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杜甫曾有诗云:“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骑兵和步兵。”当时,杜甫在右卫率府担任胄曹参军一职,十年戌边的军旅生活,使他对中原步兵如何抗击胡人重装骑兵的战法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诗中记载的战法,反映了唐朝时期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在对抗骑兵特别是重装骑兵时所应当采取的作战指导思想。 因为早在南北朝时期,胡人从西域引进的重装骑兵阵形就已经给中原军队构成了极大威胁,尽管移动速度慢,但由于骑兵身披金属铠甲,马匹的关键部位也由兽皮等防护材料加以包裹,相当于古时候的坦克,普通弓箭难以对其造成伤害,而一旦冲到步兵阵前,由于步兵手中的长矛难以刺穿骑兵铠甲,重骑兵手中的兵刃连同坐骑的马蹄均可对步兵产生巨大的杀伤效果。 “挽弓当挽强,射人先射马”的战法,其基本含义是:使用韧度更高、势能更强的长弓从远处攻击重装骑兵,最大限度地利用重装骑兵移动慢的劣势,延长射击时间;由于马匹的防护标准低于骑兵,且目标更大,所以长弓的射击目标以马匹为主,只要把马射翻,骑兵就会瞬间失去战斗力。 后来,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唐军逐渐配备了可以射穿铠甲的“破甲箭”,使步兵克制重装骑兵的招法更加先进有效。可以说,长弓+“破甲箭”的组合,是唐朝步兵中的弓箭手对付重装骑兵的基本战法。 金属冶炼业的加速发展,也刺激了步兵武器的更新换代,一线步兵手中的长矛逐渐被陌刀所取代。唐代陌刀是一种长约1丈、重约15公斤、两边有刃的重型砍杀兵器,唐军抽调高大魁梧、膂力过人的士兵组成陌刀队,遇到重装骑兵时,陌刀队便冲到一线,担负对抗重装骑兵的专门力量。 由于陌刀挥舞起来作战半径大,两刃锋利且势大力沉,陌刀队成为重装骑兵的战场“恶梦”。据史书记载,唐军在远征吐蕃及平定安史之乱时,陌刀队“如墙推进”所向披靡,重装骑兵“人马俱碎”。 所以,归结起来,唐朝步兵克制重骑兵的战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长弓+“破甲箭”组合,二是陌刀队。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有错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欢迎关注慕什塔戈,共同领略军事百科! 骑兵吊打步兵,骑兵只是辅助吗? 网上一直存在骑兵优秀论,网友们大都认为骑兵才是古代最强力兵种,事实上我们都错了,战争的主角永远都是步兵,骑兵只是一个辅助军种,并且步兵面对骑兵也具有很强的战力,骑兵绝不是步兵天敌,本期节目带您了解详情。
隋唐时期唐朝仕女图:雍容富态、健康自然 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美女的主导性标准。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健康是当时人们欣赏的一种妇女之美。 这一时期,女性穿着相当暴露,大有西方现代“性感”倾向。从魏晋时期开始,女性之美开始获得了独立的价值,得到欣赏和珍视。荀粲曾说“妇女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 在这种美德独立宣言的鼓舞下,女性开始走向对于美的自觉的追求。这一时期的女子,大多穿着广袖短襦,曳地长裙。 腰部束以“抱腰”,并且用衣带来装饰,当时还流行在头上插戴花钗和“步摇”,这样走起路来衣袂飘飘,环佩叮当,进一步强调了女性的温婉妩媚,婀娜多姿。 在化妆上,最盛行的是在额间点上一个红色或黄色的“花子”以做装饰,“花子”形状各异,以叶子或花朵形状为主。 花木兰从军后回到家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是这种装饰的体现。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对内宽松,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 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 她们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这在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可得到印证。 云鬓蓬松,上戴硕大的折枝花朵,并簪上步摇钗,衣着轻薄的花纱外衣,另佩轻纱彩绘的披帛,内衣半露,上有大撮晕缬团花,袒胸露臂。这种性感的装束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 唐代女性着装极其自由,宽袖窄袖,华服胡服,女装男装,皆从其便。因此,当时女子还盛行胡服打扮,翻领窄袖长袍,腰系皮带,上挂各种金属饰件,内穿条纹窄腿长裤。 在化妆上,唐代女子流行画浓晕蛾翅眉,高而上扬的眉型,更加增添了女子的风韵。 当时的唐朝物产资源丰富,国家安定,并且和上百个国家都建交,所以当时在唐朝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讲究体面,体面具体表现在哪呢? 就是雍容大气,用贴地气的说法就是富态。说到这里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唐代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画家周昉,他做了一幅画,簪花仕女图,这幅图主要描绘唐代女子的形体形态。 图中的美女也被认定为唐大美女的形象标准,画中的女性圆脸宽额头体态丰满,唐朝虽然追求女性以丰腴为美,但是并不是说越胖越好,因为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胖胖的女性。
有名的有几个—— 1唐朝仕女图、周昉唐代绘《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2、顾恺之魏晋绘《洛神赋图》,该作为其观三国曹魏时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篇著名文学作品后有感而画的。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 3、唐寅明代画家,文学家。字子畏、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秋风纨扇图 王蜀宫妓图 唐代的簪花仕女是什么人? 《簪花仕女图》是一幅非常有分寸感的色情画,记录了唐代后宫美女勾引诱惑皇上的一幕色情戏。这样的画绝对不能轻易流传到宫外,只能默默地藏于九重深处,这也是这幅鼎鼎大名的画作却鲜在历史上被人提及的原因。 这幅画描绘的其实是一项后宫竞美争宠的活动:中国古代皇帝都有三宫六院,嫔妃成群,皇帝可以每晚选择不同的妃子共度良宵。但是嫔妃太多,选不过来怎么办呢? 唐代皇帝为了显示公平,就在每年的春夏之交,选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让宫女们都用某种花装扮好,熏满花的香味。 皇帝来了,对宫女们放出一只蛱蝶(特别大的蝴蝶)。蛱蝶落在哪个宫女身上,当晚皇帝就跟她过夜。如果她幸运地怀孕,生了皇子,自然母以子贵,身价百倍。 从画面上看,这幅画带有明确又优雅的色情意味:这件作品用工笔重彩的手法,描绘了五位雍容华贵的宫女、一位拿着扇子的侍女。 最左边的一个宫女手里拿着一只蛱蝶,她就是那年最幸运的宫女。 对于后宫嫔妃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所有宫女为了这一天都做足了充分准备。她们团花锦簇、仪态万方,头戴各种花:芍药、海棠、荷花、蔷薇、牡丹等,每一个宫女头上的花朵都不重样。 宫女们的衣服都点金缀银,细致描绘了各种花纹,外面套的是一件半透明的衣服,可以清楚看到她们的香肩。 中国古代,女性的美在于“酥手”和“香肩”,手臂和肩膀是体现性感的地方,这两个部位在画中都展露无疑。 她们里面的衣服是一件抹胸,性感地露出了胸脯的上半截。这种衣服叫“亵衣”,只有在后宫面对皇帝时才穿,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暧昧意味。 这幅画从主题到色彩和服饰都散发着性感之美。这是一幅非常有分寸的色情画,记录了后宫美女勾引诱惑皇上的一幕色情戏。 这样的画绝对不能轻易流传到宫外,只能默默深藏于宫中。 番外:唐灭亡后,此画在私人藏家手中默默流传,一直不为外人所知。 这张画最后进入清宫收藏,后来的鉴定家断章取义,起名“簪花”。 其实,唐代的“扑蝶图”更像《簪花仕女图》的同类异本,“扑蝶图”描述的就是宫女们在特定日子去扑蝶,争取得到皇上的宠幸。 这项宫中竞美争宠的活动什么时候消失了呢? 答案就在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唐玄宗专一钟情于杨贵妃,万千宠爱集一身,一年一度的扑蝶竞宠活动自然就消失了。 参考资料:《中国美术50讲》
