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临终
市面上出现将临终亲人变成AI的公司

市面上出现将临终亲人变成AI的公司

关于人工智能(AI)深度伪造视频,以及对已故或年迈的演员(主要是在《星球大战》系列中)使用的数字复活术,已经有了很多争议。但有没有想过更进一步呢?DeepBrain AI公司将收集你所爱之人的音频和视觉记录,然后在他们去世后为你创建一个可以与之交流的互动式AI版本。 BBC最近的一篇报道突出了一些“死亡科技”领域的新参与者,这些科技初创公司提供与悲伤和死亡相关的服务。其中包括了两家被介绍的公司。HereafterAI,允许你收集录音和图片,并将它们保存给你所爱的人,但这项服务似乎不会产生新的文本或音频——“AI”部分似乎是其交互式用户界面,用于轻松创建、存储和访问这些数据。Settld则提供一项服务,用于取消已故亲人的财务和社会账户,从悲伤过程中移除了一个重大的后勤负担。 这些服务展示了技术如何被用来应对失去亲人的痛苦,以及如何帮助处理与死亡相关的实际问题。然而,它们也引发了关于隐私、伦理和情感影响的重要讨论。例如,创建一个已故亲人的AI版本可能会带来情感上的复杂性,包括对真实记忆的混淆和对失去亲人的持续依恋。同时,这些服务的提供者需要确保他们对用户数据的处理是安全和尊重的,尤其是在处理如此个人和敏感的信息时。 DeepBrain AI的首席财务官迈克尔·荣格声称,该公司的人工智能形象与原人有“96.5%的相似度,所以家人大多不会觉得与已故家庭成员交谈感到不舒服。” 观看2022年该产品演示的视频让我感到疯狂。“身患癌症的丈夫李先生,担心他的妻子会孤单,所以决定为她留下他的“数字双胞胎”。”不过“数字双胞胎”这个短语让我毛骨悚然:它暗示了真人和生成的AI之间存在某种平等。 观看这些化身在行动中的录像也很奇怪。观看提供的两次对话,感觉非常窥探和侵犯隐私,但它们的互动性也很低——如果没有上下文,我可能会认为这些只是预先录制的信息,这让我怀疑该产品的可行性。作为一个游戏爱好者,我想起了过去E3展会上的那些“渲染预告片”,它们声称展示了真实的游戏玩法。 即使假设它像广告中宣传的那样工作,我也觉得这个概念非常令人不安。HereafterAI的产品是一个组织工具,在我看来并不比传统方式保存亲人的信件或录音更有争议。DeepBrain AI威胁的是其他东西:将亲人录制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塑造成一个不道德的木偶,以5万美元的价格操纵哀悼者。

游戏资讯 2024-05-22
曹叡临终前的辅政大臣之谜

曹叡临终前的辅政大臣之谜

  曹叡,字子桓,东魏武帝曹操的长子,他一生都在努力压制司马懿,但在临死前却任命其为辅政大臣。这一举动令人费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曹叡在临终前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一、曹叡与司马懿的矛盾  曹叡在位期间,一直对司马懿抱有戒心。因为司马懿的才能和声望,使得曹叡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为了遏制司马懿的势力,曹叡曾多次削弱他的兵权,甚至将其软禁在家中。然而,司马懿却始终保持低调,不与曹叡争锋相对。这使得曹叡对司马懿的警惕逐渐放松。  二、曹叡临终前的无奈之举  曹叡临终前,东魏国势已经岌岌可危。北方的蜀汉和东吴,以及内部的政治斗争,都让曹叡感到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曹叡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政治对手。他发现,虽然司马懿曾是自己的敌人,但他的才能和忠诚却是无人能及的。因此,曹叡在临终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任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希望他能够稳定国家局势。  三、司马懿的忠诚与才能  司马懿在曹叡临终前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并非偶然。他的忠诚和才能早已得到了曹叡的认可。在曹叡生前,司马懿曾多次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如平定辽东、击败蜀汉等。这些功绩使得司马懿在东魏国中声名鹊起,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将领。而他对国家的忠诚,也让曹叡对他刮目相看。  四、曹叡的智慧之举  曹叡临终前任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是他一生中最为明智的决定之一。正是因为这个决定,才使得东魏国在司马懿的领导下,成功稳住了局势,抵御了外敌的侵略。而司马懿也在后来的岁月里,成为了东魏国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结:曹叡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但在临死前却任命其为辅政大臣,这是他在临终前的无奈之举,也是他智慧的体现。正是因为这个决定,才使得东魏国在司马懿的领导下,成功稳住了局势,抵御了外敌的侵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4-01-12
司马懿临终遗言,司马昭的皇位梦

司马懿临终遗言,司马昭的皇位梦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魏国是一个充满权谋和智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有一位名叫司马懿的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历经三朝,辅佐了两位皇帝,最终成为了魏国的实际掌权者。然而,在他临终前,他说了什么让司马昭不敢称帝呢?  司马懿是魏国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和强大而努力。他的儿子司马昭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物,他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成为了魏国的实际掌权者。然而,司马昭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魏国的皇帝。  然而,司马懿在临终前对司马昭说:“我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和强大而努力,我希望你也能像我一样,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我知道你有成为皇帝的梦想,但我希望你能明白,皇帝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繁荣的国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为人民做出贡献。”  这段话深深地影响了司马昭,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目标。他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目标是错误的,真正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强大,而不是为了个人的野心。因此,他决定放弃称帝的想法,继续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  司马懿的这段话,不仅改变了司马昭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魏国的历史。如果没有司马懿的这番话,也许魏国的历史会有所不同。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段话,司马昭才能够放下个人的野心,全心全意地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  总的来说,司马懿的临终遗言,让司马昭明白了真正的目标是什么。他放弃了称帝的想法,选择了为国家的繁荣和强大而努力。这是一段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故事,也是一段值得我们深思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4-01-10
韩信的一生得四个贵人相助,他临终前为何还高呼后悔?

韩信的一生得四个贵人相助,他临终前为何还高呼后悔?

