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不是围绕原子核以光速运动核燃料棒。 对电子的运动没法用经典物理的轨道运动来完整刻画。事实上所谓电子“绕原子核运动”这个说法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绕核运动的说法只是人们类比经典物理的图景给出的一个解释,但这个解释遇到很本质的困难,比如如果按照这个理论计算,电子的轨道半径理论上可以是连续的,但是这就与原子的离散光谱现象矛盾了。事实上正是100年前尝试解决这个矛盾的努力直接导致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而量子力学对此的解释要复杂得多。简单的说,量子力学认为能测量到的量才是有意义的,所有的物理定律应该只能建立在能够测量得到的物理量的基础上。所以对氢原子结构,也就是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动,的解释只能建立在能观测到的量之上。 这些量是什么?首先电子的位置肯定不是。一个原因是因为以当时的技术,根本测量不到也就是观测不到电子绕核转动的轨道,这轨道鬼都没见过在哪;另一个原因就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即理论上就不可能测出一条电子轨道而不干扰电子的运动轨迹。 能测的比如能量差,也就是电子从一个轨道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释放的光子的能量,也就是原子光谱。所以量子力学只能建立在这些能测得的物理量的基础之上。这也是为什么测量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的原因,因为从一开始引入这套力学就是建立在测量量的基础之上。 因此,电子并不绕核以光速运动。甚至“绕核运动”这种说法并不确切,“绕核运动”只是一种类比经典物理的说法而已。 感谢大家的观看! 胡赛武装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与坐拥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其他多数阿拉伯半岛国家不同,位于阿拉伯半岛最南端的也门属于贫油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国土以沙漠为主,也门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也门于1990年由原南北也门合并而成,北也门原来由奥斯曼帝国统治,南也门则由英国殖民。 也门长期处于不同的派别和部落的争夺之中。阿拉伯半岛主要属于逊尼派,作为什叶派的分支宰德派又称五伊玛目派,属于少数派,长期受到奥斯曼帝国的压制,影响力有限,主要分布在北部的萨达省。1918年,奥斯曼帝国崩溃后,北也门宰德派伊玛目叶海亚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王国。1962年,以萨利赫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了什叶派君主政权巴德尔王朝,建立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英国结束在南也门的殖民统治后,苏联逐渐成为南也门的主要支持者,1970年南也门改名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沙特支持的北也门和苏联支持的南也门于1972年和1979年两次爆发战争。1990年5月,统一后的也门又北也门萨利赫担任总统。1994年,南北也门因争夺总统职位再次爆发内战,但萨利赫依靠较强的军事优势一直勉强维持着自己的统治。在统一和随后发生的内战中,复兴宰德派的运动不断发展,国会议员侯赛因·胡塞是其中最重要的领导者。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宰德派人士以反美为口号,经常爆发反美集会。2004年,萨利赫总统邀请胡塞到到首都萨那进行会谈,遭到拒绝。萨利赫下令逮捕胡塞,后者就此发动了叛乱……事实上,萨利赫和胡塞同属于宰德派,但伴随着权力斗争及后者变得越来越激进,才分道扬镳。 2010年底开始的中东地区动荡波及到也门,其境内爆发了针对萨利赫总统的游行示威,在海合会的斡旋下,萨利赫移交了权力。经选举上位的哈迪(逊尼派)出任了新总统,2014年,胡塞武装攻入到首都萨那,但没有维持住两年的过渡期。 因此,也门的形势和胡塞武装的发展史十分复杂,在此只能简要的叙述。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简要分析目前的乱局。派别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权力才是核心。胡塞武装本身骁勇善战,但重要的是在国际上得到了伊朗的支持。沙特支持的哈迪政府属于逊尼派政权。也门目前的混乱局面就是典型的代理人战争。 什么是核燃料铁路运输车? 核燃料在运输的过程中,对其运载物体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长期以来,我国的核燃料运输一直是采用汽车运输的方式,我国在铁路方面一直没有适合运输核燃料的车辆,所以只能采用汽车运输方式。用汽车来运输核燃料,不仅使用的时间长,而且在运输途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现在人们用火车来运载核燃料的呼声越来越大,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而且在运载能力上也会有很大的提升。为了实现这样的运输车辆,中国南车集团株洲车辆厂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研制开发了我国第一台核燃料运输车,从而结束了我国铁路不能运输核燃料的历史。 研制这样的核燃料运输车与我国的核电站发展有很大关系,在筹 建江苏省田湾核电站时,核电站曾向铁道部提出了采用铁路运输核燃 料的要求,铁道部将这一问题交给了南车集团,他们为了完成自己的 使命,终于在无数失败中研制出了江苏核电站所需的核燃料专用运输 车的设计、制造任务,以满足国内核燃料运输,从而达到快捷、安全 的需要。
