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和知府的官职于明代开始正式设立上尉相当于地方什么官,之前各朝代虽有巡抚,但是并不是像明清时期所理解的巡抚职能,知府这一官职其实始于唐代,但是当时是州府并行,知府并不是很完善,这两个官职都是自明代以后开始逐步完善,也为清代所沿袭,形成我们现代所认知的职能。 在这主要说一说清代时期巡抚和知府以及副手职能,明代都和清代略有不同,如果详细说下去可以单写一本书了,所以在这只是具体讲一讲离我们历史比较近的清代。 清代巡抚为一省最高长官,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省委书记兼省长;知府为一座城市最高长官,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市委书记兼市长。 在清代其实巡抚之上还设有总督,节制多个省份军政大权,但是总督一般侧重于管理军事,不过对地方民政也具有一定影响力。总督一般为正二品官职,但是通常都会在中央加各部尚书衔所以一般总督都是从一品,比如雍正时期浙江总督李卫在总督之上还兼了刑部尚书,所以李卫的官职就是从一品。 总督一般加尚书衔主要是为了平衡节制各省提督,因为清代以武力夺天下所以比较重视军队待遇,因此军职都比较高,通常都比文职品轶要高。 比如清代各省提督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省军区司令员,提督的官职一般都是从一品,这样一看它的品轶比总督还高,所以为了提升总督的品轶,通常都会让他们在中央兼尚书衔等职务,就为了让这两官职对等。 再说回巡抚,在品轶上来说巡抚是从二品官职,但是同样一省之内除了提督还有绿营总兵官,相当于现代的军分区司令。而在清代总兵是正二品官职,但是名义上总兵是受巡抚和提督双重管理,这样一来又变成了被管理者比管理者品轶要高了。 所以也是想总督与提督似的,为了平衡官职,通常一省巡抚都会加各部侍郎衔,虽然各部侍郎是从二品职衔,但是两个从二品就被抬为正二品了,加侍郎衔以后的巡抚一般都为正二品。 其实严格来说总督和巡抚没有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这两大官职都是直接隶属于中央,但是提督虽然品轶很高,却要同时受到总督和巡抚节制。 在清代一省军队分为三类,提督直接管辖的一省军权,总督和巡抚都无权调动提督的军队;总督麾下有自己的直属军队称为督标;巡抚麾下的直属军队称为抚标。 但是总督和巡抚也不能随意调动自己的直属部队督标和抚标,必须要经过军机处同意,总督和巡抚才有权利调动督标和抚标。 而且遇到战事发生时,总督和巡抚须经请示军机处以后,被军机处和皇帝授权之后,均有权力调动提督所辖军队,即使巡抚品轶尚在提督之下,只要被皇帝或军机处授权,提督就须受巡抚节制。 因此清代虽然军职待遇品轶很高,但是权力要比文职差太多了,反而要受到双重节制,所以总督和巡抚实际权力差不多,提督品轶很高,但是权力上反而要受总督和巡抚双重节制。 这回再说说巡抚有没有副职,巡抚之下有布政使和按察使,布政使掌管一省财政、人事大权,也被称作藩台;按察使掌管一省刑法,也被称作臬台。这两个官职就属于是巡抚的副手,帮助巡抚分担一省的事物。 布政使为从二品官,从品轶上来说和巡抚几乎平级,但是上面说过,巡抚一般都会加各部侍郎衔,就成为正二品官职,所以巡抚加衔也是为了平衡布政使和巡抚的从属关系。 按察使为正三品官。因此从权力上来说,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受到巡抚节制,其实就相当于巡抚的副手,尤其是布政使可以算作第一副巡抚,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常务副省长。 布政使和按察使之下分属管辖道员,也就是俗称的道台,道台就相当于现代的省厅各厅长,但是道台的官职都要在知府之上,道台一般都是正四品官职,而知府一般都为从四品官职。所以在巡抚与知府之间就隔出了藩台、臬台、道台三级官阶。 最后再说一说知府,知府在清代是从四品官职,但是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除外,这俩府尹属于我们现代的直辖市,一般都是正三品官职。 