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代谢综合征
食品添加剂会诱导炎症和代谢综合征

食品添加剂会诱导炎症和代谢综合征

  乳化剂(Emulsifiers)作为常用的食品添加剂,被用于加工食品以帮助保存食物质地,延长保质期。近日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的一篇最新报道肯定了我们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担心。Georgia State University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乳化剂可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位置,以诱导肠道炎症,促进炎症性肠疾病和代谢综合征。   炎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影响了数百万人的健康。代谢综合征是一组非常常见的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可导致2型糖尿病,心血管和或肝脏疾病。IBD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自20世纪中期开始有了增加。“肠道菌群”是指100万亿个栖息在不同肠道位置细菌。IBD和代谢综合征中,肠道菌群通常都被扰乱。而研究人员调查发现食用乳化剂可能部分导致这种菌群紊乱,使得炎性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增加。  研究人员用两种非常常用的乳化剂混入食物中喂养小鼠,包括聚山梨醇酯80(polysorbate 80)和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sose)。在乳化剂被广泛消化后,他们观察到,肠道菌群的组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更加的促炎症。改变的菌群有更强的消化和渗透肠道致密粘液层的能力,并且导致了细菌表达更多鞭毛和脂多糖,这可以激活免疫系统,激活促炎基因的表达。 //   在免疫系统已有异常的小鼠中,肠道菌群这些变化引发慢性结肠炎。与此相反,在正常的免疫系统小鼠中,菌群的变化主要诱导轻度肠道炎症和代谢综合症,其特征在于,更多的食物消耗,肥胖,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研究人员又检测了乳化剂激活的菌群对无菌小鼠的作用。乳化剂喂养过的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到到无菌小鼠后,引起了轻度炎症和代谢综合征。这已经足够表明乳化剂食用导致的菌群变化带来的影响。  该科研小组目前正在测试更多的乳化剂,调查乳化剂如何影响人类。如果在人体有类似的结果,这将表明这类食品添加剂在肥胖的盛行,各种慢性肠道炎症相关的疾病中确实扮演一定的角色。

健康饮食 2021-08-28
“地中海饮食”预防代谢综合征

“地中海饮食”预防代谢综合征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患上生活习惯病的人却越来越多,其中代谢综合征就是其中损害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分支。追溯元凶,可以说是人们放弃了从古至今“五谷为养”的饮食习惯,每天偏向于以肉食为主的西洋饮食风格。但“地中海饮食”作为西洋饮食却成为全世界推崇的健康饮食结构,到底“地中海饮食”是什么?它对健康又有什么好处呢?日本经济新闻撰文请专家来为你解惑。   地中海饮食到底是什么?  “地中海饮食”,意如其名,就是指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地中海地区国家的传统饮食文化。地中海饮食的特征是平衡摄入谷类、鱼贝类、蔬菜、水果,油脂摄入以橄榄油为主。2010年,地中海饮食结构被收录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中海饮食结构开始进入人们的关注圈,是缘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研究者在研究全球冠状动脉疾病发病情况时,发现地中海沿岸居民发病率普遍较低,而原因在于地中海饮食习惯。此后,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生活习惯病、代谢综合征人数不断增多,寄望通过合理饮食结构改善疾病的期望让地中海饮食开始推向全球。  地中海饮食结构有三个显著特点:1、每天都吃谷类、豆类、蔬菜、水果及乳制品;2、每隔一天进食鸡肉、鱼贝类等优质蛋白质来源的食物;3、控制高脂肪肉类的摄入量。  地中海另一个值得提出的特征就是日常饮食中大量食用橄榄油。橄榄油含有比其他植物油更加丰富的油酸,而油酸具有减少导致生活习惯病的坏胆固醇的作用。一般的植物油中多含有的亚油酸尽管具有减少坏胆固醇的效果,但同时也会减少好胆固醇,因此橄榄油从健康上来说优于一般植物油。  地中海饮食可以有效预防压力  地中海饮食不但在食材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健康优势,其特定的饮食方式也有助于人们保持健康。在地中海地区,当地传统习惯是,无论有多么繁忙,吃饭的时候一定要与家人或朋友手持红酒,快乐地聊天,悠闲地享受每一顿饭。红酒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多酚类物质,能够有效预防动脉硬化,同时轻松愉快的进食方式也是地中海饮食被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日本专家指出,这种饮食方式有助于人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进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发散智慧,将地中海饮食与日常饮食结合  中国人日常的饮食习惯常以大鱼大肉、高油高盐为主,日本料理研究家片幸子指出,橄榄油具有特殊的风味,能够在清淡的饮食中将食材原本的香味催发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多吃一些橄榄油。在做法上可以通过只撒盐和倒入橄榄油的方式做清淡爽口的凉拌菜,还可以在清蒸蔬菜上撒一些橄榄油,催发蔬菜的香味,引起食欲。  另外,在做土豆烧肉时,可以考虑增加入西红柿做成西红柿土豆烧肉,以增加蔬菜的摄入量;或者以豆渣代替豆腐,加入酸奶后做成美味可口的酸奶豆渣丸子,可以增加豆制品和乳制品的摄入。其实,想要搭建健康的饮食结构非常容易,只要精心考虑每一个食材的特色,有机地进行搭配,会有更多健康的美食等着你!  小TIP:什么是代谢综合征? //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指的是腹部肥胖或超重、高血压、高血脂、因胰岛素抵抗产生的高血糖、高尿酸等一项或几项综合在一个个体中时,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为增加的一种情况,胰岛素抗性是综合征的主要特点,鉴于本综合征与多种代谢相关疾病有密切的联系,1997年Zimmet等主张将其命名为代谢综合征。业百科weixinnc.com(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饮食文化 2021-08-15
高血压吃花生,如同吃砒霜?研究“打脸”:吃花生让血管更健康

