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最后关平与其父一起被斩于临沮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成语期期艾艾中的"艾艾"指的是邓艾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邓艾是三国时期的魏国名将,在后来更被推崇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可见邓艾一生创下的功勋究竟有多大。不过他有个小毛病,那就是邓艾口吃的问题十分严重,不过这并不能影响邓艾的才能,他自幼就收到了极为良好的教育。 邓艾在做屯田民时,凭借出色的才学而受到推荐,得以担任一些下级官吏。可是因为邓艾口吃的毛病,导致上级不想重用他,所以邓艾只能做一个可有可无的小吏。直到遇见司马懿,司马懿采用了邓艾的许多策略,是邓艾开始崭露头角。 而之后的多年,邓艾建功无数,可以说,曹魏政权能在三国中始终保持实力最强,特别是后期,邓艾的许多政治主张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邓艾口吃的问题却依然还存在着,后来邓艾成为司马昭的重臣时,司马昭就经常因为邓艾口吃而打趣他。 因为邓艾口吃的缘故,所以在提及自己的时候,往往会连说几个艾字。有一次司马昭设宴群臣,邓艾亦在其中。再一次宴会上,邓艾正与司马昭交谈,一开口就又是:"艾.....艾......艾......。" 司马昭听到后就开玩笑说:"你怎么老是-艾、艾、艾"的,这到底是几个艾啊?"邓艾听到司马昭取笑他,却丝毫不显得窘迫,淡然地回答道:"不是有一句话是"凤兮凤兮",这里面还是只有一只凤啊。" 而这个故事也成了后来成语期期艾艾中"艾艾"的来源,从中也可看出邓艾确实是十分机敏的。虽然说邓艾有口吃的小毛病,但是瑕不掩瑜,他满身才华,对魏国而言是很重要的将才。 从一个放牛娃,还口吃,成长为一个名留史册的人物,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无论军才、政才都堪称一时之士,甚至陈寿说: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我认为他们是及不上邓艾的,即使我是张辽粉。 邓艾军事上无论战略战术都有相当高的水平,政治上治国理政也可以预见是一把好手(屯田不是种田,其中的组织、规划、带动都是需要水平的),这样的人其实说一时之士可能都有点低,我认为在历史上也是排的上号的!不过有能力必然有忌惮和忌妒,加上“艾性刚急,轻犯雅俗,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再次证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史册中是极为寻常之事。 邓士载有政才,他权谋术数如何我只能说可能不高但一般的他应该都懂,所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么这件事对于他来说,绝对很重要!这或许就是理想。很多人说姜维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为理想献身,很多人也因此而成为了姜维的粉丝。其实邓艾也是如此,为理想献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丘福是行伍出身,明朝靖难名将。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永乐七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追夺淇国公丘福的爵位,将其全家流放。丘福是靖难之役时燕军三大名将之一,被明成祖推崇为靖难第一功臣,也是靖难四公爵之首。那丘福生前犯了什么大错,导致削爵呢 一,年少从年 至正三年(1343年),丘福出生于河南江北行省的濠州,与朱元璋是老乡,还都是平民家的孩子,只是比他小了15岁。丘福长大时正直元末民变,各地枭雄与元朝之间互相攻杀,而朱元璋占据应天,积极扩张势力。丘福于是投军当了兵,开始了数十年的军旅生涯。然后丘福就从基层干起,通过多年的历练而逐步升迁,但一直没有大显身手的机会,所以在当时并不出名。 二,跟随朱棣 洪武十三年(1380年),燕王朱棣就藩北平,多次出兵讨伐北元,以维护明朝边境安宁。丘福就在此时被调到燕王府做事,从此跟随朱棣,成为他的嫡系。由于丘福为人忠厚老实,还骁勇善战,因此朱棣对他很赏识,提拔他做了燕山中护卫千户。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逝世,其孙朱允炆即位,立即着手削藩,以消除他们对自己的威胁。此时朱棣为藩王之首,坐镇北平,手握重兵,俨然成了建文帝朱允炆眼中最大的威胁。朱棣不愿坐以待毙,便和心腹谋士道衍暗中图谋反抗。 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得知朱棣的图谋,于是派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前去捉拿。朱棣于是假意屈服,将张昺、谢贵骗入府中杀害。随后朱棣派丘福、朱能、张玉等人出击,夺取了北平九门。自此靖难之役开始,丘福与朱能、张玉成长为燕军三大名将,开始了大展身手的生涯。 建文帝大怒,于是派大军讨伐朱棣。丘福因此随朱棣南下抵御明军,参与了真定之战、白沟河之战、夹河之战等诸多战役。由于丘福骁勇异常,因此每战都被朱棣当做先锋,当然他也没有辜负朱棣的期望,每战都是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为燕军的胜利立下了不少功劳。 三,靖难首功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大军南下千里奔袭,直逼淮河。明将盛庸于是在淮河集结数千艘战船,企图阻挡燕军南下。丘福便与朱能绕到盛庸背后发动突袭,打得明军仓皇而逃,对靖难之役的胜利可以说十分巨大。随后燕军渡过淮河,直逼南京。建文帝只得弃城逃走,朱棣于是即位为帝。 福为人朴戆鸷勇,谋画智计不如玉,敢战深入与能埒。每战胜,诸将争前效虏获,福独后。成祖每叹曰:“丘将军功,我自知之。”即位,大封功臣,第福为首。(明史·卷一四五) 随后朱棣封赏靖难有功之臣,众将于是纷纷诉说自己的功劳,而丘福却不急于抢功,反而安心地待在众将身后。此前燕军每战胜利时,众将都抢着献上战俘和战利品,唯独丘福默默待在一旁。朱棣因此十分欣赏丘福,感慨地说:“丘将军的功劳,我自己知道。”最后朱棣推丘福为靖难第一功臣,封他为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淇国公。 丘福与成国公朱能、荣国公张玉、泾国公陈亨并为靖难的四位公爵(张玉、陈亨死于靖难之役,爵位为追授),虽然丘福的智谋比不上张玉,可勇敢却和朱能一样,都敢于长驱直入。而朱能排名仅在丘福之后,可见朱棣对丘福勇猛的重视与欣赏。 朱棣即位后对皇太子人选发愁,在长子朱高炽与次子朱高煦之间犹豫不决。丘福作为武将集团的一员,自然与带兵作战的朱高煦友善,支持他为太子。随后丘福就多次向朱棣进言,要求立朱高煦为储君。但最终朱棣为了皇位传承的稳定,听从文官集团之言,立了朱高炽。 四,兵败身死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派郭骥招降残元的本雅失里大汗,但本雅失里却杀郭骥抗命。朱棣大怒,想要亲自征讨,但被文官劝阻。当时靖难名将朱能已经去世,丘福成为硕果仅存的名将,便成了朱棣心目中的不二人选。 帝虑福轻敌,谕以:“兵事须慎重。自开平以北,即不见寇。宜时时如对敌,相机进止,不可执一。一举未捷,俟再举。”已行,又连赐敕,谓军中有言敌易取者,慎勿信之。(明史·卷一四五) 随后朱棣封丘福为征虏大将军,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为左、右副将,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让他们带十万大军出征。但朱棣知道丘福有勇无谋,喜欢孤军深入,便告诫他说:“行军应当慎重,要时刻保持小心,懂得随机应变,不可贪功冒进。” 丘福带领大军出发后,朱棣仍是放心不下,于是又多次发出手诏,告诫他不要轻敌。但丘福对此不以为意,反而认为残元余部不足为患,自己一定要立大功。随后丘福就带四个副将及千余人为先锋,一路快速奔袭到达了胪朐河南岸。 明军在胪朐河附近发现了少量残元骑兵,很快就将其消灭。丘福因此更加轻视本雅失里,于是渡过胪朐河北进,俘虏了一名残元官员,从其口中得知本雅失里惊慌北逃,离这里只有三十里。丘福因此更加轻敌,想要迅速发起突袭,一举消灭本雅失里。 尚书言:“闻大兵来,惶恐北走,去此可三十里。”福大喜曰:“当疾驰擒之。”诸将请俟诸军集,侦虚实而后进。福不从。以尚书为乡导,直薄敌营。战二日,每战,敌辄佯败引去,福锐意乘之。(明史·卷一四五) 众将劝丘福小心,叫他等到大军汇合后再发起进攻。丘福此时早已忘记朱棣的劝告,想要立下不世之功,于是执意北进。本雅失里早就得知明军前来的消息,于是故意留下那名官员为间谍来迷惑明军。随后两军相遇,本雅失里诈败逃走,引诱明军前进。丘福不知是计,还以为本雅失里不堪一击,于是继续前进追赶。 李远怀疑本雅失里此举是计,便力劝丘福不要再孤军深入,而要等待大军前来汇合,再与本雅失里决战。丘福不仅不听,还下令说:“违命者斩。”众将无奈,只得继续随丘福孤军深入,结果中了本雅失里的埋伏,一千多人全部阵亡。胪朐河之战是明军对北元少有的惨败,而丘福的刚愎自用是导致此战失利的主要原因。因此朱棣十分生气,下令剥夺丘福的爵位,将其家人流放海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写到了贾赦想收鸳鸯为姨娘,命邢夫人向贾母开口要人,邢夫人虽心里不情愿,但性子懦弱的她最终还是向贾母开口了。 邢夫人在去之前先是和凤姐商量了一下,凤姐碍于情面只得暂时稳住婆婆,两人各怀心思来到贾母处,明面上是到贾母处问安,实际上是想探探鸳鸯的口风,看看鸳鸯本人愿不愿意成为姨娘。 邢夫人满怀欣喜到鸳鸯面前告知她此次的来意,本以为鸳鸯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做贾赦的姨娘,对着鸳鸯描述她入房后的各种大好前途。但鸳鸯毕竟不是一般的女子,她对于姨娘这种身份有着她自己的看法。 鸳鸯甩掉邢夫人之后,就自己到园子里逛了逛,好巧不巧,先后遇到了平儿和袭人。三人在此相遇展开了一场大辩论,辩论的主题自然是“想不想成为姨娘”。通过她们的辩论,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可以从她们的话语中分析她们各自鲜明的性格特点。 一、鸳鸯的“绝” 第四十六回的回目就叫《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究竟是怎样的人和事,才能用“绝”来形容呢? 众所周知,鸳鸯在贾府一众的奴才里地位是不容小觑的,她的主子贾母是贾府里顶有权威的人。大观园里那一众小姐和公子们玩游戏行酒令时,贾母就让鸳鸯当令官。贾母日常的起居生活也大多是鸳鸯在照料,鸳鸯对于贾母来说就是左右手一般的存在,在看到鸳鸯为抗婚宁愿做尼姑也不愿遂了贾赦的愿之后,贾母在王夫人及宝钗一众小辈面前发了大怒。 按照古代尊卑有序的礼法来说,一般家生奴才能够有幸被自家男主子看上,本是件十分令人欢喜的事,不仅能够成为半个主子,要是有幸能生下一儿半女的,脸上也是十分光彩的。除了能抬高身份之外,还能保证自己衣食无忧,以后也不需要随便找个小子就配了。 首先,鸳鸯看清了现实。表面上看,鸳鸯被贾赦收入房中是攀了高枝了,但是鸳鸯把现实看得很清楚。她深知贾赦是好色成性且无恶不作之徒,收入房中的妾就不胜枚举了,就更别提那些烟花柳巷里的女人了。 如此贪财好色之人,到了儿孙满堂的年纪也不知收敛,稍微有点姿色的人,他想方设法要过来,并且认为这是他作为主人给那些他看中的女人的恩赐。遇到鸳鸯这种顽强抵抗的烈女子,他便放出狠话,说贾母归西之后,无论鸳鸯落在谁的手里,他都会想方设法折磨她。 其次,鸳鸯看透了未来。贾赦太小看鸳鸯了,既然鸳鸯想拒婚,她必定把自己拒绝贾赦之后的后果想得明明白白的了。邢夫人鼓动鸳鸯的哥嫂去劝说鸳鸯,鸳鸯哥嫂自然是喜不自胜,他们的私心是想着自己的妹妹若能成为贾赦的姨娘,他们就可以用这一亲戚关系在他们工作的圈子里狐假虎威作威作福。 