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饱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提醒人们吃饭不能过量。”天津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付金如告诉记者,想要吃到七分饱,只要有饱的感觉,就别吃了,但也不能饿着。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教授李惠明表示,七分饱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感觉,不是很好衡量。“应该是感觉吃得差不多了,却还不想离开饭桌,可要是再吃的话就会撑。总而言之,是一种似饱非饱的感觉。”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的解释更为细致,“七分饱应当是这样一个感觉:胃里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但习惯性地还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换个话题,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此外,范志红还具体指出其他几个级别的饱腹感,供大家参考。“八分饱时,胃里感觉满了,但再吃几口也不痛苦;九分饱时,还能勉强吃几口,但每一口都是负担,觉得胃里已经胀满;十分饱时,就是一口都吃不下了,多吃一口都痛苦。” 三位专家都表示,人们摸索自己七分饱的饭量,需要一个不断感受和调整的过程。有一个标准需要牢记,那就是如果吃饭时间相对规律、固定,这顿吃了七分饱,第二餐之前是不会提前饥饿的。也就是说,如果提前饿了,就意味着没吃到七分饱,可以适当再增加一点饭量。 其实,有了七分饱的意识,就是好的开始。专家提醒,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一些细节: // 专心吃饭。对饱的感受,是人的本能,天生具备。不过,对不同级别饱的感受,一定要在专心致志进食的情况下才能感觉到。如果边吃边聊,或边吃边看电视,就很难感受到饱感的变化,从而不知不觉地饮食过量。 细嚼慢咽。只有细嚼慢咽,才会感受到自己对食物热情的变化,饥饿感的消退,吃饭速度的减慢,胃里逐渐充实的感觉……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不同饱感程度的区别。然后,找到七分饱的点,把它作为日常食量。 少精多粗。吃水分大的食物可以让胃提前感受到饱,有利于控制食量,比如喝八宝粥,吃汤面,都容易让七分饱的感觉提前到来。另外,吃需要多嚼几下才能咽下去的食物,比如粗粮,能让人放慢进食速度,有利于感受饱感,从而帮助人们控制食量。相反,精白细软、油多纤维少的食物会让进食速度加快,不知不觉中吃下很多。
吃得太饱,不仅仅是长肥发胖这么简单,真的会撑出病。饭后揉着肚子、扶着腰、打着饱嗝的你,哪怕是短期暴饮暴食,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健康隐患。没吃饱只有一个烦恼,吃饱了就有无数个烦恼。五一小长假准备聚餐聚不停,快告诉还在吃的TA,不要撑出病! 吃太饱容易撑出10种病 1 胃病 吃得过饱所带来的直接危害就是胃肠道负担加重,消化不良。此外,人体胃黏膜上皮细胞寿命较短,每2-3天就应修复一次。如果上顿还未消化,下顿又填满胃部,胃始终处于饱胀状态,胃黏膜就不易得到修复的机会,胃大量分泌胃液,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产生胃部炎症出现消化不良症状,长期以往,还可能发生胃糜烂、胃溃疡等疾病。 2 肥胖 现代人常吃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消化起来更加困难,多余的"营养物质"堆积在体内,其后果就是肥胖和一系列富贵病。无数科学研究证实,肥胖会带来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动脉硬化、胆囊炎等,再加上由此带来的并发症,可能达到上百种,非常可怕。 3 肠道疾病 脂肪堵塞在肠道里,会造成肠阻塞,大便黑色、带血。 4 肾病 饮食过量会伤害人的泌尿系统,因为过多的非蛋白氮要从肾脏排出,势必加重肾脏的负担。 5 疲劳 吃得过饱,会引起大脑反应迟钝,加速大脑的衰老。人们在吃饱后,身上的血液都跑到肠胃系统去"工作"了,容易让人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昏昏欲睡。 