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印刷
宋朝仍然多采用雕版印刷的原因是

宋朝仍然多采用雕版印刷的原因是

活字印刷是早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的中国人民发明的,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但为什么宋朝仍然多采用雕版印刷呢?多采用雕版印刷的原因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人们在固有印象中,总会认为活字印刷的优点比雕版印刷优点的优点更多,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两者之间互有优劣,不可一概而论。雕版印刷最长可以保存好几百年,一片雕版反复印刷几百上千次都没有任何问题,而活字印刷则需要一段很长的准备时间,用来雕刻大量活字以供排版,印完之后还要拆板,再次印刷又需要重新排版,并没有多省时省力。雕版印刷对于工人的要求也很低,只要手脚健全,就算不认字也能依样画葫芦印刷出来,而要想活字印刷最起码得要求工人不是个文盲,单是这一条就算得上严苛。存在即合理,因此,即便北宋时发明出了活字印刷,但雕版印刷还在大量使用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简单印刷工序是其长久不衰的原因。

育儿知识 2024-02-23
雕版印刷起源于哪个朝代?优缺点分别是什么?-趣历史网

雕版印刷起源于哪个朝代?优缺点分别是什么?-趣历史网

  想知道雕版印刷起源于哪个朝代?优缺点分别是什么吗?其实雕版印刷发明于唐朝,并且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方法是这样的: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画突出在板上。  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自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根据明朝时候邵经邦《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的故事。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土长孙皇后死了,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到之后,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贞观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则》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这一年,也可能稍后一些。这是中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  从这个资料来分析。可能当时民间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来印行书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则》印出来。雕版印刷发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则》出版的年代更早。到了九世纪的时候,中国用雕版印刷来印书已经相当普遍了。  唐朝诗人白居易把自己写的诗编成了一部诗集——《白氏长庆集》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给《白氏长庆集》写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说:当时人们白居易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贩卖,到处都是这样。从前人们把刻石称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称为”模勒“了。这里的“模勒”两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旧唐书》还有这样一条记载,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历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根据另外一些古书的记载情况是这样:当时剑南、两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历书,在街上出卖。每年,管历法的司天台还没有奏请颁发新历,老百姓印的新历却已到处都是了。颁布历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东川节度使冯宿为了维护朝廷的威信,就奏请禁止私人出版历书。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么禁得了呢?虽然唐文宗下了这道命令,民间刻印的历书仍旧到处风行。就是在同一个地区,民间印刷历书的也不止一家。  黄巢起义的时候,唐僖宗慌慌张张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当然没有人来管理禁印历书的事了。因此,江东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编印了历书出卖。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两个人印的历书,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发生了争执。一个地方官知道了,就说:“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么关系呢?”历书怎么可以差一天呢?那个地方官的说法真叫人笑掉了牙。  这件事情却告诉我们,单是江东地方,就起码有两家以上印刷历书。当时跟着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训》的序里也说,他在成都的书店里看到好多关于阴阳、杂记、占梦等方面的书籍。这些书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见当时成都的印刷业比较发达,不但印历书,还印其他各种书籍了。唐朝刻印的书籍,保存下来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刚经》。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离开已经一千多年了。  这本书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书籍。图画也是雕刻在一块整版上的,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画。  到了五代时候,有个封建官僚叫冯道。他看到江苏、四川等地人民贩卖的印本书籍,各种各样都有,单单没有儒家经典,就在后唐长兴三年向皇帝建议雕版印刷儒家经典。  当时共印九种经书,经历了四个朝代,直到后周广顺三年,先后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才全部刻成。因为这次刻书影响比较大,后来竟有人认为印刷术是五代时候冯道发明的,这当然是错误的。  到了宋朝时候,印刷业更加发达起来,全国各地到处都刻书。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经》,刻板十三万块;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印经史方面的书籍,刻板十多万块。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当时印刷业规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书籍,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种,而且字体整齐朴素,美观大方,后来一直为中国人民所诊视。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铜板雕刻。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刷广告所用的铜版,可见当时也掌握了雕刻铜版的技术。  说起印制书籍,雕版印刷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种书,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写不知要快多少倍了。可是用这种方法,印一种书就得雕一回木板,费的人工仍旧很多,无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书籍,有些书字数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万一这部书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没用了。有什么办法改进呢?  到了十一世纪中叶(宋仁宗庆历年间),中国有个发明家叫毕昇,终于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把中国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毕昇用胶泥做成一个一个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这就是一个一个的活字。印书的时候,先予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排满活字,满一铁框为一版,再用火在铁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蜡等熔化。  另外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压一压,把字压平,一块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样,只要在字上涂墨,就可以印刷了。为了提高效率,他准备了两块铁板,组织两个人同时工作,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板排字;等第一块板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铁板互相交替着用,印得很快。毕昇把每个单字都刻好几个;常用字刻二十多个碰到没有予备的冷僻生字,就临时雕刻,用火一烧就成了,非常方便。印过以后,把铁板再放在火上烧热,使松香和蜡等熔化,把活字拆下来,下一次还能使用。  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毕昇发明的印书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来,虽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一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经具备。所以,毕昇在印刷方面的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专门记载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26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具体操作过程是怎么样的?-趣历史网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具体操作过程是怎么样的?-趣历史网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具体操作过程是怎么样的?活字印刷主要是通过使用可以移动的金属或胶泥字块,来取代传统的抄写,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即可。  活字制版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胀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宋人周必大(1129~1204年)曾被封为济国公,老年时从沈括那里学来了毕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点小改动,把铁板改为铜板。铜板比铁板传热性好,易使粘药熔化,但铜板比铁板价格贵。  元代的姚枢(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杨古用活字版印书,印成了朱熹的《小学》和《近思录》,以及吕祖谦的《东莱经史论说》等书。不过杨古造泥活字是用毕昇以后宋人改进的技术,并不是毕昇原有技术。  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饶州推官,集磁户,造青磁《易经》一部。所谓青磁(活字)据专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烧成的陶活字。  19世纪安徽泾县的翟金生,因读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所述的毕昇泥活字技术,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书的想法。他费时30年,制泥活字10万多个。1844年印成了《泥版试印初编》。此后,他又印了许多书。20世纪60~70年代在泾县还发现了翟金生当年所制的泥活字数千枚。这些活字有大小五种型号。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毕昇的发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对泥活字可行性的怀疑。  1962年发现于安徽徽州的翟氏泥活字模。  明代木活字本较多,多采用宋元传统技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唐诗类苑》、《世庙识余录》、嘉靖间(约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问会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在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康熙年间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规模用木活字印书则始于乾隆年间《英武殿聚珍版丛书》的发行。印制该书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00个。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  用金属材料制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王祯以前,已有人用锡做活字。但锡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难,难于推广。公元15、16世纪之际,铜活字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铜活字印刷在清代进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了,估计用铜活字达100~200万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26
雕版印刷术是怎么发展的?详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史-趣历史网

