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亲政
宋哲宗赵煦亲政之后,为何会贬斥旧党成员

宋哲宗赵煦亲政之后,为何会贬斥旧党成员

  宋哲宗赵煦是宋神宗赵顼第六子,元丰八年即皇帝位。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宋哲宗赵煦是宋朝的第七位皇帝,在位十五年,他做皇帝的时候是北宋党争最激烈的时期,赵煦刚继位时因为年幼,由祖母高滔滔(宋英宗之妻,宋神宗之母)垂帘听政,高滔滔支持的是旧党(保守派)的主张,所以赵煦亲政以前是旧党拼命的打压新党(变法派),高滔滔死后,赵煦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执政,他是支持变法的,因此又开始大力提拔新党,拼命打压旧党。  赵煦初登基时只有九岁,被祖母高滔滔和旧党士大夫们看管的很严,即便他所崇拜的父亲宋神宗实施的一系列政策被几乎全部推翻,他也不敢表现出有反对的意思,所以他做皇帝的前八年过得很憋屈,为了能保存自己,赵煦一直隐忍不发,直到祖母高滔滔去世。  高滔滔死了,压迫得赵煦几乎喘不过气来的大山没有了,赵煦开始意气风发,他召回以章淳为代表的所有新党成员,贬斥几乎所有的旧党成员,除了新党的政治主张被他认同外,久被压制后而产生的报复性快感大概也占据了主要因素。在旧党代表中,赵煦最厌恶的有三个人。  被旧党强制安排的老师程颐  程颐和其兄程颢并称“二程”,是当时的儒家学派“洛学”(因其长期在洛阳讲学而得名)的创始人。他们主张的学说在后世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程颐是支持旧党一派的政治主张的,又有名气,因此被旧党选中为赵煦的老师(擢崇政殿说书),程颐的学说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其实是很有利的,程颐也试图以此来影响赵煦接受他的主张。  但程颐忽视了赵煦才十岁,年轻人是有叛逆心的,如果仅仅是灌输旧党的保守主张还很正常,那仅仅是政见不同而已,可程颐和其背后的旧党成员为了塑造他们心中的完美君王,不停的干涉赵煦的私生活,强制性的要求皇帝按照他们的标准来做人。札记《古今谭概》中记载:  程颐为讲官。一日讲罢,未退,上偶起凭栏,戏折柳枝。颐进曰:“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拆。”上掷枝于地,不乐而罢。  小孩子刚下了课,一时高兴,折根树枝来玩,也被程颐干涉批评,怎么能不让赵煦反感?程颐做为旧党选定的主讲老师,担负着监视、警告、改造赵煦这个皇帝的主要职责,他的教学方法不是循循善导。《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中记载:  颐每进讲,色甚庄,继以讽谏。  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而且是一个皇帝来说,在胸襟还没有养成的时候,程颐的这种教学方式是很让赵煦厌恶的。程颐后来因为得罪了太皇太后高滔滔和旧党大臣,被政敌(以苏轼为首的蜀派大臣)攻击而辞官。《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中记载:  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  但赵煦并未领情,在亲政后任由新党打击程颐,将已辞官在家讲学的他贬斥到四川涪州看管,直到赵煦病死,也没有一丝宽宥这个老师的心思。赵煦的兄弟宋徽宗赵佶继位后,为了给兄长出气,还曾下旨剥夺程颐所有的功名,销毁其所有著作。程颐并非无才,可他把皇帝当成普通学生一样的说教,终于招致赵煦的厌恶,是很可惜的。  呼吁“以母改子”,以此推翻宋神宗在世时所有政策的司马光  司马光是《资政通鉴》的作者,仅此就值得他流芳百世了,但这位历史名人在宋神宗、宋哲宗两朝的新党和旧党之争中也干过不少龌龊事。  司马光是旧党这个群体的头号扛旗大佬,好不容易熬到宋神宗这个变法的最大老版驾崩,他当然要出面代表旧党来废弃新法,但人死为大,何况是先皇帝制定的政策,要变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强行更改,那岂不是逼迫新皇帝不孝?结果司马光鼓捣出一个新方法,以太皇太后的名义废除新法,恢复旧制度。《宋史·列传第九十五》中记载:  是时天下之民,引领拭目以观新政,而议者犹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但毛举细事,稍塞人言。