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其定都洛阳的原因多方面。本文将解析后唐定都洛阳的主要理由。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洛阳地处中原,是古代中国的交通枢纽,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洛阳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易于防守。同时,洛阳东临嵩山,西接华山,南濒汝水,北依黄河,交通便利,有利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此外,洛阳周边资源丰富,农业发达,为都城的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从历史背景来看,洛阳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自东周时期起,洛阳就成为了诸侯国的重要城市。东汉、曹魏、西晋等朝代都将洛阳作为都城。后唐建立者李存勖在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选择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洛阳作为都城,以彰显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再者,从政治角度来看,定都洛阳有利于后唐加强中央集权。后唐时期,各地藩镇割据严重,国家分裂。定都洛阳有利于后唐加强对各地的控制,削弱藩镇势力。同时,洛阳地处中原腹地,与周边各州府距离相对较近,有利于皇帝对各地政务的监督和管理。 最后,从文化因素来看,洛阳是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定都洛阳有利于后唐弘扬中原文化,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同时,洛阳周边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址,如龙门石窟、白马寺等,这些遗址的存在也为后唐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综上所述,后唐定都洛阳的原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优越、历史底蕴深厚、政治意义突出以及文化因素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定都洛阳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勇善战的皇帝,他们的统治下国家繁荣昌盛。然而,也有一些皇帝因为错误的决策而导致国家的衰败。在这其中,明宗李嗣源的统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么,安重诲这个忠诚的臣子对明宗的谏言又是如何影响后唐的呢?本文将带您了解安重诲对明宗的谏言对后唐的影响。 一、安重诲与明宗的关系 安重诲,字敬之,后唐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后唐建立初期,担任过宰相、尚书令等职务,为后唐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他的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对明宗李嗣源的谏言。 二、安重诲对明宗的谏言 明宗李嗣源在位期间,国家政治腐败严重,官员贪污成风。安重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曾多次向明宗进谏,希望皇帝能够整顿朝纲,严惩贪官。然而,明宗并未采纳安重诲的建议,反而将他贬为外官。 三、安重诲谏言的影响 尽管安重诲被贬为外官,但他并未放弃对国家的关心。在外任职期间,他积极收集民间疾苦,向朝廷反映真实情况。这些奏折最终引起了皇帝的重视,明宗开始意识到国家政治腐败的严重性。 在安重诲的影响下,明宗开始着手整顿朝纲,严惩贪污官员。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家的政治环境,使得后唐政权得以巩固。然而,由于明宗在位时间较短,这些改革并未取得显著成效。 四、后唐的发展 虽然明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腐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他本人的领导能力有限,加上安重诲等忠臣的离去,后唐政权逐渐走向衰败。最终,在后唐末年,国家灭亡,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总结:安重诲对明宗的谏言对后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未能在位期间看到后唐的改革成果,但他的忠诚和智慧为后唐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安重诲这样的忠臣良将,后唐的历史才更加丰富多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阳。