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科兹耶上校 当时小李子和所罗门配合巴布上校,小李子先对身边士兵说:对对对,就在这。吸引士兵靠近,松下防备,小李子趁机制服士兵,并利用他为自己挡下上校的子弹,但无奈还是被流弹所伤。 另外评论下这部经典电影 主要人物丹尼·阿彻是9岁妈妈被先奸后杀,爸爸的头被砍下挂在屋中,后面作为雇佣兵,以倒卖军火,走私钻石为生。 麦迪·鲍文是一位美国记者,父亲从军归来休养了二十年才养好了伤,让她对战争十分厌恶,且是名富有正义感的人,来塞拉利昂是为了揭开钻石交易的黑幕,找出靠钻石谋利的背后组织。 所罗门·梵迪是塞拉利昂一个普通的渔民,家境贫寒,一家靠他打渔为生。叛军的到来打乱了他的生活,周边很多人都被叛军射杀,有的人勉强活了下来却被砍掉一只手,所罗门因身体强壮被拉去开采钻石。后面意外开采出一颗巨大粉钻,就因为这颗粉钻,最后一家团圆,并为自己国6家发声。 影片一开始在所罗门所在的村子,叛军袭来,所罗门送走妻子儿女,自己被抓,差点经受叛军残忍的割手礼后被送去开采钻石,并意外发现一颗大粉钻。政府军打击采石场,所罗门被送往监狱,并让小李子了解到所罗门身上巨大的商机。 小李子因为走私钻石被发现被送往监狱,听闻所罗门身上有颗大粉钻后,出狱后安排所罗门出狱,随后劝说所罗门成功,用带他逃出去帮他找到家人为条件交换粉钻。 而另一边麦迪·鲍文也在接近小李子,想要揭露钻石走私的黑暗勾当,无奈富有正义感的她多次批评小李子只顾自己利益,发战争财,一开始没什么进展。不过后面小李子和所罗门走投无路的时候,开始求助麦迪,期间小李子跟她透露了一些钻石走私的细节。三人和记者小组遭遇伏击,小李子开车进入卡马乔人的领地,两人谈论起双方的家庭,互诉不幸,有了更为深入的谈话。后面黑人教师和那帮因为战争无家可归的孩子让丹尼有了深度思考。黑人教师被联防儿童射击,到达科诺,期间两人互相有了好感,道别后,丹尼和所罗门去寻找钻石。 最后高潮阶段,所罗门因为爱子心切孤身前往叛军腹地,看到爱子迪亚,不过迪亚已经被叛军洗了脑,不再认他为父亲,称他为叛徒,并叫来士兵抓住所罗门。丹尼这边,发现所罗门离开,也潜入到叛军地盘,并暗杀一名守卫潜伏起来。后面科兹耶上校收到丹尼通知,前来夺取钻石,但被丹尼,所罗门配合杀死,上校卒,丹尼身中流弹,把粉钻留给所罗门,让他和迪亚乘飞机离开,丹尼最后打电话给麦迪深情道别。故事结局,所罗门一家团聚,并为第三世界发声。 丹尼从一开始想要得到粉钻离开非洲,到新的大陆,他如此的迷惘,如此的困惑,如此挣扎,却仍然没有失去对爱的感知,也没有放弃人世间的温暖情谊。“有时,我在想,上帝会不会原谅我们对彼此所做出的一切?然后,我环顾四周,意识到,上帝离开这片土地很久了。” 你知道为什么非洲的土地是红的?是战争的鲜血染红的。原本纯真可爱的孩子,被逼迫用AK-47来保护连他们都不清楚的信仰,眼睛里面的迷茫与无助,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钻石无法承受其重,因为你不知道你手上这颗钻石,上面沾染着多少人的鲜血。 很好的一部剧。 我是暴躁老哥,喜欢我的点个关注呀。
这问题涵盖的范围太大了元帅和将军有什么区别,从军史上来说首先声明:二战期间德国国防军没有准将军衔!其将官只分为一级上将(大将)、兵种上将(共八个兵种)、中将和少将,当然了,上面还有陆军元帅和戈胖子的“帝国元帅”军衔,这是比较清楚的。 (电影桥里面的霍夫曼上校) 但是武装党卫军倒确实有“准将”军衔,它对应的普通(下属)党卫队军衔是:党卫队区队长。在党卫队独有的军衔体系中,从上往下分别是全国领袖(约等于陆军元帅)、全国总指挥(一级上将或称为大将)、全国副总指挥(上将)、地区总队长(中将)、旅队长(少将)等五档高级别军衔。 