光曰:“先帝之法,其善者虽百世不可变也。若安石、惠卿所建,为天下害者,改之当如救焚拯溺。况太皇太后以母改子,非子改父。”  对于宋哲宗赵煦来说,司马光的这种做法是让他相当厌恶的,不单单是新法、旧法之争,最主要的是司马光做为臣子,在宋神宗尸骨未寒的情况下,就一举推翻了宋神宗生前的一切政策,翻皇帝的案。且不说赵煦和父亲的深厚感情,从帝王的角度来讲,身后事无法保障是最不能容忍的,司马光毫无疑问上了赵煦心中的黑名单,而且是最令他痛恨的人,没有之一。  司马光死的时候,赵煦还没有亲政,被迫追赠司马光各种荣誉职位。《宋史·列传第九十五》中记载  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与帝即临其丧,明堂礼成不贺,赠太师、温国公,襚以一品礼服,赙银绢七千。诏户部侍郎赵瞻、内侍省押班冯宗道护其丧,归葬陕州。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  等到赵煦一亲政,马上把司马光一贬再贬,最后贬成崖州司户参军,好在赵煦还要顾及名声,没有同意章淳提出的开棺戳尸的建议。等到宋徽宗继位后,立奸臣“元祐党人”碑,把司马光的名字列在第一,刻在碑上。当然,现在普遍的说法把“元祐党人”当成是忠的,刻碑的主要经手人蔡京是奸的。  宋哲宗执政的最大障碍:“女中尧舜”高滔滔  高滔滔历经四朝,从皇后做到太皇太后,因其出身世家,所以成为了旧党在皇族中的最大代理人,宋神宗驾崩后,她开始垂帘摄政,在她的支持下,宋神宗搞的“熙宁变法”时的政策全被推翻,为了巩固胜利果实,高滔滔寄望于下一代,也就是赵煦能延续她和旧党执行的政策,因此对赵煦的要求极端严格。  据说,高滔滔对于赵煦的监视几乎达到极致,连皇帝睡觉都只能在她的眼皮子底下睡。对于赵煦的日常生活,更是“关心备至”,无一隐私可藏,对待赵煦的生母朱太妃也异常苛刻,曾因为朱太妃受臣子的迎接而大发脾气,指责朱太妃行事不当。大臣们上朝奏事,都是面对高滔滔,背对皇帝赵煦。种种这些都让亲孙子赵煦产生反感直至厌恶。  不过高滔滔是唯一有能力和名义废除赵煦皇位的人,所以在高滔滔生前,赵煦即使多有不满,也只能忍耐。高滔滔死后,赵煦估计也想报复,在《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里有一段记录说章淳诬陷高滔滔和她的父亲有废掉赵煦皇位的想法,然后上奏赵煦,建议废掉高滔滔的追谥。  结中官郝随为助,欲追废宣仁后,自皇太后、太妃皆力争之。哲宗感悟,焚其奏,随觇知之,密语惇与蔡卞。明日惇、卞再言,哲宗怒曰:"卿等不欲朕入英宗庙乎?"惇、卞乃已。  但赵煦没有同意,于是章淳又建议废掉高滔滔给赵煦找的老婆、皇后孟氏,这个意见被赵煦同意了。但在《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的记录上还有之后赵煦后悔废掉孟皇后的语句,可直到赵煦驾崩,也没见赵煦有后悔的行动。  史书上记录赵煦报复高滔滔的行为都是“奸臣”章淳唆使皇帝干的,跟皇帝赵煦无关,可追废高滔滔也好,废掉皇后孟氏也好,都是皇家的家务事,以章淳的政治敏感性,大概不会主动的去提出相关的建议,可能是赵煦暗示章淳这么干的,也有可能是史官为避皇帝的讳,把赵煦主动干的事硬按在章淳身上。赵煦被高滔滔压制了那么久,没有怨气是不可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31
万历皇帝亲政后,有没有想过解决宗室问题?-趣历史网

万历皇帝亲政后,有没有想过解决宗室问题?-趣历史网

  很多人都觉得“明实亡于万历”,那么万历皇帝亲政后都做了哪些事情,有没有想过解决宗室人太多,耗费太大的问题呢?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明朝600多名宗室子弟因为未经朝廷批准擅自结婚,被告到朝廷。万历皇帝朱翊钧对此很重视,为此召见了内阁首辅张居正,问张居正处理意见。张居正的回答显示了他成熟老练的政治水平,他说:  第一,按照祖制,宗室子弟擅自结婚的,所生子女,朝廷只给名字,不给爵位。早年许多宗室子弟并没有严格执行这项规定,朝廷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生出来的孩子照样给名字给爵位。但是,嘉靖二十八年(1539年),嘉靖皇帝朱厚熜重申了祖上的规定,朝廷又开始认真执行这项规定。  第二,此事涉及600多宗室子弟,上千宗室人口,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将他们削夺爵位,着实有点可怜。为此,建议对于擅自结婚发生在嘉靖二十八年之前的,就算了,不必再追究;对于发生在嘉靖二十八年之后的,还是应该追究,削夺爵位。  