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多次
灾难片《龙卷风》曾因天气原因多次延期 7.19上映!

灾难片《龙卷风》曾因天气原因多次延期 7.19上映!

极端天气灾难电影《龙卷风》在俄克拉荷马州的龙卷风季节拍摄,而导演表示,拍摄过程实际上非常麻烦。影片将于7月19日上映,敬请期待。 导演郑李烁在接受杂志采访时表示:“我必须说,实际上拍摄这部电影非常困难,因为我们在龙卷风季节去了俄克拉荷马州。” “我们一直因为天气原因而停工,有很多次突然的延误,多次因为强风停止拍摄。我一直在摄制组面前自言自语说,‘我们在龙卷风季去俄克拉荷马州拍摄吧。’所以这就成了我们之间的一个笑话。……但现在当我看到这些镜头时,我不愿意做任何改变。” 凯特·库珀(黛西·埃德加-琼斯 Daisy Edgar-Jones 饰)曾是一名风暴追逐者,在大学期间曾遭遇龙卷风的毁灭性袭击,现在她在纽约研究风暴模式。她和朋友哈维(安东尼·拉莫斯 Anthony Ramos 饰)来到开阔的平原,测试一套突破性的新追踪系统。在那里,她与泰勒·欧文斯(格伦·鲍威尔 Glen Powell 饰)不期而遇。泰勒是一位迷人而鲁莽的社交媒体超级明星,喜欢与他的团队一起发布追逐风暴的冒险经历,越危险越好。 随着风暴季节的来临,前所未有的恐怖现象也随之出现,凯特、泰勒和他们各自的团队发现自己正处于多个风暴系统交汇的路径上,而这些风暴系统正在俄克拉荷马州中部的上空交汇,将展开一场生死搏斗。

游戏资讯 2024-05-22
鲍德尔的大门3球员用猫头鹰造成了11,000多次伤害

鲍德尔的大门3球员用猫头鹰造成了11,000多次伤害

在《大门3》中,亚达曼迪熔炉极为坚固,堪比秘银钉。在游戏中,你必须与一个巨大的高耸构造进行战斗,这是游戏中最不寻常的boss之一。盲目挥舞剑刃和施放法术不会让你获得任何进展。你必须用熔岩软化它,引诱它到中央柱,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将其击败。或者,你也可以选择用猫头鹰冲上去,我猜。 “这是通过叠加巨像圣丹和放大卷轴来增加我的重量级两次完成的,” 0Kamro0解释道,附上了他们的德鲁伊从高处跳下一击杀Grym的视频。“我从23.4米高获得了一重量为50,005公斤。总伤害为11,786。这是在定制难度下完成的,所有战术都是平衡的。” 当你的德鲁伊达到六级时,你可以变身为一只猫头鹰熊。因此,如果你想让Grym变得尽可能容易,那么在挑战熔炉之前,让你的队伍积累丰富的经验吧。与此同时,留意一下《巨像圣丹》和《放大卷轴》。一旦准备好,先使用前者,变身,再使用后者,然后使用粉碎飞翔来击败Grym。 “然而,这种策略也存在一定风险。” 评论者The_DevilAdvocate试图在荣誉模式中(一种新的困难模式,死亡是永久的,而且不能进行存档作弊)尝试这种方法,以避免艰苦战斗可能会将他们送回潜航船。这对他来说并不像0Kamro0那样顺利。 “决定在荣誉模式中尝试这个。”The_DevilAdvocate说。“在战术模式中,我和Grym搏斗得很艰难,决定不冒险。真**的没命中。幸运的是,我还有三名僧侣和三只食人魔作为后备。” 自《大门3》于8月份退出测试版以来,玩家们已经找到了各种荒谬的方法来击败boss。他们将Cazador变成了一只猫,拖着一堆炸药到绝对之地,以便能够摧毁它们,而不用牺牲Gale,还有通过反向扒窃15,000金币一击杀了Ketheric Thorm。 我们可以安全地将“抛出重量如太阳的猫头鹰”加入这个奇怪的列表。现在,请稍等,我去试试在巴尔萨扎身上行得通不。

网游攻略 2024-01-23
“狸猫换太子”曾多次被改变,故事的整体脉络是什么?

“狸猫换太子”曾多次被改变,故事的整体脉络是什么?

  《狸猫换太子》是一则源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的故事。由于其中涉及到皇帝身世、宫廷争斗、清官断案等引人入胜的情节,因此从古至今广为流传,并被融入了《包公案》、《三侠五义》等文学作品中,也有现代影视作品对其进行了改编。  由于《狸猫换太子》在历史上被多次改编,导致各个版本的故事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整体脉络大致相同。故事主要讲述了宋真宗晚年时,宠妃刘氏和李氏为争夺皇后的地位,引发了一起离奇的案件。  据故事所述,宋真宗晚年时,宠妃刘氏和李氏相继怀孕。当时,由于皇后郭氏已故,皇后的位置一直空悬,宋真宗犹豫不决无法决定选择刘氏还是李氏,再加上他没有亲生儿子,只有诸子早逝的情况下,他决定以谁先生下皇子为依据,立为皇后,并将其子立为太子。  后来,李氏先生下了皇子。为了争夺皇后的地位,刘氏与宦官郭槐勾结,在接生婆尤氏的帮助下,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偷偷将皇子换走,并散布谣言说李氏所生的是妖孽。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随后,刘氏命令宫女寇珠将被换出的皇子勒死,以消除后患。然而,宫女寇珠内心不忍,将皇子交给宦官陈琳,陈琳秘密将皇子带出皇宫,交给八贤王抚养。不久之后,刘氏也生下了皇子,被立为太子,自己则成为了皇后。  六年后,刘皇后的儿子夭折,由于宋真宗再无其他子嗣,只能将被换走的皇子接回皇宫,过继给自己,并立为太子。有一天,太子在冷宫中与生母李氏相见母子之间产生了某种情感的共鸣,虽然没有相认,但彼此感到亲近。刘皇后得知后,立即命人拷问宫女寇珠,结果寇珠宁死不屈,直到触阶而死。  刘皇后预感到事情不妙,于是在宋真宗面前屡次进谗言,诬陷李妃有罪。最终,李妃被迫自尽而亡。然而,小太监余忠出于忠义,自愿替李妃殉难,而太监秦凤则将李妃接出皇宫,送往陈州避难,然后自焚身亡。虽然李妃得以幸免于难,但她却变得孤苦无依,只能在陈州以乞讨为生。  宋真宗去世后,李妃之子赵祯继位,成为宋仁宗。后来,包拯奉旨前往陈州审理国舅庞煜的贪污案,无意中得知了“狸猫换太子”的真相。于是,他将李妃带回开封,并设法让她进入皇宫,与皇帝相认,并揭露当年的真相。  包拯还设计让郭槐供认“狸猫换太子”的真相。当时已是太后的刘皇后得知阴谋败露,最终选择自尽而死。包拯因不畏权贵,帮助皇帝找回生母,宋仁宗对其功绩心存感激,于是将包拯晋升为宰相,以表彰他的忠诚和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5-14
季布多次让刘邦难堪,为何刘邦还重用了他?

季布多次让刘邦难堪,为何刘邦还重用了他?

