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中,有许多英勇善战的将领,他们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在这场英雄辈出的时代中,也有一些人在权力斗争中迷失了自己,最终走上了叛变的道路。简雍,这位蜀汉名将,就是其中之一。那么,简雍究竟是否叛变了呢?本文将从历史资料出发,为您揭开这个谜团。 一、简雍的身世背景 简雍,字公佑,荆州襄阳人。他出身于东汉末年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后来,他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员。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时代背景下,简雍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二、简雍的战功 简雍在三国时期曾效力于蜀汉、东吴两国。他在蜀汉时期曾任关羽的副将,参与了多次战役,如定军山之战、江陵之战等。在这些战役中,简雍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东吴时期,简雍投奔孙权,成为孙权的得力助手。他曾参与过多场战役,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在这些战役中,简雍同样表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勇猛的战斗精神,为东吴赢得了许多胜利。 三、简雍的叛变疑云 尽管简雍在三国时期有着显赫的军事成就,但他的事迹却鲜有记载。这主要是因为在他晚年时期,发生了一件影响极大的事件,导致他的名声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据了解,简雍在晚年时期,因为一场政治斗争而被陷害,被迫离开政坛。这场政治斗争涉及到了当时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刘备、曹操等。在这场斗争中,简雍被认为是背叛者,被迫流亡在外。这也是为什么简雍的事迹逐渐被遗忘的原因之一。 四、结论 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我们无法确定简雍是否真的叛变了。然而,从他的经历来看,简雍在政治斗争中确实遭受了不小的打击。这种打击可能让他在晚年时期选择了离开政坛,而非继续为国家效力。这也让我们对这位英勇善战的将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勇的将领和忠诚的臣子,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历史并非总是那么理想化,有时候,人性的弱点和现实的无奈也会让人走上一条看似无法回头的道路。陈玄礼,唐朝的一位著名将领,就是这样一位在权力斗争中无奈选择叛变的人。 陈玄礼,字公明,唐朝初年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随着唐朝的繁荣昌盛,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益激烈。陈玄礼虽然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但他并不擅长权谋之术,因此在朝廷中的地位逐渐被其他势力所侵蚀。 在这种情况下,陈玄礼开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明白,如果继续留在朝廷,他的前途将一片黯淡。而如果他选择叛变,虽然可能会背负叛国之名,但至少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家族的安全。在这种现实的压力下,陈玄礼最终选择了叛变。 然而,陈玄礼并没有得到他期望的结果。虽然他在战场上屡次获得胜利,但他的名声却因为叛变而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他的家人和朋友也因此受到牵连,生活陷入困境。陈玄礼的叛变,虽然让他暂时保全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但却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遗憾。 陈玄礼的叛变,是他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选择,也是他在现实压力下的悲剧。