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度
一度称霸春秋的郑国,为何会迅速衰落呢?

一度称霸春秋的郑国,为何会迅速衰落呢?

  我们都知道三家分晋后,历史正式从春秋时期过度到战国时期,春秋五霸也最后变成了战国七雄。很多人都以为齐国的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实际上,在齐桓公之前,郑国的郑庄公就已经称霸中原了。春秋第一个称霸的郑国,为何会衰落了呢?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首先,郑国成立与公元前806年,国君为姬姓,主要的版图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对于郑国来说,和晋国、鲁国、卫国、燕国等诸侯国一样,都是周王室的后代。公元前806年,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建都陕西棫林,第二任君主郑武公跟随周平王东迁到虢郐之间,第三任君主郑庄公迁都到郑韩故城遗址,直到灭亡,存续了四百多年。  在周平王东迁洛邑后,郑国因为出力不少,所以获得了周王室的重用。在此基础上,郑庄公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不仅侵占了不少国家的土地,还兼并了周边的不少小国。并且郑庄公还和周王室的交战中赢得了胜利,最后两边互相交换人质停战,“周郑交质”的典故也是从此来而。此时的郑国,已经算是名副其实的春秋霸主了。  不过,在郑庄公之后,郑国却迅速衰落。在齐、晋、楚、秦等大国的争霸中,郑国只能选择依附于其中的大国。直至战国初期,郑国被成立不久的韩国覆灭,一代霸主就这样灭亡了。至于郑国衰落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史料记载中发现一些端倪。郑庄公的儿子很多,他死后,郑国陷入了争夺权力的斗争,国家也陷入内乱。经过几次君位争夺,郑国国力大损。而且在郑庄公之后,郑国几乎没有有作为的君主。  其实除了以上原因外,郑国之所以能在郑庄公在位时称霸中原,也算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了。那个时期晋国内战频繁,楚国还没有北进中原,齐国也不够强大,在加上郑庄公这一位雄主,才让郑国有了称霸的机会。然而,在晋国完成了内部的整合,并且兼并了众多诸侯国,而楚国也开始北进中原,齐国也强势崛起后,地处四战之地的郑国,根本没有发展的空间,甚至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所以灭亡也是迟早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24
汉宣帝曾一度想要废掉刘奭,为何最终放弃了易储?-趣历史网

