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华
女校男生,为什么香港人叫刘德华“刘华”?

女校男生,为什么香港人叫刘德华“刘华”?

刘华是香港新兴流行语女校男生,作为专有名词,是歌影红星刘德华的昵称。作为形容词,形容男士动作或外貌很帅。 刘华一词,最早出现林夕作词,双生儿唱的《女校男生》”插班生甲,动作很刘华“。意为插班生甲的动作很帅气。 后来,很多歌词中,为了韵律,常用刘华代指刘德华,如另一首林夕作品《佳偶天成》中:”寻觅对象,如觅偶像,若然遇上刘华,完全没有惆怅。“ ;谢安琪的《我爱茶餐厅中》:”豪情潇洒气概似少年刘华,外貌带点草根却高雅“,等。 於是,刘华一词逐渐成为香港人对刘德华的昵称。 由于刘德华是本地的帅哥,“刘华”这流行词义,是从刘德华此人的外表加以引申,将刘德华这个人名的词义扩大、属性转变,成为解作帅的形容词。由于艺人刘德华仍活跃于娱乐圈中,故这流行语才得以流传。 “刘华醒,刘华劲,刘华无得顶!”。无论是他的坚强与执着,还是阳光与上进都那么耀眼,这就是刘华刘德华! 下面是一段刘德华的访问: 牛华 —- 林夕一句歌词「动作很刘华」,令刘德华多了一个亲切非常的名字,随后,刘华更慢慢演变成「牛华」,一个更贴切的称呼。 T∶介意大家叫你做「牛华」吗? A∶唔介意,有时有花名仲好,方便表达自己。好似我会同人讲,你唔系唔知我叫牛华嘛?我好勤力口架,你唔好同我懒呀! T∶喜欢另一个称呼「刘华」吗? A∶都不介意,但好老实,始终是华仔最亲切。有时一个artist,愈多花名愈好,即代表你包容性大。

资讯百科 2022-04-27
刘华简介

刘华简介

刘华,原名刘炽荣,字剑华,四川省宜宾县,1899年9月10日(农历八月初六)出生在一户佃农家庭。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人物经历4人物事迹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刘华别名:原名刘炽荣,字剑华国籍:中国出生地:四川省宜宾县出生日期:1899年逝世日期:1925年职业:革命先烈信仰:共产党主要成就:五卅运动领导者 人物简介2 刘华(1899年―1925年)原名炽荣,字剑华。四川宜宾市泥溪镇人。出身贫苦。 人物经历3 1920年到上海,进中华书局印刷所当学徒。1923年,入上海大学附中部半工半读。在校时受瞿秋白等共产党人的影响,攻读马列主义,被推选为学生会执行委员,并担任附中部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书记。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受党组织委派到沪西工友俱乐部工作。他深入群众,常与工友谈心、交朋友,用生动的语言揭露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影响、培养一大批工人积极分子。1925年2月,日商内外棉第五、七、八、九、十二厂等工人因抗议资本家殴打工人、开除工人、扣押工会积极分子,举行罢工。刘在工人大会上宣布成立内外棉纺工会和工人纠察队。罢工期间,和工人开会,分析形势,研究斗争策略。罢工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日本资本家不得不答应工人提出的要求。纱厂工会联合办事处成立,刘华任副主任兼宣传主任,指挥工人开展斗争。同年5月15日,内外棉七厂日本资方残杀工人顾正红,刘无比愤慨。24日,内外棉纱厂工会举行大会公祭顾正红,各 人物事迹4 1925年12月17日。夜11时许,上海高昌庙附近,一阵"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壮烈口号,划破荒野的沉静,压住了罪恶的枪声……  上海工人运动领袖刘华,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天府之国岷江下游岸边一位佃农的儿子。26个春秋的风风雨雨,在他短暂而坎坷的人生历程中留下了一行闪光的足印。勇救挑夫 横祸临头连遭难蜀南宜宾城西北部岷江岸边有个热闹的乡村小集镇泥溪场。泥溪场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盐码头。  小镇不远处,有座半边寺。寺下有个深水沱,叫陈车沱。站在半边寺的崖上往下看,沱水碧绿,十分幽静。  1899年9月10日,刘华在这沱旁的一户佃农家降生了,排行第三,取名炽荣。刘华的父亲叫刘达三,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他生育了刘华等4个儿子和3个女儿。全家祖孙三代11口人,过着终年辛劳的农耕生活。  刘华从小喜欢

