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征
吴征鉴简介

吴征鉴简介

吴征鉴,字若水,祖籍安徽歙县,毕生致力于人体寄生虫病的防治研究,确定了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长期深入病区,坚持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为我国基本消灭黑热病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证明了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分别是我国南京地区和广大南方地区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为该地区防疟工作打下了基础。他还长期潜心医学科研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研教学人才。 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职业履历4人才培养5个人作品6社会评价7主要论著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吴征鉴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天津出生日期:1909年7月10日逝世日期:1982年9月19日职业:医学寄生虫学家、医学昆虫学家主要成就:为我国基本消灭黑热病作出贡献 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研教学人才 人物生平2 漫漫求学路吴征鉴于1909年7月10日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封建家庭。14岁以前,他一直在家中读书习文,14岁时(1923年)才入校读书,就读于圣公会办的扬州美汉中学。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扬州市掀起学生爱国运动的高潮。然而,美汉中学校长无理地制止学生参加爱国运动,吴征鉴随同学们愤而罢课离校。同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预科,第二年进入动物系。大学快毕业时,因家境没落,不得不在该校细菌教室(今称细菌学教研室)做些助理工作,挣得一些报酬,维持到学业完成。1931年1月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因学习成绩优良,留校任动物系生物学助教,时间达两年之多。自1933年至1959年,吴征鉴一直从事人体寄生虫学及医学昆虫学的科研工作。在30年代和40年代,他先后在江苏省南京、淮阴、高邮、苏州、嘉定,湖南省长沙,广西省南宁,贵州省贵阳,云南省昆明、芒市(今潞西)、孟定,四川省重庆等地区,进行黑热病及其媒介白蛉,疟疾及 职业履历3 1909年7月10日 出生于天津。1931年1月 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动物系,获理学士学位。1931年2月—1933年6月 任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动物系助教。1933年7月—1939年8月 任中央卫生实施实验处寄生虫学系技佐及技士。1935年4月—7月 赴新加坡参加国际疟疾研究班。1939年9月—1942年12月 任云南省疟疾研究所技正。1943年1月—1949年5月 先后在重庆和南京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寄生虫学室技师。1946年11月—1948年7月 兼任苏北地方病防治所所长。1948年8月—1949年5月 兼任苏南地方病防治所所长。1945年4月—9月 赴印度加尔各答热带病学院进修寄生虫学与医学昆虫学。1949年5月—1950年10月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后勤卫生部接管的中央卫生实验院任留用技师。1950年11月—1956年10月 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副院长、研究员。1956年1 人才培养4 寄生虫学进修班吴征鉴对中国寄生虫学的发展前景具有长远的眼光,他首先抓人才培养和技术队伍的建设。他是一位严格求实的老师,也是一位诚挚和蔼的长者。从1951年至1953年,受卫生部委托由他主办了两届寄生虫学高级师资进修班。他亲自组织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对教学内容和课堂与现场结合等都作了精心安排,并尽一切可能聘请全国各地学有建树的专家教授讲课,有些课程则由他亲自讲授。学生除在实验室内实习外,还到各种寄生虫病的流行现场实习。黑热病的现场实习由他亲自指导。高级师资班结业之前,他指导学生作毕业论文,从收集文献、整理分析资料,以至论文格式等都作了详细介绍。这两个班的学员以后都成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及科研院所中的骨干力量。在他的领导和关心下,还多次举办了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和黑热病等防治专业训练班,为中国寄生虫病的防治研究队伍培养了很多人才。晚年努力1959年以后,他虽然离开了寄生虫学专业岗位,但仍然经 个人作品5 吴征鉴不仅学识渊博、造诣深邃,而且治学严谨、风格高尚,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他发表的论著颇多,除与王兆俊合著的《黑热病学》一书以外,还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先后共发表论文52篇。他从来没有因为排作者名次而与人发生过纠葛。他说:“我们的责任是要看这个报告的科学性,是否有道理,不必追究挂不挂自家的牌子。”他和王兆俊合作编写《黑热病学》时,吴征鉴将自己从30年代以来收集和总结的资料全部无私地提供给王兆俊参考,而王兆俊在编写时将吴征鉴做过的工作点滴不漏地全部写进书里。出版时,他将王兆俊执笔的“黑热病”部分单独署了王兆俊的名字,而自己只在“白蛉”部分署名。全书编者署名顺序将王兆俊列在前,而自己在后,王兆俊再三推让,而吴征鉴则坚决不从。两位德高望重的专家互相谦恭礼让的事迹感人至深,在同行中传为佳话,为后辈树立了光辉榜样。 社会评价6 吴征鉴平时待人诚恳,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是与他接触过的人都愿意与他交往。他对晚辈犹如自己的子侄。他亲自为第一届高级师资班的通讯——“蝴蝶笺”开篇,让第一只“蝴蝶”从他的笔下飞翔起来,一年之内传遍了祖国的每个角落,到达了每位同学手中,使他们加强了联络,交流了信息和感情。 吴征鉴不但在业务上关心人,也非常关心他人的政治前途。他曾为一位被错划为“右派”的学生平反和落实政策而费心尽力,而对他自己在政治运动中受到的误伤却从不计较。他对人总是以诚相待,因而赢得了人们的爱戴。他在病中赋诗答谢诸友的慰问,其中两句是:“诚挚待人人待我,友情亲密暖胸怀。”这是他与人交往的真实写照。 吴征鉴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入党,对江苏省医药卫生界影响很大,体现了党的政策,指明了一条知识分子应走的道路。自此以后,直到他的生命终结,他始终按照一个普通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自觉抵制不正之风。他 主要论著7 1 SunCJ,YaoYT,ChuHJ,WuCC.NaturalinfectionofPhlebotomuschinensiswithflegellatesmorphologicallyindistinguishablefromthoseofL.donovani.ChinMedJ,1936,50(7):911—916.2 SunCJ,WuCC.NotesonthestudyofKala-azartransmission.PartⅡ.FurtherobservationsonthenaturalinfectionofPhlebotomuschinensiswithLeptomonasdonovani.ChinMedJ,1937,52(5):665—673.3 WuCC,SunCJ.NotesonthestudyofKala-azartransmisssion.PartⅢ.Experimenta

