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的主要内容。初版于 1923年8月,收有1918至1922年间 创作的短篇小说,包括《狂人日记》、 《孔乙己》、《药》、《风波》、《故乡》、 《阿Q正传》等14篇。它充分体现了 “五四”运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 封建的时代精神,生动地描绘了辛亥 革命前后广阔的中国社会的图景,成 功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闰土、阿 Q等不朽典型,着重揭露了封建社会 的“吃人”本质和封建势力的凶残、 狡猾,控诉了封建礼教、科举制度和 封建思想摧残、毒害人民的罪恶,批 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的妥协性和 不彻底性,艺术地显示了它的经验教 训,唤起人民群众的觉醒,将反帝反 封建的民主革命进行到底。作者以充 沛的感情和昂扬的斗志,为冲锋陷阵 的猛士呐喊助威,“使作品比较显出若 干亮色”。《呐喊》的深刻的思想内容 和崭新的艺术形式,显示了“五四” 文学革命的实绩。
《呐喊》是蒙克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主义艺术中非常著名的一幅画呐喊的作者。爱德华·蒙克(1863-1944),是一位具有挪威的画家,他的画作直接促使了表现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1893年,蒙克完成了自己最为著名的一幅画作《呐喊》。 这幅画看起来充满了惊恐和绝望,画中的人物在惊慌失措中拼命呐喊,整个背景也接近于扭曲。同时,当我们注视这幅画作时,也会深受触动,似乎自己也忍不住发出自己的呐喊,并被自己内心的恐惧所笼罩。 蒙克在画中塑造了一种恐怖不安的气氛,而这种效果是用粗犷的线条表现出来的。虽然是一幅静态的画,却带给人一种亦真亦幻的扭曲感。按照蒙克自己的评价说: “我不是画我所见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爱德华·蒙克。蒙克的画作,其实就是对其经历和内心最真实的写照。蒙克幼年丧母,之后父亲、姐姐、弟弟都相继去世,唯一和他相依为伴的妹妹,也得了精神分裂症。这样的人生经历,对于蒙克的艺术创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正因如此,蒙克的许多画作都是以生死为题材的。 比如蒙克的代表作《马拉之死》,整个画面显得十分杂乱,同时充满了血腥味,令人不寒而栗。这种画风,其实正是蒙克自己内心对死亡的真正理解,是他内心深处惶恐不安的直接表现。 (因严查图片,原图已删) 看蒙克的画,总觉得他的内心是十分悲观的。蒙克的作品,总是带有许多悲观的气息。这一点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比如在《青春》这幅画中,蒙克虽然描绘的是一位少女,但画中的人物却对自己的成长和眼前的世界充满了惶恐和不安。 如果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其实蒙克画作中的悲观的背后,是对生活和前途的无限惶恐,始终觉得自己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严查图片,原图已删) 无论是《呐喊》《马拉之死》还是《青春》,都是蒙克内心最为真实的写照。透过画作,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艺术家的坎坷、辛酸和可怜,可是,当我们想伸出手去将他从无助的状态中解救出来时,却被画中恐怖气息所震慑得不敢行动。这,便是艺术的表现力和震撼力!
《呐喊》里是有十四篇文章的,这里对其几篇文章讲述了梗概红岩内容梗概: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以下介绍《呐喊》的内容。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 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 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狂人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 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痛失独子的描写,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吃人的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作者冷峻的写作风格显示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愤恨。精炼而写实的艺术显示了作者写作手法的纯熟。洗练而朴实的笔精彩的勾勒了一幅小镇风俗画,而人物的刻画与对话的描写,更难有一字更改,实在是精品中的精品。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 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品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本篇的写作特点,一是运用对比手法,将车夫和“我”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进行对照,显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射出车夫的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高大形象。 这种对比的妙处在于以间接而含蓄的笔墨突出劳动者的朴实无私。在表现形式上,本篇好似一篇速写画,又近于当代的“小小说”,短小精悍,清新可人而意味深长;情节真实可信,成为现代小说中传颂最广的名篇之一。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 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本篇的艺术特色在于结构严谨,先是开端,交待了环境和气氛;其次发展,介绍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说中心——提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小说经营谋篇,工于匠心。特色之二在于以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 作品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划,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从而把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小说的语言也极精炼简洁。作者刻画的酒店掌柜,小伙计,短衣裳帮顾客,孩子们,众多人物都是以简练几笔勾画出来,惟妙惟肖。 孔乙己结结吧吧地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辩解时,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窃书不能算偷”,将旧时代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毕现无余,令人叹服! 《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 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 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作者精细的构思,突出体现在采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写作手法。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全篇其实只是写一个革命者牺牲事件的反面,通过一群不觉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来反射出革命者的惨烈。 夏瑜被杀没有明写,而是从围观人的动作描写中暗示出来;其被杀地点也分明点出为古轩亭口,这正是秋瑾被害的绍兴古轩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通过牢卒和听客们愚妄的反应反射出来的;其坟上的花圈则暗示:他们的同志们仍在坚持斗争。小说末尾以坟头比喻阔人祝寿的馒头,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远令人警醒了。 小说的全篇笼罩着浓重阴冷的气氛,也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主题而成功营造出来的,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