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后血压会降低吗?血压是血液对血管的压力献血前注意事项。想像一下,你往一个气球里吹气,你吹的力气越大,气球壁受到的压力也越大。嘴向气球里吹气就好比心脏向全身血管泵出血液。血压高往往是因为血管壁弹性差,血压低可能因为心脏泵出血液的力量不足、心率过缓、血液量减少所致。献血后血压有可能由于血液量减少一过性减低,但这个血压改变很快就会被身体调整过来。 一次献血量一般为200毫升,最多不超过400毫升。而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为4.2~4.8升,献血量仅占全身血液总量的5%左右,即使一次献血400毫升,对于体重在50公斤以上,身体健康的人来说也很安全。 无偿献血利人利己,但是有些事项要注意:献血前1-2天多饮水,献血前状态良好(没有疲劳、空腹、不适、睡眠不足……)献血后24小时也要注意多饮水,不进行重体力劳动,不做剧烈运动,不喝酒,不喝浓茶、咖啡,2周内多吃点红色肉类,如果平时饮食正常就不必特意改变饮食。 杭州有几个献血点?分别在哪里? 杭州市中心有的献血点如下: 1、省血液中心武林广场献血点(周一至周日 08:00-17:00) 2、龙翔服饰城献血点 (周一至周日 10:00-17:00) 3、吴山天风献血点 (周五至周日 10:00-17:00) 4、长庆献血屋(杭州新华路54号) (周二至周六 9:00-17:00) 5、临平利群购物中心献血点 (周二、周六09:00-15:00) 6、临安衣锦街献血点 (周二至周日09:00-16:00) 7、富阳商业城献血点 (周三09:00-15:00) 向左转|向右转 扩展资料: 献血前的注意事项: 1、献血前最好带上身份证、暂住证、驾驶证、社保卡、士兵证、军人证、护照等身份证明; 2、献血前心情不要紧张,保持轻松愉快; 3、献血前两餐不吃高脂或高蛋白食物,如肥肉、鱼、油条等。以防止血液浑浊; 4、当日晨,应吃些清淡饮食,如稀饭、馒头、面包等。注意,献血前不能吃鸡蛋; 5、适当补充水分,保证血液不太粘稠; 6、献血前最好洗洗澡,换上干净内衣,特别是两个肘弯部要洗干净; 7、献血前一天晚上要早点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8、献血前一天和当天不要喝酒; 9、献血前要吃早餐 献血前一晚要保持良好睡眠,不宜做剧烈运动。献血前两天如有感冒、发烧、咳嗽等症状,应该暂缓献血;女性应避免在月经期间以及前后三天献血; 10、献血前几天应该以素食为主,少吃油腻的食物,也不要吃蛋白质过高的食物,这是为了确保血液的质量,避免血液中出现过敏的物质。 参考资料来源:浙江省血液中心——献血导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献血 义务献血对身体有没有影响呢? 社会上有不少人对无偿献血存在诸多误解:献血到底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献血时会传染疾病吗?什么情况下不能献血,哪些人不能献血?献血后身体多长时间可以恢复?现在就给大家进行详细讲解,以消除大家对无偿献血的误解。 1、献血400ml对身体有影响吗,献血为什么要献400ml? 《献血法》第九条规定: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二百亳升,最多不得超过四百亳升,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六个月。在很多欧美国家,每次无偿献血量450毫升到500毫升。 血液约占人体体重的8%,即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体内约有4000毫升的血液,一次献400毫升血液,只占全身血液的1/10,自身调节机制马上代偿,献血后有助于血液的新陈代谢,献400毫升对捐血者不会影响健康,同时科学地选择捐血量对受血者有三大好处: 一、输血传染病风险大大减少 血液被病毒感染初期,有一段时间,用现代化的技术不能检测到病毒标志物,这段时间称为“窗口期”,处于窗口期的血液已具有感染性。如果捐血者血液在“窗口期”内,受血者就会被感染。因此,输血尚具有一定的风险。通常失血病人临床用血一次至少400-600毫升以上,若一次献血200毫升,则一次输血至少需要两人-三人份血液,输血风险大大增加。 二、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输注单人份血液比输注多人份血的输血副反应减少一半以上。 三、输血免疫反应显著降低 血液是一种异体组织,一个人如果输入他人的血液可引起一些免疫反应,如HLA同种免疫引起的发热反应、血浆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等等。如果一次献血量为400毫升,可使受血者被输入的血液来源减半,致敏源减半,输血免疫反应显著降低。 2、献血会降低免疫力吗?—— 献血失去的白细胞一两天内就可以得到补充 献血会降低免疫力的这种说法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献血时所失去的白细胞和抗体,因为他们可以帮助人体有效的抵抗病原体微生物的感染,形成人体的“免疫防线”。的确,献血会使人体失去一部分血液中的白细胞与抗体,但是从通常献血量200ML-400ML来看,人体实际上失去的白细胞与抗体的数量是非常少的。