知府的副手官职是同知和通判,同知的官职一般为正五品官职,就相当于现代的常务副市长,在同知之下还有通判,也相当于副知府,但是官职比同知略低,通判为正六品官职。 同知辅佐处理知府的很多事宜,比如税务、水利、盐粮、治安等等工作,而通判则主要负责刑法,外加和同知共同分担上述一些事宜,更重要的是通判还有负责监督知府和同知的权力,相当于现代的副市长兼纪委书记。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巡抚和知府的官职于明代开始正式设立,之前各朝代虽有巡抚,但是并不是像明清时期所理解的巡抚职能,知府这一官职其实始于唐代,但是当时是州府并行,知府并不是很完善,这两个官职都是自明代以后开始逐步完善,也为清代所沿袭,形成我们现代所认知的职能常务副省长是什么级别。 在这主要说一说清代时期巡抚和知府以及副手职能,明代都和清代略有不同,如果详细说下去可以单写一本书了,所以在这只是具体讲一讲离我们历史比较近的清代。 清代巡抚为一省最高长官,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省委书记兼省长;知府为一座城市最高长官,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市委书记兼市长。 在清代其实巡抚之上还设有总督,节制多个省份军政大权,但是总督一般侧重于管理军事,不过对地方民政也具有一定影响力。总督一般为正二品官职,但是通常都会在中央加各部尚书衔所以一般总督都是从一品,比如雍正时期浙江总督李卫在总督之上还兼了刑部尚书,所以李卫的官职就是从一品。 总督一般加尚书衔主要是为了平衡节制各省提督,因为清代以武力夺天下所以比较重视军队待遇,因此军职都比较高,通常都比文职品轶要高。 比如清代各省提督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省军区司令员,提督的官职一般都是从一品,这样一看它的品轶比总督还高,所以为了提升总督的品轶,通常都会让他们在中央兼尚书衔等职务,就为了让这两官职对等。 再说回巡抚,在品轶上来说巡抚是从二品官职,但是同样一省之内除了提督还有绿营总兵官,相当于现代的军分区司令。而在清代总兵是正二品官职,但是名义上总兵是受巡抚和提督双重管理,这样一来又变成了被管理者比管理者品轶要高了。 所以也是想总督与提督似的,为了平衡官职,通常一省巡抚都会加各部侍郎衔,虽然各部侍郎是从二品职衔,但是两个从二品就被抬为正二品了,加侍郎衔以后的巡抚一般都为正二品。 其实严格来说总督和巡抚没有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这两大官职都是直接隶属于中央,但是提督虽然品轶很高,却要同时受到总督和巡抚节制。 在清代一省军队分为三类,提督直接管辖的一省军权,总督和巡抚都无权调动提督的军队;总督麾下有自己的直属军队称为督标;巡抚麾下的直属军队称为抚标。 但是总督和巡抚也不能随意调动自己的直属部队督标和抚标,必须要经过军机处同意,总督和巡抚才有权利调动督标和抚标。 而且遇到战事发生时,总督和巡抚须经请示军机处以后,被军机处和皇帝授权之后,均有权力调动提督所辖军队,即使巡抚品轶尚在提督之下,只要被皇帝或军机处授权,提督就须受巡抚节制。 因此清代虽然军职待遇品轶很高,但是权力要比文职差太多了,反而要受到双重节制,所以总督和巡抚实际权力差不多,提督品轶很高,但是权力上反而要受总督和巡抚双重节制。 这回再说说巡抚有没有副职,巡抚之下有布政使和按察使,布政使掌管一省财政、人事大权,也被称作藩台;按察使掌管一省刑法,也被称作臬台。这两个官职就属于是巡抚的副手,帮助巡抚分担一省的事物。 布政使为从二品官,从品轶上来说和巡抚几乎平级,但是上面说过,巡抚一般都会加各部侍郎衔,就成为正二品官职,所以巡抚加衔也是为了平衡布政使和巡抚的从属关系。 按察使为正三品官。因此从权力上来说,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受到巡抚节制,其实就相当于巡抚的副手,尤其是布政使可以算作第一副巡抚,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常务副省长。 布政使和按察使之下分属管辖道员,也就是俗称的道台,道台就相当于现代的省厅各厅长,但是道台的官职都要在知府之上,道台一般都是正四品官职,而知府一般都为从四品官职。