  季布是汉初大臣、侠士,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楚汉相争时,季布曾多次让刘邦受辱难堪。  垓下一战,项羽大败,自刎于垓下,季布逃得一命,流亡于民间,后来竟被刘邦拜为郎中,为什么?  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季布有真才实学。  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要么被人嫉妒,要么被人重用。  而季布,恰巧命运比较好,接连遇到两人君主,一为项羽一为刘邦,都能被重用。  为什么说季布有真才实学呢?  这就不得不提刘邦死后的一件事了。  刘邦死了之后,匈奴的冒顿单于给吕后写了一封信。  信的大概意思是,吕后死了丈夫,冒顿死了妻子,冒顿曾与刘邦结为异姓兄弟,按照他们匈奴的规矩,父亲死了,儿子要娶父亲的小妾为妾,兄弟死了,活着的兄弟要娶嫂嫂或弟妹为妾,现在刘邦死了,他冒顿理应娶吕后为妻妾。  吕后当然很愤怒。  刘邦虽然死掉了,但吕后还有情人审食其啊,凭什么要去服饰冒顿那个蛮夷之主?  当时的重臣们,比如樊哙,都很明确地看出了吕后的愤怒。  于是,樊哙就勇敢地站出来,说只要让他樊哙带兵十万,就可以横扫漠北草原。  樊哙这么说,吕后很高兴,终于不用跟审食其分开了。  樊哙说得正在兴头上,吕后也听得正嗨,季布站了了出来。  季布说樊哙在欺君,别说是樊哙了,军事能力甩樊哙十条上百条街的汉高祖刘邦,当年举全国之力北伐匈奴,最后都只能跟冒顿握手言和,樊哙怎么可能凭借十万兵马就横行漠北呢?  季布的抢白,把樊哙驳得哑口无言,接着,季布又说,当年秦始皇就是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导致陈胜、项羽、刘邦等豪杰有机可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万万不能走秦始皇的老路。  可以说,季布很有见识。  正因为季布很有见识,所以在项羽兵败之后,刘邦虽然下令通缉季布,但在听到比逮捕更好的建议后,刘邦立马重用了季布。  建议认为,像季布这样的英雄豪杰,如果被逼走投无路,要么是北走匈奴,要么是南走百越,项羽已灭,匈奴和百越,就成了汉的敌人,如果季布去了这两个地方,就等于人才外流了。  刘邦对于人才,向来是着急网络的。  于是,刘邦就重用了季布,拜季布为郎中。于刘邦来说,这一安排体现了刘邦的不计前嫌,于季布来说,这一安排体现了人尽其才。  参考资料:《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19
刘邦真的多次将儿女推下车吗?他为什么这么做?

刘邦真的多次将儿女推下车吗?他为什么这么做?

