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关麟征。此前已经认识到军队重要,当前正在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孙中山在苏联的支持和中共的帮助下,创办了后来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 孙中山、鲍罗廷、廖仲凯都是办校的决策者。开始考虑让晚清学霸谭延闿担任具体的筹备工作,谭延闿却推荐了自己的把兄弟蒋介石。后来决定让程潜当校长,蒋介石、李济深当副校长。蒋介石一面消极对抗,一面私下活动,找人疏通,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第一任校长。 狭义的黄埔军校是指1924年到1930年,国共合作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陆军军官学校。校址是原来的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的校舍。国共两党军队中许多著名将领都出自这一时期的学生。在此期间,校长一直是由蒋介石担任。 广义的黄埔军校一是指搬离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以后的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二是指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创办的所有军事学校。全国各地开办的所有军校,都叫做黄埔军校的分校。在此期间,旗舰学校的校长还是蒋介石。 黄埔军校1927年从广州搬到武汉,落在汪精卫的势力范围内。宁汉合流,也就是汪精卫和蒋介石互相妥协以后,黄埔军校才从武汉搬到南京,又回到蒋介石的势力范围内。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为避免沦陷,黄埔军校从南京迁徙出来,次年搬到成都。1949年底迁徙台湾。1950年在台湾的高雄复校。 黄埔军校刚创办时,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谭延闿题写的校名是“陆军军官学校”,通称黄埔军校。1926年扩大教学内容,改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同时由党办的学校改为国办的学校。1946年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改回原名,叫“陆军军官学校”。 从1924年到1949年的25年中,黄埔军校都是面向全国各省的学校。其间经历了两任校长,蒋介石当了23年零5个月的校长,关麟征当了2年的校长。从1949年到现在的69年中,黄埔军校成了面向台湾一省的学校,其间经历了24任校长。 黄埔军校成立初期,配备一个超豪华的领导班子阵容。除了英年早逝的几位以外,全是国共两党的中央领导。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李济深、邓演达任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担任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担任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是战术总教官,恽代英是政治总教官。 因为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所以蒋介石风云际会,与近代中国许多叱咤风云的英雄走到了一起,共同造就了功勋卓著的大批著名将领,共同书写了轰轰烈烈的历史。因为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手里才有了军队,并进一步夺取了的党政财文大权,在近半个世纪中,一直担任国民党、国民政府的最高领袖,国民革命军的最高统帅。 据说,蒋介石最喜欢国民党、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干部称呼自己为校长。 国民党中哪位将军指挥很厉害? 林彪在东北没有消灭的蒋军主要有两部分,一拨是从营口登船逃跑的刘玉章第52军,大约溜掉14000余人,另外一拨是位于锦西和葫芦岛的“东进兵团”,大约10余万人从葫芦岛港经海路撤退,比如“土木系”阙汉骞的第54军就在其中,尽管塔山战役中该军伤亡不小,但是建制还算完整。 第52军和第54军后来都成为蒋军防守上海的主力,也是“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手下“第一流”的作战部队,因为汤司令在长江防线的45万人马,大部分都是重建的部队,连李延年和刘汝明都成为了骨干力量,可见经营之惨淡。没办法,有作战经验的嫡系部队都在三大战役中被歼灭了,那么第52和第54军这样有一定战力的部队,可不就成为了头牌。 这两个军最后从上海也整建制溜掉了,是汤恩伯优先考虑撤退的嫡系部队,也成为老蒋逃台之初所依靠的骨干军事力量。而策划这两个军逃出东北的,正是东北剿总副总司令、“东进兵团”最后一任指挥官杜聿明。如果不是廖耀湘犹豫不决,在杜聿明指挥下从营口逃跑的敌人数量会更多,新一军和新六军要是撤到江南,麻烦更大了。 葫芦岛的敌人逃掉,东北野战军是没有责任的,因为主力尚在沈阳地区,来不及挥师南下,但是刘玉章从营口溜掉,林彪确实是百密一疏,西柏坡电文中特别指出:“是一个不小的失着”。