而且,人体自身的血液一直都在不断新陈代谢,每时每刻都有许多血细胞衰老、死亡,例如白细胞的平均寿命只有10天,同时,又有大量新生细胞生成,以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所以,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2个小时就会补上,血浆中的抗体等蛋白质,由肝脏合成,一两天内就能得到补充,白细胞也就很快恢复到原来水平。 为了解多次献血对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如何,曾经有专家选择了献血年限在3~21年,献血10次以上,年龄21~49岁的30人,其中男女各15人,与20名从未献过血的、体检合格的正常人作对照,测定了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表明多次献血者除骨髓造血功能比对照组较旺盛外,细胞免疫功能无差别。 3、献血后会头晕眼花?—— 只是因为血压的轻微改变 血压是血液对血管的压力。想像你往一个橡胶管道里吹气,你吹的力气越大,管壁受到的压力也越大。嘴向管道里吹气就好比心脏向全身血管泵出血液。血压高往往是因为血管壁太硬了弹性差,血压低可能因为心脏泵出血液的力量不足、心率过缓、血液量少(受伤失血的人可能低到血压都测不到)。但这个血压改变很快会被身体调整过来。献血时,少量血液的失去会让一些献血者的血压暂时降低,从而出现“头晕眼花”的状况,但是也是一种非常暂时的现象。如果一次献血就老是低血压,那高血压患者不用吃药了,不如去放血好了;也不会有“充血性心衰”这种病了(外周血压太高了,心脏泵不动了)。 为了减轻或者避免献血后“头晕眼花”的状况,献血者一般在献血后都会被要求进行一段时间的原地休息,并且补充一些食物和水分。同时,献血者第二天起床的时候动作也要尽可能轻缓,感觉不适时尽量避免精细劳动。 4、其实献血还有意想不到的“福利” 坚持长期适量献血,特别是单献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有形成分,可使血液粘稠度明显降低,加快血液流速后,脑血流量提高,从而达到缓解或预防高粘血症,使人感到身体轻松、头脑清醒、精力充沛。 国外权威医学媒体曾经报道,体内的铁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0%,罹患癌症的几率就提高,适量献血可以调整体内铁含量,预防癌症。该文还提到,中青年女性因月经周期性失血损失了一定量的铁质,故未发现这类女性的含铁量与癌症发生有明显关系。 有研究表明,定期献血的人比不献血的人更不易衰老,一旦遇到意外事故也有较强的耐受力和自我调节功能。
党员义务主要有八条: (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党员的义务是什么。 (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3)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4)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5)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6)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7)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8)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社会上有不少人对无偿献血存在诸多误解:献血到底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献血时会传染疾病吗?什么情况下不能献血,哪些人不能献血?献血后身体多长时间可以恢复?现在就给大家进行详细讲解,以消除大家对无偿献血的误解献血的要求。 1、献血400ml对身体有影响吗,献血为什么要献400ml? 《献血法》第九条规定: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二百亳升,最多不得超过四百亳升,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六个月。在很多欧美国家,每次无偿献血量450毫升到500毫升。 血液约占人体体重的8%,即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体内约有4000毫升的血液,一次献400毫升血液,只占全身血液的1/10,自身调节机制马上代偿,献血后有助于血液的新陈代谢,献400毫升对捐血者不会影响健康,同时科学地选择捐血量对受血者有三大好处: 一、输血传染病风险大大减少 血液被病毒感染初期,有一段时间,用现代化的技术不能检测到病毒标志物,这段时间称为“窗口期”,处于窗口期的血液已具有感染性。如果捐血者血液在“窗口期”内,受血者就会被感染。因此,输血尚具有一定的风险。通常失血病人临床用血一次至少400-600毫升以上,若一次献血200毫升,则一次输血至少需要两人-三人份血液,输血风险大大增加。 二、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输注单人份血液比输注多人份血的输血副反应减少一半以上。 