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丁原为什么任命勇猛的武将吕布担任“主簿”这样的文职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黄巾起义之后,崛起的军阀割据一方,东汉在地方上的实际统治基本瓦解。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东汉在名义上还维持着大一统的体系。各路军阀虽然已经基本控制了地方大权,但都不敢公开地称帝建国。各路军阀虽然都是实际上的君主,但官爵名义上依然由东汉朝廷任命。 根据史书记载,吕布生于并州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凭借骁勇在州中任职,丁原则在中平五年(188年)出任并州刺史。中平六年(189年),时任并州刺史的丁原兼任了骑都尉。吕布也是在这一年正式成为丁原麾下的将领,丁原任命吕布担任自己的主簿。 主簿是长官属下负责文书工作的佐官,从三公到县令的东汉各级长官属下都设置了主簿,州刺史也不例外。因为掌管机密文件,等级不高的主簿往往都由长官的心腹属下担任,实际影响很大。从丁原任命吕布为主簿可以看出,丁原是非常信任吕布的,将他视作心腹之一。 然而“便弓马,膂力过人”的吕布终究不是合适担任文职主簿。小编个人推测丁原如此用人的原因有二:第一是丁原手里没有太多能独自任命的官职(如张辽、张杨时任丁原的从事),没有合适的武职给吕布了;第二是丁原虽然亲近吕布,但并不认为吕布有资格带兵打仗。 《三国志·魏书七》的记载“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可见吕布在加入丁原麾下之前并没有什么战功。丁原可能是想先让吕布在主簿的位置上历练历练,等有了战功再说。但这可能引起了吕布的强烈不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们经常能在古装影视作品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太监带着皇帝的圣旨而来,大喊一声:“某某接旨!”然后所有接旨的人必须跪伏在地,太监展开圣旨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加封某某为某某官。钦此!”最后,接旨的人叩头,“谢主隆恩”。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古代任命一位官员需要走哪些流程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因为各朝各带的官制不一样,因此我们就选择宋朝作为分析对象。我们都知道,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因此宋朝时期对官员的任免流程和别的朝代略有不同,说起官员的任命自然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任命书。宋朝的官员任命书,叫作“告身”。 根据授官形式的不同,宋朝告身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制授告身,通常由皇帝授命、翰林学士制词,用于对执政大臣的任命。第二种是敕授告身,由中书舍人草拟敕命、宰相机构直接除授,一般用于对中级官员的任命。最后一种是奏授告身,由吏部注拟、尚书省具钞上奏,以御画奏钞授官,用于对中下层官员的程序性的转官。 宋代在元丰改制后,三省的最高长官分别是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不过这三个职位一般都虚置,几乎没有正式任命过,遂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例兼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长官,右仆射例兼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长官。依照宋制,尽管所有的诏敕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但必须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 那么皇帝能不能绕过宰相,直接下诏给某人封官呢?自然是可以的,这类的任命书一般叫“御笔”“手诏”,但宋朝皇帝的这类手诏往往会受到臣下抵制,甚至被宰相扣留下来,不予颁行。如宋仁宗耳根比较软,常听身边人的一些软话,便发手诏要给他们升官。但宰相杜衍对皇帝私自发下的手诏,一概不予放行,这些文书攒多了就一并还给皇帝,皇帝也没办法,只好称赞他“助我多矣”。 