汉宣帝曾一度想要废掉刘奭,为何最终放弃了易储?-趣历史网

  刘询,即汉宣帝,原名刘病已,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8年1月10日在位),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开创了“孝宣之治”。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西汉的衰落,正是从汉元帝刘奭在位期间开始的,而早在刘奭还是太子时,其父汉宣帝刘询便曾评价道,“乱我家者,太子也!”为此,汉宣帝曾一度想要废掉刘奭,改立淮阳王刘钦为太子。那么,作为一手缔造了“孝宣之治”的汉宣帝,为何最终又放弃了易储呢?  汉宣帝对儿子的不认同,更多出自于治国理念差异  虽然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汉武帝治国实际上并没有全盘推行儒家思想,而是采取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推行“王道”与”霸道”杂之的治国思想,这种治国方略一直贯穿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时期。  虽然作为统治者的汉武帝并未全面推行儒家思想,但受“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再加上儒家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因而深受统治者的鼓励,导致自汉武帝以后,儒学得到迅速发展,并很快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汉武帝时期,由于西汉与匈奴连年征战,导致国力损耗极为严重,到汉武帝晚年甚至已经出现了统治危机。于是,不少以“替苍生立命”的儒生,开始大肆抨击汉武帝时期的治国策略,要求国家推行仁政。  因“巫蛊之祸”而长于民间的汉宣帝,却是自幼见惯了民间疾苦,与那些儒家学者不同的是,他却是对汉武帝的治国方略极为认同,亲政以后不仅替汉武帝进行了正名,且同样采取了“外儒内法”、“王道”与”霸道”杂之的治国方略。  刘奭作为汉宣帝与皇后许平君的长子,早在地节三年(前67年)便被立为了太子,并派饱学之士予以教导。然而,由于当时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主流,负责教导刘奭的皆为儒学大家,结果导致刘奭从八岁被立为太子开始,便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汉书·元帝纪》便称其“柔仁好儒”,而这显然与汉宣帝的治国理念发生了冲突。  刘奭眼见父亲重用法家人物,动辄以刑罚惩治下属,尤其是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因为“刺讥辞语”便被处死,与自己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截然相反,便跑去劝谏,“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刘奭本是好心劝谏,然汉宣帝听后却是脸色一变,说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说罢,见太子刘奭并不认同自己的说法,汉宣帝这才长叹一说,说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如上所述,汉宣帝的确曾对太子刘奭较为不满,然而这种不满却并非太子刘奭有什么大的过失,更多源于两人治国理念的不同。至于“乱我家者,太子也”这句话,看上去则更像是汉宣帝一怒说出的气话。  易储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诸多原因导致汉宣帝放弃易储  鉴于太子与自己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汉宣帝实际上的确产生过易储之心,并因此选定了淮阳王刘钦,原因便是刘钦“明察好法”。然而,储君乃是“国之根本”,易储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最终导致汉宣帝没能易储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  1、不忍背弃原配许平君。前文说过,由于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的原因,汉宣帝刘询自幼流落民间,受尽了民间疾苦,而其原配许平君正是其在民间所娶,因此两人之间的感情极深,这也是汉宣帝即位之后,不顾权臣霍光反对,执意立许平君为后的原因。  可惜的是,许平君只做了两年皇后,便在怀孕期间被霍光妻子霍显毒杀,并被迫立霍光之女霍成君为后,因此汉宣帝对于刘奭母子是怀有一定愧疚之心的。也正因此,在霍光去世次年,刘询便将许平君之子刘奭立为了太子。  然而,霍成君凭借娘家的权势,不仅独宠于后宫,更是多次试图谋害太子,幸有汉宣帝的保护刘奭才幸免于难,直到霍家倒台之后,汉宣帝才在后宫挑选了素来谨慎且无子的王婕妤,将其立为皇后,由其抚养太子刘奭。  正如《汉书·元帝纪》中所载,“以少依许氏,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从情感方面来讲,无论是出于对许平君的感情,还是出于对刘奭母子的愧疚,汉宣帝对刘奭都很难升起废立之心。  2、太子无过没有理由废黜。汉宣帝刘询毕竟不是无道昏君,在是否改立太子这种大事上,他虽然会受情感方面的因素影响,但如果刘奭真的不堪造就,那么汉宣帝必然也会将其废黜。可是,除了治国理念与自己不符之外,刘奭在担任太子期间,并无其他过失。  要知道,从地节三年(前67年)被立为太子,到黄龙元年十二月(前48年1月)即位,刘奭可是足足做了近二十年太子,而在此期间父子两人除了因为治国理念发生矛盾之外,宽厚仁慈的刘奭并无其他不妥,汉宣帝自然也就没有了废立的理由。  汉宣帝总不能以太子太过崇信儒家思想为由将其废了吧,当时儒家思想已经广为流传,如果真的这么做,岂不是将天下的儒家学者全给得罪了?  3、嫡庶有别刘奭有天然优势。虽说自秦以后世卿世禄制已经被废除,但宗法制的影响却始终存在,作为嫡长子的刘奭可以说具有着天然的合法性,而刘钦固然深受汉宣帝宠爱,奈何却是庶子身份。  如果汉宣帝真的要改立太子,就必须像当年汉景帝改立刘彻为太子一样,先废掉王皇后,改立刘钦之母张婕妤为皇后,从而给刘钦一个嫡子身份。可是,王皇后作为皇后同样没有过错,汉宣帝想要废后也是一道难关。  4、太子刘奭背后的政治势力。在废立太子之事上,皇帝的态度固然很重要,但同时皇帝也不得不考虑大臣们的态度。实际上,由于太子刘奭的处事方式,以及偏向仁治的治国理念,在大臣中还是较为受欢迎的,再加上二十多年的太子生涯,其背后其实已经凝聚起了一股政治势力。  在太子刘奭背后,不仅有太傅萧望之这样的儒学大家,还有周堪、刘向、金赏等豪族,以及史氏(汉宣帝祖母史良娣家族)、许氏(汉宣帝原配许平君家族)、张氏(太子刘奭生母张婕妤家族)等外戚势力,甚至包括邛成皇后王氏的外戚势力。  废立太子之举,不仅是太子人选的变动,更是朝中势力的洗牌,而太子刘奭背后的势力又怎会坐视太子被废,如果汉宣帝要强废太子,必然会造成朝局的剧烈动荡。  5、刘奭与汉宣帝治国理念的变化。一个国家的治国理念,实际上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的,汉宣帝虽然主张儒法并用,但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却又不一样,其亲政早期显然更侧重霸道,毕竟他要消除权臣霍光以来的影响,确立皇权的绝对权威,但到了执政后期,在皇位已经稳固的情况下,则无疑又开始偏向了主张仁政的儒家思想,这一点从汉宣帝任命萧望之和周堪两位儒家学者为顾命大臣便不难看出。  与此同时,太子刘奭由于早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关系,的确在治国理念上偏向仁治,但随着年岁渐长,以及汉宣帝的有意培养,其治国理念实际上也发生了变化。关于这一点,从其在位期间,重用以外戚史高和宦官石显为首的法家一派便可看出来。汉宣帝放弃易储,应该也是看到了太子刘奭的成长。  如上所述,由于治国理念上的差异,汉宣帝刘询的确曾一度想要废立太子,但综合以上五种因素的考量,太子刘奭实际上仍是较为合适的皇位继承人,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汉宣帝才最终放弃了易储。  固然,西汉的衰弱的确是从汉元帝刘奭在位期间开始的,但这显然不能怪汉宣帝没有改立太子,毕竟谁也无法预料到未来。而纵观汉元帝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实际上也并不算是无道昏君,只是由于其没有处理好党争,最终导致权力失衡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19
一度嚣张的东林党是如何渐渐没落的呢?-趣历史网