人物百科 2021-11-06
吴征镒简介

吴征镒简介

吴征镒(1916.6.13-2013.6.20),江苏省扬州市人,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1月8日获得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12月1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175718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征镒星”。吴征镒参加并领导中国植物资源考察,开展植物系统分类研究,发表和参与发表的植物新分类群1766个,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学者命名的历史。他系统全面地回答了中国现有植物的种类和分布问题,摸清了中国植物资源的基本家底。提出“被子植物八纲系统”的新观点。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社会任职5亲属成员6人物影响7人物评价8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吴征镒外文名:Wu Zhengyi,C.Y. Wu别名:号白兼,别名白坚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西九江出生日期:1916年6月13日逝世日期:2013年6月20日职业:植物学家毕业院校:清华大学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中国植物学奠基人代表作品:《中国植物志》 人物生平2 1916年(中华民国五年)6月13日,吴征镒出生于旧时官吏世家,排行老三,从小就非常喜爱植物,他8岁入家塾,念“四书五经”,读《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1929年(中华民国十八年),就读江都县中。1931年(民国二十年),考入江苏省立扬州中学。1933-1937年,进入清华大学,受的是“通才教育”,得名师朱自清、叶公超、陈桢、萨本栋、高崇熙等教授,转入专修植物学后,又得李继侗、吴韫珍二师指导,靠五哥吴征铠半薪资助和清寒奖学金才得以完成大学学业。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吴征镒从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并留校任教。他随清华、北大和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迁到昆明。1938年到1948年,整理了中国现代著名植物学家秦仁昌等从国外带回的所有植物标本照片。1940年-1942年,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理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生物系张景钺教授。1949年,吴征镒参加北京市军管会工作,任高教处副处长,负责 主要成就3 吴征镒自1936年起从事植物学诸多领域的研究。特别是云南植物资源的调查,并指出植物的有胩物质的形成与植物种原分布区及形成历史有一定相关性,对以上各学科的造诣日深,提出了指导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他在植物分类研究中,发现并发表了1300个以上新分类群(植物亚科、族、组等新等级不下10个,新属10个)。吴征镒在植物区系地理学方面,科学地划分了中国植物属和科的分布区类型并阐明了其历史来源,形成了独创性的区系地理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提出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完成中国植物区系区划,为资源保护和国土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修改了世界陆地植物分区系统,为植物区系区划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及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吴征镒参加并领导了中国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建国之初,他负责橡胶宜林地的考察,与其他科学家共同解决了中国橡胶种植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使国家急需的战略物资紧缺得 社会任职4 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1975年起,吴征镒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之后又担任中国生态学会理事。1977年起,还当选为五届、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1980年后,任美国植物学会终身外籍会员,瑞典植物地理学会名誉会员,前苏联植物学会通讯会员。1986年,在俞德浚故逝后,吴征镒接任《中国植物志》主编。1997年,当选世界自然保护协会ISCN理事。后曾任云南省科委副主任,云南省科协主席。 亲属成员5 祖父:吴筠孙,是清朝光绪甲午年(1895)恩科传胪。父亲:吴启贤,任过北洋政府农商部主事和江苏省议员。兄长:两位兄长分别是著名医学家吴征鉴,和著名物理化学家吴征铠。弟弟:一位是著名文史学者、戏曲学家吴白陶(征铸),另一位则是资深工程师吴征莹。 人物影响6 由吴征镒定名和参与定名的植物类群多达1766个,涵盖94科334属,其中新属22个。以吴征镒名字命名的植物有3种,分别为“征镒冬青”、“征镒卫矛”和“征镒麻”。前两种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云南山区,已收录于《中国植物志》。后一种植物是在神农架地区本底资源综合调查工作中首次发现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植物,这一科研成果今年已在国际最权威的植物分类学杂志《Taxon》上发表。 人物评价7 他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他扎根边疆,淡泊名利,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远见卓识,为中国植物科学事业鞠躬尽瘁。”(新华网云南评)吴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学术成果,他的学术精神激励了几代科研工作者,我们将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让他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昆明植物研究所原副所长吕春朝评)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吴老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以吴老为榜样,感受他博大胸怀、海纳百川的情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评)吴征镒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他扎根边疆,淡泊名利,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远见卓识,为中国植物科学事业鞠躬尽瘁。他的逝世,使中国科学界失去一位大师,植物学界失去一位巨匠。(中国科学院评) 后世纪念8 2015年1月24日,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举办了吴征镒雕像落成暨揭幕仪式。2015年6月19日上午,“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吴征镒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举行。

