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与来自天南地北的臣子交流,如何解决语言障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古代中国地大物博,有着数十个省份,方言自然也是不同。古代的时候并没有普通话,那么在古代的皇帝在上朝处理政务时,究竟是怎么和来自全国各地满嘴方言的大臣交流的呢? 其实,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各地方语言的统一,这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精髓之所在。早在夏朝时期,就出现了官话,称作“雅言”,也就是“夏言”。意思就是接近于官方规定的标准、规范的语言。也就是按照这个去学习,也就差不多了,基本符合官方的要求,去做官的话,也就没啥障碍了。 这个“雅言”,不是所有的平民百姓都有机会学习这个“雅言”,仅仅是贵族子弟才能够学习。可以理解成古代学习“雅言”的,都是能够外出交流、做官的人都是贵族子弟,极少有底层的平民百姓。 而当时的语言并不是很发达,而大臣也是来自全国各地,都是各地的翘楚,汇聚一堂,自然要积极发言。 以明朝、清朝为例子,明朝将当时的南京话做为官方语言,而且还进行了一定的改良,并增加了洛阳的读书音。 其实古代也是有普通话的,古代都城在什么地方,那个京城使用的语言就是普通话,毕竟如果要在京城里边谋取生活,就要学习当地语言,至于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他不用到朝廷中去当官,很可能一生都走不出他那个小山沟,因此,他们说什么说话,也就无所谓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五湖四海\”的涵义 汉代的刘向《说苑·辩物》中说:“八荒之内有四海五湖是指哪五湖,四海之内有九州。” 据颜师古解释:八荒,乃八方荒极忽极远之地也。四海在《尔雅·释地》中:“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此书认为少数民族所住地是“四海”。也有人认为“九州”确被四海环绕。而《礼记·祭义》具体提到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但是没有明确的海域。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四海一也。”他的划分法与今天的海域划分有相似的地方。 五湖的说法也很多,近代一般以“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五大淡水湖简称”五湖”,现指的是: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目前全球通用的公历,历年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回归年”为依据,其长度为365.24天,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使用方便就将365天作为一年,这样每年要多出5小时48分46秒,每累计4年就是23小时15分 4秒,因此历法每4年设一个闰年,增加为366天,也就是多出了一个2月29日。 同时凡整百的公元年份则要能被400 整除才能定为闰年,这样每400年中刚好有97个闰年。 另外,我国传统的农历编排上,既要考虑太阳又要考虑月亮,农历中的一个月是按月亮一个“朔”(在天文上是月亮和地球黄道面相同的时刻)到下一“朔”之间的周期长短决定的,其实就是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平均值为29天12 小时44分钟。 由于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相对运动并非一成不变,因此这一周期也有长有短,有30天的是大月,有29天的则是小月。为保证农历每月第一天是朔日,所以大小月的安排并不固定,需要经过观测和推算来确定。正月初一的朔恰逢小月,因此大年三十只好被“省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