一度嚣张的东林党是如何渐渐没落的呢?-趣历史网

  公元1624年,也就是天启四年,这一年算得上是东林党派的“滑铁卢”。因左副都御史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结果一时间朝野上下众说纷纭。而远在深宫待着的天启皇帝朱由校本来就是一个性格比较深沉,不喜欢表露自己内心想法的人,所以平时就以傻愣的姿态表现在百官面前,时不时的还会去练习自己的木工手艺。  于是,一朝轩然大波就这样被掀起,以杨涟为首的东林党准备利用朱由校的“无为”,来了一次大范围的逼宫,试图通过这一次彻底的消灭阉党一派。  可能在东林党以前“嚣张跋扈”惯了,觉得这时候的朱由校才19岁,还是一个孩子,殊不知这一点却是犯了大忌讳。这也为东林党的“滑铁卢”埋下了一个伏笔。  此外,杨涟之所以要逼宫弹劾阉党也就是魏忠贤,这一点可能杨涟觉得自己是忠诚,无愧于民也无愧于心,甚至他杨涟还觉得魏忠贤一派就是奸人。不过事实证明杨涟与西汉的晁错有点相似,想一己之力,整顿超纲,可他杨涟却不是这块料子。  杨涟可能对“权衡”这两个字有所误解,以至于才会糊涂,他竟然忘记了魏忠贤是什么身份,人家魏忠贤此时早已是内廷的扛把子,如果说内廷扛把子被东林党干趴下了,那么整个朝局还不是直接倾泻于东林党?而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天子必定为东林党马首是瞻,东林党说啥就是啥!那么这时候朱由校还是傻吗?答案是不会!  人家朱由校不傻,而且还很聪明,这一点不管是在他玩木工活玩得好之外,他会看着两派争斗,让自己成为天平上的舵手,不管结局如何决定权依旧还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其实杨涟不弹劾魏忠贤,东林党还能够在朝会上有发言权,因为在前期,魏忠贤也明白东林党势力之大,甚至魏忠贤还有过攀附东林党的举动:魏忠贤雅重之,尝于帝前称其任事。一日,遣娣子傅应星介一中书贽见,南星麾之去。当是时,忠贤益盗柄。以承宗功高,欲亲附之,令应坤等申意!  不过东林党可看不起魏忠贤,觉阉人岂能与之为伍?结果直接打了魏忠贤的脸。不过后面魏忠贤却庆幸自己没有攀附上,因为如果一旦连魏忠贤都进了东林一派,那么就意味着皇权被孤立了,这时候,朱由校肯定不干,所以朱由校会任用魏忠贤,均以制衡东林党。  之后魏忠贤倒是上演了一出好戏,现实引蛇出洞,将东林干将汪文言抓捕,其实汪文言完全可以被处死,汪文言背地里面干了许多黑事,魏忠贤有足够理由抹杀,但是魏忠贤却没有干,最后还放了,因为大鱼还在后面。  通过东林一派的极力营救,汪文言不出意外的被救出,之后东林党借着汪文言一事大肆发难,整了一出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目的就是要弄死他,而魏忠贤目的达到了,看到这样要逼死自己的情况,魏忠贤深知朱由校该出手了,于是魏忠贤朱由校授意将东林党打了个筋断骨折,于是东林一党高层基本全军覆没,均被打入大牢,而仅此一事,东林党滑铁卢,再无生机,阉党一派就将其按在地上摩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9
蜀汉即使一度发展至巅峰,为何始终是最弱的那一个?-趣历史网