  韩信,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他的一生中,有四位贵人相助,然而在他临终前,却高呼后悔。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韩信的四个贵人  1. 萧何:萧何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他在楚汉之争中,曾向刘邦推荐韩信,使韩信得以施展才华。后来,萧何又多次为韩信争取机会,使他成为汉朝的名将。  2. 张良:张良是刘邦的另一位重要谋士,他曾在刘邦犹豫不决时,力劝刘邦重用韩信。在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后,张良又多次为韩信出谋划策,助其建立赫赫战功。  3. 陈平:陈平是刘邦的谋士之一,他曾在韩信被困时,设法营救韩信,使其免于一死。后来,陈平又多次为韩信排忧解难,使他能够专心致志地为国家效力。  4. 刘邦:刘邦是韩信的恩主,他曾在韩信最困难的时候,给予韩信信任和支持。正是刘邦的慧眼识才,使得韩信得以一展身手,成为汉朝的名将。  二、韩信临终前的后悔  尽管韩信的一生中有四位贵人相助,但他临终前却高呼后悔。这是因为在他的一生中,他曾经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在楚汉之争的关键时刻,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负责攻打赵国。然而,在战争中,韩信因为一时的冲动,没有听从张良的建议,导致战败。这场战败使得刘邦陷入了极度的困境,险些失去了江山社稷。  在战争结束后,韩信深感愧疚,他认为自己的错误导致了刘邦的困境。因此,在他临终前,他高呼后悔,希望能够弥补自己的过错。  三、总结  韩信的一生得四个贵人相助,然而他临终前的后悔却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犯下了严重的错误。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珍惜身边的贵人,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0-27
孔子临终前说了什么话?真的是在对自己忏悔吗?

孔子临终前说了什么话?真的是在对自己忏悔吗?

  一、引言  关于孔子临终前说的话,历史上有很多版本。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版本是:“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那么,孔子临终前说的是在对自己忏悔吗?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本文将从历史资料出发,探讨孔子临终前的真实心境。  二、孔子的一生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倡仁爱、礼义、诚信、忠诚等道德观念,创立了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生。他的学说被称为“孔教”,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然而,孔子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他曾游历各国,希望能得到各国君主的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最终都未能如愿。  三、孔子临终前的心境  关于孔子临终前说的话,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追求和努力的反思,表达了他对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忧虑。也有人认为,这是孔子对自己未能实现政治理想的悔恨和自责。还有人认为,这是孔子对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总结和感慨。  从历史资料来看,孔子临终前的心境应该是复杂的。他既对自己的一生感到无憾,也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感到遗憾。但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学说和教育事业充满信心,相信后人会继续传承和发展儒家学说。  四、孔子临终前的话的意义  孔子临终前的话,既是对自己一生的反思,也是对后人的教诲。他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道德品质,追求真善美,而不是沉溺于物欲和享乐。同时,他也告诉我们,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难险阻,坚持到底。  五、结语  总之,孔子临终前的话并非简单的自我忏悔,而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感慨,对后人的教诲和启示。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学习孔子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0-25
郭嘉临终前,为何会劝曹操诛杀司马懿呢?

郭嘉临终前,为何会劝曹操诛杀司马懿呢?

  郭嘉临终前,为何会劝曹操诛杀司马懿呢?  郭嘉本就眼光独到,善于见微知著。郭嘉有两项本事,其一能识人,其二能推断事情发展。郭嘉本在袁绍麾下,但他却认为袁绍有谋略少决断,思虑多又少要领,难成大事。最终,郭嘉自行离去,赋闲在家长达六年。  后来,曹操谋士戏志才去世,他致信荀彧,请他推荐贤能之士。荀彧便将好友郭嘉推荐给曹操。曹操与郭嘉共议国家大事,郭嘉从这一番交谈中就知曹操可成大事,毅然出山随曹操南征北战。由此可见郭嘉识人之能。  能识人已然不易,能揣测事势就更是本事,郭嘉则两者皆备。官渡之战时,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忽然有消息说,孙策欲偷袭曹操在许都的根据地。若是果真如此,曹操分身乏力,许都定为孙策所得。一时间,曹军人心惶惶。可是郭嘉却断定,孙策其人无防备之心,很可能被刺客伏击。后来孙策果然被仇敌门客所杀。郭嘉具有见微知著的本事,能看出司马懿的不臣之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司马懿虽然行事缜密,却也难免露出马脚。司马懿出身名门望族,家学渊源。曹操乃是阉宦之后,司马懿不愿意为曹操效命。为推辞做官,司马懿以得风痹症为托词。曹操派人夜探后,发现司马懿果然在床修养。  但是曹操仍有疑虑,再次召他为官,并说,若司马懿再拒绝,就逮捕他。司马懿不得已之下,才入朝为官。被强召做官,心中难免怀有怨怼。司马懿却是面色如常,而且勤于职守,还很快与曹丕处好关系。司马懿有雄豪志,却低伏做小。如此作为,难免让郭嘉起疑,欲除之而后快。  郭嘉欲杀司马懿也有宁可错杀,不能放过之心。刘备来投降曹操时,郭嘉虽然怕曹操落下杀害贤士的恶名而阻止杀死刘备,但他却经常劝曹操提防刘备。不仅如此,郭嘉该曾献计软禁刘备。可惜曹操当时让刘备心服,没有采纳。袁术想投奔袁绍时,刘备借口截击他,请求出战。  当时,郭嘉恰好不在曹操身边,曹操也就应允了。郭嘉回来后便知要生变数。果不其然,不久刘备就举兵抗曹。郭嘉遗言,司马懿用计深远,自己难及,不能用便应杀之。郭嘉为人谨慎,对威胁曹魏政权的人,宁肯错杀也不能放过。对刘备尚且提防至此,杀死司马懿也是为了以绝后患。  尽管郭嘉临死前如此劝谏曹操,曹操仍然未曾采纳。曹操临死前,也曾告诫曹丕提防司马懿,可惜曹丕仍然对司马懿极为看重。也正是因为如此,司马懿才能培植自己势力,最终夺权,可惜了郭嘉一番苦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16
朱元璋临终前没想到朱棣会反叛吗?他有没有留下对策?

朱元璋临终前没想到朱棣会反叛吗?他有没有留下对策?