旧唐书》谈到李世民之死,只有这短短几句: 四月己亥,幸翠微宫唐太宗李世民怎么死的。五月戊午,太子詹事、英国公李绩为叠州都督。辛酉,开府仪同三司、卫国公李靖薨。己巳,上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二。遗诏皇太子即位于柩前,丧纪宜用汉制。秘不发丧。庚午,遣旧将统飞骑劲兵从皇太子先还京,发六府甲士四千人,分列于道及安化门,翼从乃入;大行御马舆,从官侍御如常。 壬申,发丧。六月甲戌朔,殡于太极殿。八月丙子,百僚上谥曰文皇帝,庙号太宗。庚寅,葬昭陵。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文武圣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改上尊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根据别的史料,李世民之死是因为他此时得了痢疾。但他此时也只五十出头,况且假若痢疾严重的话,为什么还离开长安,来到终南山别墅。 而且,在之前,也没有留下他病重的记录。他的死,很是突然。 据现代学者考证,李世民之所以早亡,也与他公元645年发动的那场征高丽的战役有关。 据高丽历史记载,辽东战争期间,唐太宗被靺鞨人的毒箭射中,数年后发作而死的。 当时靺鞨人是作为高丽人的帮手参战的。李世民之后表现的反常,也的确很像有中箭后的后遗症。史料曾很隐讳得指出,太宗此后脾气变得烦躁,患上了一种精力耗竭的衰弱症,以致很多日常工作不得不由太子代劳。虽然他早年曾屡次嘲笑过去那些执迷不悟地寻求长生和灵丹妙药的帝王们,但他现在极力想减轻病痛,也找来一个印度巫师那罗迩娑婆寐治疗。
唐朝初年突厥是现在的哪里,名将李靖统军灭亡东突厥汗国,名将苏烈统军灭亡东突厥汗国。武则天统治时期,原降伏于唐朝的突厥部族复兴于大漠,建立后突厥汗国,唐玄宗时期被名将王忠嗣攻灭。留在中原和大漠的突厥人,则陆续被汉族和其他民族所同化,也包括源出西突厥、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等王朝的沙陀人在内。 而大部分突厥人陆续西迁,征服中亚、中东多个当地民族,使之突厥化,建立了多个声威煊赫一时的大帝国,最出名的当然是延续600余年,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历史上的突厥人,最早只是当时称霸漠北草原的柔然人的奴隶,柔然人虽然多次被北魏王朝讨伐,屡遭败绩,但仍然乘着北魏分裂的时机,短暂复兴,后终于被宣告独立的突厥人,联合西域的高车人击败,向东欧溃逃,后成为一度袭扰东罗马帝国的“阿瓦尔人”。 突厥人取代柔然,崛起成为大漠草原的主人后,在其首领阿史那家族数代英雄可汗的率领下,展现了极强的战略布局,甚至体现了纵观全球的战略眼光,东、西、南三个方向全线扩张。 突厥木汗可汗:阿史那燕都 在远东地区,突厥汗国利用中国北朝的北周、北齐两国相互争斗、不死不休的世仇,与之连横合纵,令两国天子争相卑辞讨好,乞求援助,多次出动10万骑以上的大军,届入北朝内战,形同整个北中国的“太上皇”,将疆土一路南推到长城脚下。 突厥汗国向西扩张,面临的最大敌手是称霸中亚和西域数百年的囐哒帝国,该国攻灭北印度的贵霜帝国而崛起,和波斯帝国常年开战,一度迫使其称臣,还多次入侵印度,掠劫财富。 突厥人联合波斯,东西夹攻囐哒帝国,历时十年战争(公元558年~至567年),终于将之一举攻灭,然后和波斯人瓜分其土地,即波斯人得中亚地区,突厥人得西域地区。 随后就在公元568年,突厥使者访问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和该国定下了夹攻波斯帝国的新盟约。这场持续二十余年,导致东罗马、波斯两国两败俱伤的大战,却让突厥人趁势将中亚地区也收入囊中,从而控制了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区。 突厥汗国的鼎盛时期,其疆域北起贝加尔湖,南到长城,西到里海,东到大兴安岭,囊括了整个漠南、漠北草原、中亚和西域地区的广阔疆土,面积约970万平方公里,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国,亦是的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草原游牧帝国。其治下商业极为繁荣。臣属突厥人的粟特商人,同时联结中原、印度、中东、南俄罗斯草原多处商道,将东方的丝绸等奢侈品贩运至东欧,中东地区,攫取暴利。 也正因为突厥人扩张太过迅速,根基不够牢固,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很难长久维持如此规模的大帝国,因此隋朝使者本着“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方略,不断分化、利诱、挑拨其各部族首领,终于令他们分裂为东、西两大汗国。 隋军亦在杨素、高颎、史万岁等杰出名将的统帅下,连年出塞,深入大漠数百里,持续打击东突厥,终于迫使东突厥可汗屈意求和,俯首称臣:「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 隋朝越国公:杨素 然而隋炀帝杨广统治后期,急于求成,举措失当,国家烽烟四起,东突厥汗国一度回光返照,宣告复兴,北中国众多军阀亦纷纷争相投靠,突厥人也多次出兵介入中原混战,就中渔利。 等到唐王朝迅速统一,战争中锤炼出了一批以李世民、李靖、李绩为代表的杰出统帅和精兵强将,次第消灭那些臣属东突厥的割据军阀,多次击退东突厥大举入寇,令其再不能掠劫中原财富来维系统治,对天灾抵御能力、对臣属各部族的统御能力大幅度降低,薛延陀人、回纥人纷纷起兵反叛,终于由李靖统帅唐军突袭定襄,俘斩十余万众,俘虏颉利可汗,灭亡东突厥汗国。 大唐卫国公:李靖 随着唐王朝的强盛,西域东部地区也纷纷臣属于唐朝,数十年后,老将苏烈(苏定方)率军攀越葱岭,一万唐军铁骑大败西突厥骑兵十万,西突厥汗国同样被唐朝攻灭。 大唐邢国公:苏烈(苏定方) 武则天执政时期,突厥降服部众逃归漠北草原,建立后突厥汗国,因武则天为篡位易代,杀害程务挺、黑齿常之、王方翼等良将,是以武周王朝对突厥人的压制不利,令其再度复兴,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整顿军政,富国强兵,终由王忠嗣统领大军,会合回纥人将后突厥汗国彻底攻灭。 从此一部分突厥人遥遥远遁,不断西迁,另一部分被新兴的回纥人、突骑施人所同化。源出西突厥别部的沙陀人,于唐朝末年协助镇压黄巢起兵有功,其首领李克用被封为河东节度使,据有晋阳坚城和表里山河的要地,长期和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区的后梁王朝建立者朱温抗衡。 李克用的儿子和义子合称“十三太保”,三太保李存勖是他的亲儿子,后来继承他的权位。其余如李嗣源、李嗣昭、符存审都堪称一时名将,共同辅佐李存勖攻灭后梁,建立后唐王朝,是为后唐庄宗。等到李存勖宠信优伶,荒疏国政时,李嗣源起兵取而代之,息兵养民,是为后唐明宗,令战乱了几十年的天下得以粗安。 后唐庄宗:李存勖 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取代后唐建立后晋王朝。后晋被契丹攻灭后,后晋河东节度使、沙陀人刘知远又号召北方各方镇,驱逐契丹人建立后汉王朝。刘知远死后,汉人大将郭威取代后汉,建立后周王朝,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建立北汉政权,依附契丹辽国,和后周、北宋抗衡,终于被宋太宗赵光义攻灭。作为突厥人别支的沙陀人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北宋王朝尚有两位皇后有沙陀人血统,一位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孝章皇后宋氏,她的祖母是李存勖的女儿、后唐义宁公主公主李氏,生母是刘知远的女儿,后汉永宁公主刘氏;另一位是宋仁宗赵祯的皇后郭清悟,她是北宋重臣郭崇的孙女,而郭崇的父祖为沙陀人代北酋长。 这两位皇后的家族谱系和事略,刚好映证了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源出突厥的沙陀人,汉化融入汉族的过程。
大汉王朝BC206—公元220年 西汉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第1任高帝刘邦BC202—BC194年在位9年 第2任惠帝刘盈BC194—BC187年在位7年 第3任废帝刘恭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 第4任废帝刘弘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BC187—BC179年摄政8年 第5任文帝刘恒BC179—BC156年在位23年 第6任景帝刘启BC156—BC140年在位16年 第7任武帝刘彻BC140—BC86年在位54年 第8任昭帝刘弗陵BC86—BC73年在位14年 第9任少帝刘贺BC73年 第10任宣帝刘询BC73—BC48年在位26年 第11任元帝刘奭BC48—BC32年在位16年 第12任成帝刘骜BC32—BC6年在位26年 第13任哀帝刘欣BC6—公元1年在位6年 第14任平帝刘箕子公元1—6年在位5年 第15任孺子刘婴公元6—9年王莽摄政4年西汉王朝END 西汉王朝共15帝立国215年 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新王朝共1帝立国15年 玄汉王朝23—25年首都长安 第1任更始帝刘玄23—25年在位3年 玄汉王朝共1帝立国3年 东汉王朝25—220年首都洛阳 第1任光武帝刘秀25—58年在位34年(原名刘绣) 第2任明帝刘庄58—76年在位18年 第3任章帝刘炟76—89年在位14年 第4任和帝刘肇89—106年在位18年 第5任殇帝刘隆106年 第6任安帝刘祜107—125年在位19年 第7任婴帝刘懿126年 第8任顺帝刘保126—145年在位20年 第9任冲帝刘炳145年 第10任质帝刘缵146年 第11任桓帝刘志147—168年在位22年 第12任灵帝刘宏168—190年在位23年 第13任少帝刘辩190年 第14任献帝刘协190—220年在位31年东汉王朝END 东汉王朝共14帝立国196年 两汉共29帝立国411年END 隋朝皇帝谱:隋文帝杨坚(541-604)581年称帝,在位24年隋炀帝杨广(569-618)604年即位,在位15年唐二十八帝顺序如下唐朝皇帝顺序简介: 1.