蜀汉即使一度发展至巅峰,为何始终是最弱的那一个?-趣历史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备拥有智者相扶,又有猛将相助,为何到最后还是未得天下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原因之一:文臣武将方面,曹魏和东吴同样不弱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蜀汉的文臣武将要高于曹魏和东吴,其实并不然。刘备麾下虽然武有“五虎将”等猛将、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但曹魏和东吴方面其实并不弱于刘备。  曹魏方面,曹操麾下堪称人才济济,文有郭嘉、荀彧、司马懿、贾诩、荀攸、程昱等人,武将也有曹仁、曹洪等曹氏宗族,夏侯渊、夏侯惇等夏侯氏,以及以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为主的一众猛将。  东吴虽然在《三国演义》中的存在感较低,但文臣也有张昭、张弘、顾雍、陆逊、虞翻、鲁肃、诸葛瑾等人,武将也有周瑜甘宁,吕蒙、黄盖、韩当、丁奉、周泰、凌统、太史慈、朱然、朱桓、贺齐、程普、潘璋等人。  综上所述,虽然蜀汉的文臣武将比较为人所熟知,但实际上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讲,不仅占不到多少优势,反而处于一定的劣势。尤其是蜀汉后期一定程度出现了人才短缺,相较于曹魏和东吴反而处于了劣势。  原因之二:刘备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迅速崛起后根基不稳  刘备虽然拥有汉室宗亲的身份,然而乱世当中,钱粮兵马和地盘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皇嗣血脉传到他这一代,其实已经毫无优势可言。在刘备起兵之时,天下各方豪强已经拥有了相对稳固的根基之地,且势力全都在刘备之上。  而自刘备起兵以来,由于没有固定根基,长期处于寄人篱下的窘境之中,虽曾短暂入主徐州,却又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下流离失所。直到赤壁之战中,刘备以刘琦的名义趁机占据荆南四郡,这才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开始了崛起之路。  然而,正如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的那样,赤壁之战前夕天下局势其实已经大定,此时的曹操雄踞北方,中原地区尽入其手,乃是天下实力最强者;盘踞江东的孙权虽然地盘不大,但历经父兄三人治理,也是根基稳固,也只有危机四伏的荆州和忙着与张鲁争斗的益州最为可取。  事实上,占据荆州、益州后的刘备的确开始了疯狂的崛起之路,而在之后与曹操争夺汉中取胜后,势力更是一度达到巅峰。可惜的是,由于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再加上崛起的过于迅速,反而出现了根基不稳的情况。  原因之三:荆州、汉中太过关键,蜀汉势力盛极而衰  鉴于赤壁之战前后的天下局势,荆州、益州、汉中的确是刘备能够迅速崛起的有效途径,可惜荆州和汉中之地太过关键,曹魏和东吴都不会轻易放手,再加上刘备根基不稳,容错率实在太差,直接导致蜀汉与两强爆发激烈争夺后迅速盛极而衰。  先说荆州之地,荆州不仅是曹魏南下的关键,也是东吴的西大门且直接威胁东吴腹地,同时又是蜀汉东出的关键所在,这直接导致荆州成为了曹魏、东吴、蜀汉三方争夺的焦点。赤壁之战后,东吴和蜀汉结盟,导致曹魏南下无望后战略重心转向西凉,失去了曹操这个巨大威胁后,蜀汉和东吴的联盟因为荆州的归属而迅速分化。对于孙权来说,他不希望一个新崛起的势力时刻威胁自己腹地,哪怕这个人是曾经的盟友,他更希望将刘备牢牢锁死在益州之地。于是,便有了孙权讨还“南郡”之争,继而引发了“湘水划界”事件,之后则有了襄樊之战期间的“白衣渡江”,刘备自然也不想困死于益州,为了夺回荆州,进而爆发了“夷陵之战”,结果导致蜀汉实力大损。  再说汉中之地,赤壁之战后曹魏南下受阻,转而将战略重心转向西北,最终成功占据西凉之地。刘备占据益州之后,汉中之地便成为了曹魏和蜀汉争夺的关键。对于曹操来说,西凉刚刚平定不久,而其主要势力又集中于中原地区,关中乃是连接中原和西凉的关键,一旦刘备占据汉中,将时刻威胁到关中地区,曹操势必要调集重兵应对刘备对关中的威胁。因此,曹操选择了率先夺取汉中,希望利用地利将刘备牢牢锁死在汉中以南,刘备自然不愿坐以待毙,于是和曹魏展开了激烈争夺,虽然最终赢得了汉中之战,却也让刚刚崛起的刘备付出了惨痛代价。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崛起本就比较晚的蜀汉却占据了最容易引起争端的两个地区,这直接导致了他的盛极而衰。虽然此后蜀汉平定了南中之地,但却早已失去了争霸资格。  综上所述,纵观整个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蜀汉即使一度发展至巅峰,但与曹魏和东吴比起来,却始终是最弱的那一个。尤其是丢失荆州后,困守益州、地盘和人口均处于劣势的蜀汉,与其他两国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诸葛亮北伐谋取转机失败之后,蜀汉便已经早早退出了天下争夺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3
大忽雷和小忽雷为何会一度流落民间呢?-趣历史网