张居正说的非常有道理,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听了张居正的回答后,万历皇帝说:这个规矩是皇祖(万历皇帝的爷爷--嘉靖皇帝朱厚熜)明确的,先生说的是,具体处置办法请先生与礼部商定。  事情到这里本来就告一段落了,但是借此机会,张居正又把宗室存在的重大问题、重大隐患向万历皇帝提了出来,张居正说:  1.无法足额发放宗室俸禄。  当今国家最难办的事情就是就是宗室问题,国家的财政收入有限,而宗室子孙繁衍无限,现今宗室子弟总计至少1.5万人,就算把全国的财政收入都拿出来支付宗室俸禄,也不够。国家的财政收入还要养官员、养军队,虽然有关部门四方筹措,但还是没有办法保障经费开支。  居正又言:今国家难处之事,无如宗室。盖国家财赋有限,宗室生齿无穷。今玉牒见存者不下万五千余位,即揭天下之赋以供之,尚不能给,况又有朝廷之经费、九边之军饷乎,是以有司极力措置,常若不支;宗室张口待哺,常苦不赡;......自今宜斟酌变通,稍为限制。五服之外,皆封爵有数,禄粮自省,......高皇帝初制亲王岁禄,皆以民贫赋,少有止给二千石及千石者,则知圣祖法意,原有变通。但兹事体重大,未可轻议,待数年之后,皇上益明习政体,灼见弊源,乃时颁明诏,告谕宗室,定为经久可行之制,......若失今不图,岁复一岁,将来大患必起于此,惟皇上深思而审处之。(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三)  2.宗室制度需要改革。  如果不给宗室发俸禄,他们将穷困潦倒。当年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虽然规定亲王年俸禄万石,但是,在实际执行上经常也没有给那么多,每年都是根据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确定下拨给亲王俸禄的数量,常常只是给两千石,甚至一千石,太祖对这项工作一开始就有变通。如今,我们给宗室发放的俸禄数量也需要变通。而且,对爵位的承袭,也要控制,比如限制“五服”之外的宗室子孙袭爵。  3.时机成熟再推进宗室改革。  这项工作关系重大,不可轻易处置,等过几年,皇上年龄更大、更加熟悉政务的时候,再对这项工作的利弊进行认真分析,慎重研究,通盘考虑,提出切实可行、可持续的解决办法,届时昭告天下执行。这项工作必须妥善处置,如果处理不当,将来必定出大事。  从张居正说的这几点看,张居正的确是忠臣。张居正如实向万历皇帝报告了宗室存在的重大问题和隐患。宗室人口这么多,如果盲目套用亲王年俸禄万石类似这样标准,财政肯定无法满足开支。张居正希望万历皇帝年长后再统筹考虑这个事情,而且必须拿出可行方案,不然年复一年拖下去,将来必然出大事。  作为一个臣子,张居正能说的都说了,而且说的都是真话,作出的判断非常正确、也非常尖锐。有人或许会问,既然当时宗室的形势已经如此严峻,为什么作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不联手万历皇帝马上开展整顿?  话说的轻巧,明朝宗室的待遇是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早年因为宗室人口较少,对财政没有什么压力,所以前几任皇帝都没当回事。  到明英宗朱祁镇时代,问题慢慢开始出现了;到明孝宗朱祐樘(1487-1505年在位)时代,问题比较大了,朱祐樘开始限制亲王、郡王以下的宗室娶老婆的数量,但是效果甚微;到明世宗朱厚熜(1521-1566年在位)时,实在没办法足额支付宗室俸禄了,为此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出台了《宗藩条例》,对宗室子孙承袭爵位、娶老婆的数量等等做了一些具体限制。但这些都是皇室内部的自我革命,不痛不痒,治标不治本。明穆宗朱载垕(1566-1572年在位)在位仅仅6年,无论大臣怎样劝说,他干脆不理会这件事,能拖就拖。矛盾积累到万历皇帝在位的时候,问题已经相当大了。  前面几任皇帝都没有解决的事情,张居正作为一个外人能解决吗?当然不能。就我对张居正的分析,张居正不是唯唯诺诺的小人,更不是不敢当的人,他只是头脑相对清醒罢了。这种事情只有皇帝自己来处置才合适,一个外人鼓捣这事,一不小心就会被人扣上“藐视亲藩”“离间皇室”的罪名,到时候命都可能保不住。其实,张居正对这个问题已经尽到了作为臣子的责任,该说的都说了,该提的建议都提了。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因为张居正在担任内阁首辅期间推行改革,得罪了不少大臣,他们在张居正去世后纷纷上书万历皇帝,要求清算张居正。