高血压吃花生,如同吃砒霜?研究“打脸”:吃花生让血管更健康

如果你有留意的话,可能会察觉到,越来越多人中了高血压的“坑”,中老年人平时还会经常交流心得,尤其是饮食方面。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尽量避免一些高油脂食物,比如五花肉、炸鸡等。 而花生可以拿来榨油,因此有些人认为不能吃,不然就跟吃砒霜没什么两样。这让很多人为难了。花生是一种常见食材,口味不错,价格又实惠,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如果不能吃,岂不是一种损失?一、花生到底能不能吃?结论来了过去,曾有研究表明:摄入适量坚果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经常食用精制谷物,可能会使该病的发病率上升。不过,用坚果类食物替代白米是否有利于高风险成年人群,还不确定。为此,中国科学院大学和美国哈佛医学院的营养学专家团队联手进行了研究,纳集了224名参与者进行了耗时3个月的干预试验,探索在患有代谢综合征(MetS)或有MetS风险的参与者中,用花生替代白米条作为零食对空腹血糖、血脂、体重以及MetS变化的影响。最终发现,将花生当做零食加入习惯性饮食中,替换部分精制主食,并没有明显的改变血糖或血脂参数,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成人心脏代谢疾病高风险人群的整体MetS风险。可见,对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花生是可以吃的,不要过度担忧。只不过,吃的时候要注意方法。二、高血压怎么吃花生才好花生有很丰富的营养价值,它包含20多种氨基酸,尤其是精氨酸的含量非常高,有超过50%的脂肪是单不饱和脂肪酸,这是一种健康的脂肪,对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有一定帮助,同时又可以保持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水平,降低心脏病的患病风险。适量的单不饱和脂肪酸还可以帮助改善血管功能,对于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有一定控制血糖的效果。不仅如此,花生还含有烟酸、叶酸、泛酸、硫胺、核黄素、吡哆醇、维生素E等多种人体所需营养素,适当食用对人体是有好处的。一般建议,成年人一天摄入花生不超过30g,吃的时候要控制好分量。·辟谣:醋泡花生不能治高血压民间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醋泡花生可以软化血管,预防动脉硬化”。但是研究发现,这样吃非但没有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盲目大量食用,还容易导致胃内酸性物质增多,从而引起消化性溃疡、胃出血等不良后果。高血压患者想要有效控制血压,需要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再配合合理的饮食、运动等措施。三、高血压患者这样吃,健康又长寿控制血压,饮食也是关键的一环,而DASH饮食模式,被认为是能有效控制高血压的最佳饮食模式之一。小九总结了一份DASH饮食模式建议,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1、主食尽量以糙米、小米、荞麦等全谷物以及芸豆、红小豆、绿豆等杂豆类为主,一天摄入250-400g,豆类占25-50g。这类食物当中含大量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对降低血压、血糖有一定帮助。同时,精米白面要少吃或不吃。2、蔬果钾对降低血压、预防卒中有一定效果,健康成人一天建议摄入量为2000mg,高血压则要达到3100mg,这时就要多吃钾含量比较高的食材,尤其是菠菜、苋菜、甘蓝、芹菜、莴笋等深色蔬菜,一般一天摄入量建议在300-500g。同时摄入新鲜水果,一般200-350g/天,水果含维生素C、钾、镁、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素,对稳定血压也有一定效果。3、蛋白肉鱼蛋奶是此类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奶制品和鱼肉等白肉。建议平时可以多喝点牛奶,一天摄入量适宜量为250g,部分患者存在乳糖不耐受,可以考虑低脂酸奶。