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又见《庄子·内篇·逍遥游》,《陈涉世家》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没有下一句,因为在《史记·卷三十六·陈涉世家》中的原文是: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根据原文内容得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为最后一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故事: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愤慨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老朋友啊。”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王戎是西晋琅琊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雅量》,“道旁苦李”一成语因出于此,也做“路边苦李”。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内容: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作者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离骚的主旨:《离骚》是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全诗的主旨是诗人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以及诗人愿意为国献身的精神,和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也抨击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
1.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 言:言谈。物:实际内容。行:行为。恒:恒心。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4.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 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 5.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明·薛瑄《读书录》 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 6.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唐·韩愈《原道》 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将:打算。有为:有所作为。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7.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唐·韩愈《原道》 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9.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10.至诚则金石为开。《西京杂记》卷五 至诚:极大的真诚。 金石为开:象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被感动了。谓真诚最能感染人。 11.精诚所加,金石为亏。汉·王充《论衡·感虚》 精诚:真诚。 亏:亏蚀。只要真心诚意从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12.诚之所感,触处皆通。宋·吴处厚《青厢杂记》 诚:真诚。 感:感触。真诚能感动一切。 13.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 14.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说》 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 15.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16.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薰蒸之。明·洪自诚《菜根谭》 遇到欺骗狡诈的人,用真诚之心感动他,遇到粗暴、乖张的人,用和蔼的态度感化他。 17.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明·薛瑄《读书录·体验》 喻私心杂念影响人之德行的精纯。 18.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清·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 窃:谦指个人的意见。我以为天地的运转不息,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业的发扬和持久,关键在于真诚。 19.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清·顾图河《任运》 考虑再周密若有疏忽就可能失败,技艺再精巧若缺乏真诚也无法成功。 20.神莫神于至诚。宋·张商英《素书》 没有比完美的真诚更神圣的了。 21.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宋·周敦颐《通书》 真诚,是杰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业兴旺的源泉。行(háng):职业,事务。 22.君子乾乾不息于诚。宋·周敦颐《通书·乾坤益动》第三十一章 乾乾不息:自强不息。君子为达到至诚而自强不息。 23.感人以诚不以伪。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 诚:真诚。伪:虚假。以真诚而不是以虚伪感动别人。 24.