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泓水之战的故事,此一战奠定了春秋中期的局势,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公元前771年,由于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昏聩荒诞,宠幸褒姒,废王后申宜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封其子伯服为太子,由此而引发了一场周王室内部为了争夺王位继承权的内部权力之争。废后申宜父不满王后与太子被废,随勾结北方的犬戎攻陷镐京,擒杀幽王与褒姒,立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 周幽王在位后期宠幸褒姒,曾上演过一出“烽火戏诸侯”的荒唐之举,所以在犬戎攻陷镐京之时,诸侯皆未前来救援。西周灭亡后,太子宜臼继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阳,洛阳位于镐京以西,所以后世称为东周。东周虽然建立,但其权力威望已经无法比拟西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已经基本上名存实亡。所以,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的476年,中国历史进入到东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 公元前643年,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去世,齐国因君位继承而引发内乱,公元前642年,宋襄公出兵协助齐孝公夺得君位。同时,楚成王借齐国中衰、中原无霸的机会将势力渗入中原地区。宋襄公不顾宋国国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国的公爵地位压制各诸侯国,与楚国争夺中原霸主的位置。公元前639年,春,宋、齐、楚三国君主会盟于齐,在宋襄公的坚持下,三国同意于同年秋在宋国召开诸侯大会。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以及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之君在盂会盟,齐国和鲁国推脱未参加。 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赴会,以争取与会诸侯的信任,结果在会场上遭到楚成王的突袭被擒。楚成王挟之进攻宋都商丘,宋军坚守,数月未下。不久,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成王于同年冬释放宋襄公。宋襄公回国后,不甘受楚之辱,亦未放弃争霸之心,不顾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于公元前638年夏,联合卫国、许国、滕国三国进攻依附与楚国的郑国,以泄愤。楚成王为救郑率军攻打宋国,宋襄公遂即撤回迎战。 商周以来,战争形成一种惯例,战争的目的不在于杀伐,而在于决胜负;所谓的春秋“无义战”并非指战争过程,而是针对战争目的而言,所有的攻伐,都是领主阶级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资源。因此,春秋时期的战争相对于战国时期和后世的征伐,并不是充满着嗜杀和血腥。正如《淮南子》所说:“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而且,商周以来战争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且崇尚“礼义之兵”;意思就是,作战双方,相互约好时间,地点,然后公平对决,分出胜负,不搞偷袭。这有点像原始的群落间攻伐,更像是约架。 所以战争开始时,宋军已经先于楚军在泓水北岸布好阵势,而且也处于有利态势,但宋襄公却遵守“不排成打仗的阵列不能开始战斗”的陈旧观念,就像他从简赴约一样,始终以君子之风行事;在楚军渡河之际以及渡河之后,尚未列阵之时,两次拒绝司马公孙固的建议,拒绝趁人之危。直待楚军从容布好阵势后才下令攻击,以致大败,襄公重伤,不久死去,宋国由此失去了争霸的实力。 首先,就泓水之战的起因来说,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以及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之君在盂会盟。不过,在这一次会盟上,宋襄公因为没有带领多少护卫,所以被楚成王挟持了。数个月后,在鲁国等诸侯国的压力下,楚国最终释放了宋襄公。由此,对于宋襄公来说,自然不甘受楚之辱,于是选择合卫国、许国、滕国三国进攻附楚的郑国。面对宋国、卫国、许国、滕国等诸侯国的联军,郑国自然难以抵抗,赶紧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在获得这一消息后,选择率军攻打宋国,以此“围宋救郑”。 在楚国大军出动后,宋襄公立即从郑国撤军,并且在泓水迎战楚军,也即爆发了泓水之战。在泓水之战中,宋国的军队已先在泓水北岸布好阵势,处于有利态势,完全可以利用以逸待劳的机会来进攻楚国大军。不过,对于宋襄公这位君主,依然遵守先秦时期“不排成打仗的阵列不能开始战斗”的观点,所以在楚国大军渡河之际及渡河后尚未列阵之时,宋襄公两次拒绝了趁势进攻对方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在战国时期,面对楚国大军渡河之际及渡河后尚未列阵之时,另外一方一定不会错失这样的良机。 在错失了进攻楚军的良好时机后,宋襄公一直等到楚国大军从容布好阵势后才下令攻击。值得注意的是,楚国在春秋时期是可以和齐国、晋国长期争霸的大国。与此相对应的是,宋国在楚国面前,只是一个中等的诸侯国。在军队数量和战斗力上,宋国军队都无法和楚国军队相提并论。所以,等到楚军从容布好阵势后,宋军的进攻几乎没有什么效果。在巨大的实力差距下,楚国大军迅速反击,从而击溃了宋国大军。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还身负重伤,于次年去世,可谓损失惨重。 最后,泓水之战发生在齐桓公和晋文公之间的一个历史阶段。在泓水之战中,楚国因为重创中原地区的宋国,加上晋国还没有和楚国正面抗衡,所以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当然,等地晋文公重耳即位后,晋国实力得到增强,从而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军,这才遏制了楚国的扩张势头。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宋国来说,因为泓水之战的失利,从而彻底成为春秋时期的二流诸侯国。也即在之后的很长一段历史阶段内,宋国的存在感可谓越来越低了,并且因为夹在晋国和楚国之间,所以难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泓水之战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行将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所谓的“礼义之兵”,就是作战方式上“重偏战而贱诈战”,“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它是陈旧的密集大方阵作战的必然要求,但是在春秋中期,由于各国武器装备的日趋精良,车阵战法的不断发展,这种作战方式已开始不适应战争实践的需要,逐渐走向没落。