要是鸳鸯真做了姨娘却又不得宠的话,鸳鸯哥嫂也不会理会鸳鸯的生活。鸳鸯看透了哥嫂令人作呕的嘴脸之后,但凡来劝说她入房的,她一并都骂了回去。 最后,鸳鸯下定了决心。贾赦放出的狠话通过她哥金文翔之口传到了鸳鸯的耳朵里,鸳鸯知道后气极了,但也深知贾赦既然说得出就做得到。此时她表面上妥协了,借着给贾母拜别的由头,得以再见到贾母,她抓住这次机会,向贾母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并将自己的头发剪了,以此表明自己对此事决绝的态度。 贾母见贾赦将鸳鸯逼到这种地步,于心不忍,发了一通怒气之后,过了好一会儿才平息下来。怒气平息之后,当邢夫人再来之时,贾母也放出话来,说我这儿有银子,我身边的人你们不许打主意,但可以来我这儿拿钱去买。就这样,鸳鸯的困境才得以解除。 在高鄂续书中,鸳鸯在贾母死后就跟着驾鹤西去了。像鸳鸯这一类烈性的女人,早已把生死富贵置身事外了。她的结局有三种,第一种稍好一点的,就是能顺利找一个好的小子配了,从此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第二种,委身于贾赦苟活于世。第三种,勇敢做自己,得罪贾府里的男权主人贾赦。 虽然鸳鸯能在贾母在时暂得安宁,但是一旦失去保护伞之后,她的命运只有死和做尼姑。按照贾赦无所不用其极的德性以及鸳鸯宁死不屈的性格,鸳鸯势必会被逼死。显然,第三种是最难的,但是也是鸳鸯无悔选择的,相比前面两种的苟活于世,她更愿意在抗争的道路上顽强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其实,贾母以及平儿曾玩笑让鸳鸯入贾链的房,都被鸳鸯一一拒绝,她清楚自己的处境,身为女性,从小为奴,很多事情并不是她能左右的。但就是因为这样,她才要努力去抗争,做一个自由之身总好过被贾赦之流玩弄。 然而,获得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她要承受来自贾赦权威的恐吓,要面对来自亲人的算计与施压,好在鸳鸯争气,既有勇气也有毅力,才得以拥有短暂的自由。 在此次辩论中,鸳鸯对于“姨娘”这种身份的态度,她是强烈拒绝的,她属于有成为姨娘的机会和资本,但是没有想要成为姨娘的强烈愿望。她拒绝做姨娘的底气来自于她自身的勇气以及对自由的热爱。 二、平儿的“惧” 平儿是王熙凤的陪嫁丫头,也是贾琏的房里人,王熙凤与平儿主仆二人共侍一夫,她俩既是贾琏的女人,也是上下级的关系,不得不承认,平儿是王熙凤极得力的助手。王熙凤生性狠毒,管理贾府期间,明里暗里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幸亏有平儿在背后善后,才让王熙凤的地位不那么岌岌可危。 平儿和鸳鸯的关系不错,就在王熙凤跟平儿说了贾赦要收鸳鸯入房之后,平儿为躲一些闹心事儿,便也到园子里走走,不曾想就遇到了鸳鸯了,一见鸳鸯便开口称鸳鸯为“新姨娘”,可把鸳鸯气坏了。 气从心上起,话从口中出,鸳鸯立即表明自己的立场,说现在就是让自己去当大老婆她也不会动心。平儿也知道鸳鸯的性子,便开玩笑似的帮鸳鸯出了一个对策,鸳鸯一听平儿是让她跟了贾琏,鸳鸯自然是没有这份心。 平儿何以会出这样的主意呢?虽说是开玩笑,但总是有根据的。鸳鸯回应平儿的这个玩笑,正言对平儿袭人说“你们自以为都有了结果了,将来都是做姨娘的。据我看,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你们且收着些,别忒乐过了头。” 平儿见了鸳鸯对做姨娘如此嗤之以鼻,便跟鸳鸯分析如果拒绝贾赦会有怎样的后果,鸳鸯不但不怕,还把最坏的两种情况列了出来,左右不过是当尼姑一辈子不嫁男人,有什么可怕的。 是啊!最坏的结果鸳鸯都想到了,也接受了。平儿之前也面临过同样的遭遇,贾琏看上了这个王熙凤从家里带来的陪嫁丫头,纵然王熙凤不情愿平儿与贾琏发生关系,但是为了留住贾琏的心也只得让平儿去分宠,好让贾琏少在外面沾花惹草。 想来平儿当初也是不愿意的,惧怕王熙凤是其一,贾琏好色成性是其二。可惜,平儿是善良的,可善良的另一面就是软弱。就这样,她在主子的压迫和自身的恐惧之下,一步步走进沦为姨娘的圈套。 成了贾琏的房里人也没有多好过,一边要讨王熙凤的欢心和信任,一边要想方设法不跟贾琏亲近。偏向王熙凤必然要惹怒贾琏,倘若与贾琏亲近,王熙凤又必然给平儿穿小鞋,平儿当时的处境像极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最好的例证就是第四十四回,这一回里,写的是王熙凤生日那天,贾琏与鲍二家的偷情被王熙凤抓个正着,但偷情的这二人聊天时又聊到了平儿,他俩都称赞平儿,这可把王熙凤气坏了,先把站在自己旁边的平儿打了一顿。 平儿委屈极了,便上手把罪魁祸首鲍二家的给打了,慌张中的贾琏见平儿敢如此嚣张便出手打了平儿,还骂平儿是“下作的小娼妇”,气得平儿要寻死。 平儿寻死不成,宝玉拉她到了怡红院去,宝玉对平儿礼遇有加,又是给她化妆又是安慰她,最后还通过宝玉之口道出了平儿每天提心吊胆的生活状态。“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帖,今儿还遭荼毒,想来此人薄命,比黛玉犹胜。” 在贾府的下人眼里,平儿是何等风光,她的话就相当于王熙凤的话,没有人敢不听的,可是这些下人们却只懂平儿表面上的风光,而背地里受的压力与委屈根本无人关心,整个贾府只有像宝玉这样至情至性的人才能看透平儿的心酸苦楚。 可是明白这些心酸苦楚又有什么用呢?宝玉也无法改变现状,只是徒增伤感罢了。平儿还是需要自己在王熙凤与贾琏身边斗智斗勇地活下去。 三、袭人的“求” 袭人最初是贾母身边的一等丫鬟,后来划到王夫人名下,成为宝玉身边的首席丫鬟,她素有争荣夸耀之心,可以说对姨娘身份,一直以来具有很强烈地追逐感。 记得有一回宝玉看龄官画蔷,看得入了迷,直到下起雨来才急忙跑回怡红院,到门口几次叩门也不见自家小丫鬟来开门,正当怒从心上起之时就有人来开门了,宝玉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是一脚,踢完之后仔细看被踢之人竟是袭人。 袭人这次被踢了一脚就害了病,当袭人口吐鲜血之时,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自己年纪轻轻就吐血,想来不是有福之人,唯恐自己没有当姨娘的机会了。 除了这次直接写出袭人对宝玉姨娘的觊觎之心外,还有一次也细说了袭人的野心。晴雯跌扇一回,宝玉晴雯斗嘴,袭人出来劝架,一句“我们”被晴雯一顿讽刺。袭人这种无意识之下的真情流露,也暴露她最真实的心思。 虽然,我们不能说袭人是晴雯被赶出贾府的罪魁祸首,但晴雯的存在,对她的姨娘之路来说,绝对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晴雯的离开,说她有煽风点火的行为,并不为过,即她间接造成晴雯被赶。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袭人经常向王夫人汇报工作,王夫人对怡红院动态的掌握,大多来自袭人、麝月等笨笨的丫鬟。至于袭人有没有在汇报工作时明示或暗示过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王夫人看重袭人,是从宝玉挨打之后袭人建言一回开始,这之后她又是独赏东西给袭人,又是给了袭人姨娘才有的月例,两个人一里一外,一上一下监视着宝玉。王夫人是为了以后有所依靠,才极力让宝玉考取功名,袭人则是为了让自己后半生摆脱为奴为婢的身份才规劝宝玉追求仕途经济。两人各有各的功利之心。 袭人是明白宝玉的心事的,自从那次在桥边,宝玉在发愣时向黛玉表白心迹恰巧被袭人听到,袭人就更加确定宝玉心有所属的对象了。但是,袭人私心里并不支持黛玉与宝玉在一起。 其一,黛玉小性儿是谁都知道的事,也有人说过黛玉尖酸刻薄,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其二,宝玉素来就很紧张很在意黛玉,新得的东西总是要拿去给黛玉挑选,天天记挂着黛玉吃了东西没有,吃了的话又吃了有多少,如此细枝末节的事情他都一一要顾到。其三,宝玉太偏爱黛玉,若是袭人日后成了姨娘,那又能得到多少宠爱呢?所以,袭人不太待见黛玉也自有她的道理。 回到这次在院子里场景,袭人也提议让鸳鸯入宝玉的房,袭人何以这样说?一方面是跟鸳鸯想法子解决眼前的困境,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袭人的得意之处。袭人与鸳鸯、平儿最大的不同就是她有着一颗想要成为姨娘的功利之心。这一种功利之心注定袭人要绞尽脑汁往上爬。 总之,鸳鸯、平儿、袭人对姨娘这个身份都有着自己的看法。鸳鸯属于有机会无心思成为姨娘的这一类,平儿属于有机会无心思却被迫成为姨娘的这一类。袭人属于有机会有心思成为姨娘的这一类。 令人唏嘘的是,无论属于哪一类,她们最后的结局都不好,追求自由的鸳鸯悲壮地死了,善良软弱的平儿也死了,结局稍好一点的只有追名逐利的袭人,嫁给了戏子蒋玉菡。 不管怎样,各自的性格特征决定了她们的看法与选择,令人心痛的是,无论她们怎么选择,结局都不会圆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五、多义成语 1.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也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2.暗送秋波:原指暗中眉目传情;后泛指献媚取宠,暗中勾搭。 3.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4.呼风唤雨:既比喻进行煽动性的活动,也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 5.冷若冰霜: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也形容态度很严肃,使人不易接近。 6.另起炉灶:既比喻另立门户或另搞一套,也比喻重新做起。 7.绵里藏针:既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也比喻柔中有刚。 8.奇文共赏:新奇的文章共同欣赏,作褒义词用;现多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作贬义词用。 9.沙里淘金:既形容费力大而成效少,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精华。 10.舞文弄墨:既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指玩弄文字技巧。 11.引火烧身:既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毁灭;也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争取批评帮助。 12.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13.淋漓尽致:既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14.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形容闹得很凶。 15.旁若无人:既可以形容态度高傲,作贬义词;也可以形容态度自然,作褒义词。 16.难兄难弟:彼此曾共患难的人;彼此处于同样困难境地的人。 17.洁身自好: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关心自己。 18.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也指胡思乱想。 19.短小精悍:既可以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可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 20.左右逢源:形容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 21.不求甚解:甚解,深入理解。不求深入理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 22.