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明·朱之瑜《诚诚二首》 修养自身品性,处理好人之间的关系,唯一靠的真诚。 25.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荀子·不苟》 圣人固然是无所不晓,但是不是真诚也不能感化万民。 26.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修身》 培养个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个人的真诚。 27.至诚无息。《礼记·中庸》 真诚是没有止境的。永远以真诚自勉。 28.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修学:研讨学问。杂:杂乱。为事:干事情。 29.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没郎独占花魁》 刻薄:冷酷无情,不厚道。为人忠厚不吃亏,为人刻薄无好处。 30.作事必须踏实地,为人切莫务虚名。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 踏实地:比喻做事踏实、认真。虚名:空头的名声。做事要踏实认真,不可追求空头的名声。 31.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清·杜文澜《古谣谚》 有道德的人不损人而利己,不害人而求名。 32.廉者憎贪,信者疾伪。《新唐书·陈子昂传》 廉:清廉。 贪:贪污。信:诚实。疾伪:痛恨虚伪的行为。疾:憎恨,厌恶。清廉的人憎恨贪婪,诚实的人厌恶虚伪。 33.天不容伪。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虚伪的言行,天道不容。 34.巧伪不如拙诚。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 巧妙的虚伪不如守拙的真诚。 35.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只有华美的外表而缺乏实际的内容,便空泛而不切合实用。 36.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汉·荀悦《申鉴·俗嫌》 不听动听的话语,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作虚伪的事。 37.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汉·王符《潜夫论·叙录》 卓越的人不追求虚有其表,有修养有名望的人致力于实际。 38.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二》 圣贤:圣人贤人,古代指道德、学问都极为杰出的人。心地:佛教语。佛教以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之。为人以心地高洁为最重要。 39.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宋·欧阳修《左氏辨》 容:仪表容貌。 4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和:和顺。 同:随声附和。君子和顺而不苟同,小人苟同而不和顺。 41.一事真,百事真。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6卷 一件事属实,其余的事也不会虚假。 42.一言不实,百事皆虚。清·邱心如《笔生花》第28回 只要一句话说得不真实,那么,说许多事情别人都认为是虚假的。 43.智者不愁,多为少忧。汉·乐府古辞《满歌行》 聪明、有才智的人,谋划周到,不用发愁,多做实事就少一点忧虑。 44.百种奸伪,不如一实。清·李光地《性理精义》 再狡诈、虚伪,也不如诚实。 45.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须少结实成。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外表光鲜好看,也不如有实际内容的好。 46.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47.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宋·包拯《明刻本附录》 清心:摒除私心杂念。直道:率直地为人。无私和正直这是修养处世的根本。 48.人之生也直,心直则身直,可立地参天。明·王文禄《海沂子·真才》 直:刚直,坦直。立地参天:脚踏实地而高入云霄。心地刚直:可以光明磊落地自立于世。 49.聪明正直者为神。唐·柳宗元《骂尸虫文》 谓聪明正直的人为最好。 5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周:道义上的结合。比:勾结。君子在道义上合群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能在道义上结合。 51.正身直行,众邪自息。《淮南子·缪称训》 为人纯正,行动坦直,所有的邪恶的行为就自然会止息。 52.厉鬼不能夺其正,利剑不能折其刚。明·谢榛《四溟诗话》 刚正耿直的品质不为邪恶威武所屈折。 53.日间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行为正直,心无愧惧。 54.立身制行,本诸一心,心正则为忠,为直,不正则为奸,为慝。清·赵尔巽《清史稿》 立身:指为人。制行:指处事。慝(tè):奸邪。为人处事,思想端正不端正,训有忠诚正直和奸狡邪恶的区别。 55.心正不怕影儿斜。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正:纯正,端正。思想纯正行为也就正派。 56.正不容邪,邪复妒正。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回 容:让,允许。复:再。妒:妒忌,忌恨。正直和奸邪互不相容。 57.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比喻人的根基牢固,为人正直,就将立于不败之地。 58.心正何愁着鬼迷。明·周螺冠《锦笺记》第二十出 心地端正就不怕受鬼迷。 59.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直:正直,合理。宁可正当地去争取,也不可委曲地谋求。 60.好谀是人生大病。