  朱元璋,即明太祖,他是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之所以会大肆屠戮功臣,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为了确保皇太孙朱允炆能够顺利即位,并坐稳皇位。然而,最终的事实证明,大臣们的确无人造反,偏偏是燕王朱棣将侄子从皇位上推了下去,那么煞费苦心的朱元璋,为何对这些藩王没有丝毫防范之心呢?  朱元璋没想到藩王造反,朱棣基本属于被逼造反  为了确保朱允炆能够坐稳皇位,朱元璋主要的清除对象,便是那些难以控制而又声望卓著的开国功臣,而对于自己的儿子们,朱元璋根本没想到他们会造反,因而防范心理显然不是太强。  朱元璋当初为了守护明朝边疆安全,这才分封诸子为王,并赐予其一定统兵之权。朱元璋在世之时,藩王们之中虽说有几个平日里多有违法之事,但总体倒也算安分,因此朱元璋又岂会疑心他们?  实际上,朱元璋的儿子们其实最初也并无造反之心,燕王朱棣之所以最终会造反,基本是被朱允炆逼上了绝路。  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1398年6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同年五月十六,年仅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然而,朱允炆即位还不到两个月,朱棣的同胞兄弟周王朱橚便被以意图谋反为由,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华。同年十二月,朱允炆又下令对北平官员进行调换,任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不久又令都督宋忠屯兵开平,并调走了原本隶属于朱棣管辖的军队。  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燕王朱棣派长史葛诚入朝奏事,朱允炆则趁机收买其为燕王府内应,葛诚回到北平后暴露,这使朱棣觉察到朝廷的险恶用心,于是亲自入朝试探,预感到形势不妙后,返回燕王府后便以患病为由闭门不出。  建文元年(1400年)四月,齐王朱榑也因意图谋反被废为庶人,囚禁于京城。不久,代王朱桂也被废为庶人,软禁大同;湘王朱柏同样被人告发谋反,朝廷军队包围湘王府,朱柏不堪受辱,与妃妾等阖宫自焚而死。  同年六月,建文帝又削岷王,废为庶人,迁漳州。同月,燕山百户倪亮上书,言称燕王朱棣与于谅、周铎等人密谋造反,朝廷下令将于谅、周铎捉拿至京师处死,并下诏斥责朱棣。兄弟们的遭遇,再加上自己周遭的形势,此时的朱棣恐怕已经是心惊胆战、草木皆兵了,但他仍然没有想要造反,而是希望能够苟全性命,为此不惜装疯,但却被长史葛诚戳穿。  建文元年(1400年)七月,朱棣派人前往京师奏事,结果使者被齐泰等抓获审问,言行逼供之下,使者无奈只得承认燕王朱棣密谋造反,于是朝廷下密旨,令张昺、谢贵逮捕燕王府的官属,张信逮捕燕王本人。七月初四,接到密旨的张昺、谢贵率兵包围燕王府。  然而,奉旨捉拿朱棣的张信,却提前将消息透露给了朱棣,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摆在朱棣面前的只剩下了两条路,要么束手待毙,要么起兵造反。于是,朱棣用计捕获张昺、谢贵、葛诚、卢振,将四人全部处死,随即起兵造反。  如上,朱允炆削藩其实并无问题,但其不仅手段阴险(先有人告发谋反,后突然派兵抓捕),而且太过狠辣(全部废为庶人,迁居边荒之地)。即使如此,朱棣最初也并未选择造反,面对朝廷的步步紧逼,朱棣先是闭门不出,后又装疯自保,然而朝廷仍未打算放过他,当朱棣被逼入退无可退的境况后,不想像其他藩王那样被废的朱棣,也只剩下了造反一条路可走。  朱元璋虽未留下后手,但依其布局朱棣毫无成功可能  正如前文所述,朱棣的造反本就是被逼出来的,朱元璋自然不可能有所防范。但是,朱元璋虽然没有留下后手,但如果一切按照朱元璋原本的布局,那么朱棣即使造反,也基本毫无成功的可能,可这一切偏偏全被朱允炆给破坏了。  1、藩王原本可互相牵制,削藩却给了朱棣空间。朱元璋虽然大封诸子,但诸王之间却形成了相互牵制的关系,我们就以燕王朱棣为例,其东北有辽王,北方有宁王,西边是谷王、代王、晋王,而其南下途中则有齐王、鲁王、周王,要这道这些王爷都曾有带兵经历。这种情况下,朱棣一旦起兵谋反,立时便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然而,建文帝削藩之时,却先后将周王、齐王、代王全部废除,又将谷王囚禁、辽王也在朱棣起兵后被召回南京,再加上晋王朱棡、鲁王朱檀也在朱元璋驾崩前夕薨逝,宁王在削藩后又自身难保。如此情形之下,反而使得朱棣失去了牵制,拥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这也是其起兵后能迅速控制河北地区的重要原因。  2、朱允炆并非无将可用,但其却偏偏用人失当。虽说朱元璋在位后期屠戮了大量功臣,但当时朝廷也并非没有能征善战之将,纵观整个靖难四年,平安、徐辉祖、瞿能等人都表现极为出色,但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有的是畏手畏脚、不敢大胆启用,有的则是因为与朱棣有关,不敢予以重用。那么朱允炆启用的都是什么人呢?其先后启用了耿炳文、李景隆、梅殷三人为帅,其中除了耿炳文曾有一定的战争经验之外(还因一次小败而被撤换),而李景隆只是曾经负责练兵而从无带兵经验,而驸马梅殷虽然曾受朱元璋遗命辅政,但他也仅仅参加过一次检阅凤阳留守司军队的经历。结果,导致朝廷白白损耗百万大军,反而使得朱棣越战越勇。  3、原本是以天下敌一隅,却因改革不当失去支持。朱元璋虽然是位好皇帝,但对待官员却极不友好,因此满朝文武对于朱允炆这样一位“仁厚”君主,本是抱有极大憧憬的,但朱允炆上台后的一系列改革,却使其失去了朝臣们的支持。朱允炆即位后,便开始重用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三人推行改革,这三位虽然是饱学之士,但却没有任何执政经验。其中,黄子澄和齐泰两人倾向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他们的目标便是改组国家的行政和加强皇帝的权威;而方孝孺则更为极短,他始终坚持以恢复“周礼”为目标,完全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于是,在这三位的改革大将的操持下,今天改革衙门的名字,明天改革地理名称,今天裁撤这个衙门的官员,明天又为另外一个衙门提拔官员,结果非但没有改出个明堂,反而把朝廷搞的乌烟瘴气,官员、百姓对此都极不适应,这是导致靖难四年朝廷实力未能完全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4、朝廷兵力原本较充裕,朱棣南下却毫无抵抗力。明朝初期,在卫所制尚未完全崩溃的情况下,明朝各地军队的战斗力尚有保证,而坐拥天下的朱允炆,在兵力上本应处于绝对的优势。但是,明初镇守各地的武将有不少都是曾随藩王出征后晋升上来的,这些武将与藩王的关系极为密切,再加上朱允炆的重文轻武和朱棣“清君侧”的起兵理由,导致各地武将在靖难中始终呈观望态度,更有大量武将直接望风而降,朱棣南下成功渡江便有守江将领投降的原因。要知道洪武年间南京驻扎有多达48卫大军,总兵力多达近40万,结果当李景隆遭遇两次战败后,朝廷竟然出现了兵力不足的情况,最终不得不从京营抽调兵力,最终导致京营兵力空虚,再由大臣外出募兵补充京营,可是还不等这些募兵大臣回来,朱棣便迅速渡过长江,一口气杀到了南京城下。  综上所述,朱元璋临终之前,根本没有预料到藩王会造反,因此并未留下什么对策,然而即使如此,朱棣本来起兵造反的成功率也几乎为零,但偏偏是由于朱允炆的一系列奇葩操作,最终导致自己战败,使得朱棣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位造反成功的藩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15
刘邦临终前为什么要杀掉樊哙?他老糊涂了吗?