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唐武德元年(高句丽婴阳王二十九年,隋天寿元年,隋皇泰元年,高昌义和五年,618年)至唐武德九年(高句丽荣留王九年,高昌延寿三年,626年)在位; 2.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高祖第二子,唐武德九年(高句丽荣留王九年,高昌延寿三年,626年)至唐贞观二十三年(高句丽宝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在位; 3.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太宗第九子,唐贞观二十三年(高句丽宝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至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在位; 4.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李显,高宗第七子,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至唐嗣圣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高宗第八子,唐文明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至唐载初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在位; 6.则天皇后武曌,周天授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至周神龙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在位; 4.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李显复辟,唐神龙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至唐景龙四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7.炀皇帝李重茂,中宗第四子,唐唐隆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复辟,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至唐延和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在位; 8.谯王李重福,中宗第二子,唐中元克复元年(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9.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唐先天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至唐天宝十五载(蒙赞普钟五年,渤海大兴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在位; 10.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玄宗第三子,唐至德元载(蒙赞普钟五年,渤海大兴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至唐宝应元年(蒙赞普钟十一年,渤海大兴二十六年,燕显圣二年,762年)在位; 11.岐王李珍,睿宗孙,唐正德元年(唐上元二年,蒙赞普钟十年,渤海大兴二十五年,燕显圣元年,761年)在位; 12.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肃宗长子,唐宝应元年(蒙赞普钟十一年,渤海大兴二十六年,燕显圣二年,762年)至唐大历十四年(蒙长寿十一年,渤海宝历六年,779年)在位; 13.广武王李承宏,高宗曾孙,唐□□元年(唐宝应二年,蒙赞普钟十二年,渤海大兴二十七年,763年)在位。 14.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代宗长子,唐大历十四年(蒙长寿十一年,渤海宝历六年,779年)至唐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在位; 15.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丘帝李诵,德宗长子,唐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在位; 16.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李纯,顺宗长子,唐永贞元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至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义五年,渤海建兴二年,820年)在位; 17.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宪宗第三子,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义五年,渤海建兴二年,820年)至唐长庆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丰元年,渤海建兴七年,824年)在位; 18.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穆宗长子,唐长庆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丰元年,渤海建兴七年,824年)至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在位; 19.绛王李悟,宪宗第六子,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在位; 20.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穆宗第二子,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至唐开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启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在位; 21.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穆宗第五子,唐开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启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至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在位; 22.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李忱,宪宗第十三子,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至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在位; 23.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宣宗长子,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至唐咸通十四年(礼建极十五年,渤海宽明三年,873)在位; 24.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懿宗第五子,唐咸通十四年(礼建极十五年,渤海宽明三年,873)至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宽明十八年,888年)在位; 25.襄王李煴,肃宗五世孙,唐建贞元年(唐光启二年,封民承智×年,渤海宽明十六年,871年)在位; 26.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懿宗第七子,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宽明十八年,888年)至唐光化三年(长和安国二年,渤海庆成八年,900年)在位; 27.