不过以宋朝的惯例,获得任命的官员在领受官告之前,通常都要先上表推辞,谦称自己何德何能,当不起大任, 皇帝下诏说你担当这个职务非常合适,被任命者这才领受告身,上表谢恩。因此影视作品中的那种情况基本不会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周瑜和鲁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什么周瑜去世后,鲁肃会被任命为东吴新任都督?鲁肃很厉害吗? 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鲁肃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似乎都是一个才能平庸的老好人的形象。但实际上,这是对鲁肃的严重误解,历史上真实的鲁肃,其实是一个最顶级的战略家。 鲁肃在东吴政权的出场次序,其实非常早。早在孙策还在世的时候,鲁肃就已经登场了。当时孙策正在扫平江东,在孙策率军过长江的同时,周瑜前去投奔孙策。而鲁肃早年则是和周瑜关系非常好,所以也和周瑜一起前去投奔了孙策。 而当孙策见到鲁肃之后,两人很快一见如故,孙策经过简单的攀谈之后,瞬间就意识到,鲁肃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才,丝毫不逊色于周瑜,所以便打算重用鲁肃。 但可惜的是,就在这个时候,鲁肃的奶奶病逝了。按照当时的习惯,鲁肃不得不回家守孝。也正是因为鲁肃回家守孝好几年,鲁肃错过了整个孙策时代。直到孙策去世,孙权掌权之后,这时候鲁肃才在周瑜的邀请下,再次来到孙家,开始正式替孙家效力。 再次来到孙家这边工作之后,鲁肃虽然错过了整个孙策时代,在资历上要比周瑜逊色很多。但是即便如此,孙权依然对其极为认可,并且对其委以重任。这主要是因为,鲁肃的战略眼光实在是太高了。 据史书记载,鲁肃刚刚见到孙权,便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很多人都知道,三分天下这个概念,曾经是诸葛亮在隆中对当中提出来的。当时刘备多次去请诸葛亮,诸葛亮第一次见到刘备的时候,便给刘备勾画了隆中对的战略蓝图。但实际上,早在诸葛亮提出这个概念好几年之前,鲁肃就已经先一步向孙权提出这个概念了。 当然,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指的是‘曹操-孙权-刘备’这三方。而鲁肃所说的三分天下,指的是‘曹操-孙权-刘表’这三方。这倒不是说鲁肃不如诸葛亮聪明,而是因为鲁肃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刘备还只是刘表手下的一个普通将军。鲁肃就算能耐再大,他也只是一个战略家,而不是一个预言家。他可以预判到未来的大势走向,却无法预判到刘备的崛起。 不管怎么说,鲁肃和诸葛亮在‘三分天下’这个概念上的统一,足以证明,鲁肃的战略眼光,丝毫不逊色于诸葛亮,甚至犹有过之。此后整个三国时代,如果说蜀汉政权一直是按照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来发展,那东吴就是按照鲁肃的战略规划来发展的。而当鲁肃的战略规划,全部实现之后,再之后的东吴,就开始陷入发展瓶颈,不知道该向哪里发展了。 这足以说明,鲁肃在孙权眼里,到底有多重要了。 而当鲁肃到了孙权手下之后,接下来的几年里,鲁肃就开始在东吴政权内部,扮演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了。孙策刚去世的时候,东吴的情况其实并不算好。下面的几个郡守级人物,都蠢蠢欲动,甚至还有公然造反的情况。与此同时,孙家内部也有人想要发动政变,篡权夺位。传统江东士族,也不太看好孙家,大多和曹操或者刘表私底下往来甚多。而在江东地区的南方,还有数万山越人虎视眈眈。 在这种恶劣的局面下,孙权刚刚掌权的时候,东吴随时都有可能彻底解体。但接下来,鲁肃却开始利用自己独特的战略眼光,帮孙权出谋划策。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周瑜基本上就是负责对外领兵,而鲁肃则是充当孙权身边最得力的谋士,基本等同于诸葛亮对刘备的概念。 同时,当时以周瑜和鲁肃为首的少壮派,还尽力维护孙权的地位,和那些江东老牌士族相互制衡。正是因为周瑜和鲁肃等人的存在,此后的几年里,东吴逐渐转危为安。不但避免了江东六郡彻底解体的可能,同时还平定了南方的山越,甚至还拿下了荆州的江夏郡。尤其是最后的江夏郡,这可是当年孙策在世的时候,都没能拿下来的地盘。 再之后,就到了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赤壁之战开打的这段时间了。