再以下则有党卫队区队长、旗队长以及什么突击队大中小队长了,后面的咱先不管,之前多有专答。重点就是区队长和旗队长这两级,基本对应武装党卫军野战部队的“准将”和“上校”,也有文章将区队长对应为“大校”,这就不太合适了,因为国防军没有大校军衔,而德军走的是西式军衔的路子,还是定位“准将”更准确些。 (施季利茨旗队长剧照) 在党卫队内部军衔标识中,区分准将和上校的方法很简单,上校(旗队长)的领章是一片大的橡数叶,而准将(区队长)则为一大一小两片橡树叶。再以上就是旅队长(少将)三片橡树叶、地区总队长(中将)三片橡树叶缀一颗星、副总指挥(上将)三片橡树叶缀两颗星、总指挥(一级上将或大将)三片橡树叶缀三颗星。 二战德军军衔标识设计的比较“缺德”,它领章和肩牌上星的数量,比我们传统认知少了一颗。比如少尉肩牌无星、中尉肩牌一星、少校肩牌无星、中校肩牌一星,所以武装党卫军上校的野战军服上,肩牌就是两颗星。虽然准将肩牌也是两颗星,但是上校(旗队长)肩章的滚边是黄色的,而准将(区队长)肩章的滚边是红色的。 (施季利茨剧照) 另外,如果所穿制服不适合佩戴肩章,党卫军军官们还可以在制服衣袖上使用一种黑底绿色横条标志,高级军官则是位于橡树叶图案中的横条。其中武装党卫军上校是两片叶子三道条,准将则是两片叶子四道条,所以从领章、肩章以及标志上,还是比较容易区分这两档军衔的。比如《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的施季利茨、《桥》里面的霍夫曼,这都是武装党卫军上校(旗队长),而施季利茨的上级舒伦堡则是旅队长(少将)。 要注意武装党卫军上校及以上军官左右领章是对称的衔级章,而中校以下官兵的符号是“双银色闪电”,其他的“党卫志愿师”、“武装党卫师”的中校以下官兵的符号则是各师的“师徽”。隶属普通(下属)党卫队中,“盖世太保”中级长官以下人员右领章是空板,“骷髅部队”(不是骷髅师啊,而是专门的集中营看守部队)的右领章是令人不寒而栗的“骷髅头”。 (党卫队区队长、准将) 二战时期的德国国防军军衔设置为六等20级,战后东德的军衔设置仿苏为七等27级,也没有准将军衔,即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五档高级军衔。但是西德国防军走的是英美的路子,确实设置了准将军衔,共设五等24级,其中的将官分为上将、中将、少将、准将四档,两德统一后执行了西德军衔,因此现在的德国军队是存在准将军衔的。 西式军衔的区分则比较简单,上校肩章镶银白色四角星(三颗),下部饰银白色花冠,准将肩章镶金黄色四角星(一颗),下部饰金黄色花冠,这基本就归于现代的军衔标识惯例了,还是容易辨认的。二战期间德军还有个“总参勤务上校”的军衔,比如刺杀希特勒的施道芬贝格就是,之前已有专答,就不重复了。 (党卫队区队长、武装党卫军准将)
军校毕业一般是什么军衔呢?学历不同的军校生毕业之后的军衔也不同:专科:排职少尉。本科:副连职中尉。硕士:正连职上尉。博士:副营职少校。军校毕业学员根据“计划分配正连级是什么军衔、按需补充、面向基层、专业对口、合理使用”的原则。从地方考入军校的学员毕业见习期满后,其工作单位及其岗位属于现役军官范围的,可按规定授予军衔;工作单位及其岗位属于文职范围的,任命为文职干部。 初级指挥专业毕业的学员,大学专科毕业定排职,授少尉军衔;大学本科毕业定副连职,授中尉军衔。 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学员,大学专科毕业的定为专业技术14级,授专业技术少尉军衔;大学本科毕业的,定为专业技术13级,授专业技术中尉军衔。 新兵成长为上校军官有多难?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因为我恰恰就是从新兵一步步成长为上校军官的! 