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喜欢奉承是人的一大弊病。 61.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公正无私,才能不怕人生道路的艰险。 62.正者吉之路,邪者凶之征。晋·傅玄《履铭》 品行端正使人吉祥,德行邪恶终归招致凶险。 63.但立直标,终无曲影。《旧唐书·崔彦昭传》 标:标杆。心正必无恶行。 64.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宋·苏轼《私试策问》 身:自己。人:别人。 65.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五代·后周·冯道《偶作》 只要自己内心没有邪恶之念,就是在极险恶的环境中也能立身。 66.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为人宁愿正直地安贞守拙,也不可靠邪门歪道谋取赢余。 67.且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把善良美好之心,传留给后代继承。方寸:指心。 68.宁为直伐,不为曲全。明·王廷陈《矫志篇》 愿刚正不阿而遭杀戮,不卑躬曲节以求全。 69.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 有修养有名望的人务求实际,而不图外表好看;致务于自身的修养锻炼,而不计较自身以外之物。 70.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邀名。汉·崔寔《政论》 不能违背人生准则以迎合时俗的好尚,不能以欺诈的行为以取得虚名 71.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为人纯正,可以安定天下。 72.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唐·孟郊《游终南山》 山中的隐士,自身纯正,虽然艰险,心中也感到坦然。 73.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唐·李白《古风三十二首》 难为桃李颜:很难具有桃红李白的鲜艳色彩。比喻为人孤傲正直,不愿以诌容媚色取悦权贵。 74.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不愿俯首低眉侍奉权贵而使自己曲心抑志,郁郁寡欢。 75.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唐·白居易《折剑头》 不要轻视那折断了的直剑,它比弯曲的全钩还要强硬! 76.用心莫如直。唐·李翱《答朱载言书》 为人应正直。 77.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唐·寒山《联句》 清:清澈。皎洁:明亮洁白。比喻内心至为澄明洁白。 78.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唐·元结《自箴》 汝若全德:你如果是道德完美。汝,你。必忠必直:一定是忠诚、耿直的人。全行:品行无瑕。必方必正:一定是正直的人。方:正直。 79.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比喻男子汉的志气要坚定正直,心怀坦荡无私,这样就懂得人生的真谛了。 80.登山须正路,饮水须直流。唐·孟郊《送丹霞子阮芳颜上人归山》 正路方登,直流才饮,喻为人应正直。 81.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唐·宋之问《题张老松树》 无寸枝:不分枝杈。孤直:孤高直挺。喻为人有如老松,孤高正直。 82.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宋·苏轼《老人行》 始终如一地保全自己的节操。 83.形之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唐·马总《意林》 以形正影不斜喻人品正直则言行不至偏颇。 84.守正直而佩仁义。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 85.《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 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 86.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为先。宋·王安石《洪范传》 宜:应该,应当。 87.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宋·梅尧臣《古意》 光:光亮。刚:刚强。魄:月之光。比喻要保全坚贞刚直的气节。 88.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朋友》 淡如水:清淡得象水一样,形容淡泊而纯真。君子的心地如水那样淡泊纯真,感情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小人说得好听,却口是心非,言行相悖。 89.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明·薛瑄《读书录·体验》 用源头和流水的关系,比喻要有正直的思想才能做正直的事。 90.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心地纯正,邪恶的人自然不能侵扰;行为端庄,凶恶之人怎能欺侮? 91.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明·洪自诚《菜根谭》 心地:心里。随在:处处。喻处处以正直平和之心对待别人,将会处处得到别人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 92.不愧于人,不畏于天。《诗经·小邪·何人欺》 对人问心无愧,对天不存畏惧。即立身处世正大光明。 93.人不可以无耻。《孟子·尽心上》 人不可没有羞辱之心。 94.欲人不闻,莫若不言;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想要人不知道,最好是自己不说,自己不做。 95.磊磊落落向曙星。古乐府《两头纤纤》 胸怀坦荡可同闪亮的晨星相媲美。 96.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三国·魏·嵇康《卜疑集》 对己无所愧疚,对外不违时尚。 