也就是说,当蒋军在东北败亡之际,杜聿明还算有点作为,毕竟跟林彪过招将近二年,对东野的战术习惯有一定了解。 在此之前的1948年9月,济南战役王耀武全军覆灭以后,华东蒋军的局势已是非常不利,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深知被动防御的后果之可怕,曾经拟定了集中华东蒋军主力,主动与华东野战军交战的计划。客观来说,以蒋军当时的战斗力和战术协同,杜聿明咋折腾也是打不赢的,但是这事有一个挺可怕的后果,那就是华东蒋军会提早完成战役集结。 换句话说,如果杜聿明的计划真的得以实施,则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四个兵团将在1948年10月间全部集中在徐州周围,形成一支兵力多达40余万人的重兵集团。也就不会有淮海战役打响后,粟裕集中兵力截杀黄百韬兵团的战机。因为按杜聿明的计划,黄百韬早就该到达徐州了,几十万敌人猬集在一起,华野是很难一口吃掉的。 所幸杜聿明的计划还未及实施,就被老蒋调回东北“救火”去了,而总司令刘峙那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杜聿明的作战计划束之高阁,徐州战区的蒋军仍然分散布置,直到11月初才决定向徐州集结。然而已经晚了,经过休整补充的华野大军,从北向南掩杀而来,第一箭就钉住了从新安镇西撤的黄百韬,从而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大幕。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黄百韬第七兵团灰飞烟灭,第二阶段黄维第十二兵团全军覆灭,此时徐州城内的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兵团主力犹在,加上剿总直属部队和特种兵杂七杂八仍有30万之众。杜聿明心知蒋军的“徐蚌会战”已经彻底失败,他唯一能够做的,就像之前在东北一样,带着这30万残兵败将安全脱逃,保存有生力量。 为此杜聿明专程飞回南京请示老蒋,获准,同时又因为怀疑作战厅长郭汝瑰的身份,跟“国防部”玩了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就是表面上同意“国防部”的撤退计划和行军路线,向徐州东南的两淮地区“转进”,而实际拟定秘密率军沿津浦铁路两侧向徐州西南方向跑路。结果就是,郭汝瑰给西柏坡传递了一份错误的“绝密情报”。 杜聿明赶回徐州以后,再玩了个“声东击西”的把戏,也就是先安排邱清泉、李弥向徐州以东的华野主动发起攻击,佯攻一日后突然放弃徐州南逃,使华野上下对杜聿明弃城逃跑的迅速性估计不足,再加上错误情报的一些影响,差点就追不上这一大坨敌人。因为华野在南线只有三个纵队可以用来拦截,对付疯狂逃窜的敌人三个兵团,显然是力量相差悬殊的。 好在粟裕将军坚持自己的判断,没有把全部兵力置于徐州东南,再加上老蒋出尔反尔的“神助攻”,华野十一个纵队不顾疲劳穷追四天,终于截住了杜聿明。关于这些细节,电视剧《大决战》有大致的呈现,可以看出,杜聿明行事之小心和指挥之狡猾,虽然算不上如何高明,但绝非菜鸟级别,在当时的蒋军高级将领中,可谓屈指可数了。 如果杜聿明这30万人逃到江南,麻烦不是一般的大,到1949年4月渡江战役发起前,汤恩伯拼凑起来的只有45万兵力,自然挡不住华野和中野的百万大军。而如果敌人的兵力上升到75万人,其中还包括比较精锐的邱清泉兵团,那么加上已有的海空优势,利用长江天堑负隅顽抗,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困难一定增大。 陈官庄包围圈里面是有临时机场的,所以杜聿明确实有机会在危急深刻只身逃回南京,那么以老蒋对他的信任程度,也不会因此怪罪于他,像李弥、孙元良这样的败军之将,逃回去以后仍然重掌兵权,何况杜聿明呢?但是他最终选择跟所属部队呆在一起,直至兵败被俘,就这一层来说,杜聿明还真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这一年不过44岁的杜聿明,却身患不少于四种疾病,期间还摘掉了一个肾;为官也算清廉,《大决战》中杜聿明曾经对顾祝同说郭汝瑰比他还要清廉,言外之意,自己也是个不喝兵血的军官;妻子曾经是我党党员,也没有改变他的政治信仰;就军事才能来说,之前曾有过“中等偏上”的评价,至少在黄埔一期生中得算是佼佼者。 总体而言,杜聿明应该视为另外一个阵营里比较合格的军人,出于对老蒋的愚忠,三大战役期间堪称呕心沥血满场救火,也是极其卖力的。可惜的是,他上有一个乱插手瞎指挥的校长,下有腐败成风的黄埔同僚和士气低糜的军队,在大厦将倾的时刻,个人的努力根本改变不了大局,只能是螳臂挡车,最后被碾个粉身碎骨。 电视剧《大决战》有个细节错误,淮海战役期间,正值杜母七十大寿,老蒋派小蒋专程到上海拜寿,还带去了“十万大洋”的贺仪,这是通过刘峙之口说出来的,其实小蒋带去的是十万元“金圆券”。不过也可以了,陈诚去台北草山静养,老蒋也才特批了五万元,那会金圆券还没有疯狂贬值呢。老蒋很会江湖上的这一套,于是杜聿明就“感恩戴德”继续卖命。 纵观整个大决战剧情,杜聿明作为主要角色,被描绘成一个企图力挽狂澜的“悲情将军”,比如痛心疾首苦劝卫立煌的桥段,比如在葫芦岛阻止军队炸电厂的桥段,比如央求刘峙千万不要走漏消息的桥段等等。然而实际上,在蒋家王朝和蒋军彻底失去民心、高级将领集体丧失斗志和腐败无能的情况下,杜聿明的作用真心没有剧大表现的那么大。 但是矬子里面拔大个,在老蒋焦头烂额的1948年,杜聿明应该还算是个厉害角色,比其他一帮废物的表现要好得多,事实如此。