刘邦临终前为什么要杀掉樊哙?他老糊涂了吗?

  刘邦,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据记载,汉高祖刘邦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很可能是他被立为汉王之后得到的戚姬。  戚姬,定陶人,又称戚夫人,与刘邦相亲相爱了十个年头,在刘邦身后被吕雉迫害,双脚、双手被剁,头发被剃光,耳朵被熏熟,嗓子被毒哑,眼珠被挖掉,而后被扔到猪圈,赐名“人彘”。  汉十二年,燕王卢绾谋反。  彼时的汉高祖刘邦,已在平定淮南王英布的战争中负重伤,病入膏肓,眼看将不久于人世,没法再次御驾亲征前去平叛,于是任命樊哙为左丞相,率兵前去平叛。  卢绾很机灵,没跟刘邦派来的樊哙硬碰硬,而是带着一千多心腹守在长城外,等待刘邦病愈,再主动到刘邦面前负荆请罪。  就这样,樊哙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定了燕地。樊哙尚在燕地,未及班师回京,刘邦就派周勃来接替樊哙,派陈平对樊哙处以极刑。  为什么刘邦要杀掉樊哙,是刘邦已经老糊涂了吗?还是刘邦别有深意呢?  实际上,刘邦之所以要除掉樊哙,是因为刘邦掌握了樊哙要在他刘邦身后杀害他刘邦第三子刘如意的证据。  虽然史书的记载是,有人诬陷樊哙,但从史书上的蛛丝马迹来看,应该不是诬陷,而是确有其事。  向刘邦报告樊哙计划的人明确指出,樊哙要在刘邦死后立即动手,以燕地之兵来击杀赵地的赵王刘如意。  这个一个很恐怖的细节,皇帝的身体状况是高度机密,如果说向刘邦报告樊哙计划的人是在诬陷,那报告的人又如何知道刘邦马上就要死掉了呢?  这不科学啊。  报告的人不知道刘邦就快要死掉了,那樊哙又如何知道呢?  报告显示,樊哙应该是通过吕后知道的。  而吕后又是如何知道刘邦就死掉了的呢?  吕后是从医生那里知道的。  刘邦生病后,吕后找了医生给刘邦看病,刘邦拒绝医治,随后赏了五十斤,开始等死。  吕后会不向医生询问刘邦的病情吗?  肯定会问的啊。  吕后询问之后,医生会不如实回答吗?  不会,医生只会如实回答。  既然吕后会问,医生也会如实回答,那么吕后自然就很清楚刘邦的身体状况,清楚地知道刘邦很快就要死掉了。  吕后是樊哙的大姨子,樊哙必然会选择站在吕后那边,站在吕后那边,保刘盈,牺牲刘如意,对吕后和樊哙来说,都是最好选择。  但樊哙的选择其实是在伤害刘邦,手心手背都是肉,刘盈是刘邦的儿子,刘如意也是刘邦的儿子,刘邦自然不希望两个儿子中的任何一个被除掉,于是,刘邦只能选择除掉樊哙。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陈丞相世家》、《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03
郭嘉临终前为何力劝曹操诛杀司马懿?他是如何洞悉司马懿的心思的?

郭嘉临终前为何力劝曹操诛杀司马懿?他是如何洞悉司马懿的心思的?

  郭嘉是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他临终前力劝曹操一定要诛杀司马懿,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要是一定要让大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谋士,大家肯定能够说出的就是诸葛亮的名字,毕竟作为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所做出的贡献的确能够让很多人记住。然而除开他以外,与之相对的曹操也是很多人讨论的对象。  作为一个乱世奸雄,曹操有着自己的雄才大略,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无数的人追随他,从而最后能够让自己成就一番霸业。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就是在曹操的麾下干了很长时间的郭嘉。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郭嘉在曹操的麾下,最后力劝曹操一定要诛杀司马懿,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郭嘉能够猜到司马懿最终会造反呢?而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也许我们见过太多的人用武力征服周围让自己成就霸业,可是却很少有人能够通过隐忍,在最后的时期显现出人生的高光。司马懿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作为一个历经三朝的人物,在自己七八十岁的时候依旧能够用自己的实力夺下政权,这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可是他却做到了。但是作为一个隐忍了这么多年的人,却被一个人看出了他的心思,这个人就是郭嘉。虽然最后的劝谏曹操并没有听从,但是我们依旧可以看出国家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  那么他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知道了司马懿有这样的一个心思呢?  第一,善于观察。作为一个在自己的工作上非常严谨的人,他一直以来都非常的注重细节,而这种细节控也让她有了别人所没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才干。任何一个人想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必须要有一个平台,而他就是凭借着自己对于领导的观察,发现了袁绍其实并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因此他才会宁可在家玩6年,也不会选择跟这样一个没有用的人。等到曹操需要人才的时候,他就被自己的好朋友推荐到了他面前。在与曹操的只言片语之间,他已经能够想象出这个人未来的发展,以及这个人的才干,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会心甘情愿地在他手下做事。  第二,高瞻远瞩。并不是所有有才干的人都会被受到重用,而他之所以能够让自己屹立于这样的官场当中,自然与他自己对于未来形势的把控有着极大的关系。若说他的智慧其实并不是我们能够企及的,作为一个谋士,他在很多次的事情当中都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在自己识人的基础之上,还能够对事情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判断,这种判断是依据于自己的经验,以及各方各面的考虑。对事情有着高瞻远瞩的视角,那么他做起事情来也一定非常的简单,就是因为这一点使他能够看出司马懿的心思。  第三,发现问题。正是因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判断,使得郭嘉对于司马懿有着非常不好的印象,然而他在这样的位置上却不能够将这件事情直接说出来,所以他只能够在暗地里默默地去观察。然而这一观察就让他发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司马懿的一些小心思,就有着一些擅离职守,或者故意为难的举动,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断定了自己的猜测。当然这些推测也并不能够将这些露出来的马脚作为他的证据,于是他只能够最后劝曹操这样做,因为杀错了总比留下后患要好得多。  当然我们也必须要知道的是,虽然这件事情最后没有成功,我们却能够从其中发现郭嘉在知人善任识人辨认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古代的模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及在战争当中也是获得判断的首要因素。可是最终曹操没有听劝,甚至于曹丕也没有听劝,使得自己的国家最终走到了尽头,被司马懿直接一举拿下,这是历史的必然性,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失误的判断所导致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14
红楼梦中秦可卿在临终前说了些什么话?-趣历史网