糊涂的万历皇帝竟然听信小人之言,剥夺了张居正的一切官职和荣誉,并抄了张居正的家,饿死了张居正的大儿子。当年没有对宗室动手,张居正尸骨未寒就遭到如此恶毒的清算,若是当年张居正主导了宗室改革,可能等不到去世就被人搞得身败名裂了。  万历皇帝亲政后,对宗室问题颇为头疼,虽然也进行了多次研究,但是一直拿不出比较可行的办法,宗室人口越来越多,万历三十三年(1603年),玉牒(皇室族谱-)上的名字已经有15.7万人,除了已经死去的,活着的应该还有好几万人。为了养活这些人,万历皇帝不得不违法征收矿税,拖欠军费,弄得民怨沸腾,军心不稳。万历皇帝去世24年后,即1644年,明朝灭亡,这一切都被张居正当年说中了。《明史》说明朝亡于万历,不是没有道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01
魏忠贤专权时明朝都没有灭亡 崇祯亲政明朝为何灭亡了-趣历史网

魏忠贤专权时明朝都没有灭亡 崇祯亲政明朝为何灭亡了-趣历史网

  对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明朝没亡,为何到崇祯年间,皇帝勤政反而灭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明朝实亡于内政腐败,至崇祯帝时,朝政官员个个明哲保身,崇祯即便多么勤政,也是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谈不上什么“励精图治”。  崇祯十七年(1644年),也就是大明灭亡的那一年,他频繁地召见群臣,甚至有时一日三见,其目的无非是希望大臣们能提供好的建议,以改变紧张的局势。  但群臣的反应又如何呢?我们先来看看对于南迁一事群臣们的态度。  当时对于崇祯帝来说,南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可以自保。放弃北京,迁都南京,既可以保住半壁江山,明朝也不会那么快灭亡。  这个建议是由翰林学士李明睿提出的,但是崇祯本人是很矛盾的。如果南迁,弃守北京,在名誉上就会落下一个失国的罪名;但是李自成如火如荼的进攻态势,后金不断地袭扰,内忧外患之下,京城早已沦为危险之地。  迁还是不迁,他想把这个问题抛给群臣,由他们来做个决定。其实崇祯此举也打了自己的小算盘,只要群臣通过,他就顺水推舟地表个态,这样免得担历史责任。  可是,群臣比他狡猾多了。南迁一事在廷上朝议,大臣们的表态很有“用心”。左都御史李邦华认为,皇帝应该固守京师,让太子南下比较好。  崇祯一听,立马大怒,说自己经营天下十几年,都没干成什么事,一个孩子又做得了什么大事呢?  很显然,崇祯这是在狡辩,古代少年天子层出不穷,天子年幼,可以增派援手嘛。  众臣在此事上不表态,装糊涂,其实心里都有盘算。如果皇帝南迁,那么就会有一批大臣要留下辅佐太子,变成替死鬼;而如果京城一旦失守,那些力主随迁的大臣也会因此而受到责罚。  所以,不论赞成还是反对,在崇祯这里,都不会落下好处,那他们为什么要表态呢?  于是,对于南迁一事,群臣又抛回给了崇祯,最后合议的结果,就是请各路大军“入京勤王”。  但是勤王的军队没有等来,急报却先来了。情急之下,崇祯再度召见群臣商讨南迁一事,结果此事悬而未决,保定却失陷了,通道也没了,此事也不用议了。  在南迁提出之前的的撤关一事上,群臣的态度也是这样的。这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群臣是为了明哲保身,而崇祯本人又何尝不是太过爱惜知己的声誉呢?  作为一个帝王,事关大明存亡的大事都不敢决断,又何谈“励精图治”呢?有学者认为,崇祯是一个懦弱又生性多疑的人,虽有雄心,但怎奈内力不足,也是一场空谈。  每每召见大臣无所获时,他回宫后便痛哭,并且大骂朝中无人,还在自己的御案上写下过“文武官个个可杀”,实际上,他处理的官员也不少。  据史料统计,崇祯一朝,宰辅大臣像走马似的换个不停,内阁大学士换了50位,兵部尚书换了14位;被杀死或逼得自尽的督师或总督多达11人,巡抚杀了11位,这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官员。  而被他抓入监狱间接死亡或判刑的省部一级官员也有几十人。在明朝亡国前三年,也就是1641年,关押在监狱里具有大臣资格的官员也高达145人,而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时具备大臣资格官员的十分之一。  这又说明什么呢?说明三个问题:  其一,朱由检是一个自负的皇帝,他并不擅长用人之术;  其二,由于他的自负与孤傲,也将言路堵塞了。