6 神经衰弱 晚餐过饱,鼓胀的胃肠会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使兴奋的"波浪"扩散到大脑皮质其他部位,诱发神经衰弱。 7 骨质疏松 长期饱食易使骨骼过分脱钙,患骨质疏松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8 急性胰腺炎 晚餐吃得过好过饱,加之饮酒过多,很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 9 老年痴呆 有关专家还发现,大约有30%-40%的老年痴呆病人,在青壮年时期都有长期饱食的习惯。 10 癌症 科学家指出,吃得太饱会造成抑制细胞癌化因子的活动能力降低,增加患癌几率。 七分饱是什么感觉? 胃里面还没有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经有所下降,主动进食速度也明显变慢。习惯性地还想多吃,但如果撤走食物,换个话题,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的事情。重要的是,第二餐之前不会提前饿。 八成饱:就是胃里面感觉到满了,但是再吃几口也不痛苦。 九成饱:就是还能勉强吃进去几口,觉得胃里已经胀满。 十成饱:就是一口都吃不进去了,再吃一口都是痛苦。 吃货们,吃饭的时候不妨细嚼慢咽,感受一下身体对食物的满足程度吧!如果专心致志地吃,细嚼慢咽,从第一口开始,感受自己对食物的急迫感,对食物的热情,吃的时候速度的快慢,每吃下去一口之后的满足感,饥饿感的逐渐消退,胃里面逐渐充实的感觉,这样慢慢就能体会到七分饱的感觉。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需要放慢速度,专心进餐,才能习惯于七分饱。 此外吃水分大的食物可以让胃里提前感受到“满”,有利于控制食量,预防肥胖。比如喝八宝粥,吃汤面,吃大量少油的蔬菜,吃水果,都比较容易让七分饱的感觉提前到来。吃那些需要多嚼几下才能咽下去的食物,比如粗粮,蔬菜,脆水果,能让人放慢进食速度,也有利于对饱感的感受,从而有利于帮助我们控制食量,避免过量。 而精白细软、油多膳食纤维少的食物则正好相反,它们会让人们进食速度加快,不知不觉就吃下很多,而饱感中枢还没有来得及接收到报告,胃里面感觉到饱胀之后才能停住嘴。但这时候,食物中的能量早就超过了身体的需要。后面能做的事情,也只有增加运动来消耗掉多余的卡路里。 怎样拿捏饱的程度? 1 把握好吃饭的时间 最好在感到有点儿饿的时候开始吃饭,而且每餐在固定时间吃,这样可避免太饿后吃得又多又快。 2 吃饭至少保证20分钟 这是因为从吃饭开始,经过20分钟后,大脑才会接收到吃饱的信号。如果吃饭太快,大脑很可能还没得到最新情报人就已经吃多了。 3 多吃些凉拌菜和粗粮 因为这些食物不好好咀嚼就咽不下去,喝燕麦粥的速度就会比喝白粥慢,吃全麦面包也比吃白馒头吃得慢。 4 买小包装的零食 多吃粗纤维的、增加饱腹感的食品,比如豆类、魔芋等。 5 每次盛少一点饭,吃饭夹菜时有意识地帮别人转桌夹菜。 6 饭前喝两杯水或者喝碗汤 // 7 每口饭都要咀嚼30次以上。 8 用小汤匙代替筷子,使用浅盘和透明餐具,减慢进食速度。以上内容仅授权业百科weixinnc.com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吃饭只吃七分饱是最健康的,吃饭只吃七分饱还能有利于控制体重,保持身材。想要成功减肥,就不能少了运动跟饮食,饮食可是很重要的哦!那饮食这方面怎样注意我们才能减肥成功呢? 吃饭只吃七分饱最减肥 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输送,主要依靠脾胃来完成,进食恰到好处,则脾胃消化、吸收功能运转正常,人体及时得到营养供应,能够保障各种生理功能活动。 吃七分饱就可以保证营养摄入,只要长期坚持,不仅有助控制体重,还有利于身体健康。而反过来,吃太饱不仅仅是长肥发胖这么简单,还会撑出病。 吃到七分饱是什么感觉? // 七分饱应当是这样一个感觉:胃里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但习惯性地还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换个话题,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此外,八分饱时,胃里感觉满了,但再吃几口也不痛苦;九分饱时,还能勉强吃几口,但每一口都是负担,觉得胃里已经胀满;十分饱时,就是一口都吃不下了,多吃一口都痛苦。 人们摸索自己七分饱的饭量,需要一个不断感受和调整的过程。有一个标准需要牢记,那就是如果吃饭时间相对规律、固定,这顿吃了七分饱,第二餐之前是不会提前饥饿的。也就是说,如果提前饿了,就意味着没吃到七分饱,可以适当再增加一点饭量。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适量减少外出吃自助餐的机会,一旦吃自助餐,就会把自己吃撑,长期饱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而且饱食过后人体容易犯困没精神,长期饱食还会造成骨质疏松等等的现象。