大忽雷和小忽雷为何会一度流落民间呢?-趣历史网

  大忽雷和小忽雷是我国古代精巧绝伦的两张琵琶。它们的出现和演变,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的美谈。相传公元781年,曾任唐朝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大书画家韩滉,在四川骆谷地方发现了一株奇树,便命知县派工匠砍伐下来。该树木质坚硬,敲上去发出金石之声,看树纹有金色交织其间。于是,他请技艺高超的琴工制出两张琴,名日大忽雷、小忽雷。这样宝贵的琴,韩滉未敢私留,献给了唐德宗。  公元835年,宫廷发生了“甘露之变”,宦官仇士良专权,纵禁兵血洗宫廷。从此,大、小忽雷即流落到民间。 此时,宫中有个姓郑的女音乐家,因她是宫女中的艺官,人呼郑中丞。她文化教养好,通经史,能诗善画,会奏多种乐器,尤精于琵琶。她曾经弹过小忽雷,后来因小忽雷的匙头坏了,被送到崇仁坊赵家去修理。一天,唐文宗听郑中丞弹琴,嫌曲调悲凉,龙颜不悦,命太监将她勒死。扔到河里。当时有个叫梁厚本的宫中官吏正在河边钓鱼,忽见河上漂着一件东西,大约有六尺多长,两人合抱那么粗,用锦缎帛绸缠着。梁厚本忙命人捞上岸来,里面原来是一口棺材。打开一看,内有一具女尸,面貌如生。解去脖子上的绸帛,口里似乎还有气,,灌以米粥,竟苏醒过来。她就是郑中丞,后来成了梁厚本的小妾。梁厚本听郑中丞讲小忽雷在崇仁坊赵家,花了很多钱,终将小忽雷赎回。郑中丞见到自己弹过的乐器,恍如隔世,万分高兴。但她白天不敢弹奏,只有在晚上才能轻轻弹奏拨。  有时把小忽雷抱在怀里,自言自语地说:“琴啊!琴啊!人们说‘偷生儿子畏人’,我和你是同样的命运啊!” 有一天,天气晴和,梁厚本和妻子在花下饮酒,郑中丞在旁弹起小忽雷,梁厚本高兴极了。想不到这时宫中黄门侍郎放鹞子从墙外经过,听到了琵琶声,他暗暗说道:“这曲子我在宫中听过,这不是郑中丞弹小忽雷吗?郑中丞已死,被抛到御河里了,难道说这是她的鬼魂在泣诉吗?黄门侍郎把这怪事告诉了皇帝。文宗得知郑中丞还活着,又是惊喜又是后悔,后悔对郑中丞的赐死太过分了。当听说她现在已经给梁厚本作妾时,不但没有责怪,反而给了他们夫妻很多赏赐。”  到了清代,著名戏曲家孔尚任于1698年在北京得到了小忽雷,十分欣喜,便和友人顾彩(顾天石)把郑中丞与小忽雷的故事编成戏剧《小忽雷》,并在琵琶上题诗寄思古之幽情。后来,小忽雷辗转流传,到了本世纪初,一位名叫刘世珩的人刊印《小忽雷》传奇而引起人们的注意,收藏小忽雷的收藏家就把这珍贵的琴送给了他。为此,他特地建了“小忽雷阁”,邀请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林琴南等至阁中,听高级乐师弹奏。事有凑巧,就在“小忽雷阁”听琵琶的乐师中,有个人叫张瑞山,他说三十年前曾买到一把二弦琵琶,样子很古老。取来一看,正是大忽雷。于是,张瑞山割爱,把大忽雷也送给了刘世珩。刘世珩把“小忽雷阁”改名为“双忽雷阁”,又收集了所有关于大、小忽雷的记载、诗歌,编辑成《双忽雷本事》一书,1911年在天津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15
一度电等于多少千瓦时,一度电等于多少万千瓦时?