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要轻易被现实所左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舞台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四月,秦国宠臣嫪毐发动叛乱。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年仅22岁的嬴政早早察觉这件事,令相国吕不韦及昌平君、昌文君等人调集手下军队,与叛军展开战斗,最终成功平定嫪毐之乱。这可以称得上是嬴政在统一六国前经历的最大险情。 人们不禁要问,嫪毐为何有那么大的胆量,偏偏要在嬴政迎来加冠礼之际发动叛变?他背后动机为何?这仅仅是嫪毐的个人行为,还是背后有更强大的力量推动? (机智英俊的嫪毐) 一、嫪毐之乱的诸多疑点 秦史在记录嫪毐之乱时仅有只言片语,这为其更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然而,即使从零星的史料中抽丝剥茧,也能够发现诸多疑点,让人怀疑背后是不是隐藏着更大的秘密。 首先,《史记》中称嫪毐攻打的是雍地的蕲年宫,但在后来具体描述时,交战的地点又换成了咸阳。由于嬴政要去蕲年宫行加冠礼,所以嫪毐的目标如果是嬴政的话,那么攻打蕲年宫才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可是,嫪毐为什么偏偏选择趁嬴政不在咸阳的时候,让其“后院起火”?这其中是不是有一连串的计策,让嬴政一直蒙在鼓里? 其次,在嬴政行加冠礼这个节点发动叛变,很难不让人产生诸多联想。无论如何,选择这个时间点,不应当是巧合。 天子冠礼年龄,古籍说法不一,有十二岁、十五岁、十九岁等,那么为什么嬴政的加冠礼拖到了22岁?说这背后没有人为的因素,恐怕也很难有人相信。 (华阳太后) 看来嫪毐之乱的背后,可能比人们想象的更加复杂。 决定嬴政加冠礼时间的,只能是当时极有权势的人,那么最有可能的人就是华阳太后。 嬴政年仅13岁时即位,22岁亲政。9年间,处理各项大事的一直是华阳太后。当年,正是华阳太后认嬴政父亲嬴异人为子,并将其名字改为“子楚”,才改变了嬴家的命运。 公元前250年,子楚即位,是为秦庄襄王。而嬴政则是前259年,子楚在赵国期间与赵姬所生。 尽管子楚的确是在华阳太后的扶持下,才得到了王位。但随着嬴政长大成人,并有了亲政的能力,华阳太后需要一种新的渠道,强化她与秦王室的联系。 因此,婚姻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最好的纽带,因此很可能是在华阳太后的安排下,嬴政到了22岁才举行成人礼。 综合各种因素考虑,能够让嬴政的成人礼延后的最可能原因,只能是婚姻——很有可能,华阳太后将嬴政的成人礼推迟到22岁,实际上是为了等待华阳太后的子女到了婚配年龄! 不过, 接下来秦国风云突变,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知晓在华阳太后的计划中,下一步应该发生什么。 二、嫪毐如何发迹? 那么,嫪毐为何要拼命抵制这场成人礼?他又是如何一步步手握大权,强大到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叛变的程度呢? 据《史记》记载,嫪毐入宫,其实是来自于吕不韦的安排——吕不韦和赵姬有私情,他为了分散赵姬的注意,便安排嫪毐假扮宦官身份接近赵姬,也帮助自己洗脱外界的怀疑。 (嫪毐与赵姬) 相貌英俊、能说会道的嫪毐深得赵姬喜爱,两人后来生下了两个孩子。 公元前239年,嫪毐被封为长信侯,得毐国之地。这是嫪毐进宫的第八年,嫪毐究竟是立了什么大功,能够一下子被封为侯爵? 在嫪毐封侯之前,发生了一件大事——嬴政的同父异母兄弟,长安君成蟜发动叛乱,尽管史料记载寥寥,但嫪毐很可能在这次平乱中立了功。 这一年,嫪毐的权势也达到了巅峰,宫中大小事宜,皆由嫪毐做主。 嫪毐的背后支持者是赵太后(赵姬),也正是在此时,赵太后在宫中的势力愈发强大,而曾经是朝中重臣的吕不韦,由于在赵太后那里失了宠,风头也被嫪毐盖过。 吕不韦处心积虑用以为自己“分散火力”的嫪毐,终究成为了他在朝中最大的威胁。 这背后,实际上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 最初,以华阳太后为代表的外戚势力是根基颇深、力量也最强的一派,但随着赵姬和吕不韦“结盟”,赵姬这一支势力的力量也不可小觑,随后嫪毐加入,吕不韦与赵姬渐行渐远,秦国的政治斗争也日趋激烈。 赵姬,之前是吕不韦的妻妾,后来吕不韦为了自己的前途,将赵姬献给子楚以讨其欢心,后来嬴政年幼,赵姬掌管“秦王印玺”,吕不韦开始时常出入宫中与赵姬商议政事,吕不韦也随之渐渐接近秦国的权力中心。 (吕不韦献赵姬) 不过,吕不韦也有自己的担忧,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和赵姬保持距离,正是因此,才有了“吕不韦送嫪毐入宫”的千古奇闻。 然而,吕不韦没想到,嫪毐的能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赵姬力排众议,将这位自己的男宠封到了侯爵的位置,吕不韦和赵姬之间却愈发不睦,最终赵姬-嫪毐结成了亲密的政治联盟,吕不韦自成一系,加上华阳太后一系,以及势力最为羸弱的嬴政一系,构成了当时朝中的四大主要势力。 三、华阳太后与赵太后的博弈 赵姬-嫪毐一系为何能迅速从小到大,甚至威胁到以华阳太后为代表的传统势力? 其实直接原因是嬴政年幼尚不能亲政,“秦王印玺”掌握在赵姬手里,赵姬凭此发号施令,才有了巨大的权力。时间久了,尽管华阳太后势力根基最深,但赵姬却成了实权派,对华氏集团也形成了威胁。 说到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恍然大悟——嬴政的成人礼,无论对于华阳太后还是赵姬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 对于华阳太后来说,他需要一段联姻,将嬴政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倘若嬴政一到年龄就直接进行加冠礼,那么华阳太后只能看着愈发成熟的嬴政,距离自己渐行渐远,自己的一派则日趋衰败,同时还有赵姬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 而对于赵姬来说,嬴政举行了成人礼,更意味着赵姬必须将“秦王印玺”交到嬴政的手中! 这对于赵姬-嫪毐一系绝对是致命的打击! 此时的嫪毐,虽然表面上看风光无限,内里却千疮百孔。姑且不论他在朝中仗势欺人,早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仇视,他和赵太后之间的关系,倘若被捅了出来,简直是后果不堪设想! 行加冠礼之际,嬴政已经22岁,吕不韦早就察觉到嬴政少年早慧,非一般人物,他早晚会有将权力收入手中的想法,加上华阳太后以及与自己势不两立的吕不韦,嫪毐真是大厦将倾,危机四伏啊! (少年嬴政) 孤注一掷,嫪毐别无选择,只有选择发动叛变,而这场叛变的幕后主谋,便是赵太后! 嗖嗖......一阵冷风从历史的深处袭来。 传闻在嫪毐之乱前,有人举报赵太后与嫪毐有私情,嬴政派人查证属实。然而,当时嬴政的反应则是按兵不动,未做任何处理。这或许可以为嬴政多谋善断,不愿打草惊蛇。 然而,在嬴政前往雍地加冕之际,他内心对嫪毐恐怕早有提防,嫪毐也不可能没有听到风吹草动。 四、嬴政:最后的赢家 嫪毐之乱中,嫪毐手持王御玺,号令诸人,真是千钧一发之际。他的真正目标究竟是谁?是吕不韦?是嬴政?还是华阳太后集团? 秦王嬴政,作为千古一帝,真有其雄才大略之处。是年22岁的嬴政,在加冠的过程中听到了嫪毐叛乱的消息,他却不慌不忙地继续按照流程完成了仪式。 他“加冕”后的第一个号令,便是命令属于华阳太后一派的昌平君、昌文君平乱。随后,他又命令吕不韦和嬴姓宗亲,发兵诛杀嫪毐。 (嬴政平定嫪毐之乱) 有没有看出这其中的玄机? 嬴政让华氏集团和吕不韦集团攻打嫪毐,实为将这场以下犯上的嫪毐之乱,演变成几大政治势力之间的内斗。而嬴政本人却留着自己的后手:以王翦、蒙恬、蒙毅为代表的秦国核心军事部队,依然留在咸阳按兵不动。 这支部队由嬴政直接指挥,也就是说,不到万不得已,嬴政不会轻易调动这支部队。在蕲年宫和咸阳宫,秦国布下两队人马,让嫪毐走投无路。 事实上,嬴政还真的没有动用自己压箱底的力量——用5个月的时间,华氏集团和吕不韦成功剿灭了嫪毐之乱,嬴政顺势软禁了自己的母亲赵太后,并以”嫪毐乃吕不韦引入宫中”为由,免除了自己一直忌惮的吕不韦的相国职位,昌平君继任为相国。 这一次嫪毐之乱,反而大大加速了嬴政的集权进程,嬴政巧妙几个落子布局,以相对较小的代价将秦国大权收入囊中。 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是,嫪毐之乱的最终目标,究竟是谁? 历史无法给我们答案,有人猜测是华阳太后,因为她是赵姬与嫪毐干政最直接的障碍;有人说是吕不韦,因为嫪毐一直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有人说是嬴政,因为赵姬和嫪毐正密谋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秦王位。 历史,在此刻风云突变,留下一个巨大的的问号,还有无比残酷却无人知晓的真相...... (千古一帝秦始皇) 无论如何,曾经波谲云诡的秦朝政治形势,终究在此刻进入了属于嬴政的时代。 