人物百科 2021-11-06
吴征(百视通COO)简介

吴征(百视通COO)简介

吴征曾任教安徽师范大学,并在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凤凰卫视、凤凰新媒体等媒体担任记者、编辑、高管、顾问等职务。2009年11月,加盟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旗下新媒体企业百视通公司,带领百视通内容产品部、IPTV事业部员工,并亲历百视通借壳上市、成为中国广电新媒体第一股的过程。2011年7月2日突发心脏病,在上海逝世。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个人履历3因病去世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吴征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上海逝世日期:2011年7月2日职业:百视通首席运营官毕业院校:安徽师范大学主要成就:百视通首席运营官 个人履历2 从1999年开始在媒体任职,有跨越区域性媒体与国家级媒体、官方媒体和商业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多年传媒从业经历,熟悉媒体内容建设和运营的规律; 199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并留校任教;1999年至2002年任职于中国大陆排名前三的省级电视台安徽卫视,历任编辑、主编和社会新闻部副主任,全面介入内容策划和采编播管理;2002年至2005年供职中央电视台,参与创办《面对面》任策划和主编;后调任《新闻调查》策划主管和执行制片人;熟悉国家级电视媒体的内容与运营;2006年至2007年任凤凰卫视中文台总编室主任,熟悉海外商业电视媒体的内容与运营;2007年3月至2009年11月加盟凤凰新媒体任总编辑,负责凤凰新媒体的内容建设。2009年11月底,加盟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旗下百视通公司,出任总编辑。 因病去世3 百视通公司于2011年7月3日在沪证实,其首席运营官(COO)、总编辑吴征于2011年7月2日晚突发心脏病,经紧急抢救无效去世,享年39岁。吴征曾任教安徽师范大学,并在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凤凰卫视、凤凰新媒体等媒体担任记者、编辑、高管、顾问等职务。2009年11月,吴征加盟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旗下新媒体企业百视通公司,带领百视通内容产品部、IPTV事业部员工,并亲历百事通借壳上市、成为中国广电新媒体第一股的过程。 百视通公司是上海东方传媒集团与清华同方合资成立的提供IPTV运营及服务的公司,目前为全球用户规模最大的IPTV运营商。吴征7月2日20点20分在游泳时突发疾病,经紧急抢救无效,于当日21时58分在上海长征医院病逝。专家介绍,竞争激烈、工作压力过大,是导致媒体人健康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作为媒体人,工作强度大,每天超长工作12小时以上是家常便饭。过大的