得过且过:只要勉强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敷衍地过日子;也指对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事。 23.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24.珠圆玉润:形容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25.指手画脚:可以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作贬义词;也可以用来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作中性词。 26.如虎添翼:形容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形容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 27.百花齐放:各种鲜花一齐开放,形容繁荣的景象。也比喻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 28.龙飞凤舞:既形容山势蜿蜒雄壮,也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 29.垂涎三尺:形容非常馋的样子;也形容十分贪婪,见到别人的好东西就渴望得到。 30.信笔涂鸦:形容字写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谦。 31.灯红酒绿: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又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32.春风得意:既可以指进士及第,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扬扬得意的样子。 33.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34.老气横秋: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也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 35.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也形容人聪明伶俐。 36.馋涎欲滴:涎,口水。欲,将要。馋得口水要流下来,形容十分贪吃;也用于形容欲望十分强烈。 37.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38.翻江倒海:形容水势浩大,也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 39.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也形容景物非常优美。 40.一步登天:形容地位一下子升得非常高,也比喻一下子达到最高的境界或程度。 41.犬牙交错:形容交界处参差不齐,像狗牙一样;也形容局面错综复杂。 42.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金玉满堂:形容财富多;也比喻人知识学问多。 六、近义成语 1.趁火打劫/浑水摸鱼 趁火打劫: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人家的东西,泛指趁紧张危急的时候侵犯别人的权益。 浑水摸鱼:比喻趁混乱的时机捞取利益。 2.痴心妄想/胡思乱想 痴心妄想: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 胡思乱想:没有根据或不切实际地瞎想。 3.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重整旗鼓: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亦作“重振旗鼓”。 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卷土,卷起尘土,形容人马奔跑。 4.处心积虑/呕心沥血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 5.粗心大意/粗枝大叶 粗心大意:做事不细心,马马虎虎。 粗枝大叶: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 6.大张旗鼓/声势浩大 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 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 7.道貌岸然/一本正经 道貌岸然:形容神态庄严(多含讥讽意)。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岸然,高傲、威严的样子。 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8.等量齐观/一视同仁 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多用于物。等,同等。齐,一样。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多用于人。 9.东山再起/死灰复燃 东山再起: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死灰复燃:比喻失势的人重又得势或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死灰,熄灭的火灰。 10.洞若观火/了如指掌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11.独树一帜/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 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12.翻云覆雨/朝三暮四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朝三暮四:多用以比喻反复无常,变来变去。 13.风雨飘摇/摇摇欲坠 风雨飘摇:形容形势很不稳定。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摇摇,动摇不稳的样子。坠,掉下。 14.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 走马观花:骑在马上看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15.囫囵吞枣/生吞活剥 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 16.花天酒地/醉生梦死 花天酒地:形容吃喝玩乐、腐化奢侈的生活。 醉生梦死:像喝醉了酒和在睡梦中那样糊里糊涂地活着。 17.绘声绘色/有声有色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有声有色:形容表现得十分生动。 18.岌岌可危/奄奄一息 岌岌可危:形容十分危难,快要倾覆或灭亡。 奄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形容气息微弱。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19.家常便饭/习以为常 家常便饭:家庭日常的饭食。比喻经常发生、习以为常的事情。 习以为常:常做某件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 20.赴汤蹈火/出生入死 赴汤蹈火:跳进滚水,踏着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汤,开水。蹈,踩。 出生入死: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21.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功亏一篑: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有惋惜之意。功,泛指所做的事。亏,缺少。篑,土筐。 前功尽弃:以前的成绩全部废弃,指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 22.钩心斗角/尔虞我诈 钩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心,宫室的中心。角,檐角。也作“勾心斗角”。 尔虞我诈:彼此猜疑,互相欺骗。 23.苟且偷安/苟且偷生 苟且偷安:只顾眼前安逸,得过且过。 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勉强地生存下去。 24.固若金汤/坚如磐石/坚不可摧 固若金汤:形容城池或阵地坚固,不易攻破。金,“金城”的简称,指金属造的城。汤,“汤池”的简称,指灌满滚水的护城河。 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常比喻意志不可动摇。 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可指工事,也可指决心、意志。 25.冠冕堂皇/堂而皇之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堂皇,很有气派的样子。 堂而皇之:①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多含贬义)。②形容体面或气派大(多含贬义)。 26.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海市蜃楼:①蜃景的通称。②比喻虚幻的事物。 空中楼阁: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27.和颜悦色/和蔼可亲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强调脸部表情和顺。 和蔼可亲: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28.和衷共济/齐心协力 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侧重齐心。 齐心协力: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强调合力。 29.络绎不绝/川流不息/纷至沓来 络绎不绝:形容过往人马或车辆连续不断。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纷,众多、杂乱。沓,重复。 30.名不虚传/名副其实 名不虚传: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相称。 31.明哲保身/洁身自好 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 洁身自好: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公众事情。洁,洁身、干净。 32.目不斜视/目不转睛 目不斜视:不该看的事物不看。形容品行端正,遵守规矩。 目不转睛: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睛,眼珠。 33.