4、避免这些吃法患者一定要远离酒精,它会促使血液循环加快,增加心脏和血管负担。尽量避免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吃饭不要暴饮暴食,容易加大胃肠道和心血管负担。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就是喝水千万别猛灌,可能快速增加血容量,压迫血管壁,给肾脏带来负担。这样做,高血压是可以吃花生的,但不要指望靠吃花生来降血压。患者最好及时去医院就医,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再配合饮食调理,这样才可以争取尽快控制血压!参考资料: // [1]中国科学院大学&美国哈佛医学院:花生作为替代零食可降低我国成年人代谢综合征风险.MedSci梅斯.2024-01-07[2]高血压患者的最佳饮食+最佳综合饮食法丨DASH饮食,食品营养健康论坛,2024-10-10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疾病调理 2021-07-28
早餐早点吃!美国内分泌年会:8:30之前进食可降低患糖尿病风险

早餐早点吃!美国内分泌年会:8:30之前进食可降低患糖尿病风险

根据内分泌学会年会ENDO 2024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早上8:30之前开始吃早饭的人,血糖水平更低,胰岛素抵抗更少,这或许可以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胰岛素抵抗发生时,身体对胰腺产生的胰岛素的反应不那么明显,葡萄糖不能很容易的进入细胞。引发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当这些正常运转被破坏时,就会出现代谢紊乱,如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越多更易导致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 “我们发现在一天中较早开始进食的人血糖水平较低,胰岛素抵抗较少,无论是采用10小时间歇性禁食策略,还是将一日三餐分布在每天13小时的传统策略。”芝加哥西北大学医学博士Marriam Ali说。间歇性禁食策略通常分为三种:一种是每日限时进食,即将每天进食的时间窗缩窄至6到8小时,例如:如果你早晨8点吃早饭,那么最后一顿饭的时间应该在14点到16点;另一种是所谓的“5∶2间歇性禁食”,即每周7天中有5天正常饮食2天仅吃一顿中等量的食物。此外,还有一种操作起来容易但挑战也比较大的“隔日禁食”策略,即第一天进食,第二天禁食,第三天恢复进食,第四天继续禁食,以此类推。通常,第一种策略更为流行。“随着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增加,我们希望加深对营养摄入的理解,以帮助解决这一日益严重的问题。”Ali说。她指出,以前的研究发现,限制时间进食——将每日饮食固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可能改善代谢健康。而一天中较早进食是否会影响代谢?研究人员分析了10,575名健康营养的成年人数据。根据摄入食物时间将成年人分成三组:每天饮食时间不到10小时、每天饮食时间10-13小时、每天饮食时间超过13小时。研究人员根据进食的开始时间(上午8:30之前或之后)组建了六个组。当他们分析这些数据,明确了进食时间是否与空腹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有关。空腹血糖水平在这些组中无显着差异。胰岛素抵抗在间隔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反而较高,研究人员发现:在所有组中,进食开始时间在上午8:30之前胰岛素抵抗较低。 //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与代谢措施比持续时间更密切相关,并支持早期饮食策略,”Ali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你有没有早餐吃得早一点?以上内容仅授权业百科weixinnc.com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饮食文化 2021-07-28
脂肪肝代谢综合征与脑血管疾病相关的机制如何?

