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位皇帝是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最后一个皇帝。称宣统帝冯玉祥死因,也称清废帝。宣统两次登基。于1967年死于癌症在北京去世。葬于清西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溥仪,醇亲王载沣之子。三岁时被慈禧命人抱入宫中过继给同治帝、光绪帝同时当儿子。光绪帝一死就即位当了皇帝。在位两次。第一次是1909年-1912年。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溥仪1912年2月12日被逼退位。袁世凯当了临时大总统 宣统退位了,袁世凯把他养了起来。依然荣华富贵不减、宫廷奢靡。依然在紫禁城。当时溥仪六岁,隆裕太后开始让溥仪读书。 袁世凯也没有闲着,一方面镇压二次革命,一方面复辟帝制。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称帝,号洪宪大皇帝。此后全国上下的讨袁战争轰轰烈烈,袁世凯做了83天皇帝,匆匆下台取消帝制。后尿毒症终其一生。 溥仪第二次即位是,张勋于1917年六月兵变复辟宣统。溥仪当年十二岁。坐了十几天的龙椅。又被拉下了台。宣统溥仪退位。此后溥仪的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 被冯玉祥赶出来紫禁城,跑到了天津。妄图再次复辟。但是只有日本狼子野心对溥仪伸手援助。土肥原贤二鼓动溥仪建议新国家党溥仪继续当皇帝。溥仪动心了去了东北。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建立的满洲国。溥仪第三次当上了皇帝。傀儡皇帝。 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后。溥仪在沈阳机场去日本的时候被苏联红军逮捕。此后一直在监狱中度日。生活还不错享受高级待遇。1950年7月被引渡回国。1959年12月溥仪被特赦。1967年溥仪末代皇帝因尿毒症发病去世。葬于清西陵附近。 溥仪作为末代皇帝也有传奇的一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中华帝制的终结。 东北军阀张作霖下场如何? 张作霖是辽宁海城人,军阀混战时任民国陆海军大元帅,是爱国将领张学良之父。 他在统治东北期间,代表中华民国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笼利诱,并拒绝签订矿产开发、铁路运输、港口修建等卖国协议,遭到了日本人的不满和仇恨。 1928年6月4日清晨,张作霖由北京返回奉天,乘坐的火车途径皇姑屯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毁,这位一代枭雄身负重伤,被士兵抬回家中,由于伤势过重,当天就去世了。 这年,张作霖53岁,他的儿子张学良通电全国,东北三省及热河归顺南京政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姑屯事件”和“东北易帜”。
在北洋政府垮台后冯玉祥死因,冯玉祥崛起的速度确实有点快,短短几年时间,其拥有的直属部队达二十万人,连其他收编的部队和其统治区中的民兵组织算在一块,有着近四十万的武装力量,这直接成为了老蒋在北伐胜利后国民党内最强劲的对手之一。 当然了,一场中原大战冯玉祥输的一干二净,从此在无与老蒋夺权的实力,褪去军阀外衣后的冯玉祥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爱国事业。冯玉祥这个人清廉,而且极其关心手下,所以在西北军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但是在中原大战以前,他发动的军事政变以及军事行动肯定是有私心的,那时候的冯玉祥在国家层面来说还是一个武装大军阀,而且仅仅此于老蒋,他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他联合北伐军进攻北洋政府,说到底,为国家的利益肯定是小于私人野心的,他不为自己的势力说出来鬼都不行,但在和老蒋竞争失败后,他的爱国却是真真切切的。 其在抗日初期,先是于淞沪战场御敌,但老蒋的中央军他又指挥不动,随后又被派往其西北军旧部韩复渠等将领地盘督促其抗战,但树倒猢狲散,老冯的部下已经不是他原来的部下了,其根本笼络不了原来的人马,所以说他在抗战时期于军事层面来说并无大的建树,但其更多的则是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冯玉祥毕竟是当年的一位实权人物,门生故吏遍及全国,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掌握了19.5万私人武装的男人,所以说在国民政府中威望还是有的。所以他四处奔波宣传抗日主张,在老蒋“攘外必先安内”时,他多次发表主张抨击老蒋,而且还写一写“打油诗”,或者做一些嘲讽老蒋的举动,但老蒋也无可奈何。在这种爱国行为下,被冠以爱国将领的身份也无可厚非。 冯玉祥将军为何把溥仪逼出宫?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将军率领部队快速进占北京,包围了总统府,逼迫北洋政府解除吴佩孚的职务;把大总统曹锟囚禁起来,宣布组成“国民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京政变”。 政变成功之后,冯玉祥将军宣布废除帝号,逼迫末代皇帝溥仪迁出故宫。 冯玉祥将军逼迫溥仪迁出故宫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冯玉祥将军十分痛恨封建帝制。他认为溥仪住在故宫,就表明中国封建帝制还没有完全消灭;只有把溥仪逼出宫去,才是真正结束帝制。 二是冯玉祥将军拥护革命。冯玉祥将军要把北京的封建余孽清除干净,然后,把孙中山接到北京。拥护孙中山才是真正的革命行动。 冯玉祥和胡宗南谁才是西北王? 冯玉祥部被称为西北军,但是冯玉祥是河北人,他在北洋时期出任过陕西督军,部下很多是在陕西招募的,所以被称为西北军。实际上,冯玉祥很快就离开了陕西,而他的部队人员也不限于陕西,包括了现在的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很多人。 