关麟征(1905—1980),原名志道,字雨东。汉族,陕西户县人,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用兵以稳,准、狠著称,长于急袭的千里驹师的首任师长,生性傲岸,有陕西冷娃之称,部将杜聿明、郑洞国,刘玉章、覃异之、张耀明皆一时之名将。1924年到广东投考黄埔军官学校,成为第一期学员,并于同年12月毕业。1928年任国民党陆军第十一师步兵第三十一旅第六十一团团长;1929年任新编第五师副师长;1932年升任第三十六师师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任第五十二军军长,参加台儿庄大战,重创敌军,升任第三十二军团军团长;1939年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1947年任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49年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后居香港。1980年7月30日病逝于香港伊利莎白医院,享年75岁。著有《关麟征回忆录》等。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晚年生活4人生履历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关麟征外文名:Guan Linzheng别名:原名志道,字雨东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陕西户县出生日期:1905年4月7日逝世日期:1980年8月1日职业:将军、军事家毕业院校:黄埔军校信仰:三民主义主要成就: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 台儿庄大捷代表作品:《关麟征回忆录》军衔:陆军中将 人物生平2 1905年4月7日,关麟征出生于陕西鄠县真花硙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中,父亲关树铭,母亲杨氏,继母贾氏,兄妹六人,关家世代务农,家业中等。关志道幼时在本村私塾读书,九岁转到邻村小学,因关父对其期望甚殷,不久被送到鄠县高等小学读书,毕业考试成绩第一,却因平时爱打抱不平,经常打架而被降为第二名进入陕西省立第三中学,校长对人说:“这孩子将来成器就是杨六郎;不成器就是卖麻糖。当时老师问他的志愿,他因见鄠县城里驻了一连兵,那位连长很是威风,故答:“希望将来当个连长。”关麟征15岁小学毕业后,来到省城西安,考进省立第三中学。那时镇嵩军刘镇华在西安举办讲武堂,他每次路过讲武堂门口,见讲武堂照壁上写着斗大的“奋斗”两字,心里非常羡慕。可是他是个穷学生,没有背景,不得其门而入,只有望堂兴叹而已。后因家中迭遭变故,负债累累,中途辍学。他决心弃文学武,投军从戎,更希望能挣钱帮助家庭还债。这时,省立第三中学也有两个学生 晚年生活3 关麟征在香港,深居简出,闭门谢客。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会见新闻记者,不在报刊上发表任何言论,过着“隐士”式的生活。他“无官一身轻”,以读书、写字为乐趣;生活有规律,洁身自好,每日早睡早起,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对我国古书熟读深研,书法造诣颇深。他的草书曾参加过香港大会堂的展出。1972年,他在夫人、女儿的陪伴下前往美国、欧洲各地旅游,历时月余,然后返港。1975年4月,蒋介石病故台湾,关麟征束装就道,前往台湾吊唁,经过多次挽留,关终不应。晚年,关麟征妹妹当选陕西省政协委员,他在给大陆友人的信中写道“梧枝妹谬获拔擢,尚望兄多多指教,使无负于政府和人民之所托,是为至盼!”关梧枝赴港探亲。在火车站,三十多年未见面的兄妹抱头痛哭,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如何说起。当关梧枝向他介绍大陆解放后的变化,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情况时,他兴致勃勃,并且经常插话说:“对!就应该这样办!”关夫 人生履历4 1924年6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4年11月,任黄埔军校教导1团2营5连2排排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补充7团团长。1928年7月,任11师31旅61团团长,后与师长陈诚闹翻离职。1930年,任张治中教导2师2旅旅长。1933年1月1日,升任25师师长。1935年4月13日,晋升陆军少将。1936年10月5日,晋升陆军中将。1937年8月,升任52军军长。1938年6月,升任32军团军团长。1939年1月,升任31集团军副总司令。1939年5月,调任15集团军副总司令。1939年10月,升任15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3月,任陆军第1方面军副司令官。1945年,升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1945年10月,调任云南警备总司令,同年12月因昆明一二一惨案被撤职。1946年,任中央军校教育长。1947年10月,任黄埔军校校长,成为继蒋介石之后第二任校长,是黄埔军校在大陆期间三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