按照我军军衔条例,上校是副师职军官的最低衔,是正团职军官的基准衔和最高衔,上校军官对应的职务为正团职或者副师职,像副师长、师副政委,旅长、政委,副旅长、副政委、旅参谋长、旅政治部主任,团长、政委,军级以上机关处的处长等,上校军衔按兵种又分陆军上校、海军上校、空军上校和武警上校。技术级则为技术八级和技术七级(有高级职称者副师待遇,无则正团待遇)。可以说上校是部队的中层军官,是军官中的重要力量。这里拋开技术级,仅就行政上校进行分析(以前技术上校相对好调,只要单位级别够高,自己能够坚持不转业,调个技术上校不是难事。例如以前团级的卫生队或医院其行政级别不过连级,而其队长或院长技术级别也可调为上校正团) 从新兵一步步成长为上校,在如今和平年代,难度还是相当大的。以前形容事难办常说,过五关斩六将,这里套用一下,用一句不大恰当的比喻是:不必斩六将,却需过五关! 第一关:完成战士到军官身份的转变。可以说是百中无一,难度系数五颗星。 有苗才能长。要想成为上校军官首先得成为军官。成为军官现在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高中直接考入军校并顺利毕业;二是从战士考入军校并顺利毕业;三是战士期间表现突出直接提干。既然是新兵,第一条不存在。只能是后两条。第二条战士考军校,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么简单,也要层层选拔,级级筛选。思想品德、身体素质、组织纪律、文化成绩、军事技能甚至群众基础,一项也不能弱,弱了极可能连进入考场的机会都没有!第三条表现突出提干。这里有几个条件,一个是要在师以下作战部队的班长,第二个要是党员,还要满足下条件之一:获得1次二等功以上或者两次三等功以上;大军区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个人;军级以上单位树立的先进典型或者通报表彰的军事训练尖子;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四等奖以上奖励的主要贡献者。如果说班长、党员还容易些,可后面四个条件一个比一个难!举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例子见义勇为英雄徐洪刚。1993年,身为中士班长的徐洪刚在从家乡返回部队途中,乘坐大客车的徐洪刚为保护乘客生命安全,与4名持刀歹徒进行了殊死搏斗,身中14刀,肠子流出体外达50厘米,成为全国重大典型,获得了“见义勇为青年英雄”荣誉称号,提了干,如今已是某军分区副政委,大校副师职。 第二关,从初级军官到中级军官的转变,也就是从尉官到校官的转变。难度系数三颗星。 成为军官后,一般会被授予少尉或中尉军衔,第一职务是基层连队的排长,有时到了超编单位甚至可能当副排长。记得我当年毕业,分配至一驻城市部队,干部超偏严重,个别连队一个排甚至两三名排长!正常情况下,在基层连队干上个七八年,如果没有大的培养前途,会在30岁左右,正连更多在副营的岗位上被安排转业,此时的军衔大多是上尉或者少校。要想越过这一关,至少不能转业,得先进步到正营职。 第三关,从基层到机关的转变。难度系数三颗星。 部队团职以上一般都是复合型人才,大多都既有基层带兵的经历,也是机关协调的履历。从基层来说,按每个营3个连,每个连3个排算,排长调副连3比2,副连调正连1比1,正连调副营6比1(不设营副教导员的情况下。其实不出意外,从正排一般都能调到副营,因为还有团机关,而团机关的参谋、干事、助理员可副连、正连甚至副营。而一些调的快的往往是从基层连队到机关,再从机关回基层当连长、指导员,再到机关当股长,再到营里当营长、教导员,这样既有基层带兵经验,也不乏全局眼光和协调能力! 第四关,从正营职到副团职的转变。难度系数四颗星。 