德王李裕,昭宗长子,唐光化三年(长和安国二年,渤海庆成八年,900年)在位; 26.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复辟,唐光化四年(长和安国三年,渤海庆成九年,901年)至唐天佑元年(长和安国六年,渤海庆成十二年,904年)在位; 28.哀皇帝李柷,昭宗第九子,唐天佑元年(长和安国六年,渤海庆成十二年,904年)至唐天佑四年(长和安国九年,渤海文德二年,蜀天复七年,晋天复七年,西汉金山天复七年,契丹太祖元年,907年)在位。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960年—976年) 宋太宗 赵匡义(976年—997年) 宋真宗 赵恒 (997年—1022年) 宋仁宗 赵祯 (1022年—1063年) 宋英宗 赵曙 (1063年—1067年) 宋神宗 赵顼 (1067年—1085年) 宋哲宗 赵煦 (1085年—1100年) 宋徽宗 赵佶 (1100年—1125年) 宋钦宗 赵桓 (1125年—1127年)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1127年—1162年) 宋孝宗 赵昚 (1162年—1189年) 宋光宗 赵敦 (1189年—1194年) 宋宁宗 赵扩 (1194年—1224年) 宋理宗 赵昀 (1224年—1264年) 宋度宗 赵禥 (1264年—1274年) 宋恭帝 赵隰 (1274年—1276年) 宋端宗 赵是 (1276年—1278年) 宋幼主 赵昺 (1278年—1279年)元朝皇帝谱 太祖铁木真(1162-1227)1206年称汗,在位22年 太祖铁木真,姓奇渥温,名铁木真,蒙古族人。 1206年,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思汗”。之后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死于1227年,庙号太祖。 太宗窝阔台(1186-1241)1229年即位,在位13年 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监国一年,1229年才由窝阔台即位。 1234年,联合宋朝灭掉金国。又攻南宋,1241年,死时年56岁。 昭慈皇后—-(1242-1246)年称制 昭慈皇后,姓乃马真,窝阔台的第六皇后。窝阔台死后,推举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称制。 定宗贵由(1206-1248)1246年即位,在位3年 定宗,名贵由,太宗长子,母乃马真氏。 1246年即位,1248年死,时年43岁。 钦淑皇后—-(1248-1251)年称制 钦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宪宗蒙哥(1208-1259)1251年即位,在位9年 宪宗,姓奇渥温,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 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占领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时年52岁。 世祖忽必烈(1215-1294)1260年即位,在位35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温,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 改国号“元”。死于1294年,时年80岁。 成宗铁木耳(1265-1307)1294年即位,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 武宗海山(1281-1311)1307年即位,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孙子,父答刺麻八拉。 海山是以军事实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死于1311年,时年31岁。 仁宗(1285-1320) 1311年即位,在位10年 仁宗,名爱育黎拔力八达。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 死于1320年,时年36岁。 英宗(1303-1323)1320年即位,在位4年 英宗,性奇渥温,名硕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后进行革新政治。颇为振作。执法严明。于1323年,宫廷政变被杀。时年21岁。 泰定帝(1276-1328)1323年即位,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孙铁木儿,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 1323年被拥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时年53岁。 天顺帝(1320-1328)1328年9月即位,在位1个月 天顺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儿子。在位1月,战败逃亡,不知所终。 文宗(1304-1332)(1328。 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 文宗,名图帖木尔,武宗次子。与拥立天顺帝的倒刺沙进行内战,胜利后即位。死于1332年,时年29岁。 明宗(1300-1329)(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在位八个月被毒死。时年30岁。 宁宗(1326-1332)(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 宁宗,名懿磷质班,元明宗次子。 顺帝(1320-1370)(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 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长子。 其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谴大将徐达率领明军攻入大都,顺帝出逃,元亡。1370年,顺帝病死,时年51岁。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 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 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 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 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 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1428-1457) 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 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宪宗朱见深(1447-1487) 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宪宗三子。 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 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宪宗孙,父兴献王。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 穆宗朱载垕(1537-1572) 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 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神宗朱翊钧(1563-1620) 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 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宗,光宗长子。 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 思宗朱由检(1610-1644) 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 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庙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皇陵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天聪/ 崇德 昭陵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 顺治 孝陵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1796年~1820年 嘉庆 昌陵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1821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丰 定陵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 光绪 崇陵 (无庙号)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1年 宣统 华龙陵园。