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辕,车前驾牲口的部分。辙,车轮碾过的痕迹,指道路。 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道,道路。驰,车马疾行。 34.怒不可遏/大发雷霆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霆,响雷。 35.排山倒海/翻江倒海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声势大。排,推开。倒,翻倒。 翻江倒海:①形容水势浩大。②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 36.见机行事/见风转舵 见机行事:形容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机,时机、机会。 见风转舵:比喻态度、做法等跟着情势转变方向(含贬义)。也说“看风使舵”。 37.窃窃私语/交头接耳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 交头接耳: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 38.开诚布公/推心置腹 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推心置腹: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待人真诚。 39.夸夸其谈/侃侃而谈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40.刻不容缓/迫不及待 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必须立即行动。缓,缓慢、拖延。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41.苦口婆心/语重心长 苦口婆心:劝说不辞烦劳,用心像老太太那样慈爱,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42.屈指可数/寥寥可数 屈指可数:弯着手指头计算数目,形容数目很少。侧重指珍贵。 寥寥可数:形容数量很少容易数得出来。 43.无稽之谈/流言蜚语 无稽之谈:没有根据、无从查考的说法。 流言蜚语:风传的话;没有根据的话。 44.燃眉之急/迫在眉睫 燃眉之急:像火烧眉毛那样紧急的情况。 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 45.手忙脚乱/七手八脚 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也形容惊慌失措。 七手八脚:形容动作忙乱的样子;众人一齐动手的样子;也形容头绪、枝节很多。 46.进退维谷/进退两难/进退无门 进退维谷:比喻进退两难。谷,山谷,比喻困境。书面用语。 进退两难:进退都不好,形容处境困难。口头用语。 进退无门:前进无路,后退也无路,形容处境十分困难,进退两难,无处容身。 47.气吞山河/气势磅礴 气吞山河:气势能吞没高山大河,形容气魄很大。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极其雄伟。磅礴,(气势)盛大。 48.前车可鉴/前车之鉴 前车可鉴:比喻用前人的失败作为教训。动词性短语。 前车之鉴:比喻当作鉴戒的前人的失败教训。名词性短语。 49.煞费苦心/挖空心思 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 挖空心思:形容费尽心计(多含贬义)。 50.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 舍本逐末: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指轻重倒置。 51.神采奕奕/神采飞扬 神采奕奕:精神饱满的样子。 神采飞扬:形容精神焕发,神情昂扬。 52.生气勃勃/生机勃勃 生气勃勃:用来形容人或社会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多用于指人。勃勃,精神旺盛的样子。 生机勃勃:很有活力,很有生命力。多用于指事物。 53.视若无睹/熟视无睹 视若无睹:虽然看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形容对所看到的事物漠不关心。 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该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 54.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因势利导: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 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 55.耸人听闻/骇人听闻 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56.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 57.悠然自得/泰然自若 悠然自得:形容心情悠闲自足,神态从容的样子。 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 58.逼上梁山/铤而走险 逼上梁山: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 铤而走险: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也作“挺而走险”。 59.混为一谈/相提并论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 60.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外强中干:外表上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空虚。 色厉内荏: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61.为所欲为/随心所欲 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含贬义)。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62.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有备无患: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63.无所不至/无微不至 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无微不至: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 64.五光十色/五花八门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 65.洗心革面/脱胎换骨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 脱胎换骨:修炼者得道,就脱凡胎而成圣胎,换凡骨而为仙骨。现在用来比喻彻底改变立场观点。 66.想入非非/异想天开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67.卓尔不群/与众不同/出类拔萃/鹤立鸡群 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 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指人的性格行为等不同寻常或某事独具特色。 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68.养痈遗患/姑息养奸 养痈遗患:比喻姑息坏人坏事,结果受到祸害。也说“养痈成患”。 姑息养奸:由于无原则地宽容而助长坏人坏事。 前者的语意比后者重。 69.咬文嚼字/字斟句酌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70.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助纣为虐: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 为虎作伥:比喻做恶人的帮凶,帮助恶人做坏事。 “助纣为虐”一般为协助、帮助去做,多用于充当配角的情况,语义轻;“为虎作伥”一般用于更直接地参与坏事,当坏人的爪牙去害人,语义重。
【谙】读音:an,一声。意为:熟悉。 【魃】读音:ba,二声。传说中造成旱灾的鬼怪:旱~ 【鲍】读音:bao,四声。此处指春秋时期的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悖】读音:bei,四声。意为:相反,违反,违背道理,迷惑,糊涂。 【贲】读音:bi,四声。意为:装饰的很美。 【迸】读音:beng,四声。意为:向外溅出或喷射。 【甏】读音:beng,四声。意为:瓮,坛子。 【荸荠】读音:bi,二声。qi,二声。意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茎扁圆形,皮赤、黑褐色,肉白色,可以吃,也可以制作淀粉。有的地方叫地梨、地栗或马蹄。 【妣】读音:bi,三声。意为:已故的母亲。 【俾】读音:bi,三声。意为:使。 【敝】读音:bi,四声。意为:破旧,衰败。 【嬖】读音:bi,四声。意为:宠爱,受宠爱的人。 【髀】读音:bi,四声。意为:股骨,大腿骨。 【贬谪】读音:bian,三声。zhe,二声。意为:指官吏降职,被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禀】读音:bing,三声。意为;承受。 【帛】读音:bo,二声,意为:丝织品的总称:布~。~书。~画。化干戈为玉帛。 【煿】读音bo,二声。意为:煎炒或烤干食物。 【箔】读音:bo,二声。意为:蚕箔。 【跛】读音:bo,三声。意为:腿或脚有毛病。 【逋】读音:bu,一声。意为:逃亡,拖欠,拖延。 【蔀】读音:bu,四声。意为:遮敝。 【蹭蹬】读音:ceng,四声。Deng,四声。意为:遭遇挫折,不得意。 【钗钏】读音:chai,一声。chuan,四声。意为:旧时妇女的头饰和镯子。 【瘥】读音:chai,四声。意为:病愈。 【谗】读音:chan,二声。意为:在别人面前说某人的坏话。 【廛】读音:chan,二声。意为:古代指一户平民所住的房屋。 【蟾蜍】读音:chan,二声。chu,二声。意为:传说月亮里面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 古代一般用来指月亮。 【猖獗】读音:chang,一声。jue,二声。意为:凶猛而放肆。 【鬯】读音:chang,四声。意为:古代祭祀用的一种酒. 【坼】读音:che,四声。意为:裂开。 【掣】读音:che,四声。意为:拽拉,抽,一闪而过。 【嗔】读音:chen,一声。意为:怒,生气,对人不满。 【龀】读音:chen,四声。意为:乳齿。古代称男子八岁生齿为龀。 【铛】读音:cheng,一声。意为:烙饼用的平底锅。 【塍】读音:cheng,二声。意为:田间的土埂子。 【媸】读音:chi,一声。意为:相貌丑。 【絺】读音:chi,一声。意为:细葛布。 【褫】读音:chi,三声。意为:脱去,解下,剥夺。 【叱】读音:chi,四声。意为:大声责骂。 【炽】读音:chi,四声。意为:火旺,热烈旺盛。 【敕】读音:chi,四声。意为:皇帝的诏令。 【啻】读音:chi,四声。意为:但,只,仅。 【舂】读音:chong,一声。