红楼梦中秦可卿在临终前说了些什么话?-趣历史网

  红楼梦中秦可卿在临终前说了些什么话?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我们都知道,秦可卿是红楼梦里谜一样的人物,她去世之时,曾托梦王熙凤交代后事。也正因此,脂砚斋后来命曹雪芹删去了关于秦可卿的“更衣,遗簪诸文”。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看得出秦可卿为贾府将来所做的打算,所费的苦心,然而王熙凤作为局中人,并没有参破其中深意,依旧是执迷不悟。  秦可卿最后给凤姐留下两句话,让她一定要记着,这两句话是: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就这两句话,甲戌本有两句批语: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又:此句令批书人哭死。  为什么批者看到这两句话有如此大的情绪波动呢?秦可卿留给凤姐的这两句话里,到底隐藏了哪些深意呢?  秦可卿托梦让王熙凤“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这样的话,日后家族“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久。”  我们知道,贾府最终是败落的,且“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以让批者“堕泪”“哭死”的两句话里,大约隐藏着当年曹家真事。曹家的败落也许跟贾家一样,皆因当初“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致家族覆灭惨剧。  曹公有感于此,因而让“历史重现”在小说之中,以秦可卿梦中魂托凤姐一事,来再现昔日家族败落因由。遗憾的是,王熙凤却浑然不觉,最后同样走了老路。  我们先说第一句。我们知道,红楼梦里的“三春”有两种意思,一则指迎探惜三春,一则代指三个春天,也就是三年的时间。  元春判词里有“三春争及初春景”,按语意指迎探惜三春;惜春判词里也有“勘破三春景不长”,这里三春又指“元迎探”三春。宝琴作柳絮词时也有“三春事业付东风”,这里的“三春”应是指春天的第三个月,即暮春,似乎也是寓意“迎探惜”三春。  其实无论是指人还是指光阴,广义上来说,都说的是时间的消逝。因此,“三春去后诸芳尽”我们可以理解为当迎探惜三春各自出嫁的出嫁,出家的出家之后,也就是群芳流散之时。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三年之后便是群芳流散之时。  从曹公用词来看,这句话大约是以人寓事,即通过迎探惜三春的归宿,来写大观园群芳之流散,女儿之薄命,也是暗写贾府之败落。  再看第二句,什么是“各自寻须各自门”?比如迎春嫁给了孙绍祖,探春为家族远嫁,惜春选择了出家,虽然各自皆有不得已,但却又不得如此,这不正是各自寻须各自门吗?  红楼梦曲子最后一支是“飞鸟各投林”,又有秦可卿所言“树倒猢狲散”的俗语,都是此意。也就是说,当贾府这座大厦轰然倒塌之时,什么骨肉至亲,什么夫妻和顺,什么兄友弟恭,都不再重要,有的只是各人顾各人。  因此,当元春省亲来家时,即便是多次当众流泪,最终还是要趁着黑夜回到那个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是她的宿命;当迎春来家省亲时,即便是哭诉孙绍祖如何欺凌她,作为主母的王夫人,也只能说一句那是她的命。  所以,我们很容易也能想到,即便志向远大,才干卓著如探春,当为了家族为了利益需要牺牲她时,她也无路可选,只能凤冠霞帔,在亲人的注视下,缓步走上官船,驶向三千里之外的远方。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抄检大观园之后,小小年纪的惜春,誓要与自己的生身之地宁国府划清界限。她早已打定主意,要远离这污浊不堪的豪门,逃离这充满是非的俗世,青灯古佛虽也未必六根清净,但那是她当时唯一的出路。  这两句话是秦可卿对王熙凤说的,为什么她会对凤姐说出这样的忠告呢?因为此时的王熙凤大权在握,是荣国府的大管家,是这座豪门日常事务的执行者。只要她想,当时的她是有能力去为家族做出一番谋划的。  然而,王熙凤不仅没有这么做,她甚至在另外一条路上越走越远,就在秦可卿死亡不久,王熙凤便弄权铁槛寺,贪财害命,且越来越变本加厉起来,如此也更凸显了红楼梦的悲剧效果,以及贾府败落的必然性。  秦可卿刚交代完这两句话,“只听二门上传事云板连叩四下,将凤姐惊醒。”这是秦可卿死亡的丧音,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别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7
韩信的一生得四个贵人相助,他临终前为何还高呼后悔?-趣历史网