三、输血免疫反应显著降低 血液是一种异体组织,一个人如果输入他人的血液可引起一些免疫反应,如HLA同种免疫引起的发热反应、血浆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等等。如果一次献血量为400毫升,可使受血者被输入的血液来源减半,致敏源减半,输血免疫反应显著降低。 2、献血会降低免疫力吗?—— 献血失去的白细胞一两天内就可以得到补充 献血会降低免疫力的这种说法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献血时所失去的白细胞和抗体,因为他们可以帮助人体有效的抵抗病原体微生物的感染,形成人体的“免疫防线”。的确,献血会使人体失去一部分血液中的白细胞与抗体,但是从通常献血量200ML-400ML来看,人体实际上失去的白细胞与抗体的数量是非常少的。而且,人体自身的血液一直都在不断新陈代谢,每时每刻都有许多血细胞衰老、死亡,例如白细胞的平均寿命只有10天,同时,又有大量新生细胞生成,以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所以,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2个小时就会补上,血浆中的抗体等蛋白质,由肝脏合成,一两天内就能得到补充,白细胞也就很快恢复到原来水平。 为了解多次献血对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如何,曾经有专家选择了献血年限在3~21年,献血10次以上,年龄21~49岁的30人,其中男女各15人,与20名从未献过血的、体检合格的正常人作对照,测定了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表明多次献血者除骨髓造血功能比对照组较旺盛外,细胞免疫功能无差别。 3、献血后会头晕眼花?—— 只是因为血压的轻微改变 血压是血液对血管的压力。想像你往一个橡胶管道里吹气,你吹的力气越大,管壁受到的压力也越大。嘴向管道里吹气就好比心脏向全身血管泵出血液。血压高往往是因为血管壁太硬了弹性差,血压低可能因为心脏泵出血液的力量不足、心率过缓、血液量少(受伤失血的人可能低到血压都测不到)。但这个血压改变很快会被身体调整过来。献血时,少量血液的失去会让一些献血者的血压暂时降低,从而出现“头晕眼花”的状况,但是也是一种非常暂时的现象。如果一次献血就老是低血压,那高血压患者不用吃药了,不如去放血好了;也不会有“充血性心衰”这种病了(外周血压太高了,心脏泵不动了)。 为了减轻或者避免献血后“头晕眼花”的状况,献血者一般在献血后都会被要求进行一段时间的原地休息,并且补充一些食物和水分。同时,献血者第二天起床的时候动作也要尽可能轻缓,感觉不适时尽量避免精细劳动。 4、其实献血还有意想不到的“福利” 坚持长期适量献血,特别是单献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有形成分,可使血液粘稠度明显降低,加快血液流速后,脑血流量提高,从而达到缓解或预防高粘血症,使人感到身体轻松、头脑清醒、精力充沛。 国外权威医学媒体曾经报道,体内的铁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0%,罹患癌症的几率就提高,适量献血可以调整体内铁含量,预防癌症。该文还提到,中青年女性因月经周期性失血损失了一定量的铁质,故未发现这类女性的含铁量与癌症发生有明显关系。 有研究表明,定期献血的人比不献血的人更不易衰老,一旦遇到意外事故也有较强的耐受力和自我调节功能。
教育孩子是一门深不见底高深的学问处处贬低子女的父母,可现实生活中违背教育宗旨的家庭比比皆是,从孩子角度而言,是无可奈何的,只能听之任之。 教育始于家庭,父母长辈的言行举止,均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必须认识到每个人都会受两种教育,一种来自别人(家庭、学校、社会),另一种更重要的是来自自己。无论别人怎么评价或指责我们,在我们懂事之后,最佳办法是独立思考,建立信心、充实智慧,而不是抱怨别人。对于一个有志者,潜下心来,在图书馆信手取一本书,根据个人的天赋随意涉猎,可把我们领上完美性格、思想、精神境界的至高无上、无穷无尽的快乐境界。 如何看待从小贬低你到大的父母? 谢谢邀答! 看了这个提问,我很痛心:哪有亲生父母从小到大一直贬低自己儿女的?如果因为父母对自己要求过高,态度严厉,或是方法不当,批评过度,就说成是“贬低”,那就太让父母寒心了。 常言到“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十指不齐都连心,咬咬哪个都心疼”,天下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只不过爱的方式不同罢了。有的父母认可挫折教育,总是按照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名言,严格施教,批评的多,表扬的少;有的父母则按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现代教育理念,坚持表扬为主,很少对孩子实行严厉的批评教育;还有的父母不论长短对错,一味地娇惯子女,根本没有什么规矩可言…… 上述情况虽异,效果不一,但都凝结着父母的大爱之情和一片苦心。