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唐朝发生了一次非常严重的动乱,那就是非常有名的“安史之乱”。但是除了这个动乱之外,还有发生过一次很严重的兵变,这个兵变可是对唐朝造成的很大的影响,那就是“泾原兵变”。那么到底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什么是泾原兵变所谓泾原兵变是指唐德宗时期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士卒因待遇不公发生兵变,继而攻陷长安,唐德宗被迫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并被叛军包围一月多,史称“奉天之难”。 这次兵变是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面临威胁最大的一次兵变,差点导致唐王朝提前150年灭亡。 唐德宗李适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重孙,唐朝的第十位皇帝。“安史之乱”爆发后,时年二十岁的李适临危受命,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讨伐叛军。“安史之乱”平定后,李适于779年即皇帝位,史称唐德宗。 李适上位之初,大胆提拔任用了一批文武官员,打压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安史之乱”后,黄河下游各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并且不经过中央任命,就擅自世袭相传,根本不把当时的唐朝中央政府放在眼里。 即位后第三年,李适便大刀阔斧开始削藩,结果操之过急,引发了山东各地节度使的反叛。 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要求德宗任他为新任成德节度使,但被德宗拒绝。李惟岳于是联同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及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三镇节度使一起举兵谋反。 不久,唐德宗以李晟为岯坊、京畿、渭北、商华副元帅,与屯奉天的朔方、振武、永平、奉天行营副元帅浑瑊东西相应,进逼长安。在唐军的强大攻势下,朱泚和姚令言弃城向西奔逃,抵达彭原的西城屯(今甘肃省镇原县东),两人在途中被部下梁庭芬、韩旻等杀死,其余党源休、李子平奔凤翔,被李楚琳斩杀。不久唐德宗返回长安。 至此,泾原兵变以失败告终,唐王朝在风雨飘摇中又得以苟延残喘了150年,直至灭亡。 2、泾原兵变对唐王朝的影响 泾原兵变后,大唐帝国的威严几乎完全扫地,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应对地方藩镇割据更显得无力从心。但是唐德宗以及此后唐朝各代帝王们不思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藩镇问题,反而一直对藩镇采取了姑息绥靖的政策,导致晚唐积重难返,无力回天。 同时,逃难的经历及地方军将势力的日益壮大也影响到德宗对武将的信任。面对皇权受到的冲击,唐德宗转而亲信宦官,使得宦官势力再次登上唐王朝的政治舞台。返京后,唐德宗深感拥有一支由自己掌控的禁军的重要性,遂不断扩大神策军,并于贞元十二年设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将禁军统帅权交给了宦官,遂使得唐代藩镇割据之祸与宦官专权之害并存,最终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朱泚之乱发生于中唐唐德宗初期。东援襄城的泾原士兵因不满唐德宗的薄待,愤而哗变于京师,惊跑大唐天子;泾原军节度使姚令言于长安拥立赋闲在家的朱泚为帝,作乱九个月,故又称泾原京师兵变。 朱泚原为幽州镇(治今北京市西南隅)经略副使,借助幽州兵变,于772年秋被乱兵拥为主帅。朝廷无力控制边镇,只得作顺水人情,任命朱泚为幽州卢龙节度使。774年九月,朱泚在弟弟朱滔的鼓动下,西入京师朝觐,受到唐代宗的高规格接待。朱滔骗走哥哥,随即抢班夺权;朱泚得知自己遭了弟弟的算计,不敢再回幽州,只好留居京师。唐代宗没有亏待这个无家可归者,让朱泚仍以卢龙节度使的身份统领汴宋、淄青军,命其率军驻防于奉天(今陕西乾县)。不久,代宗又让朱泚兼任凤翔陇右节度使,封遂宁郡王;同时任命朱滔为幽州卢龙节度留后,不久又正式授为节度使。 779年五月,唐代宗驾崩,太子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780年二月,泾原镇(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西北)将士因不满朝廷更换的节度使而发生叛乱。唐德宗诏令朱泚会同邠宁节度使李怀光等军讨伐乱军。官军平定了乱军,朱泚本着“胁从不问”的原则,采取宽抚政策,未杀一个叛军将士,反而厚加优抚,因此,泾原士兵都很感念朱泚的恩德。 782年二月,幽州卢龙节度使朱滔因朝廷未能满足其兼辖德、棣二州的欲望,遂串通魏博节度使田悦、恒冀观察使王武俊举兵叛反,三方联手对抗朝廷。为了形成东西呼应之势,朱滔差人将蜡书藏于发髻中,潜往凤翔,欲约会哥哥同反。半路上使者被查获,押送至京师。唐德宗当即派人飞马将朱泚从凤翔驻地召回,以蜡书示之,朱泚惶惧得一个劲地叩头谢罪。唐德宗虽知朱泚并未参与叛乱,但兄弟毕竟是手足,也怕各自手握重兵的两兄弟东西呼应联手,闹出大动静,于是便削去朱泚兵权,让他留居在长安市南晋昌里的私人府邸。德宗仍保留朱泚原官职,并赏赐名园、肥田、锦綵金银,实封千户,用优厚的待遇将其养了起来,实则是将这个危险分子变相软禁了。 朱泚在京师赋闲一年有余,不曾想,从天而降的“皇冠”一下子砸到他的脑袋上,让他着实“风光”了一把。 朱滔联手田悦、王武俊作乱,后来又拉淄青节度使李纳、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加入反唐联盟,“五反王”搅闹得东方不得安宁。783年八月初,李希烈的叛军围攻襄城(今河南襄城县),唐德宗赶紧诏令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领本镇兵马五千东进,解襄城之围。九月底,姚令言奉诏率领军兵冒着凄风苦雨赶赴前线。出征时,多数将士皆认为此次东进是在替国家、替天子分忧解难,朝廷肯定不会亏待出征将士,必有重赏,故此还把家属也带上了,以便将赏赐带回家中。 十月初二,泾原军路经京师,天子并没有任何表示。将士们都甚感失望,原本热乎乎的心顿时凉了下来,一个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过了长安城,部队便停留下来,屯扎于城东十五里的浐水。次日清晨,京兆尹王翃奉旨犒师。看来王翃这个人挺吝啬,也不大会办事,更没拿这些即将开赴前线的将士们当回事儿,送到军营的都是些粗食淡菜,数量不多的肉食也尽是些腐肉。早就窝了一肚子火气的泾原军士兵顿时大怒,立马踢翻了饭桶菜盆,闹起了兵变,乱哄哄地杀向京城。当时节度使姚令言正在宫中向皇帝辞行并请示用兵方略,闻知部下变乱,立即飞马出城制止。他刚刚赶至城东十里、浐水西岸的长乐坂,迎面碰上了他手下那帮怒气冲天的乱兵。姚令言当即勒马喝止劝阻,可此时他这位大帅已然控制不住了局面,反遭乱兵箭射,最后竟被乱军裹挟着进入京城。 唐德宗闻报泾原士兵因未得赏赐而哗变,大为惶恐,赶忙采取补救措施,命中使(宫廷派出的使者,多由宦官充任)出面安抚,并赏赐泾原将士每人两匹绢帛。乱军见赏赐太薄,益发愤激,怒杀中使。德宗见事态闹大了,赶忙又命人拉来二十车金帛,加厚赏赐,以期平息哗变。然为时已晚,乱军在大明宫正南门丹凤阙前排开了阵势,叛乱已然无法遏制了。急切间唐德宗又得不到那些虚有其名的御林军的护驾,只好揣上传国玉玺,领着宫眷从宫苑的北便门跑出京城,在数百骑卫护驾下,匆匆西奔奉天县避难。 见皇帝出宫逃命去了,乱兵胆气益壮,闯入皇宫,砸开府库,大肆掳掠宫中的奇珍异宝。姚令言见事态闹大,已然无法收场,自己虽说是被迫上的“贼船”,可如今即便是跳下去则洗刷不了清白,看来也只得跟着闹下去了。他同众部将一商量,决定拥立对泾原军有恩且赋闲在家的朱泚为帝。商议妥当,姚令言遂领着百余骑前往晋昌里府邸迎请朱泚。 朱泚被“养”起来已经一年多了,怨恨日深,于是便“蓄奸伺隙,久怀非望”,滋生了不臣之心。他在确定姚令言等人是真心拥戴后,便即刻动身同姚令言进了皇宫,住进大明宫含元殿。十月初八,朱泚登上宣政殿,自称“大秦皇帝”,定国号“大秦”。朱泚称帝的第三天,便亲率数万大军攻打奉天城,打算一举除掉唐德宗。 唐德宗匆匆避难奉天城,身边只有数百骑卫护驾,形势实在危急。幸亏及时赶来两支勤王的军队,再加上现招募的五千新兵,好歹凑了九千多士兵,只是缺少一位智勇兼备、能够力挽狂澜的领军大将。关键时刻,左金吾卫大将军浑瑊率领家仆及子弟数十骑自京师及时赶来护驾,唐德宗这才有了靠山和主心骨,当即任命浑瑊为行在都虞侯、京畿渭北节度使,全权负责御敌护驾重任。 