韩信的一生得四个贵人相助,他临终前为何还高呼后悔?-趣历史网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刘邦评价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后世以此称之“汉初三杰”,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在楚汉之战中,被封为齐王,一度能与项羽、刘邦争锋。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韩愈的《马说》中,有着这样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良马如果没有伯乐,也只能和普通的马一样受无知小人的腌气。马是如此,人亦是如此。即使再有才能,如果没有贵人赏识,最终也只能泯然于众人之间。  今天,我们要讲的主人公正是因为有了贵人的相助,才能被刘邦赏识,最终封爵称王。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熟知的“胯下之辱”的主人公韩信。但有了贵人相助,封爵称王的韩信为何最终会落得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惨下场呢?甚至在临死前还高呼后悔的呢?这一切,都要从韩信一生中的四位贵人说起。  韩信一生有四位贵人,他为何后悔没听第四位贵人的建议?  漂母赠饭 一语点醒梦中人  韩信十八岁时,母亲在贫困交加中去世。在安葬完母亲后,孤身一人的韩信无处可去。这时,南昌的一位亭长见他气度不凡,非凡夫俗子,就邀请他到自己家做门客。  然而日子一久,亭长的妻子看韩信并无才能,开始不愿意了。有一天,韩信照常到亭长家吃饭,却被告知今日饭做早了,现在已经没有饭了,韩信知道自己被嫌弃,就愤怒地弹剑高歌,拂袖离去。  韩信离开亭长家后,只能靠捕鱼、打猎来勉强度日。有一天,饿了一天的韩信来到河边钓鱼,希望能钓上几尾鱼来抚慰早已饿得饥肠辘辘的自己。  一个小时过去了,连一尾鱼都没有钓上来,韩信看了看天色已晚,就收起了鱼钩,正打算打道回府。忽然听见有人呼唤自己。韩信抬头向声源处望去,发现呼唤自己的竟是那位经常在河边帮富人家洗衣物的漂母。  漂母挎着篮子走到韩信面前,掀开竹篮,从篮子里端出一碗饭,递到了韩信的手里,招呼着韩信让他赶紧吃。韩信闻着饭香味,终于忍不住了,端过碗,开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后,韩信擦了擦嘴,刚要向漂母道谢,漂母却端过碗,转头走了。  一连数日,漂母每天都会给韩信带一碗饭吃。两人之间也渐渐有了忘年之谊。有一天,漂母向韩信告别时,韩信向漂母许下来日定会报答的诺言。  谁知漂母听了,生气地说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何其可悲!我给你饭吃,是可怜你一个年轻人,却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并不是要你报答!”韩信听了,感觉无地自容,开始自我反思,从此便不再消沉下去,离开淮阴,入世建功。  犯法将斩 夏侯婴救其命  韩信入世后,先是听说项羽叔侄在下邳招兵买马,起兵反秦,就持剑去投奔项羽,在项羽军中建功。他一步步爬升,成为军中的一名郎中小官,他多次向项羽献计,但项羽一向目中无人,并不将地位低下的韩信看在眼里。所以,都未采纳他的建议。  韩信经此一事,看透了项羽一意孤行的性格,明白他并不是一个值得追随的领袖。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韩信偷偷地从项羽的军营里溜了出来,去投奔了刘邦。到了刘邦的阵营后,却被安排做了一个小官。韩信虽然心有不满,但也只能等待建功时机的到来。  谁知,建功的机会没等到,等到的确是砍头的消息。因为韩信在入汉营后,一心想要当大将军,整日心不在焉的,他的部下见他无心管理,也开始放肆了起来。在一次聚会上,不小心将军营里的粮仓给点了。这时的刘邦极其重视粮草的问题,规定如果一人犯错,与他相关的人都要处死。  就这样,还未扬名天下的韩信就被五花大绑地送上了刑场。正当刽子手要行刑时,韩信高声喝道:“难道汉王不想得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当时的行刑官夏侯婴看到韩信出语不凡,临危不惧,来了兴趣,就与韩信攀谈了起来。  两人一见如故,夏侯婴当即释放了韩信,并感慨道:“想不到我这次出城竟然碰到了这个真正的壮士啊!”随即,夏侯婴将韩信带到了刘邦的住所,向刘邦举荐韩信。刘邦虽然并不认为韩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还是给他官升一级。而韩信也因此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三个贵人。  萧何举荐韩信 官封大将军  韩信被刘邦封为治粟都尉,主管军粮,而当时刘邦军中所有的粮草都由萧何掌管。俗话说得好,“近水楼台先得月”,韩信隶属于萧何手下,这给了韩信和萧何接触的机会。  有一次,韩信去向萧何汇报任务,萧何看着眼前这位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想起了夏侯婴曾给刘邦推荐过他,说他熟读兵法。因此,他便与韩信讨论起兵法来,萧何看着侃侃而谈、讲得头头是道的韩信,觉得夏侯婴果然没看错,他真是一个经天纬地之才啊。  萧何不忍看着人才被埋没,就打算和汉王的几个心腹一起联合起来,举荐韩信。然而,平民出生的刘邦认为韩信只不过是一个好吃白食的没落贵族,不值得重用。萧何只能悻悻地退下。  过了几天,韩信见刘邦一直没有封自己为大将军,就打算离开刘营,另寻他主。萧何听到韩信出城的消息,连忙骑马追了出去。这就是我们常听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萧何用计将韩信劝回了军营。再见到刘邦时,萧何借此趁机再次向刘邦举荐韩信,并暗示刘邦,要封韩信为大将军。  刘邦虽然还是满腹怀疑,但是为了稳住萧何,也想看看这个韩信到底有什么本事,能让这么多心腹举荐他。就答应将韩信封为大将军,并为他准备坛场,举行封大将军的仪式。正是因为有萧何的多次举荐,韩信才能被封为大将军,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前半生。  韩信功高震主 临终悔其未听贵人语  韩信出任大将军后,打得楚军节节败退,为了稳定齐国,并给予项羽最后一击,韩信上书刘邦,想让他封自己为齐王。刘邦虽然心怀不满,但也只好册封韩信为齐王,镇守齐国。这时候的韩信也就遇到了他的第四位贵人——蒯通。  蒯通是韩信身边的一位谋士,韩信非常重用他,蒯通自认为自己的才能并不比张良、陈平这些“帝国级”谋士逊色,因此,蒯通不愿屈居人下,如果蒯通想要成为“帝国级”谋士,就只能依靠韩信离汉自立为王了。  有一天,在一场宴会上,蒯通趁机提出了“三分天下,以建万世之业”的计策。然而,当时的韩信认为汉王对他恩重如山,不愿做不仁不义之辈。蒯通早预料到,愚蠢的韩信还没有认识到刘邦的真面目,只能再次劝说:  “狡兔死,走狗烹,您虽位居臣下,却有着举世之才,大王怎么会放过你的?现在不杀你,只是因为你的能力啊!”  韩信听了,内心虽有所动摇,但还是不愿意背叛汉王,自己又立下了惊世奇功,汉王不会亏待自己的。于是就拒绝了蒯通的建议。蒯通虽然失望,但还是做了最后一搏,他大骂韩信:“今日不自立,他日便为人俎上的鱼肉,奈何!奈何!”说罢,便起身离去。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在全国施行郡县,韩信被改封到楚国,被称为楚王。韩信到了楚国后,对过去羞辱过自己的人宽松大度,这些事迹传开后,百姓们纷纷称赞韩信的大仁大义。韩信在楚国的威望也越来越高。然而,刘邦听着这件事,心里却开始担心起来,害怕韩信会谋反。  刘邦的心腹看出了刘邦的担忧,就主动为刘邦献上一策。刘邦就根据计策慢慢地削弱韩信的兵权,最后将他贬为淮阴侯。刘邦将韩信贬为淮阴侯后,害怕韩信回到领地回起兵造反,于是,将其软禁在国都。  韩信深知刘邦畏惧自己的才能,想要置自己于死地,就想尽一切办法装疯卖傻,隐藏自己。然而该来的还是没有躲过去,在宫中的吕后,趁机叫来丞相萧何,同他一起商量杀韩信的计策,萧何以举办庆祝大会为借口将韩信引到长乐宫,给他按上了一个谋反的罪名,将他当场诛杀。  韩信怎么也没想到,为刘邦打下天下的自己最终会落得一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惨下场。他不禁留下了悔恨的泪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结语  纵观韩信的一生,从寄食亭长家的没落贵族,到入世建功,官至大将军,封爵称王,到最后,兔死狗烹,身死族灭,可以说,他的一生,因这四位贵人而辉煌,也因未听贵人的话而落得个身死族灭的悲惨下场。这不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17
刘备临终前托孤诸葛亮与李严,为何李严没有待在成都?-趣历史网