雕版印刷术是怎么发展的?详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史-趣历史网

  众所周知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那么雕版印刷术是怎么发展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快一起来看看吧!  雕版印刷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将书稿的写样写好后,使有字的一面贴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1~2毫米。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过程就完成了。印刷时,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匀刷于板面上,再小心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用刷子轻轻刷纸,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将纸从印板上揭起,阴干,印制过程就完成了。一个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张,一块印板可连印万次。  刻板的过程有点象刻印章的过程,只不过刻的字多了。印的过程与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纸在下。雕版印刷印刷的过程,有点象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阳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阴文正字。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纸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既继承了印章、拓印、印染等的技术,又有创新技术。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朝中后期已经广泛使用。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的时期。  824年,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说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模勒即模刻,持交酒茗则是拿着白诗印本去换茶换酒。可见到九世纪初,印刷术的应用已由佛教咒语而扩大到人民喜欢阅读的诗歌方面去了。  835年前后,四川和江苏北部地方民间都曾“以板印历日”,拿到市场上去出卖。当时有人说民间所印历书“已满天下”,可知还不只四川和江苏两地印造。883年,成都书肆能看到一些“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的书,和“字书小学”,“率皆雕版印纸”……在印刷术发明后的最初二百年内,它已经是人民大众普及文化的一种重要媒介。  1944年,发现于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  宋代,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时代,各种印本甚多。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因此,对刻印无价值的书,有以“灾及梨枣”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木。可见当时刻书风行一时。  雕版印刷开始只有单色印刷,五代时有人在插图墨印轮廓线内用笔添上不同的颜色,以增加视觉效果。天津杨柳青版画至今仍然采用这种方法生产。将几种不同的色料,同时上在一块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于纸上,印出彩色印张,这种方法称为“单版复色印刷法”。用这种方法,宋代曾印过“会子”(当时发行的纸币)。  单版复色印刷色料容易混杂渗透,而且色块界限分明,显得呆板。人们在实际探索中,发现了分板着色,分次印刷的方法,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几块印刷板分别载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于同一张纸上,这种方法称为“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多版复色印刷”的发明时间不会晚于元代,当时,中兴路(今湖北江陵县)所刻的《金刚经注》就是用朱墨两色套印的,这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多版复色印刷在明代获得较大的发展。  明清两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中心。明代设立经厂,永乐的北藏,正统的道藏都是由经厂刻板。清代英武殿本及雍正的龙藏,都是在北京刻板。明初,南藏和许多官刻书都是在南京刻板。嘉靖以后,到16世纪中叶,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26
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活字印刷术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