从营职到副团职的转变,是大多数军官的一道大坎,特别是旅团级单位。一般团一级4到5个营,正营职干部包括副参谋长、政治处副主任、后勤处长、技术处长、各营长教导员共十几号人,竞争几个位置呢?往往是4个!副团长、副政委、参谋长、主任!僧多粥少,狼多肉少,屁股多位置少,淘汰率就很高了!旅级单位比团级更难,一般近十个营,机关科长也是正营,也就是竞争者更多,达30人左右,可副团职位置仅仅有副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后勤部长、技术部长4个位置,想从其中脱颖而出,难度可想而知! 第五关,从副团职到正团职的转变。难度系数五颗星。 中校的军衔命令由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签发,而上校的军衔命令由军队的一号签发!从基层来说,团级单位正团职只有两名主官,团长和政委,而竞争其住的有副团长、副政委、参谋长、主任,还有上级机关的科长、副处长。旅级单位是4名,副旅长、副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而竞争者有后勤部长、技术处长、副参谋长、副主任,上级机关的科长;而军级机关正团职是各处处长,竞争者有机关的副处长、下属机关科长,下属部队的参谋长主任,还有上级机关的参谋、干事、助理员。一般来说,在团级单位,最终调到副营难度不大,在旅级单位调到正营难度不大,在师级单位调到副团难度不大。而要调正团,在部队难度却是极大的!因为有任职年限、有转业要求、有精简需要、有专业考虑等等,可以说要调到上校绝对是经过大浪淘沙,层层筛选、次次淘汰,优中选优才可。 当然,有两句话我认为都有道理,一句叫:事非经过不知难;另一句叫:一件事等你完成后你会发现其实并不像想像的那么难。这两句虽然看似矛盾,其实却是对立统一,各有道理。我在部队三十年,自己从新兵一步步成长为了上校,但我的首长、同学、战友也有不少从新兵不但一步步成长为了上校,还有不少调了大校,甚至将军的。 有梦想、有目标并坚持努力,看似难事也容易;无梦想无目标,望峰息心畏难止步,再容易的事也白废! 原创不易,感谢点击阅读点赞关注,欢迎转发分享回复交流! 图片有部分来自网络
前两天还看见一个问题朝鲜军衔:印度军队的大校是什么级别?这就是严重缺乏历史和军事知识的表现了,用最笨的脑袋想想也知道,印度的军衔体系应该师承于哪国?明显是它曾经的宗主国英国嘛,而英军属于西式军衔体系,从来就没有什么“大校”的设置,那基本是东方式军衔的专属,而西式军衔对应的必然是准将,再以下就是校官的最高档“上校”。 (陆军上将参谋长) 所以印军目前的军衔体系其实比较容易读懂,套用美英军衔即可,其最高荣誉军衔为元帅,按三军分类可以有陆军元帅、海军元帅和空军元帅。不过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元帅其实不是印军现役的一级军衔,而是给资深或者有特殊贡献的上将们,在即将退役或者已经退役情况下授予的一种荣誉称号,跟二战时期的日本军队还不太完全一样,日本的元帅称号之前曾经撰文介绍过,是现役大将的荣誉。 迄今为止,印军也只有三名上将在退役前后获得过元帅衔,计有两名陆军元帅和一名空军元帅,也基本都是在印巴战争中有点成绩的,毕竟印军的前身仅仅是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雇佣军,大部分军官都是英籍,所以军队战史和衔级体系设置时间短的可怜,直到1947年才算有了自己的军队,这些年来,也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 (陆军上校) 以陆军为例,将官分为上将、中将、少将和准将四级,校官分为上校、中校和少校三级,尉官分为上尉、中尉和少尉三级,基本的衔级对应还是较为通俗易懂的:少尉是排级、中尉是副连级、上尉正连级、少校副营级、中校正营级(也可担任特种兵的团长职务,仍然跟日本有一像),而上校的常见适配职务却是旅参谋长,因为印军没有步兵团建制! 