人物百科 2021-11-06
刘华清简介

刘华清简介

刘华清(1916—2011),湖北大悟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85年、1987年相继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刘华清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2011年1月14日6时,刘华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履历3人物生平4军旅事迹5人物评价6人物家庭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刘华清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北黄安出生日期:1916年逝世日期:2011年1月14日职业:军人军衔:上将 人物履历2 刘华清1916年10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二程区花桥乡刘家院子村(今属大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入私塾,10岁在村办新学堂学习,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27年黄麻起义后,黄安县农民政府和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先后成立,他成为红色小交通员和本村儿童团长。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革命工作,任村团支部书记,1935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任鄂东游击总司令部科长。1934年任第二十五军政治部科长。参加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战役,并参加长征;后任第十五军团政治部科长、第三十一军司令部科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秘书主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41年后任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第6旅政治委员。1949年1月任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 人物生平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5月起,刘华清同志任少共黄安二程区委书记、游击武装中队长。同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陂安南县军区指挥部少共团委书记,红安中心县军区指挥部团委书记兼少共县委书记,中共鄂东北道委会秘书及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交通队政治指导员、秘书科科长,在极其困难的游击岁月里坚持鄂豫皖边区武装斗争。1934年11月,他参加了红25军长征。先后任军政治部组织、宣传、文印科科长,刻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先遣队北上抗日宣言》。他作战英勇,不畏艰险,在独树镇战斗中腿部负重伤,凭着坚定的信念,拉着马尾巴坚持行军。在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的斗争中,他负责编辑和刻印军政治部《战士报》、起草文件、刻印布告等,有力地配合了反“围剿”斗争。1935年9月,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政治部敌工部科长,红78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31军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红军援西军机要科科长,参加了陕甘根据地第三次 军旅事迹4 1934年11月16日,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3000余名红二十五军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先遣队”的旗帜,踏上长征之路。这支部队的长征很特殊,自从撤离鄂豫皖苏区,就一直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连遵义会议都不知道,成了一支独立作战的孤军。直到1935年7月,才得知中央红军的消息。长征中,刘华清被编入军政治部机关,任组织科长,后又当宣传科长。独树镇负伤1934年11月25日,刘华清所在红二十五军进入独树镇。26日,寒流气温陡降,雨雪交加,25军突然遭遇了袭击,军政委吴焕先带领225团与敌白刃战。刘华清在战斗中左腿踝骨上侧中弹。战后,刘华清拒绝组织就地安置,坚持负伤上路,“就是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里”。政治部主任戴季英知道后,送给刘华清一匹小马,让其随部队一起转移。创办《战士报》红二十五军长征分两个阶段,中途有一次停顿,创建了鄂豫陕新苏区。期间,军政治部创办了《战士报》,当时刘华清为宣传科长,负责报 人物评价5 作为公民,我为国家和民族尽心尽力,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才智;作为军人,我一直在冲锋陷阵,没有让军装沾上污点;作为下级,我完成了小平的重托,将来汇报,可以不用汗颜。刘华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刘华清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在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以党的事业为重,无论是生死关头,还是身处逆境,都百折不挠,奋斗不息,体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的矢志不渝。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他坚决拥护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决拥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人物家庭6 长子,刘维明,曾在解放军总装备部任职。妻子郑莉。次子,刘卓明,曾在海军装备中心任职。长女,刘朝英,曾在长城工业公司任职。丈夫潘岳,曾任中国国家体改办副主任。次女,刘小莉。旅美。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