华氏集团、赵太后-嫪毐集团、吕不韦集团,这三个曾经在秦国内部呼风唤雨的集团,在嫪毐之变后已经不再具备对嬴政形成威胁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璿是什么出身?他最后为何会死于钟会叛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璿,字文衡,涿郡涿县人,蜀汉昭烈帝刘备长孙,后主刘禅长子。 建安二十六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刘禅被册立为太子。章武三年继位为帝,年号建兴。刘璿的生母王贵人本是敬哀皇后张氏身边的侍女,之后被刘禅纳入后宫,王贵人于建兴二年生下刘璿。在敬哀皇后逝世后,其妹张氏在延熙元年被刘禅正式册封,成为皇后,刘禅大赦天下,十五岁的刘璿被立为皇太子,弟弟刘瑶则被封为安定王。 刘禅在册封刘璿的册文中说到希望刘璿可以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成为一个美好品性,严守道义,尊师敬傅的人。可刘璿并没有成为一个那样的人,他不但喜爱骑马射箭,在出行方面更是不知节制,没有规矩。身为太子身边的侍从之臣,霍弋还经常引经据典来劝谏刘璿,规范他的行为。 景耀六年,魏国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与诸葛绪三路攻蜀。西路军由邓艾所率的三万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进攻姜维;中路军由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子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的后路,东路军由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分两路从斜谷、骆谷进军汉中。蜀将姜维、廖化在刘禅的任命下率军以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的主力。在钟会大军前进到剑门关外时,遇到了回援的蜀军,两边开始僵持不下。在魏蜀两军对峙剑阁之时,邓艾率领精锐部队从阴平绕道奇袭江油,并在绵竹大破诸葛瞻,又攻占涪城,一直逼近成都。 最后刘禅同从谯周的建议向邓艾军投降,之后刘禅被被封为安乐公,刘禅和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刘禅投降后,命令姜维向魏军投降。而姜维随后假意投降钟会,与钟会共谋造反,意图复国。并写密信给刘禅只需等待几天就可以。钟会以郭太后遗命之名,起兵于成都,讨伐司马昭,这场叛乱最终也因为钟会部下的叛变而瓦解。姜维及张翼等都被杀,还没被送往洛阳的刘璿和钟会都被乱兵杀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黄巢起义军前,曾发生过一起著名的兵变——庞勋兵变。你们知道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晚唐时期唐懿宗昏庸无道,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地方,胡作非为,使得民不聊生,天怒人怨。咸通九年(868年),军官庞勋率军反唐,沉重打击唐朝统治,成为比黄巢更早的唐朝掘墓人。那么庞勋之变是如何打击唐朝的 一,驻守桂林 咸通三年(862年),因为南诏攻克安南都护府,唐朝命徐泗节度使招募士卒八百驻守桂林,三年一换,提防南诏。咸通六年(865年),桂林的士卒驻守到期,请求回徐泗,但被徐泗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拒绝。咸通九年(868年),桂林士卒已经驻守六年,再次请求回徐泗。都押牙尹戡对徐泗观察使崔彦曾说:“府库空虚,士卒返回所需路费太多,希望驻守桂林的士卒再多驻守一年。”崔彦曾采纳。 驻守桂林士卒思归心切,听说要多驻守一年,十分生气,于是杀害都将王仲甫,推举粮料判官庞勋为首领,擅自启程北归。庞军一路抢掠北上,沿途州县不能抵御。唐廷于是派监军张敬思赦免庞勋等人,将庞军护送回徐州。 二,起兵反唐 庞军行至湖南,张敬思设计使他们全部交出武器,乘船北返徐州。都虞候许佶等人商议:我们犯下重罪,朝廷之所以赦免,是害怕我们沿途抢掠,占山为王。如果到了徐州,一定要除掉我们。于是众人拿出自己的私财,偷偷打造兵器,秘密准备起事。 庞军到达淮南,淮南节度使令狐绹派人安抚。都押牙李湘认为庞军不从号令,擅自北归,必然为患,劝令狐绹消灭庞军。令狐绹为人懦弱,加上没有朝廷的命令,予以拒绝。庞勋沿途招纳亡命之徒,将他们藏于船中,使得部卒超过千人。 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多次派人安抚庞勋,庞勋对使者十分恭敬,以迷惑崔彦曾。