我劝天下的儿女,可怜可怜天下父母这真情,理解理解天下父母这苦心,消除误解,遵循孝道,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在孩子面前贬低妈妈是什么行为? 孩子面前贬低妈妈,这对整个家庭都是一种伤害。1.孩子是父母共同的孩子,无论父母任何一方多么无能,多么窝囊,孩子都会由衷的对父母有一份亲情和尊敬(除了有问题的子女),在子女面前贬低另外一方,肯定得不到子女的同情,同时子女会对抱怨的一方感到反感,并讨厌他总是引起家庭矛盾。实际上,父母任何一方都是自己的长辈,贬低任何一个人,其实就等于贬低子女本人,现在如果在子女面前把他的妈妈说得一无是处,那其实也等于宣判子女将来也必定没出息了。2.给孩子带来带来不安全感,在家里感受到不安定,觉得父母随时都要分开。父母的不相爱是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的。孩子的内心是脆弱与敏感的,生活中有些小细节,我们大人不注意,不代表孩子不会注意,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是需要家长们去维护的。3.一个家庭需要爱,夫妻之间的恩爱,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倍感温暖。生活在好的婚姻里的孩子,自信,开朗,有安全感。请立刻停止对家庭和孩子的伤害。 为什么父母总爱贬低自己的孩子 你好 第一、因为父母总是将他们未成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而孩子又总是会有他们自己的理想,这也就成了双方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了; 第二、父母贬低自己的孩子也是想用别的孩子来给自己的孩子做个榜样,激发自己孩子的上进心; 第三、这也是挫折教育的方法之一; 第四、…… 原因有很多,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孩子是要鼓励的,鼓励与挫折是相辅相成的 祝愿天下的父母都会有一个可以让他们骄傲的孩子,也祝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有一双开明的父母! 同意. 对外人贬低自己的孩子 ,是谦虚. 对孩子直接说,是一种激励. 不要在意,当然要努力.把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好,做完美. 错,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乖,老公是别人的帅! 因为父母失败 子女对父母有哪些义务和权利? 根据《婚姻法》的有关规定: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禁止溺婴、弃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 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承担民事责任的义务。
导读有的父母生孩子又不养,老了又要孩子赡养费或者赡养,作为父母不养孩子,到老了想起孩子,才知道自己老了需要孩子赡养。 对孩子来说,那是一点亲情都没有,生的父母没有养父母的大,给人家养的孩子也就是不要才送别人养的,无论出于什么样情况,回到现实作为父母也没尽责任,也就凭孩子一片孝心了,念自己是亲生父母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也凭你自己的良心去尽孝了。 不得不说被送养的孩子,知道后一定是心酸,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妈的孩子像根草,不过人有两个阶段需要人家养。 若被遗弃的孩子与养父母之间收养关系成立,则被遗弃的子女与亲生父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赡养义务)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灭失,通俗的将就是说,被遗弃的孩子被他人合法收养,则孩子长大后对亲生父母不需尽赡养义务。 首先,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成年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明确了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而《婚姻法》对此作了更为详尽的规定。 《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因此,我国子女确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其次,我国法律中所规定的子女包括养子女。 根据《婚姻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之规定,国家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养父母和养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因此,在我国法律中规定的子女包括被合法收养的养子女。 再次,亲生父母与遗弃孩子之间的赡养义务因合法的收养关系而灭失。 