朱泚数万大军围困奉天城近五十天,昼夜不息连番猛攻城池。幸亏浑瑊忠勇善战,督率守军击退叛军一轮又一轮的疯狂进攻。城中被围四十余日,粮食早已断顿,君臣全靠采挖野菜艰难度日;士兵缺少铠甲护身,战斗减员严重,眼看就要支撑不下去了。面对叛军有增无减的凌厉攻势,饥寒交迫、兵疲将惫的奉天城真的是岌岌乎殆哉了。 就在奉天城生死存亡的关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领五万大军自河北前线千里奔命赶来救驾。十月下旬,李怀光大破叛军,朱泚吓得连夜引军东撤。奉天城君臣这才长出一口气,庆幸道援军若是再晚到三天,城池必破,大唐天子就没命了。 三十日夜,朱泚逃回长安,士气低落,实力大损,只能是固守城池了。来年正月初,朱泚更改国号为“汉”,自号汉元皇帝。五月下旬,唐军收复长安城,朱泚仓皇弃京西逃。六月上旬,朱泚逃亡至彭原县(今甘肃庆阳市西南)西城,手下将士见其日暮途穷,遂于夜间发动变乱,杀死朱泚;为期九个月的朱泚之乱平。 幽州兵变,朱泚当上了节度使,成为藩镇;泾原兵变,朱泚被推上皇位,当上了“皇帝”;彭原兵变,他死于部众刀下。真是成也兵变,亡也兵变。 《旧唐书》是这样记载这次兵变的建中四年(783),李希烈叛,寇陷汝州……十月,诏令言率本镇兵五万赴援。泾师离镇,多携子弟而来,望至京师,以获厚赏。及师上路,一无所赐,时诏京兆尹王翃犒军士,唯粝食菜啖而已。军士复而不顾,皆愤怒扬言曰“吾辈弃父母妻子,将死于难,而食不得饱,安能以草命捍白刃耶!国家琼林大盈宝货堆积,不取此以自活,何往耶!”行次滻水,乃返戈大呼,鼓譟而还。 » 什么是泾原兵变 泾原兵变对唐朝造成了什么影响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唐朝时期的藩镇割据非常的感兴趣,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个唐朝时期的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就详细的来说说这个唐朝时期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根源是什么,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 1、唐朝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藩镇割据的问题要追根溯源,从它设立时说起,唐睿宗为了防御吐蕃,就在河西设立了第一个藩镇,后面唐玄宗时又陆续设立了十几个藩镇。唐玄宗励精图治的时候,这些藩镇都是老老实实的,因为中央有实力控制,但是唐玄宗沉迷于安乐乡后,情况就不太一样了,他的宰相李林甫与杨国忠都是祸国殃民的主,他们掌权以后,把朝政搅的是腐败不堪,这自然就放松了对藩镇的管制,藩镇们就有发展的空间,他们抓住机会大力扩兵,到了后面中央军的兵力远逊于地方的藩镇。而这也要提到兵制的变化,唐朝前期是推行府兵制,防戍有一定的番休期限,可后来常被强留以至久戍不归,导致人民避役,兵士逃亡,再者府兵地位比较低,于是募兵制替代了府兵制,这样节度使就有条件招募士兵,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直接造成藩镇割据局面的还是因为安史之乱,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因为无力彻底消灭叛军的余部,只得任命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在平叛过程中,内地掌兵的刺史也被加以节度使的称号,这样就增设了大批节度使。在节度使中,卢龙节度使李怀仙、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承德节度使李宝臣势力最强,史称“河朔三镇”。后面在山东、河南、江淮、关中等地都设有节度使,这样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说到底还是因为唐朝朝廷的腐化与堕落,要是唐玄宗励精图治,任用贤明,不重用少数民族的将领,可能唐朝也不会走向末路,不过历史没有假设。 2、唐朝藩镇割据特点是什么割据的藩镇在本境内,召集党徒,练兵修城,自收租税,自定法令,自除文武官员,尽量保持独力的权力。“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其职位父子相袭,或为部下所袭。中央政府往往承认既成事实,不能稍作更改。藩镇“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他们拥兵自重,“自擅一藩,职贡不入,赏罚由己”,俨然成为一个个独力王国,不但不听命于朝廷,而且挟持朝廷为其所用,唐中央政府成各藩镇玩弄的工具。 在经济上,各藩镇成为地主利益的集中代表,他们“皆自擅兵赋,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江淮转运路绝,两河、江淮赋不上供,但多时献奉而已”,这直接危及中央的财政收入。尤其是河朔节度使,“户版不藉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而朝廷又对此毫无办法,于是“国命所能制者,河西、山南、剑南、岭南四道数十州”,中央的各项支出只有靠这几个地方来维持了。 至唐末藩镇割据的后期,镇帅在全军中的地位日渐势微,部将反抗镇帅的事时有发生,镇帅由部众拥立屡见不鲜。因此镇帅不轻易相信部将,部将们对镇帅缺乏忠心。为收揽人心,镇帅们常把勇敢的部下收为养子,为其效力;或是放纵他们杀戮抢掠,这样,牙兵则“逾法犯令,长吏不能禁,……视百姓稍不如意,则举族被诛”。 3、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是什么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7世纪)、回鹘(7世纪)、西夏(11世纪)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吐蕃甚至与中原汉族政权发生过对立冲突,使得陇西一带丧失大半。淮西久为吴元济所据,是以“蔡人有老死不闻天子恩宥者,故坚为贼用”。 唐宪宗初年宰相李吉甫上《元和国计簿》中,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造成税户比天宝年间减少四分之三,对唐朝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郑白渠在秦汉时共溉田45000顷,唐代宗大历年间仍可达6000余顷,然而到宋初仅灌2000顷。方回《瀛奎律髓》称“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而藩镇之内,征兵重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自陕以西,民力伤残,人不聊生”。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秦汉六朝以来,有叛将无叛兵。至唐中叶以后,则方镇兵变比比而是。盖藩帅既不守臣节,毋怪乎其下从而效之,逐帅、杀帅视为常事。为之帅者,既虑其变而为肘腋之患,又欲结其心以为爪牙之助,遂不敢制以威令,而徒恃厚其恩施,此骄兵之所以益横也。 然而若细究,西夏(今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以及越南(今越南北部,即前北越一带)的丁部领等人,其实都算是唐末藩镇割据的遗留。西夏原本是在黄巢之乱中协助唐室的党项羌人,被唐室封为夏州节度使,赐姓李。因宋朝有并吞之意而独立建立西夏国。越南北部的地区则原是静海军节度使,后来渐渐独立建国,脱离中国自汉朝以来近千年的统治。而宋代时,丁部领夺得政权后,登极为大瞿越国皇帝,被宋册封为交趾郡王。 直接造成藩镇割据局面的还是因为安史之乱,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因为无力彻底消灭叛军的余部,只得任命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在平叛过程中,内地掌兵的刺史也被加以节度使的称号,这样就增设了大批节度使。在节度使中,卢龙节度使李怀仙、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承德节度使李宝臣势力最强,史称“河朔三镇”。后面在山东、河南、江淮、关中等地都设有节度使,这样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说到底还是因为唐朝朝廷的腐化与堕落,要是唐玄宗励精图治,任用贤明,不重用少数民族的将领,可能唐朝也不会走向末路,不过历史没有假设。 » 唐朝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 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影响
说到唐朝的安史之乱,大家应该都非常的熟悉了,毕竟安史之乱可是意味着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是很多人都表示为什么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还能存在这么长时间呢?毕竟安史之乱对于唐朝来说是造成了非常大的抨击,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吧!