脂肪肝代谢综合征与脑血管疾病相关的机制如何?

脂肪肝患者若兼有代谢综合征时,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无代谢综合征者的2~3倍。脂肪肝代谢综合征患者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和肾衰竭的概率均明显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且病死率增加5~6倍。   目前认为有代谢综合征的脂肪肝患者与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可能是:代谢综合征各组分既是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又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加了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其中的中心环节为胰岛素抵抗(IR)。IR是指血液中功能低下的胰岛素过多,葡萄糖不能正常进入细胞内被利用而持续处于高血糖状态,血糖升高又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高胰岛素血症。IR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血管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如血脂代谢和转运异常可兴奋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管收缩;大量炎性因子及内分泌激素释放导致高尿酸血症,并激活凝血系统和直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继而发生脂肪肝代谢综合征。另外,高胰岛素血症可造成动脉壁破坏,并可直接刺激动脉内膜下平滑肌细胞增生,使得中层平滑肌细胞向内膜下迁移,细胞内脂质沉积,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最终导致脑卒中的发生。

脂肪肝 2021-07-27
腹型肥胖脂肪肝与尿酸代谢和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更密切吗?

腹型肥胖脂肪肝与尿酸代谢和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更密切吗?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肥胖型脂肪肝及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而与MS密切相关的高尿酸(uric acid,UA)血症患病率也在迅速长高。近年国内外流行病学调研发现,肥胖型脂肪肝,高UA血症和MS均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往往聚集性地出现在同一个体。越来越多的报道和建议将尿酸增高列为MS的组分之一。   2008年11月,第三军医大学倪银星等报道在1553例心血管病患者中,兼有腹型肥胖脂肪肝780例,检出率占50.23%;这些患者中随着其UA水平增加,其MS及腹型肥胖脂肪肝的检出率增加,肥胖脂肪的相关参数中,腹内脂肪面积(VA)值也随之增加(P<0.01),但回归分析显示,尿酸代谢异常是代谢综合征(MS)和腹型脂肪肝肥胖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国外Ishizaka N等在2005年对8144例人群调查,脂肪肝随UA水平的增加,MS的患病率也增加的结论完全相似。国内外资料均显示,腹型肥胖型脂肪肝的患者是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他们的尿酸值增高与代谢综合征和肌酐值等互为影响,可能对近期心血管卒中事件的发生会增加更多的风险。

脂肪肝 2021-07-27
为什么说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什么说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指胰岛素抵抗、糖耐量降低或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肥胖、脂肪肝、高尿酸血症和胆结石等多种代谢性疾病体内共存的现象,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严重大血管、微血管病变及其并发症,并造成死亡。代谢综合征的核心是胰岛素抵抗,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表现,NAFLD是代谢综合征最常见和(或)较早的报警信号,因此在NAFLD阶段进行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病死率。   由此可见脂肪肝是三酰甘油的合成和分泌两者之间不平衡所致,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既有肝本身合成代谢不平衡,也可有肝以外其他疾病引起。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造成的脂肪肝正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在我国已逐渐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亦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为可逆性病变,只要能针对性地消除病因和纠正原发病症,一般是可恢复正常的,也就是说: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 2021-07-24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一定伴有代谢综合征吗?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一定伴有代谢综合征吗?