  刘邦,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邦踹孩子这事儿,记载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之中。  彭城之战时,刘邦被项羽击败,数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其老父、妻子均被项羽擒获,就连他自己,也被项羽撵的嗷嗷撩。  此战,算是刘邦起兵以来,所遭遇的最惨的一次失败。  勉强带着十几个人逃出包围圈后,刘邦乘坐马车快速逃离,而驾驶马车的人,正是他的“御用车夫”夏侯婴。  说起夏侯婴,他和刘邦之间,那可是“情比金坚”。  当初,刘邦还在干泗水亭亭长的时候,担任沛县厩司御(负责沛县县衙的养马驾车业务,类似于单位的车队队长)的夏侯婴,就和刘邦关系不错。  史料记载,夏侯婴每次接送完使者之后,只要走到泗水亭,都会和刘邦聊上半晌的天(也许是为了偷懒)。  但不管怎么样,夏侯婴对刘邦,还是相当看重的。  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更让夏侯婴与刘邦之间的感情更进一步,某天,刘邦因为开玩笑,一不小心,误伤了夏侯婴,并且,还被周围的有心人告到了官府。  而在当时,夏侯婴身为朝廷命官,而刘邦也是亭长,按秦朝律法,刘邦误伤夏侯婴,是要担责任的,且责任还不小,类似于现代的故意伤害罪。  也就是说,刘邦当时是要被从严判刑的。  但为了不让刘邦受到惩罚,夏侯婴表现的十分义气,他在上堂作证时,矢口否认自己被刘邦误伤。  甚至,为此夏侯婴还被关进大牢,又遭到了数百下的鞭笞刑,但是,他就是不说自己被刘邦误伤了。  如此一来,自然刘邦就安然无事,最终他也免于被惩罚。  通过这件事,让刘邦看出,夏侯婴真是一个可以放心交往的生死兄弟,而到了刘邦起事时,依然还是夏侯婴居中联络,为刘邦创造了良好局面。  因此,当刘邦被拥立为沛公之后,就特意封夏侯婴为“太仆”。  所谓太仆,其职责就是驾车,简而言之就是马夫,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太仆,可不是一般的马夫。  太仆一职,最早出现在周朝时期,秦朝沿袭了该职位,虽说在具体职责上,确实是驾车、管理牲畜,但是,该职位在当时,可是位列“九卿”之一的高官。  用通俗的话来讲,太仆就是掌管皇帝出行的人。  而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皇帝,历来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极为看重,因此,也只有能让皇帝极为信任的人,才会担任太仆一职。  由此可见,刘邦对于夏侯婴,也是信任到了极致。  说完夏侯婴的具体职务,我们再来说说,在彭城之战中,也就是刘邦大败而逃之后,他都干了什么。  前文讲到,刘邦被项羽击败,且被其撵的嗷嗷撩,而正当夏侯婴驾车带着刘邦勉强逃出包围圈后,却遇到了两个小孩子。  谁呢?没错,正是刘邦与吕后所生的一对儿女,即后来的汉惠帝刘盈,以及鲁元公主。  当时这两个孩子,正在路边嗷嗷哭,且无人看管,怎么回事呢?很简单,他俩的母亲吕雉,以及爷爷刘太公,刚刚被项羽的部下抓走。  也许是这俩孩子躲起来没被发现,也许是项羽的部下不想抓两个孩子,但不管怎样,总之就是刘盈和鲁元公主正在路边大哭。  毕竟,他们只是小孩子,身边没有又一个亲人,自然只能哭了。  而在看到刘盈与鲁元公主后,夏侯婴二话不说,就把二人抱上了车,然后带着他们,继续驾着车跑路。  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史记·卷九十五》  需要注意的是,抱刘盈与鲁元上车的,不是他们的父亲刘邦,而是他们的夏侯婴叔叔,由此可见,夏侯婴对这俩孩子还不错。  而相比之下,俩孩子的亲生父亲刘邦,就显得颇有些不地道了。  由于之前勉强逃出包围圈,之后又一路疾驰,因此,拉着马车的马匹,已经显露疲态,速度自然也开始慢了下来。  但后面不远处,项羽派来的追兵,却死咬着不放。  怎么办呢?照这么下去,早晚会被追上,而一旦被追上,那么刘邦就完了,有道是“怒从心透气,恶向胆边生”,危急之下,刘邦想到了一个主意。  那就是把自己的一对儿女扔下车,减轻重量,以便让马车跑的再快一点。  并且,刘邦脑海里想到这个主意之后,马上就没有丝毫犹豫,说干就干,当即用脚,直接将自己的亲儿子与亲闺女,从车上踹了下去。  这意思分明是,一对儿女可以不要,但自己说什么都得逃出生天。  但让刘邦恼火的一幕发生了,每当他把刘盈和鲁元踹下去,夏侯婴就停下车,把这俩孩子捡起来,抱到车上,慢慢走,一直等到俩孩子不再因为受到惊吓大哭,这才加快速度。  就这样,刘邦踹了几次,夏侯婴就捡了几次,每次均是如此。  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史记.卷九十五》  这下,可把刘邦给气坏了,他恼恨夏侯婴接二连三的捡孩子举动,为此,刘邦甚至有十几次,都动了杀掉夏侯婴的念头。  不过,刘邦并没有杀夏侯婴,而一路上也是有惊无险,刘邦最终成功的逃出了险境,至于刘盈和鲁元,也得以在夏侯婴的庇护下,保住了性命,安全抵达丰邑。  这便是刘邦扔孩子的经过,而这件事正如前文所言,详详细细的记载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之中。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通常来说,能记载在《史记》里的内容,即便是有一定的夸大成分,但基本上是可以断定这件事是发生过的。  毕竟我们都知道,《史记》在历史领域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很多史料相对来说也比较真实,况且,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距离刘邦时代并没有过去太久。  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刘邦扔孩子,而夏侯婴捡孩子这件事,是真的。  但这件事,只能说是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真的,而要是深究的话,此事中间,是存在不少疑点的。  首先,刘邦为何要把孩子踹下去。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废话嘛,自然是为了减轻重量而加快车速啊,道理是不错,但是,真能加快速度吗?  个人认为,并没有。  两个小孩子,体重加在一起也没多重,他们坐上车与不坐上车,对于车速的影响并不是太大,完全没啥必要把孩子踹下去。  要知道,汉惠帝刘盈,出生于公元前210年,鲁元公主出生没有记载,姑且按照比刘盈大两岁,即出生于公元前212年。  而彭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5年,按照这个时间来看,当时的刘盈5岁,鲁元公主7岁。  一个7岁的小姑娘,加上一个5岁的小男孩,应该不会有太重吧,别说这两人都是小胖墩,就刘邦早年间的状况,他也没条件把俩孩子养成小胖子。  所以,这刘盈和鲁元必然很瘦小,加在一起估计也就5、60斤?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多也多不到哪里去。  这样的两个孩子,又怎么会过于影响车速呢?  如果真的是想加快马车的速度,那还不如把车上的成年人踹下去一个,这不比踹孩子更有效吗?比如,把车夫夏侯婴踹下去。  要知道,一个成年人,再怎么说,也比两个小孩子的体重要重得多。  不踹大人却踹两个不影响大局的小孩子,理由是非常荒诞的为了加快速度,这就是该事件存在的第一个疑点。  再者,第二个疑点更夸张。  《史记》中记载,刘邦踹孩子不止一次,具体次数史料中没说,但肯定不会是只有一次,毕竟史料中用了“常蹶两儿欲弃之”。  这就说明,踹孩子是连续多次,但问题就出现在这里。  孩子是啥?是人,不是石头,不是器物,更不是金刚不坏之身,踹一次可以,两次也行,连续踹几次,踹着玩吗?  刘邦就是再狠,应该也不至于这样做吧。  当然,有人也许会说,刘邦怎么做不出来,他还为了不受项羽胁迫,在阵前大喊,让项羽把他爹刘太公熬成汤,并提醒项羽,熬好之后,别忘了喊他尝一尝呢。  行,就算刘邦心狠,但问题又出现了,连续踹了多次,起到加速度的效果了吗?  答案是没有,因为夏侯婴一次又一次的把刘盈和鲁元捡了回来,并且捡起来后,先慢慢走,等他们不害怕后(徐行面雍)才加快速度。  但这么一耽误,根本就没有起到加速度的效果,反而减缓了速度。  而这里存在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刘邦反复踹孩子,夏侯婴反复捡孩子,就算是这么耽误功夫,项羽的追兵,居然没赶上来。  难道,项羽的部下,骑的是乌龟吗?这都没追上来,简直离了大谱。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件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至少在细节上,存在不少明显的问题。  另外,司马迁究竟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并且还知道的这么详细,甚至包括刘邦有十几次想杀了夏侯婴的心理活动都一清二楚。  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史记》  要知道,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包括刘邦、夏侯婴,以及刘盈、鲁元公主,这几个当事人都死了好多年了,所以他肯定不可能是从当事人口中得知的。  