刘备临终前托孤诸葛亮与李严,为何李严没有待在成都?-趣历史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身为刘备托孤的二号人物,李严为什么不在成都而常驻永安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永安白帝城(今重庆市)。由于后主刘禅年幼,刘备在临终前托孤于蜀汉丞相诸葛亮。不过诸葛亮并非刘备唯一指定的托孤大臣,同为托孤大臣的还有李严。  昭烈帝刘备去世后,蜀汉基本形成了以诸葛亮为首、李严为辅的执政格局。但奇怪的是,身为刘备托孤的二号人物的李严却没有和诸葛亮一样待在成都而是常年驻守永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刘备去世的时候是蜀汉外部环境最为险恶的时候,实力大损还同时与曹魏、东吴对立。当时蜀汉最大的威胁是东吴,而永安是对抗东吴的一线。刘备在夷陵大败后不回成都也是为了防吴。  另外,曹魏在夷陵之战后大举进攻东吴,差点就拿下了荆州。如果曹魏占领荆州,那么便可以从永安沿长江直接进攻蜀汉中心。于是永安成为蜀汉当时仅次于成都的战略要地,须派重臣驻守。  正因如此,蜀汉的一号托孤重臣诸葛亮在成都辅佐刘禅,二号托孤重臣李严率大军防守永安。当年孙策去世后,张昭便在东吴的统治中心辅佐孙权,而周瑜则率军防守东吴西部的战略要地。  可以说李严驻守永安非常符合他二号托孤重臣的身份。但人算不如天算,蜀汉之后重新与东吴结盟,而曹魏也停止了大规模南下。永安的战略意义大幅下降,驻守永安的李艳也就被边缘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05
唐高宗在临终之前,究竟留下了哪些政治安排?-趣历史网

唐高宗在临终之前,究竟留下了哪些政治安排?-趣历史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唐高宗临终前的政治安排为什么没有阻止武则天控制皇权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逝于洛阳。唐高宗在临终之前留下政治安排:“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试图追求唐朝皇位平稳地传承。  可是就在唐高宗去世后不到两个月,他临终前的政治安排就随着武则天废除唐中宗而终结,皇权彻底被武则天控制,为其称帝奠定了基础。那么唐高宗临终前的政治安排为什么没有阻止武则天控制皇权呢?  首先,唐高宗虽然在临终前的政治安排中制定了阻止武则天控制皇权的措施,比如以“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避免武则天搞“垂帘听政”。但由于早年的经历,唐高宗对于大臣的防范要超过武则天。  正因如此,唐高宗临终前的政治安排以防范大臣专权为主,防范武则天是次要的。于是唐高宗便安排唐中宗和武则天控制皇权,唐中宗在宰相裴炎的辅佐下处理朝政,首要防范的对象是以裴炎为首的大臣。  其次,在“相夫理政”的几十年皇后生涯中,武则天积累了足够的声望和经验,确定了仅次于唐高宗的权力位置,对亲生儿子唐中宗又有礼法的优势。只要让武则天控制部分皇权,就会不可避免地扩大权力。  最后,再好的政治安排要靠正确的人选才能落实。按照唐高宗的临终政治安排,唐中宗在武则天监督下负责决策,再与裴炎处理朝政,三者形成以唐中宗为中心的政治平衡,为唐中宗争取时间来经营根基。  可是唐中宗刚一登基就想打破这个政治平衡,还先从削弱裴炎的权力下手。裴炎也不是个大公无私的臣子,便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而主动寻求武则天的支持。结果就是武则天和裴炎联合起来逼唐中宗退位。  综合来讲,唐高宗的主观意愿、武则天的客观实力和人选失误导致唐高宗临终前的政治安排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被终结,为武则天成为女皇帝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30
刘备临终前为何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趣历史网