冯玉祥虽然是西北军的老大,但是没有人称他是西北王。这是因为冯玉祥即使是最强盛的时候也没能完全控制西北五省,何况他只是很短暂的在西北呆过。 在抗日战争时期,胡宗南统兵数十万驻扎在陕西,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防备日军,而是防备在陕北的红军,后来解放战争初期,胡宗南部进攻延安,号称是占领了延安,胡宗南也进阶上将,成为西北名义上的统治者。这在当时的国民党内是没有人可比拟的,所以有人就称胡宗南为“西北王”。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焕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县[1-2](今安徽巢湖市),生于直隶青县(今属河北沧州市),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有“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之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滦州起义。1921年7月后任陕西督军。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并将所部改称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1926年在直奉联军进攻下通电辞职。1926年3月赴苏联考察,同年5月加入中国国民党。9月17日在绥远五原誓师,率领西北军出潼关参加北伐战争。1930年3月与阎锡山组成讨蒋联军,中原大战失败后隐居山西汾阳峪,后隐居泰山。1933年5月,在察哈尔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1935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948年1月1日被选为民革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主席。1948年7月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筹备工作,9月1日因轮船失火遇难。冯玉祥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系国民政府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银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三大抗战勋章获得者。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人物评价5个人作品6轶事典故7亲属成员8后世纪念9影视形象 基本资料1 本名:冯玉祥别名:冯基善、冯焕章,绰号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所处时代:中华民国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直隶青县兴济镇北街 出生日期:1882年11月6日逝世日期:1948年9月1日主要作品:《我所认识的蒋介石》、《我的生活》 主要成就:五原誓师,参加北伐战争;组成讨蒋联军;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字号:字焕章军衔:北洋陆军上将、国军陆军一级上将宗教信仰:基督教原籍:安徽省巢县西北乡竹柯村 政党:中国国民党 人物生平2 光绪八年(1882年)11月6日,冯玉祥出生于直隶青县兴济镇北街(现为沧县兴济镇),后寄籍河北保定。原籍安徽巢湖,自幼在直隶保定长大。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冯玉祥刚满15岁,正式入保定五营当兵。他在父亲冯有茂的指点和管教下,开始“向读书和修养方面努力”。不久,冯有茂因病被裁。冯玉祥为了挣钱养家,愈发刻苦操练、学习,开始阅读《操法》、《阵法》等兵书。他看到淮军暮气沉沉,便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2月20日离开淮军,改投袁世凯的武卫右军第三营左队右哨六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4月,冯玉祥升为四棚正目。12月中旬,又被提升为第二营右哨哨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武卫右军改为第六镇,冯玉祥任司务长,随后又升为本连排长,深得协统陆建章和标统王化东的器重。不久,冯玉祥成为陆建章的内侄女婿,得到了陆的提拔和帮助。宣统二年(1910年),冯玉祥被任命为陆军第20镇(师)第80标第三营管带 主要成就3 民国十一年(1922年)4月29日,直奉战争正式爆发。4月19日,冯玉祥率领第十一师全部由陕出发,向洛阳集中。当直军在长辛店一带战事吃紧时,冯立即派二十一旅李鸣钟部增援。冯亲自督战,大败河南督军赵倜。直奉战争后,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冯因战功被任命为河南督军。他颁布《治豫大纲》,惩办贪官,提倡节俭,改良社会风尚、重视教育、发展交通事业。这些政绩为中原百姓所称道。同时他又扩充部队,增强了自己的势力。滦州起义冯玉祥参与滦州起义,主要目的是反对清王朝。20世纪初,清政府对外出卖主权,对内搜刮人民,劳动人民不甘压榨,多次举兵反抗。在宣统二年(1910年)春,当时冯玉祥在清朝北洋军任第八十三标三营管带,他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与王金铭(第二十镇七十九标一营管带)等人发起组织“武学研究会”,在士兵中秘密宣传反清革命,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后,冯玉祥与王金铭等积极密谋响应,决定加紧积蓄革命力量,准备在 人物评价4 冯玉祥戎马一生,由士兵升至一级上将,所部从一个混成旅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数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在其50余年的军事生涯中,以治军严、善练兵著称。