庞勋到达徐城,对众人说:“听说皇上密令崔彦曾除掉我们,与其白白被人杀死,不如起兵反叛,还有一条活路。”众人听从,于是反唐。庞勋杀死不肯反叛的赵武等人,将其首级送给崔彦曾,谎称是受赵武等人的挑唆,才违背军令,擅自北归。崔彦曾识破庞勋之计,慌忙召众将商议对策。 三,唐军平叛 崔彦曾命都虞候元密率军讨伐庞勋,不要伤了监军张敬思。元密率军在任山设伏,结果被庞勋识破逃走。庞勋夺取宿州,元密率军围困宿州,屡次攻城都没有攻下。夜晚庞勋搜集船只,乘船出逃,早上元密得知,匆忙率军追赶,结果轻敌,中了庞勋埋伏,全军覆没。 庞勋得知彭城空虚,率军偷袭彭城,杀崔彦曾等人。庞勋既占彭城,便想据地为王,于是向唐廷谢罪,请求让自己担任徐泗节度使,威胁若朝廷不同意,就派兵西攻长安。庞勋委任许佶为都虞候,赵可立为都游奕使,同时谎称崔彦曾因为徐州士卒难制,要尽杀徐州士卒,使得徐州之人怨恨唐朝,纷纷投靠庞勋。 四,唐军死守泗州 庞勋派吴迥攻打泗州,都押牙李雅死守泗州,庞军无法攻克。唐廷封右金吾大将军康承训为义成节度使、徐州行营都招讨使,神武大将军王晏权为徐州北面行营招讨使,羽林将军戴可师为徐州南面行营招讨使,讨伐庞勋,同时命各镇出兵援助。淮南镇郭厚本率军救援泗州,但是畏惧庞勋,停留洪泽不敢前进。泗州团练判官辛谠前往郭厚本处求援,在辛谠的苦苦哀求下,郭厚本借兵与辛谠。辛谠率兵赶往泗州,击败庞军。 庞勋派遣许佶增援,帮助吴迥攻泗州。庞军击败镇海节度使杜审权救泗州的援军,又攻克都梁城,俘获郭厚本。康承训率军救援泗州,因为兵少,退守宋州。庞勋认为唐军不足畏惧,率军四处掳掠,攻克滁州、和州等地。辛谠见援兵不至,城中粮尽,再次出城求援。戴可师率军讨伐庞勋,因为轻敌,被庞勋击败,几乎全军覆没。庞勋屡败唐军,志得意满,沉迷酒色。 五,庞勋被杀 咸通十年(868年),辛谠从杜审权处求得援兵与粮食,接济泗州。康承训派沙陀骑兵迎战庞勋,沙陀骑兵骁勇善战,屡败庞军。马举率军救泗州,击败庞军,泗州得救。庞勋见情势危急,便纠集部下,拼死一战。他先到丰县,大败魏博军,然后率军攻打康承训。康承训得知庞勋军情,早做防备,击败庞勋。庞勋手下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康承训。康承训派沙陀骑兵出战,庞勋畏惧,被唐军击败,死于战场。不久唐军消灭庞勋余部,平定徐泗。 六,唐朝掘墓人 庞勋之变起因是因为唐朝政府不守信用,使得思归心切的士兵无法回家,迫于无奈起兵反叛。招抚庞军后,唐朝又担心庞军作乱,小心提防,加深了双方的不信任,使得庞军再次反叛。庞勋之变使得江淮地区遭受战乱破坏,损失惨重,严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影响了江南对唐朝的财政支持。同时暴露了唐军战斗力低下,需要依靠沙陀骑兵才能取胜。黄巢之变时,唐朝名存实亡,庞勋比黄巢更早地打击了唐朝,是唐朝第一个掘墓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马文蔚傅作义简介。 马文蔚(1904年~1988年),阳曲县黄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在黄寨村读完小学后,父亲安排他到一家店铺当小伙计。但喜好读书的他却偷偷跑到太原报考山西国民师范完全科。 1925年毕业后,留师范附小任教,由于他聪明能干,被推荐到阎锡山创办的育才馆第10班培养。但他并不满足,不久又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 1930年初,到阎锡山驻南京第三政府内部任科员、监察院秘书。中原大战开始后,经傅作义介绍到了上海,投入金融界,在国民党中央造币厂审查委员会任文书副主任。 傅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的人是谁? 介绍几位傅姓名气比较大的人: 1.傅善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不过她不是正式朝代上的女状元,而是太平天国建立政权后实行考试选拔而出的,后来被大权在握的东王杨秀清看中,弄到了身边。下图为杨童舒扮演的傅善祥。 2.傅作义,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原为晋绥军将领,在早年跟随阎锡山参与北伐奉军,在涿州孤军守城一战成名。1936年组织指挥了百灵庙战役,击退了有日本顾问参与指挥的伪蒙军进犯,成为抗日名将。解放战争时期已经脱离了晋绥系,自成一家势力,任华北“剿总“司令。在平津战役中,顺应民心所向,率领所部接受解放军改编,避免了古都北京遭受战火之灾。建国后,任首任水利部长。 3.傅崇碧,共和国开国少将,建国后曾经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北京军区政治委员等职务,经历了“杨、余、傅事件”。 