一度电等于多少千瓦时,一度电等于多少万千瓦时?

一度电也就是1千瓦时的物理意义是功率为1kW的电器,工作1小时所消耗的电能(或说工作1小时所做的功)一度电等于多少千瓦时。 1度(kW·h)=1千瓦·时(kW·h)=0.0001万千瓦·时(kW·h) “千瓦‧时”这个单位主要用于量度电力,因为“千瓦‧时”比焦耳更容易被大众了解,并更易转化为电器使用时数。另一方面,焦耳相对“千瓦‧时”的单位量度太小,较不方便计算,而中国大陆亦有公共机构在收费单上使用“兆瓦·时”来代替“千瓦‧时”。在中文里,”千瓦”有时被写为瓩。

资讯百科 2022-05-22
十三度穿什么衣服,零上一度到零下十三度穿什么衣服

十三度穿什么衣服,零上一度到零下十三度穿什么衣服

棉袄十三度穿什么衣服,羽绒服,不过你穿多点衣服就ok 冲锋衣!原因很简单防水防风!保暖、分体!快干!!!还需要更多理由吗?   零下一到四度不算冷,穿一个加厚的外套或者呢子大衣即可,腿上建议穿薄棉裤,穿单靴御寒方法之正确穿衣服     冬季着装要注意与人体直接接触的衣服的“微气候”状况,并不是穿衣越厚越保暖。切忌将衣服、靴子紧紧地“捆”在身上、脚上,这样不仅不会达到保暖的效果,反而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冬天穿着切忌两头过紧。  冬季穿戴法则一:衣服选择保暖、舒适冬季穿衣要有一定的件数和适宜的厚度。羽绒服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织物的气孔不是直通的,都能给人带来适宜的衣服小气候。皮类服装几乎可以阻绝衣服内的空气对流,冬季外出时着皮装,保暖效果最佳。  冬季穿戴法则二:根据室温控制穿衣冬季的室内温度不宜过高,室内外温差太大,人体因难以适应而容易诱发感冒等病症。据专家研究,令人体感觉舒服的空气温度有个范围,气温过高,不仅造成体感不适,易致疾病,而且还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和植物神经机能,会使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确性和协调性变差、反应速度降低等等。  冬季穿戴法则三:穿衣忌衣领过高过紧衣领过紧会使颈部血管受到压迫,使输送到脑部和眼部的营养物质减少,进而影响视力,也会影响颈椎的正常活动,容易导致颈椎病。有些穿高领衣服的人在转头时速度过快,会诱发心动过缓甚至心脏骤停以及低血压,造成脑部血流的减少和暂时中断,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面色苍白、神志不清。  冬季穿戴法则四:戴口罩时间不宜过长为了御寒,很多人戴上了口罩,其实这样反而会降低人的御寒能力,更容易感冒。因为鼻黏膜里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其功能是对进入鼻腔的冷空气进行加热加湿。当冷空气经鼻腔吸入肺部时,一般已接近体温。  要是整天戴着口罩,鼻腔及整个呼吸道的黏膜得不到锻炼,稍微受寒,就容易感冒。冬季穿戴法则五:小孩穿衣宜少不宜多小孩穿衣宜少不宜多。专家提醒:不要给宝宝穿化纤衣服,化纤衣服易产生静电,它会加重皮肤的干燥和不透感。  不要给宝宝穿高领毛衣或绒衣,虽然它可抵御风寒,但容易引起颈部瘙痒及荨麻疹。不要给皮肤过敏的宝宝穿羽绒棉服,因它可诱发全身皮肤出现皮疹及支气管痉挛 特别提示:重点护双脚冬季御寒的重点是双脚,脚是全身气血运行的重要部位,而且离地面最近,最易受寒,俗话说“暖人先暖脚”。  因此要选择一双舒适保暖的鞋子,鞋袜要干爽,久在室外站立时,要时不时地活动一下。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人们冬季居家时会穿棉拖鞋,但脚跟会露在外面,最好选择能把脚跟包裹起来的那种,才能真正地暖和。

资讯百科 2022-03-19
一度电可以用多久,一度电能让电脑用多久呢?