美国芝加哥大学Donald Jensen教授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诱发的原因很多,代谢综合征(MS)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脂肪肝与肥胖症和酒精有关,很多是酗酒和肥胖引发的脂肪肝,也可能是遗传缺陷,外科手术后或吃了某些药物引起的原发或继发的脂肪肝,都是脂肪肝,但不一定都会有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   我们谈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肥胖症的胰岛素抵抗时,往往就会想到这些疾病都可能有代谢综合征存在。简单地说:胰岛素抵抗是指患者体内存在着高水平的胰岛素,而且需要高水平的胰岛素才能够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理论上,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另外还有一些炎性细胞因子也与胰岛素抵抗发生密切相关。而代谢综合征则是指伴有胰岛素抵抗的一组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积聚。他们之间不可分隔的联系并不能说明非酒精性脂肪肝都存在着代谢综合征。现实生活中部分脂肪肝患者不一定都有代谢综合征。

脂肪肝 2021-07-24
脂肪肝代谢综合征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证据是什么?

脂肪肝代谢综合征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证据是什么?

脂肪肝兼有代谢综合征已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同样美国超过20%的成年人患有脂肪肝代谢综合征,我国也有超过10%的成年人发生脂肪肝代谢综合征。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脂肪肝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显著增加,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增加1.01倍。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脂肪肝代谢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并可使3年的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增加1倍,使脂肪肝代谢综合征中年男性冠心病死亡风险增加1.9~2.3倍,使总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6~2.0倍,使所有原因的死亡风险增加0.9~1.1倍。

脂肪肝 2021-07-24
脂肪肝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H型高血压”时如何预防卒中?

脂肪肝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H型高血压”时如何预防卒中?

所谓“H型高血压”指的是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Hey)血症,在我国脂肪肝兼有高血压的患者中91%的男性和63%的女性均有高Hey血症。这类H型高血压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国外报道血浆Hey血症升高5μmol/L者卒中风险增加59%;而我国人群中Hey血症平均水平达15μmol/L、发现卒中风险可增加到87%。   而对H型高血压我国的治疗策略是降压和降同型半胱氨酸必须一起治疗。新探索发现:在给H型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的同时还应该补充含叶酸的维生素。我国开发了一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依那普利叶酸片,目前正在组织开展该药的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Ⅳ期临床研究。旨在进一步为控制我国的H型高血压,预防卒中提供更新、更充足的证据。

脂肪肝 2021-07-18
脂肪肝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常见病因是什么?

脂肪肝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常见病因是什么?

不同的生活方式、饮食及环境因素可能是导致发病率升高的相关病因。而脂肪肝兼有代谢综合征的中国人,发生高血压相关出血性卒中的风险显著升高。认为中国人既往对高血压的重要性尚缺乏足够认识,促进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相对低下。基因因素,如载脂蛋白E基因型与颅内出血的关系密切,尤其对于亚洲人更突出。另外,对抗凝药反应的种族差异,如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亚洲房颤患者颅内出血风险显著高于白人患者。最近研究显示,亚洲患者在接受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后,颅内出血的风险高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   卒中的另一原因是亚洲人(尤其南亚)发生脑静脉血栓(CVT)形成的比例较高。如印度女性发生脑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是妊娠、产褥及口服避孕药。欧洲发生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50%是口服避孕药造成的,其次是有高血压史兼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在亚洲只有10%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且抗凝治疗的比例也比较低,因此患CVT后病死率常可达51%;而西方国家的病死率为19%。