意为: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 【憧憧】读音:cong,一声。意为:往来不定,摇曳不定。 【紬绎】读音:chou,一声。yi,四声。意为:引出头绪。 【瘳】读音:chou,一声。意为:病愈。 【踌躇】读音:chou,二声。chu,二声。意为:犹豫,得意的样子。 【刍】读音:chu,二声。意为:喂牲口用的草。 【遄】读音:chuan,二声。意为:迅速地。 【遄】读音:chuan,二声。意为:迅速地。 【捶】读音:chui,二声。意为:用拳头和棒槌敲打。 【淙淙】读音:cong,二声。意为:流水的声音。 【蹙】读音:cu,四声。意为:皱着眉头。形容愁苦的样子。 【爨】读音:cuan,四声。意为:灶,烧火做饭。 【萃】读音:cui,四声。意为:聚集。 【蹉跎】读音:cuo,一声。tuo,二声。意为:光阴白白的过去。 【剉】读音:cuo,四声。意为:折伤。 【厝】读音:cuo,四声。意为: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 【怠】读音:dai,四声。意为:轻慢,不恭敬。 【耽】读音:dan,一声。意为:沉溺。 【聃】读音:dan,一声。用于人名。这里指“老子”。 【窞】读音:dan,四声。意为:坎中小坎,深坑。 【蹬】读音:deng,一声。意为:腿和脚向脚底的方向用力。 【羝】读音:di,一声。意为:公羊。 【觌】读音:di,二声。意为:见。 【娣】读音:di,四声。意为:古代妇人称丈夫的弟妇为娣,古代姐姐称妹妹为娣。 【螮蝀】读音:di,四声。dong,一声。意为:虹。虹的别称。 【颠沛】读音:dian,四声。Pei,四声。意为:穷困,受挫折。 【癫】读音:dian,一声。意为:精神错乱。 【凋】读音:diao,一声。【凋零】意为:衰落。 【咥】读音:die,二声。意为:咬。 【鼎】读音:ding,三声。意为: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也喻为大。 【窦】读音:dou,四声。意为:姓。 【渎】读音:du,二声。意为:轻慢,不敬。 【犊】读音:du,二声。意为:小牛。 【笃】读音:du,三声。意为:忠实。 【兑】读音:dui,四声。意为:八卦之一,代表沼泽,喜悦,口舌等含义。 【遁】(繁体字为:遯)读音:dun,四声。意为:逃走,隐藏。 【掇】读音:duo,一声。意为:采取,拾取,搬。 【愕】读音:e,四声。意为:惊讶,发楞。 【遏】读音:e,四声。意为:阻止,禁止。 【迩】读音:er,三声。意为:近。 【藩】读音:fan,一声。意为:篱笆。 【蕃】读音:fan,一声。意为:同番。 【昉】读音:fang,三声。意为:明亮,起始。 【妃】读音:fei,一声。意为:皇帝的妾。此处杨妃,指杨玉环。 【腓】读音:fei,二声。意为:腿肚子。 【焚】读音:fen,二声。意为:烧。 【豮】读音:fen,二声。意为:雄性的牲畜。 【忿】读音:fen,四声。意同:愤。 【忿】读音:fen,四声。意同:愤。 【冯夷】读音:feng,二声。yi,二声。意为:冯夷为古神话中的黄河水神,也称河伯。 【缶】读音:fou,三声。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的瓦器,古代的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孚】读音:fu,二声。意为:使人信服。 【拂拭】读音:fu,二声。Shi,四声。意为:掸掉或擦掉(尘土)。 【绂】读音:fu,二声。意为:古代系印章的丝绳。 【茀】读音:fu,二声。意为:福。(朱熹注为:“妇车之蔽”。一说为妇人头巾,或妇女发饰。帛易为“发”字。) 【辐辏】读音:fu,二声。cou,四声。意为: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 【幞】读音:fu,二声。意为:头巾。 【鲋】读音:fu,四声。古书上指鲫鱼。 【輹】读音:fu,四声。此字通“辐”。意为: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辋的一条直棍。 【覆】读音:fu,四声。意为:底朝上翻过来。 【戆】读音:gang,四声。意为:傻,楞。 【诰牒】读音:gao,四声。die,二声。意为:帝王给臣子的任命文书和证件。 【艮】读音:gen,四声。意为:八卦之一。 【赓】读音:geng,一声。意为:继续,连续。 【羹】读音:geng,一声。意为:糊状食物。 【肱】读音:gong,一声。胳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 【躬】读音:gong,一声。意为:弯下身体。 【苟】读音:gou,三声。意为:假使,如果,随便。 【姤】读音:gou,四声。意为:相遇。 【媾】读音:gou,四声。意为:结为婚姻,交好。 【箍】读音:gu,一声。意为:用竹蔑或金属条捆紧。 【牯】读音:gu,四声。意为:绑在牛角上,使牛不能顶人的横木。 【贾】读音:gu,三声。意为:商人。古代贾指坐商,商指行商。 【蛊】读音:gu,三声。古代传说把许多毒虫放在器皿里,使其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毒虫叫蛊。用来放在食物里害人。 【痼】读音:gu,四声。意为:经久难治愈,长期养成不易克服。 【夬】读音:guai,四声。意为:分决。 【鳏】读音:guan,一声。意为:无妻和丧妻的人。 【盥沐】读音:guan,四声,mu,四声。意为:洗头洗脸,也泛指洗涤。 【圭】读音:gui,一声。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玉器,上尖下方。 【圭表】古代的天文仪器。 【闺】读音:gui,一声。意为:上圆下方的小门,也值女子居住的内室。 【晷】读音:gui,三声。意为:日影。 【簋】读音:gui,三声。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聒】读音:guo,一声。意为: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骇】读音:hai,四声。意为:惊吓,震惊。 【酣】读音:han,一声。意为:泛指尽兴,畅快。 【鼾】读音:han,一声。【鼾睡】意为:熟睡而打呼噜。 【扞】读音:han,四声。同悍。【扞格】意为:互相抵触。 【翰】读音:han,四声。意为:文字,书信等。 【昊】读音:hao,四声。意为:广大无边,也指天。 【曷】读音:he,二声。意为:怎么,何时。 【涸】读音:he,二声。意为:干涸。 【壑】读音:he,四声。意为:山沟或大水坑。 【恒】读音:heng,二声。意为:永久,持久,平常,经常。 【鹄】读音:hu,二声。意指:天鹅。 【凅】读音:he,二声。意为:干涸。 【怙恃】读音:hu,四声。Shi,四声。意为:父母的代称。 【戽】读音:hu,四声。意为:汲水的旧式农具,形状象斗。 【涣】读音:huan,四声。意为:消散。 【豢】读音:huan,四声。意为:圈养。豢养牲畜。 【撝】读音:hui,一声。意为:指挥。 【隳】读音:hui,一声。意为:毁坏。 【晦】读音:hui,四声。意为:昏暗,隐藏,夜晚。 【秽】读音:hui,四声。意为:肮脏,丑恶。【秽土】意为垃圾。 【镬】读音:huo,四声。意为:锅。 【饥馑】读音:jijin,意为:饥荒。 【赍】读音:ji,一声。意为:怀着,抱着,把东西送给人。【赍咨】为叹息,悲叹。也有注【赍咨】为丢失钱财。 【跻】读音:ji,一声。意为:登,上升。 【稽】读音ji,二声。意为:停留,拖延。 【羁】读音:ji,一声。意为:拘束。 【岌岌】读音:ji,二声。形容山势高耸,也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笈】读音:ji,二声。意为:书籍 【棘】读音:ji,二声。意为:刺,扎,也泛指有刺的草木。 【嫉】读音:ji,二声。意为:忌妒,憎恨。 【蒺藜】读音:ji,二声。li,二声。意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瘠】读音:ji,二声。意为: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霁】读音:ji,四声。意为:雨后或雪后转晴。 【葭莩】读音:jia,一声。fu,二声。意为:芦苇茎中的薄膜。比喻关系疏远的亲戚。 【嘉】读音:jia,一声。意为:美好,夸奖,赞许。 【颊】读音:jia,二声。意为: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的部分。 【槚】读音:jia,三声。【槚楚】意为:古代的棒杖刑具。 【戋】读音:jian,一声。意为:少,细微。朱熹注【戋戋】为浅小之意。 【翦】读音:jian,三声。同剪。 【蹇】读音:jian,三声。意为:不顺利。 【洊】读音:jian,四声。意为:再,仍。 【荐】读音:jian,四声。意为:推举,献祭。 【涧】读音:jian,四声。意为:山间流水的沟。 【谏】读音:jian,四声。意为:规劝君主,使其改正错误。 【僭】读音:jian,四声。意为: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地位在上的名义和礼仪、器物。 【姜嫄】传说是周朝祖先后稷【ji】的母亲。 【皎皎】读音:jiao,三声。意为:形容很白很亮。 【徼】读音:jiao,三声。意为:求。 【醮】读音:jiao,四声。意为:古代结婚时用酒祭神的礼。【再醮】即为再嫁。 【喈】读音:jie,一声。意为:形容声音和谐。 【桀】读音:jie,二声。意为: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婕妤】读音:jie,二声。Yu,二声。意为:古代女官名,是帝王妃嫔的称号。 【矜】读音:jin,一声。意为:自尊自大。 【卺】读音:jin,三声。意为:古代举行婚礼时用作酒器的瓢。 【馑】读音:jin,三声。荒年:饥~ 【旌】读音:jing,一声。意为:古代一种旗杆顶上用彩色羽毛做装饰的旗子。 【儆】读音:jing,三声。意为:让人自己觉悟而不犯过错。 【鸠】读音:jiu,一声。意为:斑鸠,雉鸠的统称。 【啾唧】读音:jiu,一声。ji,一声。啾唧是形容虫、鸟等的细碎的叫声。 【臼】读音:jiu,四声。意为:舂chōng米的器具。 【咎】读音:jiu,四声。意为:过失。 【疚】读音:jiu,四声。意为: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痛苦。 【柩】读音:jiu,四声。意为:装着尸体的棺材。 【驹】读音:ju,一声。意为:初生或不满一岁的马。 【踞】读音:ju,四声。意为:蹲或坐。 【眷】读音:juan,四声。意为:亲属。 【桷】读音:jue,二声。意为:方形的椽(chuan,二声。)子。 【厥】读音:jue,二声。意为:其,他的,乃,才等。此处当为“其”意。 【谲】读音:jue,二声。意为:欺诈,怪异。 【爵】读音:jue,二声。意为:爵位。古代饮酒的器皿,有三条腿,称为爵。 【矍】读音:jue,二声。意为:惊视的样子。 【矍铄】读音:jue,二声。Shuo,四声。意为:形容老年人很有精神的样子。 【恺悌】读音:kai,三声。ti,四声。意为:和乐平易。也写为恺弟。 【堪】读音:kan,一声。意为:可,能,能忍受。 【侃】读音:kan,三声。意为:刚直,和乐的样子。 【衎】读音:kan,四声。意为:快乐,刚直。 【亢】读音:kang,四声。意为:高,高傲,极,过度。 【叩】读音:kou,四声。意为:磕头。 【诓】读音:kuang,一声。【诓骗】意为:说谎话骗人。 【贶】读音:kuang,四声。意为:赠,赐。 【刲】读音:kui,一声。意为:割。 【窥】读音:kui,一声。意为:从小孔或缝隙里看。暗中察看。 【魁】读音:kui,二声。意为:身体高大。 【睽】读音:kui,二声。意为:隔开,分离,违背,不合。 【坤】读音:kun,一声。意为:八卦之一,代表地,顺,女等含义。 【阃】读音:kun,三声。意为:门槛。也指妇女居住的内室。 【潦】读音:lao,三声。意为:雨水大。 【羸】读音:lei,二声。意为:瘦,疲劳。 【蕌】读音:lei,三声。意为:藤,缠绕。 【罹】读音:li,二声。意为:遭遇,遭受。 【戾】读音:li,四声。意为:罪过,乖张。 【疠】读音:li,四声。意为:瘟疫。 【莅】读音:li,四声。意为:到。 