唐朝是一个让很多人,都非常向往的一个时期!因为唐朝实在是有太多太多吸引人的地方。说起这个唐朝的娱乐项目,也是非常的多。今天我们就主要来聊一聊,唐朝的女性普遍会玩的一些娱乐项目。 其实说到唐朝的一些娱乐活动还是非常多的,比如说很火的蹴鞠,马球,击鞠,步打球等等。这些活动可是上至皇室下至百姓都非常喜欢的。在一些节日的时候,活动更是非常的丰富,比如清明节打秋千,拔河、踏青,端阳节龙舟竞渡、重阳节登高览胜等。休闲娱乐活动如围棋、舞蹈、杂技等。骑射游猎也是当时一项充满竞赛性的娱乐活动。 对于蹴鞠这个活动,在唐朝可是非常盛行的,还有这个马球!毕竟唐朝期间好几个皇帝都非常喜欢打马球,唐玄宗,穆总李恒,敬宗李湛继位后也是日夜打球,并从各地招来一些马球选手,一起打球,不理国事,有点玩物丧志了。所以在球类活动中,唐朝可谓是非常的兴盛。 至于节假日,唐朝的节日活动,就是踏青,龙舟等等,出了体育活动之外,更有不少的文化人留下了非常精彩的诗篇。唐朝在那个时期,真的是不管是在文化,还是运动方面,都是非常的关注! 唐代,国家国力强盛,中原地区有较长的承平时段,因此,人民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主要有汉人传统的器乐,包括“秦王破阵乐”,主要配合绛州锣鼓,“凉州乐”,主要体现边关人民欢庆和平与丰收;西域的胡旋舞和胡乐;赛诗会;节庆时节的品茶活动;骑射竞技等等。 » 唐朝娱乐怎么玩 唐朝百姓的娱乐活动有哪些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节度使的事情,在唐朝是有这个节度使的,那么这个节度使的排名又是怎么样的呢?还有我们也可以深刻的来揭秘这十大节度使里面谁最厉害呢?下面我们也可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网友一点别错过了,速度来分析看看吧。 前期是王忠嗣最强,后期是安禄山最强。相比之下,王忠嗣要强于安禄山。 1、藩镇情况安史之乱前,唐朝政府一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并称为天宝十节度。这十节度的兵力和职责如下 河西——73000人,隔断吐蕃和突厥; 朔方——64700人,遏制突厥; 陇右——75000人,对吐蕃作战; 以上为河西三镇,总兵力为212700人,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三个藩镇。 河东——55000人,遏制突厥; 范阳——91400人,压制契丹; 平卢——37500人,镇抚室韦; 以上为河北三镇,总兵力为183900人。 北庭——20000人,管理西域北部; 安西——24000人,管理西域南部; 以上为西域二镇,总兵力为44000人; 剑南——39000人,西抗吐蕃,镇抚南蛮; 岭南经略使——15400,镇抚南蛮; 以上便是天宝十节度的基本情况,十镇共拥兵49万人左右。 2、历任节度使天宝年间,各镇节度使调动情况如下。(天宝元年至安史之乱爆发前) 河西镇共有五任节度使,分别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安史之乱爆发时,哥舒翰是当时的河西节度使。 朔方镇共有三任节度使,分别是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安史之乱爆发时,安思顺是当时的朔方节度使。但由于他是安禄山的堂兄,受其造反牵连,被免去节度使职务,改为郭子仪担任节度使。(安思顺后来被哥舒翰诬陷,含冤而死) 陇右镇有三任节度使,分别是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安史之乱爆发时,哥舒翰是当时的陇右节度使。 范阳镇一共有两任节度使,分别是裴宽和安禄山。裴宽受李林甫诬陷,主动去职后,安禄山捡了便宜。 平卢镇只有一任节度使,就是安禄山,平卢也是安禄山的发家地。 河东镇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河东镇原本跟安禄山没什么关系,但由于王忠嗣被免职,韩休琳因为跟王忠嗣的关系也被免职,安禄山就又捡了个便宜。 安西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北庭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安史之乱爆发时,安西和北庭二镇的节度使都是封常清,高仙芝因为怛罗斯之战失利的原因,被调入京城,担任右金吾大将军一职。 剑南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安史之乱前,剑南的实际最高长官是剑南节度副使崔圆,节度使是杨国忠。(杨国忠是遥领,他在马嵬驿被杀后,玄宗的儿子颍王李璬遥领剑南节度使) 3、哪位节度使的实力最强?如果单个拎出来,天宝十节度中,河西节度的实力最强。虽然河西节度的兵力不如范阳节度多,但它面对的敌人是吐蕃、突厥,远比范阳节度面对的契丹和奚人要强的多。不过安史之乱期间,河西和陇右两镇的表现并不好。灵宝之战时,哥舒翰统领八万河西陇右军被安禄山打的全军覆没。 如果论哪个节度使实力最强,王忠嗣被玄宗贬官之前,他的实力最强。 开元二十八年,王忠嗣出任河东节度使,此后他又成为朔方节度使,兼任过河西、陇右节度使。一个人担任四镇节度使,掌握着唐朝最精锐的部队,多达26.7万人。这是唐朝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 用《新唐书》的话说“佩四将印,劲兵重地,控制万里,近世未有也”。并且王忠嗣兼领四镇时,他麾下的将领也是人才济济,比如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后来的名将,都是他一手提拔、培养起来的。如果王忠嗣不死,安禄山根本就不是王忠嗣的对手,也必然不敢反。 不过,由于王忠嗣实力太强,玄宗最后还是把他免职了。起先玄宗是想杀他的,幸而哥舒翰拼死力谏,才改变了玄宗的主意,没有当时就赐死他。不过到了第二年,王忠嗣还是莫名其妙的暴病而亡,死因不明。 王忠嗣死后,安禄山兼并了他的河东镇,一人坐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总兵力约十八万人。他是继王忠嗣后,实力最强的。 当时,哥舒翰(河西、陇右),安思顺,封常清(安西、北庭)的实力,跟他完全不能比,这也是他为什么有勇气造反的原因。 注李光弼和史思明在安史之乱前,都不是节度使。李光弼是在安禄山叛乱后,才被唐玄宗提拔为河东节度副大使的。他出任正式的节度使,还是安禄山死后的事;史思明也一样,安禄山造反后,让他守老家,他这才出任范阳节度使。 » 唐朝十大节度使排名 揭秘唐朝十大节度谁最厉害