96.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五代·荆南·孙光宪《北梦琐言》 好事往往不为人所知道,而坏事却传播得非常迅速广远。 97.心不负人,面无惭色。宋·普济《五灯会元》第4卷 负:违背。惭:惭愧。不做对不起别人的事,就不会有惭愧之感。 98.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声音即使再小也不会听不到,行为即使再隐蔽也不会不表现出来。 99.持身如玉洁冰清,襟袍如光风霁月。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比喻人品高尚,胸怀广阔。玉洁冰清:宝玉般纯洁,冰雪般清白。光风霁月:霁(jì),雨雪停止。 100.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有道德的人时刻注意光明正大。
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人类的已知历史中,只出现了两个真正的文明文明古国。一个是我们的上古文明,源远流长,另一个是现代的科技文明。直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规律之后才真正成型。其它的都不能算是文明,即使有过昙花一现,也最终会归于“无名”,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马王堆帛书《经法》里对文明的定义是“动静参于天地谓之文……文则明……明则得天” 根据这个定义可知,只有对“天地”的理解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被称为“文明”,才能永续。不是说有几个城邦,建几个城堡就是文明了。 文明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容易灭绝。试想即使现在地球上只剩下万分之一的人,即使没有科学家的存在,只凭着普通人对科学里面的那一些模糊概念,比如引力、原子之类的,不说很快重新复兴科技文明,至少是再也不会回到原始社会了。 我们国家的文明就是这样,春秋时的书《鹖冠子》里提到,上古成鸠氏,以天为正,成就“鸠氏天”,建不朽之国,有天下,兵强,世不可夺。并且那个时候就叫“中国”,为万国景仰效仿的楷模。本来大家都以为这是鹖冠子瞎说的,但是马王堆出土的《经法》内容和鹖冠子描述的成鸠氏之道吻合,可知成鸠氏并非虚构,黄帝的时候就修过史,不知什么原因,仓颉没有记载任何上古文明的资料(见《鹖冠子.王鈇》)。这些知识后被尧帝拿出来教于民众(见《史记.五帝本纪》)之后直到春秋时期周朝的大量文献散落民间之后,又引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景象。儒、道、墨、法这几个能理解其中点滴真谛的佼佼者,又复兴了华夏文明,一直到现在。 所以,华夏文明会一枝独秀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只有我们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即使现在出现了另一个科技文明,两个文明互通之下,必将会促使我们的文明更上一层楼。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古代形容爱情的二字。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迢迢牵牛星 汉诗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蝶恋花 宋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 宋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谁一生中不曾骂两句脏话,推想古人,大概也概莫能外古文骂人。鲁迅先生的《论“他妈D”》便是一篇简略的脏话史。 兹录其文脏话及典故出处如下。 役夫:楚成王妹江芈骂大侄儿楚穆王的话:“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杀女而立职也。” 役夫是操贱役者的辱称,夫指男人,大概可以等同“下贱胚子”这个词,引申一下,就变成了今日所说的贱种,或东北那边损人的胎神。 反义词,似乎可以与宫斗剧里的贱婢相对。 奴:南朝宋废帝刘子业骂他去世的老爸为“齄奴”。齄,酒糟鼻子。连起来可以理解成“长着酒糟鼻子的垃圾”。 死公:祢衡骂黄祖。类似现在的死啦死啦的,死垃圾等。祢衡自己作死,骂完这话不久就被黄祖干掉了。 老狗:栗姬骂汉景帝。 貉子:孙秀之妻骂自己老公,类似现在的土狗、土鳖。骂完后,孙秀上火之极,再也不去她房间了。 尔母婢也:战国时齐威王骂周天子。这是对对方母亲的人身攻击,翻译过来就是“你妈就是个下等人”。 赘阉遗丑、乞丐携养: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骂曹操的。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大宦官,他爸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赘阉和乞丐都是骂太监的。 妖孽、凶逆:同上。凶逆,罪魁祸首之意。 匹夫、老匹夫:无学识、无智谋之辈。 考之《史记》,竖子大概可以作为匹夫的近义词。 鸿门宴上刘邦逃走后,亚父范增曾当着项羽面发牢骚“竖子不足与谋”。 刘邦喜欢骂读书人“竖儒”,也语近此义。 南北朝时,高欢说南朝萧梁皇帝萧衍: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这里的“吴儿老翁”可以理解成老小子。 到他儿子高澄时,公然辱骂傀儡皇帝孝静帝为“狗脚朕”。 文襄(高澄)尝侍饮,大举觞曰:“臣澄劝陛下酒。”帝不悦,曰:“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此活!”文襄怒曰:“朕!朕!狗脚朕!”文襄使季舒殴帝三拳,奋衣而出。这是说不过就打的典型例子。 不得不说,这比电视剧里动不动就骂皇帝为“昏君”有创意多了。