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活字印刷术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技术革命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活字印刷术出现之前,印刷书籍用的是雕版印刷。这种方法是在一个固定的版中雕刻文字,然后一版一版印刷。雕刻一套书版耗时很长,工作量大,有错误也不便修改,很不方便。 活字印刷就灵活多了,它把模板中的单字解放出来,成为使用灵活的字模,一举变呆板的印刷方式为方便快捷的印刷方式。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个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根据书稿,把字模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然后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可不要小看了“字模拆出”、“再次使用”这两个小小的步骤,它正体现出了活字印刷的特征和优点。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北宋发明家毕升。最初,毕升先用木头做字模,木材遇油墨会膨胀,字迹模糊不清。毕升又改用胶泥做字模,印出来的字迹非常清晰,于是,胶泥活字开始进入到印刷业当中。印刷时,工人们先准备好一块铁板,上面放松香和蜡,四周用铁框围起。根据书稿要求在框内排满活字后,把铁板放在火上烘烤,待松香和蜡熔化,再用另一块平板在上面压平。等到松香和蜡冷却凝固,块活字版就完成了。工人在上 面涂上油墨,就可以进行印刷。印过以后,把铁板放到火上烧热,松香和蜡熔化,活字就可以拆下来。 印刷当中,工人们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板用来印刷,另一块板用来排字。第一块板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铁板交替使用,印刷速度非常快。根据用字的情况,一些常用的单字往往会刻好几个,出现频率很高的“之”“也”等则会准备20多个,如果碰到冷僻生字,就随用随刻,灵活方便。 后来,人们不断对活字印刷术加以改进。 元代的王祯一反毕升不用木质字模的习惯,发明了木活字技术。他在《农书》里详细记录了使用木活字刻字、选字、排字、印刷的方法,可以说是字模材料的一次改良。此外,王祯还发明了转轮排字的方法。他制成了两幅直径约七尺的大轮盘,再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放入转盘内的格子里,一只盘内放常用字,一只盘内放不常用字。排字工人坐在两幅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使选字、排字又变得异常方便。经过人们的不断改良、完善,活字印刷越来越灵活和便捷,印刷机出现之前,活字印刷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印刷业的主要印刷方法。

资讯百科 2022-04-07
传单印刷,传单印刷如何抉择拼版与专版?

传单印刷,传单印刷如何抉择拼版与专版?

通常在印刷前都要求客户配合提供传单印刷: 1.精度在300像素以上的图片 2.提供正确的文字说明及图案 3.提供设计好的原稿文件及单个附近备案 4.对尺寸、数量、纸张、后道及成品尺寸要求 专版:会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打样确认,待客户确认后开始印刷,专版的优点在于能自由选择纸张,对传单成品后的色差、精度及出货时间都明显比拼版优异,简单说就是一个公司的传单单独出版印刷,满足高要求的客户,缺点价钱比拼版高 拼版:就相当于团购,一个版费有多家拼版的客户平摊,对纸张、色差及数量会有一定程度上的误差

资讯百科 2022-03-21
活字印刷图片,活字印刷术在古代实用吗?

活字印刷图片,活字印刷术在古代实用吗?