所以,必然是他听别人说的,而他听说的这个人,肯定也不是亲眼见证者,自然也是听别人说的。  当然,完全子虚乌有的事情,相信太史公司马迁也不会郑重的写到《史记》里面,毕竟《史记》不是地摊儿小说,可以随意瞎编。  并且,在汉惠帝刘盈登基之后,夏侯婴不仅继续担任太仆,侍奉刘盈和吕后。  同时吕后对夏侯婴相当不错,专门赐给他了一座紧挨着皇宫的宅子,取名为“近我”,意思就是“这样可以离我最近”,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对夏侯婴的恩宠。  因此说到这里,我们结合《史记》的严谨性,以及夏侯婴在事后得到的好处,就可以大致得出结论,刘邦踹孩子,夏侯婴救孩子这件事,事情本身应该是真的,不然吕后也不至于对夏侯婴这么好。  但是,其中存在的几个细节,未必就和司马迁描述的一致。  换而言之,就是这件事发生过,但情节不是司马迁描述的样子,很有可能司马迁所听说的版本,是在多次转述和传播的过程中,已经与事情真相偏离的版本。  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要想知道事情的真相,首先,就得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究竟是谁把最早把这件事流传了出来。  当时刘邦逃跑的时候,肯定不会随身带着一个专门记录的史官,因此,在场的自然也只有几个当事人,也就是刘邦、夏侯婴,以及刘盈和鲁元。  作为刘邦自己,百分百不会到处宣传此事,毕竟这说出去也不好听,因此,他可以首先被排除在外。  而刘邦的子女,应该也不会到处说这件事,如果这事儿是真的,那就是刘邦的“黑料”,想必这俩孩子不会干到处黑自己爹的事。  因此,最大的嫌疑,便是最后一个人,即车夫夏侯婴。  至于夏侯婴为何会把这件事说出去,其实答案就在车上一个“乘客”身上,谁呢?不是刘邦,而是刘邦的儿子刘盈。  我们都知道,刘盈在刘邦死后,登基为汉惠帝,而这就意味着,夏侯婴当时的举动,相当于是救了未来的皇帝。  如此功劳,必须要说出去,并且还得大说特说。  并且,夏侯婴在说的过程中,肯定是有所夸大的,毕竟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嘛,肯定是情况怎么紧急怎么说,怎么能表现自己的重要就怎么说。  这个也不是不能理解,换做我们任何一个人,也会如此。  因此,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夏侯婴,是把这件事传播出去的第一个人,而他为了邀功,把事情稍微进行了夸大。  而事情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个人认为,真相大概率是,夏侯婴与刘邦逃出来后,确实遇到了无人照顾的刘盈和鲁元,而这俩孩子上车之后,就开始不停的哭。  至于哭什么,很好理解,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小孩子嘛,母亲不在身边,爷爷也不在,自然怕生,加上突遭变故而受惊,总之都是哭闹的理由。  而当时的刘邦,刚遭遇大败,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面对两个孩子又哭又闹,肯定让他极不耐烦。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刘邦肯定是哄了哄孩子,让他们别哭,但是,应该没有成功,刘盈和鲁元依旧在哭。  于是,控制不住情绪的刘邦,表现出了粗野和凶狠的一面,来对待不听话的孩子。  如何粗野和凶狠呢?这跟我们平时带孩子差不多,看到孩子始终不听话,一直苦恼,那么,呵斥、打几巴掌肯定是有的。  而这么做了之后,依然没啥效果,刘邦就彻底不耐烦了,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大概率会威胁说,不要孩子了,把孩子扔下车,以此来吓唬刘盈和鲁元,好让他们停止哭闹。  并且,把孩子一脚踹在地上,并做势要丢下他们不管的举动,应该也是有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夏侯婴肯定不会坐视不管,他也知道刘盈和鲁元是吕雉的命根子,加上他和刘邦的感情,必然就会当一个“和事佬”。  比如哄孩子别哭,又把孩子抱上车之类。  但也至多一次而已,刘邦是不可能接连多次把孩子踹下去的,如果真和史书中所说的那样连续多次,根本不可能逃出项羽部下的追赶。  而在夏侯婴说出这件事之后,事情再度被人加工,而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述之后,情节上越来越夸张,最终被司马迁记录了下来。  总之就是,这件事被夸大扭曲了。  所以,说刘邦将一双儿女踢下车,车夫夏侯婴次次舍命相救,这件事本身是存在的,也是真的,但是情节并没有司马迁说的那么夸张,顶多只能算是刘邦逃亡路上的小插曲而已,更重要的是,司马迁把刘邦塑造成了这么一个“残暴”的形象,也是符合他一贯作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05
项伯当初多次胳膊肘往外拐 项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项伯当初多次胳膊肘往外拐 项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对项伯结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楚汉争霸”时期,项伯可以说完全就是个反面典型,他虽为项氏宗族,深受项梁和项羽的信任,然而在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却多次“胳膊肘往外拐”,甚至不少人将项羽的败亡怪罪于项伯。那么,项羽被消灭后,项伯的最终结局又是如何呢?  胳膊肘往外拐的项伯,曾挽救刘邦和刘太公性命  项伯本名项缠,出身楚国贵族项氏,史料虽未记载其具体出身,但应与项梁和项羽血脉关系较近,为项梁的堂兄弟和项羽的叔父。项梁于秦末起兵后,项伯前往追随,后项梁拥立楚国宗族熊心为王,项伯被楚怀王任命为左尹。  汉元年(前207年)十一月,“巨鹿之战”后,项羽率领诸侯联军西进至函谷关,却发现先行入关的刘邦竟然派兵驻守,并拒绝自己入关,项羽一怒之下派兵破关而入。之后,刘邦麾下左司马曹无伤又向项羽透露,说刘邦有割据关中称王之心,顿时令项羽大怒,当即便表示要出兵攻灭刘邦。  项伯当年因杀人被追捕,于下邳被张良所救,于是便连夜跑到刘邦军中,将消息告诉了张良,张良则将消息告知了刘邦。刘邦判断形势后,果断选择了向项羽低头道歉,表示并无背叛项羽之意,成功化解了危机。  “鸿门宴”时,虽然项羽对刘邦已经没有了杀意,但看出刘邦志向远大的亚父范增,却一心想要置刘邦于死地,在数次向项羽示意没有获得准许后,范增找来项庄,借着舞剑助兴的借口,想要趁机刺杀刘邦。  当时的刘邦不知项庄是否受命于项羽,虽然形势危急却也不敢轻易离席,担心因此触怒项羽。又是项伯在危急时刻出手,同样起身舞剑,始终挡在刘邦面前,帮助其化解了性命之危,给张良思考对策争取了时间。  时间来到汉四年(203年),韩信开辟北方战场后又攻陷齐地,项羽派项佗、龙且率兵救齐,结果于“潍河之战”惨败。之后,刘邦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则派灌婴南下攻楚,梁地的彭越也趁机攻击楚军后方的砀郡,导致前线楚军与楚地联系彻底被切断,而项羽自己则被刘邦死死牵制在了广武。  为了摆脱困境,项羽多次向刘邦挑战,但刘邦却凭借广武涧的防御工事坚守不出,项羽一怒之下便以身陷楚营的刘太公性命相要挟,希望刘邦与自己决战,但仍被刘邦所拒。项羽眼见刘邦如此绝情,一怒之下便要真的处死刘太公,项伯却以“杀刘太公没有任何作用”为由,救下了刘太公的性命。  除了救刘邦和刘太公之外,英布被刘邦派随何策反后,被项羽派项声、龙且击败,之后项羽派项伯前往九江收编军队,项伯则诛杀了英布的妻子和孩子,结果导致英布彻底倒向了刘邦。  当然,项伯之所以救刘邦和刘太公,也并非完全是吃里扒外,例如鸿门宴,项羽其实并没有完全把握击溃刘邦的十万大军,刘邦逃出生天实际上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又如救刘太公,在刘邦宁愿舍弃父亲也拒不出兵的情况下,杀之不仅毫无用处,只能是徒增杀戮。  项羽自刎于乌江之后,项伯的最终结局如何?  汉五年(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后自刎而死。项羽死后,项伯、项佗等项氏宗族将领投降刘邦,由于项羽已死,刘邦为了安定人心,不仅赦免了项氏族人,而且对项伯、项佗、项襄等全部封侯。  刘邦虽然没有处罚项氏族人,但却将其全部赐予刘姓,而不许他们再使用项姓,也就是说西汉立国后,项伯已经改名为刘缠。  汉六年(前201年)正月,刘邦第三次封赏功臣,项伯与张良、萧何、樊哙、周勃等十三位开国功臣被确立爵位和封邑,项伯正式被册封为射阳侯,但具体食邑数量失考。  刘邦虽然赦免了项氏族人,也对项伯等人予以封侯,但双方毕竟曾是敌人,因此不可能对他们予以全面信任。因此,项伯归汉之后虽然生活无忧,但却无法参与朝政。  西汉时期的项伯(刘缠),虽然没有了任何权力,但项伯对此也没有什么追求,凭借着列侯的封号和食邑,生活倒也悠闲,最终于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去世,倒也算是善终。不过,由于他的儿子刘睢犯罪,没能承袭爵位,射阳侯国被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02
姜维为何发动那么多次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