人物百科 2021-11-06
吴征铠简介

吴征铠简介

吴征铠(1913.8.8—2007.6.27),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物理化学家、放射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我国铀扩散浓缩事业、放射化学、分子光谱学的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核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谱专业委员会第一至二届理事长、原核工业部扩散浓缩总工程师、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个人生平3人物贡献4个人成就5投身教育6简历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吴征铠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上海出生日期:1913年8月8日逝世日期:2007年6月27日职业:物理化学家,核化学家毕业院校:金陵大学主要成就:从事红外和拉曼光谱的研究者之一代表作品:物理化学教学中的体会 个人生平2 1959年以后,为了发展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和培养有关的专门人才,他负责筹建复旦大学原子能系,任系主任和党总支书记。同时开始铀同位素分离技术的研究。1960年苏联中断了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技术援助后,吴征铠被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担任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研究的领导工作。1961年在解决六氟化铀生产工艺的技术困难时,曾提出改造关键设备的重要建议,为中国六氟化铀生产逐步形成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艺路线做出了贡献。此后,他负责气体扩散法浓缩铀同位素的核心部件——分离膜的研制。他曾在制备分离膜用的超细金属粉末原料的生产路线以及分离膜的性能测试等方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对加速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性质优良的分离膜起了重要作用。1962年他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扩散工艺总工程师后,曾为中国浓缩铀气体扩散厂解决了不少生产技术中的关键问题。1964年他担任扩散机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负责国产的气 人物贡献3 在30年代,采用红外和拉曼光谱技术研究分子光谱是一个新兴领域。吴征铠在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选择了这个研究方向。通过3年的勤奋工作,于1938年发表了“四氯化碳振动光谱中的同位素效应”论文,对四氯化碳分子拉曼光谱的精细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测定,并提出可以通过该分子中氯原子的同位素效应来解释,从而消除了当时人们对四氯化碳分子是否具有四面体构型的怀疑。同年,还发表了铀酰化合物红外和拉曼光谱的研究论文,提出铀酰离子(UO2+2)可以看作是具有等腰三角形结构的三原子分子。这是对铀酰离子振动光谱的先驱性研究,曾被以后不少专门著作所引用。当时他从事铀化合物的分子光谱测定的年代,人们还不知道铀对原子能利用将发生重大的作用,但在20年之后,他再次同铀打交道的时候,却是明确地为了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吴征铠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曾在液氮温度条件下测定了固态氯化氢分子的红外和拉曼光谱,通过比较液态和固态条件下该分 个人成就4 50年代后期,中国浓缩铀气体扩散厂在苏联的援助下已开始建设。该厂所用最重要的原料是六氟化铀。1970年由于苏联片面中断了对中国提供生产六氟化铀的技术援助,使浓缩铀同位素工厂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1970年8月吴征铠调到原子能研究所后,立即参加领导一套代号为“615Z”的六氟化铀简法生产装置的运行和试验。这台装置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设的,经中国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可以生产少量合格的六氟化铀产品,但无法连续地生产。当时,吴征铠对六氟化铀生产工艺还不很熟悉,他凭着良好的基础知识和长期积累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果断地提出这台装置的主要毛病是冷凝器容易被堵塞,必须改进,他毅然向上级提出改进冷凝器内接触面的意见。经过实践,表明改进后的冷凝器安装在六氟化铀生产装置上性能良好。这为攻克气体扩散厂初期原料供应的难关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吴征铠还指导铀同位素分离中核心部件——分离膜的研制工作。1960年原第二机械工 投身教育5 吴征铠长期从事大学化学教育,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他认为学生在大学里学习不过四五年,而在今后工作中学习将是四五十年。前者是为后者做准备的,教师的责任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他在讲授物理化学课程中身体力行,在启发性讲解物理化学基本原理的同时,着重讲授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在阐述各种基本定律时,强调概念来源于实验,因而要重视过程的物理图象,而不过分应用数学推导。他多次谈起自己一生中虽改行多次,但都能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了自学和爱动脑筋的习惯。早在英国留学时,研究分子光谱所需的量子力学和光谱学几乎都是自己学懂的。在第二机械工业部工作也是靠不断自学,才能从知之甚少逐渐变成知之甚多的专家。依靠广博的知识和善于动脑筋,就能帮助解决很多核科学技术中的难题。因此,他再三告诫同仁“只想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必然不能培养出 简历6 1913年8月8日出生于上海。1930—1934年金陵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34—1936年任金陵大学化学系助教。1936—1939年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生。1939—1940年任湖南大学化学系教授。1940—1952年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1951年开始任系主任。1948—1949年兼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2—1960年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兼原子能系主任,并兼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60—1962年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1962—1972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兼理化工程研究所(605所)副所长。1972—1978年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1978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科技局总工程师兼科学技术委员会常任委员。1978年历任中国化学会、中国核学会及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和理事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