个人觉得活字印刷图片,不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都没有什么稀罕的,只要会使用印章,就不难联想出雕版或者活字印刷。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曾比较详细介绍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可遗憾的是知道清末,我们的本土印刷术几乎全是雕版印刷。我老家有座著名的“嘉业堂”藏书楼,建于民国初,但里面收藏的还是四大名著雕版。 个人推测,活字印刷之所以没有在中国古代大面积推广,原因可能在于两个:一是技术不成熟;二是汉字方块字的特点。尤其是第二条,按照《梦溪笔谈》的介绍,感觉活字印刷还不如雕版印刷方便。相比较,西方文字由字母组成,反而更适合采用活字印刷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老祖宗经验积累的成果。我们既不必全然否定,也不必盲目拔高。四大发明属于技术发明,不是科学发现。有的实用价值很高,如造纸、火药,有的可能只是思路。个人觉得最可疑的就是指南针,据说可以用来航海,但我一直纳闷,就历史书图片里的指南针,怎么可能在颠簸的海洋上找到水平面,然后确定方向? 我们经常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只用于烟花爆竹;发明了指南针,只用于看风水。其实,古人因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火药只能放鞭炮、指南针只能看风水,不是老祖宗们懒惰,而且真的不会别的了。

资讯百科 2022-03-10
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是谁,活字印刷术是怎样发明的?

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是谁,活字印刷术是怎样发明的?

唐朝时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是谁,随着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的发展,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即先在一块整版上刻字,再刷墨印刷。 宋代的毕升首创泥活字版。他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 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放上松香和蜡,活字依次排在上 面;加热使蜡熔化,再用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就会附着在铁板上,随后就可 以像雕版一样印刷了。 后来又出现了木活字和金属活字。采用活字印刷,一书印完之后可拆版 重新排列,接着印刷其他书籍,不但节省了雕版费用,还缩短了出书时间, 它逐渐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的印刷方式。 活字印刷术是如何发明的?    毕昇(970—1051),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草 盘地镇五桂墩村)人,中国发明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 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时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东 汉末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约在隋朝时期,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 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 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 体,笔划清晰可辨。  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 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 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到了宋朝,雕版 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 缺点,如刻版费时费工费料,书版存放不便,有错字不容易更正,这就使得雕版印 刷不易推广。   毕昇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人称布衣。开始时为印刷铺工 人,专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实践中,发觉到雕版印刷的诸多不便之处,便积极改 进雕版印刷的缺点。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 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简单灵活,又方便轻巧。其制作程序为:先用胶泥 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用火烧硬,使其成为胶泥活字,然后把它们分类放在 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备用几个至几十个,以备排版之需。排版时,用一块带框的铁 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 一个个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排进框内,排满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烤。  等药剂稍 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待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时,只要在 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就可以了。印完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轻 轻一抖,胶泥活字便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又可再用。 毕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 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昇没有采用。  毕昇的胶泥活 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制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极 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 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昇的 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 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 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 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年(1100〜 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后人在毕昇的胶泥活 字术基础上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在清代,木活字技术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 前的发展,木活字本盛行,乾隆年间印制《英武殿聚珍版丛书》一书时,共刻成 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00个,印成《英武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这是我国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  用金属材料制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个 发展方向。15〜16世纪之际,铜活字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在清代进 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了,估计用铜 活字达100万〜200万个。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也传到了国外,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  后来又由 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15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公元1456年,德国的古 腾堡用活字印《古腾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史 晚400年。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迅速传到其他的10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 的到来。  16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19世纪传入澳大利 亚。从13世纪到19世纪,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 古腾堡所发明的铅字,实际上同时含有铅、锡与锑。因为活字合金含有铅等对 人体有害的金属,加上使用麻烦以及工艺上的不足,在电脑排版流行以后,逐渐消 声匿迹。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它为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毕昇于1051年逝世,与其妻李妙音合葬于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 睡狮山麓。

资讯百科 2022-03-03
a4尺寸是多少,A4纸的印刷尺寸是多少?

a4尺寸是多少,A4纸的印刷尺寸是多少?

A4纸的大小是297乘以210毫米。 A4纸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216定义的,规格为21*29.7cm(210mm×297mm),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纸张尺寸都是采用这一国际标准。 A组纸张尺寸的长宽比都是√2a4尺寸是多少:1,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A0定义成面积为一平方米,长宽比为√2:1的纸张。接下来的A1、A2、A3……等纸张尺寸,都是定义成将编号少一号的纸张沿着长边对折,然后舍去到最接近的毫米值。

资讯百科 2022-02-22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