脂肪肝 2021-07-18
为什么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

为什么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

2008年4月23日,第43届欧洲肝病研究学会 (EASL)年会在意大利米兰举行,在会议上公布的一项数据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和其最严重的情况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ASH)与代谢综合征有关,并提高了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流行病学研究显示NAFLD患者心血管疾病病死率较肝病相关死亡高10~20倍。   NAFLD和 NASH是影响全球(尤其在西方国家)数百万人群的重大健康问题。NAFLD是指并非过度饮酒导致的肝内脂肪堆积,当这种情况继续恶化,并伴随炎症和肝受损,于是便称为 NASH。据认为患有 NAFLD疾病的人群中15%~25%都会演变成 NASH。显然,NASH还有导致肝硬化和其并发症的风险,包括最常见的肝原发性肿瘤肝癌,与 NASH相关的硬化导致肝移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反之,代谢综合征也与许多风险因素有关,包括高血脂、腹型肥胖以及患糖尿病的趋势。NAFLD、NASH和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也是令人担忧的重要原因,这是由于代谢综合征患者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发作和卒中)的风险不断上升。佛罗伦萨大学 (University of Florence)Fabio Marra博士表示:“当我遇到患有脂肪肝的患者时,我必须综合考虑所有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其他因素,并试着进行干预,控制那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因为累积的数据表明脂肪肝可能本身也是一种风险因素。”   个别国家的NAFLD和 NASH的精确发病率数据还不得知。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仍需要开展,并且目前还缺乏能够检测 NASH患者的权威性实验室检测。目前,肝活组织检查是惟一被认可的诊断法。尽管存在这些限制,但是当前最精确的预测显示,西方国家中有1/4~1/3的成年人患有NAFLD。一项针对意外死亡儿童的研究显示,这些儿童中的13%患有NAFLD。   尽管已经发现了许多风险因素,但是上述的患病率增加的情况在肥胖人群中最为明显,例如,研究发现,实施减肥手术的患者中有84%~96%的人患有 NAFLD。由于这些原因,随着拥有不良饮食习惯和久坐生活方式人群的增多, NAFLD和 NASH的发病率将会增加。   尽管迄今为止 NAFLD和 NASH尚未被视为代谢综合征的构成要素,但是 NAFLD的发作越来越多地被专家视为胰岛素抵抗发病过程中的早期症状,从而成为代谢综合征的前期症状或预示。

脂肪肝 2021-07-17
脂肪肝兼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为何应重视心血管疾病多重危险因素的

脂肪肝兼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为何应重视心血管疾病多重危险因素的

从脂肪肝的起点到心脑血管病的终点似乎路程很远,但实践告诉我们,伴有代谢综合征的脂肪肝患者很多人缺乏自觉症状和体征,不少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不典型、冠脉造影阳性率低,冠心病和脑梗死的发病率确在逐年递增,猝死率不断增高,且预后较差。在此,我们一定要感受聆听专家的心声。   比利时鲁汶大学的施特森教授认为脂肪肝兼有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的患者不容乐观。作为医生,为防止这些心血管疾病的多重危险因素一定要积极干预。他认为:比利时目前对人群高血压的治疗率仅为50%,而中国农村对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的治疗率仅6%。他提议,对这些患者在劝导戒烟的同时,应采用降压降脂的联合制剂。随着各国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联合治疗的组成,剂量可因人而异。美国心律学会(HRS)专家则认为:对于中国人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要防治脑血管病,就应强调从防治脂肪肝和相关代谢综合征开始。预防心力衰竭首先要防止高血压波动;要防止高血压就应早期预防肥胖和脂肪肝。保持每天体力运动,饮食控制及减轻体重等。只有牢记“循环为本,预防为先”的道理,才能把“治疗未病”当作重点。我国徐成斌教授在国际心血管论坛上总结归纳了“SELECT”的预防干预心血管卒中的口号。即对类似脂肪肝兼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一定要对其发生心血管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多重干预。这就需要:平稳(Smooth)、早期(early)、长期(long time)、高效(effective)、联合(Combination)和总体危险控制(total risk control)。

脂肪肝 2021-07-17
脂肪肝代谢综合征发生高黏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如何?如何治疗?

脂肪肝代谢综合征发生高黏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如何?如何治疗?