宋襄公无视这一变化,仍然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旧兵法教条,遭致悲惨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在泓水之战中,尽管就兵力对比来看,宋军处于相对的劣势,但如果宋军能凭恃占有泓水之险这一先机之利,采用“半渡而击”灵活巧妙的战法,先发制人,是有可能以少击众,打败楚军的。公孙固等人关于乘楚军半渡泓水而击的方略和乘楚军“济而未成列而击”的建议,也体现了“兵者,诡道”、“攻其不备”的进步作战思想,从而为后世兵家所借鉴运用。所以,《孙子兵法》也将“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定为“处水上之军”的重要作战战术。后世在作战实践中以“半渡击”取胜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柏举之战中夫概清发水半渡击大败楚军就是典型一例。 泓水之战的结果使得宋国从此一蹶不振,楚势力进一步向中原扩展,春秋争霸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经毫无阻力,在其后数年时间内,楚国势力一度延伸至黄河以北区域,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的扩张势头才得以遏制。宋襄公为此,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成就了春秋最为幽默的一场“义战”。另一方面,泓水之战也反映了春秋中期,礼崩乐坏势头已出现,社会开始走向转型的趋势,随后而来的的就是诚信,仁义的逐渐缺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不是,公元前一万年北中国是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南中国是河姆渡人时期,他们是不是朝代因无文字可考不知道. 看来你真的没有基本的历史时间概念,根据我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商朝大约处于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间,也就是前17世纪至前11世纪,距离今天也才三千多年公元前一万年。 公元前一万年?那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没有国家概念,比炎帝黄帝都早得多,炎黄距今也就五千年不到。 大错特错……… 商成汤十八年(夏桀五十二年,前1598年),成汤子履灭夏。殷纣辛三十年(周武王十六年,前1046年),纣辛子受被武王姬发战败。国亡。 前10000年,世界上尚未出现国家。
广泛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公元前一万年,距今两百万年到距今一万年。与此对应的新石器时代是指人类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大概距今一万年到四五年千年。 (打制石器) 注意,是广泛使用。 其实人类很早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术。只是那时候,人类获取食物的途径还是采集和狩猎,生产和生活中都用不到磨制石器。磨制技术主要还是用来制作装饰品或祭祀用品。 (磨制石器) 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出现了,粗糙的打制石制无法适耕作和收割的需要,于是制作相对精良的磨制石器走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镰广泛应用,使得收割农作物成为可能。 (青铜器) 距今四千年前,人类发现了铜,加入一定量的铅或锡,铜的硬度大大加强。这样制作出来的金属被称为青铜。 早期,由于青铜冶炼成本较高,冶炼青铜器主要用来作奢侈品或祭祀的礼器。大规模地制作青铜农具,经济上还是做不到。所以这一时期,农业生产主要还是用木头和磨制石器,只有少量的青铜农具。 (青铜农具) 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出现在小亚半岛东部的亚述人最早掌握了冶铁的技术,他们凭借这一优势,建立了势力强大的帝国。 这一技术分别向东西方传播。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学会了冶铁技术后,迈入古典城邦时代,开启了雅典和斯巴达的辉煌。 几乎与希腊人同时,中国人也掌握了冶铁技术,此时中国历史跨入了春秋时期,一个全新的帝国在铁器的铿锵声中正在酝酿。 1万年前的世界和中国是怎样的? 据科学探测,地球已有46亿年左右的历史。地质考古发现,生命在35亿年前就出现了。 而人类文明出现距今不过一万年。 虽然人类文明的出现只有一万年左右,但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已有200万年,而人类所属的灵长类的出现则有六七千万年的历史,而灵长类所属的哺乳动物的出现则有2亿年左右的历史(最早出现的哺乳动物是发现于我国的吴氏巨颅兽,距今2亿年左右),而水生到陆生动物的转变则发生于6亿年前,再往前则基本都是水生生物了。这些生物都有明确的化石和地层证据。 地球的上一个冰河时期称为“大冰河时代”,发生于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结束于一万年前。在这一阶段,地球约三分之一的陆地被覆盖在240米厚的冰层下。 冰河时期又称冰川期,指地球在某些年代里陆地和海洋都被冰层覆盖的时期,冰层覆盖了地球上大片土地,这些地区的气候非常寒冷。 在一万多年前,地球正处于冰河期。 据说,当时发生了一场来自天外的灾难,彗星碎片的冲击波,在地球上形成了旷日耐久的大火。整个地球外表的1/10都掩盖在怒吼的火焰之下,其强度可以与招致恐龙灭绝的灾难相“媲美”。随着大火的蔓延,无边的烟尘掩盖了地球大气。 随后又由于一场大火,才终结了这段冰河期。这就是著名的“新仙女木事件”。 后来,科学家们对全球各地170多个地点地表的二氧化碳、硝酸盐、氨等化学特征与同位素进行剖析,一系列数据都表明:同一时期地球外表约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燃烧。 这次大火摧毁了地表的绝大少数动物,人、植物的食物来源少之又少。 在这一阶段,地球均匀温度大幅下降,改动了地球外表的生物生活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许多物种面临沦亡,人类不得不顺应愈加严酷的自然环境条件。 这一阶段之后的六七千年,洪荒消退缓慢,人类的发展缓慢。所以,地球上不同民族间流传的历史都不约而同的指向“五千年”,如中国的上下五千年、古埃及的五千年、玛雅人的五千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