公元208年秋天,就在孙权刚刚拿下江夏郡不到一年之后,曹操便开始率领大军南下。偏偏在这个时候,荆州的刘表又忽然去世了。随着刘表去世,他的继承人刘琮,直接率领整个荆州投降了曹操。 这一下,地处江东的东吴政权,瞬间就危险了。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整个东吴高层,基本上都主张直接投降。唯有周瑜和鲁肃等人,坚决主张抵抗。而且接下来,同样也是周瑜率军在前线抵抗,鲁肃先去联系了刘备,准备和刘备联合。 在三国演义当中,孙刘两家联手,似乎完全就是诸葛亮一手促成的。但在正史上,其实是鲁肃和诸葛亮一起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还是鲁肃先去找的刘备。当时刘备刚刚在长坂坡地区战败,鲁肃却敢找他联合。不得不说,鲁肃的战略眼光,真的是非常准。 再之后的事情,就是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在赤壁之战当中大获全场。在赤壁之战当中,鲁肃的戏份就没那么多了。因为鲁肃当时的身份,主要还是以谋士为主。至于前线,基本上都是周瑜在主持。所以赤壁之战期间,鲁肃也没有直接带兵上前线,自然就没什么战绩了。 不过,赤壁之战结束后,鲁肃的戏份就开始暴增了。因为在这之后,没过多久,周瑜就病逝了。而周瑜去世之前,则是力主向孙权推荐了鲁肃,希望鲁肃能够接替自己的位置。孙权对鲁肃本就非常认可,而且当时在整个东吴,基本上也没有人比鲁肃更适合继承周瑜的位置。 所以,周瑜去世之后,鲁肃直接成了周瑜的继承者。就连周瑜拥有的四千私人武装,也全都被周瑜交给了鲁肃。而鲁肃继承了周瑜的位置之后,接下来他的成绩,那就更为惊人了。 首先,鲁肃接班之后,在战略上继续保持‘联合刘备,对抗曹操’。但同时,随着曹操败退回北方,孙刘联盟内部,也开始出现竞争态势。这时候,鲁肃高超的手腕,就展现出来了。 在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荆南四郡,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实际地盘。但是再之后,刘备却并没有继续往南进攻,而是转而向西发展。同时,东吴则是开始南下,继而占领了整个交州。 对此,史书上记载得非常隐晦,并没有明确说明,鲁肃在这个过程当中,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但毫无疑问,正是鲁肃担任东吴军界一把手期间,东吴政权快速扩张。短短数年之内,就占领了整个交州,地盘直接翻了一倍! 要说在这个过程当中,鲁肃没有发挥什么作用,那绝对是不可能的!别的不说,光是牵制关羽,阻止刘备集团南下交州。这个贡献,就已经相当大了。 其次,拿下了交州之后,接下来,鲁肃又开始向荆州地区发力,企图占领刘备管辖的荆南四郡。在三国演义当中,这段历史最有名的就是‘关二爷单刀赴会’的桥段。在三国演义当中,这段故事主要是从刘备集团的角度出发,烘托关二爷的伟大。但在正史上,这次单刀赴会的结果,其实是鲁肃占了大便宜。 在正史上,当时是东吴集团先出手,由吕蒙率领军队,占领了荆南四郡当中的长沙郡和桂阳郡。然而在这之后,在鲁肃的斡旋之下,孙刘双方的联盟关系,非但没有破裂,反倒是让刘备捏着鼻子认可了这个结果,将整整两个郡的地盘,拱手让给了东吴。 既能从刘备手底下,夺回两个郡的地盘,同时还能继续保持孙刘联盟,没有让孙刘两家就此撕破脸。这其中,固然有当时刘备被曹操牵制的原因,但是鲁肃的存在,无疑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后来吕蒙所谓的白衣渡江,虽然也占领了两个郡,但是却导致孙刘两家彻底撕破脸。从政治手腕上来说,吕蒙显然要比鲁肃更逊色一些。 在夺回了荆南两郡之后,没过两年,鲁肃便因病去世了。鲁肃去世之后,孙权依然按照鲁肃生前制定的战略,继续发展东吴。甚至到了孙权称帝的时候,孙权还对大家说:东吴从他掌权,一直到他称帝的这段发展,其实都是按鲁肃的规划进行的。 鲁肃在世的时候,孙刘两家虽然已经矛盾重重,但大体上还可以维持联盟的局面,没有彻底撕破脸。而鲁肃去世之后,孙刘两家的联盟,很快就破裂了。这其中鲁肃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自然也就可想而知。 总之,历史上真实的鲁肃,真的是一个非常牛的战略家。他或许不是顶级名将,也不是顶尖的内政人才。但是光凭战略眼光这一项,就足以让鲁肃继承周瑜的位置了。另外,鲁肃掌权期间,还大力为东吴培养了许多后备人才。比如吕蒙和陆逊等人,就都是在鲁肃掌权期间,逐渐脱颖而出的。 对于东吴集团来说,鲁肃的存在,就好比是一块指路牌。如果没有鲁肃的存在,说不定东吴早就走向了其他错误的道路。要是那样的话,恐怕也就没有后来的三分天下。