姜维为何发动那么多次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

  姜维在诸葛亮病逝后,于蜀汉军界崛起,逐渐执掌蜀汉军事。姜维独掌军权后,先后发动了十一次北伐,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每次北伐的结果又是如何?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阶段:受命朝廷,多为奉命出征  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升任右监军、辅汉将军,晋封平襄侯,开始负责统率诸军。不过,由于诸葛亮的去世,蜀汉军政大权开始分化,执掌军事的姜维,事实上还有受到先后两任尚书令,即蒋琬和费袆的统辖。因此,这一时期的姜维北伐,基本上都是蒋琬和费袆在延续诸葛亮北伐遗愿的情况下,奉命出征。  1.延熙元年(238年)。辽东公孙渊自立燕王,与东吴眉来眼去的同时,联络鲜卑等少数民族侵扰曹魏北方,魏明帝曹叡于是派司马懿率兵四万前往辽东平叛。得知消息,尚书令蒋琬认为司马懿出征后,曹魏必然关中空虚,于是决定趁机发动北伐。同年,姜维随蒋琬驻军汉中,被任命为营司马,后奉命多次率偏军西入羌中作战。不过,由于魏军防范甚严,蜀军始终没能取得突破。  2.延熙三年(240年)。延熙二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齐王曹芳即位,司马懿与曹爽奉命辅政,不过之后便爆发了曹爽与司马懿争权事件。于是,在延熙三年(240年),姜维再次试探性的向陇西发动进攻,但遭到曹魏扬武将军郭淮率兵抵御,兵力较少的姜维与魏军僵持不下,交战不久后只得率军撤退,郭淮率兵追至强中后,见蜀军果然撤退,便也没有追击,转而讨伐羌族迷当等部,并安抚氐族百姓。  3.延熙十年(247年)。在延熙七年(244年)曹爽伐蜀战争中,蜀汉大败曹魏。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袆共录尚书事,开始进入蜀国决策层。同年,雍州、凉州等地的羌人背魏降蜀,为接应羌人,姜维出兵陇右,于洮西与阻拦羌人南下的曹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交战,姜维虽然没能取胜,但却成功接应羌人进入蜀国境内,一定程度上充实了蜀国国力。  4.延熙十二年(249年)。这一年,曹魏爆发“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彻底击败曹爽,夺取曹魏军政大权,与郭淮素来不和的夏侯霸因此南下降蜀。得知曹魏内部生变,姜维打算再度北伐,但遭到费袆的反对。  在姜维的坚持下,后主刘禅最终让姜维假节,率兵出征。姜维于是率兵突袭陇右,意图在当地羌胡少数民族的配合下夺取雍凉地区。不过,姜维的进攻遭到曹魏征西将军郭淮、雍州刺史陈泰、南安太守邓艾等人围攻,兵力不足的姜维最终只得退走,而蜀将句安、李歆则被迫降魏。  5.延熙十三年(250年)。前一次的无功而返并没有让姜维死心,不过由于费袆的限制,姜维能够调动的兵马并不算多。于是,在这一年,姜维只能率领数千兵马再度出征,最终在凉州羌胡的协助下,一路被杀杀至西平郡,并俘虏曹魏将领郭循,但由于兵力有限,也只能仅此而已。这也是姜维历次北伐中,出击最远的一次。  第二阶段:执掌兵权,多次主动出击  自延熙十三年(250年)北伐之后,在之后的三年多时间里,由于费袆的劝阻,姜维再也没能率兵出征。直到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袆被郭循刺杀身亡,正是从此时开始,姜维才算真正掌握了蜀汉军权。  1.延熙十六年(253年)。就在费袆被杀的同年,东吴太傅诸葛恪在前一年取得“东兴之战”的胜利后,出兵二十万大举伐魏。姜维得知消息后,立即率数万人出击石营,在越过董亭后,包围了魏国重镇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闻讯,连忙率军支援,当陈泰的援军抵达洛门之时,姜维便已经因为久攻不克,而军粮耗尽被迫撤军了。  2.延熙十七年(254年)。后主刘禅任命姜维都督内外军事,姜维这才算真正掌握了蜀汉军权。同年,曹魏政局再度发生动荡,权臣司马师因为与魏帝曹芳矛盾激化,中书令李丰等密谋诛杀司马师,但反被司马师所杀,之后夏侯玄、张缉、乐敦、刘贤等亦被诛灭三族。  受到政变波及,魏国狄道长李简向蜀汉秘密请降,姜维收到密信后,认为这是出击的好机会,遂于同年六月出兵陇西,在占领狄道后,于同年十月围攻襄武,斩杀魏将徐质,后乘胜攻破河关、临洮等县,并迁河关、临洮、狄道三县民入川,后率军撤回。  3.延熙十八年(255年)。该年夏,趁着曹魏权臣司马师暴毙,司马昭继任后忙于整顿内部的机会,姜维率领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数万人再度攻魏,于洮西大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魏国损兵数万后退守狄道。姜维又围攻狄道,魏国则派征西将军陈泰、长水校尉邓艾、太尉司马孚等救援,姜维被魏国援军击退后,由于担心退路被断,只得退守钟题。  4.延熙十九年(256年)。正月,姜维于驻地被封为大将军。六月,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在上邽会合。七月,姜维率先出兵祁山,在得知邓艾早有防备后,改道自董亭攻南安,邓艾则先行抢占武城山,姜维见难以攻取,便又转而进攻上邽。后姜维与邓艾在段谷激战,因胡济失期未至,死伤惨重的姜维败归汉中,自请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5.延熙二十年(257年)。五月,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发动叛变,司马昭调集关中兵力南下征讨诸葛诞,就连雍凉的军队也被调走。姜维得知消息后,立即出兵北上,目标直指关中腹地渭水流域。  十二月,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抵达沈岭,魏国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担心姜维夺取长城(今陕西周至西南)魏国囤积的军粮,连忙合军近水筑寨据守,姜维多次挑战,魏军坚守不出。双方对峙长达一年,直到魏国平定叛乱,主力回援之后,姜维被迫退兵。  6.景耀五年(262年)。由于屡次北伐皆没有成效,反倒搞的民困兵疲,导致朝堂之上对于姜维的攻击声音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姜维只好停止北伐,不再轻易对外用兵,转而加强汉中的防御。  在经过数年休整后,已经年过六十的姜维或许是担心年龄增大,再也没有了北伐的机会,于是在景耀五年(262年)再度起兵北伐,攻入洮阳境。魏国征西将军邓艾率兵迎战,邓艾抓住蜀军补给困难的弱点,抢占有利地形,于洮阳以东的侯和阻击蜀军,面对以逸待劳的魏军,蜀军大败,损失严重,姜维只得退往沓中。  在最后一次北伐后,蜀军实力受损严重,很难再次发动北伐,而姜维也因连年征战而受到朝中不断攻击,尤其是黄皓受宠后,为了独揽朝政大权,与姜维矛盾日益尖锐,以姜维兵败为由希望刘禅收回姜维兵权。姜维在上书请求诛杀黄皓失败后,不敢再返回成都,只得请求前往沓中屯田。  有人说姜维在短短十余年间,接连发动十一次北伐,极大损耗了蜀汉国力。就结果而言,这话当然没错,但就当时蜀汉与曹魏的实力而言,如果双方都安心发展,那么蜀汉与曹魏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正是看出了这一点,从诸葛亮到蒋琬、费袆,再到姜维,都在不断通过北伐寻找机会,意图打破这种慢性死亡。  实际上,从以上十一次北伐的背景不难看出,蜀汉并非是在盲目出征,绝大多数的北伐都是在曹魏内部生变或兵力被牵制的情况下发动的,可惜的是,始终没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06
汉武帝晚年多次派兵攻打匈奴 最后为何还是没有取的胜利

