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勰
刘勰怎么读,语文和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刘勰怎么读,语文和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语文是一门学科刘勰怎么读,文学是一门艺术。 作为一门学科的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语文首先要完成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兼顾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完美人格的塑造,简言之,就是“既教书又育人”。 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它以语文为基础,依托语文,同时它又从语文中分枝出去,淡化了语文的工具性,强化了专业性和艺术性的特征。 语文的学科性质强调的是其科学性的一面,首先要准确地“传授知识”,要有这个学科科学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文学作为艺术,它更倾向于对人的“熏陶”,文学通过其本身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而完成对人精神层面的“喂养”。 所以,语文和文学的性质不同,任务不同,功能不同,我们对它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语文要落实基础,文学要提升品味,语文要注重面的拓宽,文学要注重点的深入。 (图片来自网络)

资讯百科 2022-05-02
刘勰简介

刘勰简介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刘勰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l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文学特点4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刘勰别名:彦和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出生日期:约公元465年(乙巳年)逝世日期:约公元520年(庚申年)职业:文学评论家代表作品:《文心雕龙》祖籍:山东莒县东莞镇 人物生平2 南北朝宋泰始初年(公元465年),刘勰生于京口(今镇江),字彦和,原籍东莞(今山东省莒县境内)。祖父灵真,宋司空秀的弟弟。父亲名刘尚,曾担任越骑校尉。刘勰很早就成了孤儿,他发愤图强,热爱学习。因为家里太穷而没有娶妻结婚,和沙门的僧人住在一起,十多年后,他对那些经文都很精通。他分门别类地整理了这些经文,抄录下来,还为经文写了序言。如今定林寺里面藏的经文,都是刘勰编写修订的。天监初年,刘勰开始担任奉朝请,兼职做中军临川王宏的秘书,后升职担任车骑仓曹参军。担任太末县县令时,政绩清正廉洁。担任东宫通事舍人时,刘勰向皇帝建议,祭天地应当同祭太庙一样,只用蔬果,不用牺牲(牛、羊、猪),皇帝下诏命尚书讨论此议,最终决定按刘勰的建议处理。后升任步兵校尉。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卒年歧说甚多。一说卒于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和二年(公元521年)之间,一说卒于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和五年(公元 文学特点3 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方面都有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尤其对消极修辞的论述,不仅论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与语言生成关系的层面,不仅当时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在语音修辞方面,刘勰没有沿习名人沈约的“八病说”,而着重提出了“飞沉”问题、“双声叠韵”问题。在《神思》中,刘勰就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在《声律》中又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刘勰认为,作韵易而选和难。足见刘勰不但非常重视而且准确把握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在理论上作出了可贵贡献。在语汇修辞方面,刘勰提倡慎重遴选词语。语汇修辞中,还涉及用字,刘勰在《炼字》提出用字“四要则”: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无怪刘勰叹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语法修辞部分, 人物评价4 刘勰能在距今1500余年之遥,提出这如许之多的至今难超其苑囿的精辟修辞理论实为难能可贵。其修辞之论,既有理性的阐释,又有言证、事证,既涉文章内容形式,又关作者思维、气质、涵养、才情。他能从美才、美德、美情与美辞美文的关系方面,阐释情动而辞发、因内而符外的修辞美学观,他承认“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辞必巧丽”,尽管当时还没有堂皇的辩证唯物主义之说,然而在今天看来,这完全符合这种观点。在这种观点指导之下,他从内容决定形式的认识出发,建立了系统的剖情析采理论,他从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唯物主义的认识出发,提出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种选择继承、据时创新的修辞观,这种服务于时代的“时文”修辞观,时至今日,也是必须遵循的一条修辞美学原理。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