4.傅全有,解放军高级将领,山西原平人,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199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上将军衔。 5.傅懋恭,个人认为他是傅姓最有名的人,因为他的化名是——彭真。之所以说他还是傅姓名人,因为他本来姓傅,子女也都姓傅,说明彭真仅仅是因为工作需要化名。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建国前曾任是北方局重要领导人,建国后长期担任北京市领导职务,70年代末期开始到中央工作,后来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委员长等职务,为我国法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图为他和毛泽东在一起。 如何区分叛变投敌和起义投诚? 草包刘峙虽然在淮海战役中的军事指挥一塌糊涂,军事眼光毕竟还是有的,他战后曾经评价说:“第110师师长廖运周叛变,是加速黄维兵团失败之关键”。当然,这是敌人的说法,在解放军看来这就是“阵前起义”!而该师所属的第85军各师的结局,几乎准确回答了如题所问的“起义和投诚”的区别。 第85军属于何应钦系统,1948年9月才划归第十二兵团指挥,因此在“土木系”看家部队组成的兵团中属于另类,颇受第18军、第14军的排挤和歧视,这也是蒋军痼疾。该军军长吴绍周虽然兼着兵团副司令,但是没什么话语权,下辖第23师、第110师和第216师,全部跟随黄维到了双堆集。 中原野战军刚刚完成对第十二兵团的包围后,黄维决定以四个主力时齐头并进实施突围,地下党员廖运周自告奋勇率110师打头阵。于是1948年11月27日拂晓,廖师主力包括师部及329团、330团共5000余人举行起义(另外一个团被留作了兵团预备队),部队顺利通过中野阵地开向解放区,起义获得成功。 所以“起义”的必要条件是:首先必须是敌方部队的主动行为,其次是在战场形势不明朗、胜负未分的情况下,因为此时黄兵团主要战斗力犹在并且建制完整。同时还要与我方提前进行接洽,廖运周就派出了侦察连副连长前往中野六纵联系,而王近山司令员则指示纵队作战参谋武英前往110师师部担任联络员。 显然,《亮剑》中这项任务由纵队副政委赵刚来完成就明显级别太高了,不甚符合军史。最后一点,如果起义部队中有我方地工人员领导和筹谋,那就是完美的起义行为,黄埔毕业生廖运周那是1927年的老党员,所以,第110师的起义完全符合各方面条件,虽然带出来的部队不多(重炮带走一批),但是对敌人的心里震撼是非常巨大的。 第110师战场起义后,书呆子黄维愈发对整个85军不信任起来 ,该军其它两个师的对空联络电台被禁止使用,收音机也都强令关闭,甚至各师与85军军部的有线通讯联系,也必须经过第18军转接,这也就加速了敌人内部的分崩离析。中野和华野联手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后,战至12月9日,敌第十二兵团已被压缩到很小的区域内。 当天中野六纵和华野七纵血战大王庄,全歼第18军“老虎团”第33团,小王庄观战的第85军第23师官兵看得是心惊肉跳,而我军似乎因为110师起义的关系,对小王庄也是手下留情没有立即发起攻击。经过阵前喊话,第23师师长黄子华当晚率领全师三个团、以及第216师的一个团共10000余人“投诚”,放下武器走向解放军阵地,所以第85军最后只有三个团是被消灭的。 当然,起义部队和投诚部队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第110师起义后受到热烈欢迎,经过思想教育会整建制编入我军作战序列(二野第14军第42师)。而投诚的部队首先要缴械,一般高级军官会被遣返回籍,大部分下层军官和士兵经过思想改造后会分别补入我军各部,意味着这支部队建制不在,只能说比“投降”的待遇稍好一些。 其实“叛变”和“投敌”的区别也在于此,那就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一般而言,我方人员被捕后禁不住诱惑或者严刑拷打,最终改变立场的是为“叛变”,比如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地下工作者。 而“投敌”则是脱离我方阵营的主动行为,比如在武汉主动投靠军统的张国焘、比如从重庆出走投奔日寇的汪精卫等,是抗战时期两大投敌事件的代表。 就部队而言也是如此,携械主动投奔敌方阵营谓之“投敌”,在敌人的拉拢和诱惑下反水则成为“叛变”,不过,虽然叛变和投敌的具体含义不尽相同,但是完全可以统一称为”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