一度电可以用多久,一度电能让电脑用多久呢?

这个很难说一度电可以用多久,应该是1000W功率的电器满载运行1小时为1度电,电脑因为运行时是动态的,电能消耗也不恒定,所以不能确切的说出耗电程度。第二个是电源功率不等于耗电,比如500W电源,不是说开机后电脑就要每小时用0.5度电,500W电源代表着可以稳定连续工作在500W功率上。另外电源还有一个峰值功耗,500W电源峰值功耗大概可以到650W,意思是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接受最多650W的峰值功率冲击。而且,电源本身还有一个自我耗损的情况,因为在转换成不一样电压输出时,功率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 笔记本大约多久用一度电呢 采用DOTHEN的迅驰本本耗电比一个高频的P4 CPU要小。市面上大多数DOTHEN笔记本一般用100-240V、50/60Hz的标准AC电源适配器,15伏4安培,每小时耗电60W,每天开24小时不休眠不关机用电1.5度左右。一度电用16小时左右。当然有些采用P4-M的机器电源要大一些,耗电要厉害。 看你自己认为哟 反正不要好多呵 我的东芝才60w啊. 耗电量50~100W. 简单来说相当于点一盏50~100瓦的电灯。 10~20个小时一度电 希望能带给您帮助 谢谢

资讯百科 2022-03-13
度量衡,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包括哪三种?

度量衡,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包括哪三种?

分别是度量衡: 度——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为度;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扩展资料 统一的意义: 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三、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 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利用《商鞅铜方升》插图,加深对商鞅统一度量衡的认识。 中国古代\”度量衡\”分别是什么? 计量长短、容积、轻重的统称。 度是计量长短, 量是计量容积, 衡是计量轻重。 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传说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度量衡单位最初都与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掬,两手谓之溢”。这时的单位尚有因人而异的弊病。《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则表明当时已经以名人为标准进行单位的统一,出现了最早的法定单位。商代遗址出土有骨尺、牙尺,长度约合16厘米,与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开后的指端距离相当。尺上的分寸刻划采用十进位,它和青铜器一样,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和技术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书同文字”,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商代牙尺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是怎样的 度量衡器具 在度量衡的单位中,以度的换算规则最为简便,周代以前的长度单位名称经过《汉书·律历志》的整理,保留了寸、尺、丈三个,并在寸位以下加“分”位,丈位以上加“引”位,都是十进制换算,这就是五度。《孙子算经》卷上有“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一秒,十秒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的说法,这些小单位一般都是算数学者使用,所谓“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就是表示算数学者在测量时应该精确至微小数的意思。 量器是封建社会计量农产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计量产生最早,它的单位名称也最为复杂。周代以前容量单位同长度一样,以人的身体计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两手合盛的叫作掬,掬是最初的基本容量单位。《小尔雅·广量》记载“掬四谓之豆”,《左传·昭公三年》记载“四升为豆”,这两种说法相通,掬等同于升。升的本义为“登”、“进”的意思,两手所盛是基本的容数量,然后从这个数登进,按四进有豆、区、釜,按十进有斗、斛。后来《汉书·律历志》对容量单位做了系统的整理,命名为龠、合、升、斗、斛五量,一合等于二龠,合以下都是十进。