汉武帝晚年多次派兵攻打匈奴 最后为何还是没有取的胜利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汉武帝打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期,改变了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多次派兵讨伐匈奴,并且取得了大胜,不仅收复河套地区,还占据了河西走廊,出现了“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廷”的情况。然而,这只是西汉、匈奴战争中的一个片段。到了汉武帝晚年,他又多次派兵讨伐匈奴,但是却未能取得胜利,反而损兵折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从休战到开战  公元前116年至公元前101年,汉朝与匈奴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的战争, 进入一段相对平静和平时期。原因很简单,双方的损失都比较大,需要休养生息。在这段时间里,汉朝的两位将星也陨落了,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病死;公元前106年卫青病死。与此同时,匈奴多次派遣使者来到汉朝请求“和亲”。  匈奴想要恢复之前与汉朝的那种“和亲”关系,但是汉武帝不以为然,朝中的一些大臣也认为,“匈奴新困,宜使为外臣,朝请于边”,意思是说要让匈奴向汉朝称臣。之后,双方不断扣押对方的使者,关系再度紧张。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亲率十八万大军来到朔方,向匈奴示威,但是匈奴单于不为所动,还扣押了汉朝使者,双方的和议最终破裂。  二、汉军屡次失利  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结果遭到扣押。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三万出酒泉。但是李广利未能取得胜利,还被匈奴包围,结果全军覆没,只率领百余名壮士突围。接着汉武帝又派公孙敖、路博德出征,但两人也一无所得。与此同时,汉武帝还派李广的孙子李陵出居延。李陵虽然斩获颇多,但还是兵败,被迫投降匈奴。  汉武帝是个不甘心失败的人,他在公元前97年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北伐。李广利、路博德、韩说领兵出朔方、九原,公孙敖领兵出雁门。各路汉军都与匈奴有所交战,但都没能取得大胜,无所得而还。公元前90年,汉武帝又派李广利领兵七万出五原。最初的时候,汉军取得了胜利,但是李广利孤军深入,导致大败,最终还投降了匈奴。  三、战争为何失利  汉武帝晚年与匈奴的战争,基本上是败多胜少,而且有几次是大败,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经过前一阶段与匈奴的战争,西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总体上而言国力受损。其次,西汉名将凋零,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第二阶段战争中,深受汉武帝重用的李广利根本无法与卫青、霍去病相比。  再次,西汉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在李广利最后一次出征时,朝中爆发了巫蛊之祸,曾与李广利勾结的丞相刘屈氂被杀,李广利的妻子也被逮捕入狱。身在前线的李广利闻讯后摇摆不定,最终投降了匈奴,结果汉军此次出征损失惨重。汉武帝也意识到了战争带来的危害,于是在晚年颁布“轮台罪己诏”,不再主动挑起战争,开始休养生息。  参考资料:1.《汉书》;2.《资治通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03
诸葛亮计策能多次胜过司马懿 诸葛亮为何还是斗不过司马懿

诸葛亮计策能多次胜过司马懿 诸葛亮为何还是斗不过司马懿

  对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何斗不过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刘备之所以能够得到最终的胜利,多半是因为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比如“草船借箭”、“空城计”、“死诸葛”等等一系列计谋都能够体现出诸葛亮的才能与智慧。那么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如此聪明的诸葛亮为什么最后还是斗不过司马懿呢?是才能不如司马懿吗?其实这并不是才能上的差距。在中国历史上,一提到神机妙算,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诸葛亮,并且到现在也有很多人用“赛诸葛”来形容一个聪明人。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多次使用计策战胜了司马懿,由此可见,诸葛亮斗不过司马懿并不是才能上的问题,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带兵打仗司马懿毫无负担。  不管是野史还是正史,其所描述的司马懿几乎和小人无异。因为他从来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做事做人全凭自己喜欢,所以在战场上,他能够真正做到心无旁骛。而诸葛亮则不一样,他重情重义,所以任何时候都铭记刘备当初的知遇之恩,带兵打仗时也是带着这种君臣之心的,而这必然会给其增添负担,很容易影响其在战场上的发挥。  诸葛亮是操心的命。  从实际上来说,诸葛亮虽然聪明,但是在管理方面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他事事喜欢亲力亲为,再加上饮食上的随意简单,使得诸葛亮身体一天比一天劳累。相较于诸葛亮,司马懿可以说是无事一身轻,他从来都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饮食方面也都是非常好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把自己的心思都花在敌人身上。  书生气太足。  上文我们提到,历史上描写的司马懿很像一个小人,做事做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而且在危难时刻首先想的也是如何保全自己。而诸葛亮和司马懿则不同,他身上有足够的正气,所以在特殊时刻,首先想到别人,然后再顾自己。  对君主之命惟命是从  对于诸葛亮而言,君是君,臣是臣,皇上说什么就是什么。也正因为如此,面对刘禅的命令,诸葛亮明知道是不对的,但还是会听从,所以错失了的很多胜利的机会。但是司马懿却他截然相反,他只看对错与否,关键时刻违反君主的命令也不无不可。  诸葛亮君子坦荡荡。  从行为举止上来看,诸葛亮是一个坦坦荡荡的君子,而司马懿则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小人。虽然二人都是极有城府的,但是诸葛亮常以君子的标准来约束自己,所以大家很容易看透他的为人,而司马懿则不同,他为人圆滑诡诱,从不向人袒露自己。  虽然诸葛亮的才能是天下少有的,但是他的君臣之心、处事之法都会让他在战场上受到约束,而这也是诸葛亮始终斗不过司马懿的原因。不过也正因为他知恩图报、鞠躬尽瘁,才得以流芳百世,被后人传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14
季布曾多次让刘邦难堪,为何后来能被拜为郎中?

季布曾多次让刘邦难堪,为何后来能被拜为郎中?

  季布,秦末汉初时期人物,楚地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季布是项羽麾下大将。  楚汉相争时,季布曾多次让刘邦受辱难堪。  垓下一战,项羽大败,自刎于垓下,季布逃得一命,流亡于民间,后来竟被刘邦拜为郎中,为什么?  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季布有真才实学。  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要么被人嫉妒,要么被人重用。  而季布,恰巧命运比较好,接连遇到两人君主,一为项羽一为刘邦,都能被重用。  为什么说季布有真才实学呢?  这就不得不提刘邦死后的一件事了。  刘邦死了之后,匈奴的冒顿单于给吕后写了一封信。  信的大概意思是,吕后死了丈夫,冒顿死了妻子,冒顿曾与刘邦结为异姓兄弟,按照他们匈奴的规矩,父亲死了,儿子要娶父亲的小妾为妾,兄弟死了,活着的兄弟要娶嫂嫂或弟妹为妾,现在刘邦死了,他冒顿理应娶吕后为妻妾。  吕后当然很愤怒。  刘邦虽然死掉了,但吕后还有情人审食其啊,凭什么要去服饰冒顿那个蛮夷之主?  当时的重臣们,比如樊哙,都很明确地看出了吕后的愤怒。  于是,樊哙就勇敢地站出来,说只要让他樊哙带兵十万,就可以横扫漠北草原。  樊哙这么说,吕后很高兴,终于不用跟审食其分开了。  樊哙说得正在兴头上,吕后也听得正嗨,季布站了了出来。  季布说樊哙在欺君,别说是樊哙了,军事能力甩樊哙十条上百条街的汉高祖刘邦,当年举全国之力北伐匈奴,最后都只能跟冒顿握手言和,樊哙怎么可能凭借十万兵马就横行漠北呢?  季布的抢白,把樊哙驳得哑口无言,接着,季布又说,当年秦始皇就是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导致陈胜、项羽、刘邦等豪杰有机可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万万不能走秦始皇的老路。  可以说,季布很有见识。  正因为季布很有见识,所以在项羽兵败之后,刘邦虽然下令通缉季布,但在听到比逮捕更好的建议后,刘邦立马重用了季布。  建议认为,像季布这样的英雄豪杰,如果被逼走投无路,要么是北走匈奴,要么是南走百越,项羽已灭,匈奴和百越,就成了汉的敌人,如果季布去了这两个地方,就等于人才外流了。  刘邦对于人才,向来是着急网络的。  于是,刘邦就重用了季布,拜季布为郎中。于刘邦来说,这一安排体现了刘邦的不计前嫌,于季布来说,这一安排体现了人尽其才。  参考资料:《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03
季布曾多次让刘邦难堪,为何后来能被拜为郎中?-趣历史网