唐朝首都有两个,一个是长安(今陕西西安),另一个是洛阳(今河南洛阳)。唐朝初期的首都为长安,洛阳为陪都。618年唐国公李渊建立唐朝,将首都定为长安,657年唐高宗将首都迁至洛阳。 唐朝的历史地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中国在唐朝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唐朝于618年建朝,直到907年覆灭,一共延续了289年,共有21位皇帝,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时代之一。 很多时候,唐朝都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与亚欧国家都有来往,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郎在唐朝指的是考试登第的才子。新郎又称新郎官,新郎一词指对于确立婚姻关系的男女在结婚仪式中的男方的称呼,最早出现在唐代,在那时候是表示考试登第的才子。 新郎在唐朝指的是什么 结婚双方的称呼分别为新郎、新娘。 “郎”是古代一种高级官员的称呼,唐代考试登第的才子称为“新郎官”,这是新郎最早的含义。 “新郎官”正式成为结婚时男方的称呼是在明朝。
正一品: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二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三品:婕妤。正四品:美人。正五品:才人。正六品:宝林。正七品:御女。正八品:采女。唐玄宗后改立惠、丽、华妃。 妃嫔 嫔妃,即妃嫔,是指君主的妾室。嫔妃经过正式的册封后,会拥有不同等级的位号、待遇。各个时代嫔妃的等级排列都不相同。 在一夫一妻多妾制婚姻的影响下,君主通常会拥有一位皇后和数量不等的妃嫔,妃嫔从数人至千人不等。 嫔妃来源形式虽多,但主要是皇亲国戚、权门贵族、百官子女,她们大多地位高贵,气质优雅,多以礼聘的形式入宫。
唐朝的长安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隋唐时期世界最大的城市。 长安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中国城市建置市与坊分设典型。 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和国务院最早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长安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一千多年,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是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来鹏,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鹏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大中咸通间,才名籍甚。举进士,屡试落第。乾符五年前后,福建观察使韦岫召入幕府,爱其才,欲纳为婿,未成。广明元年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鹏避游荆襄。曾作七律《寒食山馆书情》,以遣羁旅愁怀,当时传为佳作。后南归,中和中客死扬州。鹏诗思清丽,然怀才不遇,辗转飘泊,故其诗多写羁旅之思、落魄之感,间有愤世嫉俗之作。《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九首。来鹏的作品有诗集一卷,但今已不传。 目录 1基本资料 2简介3来鹄()诗作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来鹏别名:来鹄国籍:中国出生地: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逝世日期:883职业:诗人代表作品:《全唐诗》 简介2 来鹏(?—约883),南昌人。大约生活在唐穆宗至唐僖宗时期。相传来鹏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屡试不第。因避战乱,流落荆襄。曾作七律《寒食山馆书情》,以遣羁旅愁怀,当时传为佳作。尚书韦宙赏识他的才华,延待幕中,又携游蜀。是年随秋赋而卒。来鹏的作品有诗集一卷,但今已不传。《全唐诗》辑来鹄诗二十九首,疑多数为来鹏所作。来鹏的诗思清丽,触及社会现实,反映民间疾苦,富有人民性。来鹄,少有大志,广学权谋机变之术,得鬼谷子真传,又能为政,有汉张子房之风也。咸通年间,举进士不第。后入韦保衡幕中。韦不纳其言,转投田令孜,认为主公。然其心早在帝侧也。故帝招之即应。乾符元年三月,帝拜其为帝师。后封豫章国公,食邑千户。谥“文忠”。按谥法,经纬天地曰文,虑国忘家曰忠。来公有经天纬地之才,归帝后鞠躬尽瘁,助帝平定中原,开疆拓土,故曰“文忠”。曾作七律《寒食山馆书情》,以遣羁旅愁怀,当时传为佳作。其诗作思清丽,然 来鹄()诗作3 七言绝句回眸绿水波初起,合掌白莲花未开。子规月落空山闻数声,此时孤馆酒初醒。投人语若似伊泪,口畔血流应始听。卖花谣紫艳红苞价不同,匝街罗列起香风。无言无语呈颜色,知落谁家池馆中。闻蝉绿槐阴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梅花枝枝倚槛照池冰,粉薄香残恨不胜。占得早芳何所利,与他霜雪助威棱。古剑池秋水莲花三四枝,我来慷慨步迟迟。不决浮云斩邪佞,直成龙去欲何为。洞庭隐高卧洞庭三十春,芰荷香里独垂纶。莫嫌无事闲销日,有事始怜无事人。惜花东风渐急夕阳斜,一树夭桃数日花。为惜红芳今夜里,不知和月落谁家。偶题二首近来灵鹊语何疏,独凭栏干恨有殊。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水边箕踞静书空,欲解愁肠酒不浓。可惜青天好雷雹,只能驱趁懒蛟龙。鹦鹉色白还应及雪衣,嘴红毛绿语仍奇。年年锁在金笼里,何似陇山闲处飞。游鱼弄萍隈荇思夷犹,掉尾扬鬐逐慢流。应怕碧岩岩下水,浮藤如线月如钩。除夜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