刘备临终前为何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趣历史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汉昭烈帝刘备是怎么知道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诸葛武侯第一次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失街亭。根据史书记载,汉昭烈帝刘备临终前曾经提醒诸葛武侯:“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世也以此宣扬刘备的识人之明。  不过刘备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掐指一算就知道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肯定是刘备在某个时间或通过什么事发现了马谡的缺点。那么昭烈帝刘备是怎么知道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呢?  马谡是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市)人,哥哥马良是季汉的重臣之一,兄弟五人被评为“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马谡出任荆州从事并跟随刘备进入益州,先后担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隽太守。  从早年的经历来看,刘备对马谡是非常重用的,马担任县令的绵竹县和成都县都是益州的战略要地。出任越隽太守更是让马进入季汉的地方重臣行列,要知道季汉当时的地盘总共也就十几个郡。  马谡当越隽太守之时,蒋琬赋闲在家,费祎刚刚加入,魏延刚当上牙门将军,李严也不过是兴业将军兼犍为太守。可以说马谡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刘备此时对他的重用要超过很多日后的季汉重臣。  然而马谡的仕途在当上越隽太守后却急转直下,不仅越隽太守很快就不当了,刘备此后直到去世都没有再提拔马谡,还给了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评语。可见在越隽太守任上肯定犯了错。  由于史料的缺失,本文接下来的内容是根据史料记载的蛛丝马迹得出的一家之言,大家姑妄听之。越隽郡位于现在的四川省西昌市和云南省丽江市,在汉末三国是位置偏远并且民族矛盾较多的地区。  根据史书的蛛丝马迹,马谡在越隽太守任上的表现有两种记载:第一种是马谡根本就没去越隽郡上任,而是故意滞留成都。毕竟是从“天府之土”的成都调任“少边”的越隽郡,马谡不愿上任也不奇怪。  第二种是马确实去越隽郡上任了,但越隽郡在马谡当太守期间发生了叛乱。结果马谡没能力解决叛乱,反而是临近的犍为太守李严击败了叛军。此后马谡的仕途可谓急转直下,李严则是步步高升。  无论是哪一种记载,在越隽太守任上都严重辜负了刘备的期望,导致刘备对其作出了“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评价。而鉴于诸葛武侯与马谡的私人关系很好,刘备自然在临终前提醒诸葛武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22
孙策临终前为什么托孤于文臣张昭,而不是武将周瑜?-趣历史网

孙策临终前为什么托孤于文臣张昭,而不是武将周瑜?-趣历史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孙策临终前为什么将孙权托孤于张昭,而不是托孤于周瑜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对周瑜有很多美化的描写,导致小说中的周瑜形象要优于史书记载的周瑜。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在孙策平定江东时可谓战功赫赫,“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句话显得非常合理。  然而根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并没有突出的个人表现,小说里的高光时刻(推荐二张、计擒太史慈、计破刘繇等等)都是罗贯中替周瑜打得,罗贯中甚至将孙静败王朗的功劳给了周瑜。因此历史上的周瑜当时在孙吴军方的威望并没有小说中那么高。  最关键的是,周瑜在孙策打败刘繇后一度脱离了孙策集团而为袁术效力(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鉴于袁术集团与孙策集团的特殊关系和私人感情,孙策毫不在意周瑜离开自己而为袁术效力,还隆重欢迎了周瑜的归来,但周瑜终究算是跳过槽的人。  正因如此,周瑜在孙吴的资历是要比张昭、程普等人略逊一筹的,程普早年讨厌周瑜多少也与此有关。虽然周瑜重返孙策麾下后屡立战功,逐渐成长为孙策麾下的一等大将。但周瑜的资历和威望不足以让他成为孙吴的江北南渡士人集团的第一代表,这个位置一直是张昭的。  而江北南渡士人集团当时孙策集团的统治基本盘,托孤之臣肯定是要让统治基本盘的第一代表担任的。因此孙策临终前托孤于张昭,而没有托孤于周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1
诸葛亮临终前推荐了五个人,有一个却籍籍无名-趣历史网

诸葛亮临终前推荐了五个人,有一个却籍籍无名-趣历史网

  话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前,曾给长史参军杨仪推荐了五个人,这五人便是王平、廖化、张翼、张嶷、吴懿,后人呢,称他们为蜀汉后期的小五虎将,前四位都算还不错,可唯独吴懿这个人在正史或者演义中都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为何这么说呢?咱们来细细分析一二。  吴懿字子远,是衮州陈留郡人,他的叔父吴匡是大将军何进的下属官员,堂弟吴班也是蜀汉后期的领军大将,在黄巾之乱时,吴懿带领全家南下去避祸,他父亲因为和西汉的皇族后裔刘焉交好,所以在刘焉担任益州牧后,这吴懿带全家不远千里去投奔。  东汉和西汉时期流传一种谶纬学,喜欢搞点什么预测未来的形式,这经学界的大咖董扶就是干这一行的,董扶当时告诉还在京城担任太常卿的刘焉,说益州分野有天子之气,刘焉信以为真,向朝廷请示去了蜀中做了益州牧。  吴懿呢,曾让看相的给自家亲妹看过相,这看相的称她未来富贵不可限量,而有不臣之心的刘焉为了验证这个说法,就让自己儿子刘瑁娶了吴氏,吴懿有了亲家身份,便成了刘焉的心腹,不过刘焉说来很悲剧,他长子和次子全在朝廷为官,不过先后惨死在董卓的旧部李傕手中,第三个儿子刘瑁是刘焉的继承人,不过刘瑁年纪轻轻却患了疯癫病,在这种重大打击下,刘焉得了背疽去世,而不久刘瑁也跟着病逝了,所以吴氏很年轻的时候,就守起了寡。  在刘焉的幼子刘璋成了益州牧后,吴懿依旧在蜀地为官,日子还是很潇洒的,公元212年,刘备进攻蜀地,对刘璋发兵,这中郎将吴懿联同张任、邓贤等人在涪城抵挡刘备的进攻,这安逸惯了的益州士兵怎么可能挡得住刘备,所以吴懿率部无奈退守绵竹,在张任被杀后,吴懿为了保全性命,主动选择了投降。  演义中的吴懿形象比正史的要丰满不少,在雒城大战中,吴懿被赵云生擒,他倒是想得开,既然被活捉,不如主动投降,于是他还给刘备当起了向导,有他的带路,蜀中一带的郡县纷纷投降,吴懿就受到了刘备的嘉奖。  当时孙夫人回到东吴后,众多属下纷纷劝刘备再娶一位,这吴懿抓住机会推荐了自家守寡的亲妹,不过刘备看到刘璋是皇族后裔,就感觉有悖伦理,这些大臣让刘备不拘小节,于是刘备就娶了吴氏为妻,顺便安抚了刘璋的旧部,吴懿因此升封为护军大将。  公元221年刘备在南方称帝,吴氏成了皇后,而吴懿早期看相的预言成真,他摇身一变成了国舅爷,位列关中都督,公元230年,诸葛亮派吴懿和魏延西入羌中,二人击败了郭淮的部队,吴懿以外戚的身份,直接官拜左将军,此后诸葛亮弹劾李严,这吴懿也帮了不少忙。不过在237年之时,这吴懿也因病去世了。观其一生,虽然无太大的战绩,但其运气真的没的说,投靠刘焉让他有了立身之地,而后投降刘备更是让他成了外戚,官拜汉中都督,结局圆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16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