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人类的已知历史中,只出现了两个真正的文明4大文明古国。一个是我们的上古文明,源远流长,另一个是现代的科技文明。直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规律之后才真正成型。其它的都不能算是文明,即使有过昙花一现,也最终会归于“无名”,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马王堆帛书《经法》里对文明的定义是“动静参于天地谓之文……文则明……明则得天” 根据这个定义可知,只有对“天地”的理解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被称为“文明”,才能永续。不是说有几个城邦,建几个城堡就是文明了。 文明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容易灭绝。试想即使现在地球上只剩下万分之一的人,即使没有科学家的存在,只凭着普通人对科学里面的那一些模糊概念,比如引力、原子之类的,不说很快重新复兴科技文明,至少是再也不会回到原始社会了。 我们国家的文明就是这样,春秋时的书《鹖冠子》里提到,上古成鸠氏,以天为正,成就“鸠氏天”,建不朽之国,有天下,兵强,世不可夺。并且那个时候就叫“中国”,为万国景仰效仿的楷模。本来大家都以为这是鹖冠子瞎说的,但是马王堆出土的《经法》内容和鹖冠子描述的成鸠氏之道吻合,可知成鸠氏并非虚构,黄帝的时候就修过史,不知什么原因,仓颉没有记载任何上古文明的资料(见《鹖冠子.王鈇》)。这些知识后被尧帝拿出来教于民众(见《史记.五帝本纪》)之后直到春秋时期周朝的大量文献散落民间之后,又引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景象。儒、道、墨、法这几个能理解其中点滴真谛的佼佼者,又复兴了华夏文明,一直到现在。 所以,华夏文明会一枝独秀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只有我们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即使现在出现了另一个科技文明,两个文明互通之下,必将会促使我们的文明更上一层楼。 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来自哪里? 四大文明古国,最早來源讲,是从1900年,梁启超的诗“二十世纪太平洋歌\”里\”支那印度邈似隔,埃及安息邻相望”两句的注解\”世界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而后人们将文明祖国改成文明古国,小亚细亚的两河文明改为古巴比伦而沿续下耒。但这提法不象联大科教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四大古都(西安,开罗,雅典,罗马)那样,尚有所争议。原因是一,不能全面解释古文明,如即是两河文明也有数次变動,以色列的希伯来古文化存在了五千年以上,再如希臘是罗马前就有的文明等。其二,除中国外,其余三国并无古文明(含文化)传承下來,例如:古印度较我夏朝早的哈巴拉文明,早被亚利安人入侵中断,古埃及的法老王朝,也被利比亚及努比亚人中断后有罗马入侵等,早变为阿拉伯人及欧洲文明的附庸,即使具有空中花园的古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早被欧十字军,波斯,和阿拉伯侵变成伊斯兰文化了,其古文明就如金字塔一样,只存于考古挖掘之中,与今相去甚远。最后,我作为中国人,自豪祖国的古文明,正如从象形字到形声字一样,只有发展,而没有中断过,此为国家民族之大幸也!
农业文明、文学、建筑文明、政治文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1、农业文明,这是中国文明最历史悠久最辉煌的,它开创了农业发展的先端和方向,利用工具和牲口也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这也相信的发展了农业技术和工具的发展。 2、文学,这是一个名族和国家发展的灵魂,有了文化使得人类有思想有灵魂有精神。文化凝聚力量,文化发展生产,文化促进团结。中国文化有:“诸子百家”,“儒家文化”,“诗词歌赋”等。 3、建筑文明,建筑发展是人类得以遮风避雨,然而古代建筑发展已经不单单是遮风避雨了,它更多的考虑到美观、宏伟、舒适。这也开创了我国建筑和桥梁学的开端和辉煌。 4、政治文明,虽然中国古代是封建制度制度的政治,但是,在“唐乾盛世”以清超前期都是世界文明的领先者,曾一段时间是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中心。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的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成的总和。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是道德的外延。 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还有礼、乐、射、御、书、数,也包括人们生活中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棋类、民俗等。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古文、古诗、乐曲、词语、赋、民族音乐、国画、对联、歇后语等。 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故里寻踪:天津古文化街 天津古文化街 天津古文化街位于南开区东北隅东门外,海河西岸。北起老铁桥大街,南至水阁大街,包括天后宫及宫南、宫北大街在内,系一条仿清建筑特色的商业步行街。两端有巨型仿古牌楼,上书“津门故里”和“沽上艺苑”。整个街道古色古香,富丽堂皇。1991年被选为天津市十大景观之一,定名“故里寻踪”。 古文化街的所在原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会娱乐的场所,元泰定三年(1326年),为利漕运在此建天妃宫(俗称西庙,后改天后宫,为中国三大妈祖庙之一),遂形成宫前(广场)、宫南(大街)、宫北(大街)。明代,商贾纷至,市面繁荣。 建国后,天后宫曾一度衰落。1985年重修天后宫,将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一并改造成仿古文化街。1989年正式定名古文化街。 现在的古文化街,街道两边有近百家店铺,主要经营文化用品、古旧书籍、民俗用品、传统手工艺品等,有著名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和刻砖刘刻砖等专卖店铺。天后宫内设天津民俗博物馆,宫前广场及戏楼常有民间文艺及戏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