要是放在一百多年前不甚满意,题主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么题主就可能是量子星空的一颗星星了,可以和波尔薛定谔狄拉克海森堡泡利德布罗意波恩这些星星齐名了,因为这个问题的结论就是量子论的开端。 还是从头说起吧。 最早的原子模型是由道尔顿提出,认为原子就是一个坚硬的小球,而且不可再分,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相同,这个观点基本是由道尔顿想象出来的,但是也非常接近实际情况了,如果不谈物理,只谈化学的话,这个观点到现在为止也可以应用。 不过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个观点出现了问题,汤姆逊发现了电子,这就说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那么原子内部是如何构造的呢?汤姆逊提出了枣糕模型或者叫西瓜模型,这个比喻太形象了,只要我们想想吃的枣糕和西瓜就可以大致了解这个模型,看来汤姆逊先生也是个吃货啊。 汤姆逊的枣糕原子模型 大意就是电子均匀地分布在原子内部,就象枣糕上的枣,西瓜中的西瓜籽一样。 不过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表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对老师的观点提出了异议,这就是著名的α粒子散射试验。 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由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组成,带正电,质量足够大,速度足够快,这就是探究原子核内部的子弹啊。 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依照汤姆逊的理论,原子内部是均匀的,那么穿过原子后的α粒子的偏转角度应该大致相同,就好像对西瓜扫射,这个比喻不太恰当,用机枪扫射一块坚硬的钢板吧,子弹基本上偏转应该差不多,可结果呢?大部分阿尔法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非常少的阿尔法粒子发生了超过90°的偏转,甚至还有的出现了150°的偏转,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都是空的,而中间有一个坚硬的核心,穿过空的空间 的粒子没有发生偏转,而碰到核心的粒子出现了大角度偏转。 卢瑟福据此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大意就是原子中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而且原子核极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几乎所有质量。 卢瑟福的行星模型 好了,现在我们终于回到了题主的问题。为什么电子不落向原子核呢?又为什么行星不落向恒星呢? 其实这两个问题不用麻烦卢瑟福,伟大的牛顿爵爷就可以回答,因为他们之间的吸引力用来作为向心力维持圆周运动了啊,只不过原子内部是电磁力,行星和恒星之间是万有引力。 至于题主的另一个问题,用电子轰击原子核,这个问题其实卢瑟福早就想到了,所以他用阿尔法粒子去轰击金箔,而不用电子,因为电子质量太小了啊,基本是质子质量的1/1836,即便加速到光速,当然这不可能,也没有多少能量,还是打个比方,一个小孩子用刀可以很轻易地切开西瓜,但是一个大力士用羽毛无论如何也切不开西瓜。 题主的问题说完了,但是对于卢瑟福行星原子模型的质疑还没有结束。 因为原子是会释放光谱的,释放光谱就意味着能量逐步减少,能量逐步减少后,电子的速度就会降低,慢慢地就应该落到原子核上,这个很好理解,我们用绳子栓一个小石块做圆周运动,当我们不用力的时候,小石块就会慢下来,回到圆心,当然不会回到圆心,因为还受到重力作用。 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感到这个历史的重任落到了他的肩上,既然老师可以怼师爷,为什么我不可以怼一怼老师呢?我也是更爱真理啊。 玻尔提出了他的原子模型,大意就是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行,并不会辐射能量,就是不发射光,但是电子在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会辐射能量,但是跃迁之后,又继续保持稳定,不再辐射能量,还是用圆周运动做一下比较,当速度和半径同时变化的时候才会发生辐射能量,这就叫跃迁,而且,关键是这个而且,这个跃迁是不连续的,必须是普朗克常数的整数倍,这就是量子论。 玻尔的原子模型 伟大的量子论就此产生,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但是玻尔的模型也有问题,就是只适用于氢原子模型,对于多原子模型并不合适,那怎么办呢?或者说真正的原子模型一个是什么样的呢?真正的原子模型应该是电子云模型,就是电子随机出现,出现在哪里都是一种概率。 电子云模型 不过,这个模型的提出,就该那一群量子力学的星星们登场了,一时间,泡利薛定谔海森堡德布罗意狄拉克波恩康普顿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天空顿时性格灿烂,当然漫天的星光都挡不住一颗太阳,那颗太阳就是爱因斯坦。 如果题主生在那个年代,又提出了这么伟大的疑问,说不定会在璀璨星空中增加一颗中国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