因此还得了解一下印度陆军的编制,它的编成方式为军区、军、师、旅等作战单位,旅下面直辖三个步兵营和支援、后勤单位,而没有团级建制。目前的印度陆军的最高军职为上将陆军参谋长,下设六个军区、13个军、37个师(4个快反师、18个步兵师、10个山地师、3个装甲师、2个炮兵师)、5个独立装甲旅、15个独立炮兵旅、7个独立步兵旅、1个独立伞兵旅、3个独立防空旅、2个独立防空群、4个独立工兵旅等部队。 于是这就不好界定了,我们说二战时期日军的大佐军官,最常见的职务是师团和旅团参谋长以及步兵联队长,一个步兵联队有多少官兵还能够大致统计,但是一个旅团参谋长你说管多少人?它毕竟不是军事主官嘛。所以印军的情况也差不许多,上校旅参谋长也不是军事主官,因为旅长都是准将级军官,这个账该怎么算?印军的步兵旅编制兵员通常在3000人左右,下辖步兵营的兵力在900人左右,那么一名中校营长可以说管着900多人(连级120到140人)。 非要讨论上校军官兵力权限的话,大体可以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是旅级参谋长,它仅仅是准将旅长的幕僚长,不能界定它指挥多少兵力;第二种是其他适配职务,比如军区司令部的科长,军分区和军司令部科长等等,属于军队中的行政职务,无法计算带兵数字。第三种是高衔低配或者暂时没有晋升的步兵营长,这个情况也是有的,那就是管着900来人;第四种情况,那就是特种兵科的团长了。 (特别像祁团呢) 因为印军虽然没有步兵团的设置,却有炮兵团、火箭炮团、地空导弹团、特种兵团等建制,还有防空旅和工兵旅等特种兵科的旅级建制,跟步兵团和步兵营不同,理论上这些单位的军事主官也可以由上校军官担任,至于上述建制的兵员人数,其实可以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相同单位类比。如按印军的编制,那就是在1000人到2000人之间,人数多于步兵营而少于步兵旅,只能大致估算一下而已。 除了准将旅长外,印军陆军少将的适配职务为陆军司令部处长,军区司令部局长,军分区司令,军司令部处长以及最重要的“师长”,陆军中将的适配职务陆军副参谋长,陆军司令部局长和部分处长,军区司令,军区参谋长和最重要的“军长”,陆军上将的适配职务当然就是陆军参谋长,其军衔制度和与其他国家还有一些不同,总体特点是一职一衔,衔级配套对应的比较严格。 注意啊,印度军衔的表现形式可是够乱的,领花、肩章和领章看起来花里胡哨,下图也有不清晰之处,以后有机会专门介绍下吧。
1.《冰山总裁强宠妻》钻石总裁的豪华婚礼腹黑总裁上校老婆,替身新娘披纱上阵,他的怒火爆发在新婚夜!他羞辱她过后扔下一纸离婚协议,却被她递上怀孕通知单!他的冷漠面对导致她的离去……五年后,再相逢,强势的她让久别的他另眼相待。 2.《总裁的新妻》一纸契约,他们闪速结婚。他宠她,疼她,让她成为天下所有女人艳慕的对象。当她拿着怀孕化验单,满脸幸福地站在他面前时,他却递上一张离婚协议书。她没要他给的天价补偿,净身出户。五年后,她挽着未婚夫挑选婚纱时,他忽然出现,将她拽到身边,霸道地说,“老婆,我儿子说了,不想要后爹。” 3.《薄情总裁的助理宠妻》他是声名在外的钻石王老五,换女人如衣服,本人却和名字一样,薄情,心里却只藏着一个叫叶悠然的女人,再次遇到叶悠然,却因种种误会,两人成为债务关系,叶悠然被迫留在薄情身边,偏偏两个人都执拗的不肯表露心迹,互相纠缠,却越陷越深 4.《阿Q萌妻》为了躲祸的假丑女赵琳,月黑风高夜捡回一对双胞胎,时隔不久双胞胎帅爹找上门来,怀疑其目的,质疑其过往,蔑视其目光……成功地拉起了仇恨!