所以在巡抚与知府之间就隔出了藩台、臬台、道台三级官阶。 最后再说一说知府,知府在清代是从四品官职,但是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除外,这俩府尹属于我们现代的直辖市,一般都是正三品官职。 知府的副手官职是同知和通判,同知的官职一般为正五品官职,就相当于现代的常务副市长,在同知之下还有通判,也相当于副知府,但是官职比同知略低,通判为正六品官职。 同知辅佐处理知府的很多事宜,比如税务、水利、盐粮、治安等等工作,而通判则主要负责刑法,外加和同知共同分担上述一些事宜,更重要的是通判还有负责监督知府和同知的权力,相当于现代的副市长兼纪委书记。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以集团军单位为例,1个军大概有4名副军长,1名参谋长大军区。军参谋长和副军长的级别均为副军级,要说谁大一些,还真没有定论,因为参谋长可以直接提拔为军长,副军长也可以直接提拔为军长。如果非要比出个高低,那就只能按军首长的排序,副军长排在军参谋长前面。以下分析均以军单位为例。 一、论级别,副军长和军参谋长一样大副军长级别为副军级,军参谋长级别也是副军级,二者级别相同,同为军首长之一,同为军党委常委,都可以晋升为少将军衔,没有谁大谁小。 二、论职责,军参谋长比副军长重要一些副军长,在军长的领导下参与集团军行政工作分工,比如一个军可能有4名副军长,有的分管装备工作,有的分管后勤工作,有的分管管理工作,有的还分管训练工作。了解军队的都知道,装备工作的主管领导是装备部长,后勤工作的主管领导是后勤部长,训练工作、管理工作的主管领导是参谋长,这些都是集团军党委常委,级别相差不大,都有独立话语权、签字权、审批权。“分管不如主管”。副军长的地位略显尴尬,管得太多得罪主管领导,说你手伸得太长、管得太宽。不管吧,自己地位又体现不出来,出了事还得把自己牵扯进来。 而军参谋长,掌管集团军司令部,属于司令部首长,内设有10几个机关处室,还有若干个直属旅级单位、团级单位、营级单位。集团军参谋长主管全集团军的训练筹划、作战筹划、侦查筹划、演训筹划、大项活动筹划等工作,几乎集团军所有的年度大项演训活动都有司令部牵头组织,所有的活动方案必须经过集团军参谋长研究审核,然后再安规定报集团军首长(包括副军长)签字下发。有活动才有经费。1个集团军的大部分经费都集中在司令部,可能占据50%以上,其他部门只占50%左右。 三、论发展前景,军参谋长与副军长相差无几军参谋长与副军长的级别都为副军级,也都是集团军党委常委,谁提拔军长或正军级都是合理合规合情的。我在地方负责转业安置工作,接触过很多正团职、副师职干部,据他们说,军队提拔并不像地方政府那样有个明显的规律,比如地方提拔市长,一般是市委副书记排在第一位,常务副市长排在第二位。而军队提拔军长,副军长有可能,参谋长也有可能,二者不分高下,就看谁的综合实力、年龄大小、提拔机遇更好、更占优势一些,不像地方那样有较强的规律性。 四、论指挥权,军参谋长比副军长稍大一些前几年看过一个军事纪录片,也记不清什么名字了。关于指挥权,里面说了几点。 ①战时,集团军参谋长可以直接接替集团军军长。集团军军长和参谋长同在指挥中心,一同指挥部队作战演训。当出现意外,集团军军长战亡或者不在现场时,参谋长是集团军军长的第一接替人选,可以作为代理军长指挥作战。作战任务结束后,代理军长可以按程序被任命为军长。而副军长则不是第一接替人选。 ②无论是战时或平时,集团军参谋长只要认为有必要,都可以直接调动相应权限的部队。打个比方说,和平时期,集团军参谋长发布命令可以调动一个建制班兵力支援地方清扫大街等;战时时期,集团军参谋长可以调动一个建制营兵力参与支援作战。而副军长似乎没有这样的指挥权力。 五、论首长排序,军参谋长比副军长稍靠后一些军队首长排序,有军队的规定和传统,以集团军为例,军长排第一、政治委员排第二,副军长排第三(多名副军长按副军职任职时间排序)、副政治委员排第四、参谋长排第五、政治部主任排第六、后勤部部长排第七、装备部部长排第八。因此,论首长排序,军参谋长比副军长稍靠后一些。 综上,论工作职权和指挥权限,参谋长比副军长稍大一些。论发展前景,谁都差不多,谁都有提拔正军级的可能。论首长排序,副军长比参谋长靠前一些。综合起来,还是参谋长更有前途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