明亡时,朝中大臣少有人表态,崇祯一逼问,就赶紧说自己有罪,再问急了,就说要么加紧练兵,要么加饷。群臣对国事这种态度,崇祯也是需要反思自己的。  其三,大臣们对崇祯早已有了他们的看法,崇祯认为文武官员没一个好人,而大臣们也认为他也并不是一个英明的君王,也就是说,君臣互相谁也看不上谁。  君臣都有问题,最终导致崇祯的命令也没人执行了,成了一纸空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吴三桂。  他收到入京勤王的命令,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因为当时的李自成兵力强大。但是作为臣子,他又不能不奉诏,于是就在路上故意磨蹭,一天行军三十里,所以在半路就收到了明亡的消息。  再者,在对待农民军的问题上,是剿灭为主还是安抚为主,一直没有定论,反反复复,李自成几次起死回生。  还有在与大清的激战中,袁崇焕被冤杀后,祖大寿、洪承畴成为抗清标志性的人物,结果他们两人都降清了。  如果说明亡,群臣有责任,那么崇祯帝的责任则更大。内政混乱腐败,实质都是人事,从帝王到臣子都出了问题,怎么会不亡呢?  那么明朝为什么没在朱由校时代崩盘,难道说宦官魏忠贤还有治国的能力吗?当然不是,而且恰恰相反,魏忠贤是明亡的特大罪人。  明朝在明穆宗至明神宗前期,曾出现过回光返照的迹象,隆庆新政、万历中兴,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又与群臣发生“国本之争”,导致28年不上朝,以至于刚刚积累起来的资本,再次被耗空。因此,有学者认为,明实亡始于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明神宗在位长达48年,也是明朝在位最长的帝王。在他死后,明光宗朱常洛只当了28天皇帝就离世了,权力就过渡到了明熹宗朱由校手上。  由于国本之争事件,朱常洛朝不保夕,终日活在恐惧中,对于长子朱由校也没什么教育,朱由校几乎就是在魏忠贤和客氏二人教导下长大的。因此,在朱由校当了皇帝之后,魏忠贤和客氏才有机会上位。  魏忠贤人称九千岁,在他专政期间,形成阉党集团,使得明朝的政治更加黑暗。  首先,在取得了朱由校的信任后,他先是掌控了内廷,审批奏章、培植党羽、迫害后妃。  其次,在把持内廷的同时,他还把手伸向了外廷,并结成了阉党集团。当时最著名的阉党党徒有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孙等人。这些党徒遍布朝野,从朝廷内阁到六部,再到各地的总督,巡抚,魏忠贤的“九千岁”绝非虚名。  朝廷大小事务,基本都要向他请示,只有得到他的认可后才会有下文。这种情况发展到最后,变成朝政之事竟无人向明熹宗请示,举朝上下,只知魏阉,而不知有“皇帝”了。  更为重要的是,阉党利用权力迫害东林党人,其中“乙丑诏狱”、“丙寅诏狱”就是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  在“乙丑诏狱”事件中,杨涟、左光斗等六人被酷刑折磨致死;在“丙寅诏狱”中,更有周起元、高攀龙等七人死于酷刑。  在魏忠贤大肆逮捕东林党的同时,各地已是民变四起。明朝内政黑暗,不少正直之士死于魏忠贤的迫害之下,也难怪到了崇祯朝,大臣们话都不敢说了,崇祯自负是一方面,历史的前车之鉴,大臣们也不得不考虑在内。  那么,在天启年间,后金就没动静吗?有,我们看下在入关前,后金都城的变化情况,费阿拉-赫图阿拉-界凡-萨尔浒-辽阳-沈阳,后金都城的变化过程,就是后金不断强大的历史,同时也是明朝不断丢失国土的过程。  天启皇帝在位仅七年,在1620年即位后,努尔哈赤于1621年迁都辽阳。在1622年,努尔哈赤发起了广宁之战,此战之后,明朝丧失了整个辽东。  此后,努尔哈赤与明朝休战四年,直到1626年,努尔哈赤休整之后,再次向明朝发起了进功,不过这次他没有占到便宜,因为他的对手袁崇焕出现了。  所以,从时间线上来看,后金在天启年间大规模用兵两次,大部分时间在休战,之后袁崇焕出现后,延缓了明朝覆亡的脚步。  综上所述,明朝覆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内政,而魏忠贤的专政无疑是加剧了内政的混乱。到天启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才爆发。到崇祯即位后,正好农民起义、清军不断进功,内政混乱,都赶上了,所以,明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28
汉朝的和亲政策是怎么来的?有哪些影响?-趣历史网