【詈】读音:li,四声。意为:骂。 【奁】读音:lian,二声。意为: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妆奁】指嫁妆。 【敛】读音:lian,三声。意为:收集,收住。 【冽】读音:lie,四声。意为:清,洁。 【霖】读音:lin,二声。意为:霖雨。 【廪】读音:lin,三声。意为:粮仓,也指粮食。 【吝】读音:lin,四声。此为易经中一个判断吉、凶、悔、吝之兆的专门名词,大约有遗憾,麻烦,艰难,羞辱等义。 【吝啬】读音:lin,四声。Se,四声。意为: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赁】读音:lin,四声。意为:租用。 【伶仃】读音:ling,二声。ding,四声。意为:孤独,瘦弱。 【囹圄】读音:ling,二声。yu,三声。意为:监狱。 【癃】读音:long,二声。意为:衰弱多病。 【垆】读音:lu,二声。意为:酒店。 【辂】读音:lu,四声。意为:古代的一种大车。 【禄】读音:lu,四声。意为:古代称官吏的俸给。 【履】读音:lv,三声。意为:鞋,走,踩,履行。 【鸾】读音:luan,二声。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杩】读音:ma,四声。意为:床两头或门扇上下两端的横木。 【谩】读音:man,四声。意为:轻谩,没有礼貌 【莽】读音:mang,三声。意为:大,密生的草。 【酕醄】读音:mao,二声。tao,二声。意为:大醉的样子。 【脢】读音:mei,二声。意为:背脊肉。 【浼】读音:mei,三声。意为:请托。 【袂】读音:mei,四声。意为:袖子。 【寐】读音:mei,四声。意为:睡。 【魅】读音:mei,四声。意为:传说中的鬼怪。 【萌】读音:meng,二声。意为:萌芽,萌生。 【弥】读音:mi,二声。此处意为:更加。 【糜】读音:mi,二声。意为:粥。 【眇】读音:miao,三声。原指一只眼睛瞎,后来也指两只眼睛瞎。 【闵】读音:min,三声。意为:姓。 【沫】读音:mei,四声。朱熹注为小星。 【纆】读音:mo,四声。意为:绳索。 【麰】读音:mou,二声。意为:古代称大麦。 【捺】读音:na,四声。意为:按。 【鼐】读音:nai,四声。意为:大鼎。 【赧】读音:nan,三声。此处指东周时期最后的一个王,即周赧王。被秦所灭。 【猱】读音:nao,二声。意为:古书上说的一种猴。 【霓】读音:ni,二声。意为:大气中有时跟光同时出现的一种光的现象。 【柅】读音:ni,三声。意为:止车的木块。 【匿】读音:ni,四声。意为:隐藏。 【臲】读音:nie,四声。意为:不安定。 【凝】读音:ning,二声。意为:凝结,注意力集中。 【佞】读音:ning,四声。意为: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人。 【磐】读音:pan,二声。意为:大石头。 【鞶】读音:pan,二声。意为:大带子。 【泮】读音:pan,四声。意为:融解。 【滂沱】读音:pang,一声。tuo,二声。意为:形容雨下得很大。 【沛】读音:pei,四声。意为:盛大,旺盛。 【否】读音:pi,三声。意为:坏,闭塞不通。 【剽】读音:piao,一声。意为:抢劫,掠夺。 【皤】读音:po,二声。意为:白色。 【剖】读音:pou,一声。意为破开,分辨,分析。 【裒】读音:pou,二声。意为:聚,取出。 【蹼】读音:pu,三声。意为:动物脚趾中间的薄膜。 【栖】读音:qi,一声。意为:居住和停留。 【祗】读音:qi,二声。意为地神。 【祈祷】读音:qi,二声。dao,三声。意为: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欹】读音:qi,一声。意为:顷斜,歪。 【畦】读音:qi,二声。意为: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 【杞】读音:qi,三声。朱熹解杞字意为:高大坚实之木。 【讫】读音:qi,四声。意为:庶几。 【葺】读音:qi,四声。意为:用茅草覆盖房顶。现在指修理房屋。 【悭】读音:qian,一声。意为:缺欠。 【愆】读音:qian,一声。意为:罪过,过失。 【虔】读音:qian,二声。意为:恭敬。 【乾】读音:qian,二声。意为:八卦之一,代表天,刚,男等含义。 【戕】读音:qiang,一声。意为:杀害,残害。 【妾】读音:qie,四声。意为:旧时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挈】读音:qie,四声。意为:举,提。 【钦】读音:qin,一声。意为:敬重。 【衾】读音:qin,一声。意为:被子。 【卿】读音:qing,一声。意为:古代高级官名,君主称呼臣。 【檠】读音:qing,二声,意为:灯台。 【罄】读音:qing,四声。意为:尽,空。 【穹】读音:qiong,二声。意为:天空。 【裘】读音:qiu,二声。意为:毛皮的衣服。 【趋】读音:qu,一声。意为:快走,归向,趋向。 【劬】读音:qu,二声。意为:勤劳,劳苦。 【衢】读音:qu,二声。意为:大路。 【阒】读音:qu,四声。形容没有声音。 【禳】读音:ran,二声。意为:禳解。即:迷信的人向鬼神祈祷,消除灾殃。 【桡】读音:rao,二声。意为:弯曲。 【稔】读音:ren,三声。意为:庄稼成熟。 【妊】读音:ren,四声。意为:妊娠。即妇女怀孕,母体内有胚胎。 【饪】读音:ren,四声。意为:做饭做菜。 【戎】读音:rong,二声。意为:军队,武器。 【冗】读音:rong,三声。意为:烦琐。 【袽】读音:ru,二声。意为:破衣败絮。 【濡】读音:ru,二声。意为:沾上,沾湿,停留,迟滞。 【飒飒】读音:sa,四声。意为:形容风、雨声。 【删】读音:shan,一声。意为:去掉(文辞中的某些字句)。 【芟】读音:shan,一声。意为:割,除去。 【讪】读音:shan,四声。意为:讥讽。 【擅】读音:shan,四声。意为:善于。 【赡】读音:shan,四声。意为:丰富,充足。 【殇】读音:shang,一声。意为:没有到成年就死去。 【赊】读音:she,一声。意为:赊欠。即当时不付钱。 【赦】读音:she,四声。意为:赦免。 【眚】读音:sheng,三声。意为:灾异。 【蓍】读音:shi,一声。意为:蓍草,我国古代用它的茎占卜。 【莳】读音:shi,四声。意为:移植,栽种。 【鼫】读音:shi,二声。古书上指鼫鼠一类的动物。 【豕】读音:shi,三声。意为:猪。 【弑】读音:shi,四声。意为: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 【噬嗑】读音:shi,四声。ke,四声。意为:用上下门牙咬东西。 【狩】读音:shou,四声。意为:打猎。 【绶】读音:shou,四声。意为:绶带。一种彩色的丝带,用来系官印和勋章。 【菽】读音:shu,一声。意为:豆类的总称。 【庶】读音:shu,四声。意为:众多,平民。 【衰】读音:shuai,一声。意为:衰弱。 【謕】读音:si,一声。意为:福。 【祀】读音:si,四声。意为:祭祀。 【騃】读音:ai,二声。意为:傻。 【讼】读音:song,四声。意为:争辩是非,打官司。 【夙】读音:su,四声。意为:素有的,旧有的,早。【夙夜】意为:早晨和夜晚。 【愬】读音:se,四声。意为:惊惧。 【餗】读音:su,四声。意为:鼎中的食物。 【睢】读音:sui,一声。【睢阳】为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又读(huī),睢盱,张目仰视的样子。 【绥】读音:sui,二声。意为:安抚。 【隼】读音:sun,三声。意为:一种鸟。 【隼】读音:sun,三声。意为:一种鸟。 【倘】读音:tang,三声。意为:倘若。表示假设。 【饕餮】读音:tao,一声。tie,四声。比喻贪吃的人。 【忒】读音:te,四声。意为:差错。 【剔】读音:ti,一声。意为:从缝隙里往外挑。 【稊】读音:ti,二声。意为:杨柳新生的枝叶。 【洟】读音:ti,四声。意为:鼻涕。 【殄】读音:tian,三声。意为:灭绝。 【髫】读音:tiao,二声。意为:古代指孩子下垂的头发。 【彖】读音:tuan,四声。意为:论断,判断。 【颓】读音:tui,二声。意为:坍塌,衰败。 【豚】读音:tun,二声。意为:小猪,也泛指猪。 【臀】读音:tun,二声。意为:人体后面两股的上端和腰相连接的部分。 【尫羸】读音:wang,二声。lei,三声。意为:瘦弱。 【罔】读音:wang,三声。意为:没有;蒙蔽。 【妄】读音:wang,四声。意为:荒谬不合理,胡乱,非分的,出了常规的。 【惟】读音:wei,二声。意为:单单,只,只是。 【猥】读音:wei,三声。意为:杂。 【暐】读音:wei,三声。意为:形容光很盛。 【蔚】读音:wei,四声。意为:茂盛,盛大,有文采。 【紊】读音:wen,三声。意为:紊乱(杂乱,纷乱的意思) 【瓮】读音:weng,四声。意为:一种陶器。 【倭】读音:wo,一声。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 【倭寇】即14-16世纪,屡次搔扰抢劫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 【渥】读音:wo,四声。意为:沾湿。 【吾】读音:wu,二声。意为:我。 【芜】读音:wu,二声。意为:比喻杂乱(多指文辞)。 【忤逆】读音:wu,三声。ni,四声。意为:不顺从,不和睦,不孝顺。 【粞】读音:xi,一声。意为:碎米。 【锡】读音:xi,一声。意为:赐给。 【熙】读音:xi,一声。意为:光明。 【徙】读音:xi,三声。意为:迁移。 【绤】读音:xi,四声。意为:粗葛布。 【虩】读音:xi,四声。形容恐惧。 【暇】读音:xia,二声。意为: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瑕疵】读音:xia,二声。ci,一声。意为:微小的缺点。 【咸】读音:xian,二声。意为:感,全,象盐那样的味道。 【跣】读音:xian,三声。意为:光着脚。 【省】读音:xing,三声。意为:醒悟,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 【枭】读音:xiao,一声。意为:首领,勇猛,强悍。 【泄】读音:xie,四声。意为:泄漏,液体、气体排出。 【渫】读音:xie,四声。意为:除去,疏通。 【獬豸】读音:xie,四声。Zhi,四声。意为: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辩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 【盱】读音:xu,一声。意为:睁开眼睛向上看。 【繻】读音:xu,一声。意为:彩色的缯(缯是古代对丝织品的统称),古时出入关卡的凭证,用帛制成。 【吁】读音:xu,一声。意为:叹气。 【恤】读音:xu,四声。意为:顾虑,怜悯,救济。 【洫】读音:xu,四声。意为:田间的水道。 【玄】读音:xuan,二声。意为:深奥。 【烜】读音:xuan,三声。意为:盛大。 【绚】读音:xuan,四声。意为:色彩华丽。 【铉】读音:xuan,四声。意为:古代横贯鼎耳以扛鼎的器具。 【穴】读音:xue,二声。意为:岩洞(泛指地上或某些建筑物上的坑和孔),动物的窝。 【熏】读音:xun,一声。意为: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和沾上气味。 【巽】读音:xun,四声。巽是八卦之一。象意代表风. 【迓】读音:ya,四声。意为:迎接。 【垭】读音:ya,一声。意为:两山之间可通行的狭窄地方。 【齾】读音:ya,四声。意为:缺齿。 【俨】读音:yan,三声。意为:庄重。 【琰】读音:yan,三声。意为:一种玉。 【魇】读音:yan,三声。意为:说梦话。 【砚】读音:yan,四声。意为:砚台。 【殃】读音:yang,一声。意为:祸害,使受祸害。 【飏】读音:yang,二声。意为:飞扬,飘杨。 【烊】读音:yang,二声。意为:熔化,溶化。 【漾】读音:yang,四声。意为:水面微微动荡。此处指事情反复,不平静。 【爻】读音:yao,二声。意为: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 【杳】读音:yao,三声。意为:远得不见踪影。 【曜】读音:yao,四声。