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灭后梁、前蜀威震天下。但后唐庄宗与后梁血战十五年,历尽艰辛,急于享受奢侈生活,使得后唐内乱不断,错过了一统天下的机会。那么后唐是如何建立与灭亡的呢 一,后唐建立 同光元年(923年),晋王李存勖称帝建国,后唐建立。不久唐军攻克开封,消灭后梁,控制了中原地区,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二个正统皇朝。李存勖历经15年血战消灭后梁,认为自己应该好好享受人生,于是沉迷享乐,宠信伶人,不理朝政,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为以后的迅速败亡埋下祸根。同光三年(925年),李存勖派子李继岌与宰相郭崇韬率军讨伐前蜀,后唐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消灭前蜀,使得后唐领土达到最大规模,也成为五代时期最为强大的皇朝。 同光四年(926年),李存勖听信妻子刘皇后的谗言,以为郭崇韬要谋反,命李继岌将其杀害。李存勖弟李存乂(郭崇韬女婿)为岳父郭崇韬无辜被害十分不满,要求为他平反,结果不久也被李存勖杀死。郭崇韬是李存勖手下的第一谋臣,足智多谋,为后唐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与李存乂的被杀使得后唐政局更加混乱,加速了李存勖的败亡。不久魏博镇士兵皇甫晖挟持指挥使赵在礼发动叛乱,攻下邺城。李存勖急忙派元行钦平叛,但由于元行钦处理不当,使得叛乱愈演愈烈。 二,明宗继位 李存勖见叛乱越来越大,只得派义兄李嗣源率军平叛。李嗣源和女婿石敬瑭率军征讨叛军,但所部却发生兵变,将二人挟持,迫使二人加入叛乱。元行钦趁机诬陷李嗣源谋反,使李嗣源不得不反。李嗣源于是率领叛军攻打李存勖,逼近洛阳。伶人郭从谦(李存乂义子)怨恨李存勖杀了他的叔父郭崇韬,于是发动兵变,火烧兴教门。李存勖部下见他大势已去,纷纷逃窜,最后李存勖死于乱军之中。李嗣源率军攻入洛阳,杀郭从谦,自立为帝,即后唐明宗。 李嗣源即位后励精图治,澄清吏治,善待百姓,使得后唐国力得到发展和恢复。李嗣源宠信枢密使安重诲,使得安重诲恃宠而骄,害死宰相任圜。安重诲知道剑南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剑南东川节度使董璋二人有自立的野心,但处置措施不当,使得孟知祥、董璋趁机联合,共同对抗朝廷。长兴元年(930年),董璋、孟知祥联合反叛,李嗣源派石敬瑭讨伐,但由于粮草运输困难,后唐军惨败。李嗣源不得以杀安重诲,以安抚孟知祥,但使孟知祥自立的野心更加坚定,为以后孟知祥脱离后唐,建立后蜀埋下了隐患。 三,后唐内斗 长兴四年(933年),李嗣源病重,子李从荣率兵入宫夺位。李嗣源命禁军平叛,但禁军不仅杀死李从荣,还将其儿子全部杀死,李嗣源因此忧伤过渡而亡,众臣于是拥立其子李从厚为帝。应顺元年(934年),李从厚见各地节度使权力很大,严重威胁自己的统治,便决定削藩。凤翔节度使李从珂(李嗣源义子)担心李从厚趁机杀他,于是起兵谋反。李从厚急命西京留守王思同率大军讨伐,围攻凤翔。 凤翔城池狭小,无法长期固守。李从珂便在王思同大军面前哭诉,说自己劳苦功高,却要兔死狗烹,于是劝说王思同大军向他效忠。王思同所部于是擒王思同,投靠李从珂,使他的实力大增。李从珂率军反攻,一路进展顺利,很快逼近洛阳。李从厚见大势已去,急忙逃离洛阳,但为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所擒。石敬瑭囚禁李从厚,观察形势。不久李从珂在洛阳自立为帝,处死李从厚。孟知祥趁机脱离后唐,建立后蜀。 四,后唐灭亡 李从珂素来与石敬瑭不和,即位后对石敬瑭更加猜忌,怀疑石敬瑭有谋反之心,因此对他处处提防。石敬瑭知道李从珂不信任他,于是暗中图谋自保。清泰三年(936年),李从珂调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以试探石敬瑭。石敬瑭知道李从珂不会放过自己,于是起兵反叛。李从珂因此派张敬达、杨光远平叛,二人率军围攻太原。石敬瑭一方面死守太原,一方面向辽求援。辽太宗率军到达太原,联合石敬瑭,击败后唐军。 不久在辽太宗的支持下,石敬瑭自立为帝,建立后晋。杨光远见大势已去,于是杀主帅张敬达,投降辽军。石敬瑭与辽太宗则继续向南推进,一路进展顺利,很快逼近洛阳。李从珂见辽军逼近,自知难逃一死,于是自杀身亡,后唐灭亡。 总的来说后唐初期实力强大,有能力一统天下,但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急于享乐,杀害贤臣,使得后唐迅速内乱,无力南征江南,错过了一统天下的机会。最后后唐因为内乱,被辽与后晋消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谢邀杨师厚。 李存勖唐朝末五代时期后唐的建立者,军事家。 其骁勇善战,攻城拔寨,一马当先。他的军旅生涯显赫一时,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戎马倥偬大半生在乱世之中攻灭或击退了各割据势力,最终取代了覆灭唐朝的后梁,建立了后唐。 一、生平简介 李存勖,(885年-926年),即后唐开国皇帝,死后庙号庄宗。923~926年在位。沙陀族。晋王李克用长子。 善骑射,好俳优之戏。少时从父征讨,常以身冲锋陷阵。 其父李克用,在唐朝末年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晋王。开平二年(908),李克用死,李存勖在太原即晋王位。 此后与后梁连年混战,开平五年(911)大败朱温军于高邑(今河北高邑)、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等地,逐步据河北。