季布曾多次让刘邦难堪,为何后来能被拜为郎中?-趣历史网

  季布,秦末汉初时期人物,楚地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季布是项羽麾下大将。  楚汉相争时,季布曾多次让刘邦受辱难堪。  垓下一战,项羽大败,自刎于垓下,季布逃得一命,流亡于民间,后来竟被刘邦拜为郎中,为什么?  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季布有真才实学。  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要么被人嫉妒,要么被人重用。  而季布,恰巧命运比较好,接连遇到两人君主,一为项羽一为刘邦,都能被重用。  为什么说季布有真才实学呢?  这就不得不提刘邦死后的一件事了。  刘邦死了之后,匈奴的冒顿单于给吕后写了一封信。  信的大概意思是,吕后死了丈夫,冒顿死了妻子,冒顿曾与刘邦结为异姓兄弟,按照他们匈奴的规矩,父亲死了,儿子要娶父亲的小妾为妾,兄弟死了,活着的兄弟要娶嫂嫂或弟妹为妾,现在刘邦死了,他冒顿理应娶吕后为妻妾。  吕后当然很愤怒。  刘邦虽然死掉了,但吕后还有情人审食其啊,凭什么要去服饰冒顿那个蛮夷之主?  当时的重臣们,比如樊哙,都很明确地看出了吕后的愤怒。  于是,樊哙就勇敢地站出来,说只要让他樊哙带兵十万,就可以横扫漠北草原。  樊哙这么说,吕后很高兴,终于不用跟审食其分开了。  樊哙说得正在兴头上,吕后也听得正嗨,季布站了了出来。  季布说樊哙在欺君,别说是樊哙了,军事能力甩樊哙十条上百条街的汉高祖刘邦,当年举全国之力北伐匈奴,最后都只能跟冒顿握手言和,樊哙怎么可能凭借十万兵马就横行漠北呢?  季布的抢白,把樊哙驳得哑口无言,接着,季布又说,当年秦始皇就是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导致陈胜、项羽、刘邦等豪杰有机可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万万不能走秦始皇的老路。  可以说,季布很有见识。  正因为季布很有见识,所以在项羽兵败之后,刘邦虽然下令通缉季布,但在听到比逮捕更好的建议后,刘邦立马重用了季布。  建议认为,像季布这样的英雄豪杰,如果被逼走投无路,要么是北走匈奴,要么是南走百越,项羽已灭,匈奴和百越,就成了汉的敌人,如果季布去了这两个地方,就等于人才外流了。  刘邦对于人才,向来是着急网络的。  于是,刘邦就重用了季布,拜季布为郎中。于刘邦来说,这一安排体现了刘邦的不计前嫌,于季布来说,这一安排体现了人尽其才。  参考资料:《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02
姜维为何发动这么多次北伐?每次北伐的结果如何?-趣历史网

姜维为何发动这么多次北伐?每次北伐的结果如何?-趣历史网

  姜维(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于五丈原病逝后,姜维开始于蜀汉军界崛起,逐渐执掌蜀汉军事,并在延熙元年(238)至景耀五年(261年)间,先后发动了十一次北伐。那么,姜维为何会发动这么多次北伐,每次北伐的结果又是如何呢?  第一阶段:受命朝廷,多为奉命出征  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升任右监军、辅汉将军,晋封平襄侯,开始负责统率诸军。不过,由于诸葛亮的去世,蜀汉军政大权开始分化,执掌军事的姜维,事实上还有受到先后两任尚书令,即蒋琬和费袆的统辖。因此,这一时期的姜维北伐,基本上都是蒋琬和费袆在延续诸葛亮北伐遗愿的情况下,奉命出征。  1.延熙元年(238年)。辽东公孙渊自立燕王,与东吴眉来眼去的同时,联络鲜卑等少数民族侵扰曹魏北方,魏明帝曹叡于是派司马懿率兵四万前往辽东平叛。得知消息,尚书令蒋琬认为司马懿出征后,曹魏必然关中空虚,于是决定趁机发动北伐。同年,姜维随蒋琬驻军汉中,被任命为营司马,后奉命多次率偏军西入羌中作战。不过,由于魏军防范甚严,蜀军始终没能取得突破。  2.延熙三年(240年)。延熙二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齐王曹芳即位,司马懿与曹爽奉命辅政,不过之后便爆发了曹爽与司马懿争权事件。于是,在延熙三年(240年),姜维再次试探性的向陇西发动进攻,但遭到曹魏扬武将军郭淮率兵抵御,兵力较少的姜维与魏军僵持不下,交战不久后只得率军撤退,郭淮率兵追至强中后,见蜀军果然撤退,便也没有追击,转而讨伐羌族迷当等部,并安抚氐族百姓。  3.延熙十年(247年)。在延熙七年(244年)曹爽伐蜀战争中,蜀汉大败曹魏。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袆共录尚书事,开始进入蜀国决策层。同年,雍州、凉州等地的羌人背魏降蜀,为接应羌人,姜维出兵陇右,于洮西与阻拦羌人南下的曹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交战,姜维虽然没能取胜,但却成功接应羌人进入蜀国境内,一定程度上充实了蜀国国力。  4.延熙十二年(249年)。这一年,曹魏爆发“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彻底击败曹爽,夺取曹魏军政大权,与郭淮素来不和的夏侯霸因此南下降蜀。得知曹魏内部生变,姜维打算再度北伐,但遭到费袆的反对。  在姜维的坚持下,后主刘禅最终让姜维假节,率兵出征。姜维于是率兵突袭陇右,意图在当地羌胡少数民族的配合下夺取雍凉地区。不过,姜维的进攻遭到曹魏征西将军郭淮、雍州刺史陈泰、南安太守邓艾等人围攻,兵力不足的姜维最终只得退走,而蜀将句安、李歆则被迫降魏。  5.延熙十三年(250年)。前一次的无功而返并没有让姜维死心,不过由于费袆的限制,姜维能够调动的兵马并不算多。于是,在这一年,姜维只能率领数千兵马再度出征,最终在凉州羌胡的协助下,一路被杀杀至西平郡,并俘虏曹魏将领郭循,但由于兵力有限,也只能仅此而已。这也是姜维历次北伐中,出击最远的一次。  第二阶段:执掌兵权,多次主动出击  自延熙十三年(250年)北伐之后,在之后的三年多时间里,由于费袆的劝阻,姜维再也没能率兵出征。直到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袆被郭循刺杀身亡,正是从此时开始,姜维才算真正掌握了蜀汉军权。  1.延熙十六年(253年)。就在费袆被杀的同年,东吴太傅诸葛恪在前一年取得“东兴之战”的胜利后,出兵二十万大举伐魏。姜维得知消息后,立即率数万人出击石营,在越过董亭后,包围了魏国重镇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闻讯,连忙率军支援,当陈泰的援军抵达洛门之时,姜维便已经因为久攻不克,而军粮耗尽被迫撤军了。  2.延熙十七年(254年)。后主刘禅任命姜维都督内外军事,姜维这才算真正掌握了蜀汉军权。同年,曹魏政局再度发生动荡,权臣司马师因为与魏帝曹芳矛盾激化,中书令李丰等密谋诛杀司马师,但反被司马师所杀,之后夏侯玄、张缉、乐敦、刘贤等亦被诛灭三族。  受到政变波及,魏国狄道长李简向蜀汉秘密请降,姜维收到密信后,认为这是出击的好机会,遂于同年六月出兵陇西,在占领狄道后,于同年十月围攻襄武,斩杀魏将徐质,后乘胜攻破河关、临洮等县,并迁河关、临洮、狄道三县民入川,后率军撤回。  3.延熙十八年(255年)。该年夏,趁着曹魏权臣司马师暴毙,司马昭继任后忙于整顿内部的机会,姜维率领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数万人再度攻魏,于洮西大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魏国损兵数万后退守狄道。姜维又围攻狄道,魏国则派征西将军陈泰、长水校尉邓艾、太尉司马孚等救援,姜维被魏国援军击退后,由于担心退路被断,只得退守钟题。  4.延熙十九年(256年)。正月,姜维于驻地被封为大将军。六月,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在上邽会合。七月,姜维率先出兵祁山,在得知邓艾早有防备后,改道自董亭攻南安,邓艾则先行抢占武城山,姜维见难以攻取,便又转而进攻上邽。后姜维与邓艾在段谷激战,因胡济失期未至,死伤惨重的姜维败归汉中,自请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5.延熙二十年(257年)。五月,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发动叛变,司马昭调集关中兵力南下征讨诸葛诞,就连雍凉的军队也被调走。姜维得知消息后,立即出兵北上,目标直指关中腹地渭水流域。  十二月,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抵达沈岭,魏国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担心姜维夺取长城(今陕西周至西南)魏国囤积的军粮,连忙合军近水筑寨据守,姜维多次挑战,魏军坚守不出。双方对峙长达一年,直到魏国平定叛乱,主力回援之后,姜维被迫退兵。  6.景耀五年(262年)。由于屡次北伐皆没有成效,反倒搞的民困兵疲,导致朝堂之上对于姜维的攻击声音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姜维只好停止北伐,不再轻易对外用兵,转而加强汉中的防御。  在经过数年休整后,已经年过六十的姜维或许是担心年龄增大,再也没有了北伐的机会,于是在景耀五年(262年)再度起兵北伐,攻入洮阳境。魏国征西将军邓艾率兵迎战,邓艾抓住蜀军补给困难的弱点,抢占有利地形,于洮阳以东的侯和阻击蜀军,面对以逸待劳的魏军,蜀军大败,损失严重,姜维只得退往沓中。  在最后一次北伐后,蜀军实力受损严重,很难再次发动北伐,而姜维也因连年征战而受到朝中不断攻击,尤其是黄皓受宠后,为了独揽朝政大权,与姜维矛盾日益尖锐,以姜维兵败为由希望刘禅收回姜维兵权。姜维在上书请求诛杀黄皓失败后,不敢再返回成都,只得请求前往沓中屯田。  有人说姜维在短短十余年间,接连发动十一次北伐,极大损耗了蜀汉国力。就结果而言,这话当然没错,但就当时蜀汉与曹魏的实力而言,如果双方都安心发展,那么蜀汉与曹魏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正是看出了这一点,从诸葛亮到蒋琬、费袆,再到姜维,都在不断通过北伐寻找机会,意图打破这种慢性死亡。  实际上,从以上十一次北伐的背景不难看出,蜀汉并非是在盲目出征,绝大多数的北伐都是在曹魏内部生变或兵力被牵制的情况下发动的,可惜的是,始终没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17
红楼梦中多次写到贾府众人喝粥的场面,有何深意?-趣历史网