意为:日光,照耀;日、月、星都叫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称为七曜。 【曳】读音:ye,四声。意为:拖,拉,牵引。 【掖】读音:ye,一声。意为:塞进夹缝。 【谒】读音:ye,四声。意为:谒见,拜见。 【夷】读音:yi,二声。意为:灭掉,杀尽,破坏建筑物。平坦,平安。 【夷狄】读音:yi,二声。di,二声。意为:古代指北方的少数民族,后泛指外国。 【痍】读音:yi,二声。意为创伤。 【颐】读音:yi,二声。意为保养。 【嶷】读音:yi,二声。意为:山名。 【弋】读音:yi,四声。意为:用带有绳子的箭射鸟,用来射鸟的带有绳子的箭。 【邑】读音:yi,四声。意为:古代县的别称。城市。 【泆】读音:yi,四声。意为:放纵。 【诣】读音:yi,四声。意为:学业和技术所达到的程度。 【驿】读音:yi,四声。意为:驿站。也表示路。 【溢】读音:yi,四声。意为:充满而流出来,过分。 【缢】读音:yi,四声。意为:吊死,用绳子勒死。 【鹢】读音:yi,四声。意为:古书上说的一种水鸟。 【劓】读音:yi,四声。意为:古代割掉鼻子的酷刑。 【饐餲】读音:yi,四声。ai,四声。意为:食物腐败变味。 【荫】读音:yin,四声。意为:树荫,没有阳光,又凉又潮,荫庇等。 【荫庇】读音:yin,四声。bi,四声。意为:比喻尊长照顾着晚辈或祖宗保佑。 【夤】读音:yin,二声。意为:敬畏,深。朱熹注为膂(脊骨)。 【夤缘】读音:yin,二声。yuan,二声。意为:攀附上升。 【胤】读音:yin,四声。意为:后代,后嗣。 【盈】读音:ying,二声。意为:充满,多出来,多余。 【莹】读音:ying,二声。意为:光亮透明。 【萦】读音:ying,二声。意为:回旋缠绕。牵缠,牵挂。 【颖】读音:ying,三声。意为:聪明。 【庸】读音:yong,一声。意为:平凡,没有作为。 【墉】读音:yong,一声。意为:城墙,高墙。 【慵】读音:yong,一声。意为:困倦,懒。 【壅】读音:yong,一声。意为:把土和肥料培在植物根上。 【饔】读音:yong,一声。意为:熟食。 【颙】读音:yong,二声。意为:大,严肃端正貌。 【攸】读音:you,一声。意为:所。 【牖】读音:you,三声:意为:窗户。 【佑】读音:you,四声。意为:保佑。 【宥】读音:you,四声。意为:宽恕,原谅。 【宥】读音:you,四声。意为:宽恕,原谅。 【欤】读音:yu,二声。意为: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盂】读音:yu,二声。盂是盛液体的敞口器皿。 【谀】读音:yu,二声。意为:谄媚,奉承。 【隅】读音:yu,二声。意为:角落,靠边沿的地方。 【嵎】读音:yu,二声。意为:山弯,角落。 【腴】读音:yu,二声。意为:肥沃。 【逾】读音:yu,二声。意为:超过,更加。 【虞】读音:yu,二声。意为:猜测,预料,忧虑,欺骗。意为:何不。 【舆】读音:yu,二声。意为:车。 【畲】读音:yu,二声。意为:开垦过两年的田地。 【窳】读音:yu,三声。意为:坏。 【御】读音:yu,四声。意为:封建社会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或支配。驾御车马,抵挡。 【豫】读音:yu,四声。意为:欢喜,快乐,安适。 【燠】读音:yu,四声。意为:暖,热。 【鹬】读音:yu,四声。意为:一种鸟 【繘】读音;yu,四声。意为:汲井水用的绳索。 【渊】读音:yuan,一声。意为:深,深水,潭。 【爰】读音:yuan,二声。意为:于是。 【嫄】读音:yuan,二声。【姜嫄】中国周朝始祖后稷的母亲。 【掾】读音:yuan,四声。意为:属员。 【刖】读音:yue,四声。意为:古代砍掉脚的酷刑。 【禴】读音:yue,四声。意为:夏天祭祀。 【耘耔】读音:yun,二声。zi,三声。意为:田地里除草,培土。 【蕴】读音:yun,四声。意为:包含,蓄积。 【哉】读音:zai,一声。意为: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疑问或反诘(jie)。 【簪】读音:zan,一声。意为:别住头发的条状物。 【攒】读音:zan,二声。意为:集聚。 【臧】读音:zang,一声。意为:善,好。 【昃】读音:ze,四声。意为:太阳偏西。 【谮】读音:zen,四声。意为:诬陷,中伤。 【甑】读音:zeng,四声,意为蒸米饭的炊具。 【乍】读音:zha,四声。意为:忽然,起初。 【瘵】读音:zhai,四声。意为:病,古人也称肺结核病为瘵。 【邅】读音:zhan,一声,意为:难行,艰险。 【瞻】读音:zhan,一声。意为:往前或往上看。 【嫜】读音:zhang,一声。意为:丈夫的父亲。 【彰】读音:zhang,一声。意为:明显,表彰。 【杖笞】读音:zhang,四声。chi,一声。意为:用棍棒打。 【嶂】读音:zhang,四声。意为: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昭】读音:zhao,一声。意为:显示、显著。 【肇】读音:zhao,四声。意为:开始,开端。 【柘】读音:zhe,四声。意为:落叶灌木和乔木。 【贞】读音:zhen一声。意为:占卜。(朱熹注为正而固也),忠于自己所信守的原则,坚定不变。 【臻】读音:zhen,一声。意为:达到,来到。 【紾】读音:zhen,二声。意为:扭,转。 【拯】读音:zheng,三声。意为:救。 【诤】读音:zheng,四声。意为:直爽的劝告。 【蹢躅】读音:zhi,二声。zhu,二声。意为:徘徊。 【掷】读音:zhi,四声。意为:投、扔。 【窒】读音:zhi,四声。意为:阻塞不通。 【滞】读音:zhi,四声。意为:停滞,不流通。 【骘】读音:zhi,四声。意为:安排,定。 【寘】读音:zhi,四声。意为:放置。 【咒】读音:zhou,四声。意为:信某些宗教的人,以为念着可以除灾或降灾的语句。 【胄】读音:zhou,四声。意为:古代打仗时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 【甃】读音:zhou,四声。意为:井壁。 【馔】读音:zhuan,四声。意为:饭食。 【赘】读音:zhui,四声。【入赘】意为:招女婿。 【赘】读音:zhui,四声。意为:多余的,无用的。 【迍】读音:zhun,一声。意为:行走艰难的样子。【迍邅】形容迟迟不进,困顿不得志。 【拙】读音:zhuo,一声。意为:笨拙,不灵活。 【琢】读音:zhuo,二声。意为:雕刻玉石,使成器物。 【擢】读音:zhuo,二声。意为:提拔。 【缁】读音:zi,一声。意为:黑色。 【菑】读音:zi,一声。意为:除草。 【殂】读音:zu,三声。意为:死亡。 【樽】读音:zun,一声。古代盛酒的器具。 【糳】读音:zuo,四声。意为:舂(chōng)过的精米。 【酢】读音:zuo,四声。意为:客人向主人敬酒。酬酢,泛指交际应酬。 《知书》周易+易经大全(30天学会易经) 中国经典文化国学全两册 ¥68 购买 【张狂书局】易经的智慧+鬼谷子 精装彩色大本2册 书籍150T ¥88 购买 图文均来自网络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为闺阁女子立传,写爱恨纠葛,红颜薄命,家族兴亡,世道人心,也写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生存智慧。 初读红楼,我们常常把关注点放在宝黛钗等主角身上,为他们的爱恨纠葛,或扼腕叹息,或泪流不止。成年后,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才注意到那些曾被忽略的边缘人物,他们虽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其生存智慧,却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今天以红楼梦里的三个小人物为例,来说说底层人物的生存大智慧,可以说是成年人世界里为人处事的大道理。 刘姥姥:宁敲金钟一下,不捶破鼓三千 红楼梦第七十二回里,贾琏向鸳鸯借当,让她把贾母的金银家伙弄出一箱子来,暂时押几千两银子使用,他曾对鸳鸯说:宁敲金钟一下,不捶破鼓三千。 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情愿冒着风险,或者努一把力,去得到更好的,哪怕成功的几率很小,也要试一下。也不委曲求全,不做任何努力地接受现实,或者只看上眼么前的那一点,不敢或懒于去努力去尝试。 我们知道,贾琏虽然好色风流,但办事能力还是有的,荣国府的内外事务,都是琏凤夫妇在负责,贾琏长期办事,手里忽然短了银子,他深知找别人借,即便弄个三五十两,也是无济于事的,不如直接找不差钱的人借,只要成了,一切都有了。 同样,作为红楼梦里来自乡野的农妇刘姥姥,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在得知女儿一家生活无以为继时,帮着女婿出了个去贾府碰碰运气的主意。 这是刘姥姥作为一个农村老太太,生活了大半生得出的智慧,她虽是村老妪,但也是于世路上经见过的,自然明白“宁敲金钟一下,不捶破鼓三千”的道理。 作为农村人,家里断粮,去问邻居借的话,因为大家的日子都差不多,也不会借到太多粮米,这对于一家五口来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唯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去贾府这样的天下望族碰运气。 因为刘姥姥认准了一句俗语: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现在贾府大不如前,但拔根汗毛,依然比她农村人的腰还粗。此话不虚,刘姥姥最终过五关斩六将,经过层层的考验,从贾府要到了二十两银子。 这二十两银子,对王熙凤来说,对贾府来说,自然是九牛一毛,但对刘姥姥来说,这笔银子可是一笔巨款,足够一家五口一年的生活开销,而且这银子不仅能买衣食,还能购置田产。 这也就是意味着,刘姥姥一家不仅能保证吃饱穿暖,来年还能多安置几亩田产,从此就脱离了缺衣少食的日子。这一点,从刘姥姥二进贾府可知。 试想一下,如果刘姥姥不去舍着老脸敲贾府这座金钟,只是在东邻西舍的破鼓到处敲,可能借了三家五家,十家八家,也不可能凑出二十两银子。即便是解决了一时的衣食问题,但手里没有余粮、银钱,后面依然可能面临后手不接的情况。 刘姥姥来自社会最底层,她深知农民的不易,自家缺衣少食,邻居家也好不到哪里去,那财主有钱,却又未必肯借银米,倒是真正的豪门贾府,只要能搭上关系,又念在刘姥姥年迈之人,且带着小外孙,随便施舍一下,从牙缝里稍稍漏一下,都够他们吃上一年半载的。 刘姥姥去贾府借银子这件事,看似芥豆之微的小事,却蕴含着大道理,大智慧。这种来自生活底层的智慧,需要的不仅仅是敢于敲金钟的勇气,还要有一定练达人情的积累,懂得在恰当的时机,提出自己的真实需求,且能说尽好话,让被求之人受用。这些,刘姥姥自然都具备了。 林红玉:机会是留给时刻准备着的人 小红,本名林红玉,是林之孝夫妇之女,原是看管怡红院的粗使丫鬟,后来宝玉入住了进来,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宝玉的丫鬟。 小红是个俏丽干净,但时刻找机会想着往上爬的人,说白了,小红不甘于一辈子碌碌无为,屈居人下,无论是能力还是样貌,她都不比袭人、晴雯等人差。 但因宝玉身边珠围翠绕,大小丫鬟几十人,竞争实在太大,小红完全找不到任何接近宝玉的机会。 她的第一次机会来的不易,但却稍纵即逝,因为越级给宝玉倒茶,结果千辛万苦、费尽心思等来的机会,不仅打了水漂,还被秋纹、碧痕等大丫鬟大骂了一顿。 真正成大事的人,不会那么容易就被打倒,反而是越挫越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小红虽然有过一段时间的失意,因迟迟得不到重用提拔而心灰意冷,但她并没有死心,而是默默等待着又一个机会的降临。 终于,四月二十六日,大观园众人饯花神那天,小红等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她和坠儿正说笑时,“只见凤姐儿站在山坡上招手叫,红玉连忙弃了众人,跑至凤姐前……” 俗语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小红正因为心中没有放弃,她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执念,所以即便是在与众人说笑的时候,也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观察搜寻着可能会出现的机会。 