根据《婚姻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之规定,养子女和生父母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由于赡养义务属于父母和子女间最为重要的权利和义务之一,因此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可知,若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孩子被好心人合法收养,则遗弃小孩长大后对亲生父母不需要尽赡养义务,而是需要对养父母尽赡养义务。 最后,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在法律上,被被遗弃的小孩长大后可以不承担对亲生父母的赡养义务。当然,法律也并不禁止遗弃的小孩长大后自愿对生父母尽赡养义务。 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遗弃行为在我国法律上是被禁止的,被遗弃的小孩长大后有权向实施遗弃行为的亲生父母主张自己的合法权利,如可以“遗弃罪”要求法院追究亲生父母的刑事责任,同时也可要求亲生父母依法承担支付扶养费的民事责任。 从法律上来说,父母已经主动放弃了对孩子的扶养,那也就主动放弃了孩子对他们的赡养。从情理上来说,孩子长大后,认不认他的亲生父母,是他的权力,法律上是不能强制的。 总之,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付出才能有收获,不然的话,这世上就没有善恶之分。 » 被抛弃的女儿有没有赡养义务 被遗弃的子女有赡养生父母的义务吗
房子作为不动产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现在的房价越来越高,很多家庭工作一辈子才能攒起首付的钱,就连现在的婚姻法对房产都有单独的规定了。所以,对房子的权利与义务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法律对房产证权利人、持证人、房屋共有人都有明确解释。 房产证的权利人和持证人概念解读 房产证权利人 房屋权利人是指依法享有房屋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房地产他项权利的法人、其他组织和自然人。所有权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物权。房屋所有权人对其拥有的房屋有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并有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持证人是指房屋的所有权证由谁来持有。无论房屋是单独所有还是共有都只有一个产权证,所以要有个持证人。共有房屋的每一个所有权人都可以叫做共有人,但持证人只有一个。如果房屋存在共有人,那么处置该房屋需要所有的共有人同时到场签字。 房屋共有人的权益与义务有哪些? 房产共有人有什么权利? (1)房产共有人享有同等的权利,承担共同义务共同共有房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的义务。换而言之,在共同共有关系存在期间,部分共有人无权擅自处分共有房产。在现实生活中,常会出现部分共同共有人伪造其他共有人签名或私章,擅自处分共有房产的行为。作为权益受到侵害的共有人,可以该行为未经自己同意为由,向法院主张该行为及相关合同无效,并且侵权人应将房屋状态恢复原状,并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经济损失。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在这种交易中,第三人取得房产的行为往往是善意的(这仅限于第三人不可能得知房产权属为共同共有),对该侵权行为不负责任。如果恢复原状将严重影响第三人的生活,那么侵权人应对第三方进行补偿或赔偿。 (2)共有房产的分割共同共有关系终止,包括共有人死亡、婚姻关系终止、共有等几种情况。对于共同共有房产的分割,有协议的按协议分割;无协议的应对共同共有房产进行等分。鉴于房产是特定物,受不可任意分割的限制,故多采用折价进行分割。无论是协议分割还是折价分割,原则上都应考虑共有人对共有房产的贡献大小,适当照顾共有人的生活、生产等。 (3)房屋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在共同共有房产分割完毕后,一部分房产所有人需要出卖其所有房产的,如果该部分房产作为未分割前共同房产的一个整体或配套使用,那么,另一部分房产所有人享有优先的购买权。 3、房屋按份共有人负有什么义务? 按份共有人按其份额对共有房屋享有权利,同时也要按其份额承担相应的义务。首先,应按其份额支付对共有房屋的管理费、修缮费、改良费等费用。其次,对共有房屋的处分,必须服从全体共有人的意志,如果共有人对共有房产的处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应按多数共有人或占有半数以上份额的共有人的意见处理,但不得因此而损害少数共有人或份额小的共有人的利益。 » 房产证的权利人和持证人概念解读 房屋共有人的权益与义务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