资讯百科 2021-12-26
美的空调一夜几度电费 美的空调说一晚只需一度电真假

美的空调一夜几度电费 美的空调说一晚只需一度电真假

  肯定不会让消费者抓到把柄的,你以为人家的人是吃干饭的,敢随便向全国喊出这句话,事实也证明,这么多年了,杠精千千万,人家也没有被杠输了。   因为这句话只说了一个老百姓喜欢关心的结果,并没有说具体条件下才会得到1度电的结果。   当时,市场上各大空调厂家正处于品牌混战的时代,老百姓也对突然出现的变频空调保持怀疑态度,大部分人都还在纠结在买定频还是变频的环境下,美的这句口号突然的横空出世,把整个空调市场都镇住了,也给老百姓打了一支强心剂——变频就是节能,比定频空调好,且我美的的空调是最节能的,因为一晚上只要一度电,看你们哪家还有没有比我更便宜的。   结果,确实是没有哪个商家敢站出来说自家的空调一晚上只要0.99度电的,这样做的话,就进了别人的营销圈套;因为其它空调厂家都心知肚明,此时出来说自家的比美的节能,就会帮美的空调站台。   言归正传,美的空调真的可以一晚上只需要一度电吗?   事实上是可以的,条件是计划好一晚上的具体时间,比如12点-5点,只要你的房屋保温性能足够好,让空调提供的冷量在房间里保持到天亮,主机一直处于超低频待机状态,这样就很轻松地达到啦,可是这样的条件是在特定的实验室内去完成的。   我们一般人的家里可能实现吗?   现在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不可能,因为你已经使用了很多次空调,交了无数次电费了,对空调的运行效果及耗电情况非常清楚。   而以前在那个时代,很多人是从风扇过渡到空调,对空调的实际效果根本不清楚,只知道空调比风扇费电多了,都在想去购买节约电的空调,恰巧这个时机看见了这句广告语,就觉得终于有希望了,我们总是需要(喜欢)在别人的鼓励下,去下定决心做事情。   美的空调这句广告语是成功的,至少当时一统“江湖”,一战成名,后来才被“某某空调,掌握核心科技”这句话慢慢的掩盖其锋芒,美的这句话也让变频空调迅速的进入民心,对变频空调销售是有功的。   空调每小时使用一度电1.2度左右,一晚上以8小时为例,电量使用在10度左右,具体还需要看空调的功率大小。   耗电量则是要主要看压缩机的功率,压缩机功率=制冷量/能耗比,一般空调能耗比大于3,因此1匹的电功率一般数据为735W。   1.5匹的耗电功率就是735*1.5约为1100瓦,也就是1小时1.1度电左右,除了压缩机,加上风扇或其他电机需要耗电,总共1小时也就1.2度左右。   所以,你要说人家诈骗,还真不是,因为人家并没有说具体的条件下的结果,这样人家说的结果就有可能呈现,换句话说,只是你使用空调的房屋条件太陋,达不到人家的要求而已。   但是,当市场用户都明白过来时,时过境迁,人家的目的已经达到,又奈他何呢?! » 美的空调一夜几度电费 美的空调说一晚只需一度电真假

生活妙招 2021-11-07
一度电等于多少毫安

一度电等于多少毫安

度其实是俗称,实际上度称为千瓦时。千瓦时表示一件功率为一千瓦时的电器在使用一小时之后所消耗的能量。一度电等于1000毫安,也就是说一度电等于一千瓦时。 电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指静止或移动的电荷所产生的物理现象,是像电子和质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之间产生的排斥力和吸引力的一种属性。 自然界的闪电就是一种电现象,电子运动现象有两种:缺少电子的原子称为带正电荷,有多余电子的原子称为带负电荷。 在现实生活中,电的机制给出了很多众所周知的效应,例如闪电、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电磁感应等等。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带动机械转动等。

生活妙招 2021-11-06
奥运会几年一度

奥运会几年一度

奥运会每四年一届。奥运会全称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一届,会期不超过16日,也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 奥运会几年一度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以体育运动奥运会为主要活动内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 “奥林匹克之父”为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 奥林匹克运动将体育运动的多种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艺术和新闻媒介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影响。

生活妙招 2021-11-06
曾一度停办7年 回顾百年日内瓦车展(2)

曾一度停办7年 回顾百年日内瓦车展(2)

  [汽车之家 品牌历史]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4年日内瓦车展宣布取消。而这已不是该车展首次停办,历史上因二战爆发,日内瓦车展曾在1940~1947年间一度停办长达7年之久。本文, 就让我们一起回顾1934至1950年间举办的第十一~二十届日内瓦车展。  经过前十届的人气积累,到1934年第十一届日内瓦车展已经开始享誉全球。这一年,克莱斯勒带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Airflow,该车将空气动力学引入造型设计。为了宣传Airflow的理念,克莱斯勒将该车与1934年在太平洋铁路投入使用的M-10000型高速列车摆在一起,整个画面毫无违和感。当年,标致、Tatra等品牌车型也引入了类似的造型。『集性能和舒适于一身的布加迪Type 57』

汽车百科 2021-07-2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