在作战指挥上强调知己知彼,速战速决,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借助夜暗和恶劣气候,运用侧后突袭战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人称“布衣将军”。由于冯氏一生中时常背主倒戈,因此有人将其字“焕章”改为“换章”(换章意即打麻将换牌之意),以讽刺其经常倒戈的行为。他还有“倒戈将军”的称号。对于冯玉祥的倒戈次数,目前已经有很多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进行更正,冯玉祥一生倒戈的次数准确的应该是九次,依次为:一、滦州起义倒清朝;二、护国运动倒袁世凯;三、武穴停兵倒段祺瑞;四、北京政变倒吴佩孚;五、反奉战争倒张作霖;六、五原誓师倒北洋;七、国共分裂倒共产党;八、中原大战倒蒋介石;九、国共内战倒蒋介石。对冯玉祥的个人评价不一,有人称赞其为爱国将军,也有人斥其为彻头彻尾的军阀。纵观其一生,在军阀混 个人作品5 冯玉祥著,《我的生活:冯玉祥自传第1卷》,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2月01日。冯玉祥著,《我的抗日生活:冯玉祥自传第二卷》,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2月01日。冯玉祥著,《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台北市,捷幼,2007年07月09日。《我》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求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已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轶事典故6 冯玉祥改名之事冯玉祥爱好读书冯玉祥倒戈将军冯玉祥基督将军冯玉祥自编军歌冯玉祥中原毁佛冯玉祥本名冯基善,字焕章。十一岁因家境贫寒失学,只得住在父亲的营盘里自修功课,其父希望替他补上兵额,领得一些“恩饷”以补助家庭用度。当时他父亲所在的清朝保练军是著名的“父子兵”,一般人是很难补得上的。他父亲的同营好友虽然知道他们的家庭境况,但由于彼此都是在贫困中挣扎的伙伴,除了在精神上给予安慰外,没有什么办法能帮助他们。后来营中有了一个缺额,管带苗某就说:“这回该叫冯大爷的儿子补上去。”主管人员问:“叫什么名字?”苗管带一时想不起来,又怕耽误这一机会,就随手写了“冯御香”三字,后改为“冯玉祥”。冯玉祥生平读书十分用功。他当士兵时,一有空就读书,有时竟彻夜不眠。晚上读书,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就找来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微弱的灯光看书。冯玉祥担任旅长时,驻军湖南常德,规定每日早晨读英语2小时。学习时, 亲属成员7 父亲:冯有茂,家贫,泥工为生。原配:刘德贞。于1905年与冯玉祥结为伉俪,育有两男三女共5个孩子,长子冯洪国、次子冯洪志、长女冯弗能、次女冯弗伐、三女冯弗矜。1923年,刘德贞身染重疾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继妻:李德全。贫苦家庭出身,后考入京师女子协和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女中任教。1924年,李德全女士与冯玉祥将军结婚。全国解放后,李德全女士曾任卫生部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长子:冯洪国,1930年在日本留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与张自忠、吉鸿昌一道抗日。次子:冯洪志(1917—)与蒋经国是留苏同学,二人交谊很深,现为美国中籍科学家。是国际著名的核子物理学家,同时又是材料力学、机械工业等方面的专家。长女:冯理达,著名病理学家,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副院长。二女:冯颖达曾留学前苏联到列宁格勒医学院,1950年回国,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现任全 后世纪念8 1949年9月,在冯玉祥遇难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在北平隆重举行追悼会。毛泽东送了挽联,周恩来致悼词,高度评价了冯玉祥为实现民主的新中国所做的努力。1984年,山东省泰安市人民政府在普照寺举办“冯玉祥先生在泰山”展览,院内有补刻的冯玉祥、赵望云合作诗画碑48块、周恩来1941年11月10日撰书《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碑以及冯玉祥在泰山的活动资料等。冯玉祥遇难之后,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选址,葬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西麓。横跨西溪石峡两岸的大众桥是冯玉祥于1935年所建。冯玉祥墓在大众桥东首,1952年破土动工,1953年10月15日安葬,举行骨灰安葬仪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黄炎培赠送挽联,李济深、于毅夫、梅龚彬、张治中、余心清、王昆仑、邵力子、冯玉祥夫人李德全及其子女和泰安地方各级领导、群众800余人参加了安葬仪式。冯玉祥墓在泰山西溪口东侧,前临深涧,背依科学山,松柏苍郁,旁山临涧,肃穆庄严。墓为泰 影视形象9 类型出品时间影视扮演者电影2009年《建国大业》陈凯歌电视剧2009年《李大钊》刘交心2013年《毛泽东》康凯2014年《长沙保卫战》刘润成2014年《英雄吉鸿昌》王卫国2015年《铁血悍将》唐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