汉朝的和亲政策是怎么来的?有哪些影响?-趣历史网

  很多人觉得汉朝的和亲政策是屈辱的,是前期打不过匈奴才不得已以公主作为代价去换取和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么汉朝的和亲政策是怎么来的?有哪些影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当年汉高祖刘邦北征匈奴,结果被冒顿单于率军围困了七天七夜,为了解围,采取了陈平的计策,具体的计策是秘而不传的。但是根据东汉应劭的猜测,应该是陈平让人画了一张美女像,派人送给匈奴冒顿单于阏氏(王后),王后害怕刘邦那边进献美女,自己会失宠,所以就说服单于收兵了。  虽然当时是收兵了,但是匈奴和汉朝之间的恩恩怨怨是不会断的,大大小小的战争还是不少,为了让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刘邦问谋士刘敬有何计策,刘敬就提出了“和亲”这个概念,以此来将匈奴汉化。  此事记载在《资治通鉴》中,刘敬对刘邦说:“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陛下以岁时汉所馀,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辨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知,不肯贵近,无益也。”  当然,就算刘邦肯把自己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吕后也是万万不能答应的,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派出宗室女儿谎称是公主,嫁给冒顿单于作阏氏,而且“岁奉匈奴絮赠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  所以,和亲政策根本就是汉朝主动实行的,并不是迫于匈奴那边的形势,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对汉朝,对匈奴,和亲都是最好的路,毕竟要是一直打仗的话代价太大,战乱不断,对2个国家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  随着和亲政策的执行,汉朝争取到了边境60多年的和平与安定,取得了修身养息的重要机会,对匈奴来说,拿到人,拿到钱,还拿到吃的,并且还学习到了比他们先进的多的汉文化,一点也不亏了。  当汉朝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了,汉武帝就出现了,在软硬实力的相互配合下,匈奴这个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游牧民族,终于被汉朝乖乖拿下,汉朝也发出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最强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17
秦始皇几岁登基,秦始皇几岁登基的?几岁亲政的?

秦始皇几岁登基,秦始皇几岁登基的?几岁亲政的?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姓嬴,名政。汉族,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故氏赵(先秦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姓,女子称氏,故秦始皇叫赵政)。公元前247年,即秦始皇13时岁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即秦始皇21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247年,秦王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秦始皇几岁登基、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给自己起名“皇帝”。一生中有功也有过,与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

资讯百科 2022-03-17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