同光元年(923),即帝位,国号唐。史称后唐。旋迁都洛阳。 同年十月,唐庄宗采纳郭崇韬的计谋,一举灭梁,梁末帝自杀。 同光三年(925),又击败前蜀,王衍降。 同光四年(926),激起魏州兵变,李克用养子李嗣源乘机南下攻洛阳。李存勖为部下郭从谦所杀。 二、军事奇才、政治白痴 (一)军事奇才 李存勖一代军事奇才,具有超人的天赋,胆力过人。(范文澜《中国通史》以下简称《中国通史》)载:“李存勖是十分好战的武人,喜欢亲身冲锋陷阵,像个勇猛的先锋将”。他常常只身冲锋陷阵,几次陷入重围,险些被敌生俘。 他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其能征善战、长于谋略;开疆拓土、攻城掠地是把高手。 他有几个经典战例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911年,高邑、魏州之战,李存勖把朱温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打的丢盔弃甲望风而逃。其用兵之奇使梁太祖朱温谈虎色变。接着,攻破燕地,将刘守光活捉回太原。920年,他又大破契丹兵,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 其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和汉中及两川之地。经过十多年的晋梁混战,于923年灭后梁,统一北方。这时的李存勖何等威风。后唐的领土达到极盛。东接海滨,西括陇右,北带长城,南至岭南,势力扩展至长江上游。打造出五代十国中最大的疆域,史载后唐‘’四分天下有其三‘’。 《旧五代史》评价:“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虽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图受命,亦无以加也。” (二)政治白痴 李存勖在到达人生巅峰时刻,却突然从军事天才变成了政治上白痴,“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 (《新五代史•庄宗神闵敬皇后刘氏传》以下简称《新五代史》)载:“庄宗自灭梁 ,志意骄怠。宦官、伶人乱政”。他没有长远的政治志向;没有治国的战略头脑和平天下的才干;在治国理政方面就如同白痴一般。 (1)李存勖灭‘’后梁‘’是为报父仇,他将灭后梁作为毕生的愿望。灭梁后,他自以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敌人已灭,之后勇气全消,不图进取,没有了平天下之豪气。《中国通史》载:“唐庄宗在军事上不过是个冒险猛攻的先锋将,灭梁以后,猛气全部消失了。在政治上则是个腐朽势力的总代表。…他把战斗当做斗鸡寻乐,此外便一无所知,梁斗败,自己也接着灭亡。” (2)《中国通史》载:“唐庄宗是个昏暗无知的蠢人”。他纵容皇后干政,《新五代史》载:皇后刘氏在后宫中独掌大权。她又喜欢聚敛财物,还派人到各处去做生意,后宫财物堆积如山。…而庄宗由此开始迷信佛。 《中国通史》载:”他亲信宦官伶官。他幼年就喜爱演戏,称帝后仍面涂粉墨与优伶同演。”他还依靠伶官做耳目心腹,使得满朝文武大臣众叛亲离。 (3)”唐庄宗又是一个骄傲自矜的蠢人。他不许有人比自己高强,有功不赏,和疑忌功臣,是他败亡的又一个原因”《中国通史》。 唐庄宗是武大郎开店——不许别人比他高。他有功不赏,还疏忌杀戮功臣。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的谗言,冤杀了有大功大将郭崇韬。另一个大将李嗣源,亦因为战功最大,遭到了李存勖的疑忌,几次险些被杀。 他志气骄满,胡乱对待臣下。一次他举手对功臣说,我从这十个手指头上得天下,其意是功劳没有你们的份。他疏远贤臣,却用伶人去作洲刺史,有功军官,莫不愤怒,于是功臣解体,“众叛亲离人, 败亡必不可免”《中国通史》。 (4)他最大的罪恶是残害民众,不管百姓死活。他委孔谦管财政,重斂急征,百姓困苦,民不聊生,藩镇怨愤。孔谦用搜刮来的财物来满足皇宫及宦官伶人这一群人的贪欲,民众穷困愁怨无告,唐庄宗却赐孔谦‘’丰财赡国功臣‘’的名号。《新五代史》载:“同光三年(925年)秋天发大水,伊、洛两河地区百姓流离失所。朝廷赋税锐减,全军将士许多都成为饿殍。百姓愁苦不堪,哀嚎遍野,庄宗却在同皇后沉溺于打猎游乐。” 他贪图享乐,沉湎酒色,腐朽堕落的民贼面目暴露无遗。 (5)庄宗惨死兵变。《新五代史》载:郭从谦反叛,庄宗身中飞箭,伤的很厉害。躺在绛霄殿廊下,口渴想喝水,皇后只让宦官拿一点奶酪去,自己也不去探望。 (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载: 郭从谦原来也是演戏的伶人,曾认郭崇韬大将为叔叔,郭崇韬遇害以后,郭从谦对庄宗怀恨在心。现在李嗣源起兵讨伐皇帝,郭从谦觉得是个机会,便发动亲军造反,进攻皇宫。庄宗始料不及,没有能力抵抗,被一箭射中 ,结束了生命,做了不到四年的皇帝。 结束语: 以英武著称之李存勖,虽有强军猛将不足以制之,而独受制于皇后刘氏之温柔乡中和伶人、宦官佞臣之手。以至于之前知人善任,冲锋陷阵,披甲枕戈之晋王,不啻判若两人。 此时的李存勖除满腹骄奢淫逸、鬼迷心窍之外,则一无所有。盖骄则思佚,佚则思淫,富贵误人,以致于此。内乱已生,外侮乘之而起,曾经风光无限之李存勖走向败亡是他的必由之路。 李存勖一生好似座了一回过山车,惊险刺激 ,其悲惨结局是从高峰跌落到谷底,摔个粉身碎骨令人唏嘘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