海军总医院沈建良主任对高黏滞综合征(HVS)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综合意见如下所述。   (1)临床表现:HVS引起血流缓慢,血液淤滞,导致全身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严重者可产生器官功能障碍。出血倾向:皮肤、黏膜、胃肠道等部位出血。眼部症状:视力障碍,甚至失明。眼底改变开始为视网膜静脉扩张、屈曲;进而发展为视网膜静脉腊肠样扩张,局灶性出血,常见微小动脉瘤;最后导致视网膜静脉显著扩张,视网膜渗出、出血,视盘水肿等。神经系统症状:开始为头痛、眩晕,之后出现眼震颤、听力障碍、共济失调、复视、癫痫、暂时性轻瘫,甚至出现昏迷。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液黏滞性增高、循环血量增加致心力衰竭,其对洋地黄类药物和利尿药反应差,降黏治疗有效。肾功能不全:可出现消化、精神、心血管、呼吸及造血等系统的症状。全身症状:食欲缺乏、倦怠、乏力等。   (2)治疗   非药物治疗:血液稀释疗法,包括高容量、等容量和低容量稀释法,适用于血细胞比容增高型;血浆置换术;自体血光量子疗法。   药物治疗:①右旋糖酐-40,可扩张血容量、稀释血液、抑制血小板功能和红细胞聚集、增强纤溶过程等;②蛇毒制剂,蝮蛇抗栓酶、蛇毒抗凝酶和去纤酶等,能降低凝血因子Ⅰ、降低血小板数、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③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盐酸噻氯匹定;④己酮可可碱,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防止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⑤藻酸双酯钠;具有阻抗红细胞之间或红细胞与血管壁之间的黏附,以及抗凝、降血脂、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⑥中医中药,丹参、川芎及川芎嗪、赤芍、当归、血蝎等。另外,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和膳食习惯、增加饮水量、保持良好情绪、适当运动、配合服用降黏药物等,以巩固疗效。

脂肪肝 2021-07-15
代谢综合征的预防靶点应从治疗脂肪肝开始吗?

代谢综合征的预防靶点应从治疗脂肪肝开始吗?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数据,全世界约1/4的人口患有代谢综合征。按照国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标准,北京市30岁以上人群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28.1%(男33.9%,女22.5%),因此代谢综合征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性的严重健康问题。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腹型肥胖、脂肪肝、糖代谢紊乱、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集聚为基本特征的临床症候群。中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目前公认的代谢综合征的重要致病因素。脂肪肝与中心性或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独立相关,是诊断代谢综合征的先决危险因子。其临床终点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脑缺血发作、脑卒中和间歇性跛行等。有脂肪肝的患者,应全面检测出患者可能存在的各项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更为早期和全面的干预。干预代谢综合征的目的在于预防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减少心血管事件,以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但代谢综合征毕竟是一组具有致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集聚体,是数种疾病的独联体,其各组分兼有危险因素和疾病的双重特征。由于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目前尚无明确的干预靶点,亦无特殊的干预措施。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糖代谢紊乱、血脂异常、高血压、腹型肥胖和吸烟等才是降低心血管危险性的明确靶点,必须各个击破。而试图单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办法,尚未见明显效果。   我们在门诊和临床工作中的体会是:不要等到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已经出现的时候,再去忙碌和着急治疗。预防性措施应选择在发现脂肪肝的同时就开始,因为只要了解脂肪肝的诱发因素,积极全面综合措施使脂肪肝消除和逆转,5年、10年、20年的不良后果常可避免发生。因此我们现在的工作是,选择脂肪肝作为治疗代谢综合征的起始靶点,医患一起,共同努力,就有可能减少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真正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不良后果。

脂肪肝 2021-07-15
哪些化验结果可帮助诊断脂肪肝患者的代谢综合征?

哪些化验结果可帮助诊断脂肪肝患者的代谢综合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常伴多种代谢异常。这种异常的病理生理现象可通过以下查体和化验指标证实。   脂肪肝伴中心性肥胖(男的腰围>90cm,女>84cm;体重指数BMI>25cm/m2为肥胖),同时合并以下5项中之2项即可诊为代谢综合征阳性。①高脂[三酰甘油(TG)]血症(TG>1.7mmol/L);②高密度胆固醇水平(HDL-C)降低(男<0.9mmol/L,女<1.1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③血压(BP)升高(BP≥130/85mmHg或已经诊断为高血压并已接受相应治疗);④空腹血糖>5.6 mmol/L;⑤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升高。

脂肪肝 2021-07-1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