据WHO发布的《2024世界卫生统计报告》,全球人均寿命进一步增长,其中日本排名最高,达83.7岁,但总体来说,各个国家都变得越来越长寿。 什么东西在影响我们的寿命?《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报告》显示,除了烟酒、癌症等因素,饮食也是重中之重。在中国,我们有“过午不食”的养生方法,欧美也有“间歇禁食”的潮流,这些都说明“少吃”的饮食理念十分普遍。研究也证实,少吃点,寿命的确可能更长。一、少吃点,让人更长寿今年2月18日,一项发表在《Circulation Research》的研究发现,间歇性禁食可以重塑肠道菌群,以此来降低血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的因素之一。Mark教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的研究也显示,间歇性进食可以降低血压、血脂和静息心率,而且有利于大脑健康,有望成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自然(Nature)》发表的一项研究则更加重磅,通过实验发现,小鼠在进入老年期前,减少食物摄入,保持“少吃点儿”的饮食规律,会变得更加健康,延长寿命。此外,节食对年轻群体和老年群体的影响有所不同。在实验中,未成年小鼠进食量减少40%,比成年后随意进食的小鼠的寿命更长,更健康。如果小鼠在节食一段时间后恢复大量进食,对健康寿命的延长没有好处。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越早减少食物的摄入量,并养成规律的习惯,在老年时给身体带来的受益就越大。二、禁食延寿,但不是人人都适合已有研究表明,禁食或许可以让寿命延长,但却不适用于所有人。5月12日,英国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表明,从短期来看,禁食可以延长寿命,有益健康,但从长远来看,禁食不利于子孙后代的健康。研究人员对与人类共享许多控制发育的基因和分子通路的秀丽隐杆线虫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禁食虽然延长了秀丽隐杆线虫的寿命,并且提高了繁殖能力,但却会对后代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并且持续多代。因此,对于饮食模式,我们应该谨慎对待。如今,间歇性禁食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兴的减肥理念,有三种常见模式:·5:2轻断食禁食,正常进食5天,轻断食2天;·8:16限时进食法,一天之中8小时内随意进食,其余16小时禁食;·隔日禁食法,第一天热量摄入<500kcal,第二天正常吃,如此反复。目前,确实有研究证明间歇性禁食对身体有益,但各项结论尚未达到一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对于青少年、孕妇、哺乳期女性、糖尿病患者等人群,不推荐贸然节食,否则可能带来更大的伤害。三、这样吃更适合中国人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讲,怎样吃才能获益最大呢?这里推荐“地中海饮食”。地中海饮食被称为“全球最佳饮食”,还是最适合糖尿病患者、最有益于心脏健康的饮食方式。此外,地中海饮食可以降低老年人脑萎缩的风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地中海饮食也比较容易做到。地中海饮食源于西班牙、法国、希腊等国家,具有结构简单、口味清淡、营养全面等特点,主要包含水果、蔬菜、全麦谷物,及少量的盐、碳水、红肉、坚果、豆类、橄榄油、鱼类等。具体来说,应该这么吃:1.每天食用7-10份新鲜蔬菜、水果和豆类;2.主食推荐全麦谷物和面食;3.每天吃一小把杏仁、腰果、核桃等坚果;4.用菜籽油、橄榄油等植物油代替猪油;5.避免摄入过多红肉,一个月吃几次即可;6.每周至少吃2次家禽肉、鱼肉和贝类;7.