早在曹操派大军南下的时候,东吴集团说不定就已经被消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肯定不可以教育局局长能撤校长吗。但可以提议或推荐给组织部门。 不管是什么学校的领导,不管正职副职,都是由管理他们的上级党委任命的。 比如,乡镇中学的正副校长,是由乡镇党委研究决定任免的;县级中学的正副校长,是由代表县委的组织部进行考核考察,报县委同意后由组织部发文宣布任命的。 县教育局有权任命吗?没有。那么,有人可能会问,县教育局不是有党委吗?他们不是有管理权限吗? 并不是党委所有的权限教育局党委都有。教育局党委是正科级的,他们只能任命小学、乡镇中学的领导,县级中学的领导,是正科级、副科级的,得由副处级以上的组织部来任命。 另外,教育局没有专门的组织人事机构来负责考察新干部,所以副科、正科级的校领导由县级的组织部来任命。 以次类推,市级中学的正副校长,也不能由市教育局任命,而是市组织部来考察和任命。
 
            在民间传说中,玉皇大帝在天界的地位.犹如人间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神、仙、佛、人间、妖魔、地府等的一切事,权力无边。每年的农历腊月廿五,玉帝要亲自銮驾阵圣,亲自巡视察看各方情况。天神有过错则谪其位,地袛有过错则降其职,仙佛有过错则坠其尘,鬼祟有过错则灭其迹,君王有过错则失其国,臣僚有过错则加其刑,仕人有过错则削其名,庶人有过错则掠其福。明黄道周的《月令明义》玉皇大帝叫什么名字:“正月初一日,天神地祇朝三清玉帝;初九日,玉皇大帝圣诞”,玉帝的之生日定在正月初九,是因为“一”是阳数之首,九是阳数之极。 那么“玉皇大帝”是谁任命的?这就要从现实和传说两方面分别描述了。 一、现实的演变。 “玉皇大帝”的尊号是宋朝的宋真宗为高上玉帝加的,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又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为极尊贵特殊的大道圣尊,是众神佛之领袖。也就是说,宋代开始才有“玉皇大帝”的尊号, 但“玉皇大帝”原来叫“昊天上帝”,又是谁任命的呢? “昊天上帝”源于上古的天帝崇拜。殷周时期,人们称最高神为帝,或天帝、上帝,是一位支配天上、地下、幽冥的至高神。古人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也是万物生长化育的本源,所以不可不敬天畏命,顺天行道。天命令君王来人间执政治民,君王必须顺应天意,这样才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否则君王违反了天道,天就会降下各种不祥之兆与灾害惩罚。唐、隋、晋、魏、汉,诸代皆有帝王祀天之大典,但当时所祀的天,乃纯粹是指昊天上帝,即“苍天”、“昊天”。 这是说,现实的“玉皇大帝”源于自然神的崇拜,由”天“具体化,而后经过很多年人们的想象和人间帝王的不断尊号,到宋代时有了人物化的形象,并非谁来任命的。 二、道教神话传说。 道教认为玉皇大帝存在于始劫之先,本体是三清祖气。 道藏《真诰》曰:“阴阳待之以分,日月待之以明。早在太极方法之时,玉帝悯惜宇宙混沌不清,气机沿塞,化育难行。曾经化身盘古,成理之正,成气之清,成精之妙,成神之灵。法益三才,角立鼎分。玉帝形化人庄严之身。普光明心地。经三千二百劫而证金仙位。 初八百劫舍国,以示大道无为化育万物真恒最贵。 次八百劫慈慧,示物灵人神仙圣得道修炼的法则。 再八百劫精智,示大道神圣仙真司法行政之术。 后八百劫舍身,示身法两忘,回归宇宙大一统的必然属性,与道同存的最高逍遥游的境界。 三千二百劫又表示超出三界,了达三乘。生死圆通。又经亿劫化育有情,经纬天宇,无极圣众尊玉皇为太极三洞最高宗主。六合八表最高宗主。玉皇布化开玉匮科,布化行政。传五方诰命,秉教万象,检阅劫数,推运乾坤,主持真宰仙圣的黜陟超证,因缘果报,御摄提格,大荒落界。发无量光明十七种,光孕慈善喜舍,遍照无极世界,大道众生,普沾胜利。化无不化,养育适均。” 简单说,玉皇大帝原本就是三清祖气,化为人身,历经三千二百劫才证得金仙果位,从此不在三界之内,然后又经过亿劫化育有情,众神才尊推玉皇大帝为众神共主。 由道教的经典后来也演变出很多关于玉皇大帝的传说,比如他是”光严妙药国”(又有说是“光严妙乐国”)的王子,舍国修道,历劫证果,而后来更有传说玉帝原本道祖鸿钧的童子,受命掌管众神等,而西游记等小说又将玉帝的形象进一步通俗化,导致玉帝的形象在现在的民众心中逐渐模糊,因而也有了很多误解,比如玉帝可以任命和继任,西王母娘娘是玉帝的夫人,玉帝就是佛教的“帝释天”,这些都是不对的。 (我是六甲番人,请您关注我的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