我们看,王熙凤站在山坡上招手,并没有指名道姓喊谁,由此可知,她一定是有什么急事,需要一个人传话跑腿,那么多人,偏偏只有小红一个人发现了,而且立马弃了众人,跑到凤姐跟前。 从小红的一系列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于稍纵即逝的机会,是多么渴望,又是多么急于抓住。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她也一定会付出十二万分中的努力和准备,因为她不甘心,而只有不甘心的人,才会在生活中闯出一番天地。 俗语说,细节决定成败。虽然王熙凤安排给小红的任务,不过是给平儿传个话而已,看上去很简单。但王熙凤是谁?那是荣国府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大管家,对贾府普通的人事任免,是有决定权的。 更关键的是,小红传的这句话,并不那么简单,且王熙凤对工作要求又极高,如果做不好,也就意味着在她这里,小红永远不可能有下一次机会了。 所以,小红求职这件事,告诉我们:想要出人头地,不仅要能抓住机会,更要有充分的准备,有实打实的真本事。 贾芸:跟对人,才能成大事 贾芸是后廊上五嫂子的儿子,父亲早逝,孤儿寡母,又有个不讲亲情的狠舅,想来生活是非常艰难的,不然贾芸也不会多次求贾琏安排工作。 但我们知道,在荣国府的人事安排上,还是王熙凤说了算的,这一点起初贾芸没有悟到,所以求了贾琏几次都没用。不是贾芸没能力,而是他求错了人。 贾琏虽然在处理贾府对外的事务上也是个有能力的,但因王熙凤是贾府内务的大管家,所以像给贾芸这样的贾府子孙安排工作的事情,虽然事不大,但如果王熙凤不同意,这事也成不了。 所以贾芸求贾琏办事,贾琏没有决定权,还要再去求王熙凤,这就多了一道程序。乖觉聪明的贾芸,从贾琏的一句话里,听出了弦外之音,于是打定主意要舍弃贾琏,直接去找王熙凤。 贾琏说王熙凤把手头的一件差事给了贾芹了,并许了他,等另一件差事出来,再给他。贾芸一听这话,就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即求职要找王熙凤,找贾琏根本没用,就像后来王熙凤对贾芸说的“你们要拣远路儿走,叫我也难说。” 所以贾琏在得到了醉金刚倪二的资助后,立马就买了麝香、冰片等珍贵香料到王熙凤那里求职,最终,凭借着自己的乖觉、机灵,嘴甜,送礼送到王熙凤心坎里,说话说到王熙凤心坎里,成功谋到了差事。 贾芸求职告诉我们:跟对人,才能成大事。如果跟错了人,站错了队,可能永远都不会出头。试想,如果贾芸不懂变通,仍然寄希望于贾琏,也许他永远都谋不到差事。因为贾琏没有人事任免权,王熙凤才有。跟贾琏等于是舍近求远,缘木求鱼。 当然,人情世故并非我们几句话说的这么简单,曹雪芹对贾芸求职,写得非常细。贾芸在决定转投王熙凤时,曾对贾琏说过一句话:叔叔也不必先在婶子跟前提我今儿来打听的话, 到跟前再说也不迟。 贾芸知道求贾琏没用,早已得了主意,准备求王熙凤,但他又不能让王熙凤知道他事先曾求贾琏的事,不然,以王熙凤的性格,等他求王熙凤时,可能会碰钉子,所以他事先在贾琏这里打了“预防针”。 好一个人情练达的贾芸。 综上,红楼梦里出场的许多小人物,看似不起眼,其实细细品起来,都大有深意,并非泛泛之笔。刘姥姥的生存智慧,至今为人称道。小红、贾芸的求职路,也成为许多职场新人求职的宝典。当一个人具备了勇气、毅力、执念、口才、能力、机会等因素时,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教育出了贤者七十二人,其中颜回是其门下弟子中的佼佼者,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出色的人才,为什么孔子却说他对自己没帮助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缘由。 首先颜回的性格有局限性,无助于教与学的相互碰撞。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非常超前的,他认为学生并不只能听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而应当有自己的思想。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经常交流、碰撞,思想才能产生新的火花。孔子希望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甚至反驳和质疑,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知识。 其实也无怪乎孔子会说“回也非助我者也”,因为和子贡、宰我、子路等学生比起来,颜回过于沉默。他们作为学生,有时候提出的问题根本就是故意刁难人,比如守孝到底应该是一年还是三年,这个问题就能争论的脸红脖子粗,谁也说服不了谁,可偏偏孔子喜欢这种交流。他认为观点碰撞越激烈,对自己越有帮助。 孔子和颜回没有这样的交流。颜回很听话,孔子说他对自己的话百听不厌。而且颜回也很会夸老师。《论语》里花式记载了其对孔子的赞美之语,这样的学生老师是喜欢的,但同时也是没帮助的。 其次,颜回自学能力太强,孔子拿他没办法。 有一类学生,他乖,聪明,自学能力很强,颜回就是这种人。上课的时候,颜回从来不提问,只是支着耳朵听,像个傻子一样静静的等别人说完。起初,孔子认为他是一个愚蠢的人。课后,经过私下观察,发现颜回其实很聪明,能进一步阐述和发展老师的理论,子贡也说他能“听之知十”,连孔子都感叹自己不如颜回聪明。 但是,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同的人问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答案。颜回勤奋,善于思考,自主学习能力太强。他不提问,不交流,让老师无法知道他的弱势在哪里,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还是很打击作为老师的孔子的积极性的。 最后,颜回对荣华富贵没兴趣,不帮忙做贡献。 众所周知颜回知识好,品德高,但他对做官没兴趣,对荣华富贵也没兴趣。所以他的才华就像科技成果一样只停留在实验室,不能投入生产。对别人来说有什么用?实践自己的治国理念,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所以孔子要求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的人,不仅要有良好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还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 这方面子贡是其中翘楚,他善于交际,能圆满完成外交任务,管理有方,能资助孔子周游世界;子路作为管家,可以帮助孔子处理日常事务;公良孺勇敢且善于战斗。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了孔子的人身安全。这种实干的人才是孔子最需要的,是孔子认为对自己最有帮助的人才。 游历天下的颜回,谦虚谨慎,勤奋好学,从不发怒,从不放纵。孔子所提倡的优秀品质,几乎都能在颜回身上体现出来。但是,不把才华转化成行动,对孔子而言就是没有意义,无法帮到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秦国有白起,赵国有李牧,但其实在战国七雄中,燕国才是资历最老的诸侯国。那么燕国有哪些名将?战绩如何?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一、乐毅 首先,如果说白起是秦国的第一名将,那么,乐毅无疑是燕国的武将之首。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所灭,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赵国曾有人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赵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之后,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昭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 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之战中,乐毅率领燕国、韩国、魏国、赵国、秦国等五国大军击败巅峰时的齐国,这可谓是一战成名。在济西之战后,乐毅率领燕军攻克了齐国70多座城池,差一点就彻底灭掉了齐国。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即位。因为被燕惠王猜忌,乐毅只能从齐国的战场离开。乐毅投奔赵国后,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自此之后,乐毅就在赵国终老了。 二、骑劫 其次,就骑劫来说。公元前279年,燕惠王派遣骑劫取代乐毅,担任燕国大军的主帅。不过,如同赵国的赵括一样,骑劫这位将领初登战场后,也遭到了惨重的失败。这一年,齐国大将田单与骑劫交战,田单设计骗过了燕军,并且凭借即墨的兵力,以火牛阵击败燕国大军。在这场大战中,骑劫战死沙场,田单继续追逐燕国败兵,从而成功收复了被燕国占据的城池。此战之后,燕国逐渐走向了下坡路。 三、剧辛 再者,剧辛是赵国人。虽然出生在赵国,不过,剧辛最终则是为燕国效力。早在赵武灵王时期,剧辛在赵国担任将领。但是,因为得知燕昭王下诏求贤的消息,所以剧辛这位将领离开赵国,前往燕国。在此之后,剧辛和乐毅等人一起辅佐燕昭王变法,帮助燕国走向了强大。并且,在乐毅离开后,剧辛更加受到重用。 公元前243年,此时的赵国因为和秦国已经爆发了多次大战,所以是元气大伤。特别是在廉颇也离开赵国后,剧辛认为赵国已经是无人可用,可以趁机出兵进攻。不过,剧辛在率领燕军攻打赵国时,因为轻敌冒进,结果被赵国将领庞煖击败。此战,不仅剧辛被杀,还连带着损失了数万燕国大军,这给本就衰落的燕国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四、秦开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秦国、赵国要和北方的匈奴相较量,比如赵国大将李牧,就因为多次击败匈奴而成名。与此相对应的是,燕国则是要和东胡一较高下。其中,就秦开这位将领,出自鲁国秦氏。战国时期,秦开离开鲁国,前往燕国。 因为通晓东胡的风俗特征,所以,在燕昭王即位后,秦开被赋予击败东胡的重任。到了公元前300年,秦开率领燕国大军大破东胡,迫使东胡北退千余里。此战,秦开帮助燕国获得了大片的疆域。在此基础上,燕国得以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并修筑燕长城。由此,对于燕国的崛起,秦开这位将领可谓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乐乘 最后,乐乘,生卒年不详,与乐毅、乐间父子同族。乐乘本是燕国将领。公元前256年,乐乘击败秦国将领王龁。公元前251年,乐乘率领燕军攻打赵国,结果燕军大败,乐乘遭赵军俘虏,于是投靠赵国,赵孝成王封其为武襄君。 公元前250年,乐乘与廉颇率军围攻燕国,燕国以重礼求和。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后,赵悼襄王即位。赵悼襄王听信谗言,派乐乘代替廉颇掌兵。廉颇因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而廉颇流亡到魏国。乐乘之后事迹不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