尉级军官少尉军衔是什么级别,在美军中与世界上大多数军队一样,属于下层军官。 美军基层军官,分为慰级和士官级。慰级分为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士官级分为下士、中士、上士以及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军士长。 (美军二战时陆军少尉领章) 美军的下级军官军衔大致上与我国是相近的,比较特别一点是有一个准尉的级别。美军准尉不属于军官也不属于士官的单独等级,分有四级,即一至四级的准尉。区别可能是士官更注重技术、训练,而准尉更注重军事协调组织。 一般情况下,美军尉级军官都是从军校毕业生中提拔的,这和我国是一样的。但战时也可能从士官中提拔。比如美国电视剧《兄弟连》里的利普顿军士长,后来被晋升为少尉。不过,对于各国军队来说,士官提不提拔为尉级军官,士官们并不很渴望。因为士官的级别与待遇其实一点不比尉级军官差。比如我军的军士长,都是部队中技术技能的一把手,其牛逼程度不亚于将校级军官的,都是部队中的不可或缺的宝贝人才,金贵着呢。像美军的军士总长,其级别待遇与一名美军中将不相上下。 (美军士官在训练士兵) 印度上校军衔管多少个人? 前两天还看见一个问题:印度军队的大校是什么级别?这就是严重缺乏历史和军事知识的表现了,用最笨的脑袋想想也知道,印度的军衔体系应该师承于哪国?明显是它曾经的宗主国英国嘛,而英军属于西式军衔体系,从来就没有什么“大校”的设置,那基本是东方式军衔的专属,而西式军衔对应的必然是准将,再以下就是校官的最高档“上校”。 (陆军上将参谋长) 所以印军目前的军衔体系其实比较容易读懂,套用美英军衔即可,其最高荣誉军衔为元帅,按三军分类可以有陆军元帅、海军元帅和空军元帅。不过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元帅其实不是印军现役的一级军衔,而是给资深或者有特殊贡献的上将们,在即将退役或者已经退役情况下授予的一种荣誉称号,跟二战时期的日本军队还不太完全一样,日本的元帅称号之前曾经撰文介绍过,是现役大将的荣誉。 迄今为止,印军也只有三名上将在退役前后获得过元帅衔,计有两名陆军元帅和一名空军元帅,也基本都是在印巴战争中有点成绩的,毕竟印军的前身仅仅是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雇佣军,大部分军官都是英籍,所以军队战史和衔级体系设置时间短的可怜,直到1947年才算有了自己的军队,这些年来,也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 (陆军上校) 以陆军为例,将官分为上将、中将、少将和准将四级,校官分为上校、中校和少校三级,尉官分为上尉、中尉和少尉三级,基本的衔级对应还是较为通俗易懂的:少尉是排级、中尉是副连级、上尉正连级、少校副营级、中校正营级(也可担任特种兵的团长职务,仍然跟日本有一像),而上校的常见适配职务却是旅参谋长,因为印军没有步兵团建制! 因此还得了解一下印度陆军的编制,它的编成方式为军区、军、师、旅等作战单位,旅下面直辖三个步兵营和支援、后勤单位,而没有团级建制。目前的印度陆军的最高军职为上将陆军参谋长,下设六个军区、13个军、37个师(4个快反师、18个步兵师、10个山地师、3个装甲师、2个炮兵师)、5个独立装甲旅、15个独立炮兵旅、7个独立步兵旅、1个独立伞兵旅、3个独立防空旅、2个独立防空群、4个独立工兵旅等部队。 于是这就不好界定了,我们说二战时期日军的大佐军官,最常见的职务是师团和旅团参谋长以及步兵联队长,一个步兵联队有多少官兵还能够大致统计,但是一个旅团参谋长你说管多少人?它毕竟不是军事主官嘛。所以印军的情况也差不许多,上校旅参谋长也不是军事主官,因为旅长都是准将级军官,这个账该怎么算?印军的步兵旅编制兵员通常在3000人左右,下辖步兵营的兵力在900人左右,那么一名中校营长可以说管着900多人(连级120到140人)。 非要讨论上校军官兵力权限的话,大体可以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是旅级参谋长,它仅仅是准将旅长的幕僚长,不能界定它指挥多少兵力;第二种是其他适配职务,比如军区司令部的科长,军分区和军司令部科长等等,属于军队中的行政职务,无法计算带兵数字。第三种是高衔低配或者暂时没有晋升的步兵营长,这个情况也是有的,那就是管着900来人;第四种情况,那就是特种兵科的团长了。 (特别像祁团呢) 因为印军虽然没有步兵团的设置,却有炮兵团、火箭炮团、地空导弹团、特种兵团等建制,还有防空旅和工兵旅等特种兵科的旅级建制,跟步兵团和步兵营不同,理论上这些单位的军事主官也可以由上校军官担任,至于上述建制的兵员人数,其实可以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相同单位类比。如按印军的编制,那就是在1000人到2000人之间,人数多于步兵营而少于步兵旅,只能大致估算一下而已。 除了准将旅长外,印军陆军少将的适配职务为陆军司令部处长,军区司令部局长,军分区司令,军司令部处长以及最重要的“师长”,陆军中将的适配职务陆军副参谋长,陆军司令部局长和部分处长,军区司令,军区参谋长和最重要的“军长”,陆军上将的适配职务当然就是陆军参谋长,其军衔制度和与其他国家还有一些不同,总体特点是一职一衔,衔级配套对应的比较严格。 注意啊,印度军衔的表现形式可是够乱的,领花、肩章和领章看起来花里胡哨,下图也有不清晰之处,以后有机会专门介绍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