少吃盐,用香料代替盐、酱油等调味料;8.每顿吃七八分饱,既不会过饱,增加肠胃负担,也不用禁食,产生其他风险。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吃到各样美食。美食诱人,但要学会克制,切忌养成不健康的饮食方式,以上方法学起来吧!参考资料:[1]Nature自然杂志告诉我们:吃得越饱,挂得越早 .临床医学微讯 . 2019-11-08 // [2]短期禁食,抗癌还延寿,但最新研究发现会影响后代健康. 生物世界.2024-05-15[3]ADA推荐的地中海饮食,怎样吃更适合中国人群?.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 2019-02-01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孩子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比较差,尤其是在饮食上,见到自己喜欢的食物就会停 不住口,如果家长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的话,就会一点一点伤害孩子脾胃,让 孩子形成积食,从而也会“生百病”。下面跟随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了解一下吧! 预防孩子积食的方法: 1、少给孩子买零食 生活条件上来之后,现在的家长都过于宠溺孩子。孩子想吃啥就会给孩子买啥 ,这其实就是伤害脾胃的“罪魁祸首”。零食是孩子的最爱,但是现在的零食 基本上都属于“重口味”的食物,含有过量添加剂,只会给脾胃带来负担,让 孩子消化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孩子积食。 2、少给孩子学“兴趣” 现在的家长都会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甚至有的家长让孩子学很多东西。 虽然看起来是为孩子好,但是这样其实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会让孩子出 现忧虑的情绪,也会伤害到孩子脾胃,造成积食。这也是现在大多数小学生都 没有精神的原因。 3、少让孩子窝家里 现在的孩子学业繁忙,好容易到周末的时候都喜欢窝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 也有的家长平时工作比较忙,周末也顾不上孩子。但是,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 运动量的话,也会让脾胃发育缓慢,运化不了自身所需营养的数量,这就会导 致孩子出现积食,也会让脾胃越来越虚弱。 4、养好脾胃,孩子才不积食,长大个! 平时家长可以多给孩子喝双低聚乳清,在孩子吃早餐后,或者喝牛奶的时候加 入,味道甜甜的,孩子也喜欢喝。双低聚乳清是一种结合性多糖蛋白,可以帮 助孩子促进肠胃菌群平衡,恢复孩子的消化能力,这样也能帮助减轻脾胃负担 ,让脾胃也能得到“喘息”发育,消化积食,孩子长大个! 5、调整饮食结构 多吃些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不要一味地增加高热量高脂的食物。让宝宝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适当增加米食、面食,高蛋白饮食适量即可,以免增加肠胃负担。 6、七分饱,益健康 无论哪种食物,再有营养也不能吃太多,否则不但不能强健身体,在效果上只会适得其反,弄不好会形成食积、腹泻等状况,伤害宝宝的身体。 7、晚上不要吃得太饱 宝宝白天活动量大,吃东西能消化,但晚上胃蠕动慢了,就容易积食。因此,晚上吃饭别太饱,即使喝牛奶,也要水多一些,奶粉少一点。 8、睡醒1小时不进食 早上或中午宝宝刚睡醒时,1小时内(至少30分钟)也不要进食,因为胃肠等内脏从低运转恢复正常需要一点时间,否则,也无益于消化和吸收。 如果在平时有空的话,也可以做一下苹果山楂水,消积食效果更加明显。 苹果山楂水 准备:苹果1个山楂适量,冰糖、黄益末一勺 先将山楂苹果洗净,山楂去籽去两头,放进煲里,加入适量的水,用大火煮开之后,再把苹果切成小块加进去同煮。煮大概15分钟之后,把苹果山楂水倒出,晾温之后加入一勺黄益末搅拌均匀就可以给宝宝喝了,苹果山楂水稍微酸,父母们可以加入一些冰糖,调和一下苦涩的味道,山楂和苹果都是助消化的好食材,能帮宝宝消积食。如果家长没有时间做,也可以直接用温水冲泡黄益末,对于平时生活忙的家长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