红楼梦中多次写到贾府众人喝粥的场面,有何深意?-趣历史网

  红楼梦中多次写到贾府众人喝粥的场面,有何深意?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稍微熟悉曹家历史的读者都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晚年有过“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经历,也就是说生活比较贫苦,连大米饭都吃不起了,只能喝粥。  其实在古代,喝粥这件事,尤其是普通的米粥,更多时候只发生在普通老百姓身上,在灾荒年月,寺庙也常有施粥的行为。因为干米饭养不活那么多人,而加了水煮熟的粥,可以养活更多人。  我们常说穷得只能喝粥了,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对一个穷人家来说,一碗白米饭还不够一个人吃,而如果是由一碗米煮出来的粥,则可以供一家人同食。  红楼梦里的贾府,是赫赫扬扬的百年贵族,是天下望族,自然不差钱,更不差各种名贵的大米等食材,乌进孝交租一回就写得很明确,有玉田胭脂米,有碧糯米,白糯米,粉粳米等。  但奇怪的是,贾府之人也普遍都爱喝粥,如碧粳粥,腊八粥,鸭子肉粥,红枣粳米粥,红稻米粥,燕窝粥等等。  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贾府再穷,也还没到喝粥的地步,为什么贾府上下都喜欢喝粥呢?其实这个细品起来很有意思。贾府之人喝粥,跟普通人喝粥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我们知道,刘姥姥二进贾府一回,被王熙凤喂着吃了贾府的一道名菜——茄鲞。贾母、王熙凤都说是茄子做的,刘姥姥不信,吃了几口都没尝出茄子味。  直到王熙凤说了茄鲞的做法,刘姥姥才惊掉了下巴,原来为了这道菜,要花费很多食材,而这些食材不是一般人家能吃得起的。正如刘姥姥所说“倒得十来只鸡来配它。”  也就是说,茄子还是茄子,是普通百姓所常见的一种食材,但一旦做成了茄鲞,就不是一般人能吃得起的了,不仅仅是制作工艺上的繁复,单就配它的食材,一般人家都不敢想象。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贾府之人吃的粥,就很好理解了。大米粥、小米粥,也许是寻常百姓日常食用的粥,这也是粥,谈不上什么营养。但贾府之人吃的粥,说是粥,却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  就说贾母吃的那碗红稻米粥,到贾府日薄西山之时,也只有她一人能吃了,尤氏等人只能吃白米饭。再说黛玉、凤姐吃的燕窝粥,对一般人家来说,那燕窝如何吃得起?  同样是粥,但因所用食材不同,就有了天壤之别。所以,曹公晚年举家食粥,所吃的粥不可能是贾宝玉吃的碧粳粥,也不可能是贾母吃的红稻米粥,更不可能是黛玉吃的燕窝粥,只可能是智通寺的那位龙钟老僧所煮的粥。  穷人家吃粥是不得已,只为饱腹,只为活下去,食材也非常简单,无非大米、小米,五谷杂粮等,甚至还是非常稀的米粥。而富贵人家食粥,是为养生,是变着花样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像贾母那样“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富贵人家的粥,自然都是添加了各种名贵食材,精心熬制的。不为饱腹,只为养生,为口腹之欲。  贾府那年元宵节,贾母饿了要吃点东西,王熙凤立马给出了很多选择,但贾母不是嫌鸭子肉粥腻,就是觉得红枣粳米粥甜,身为贵妇的她,哪里能想到把她们的故事写出来的那位叫曹雪芹的作者,别说吃粥,连喝点酒都要赊账呢?  就像曾经在薛姨妈那里吃了半碗碧粳粥的贾宝玉,又哪里能想到,家族败落后的他,也曾有过“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穷困生活?  一碗粥里见贫富,知兴衰。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府的这些食材精贵的粥里,既藏着他对家族曾经辉煌富贵的记忆,也揭示了贾府之人对于美食和养生的极致追求,同时也与他著书红楼时举家食粥的辛酸,形成了鲜明对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06
侯君集多次宣称自己要谋反,为何唐太宗却手下留情了?-趣历史网

侯君集多次宣称自己要谋反,为何唐太宗却手下留情了?-趣历史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侯君集公开说自己要谋反,唐太宗为什么没有做任何处置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谋反”是古代史上最严重的罪名,乃是“十恶不赦”之首。绝大部分皇帝都不会放过“谋反”之人,甚至很多情况下都是“宁可枉杀三千,也绝不放过一个”。“谋反”也是古代政治斗争中最常用的消灭政敌的罪名,历史上不知多少都因此而死。  贞观十七年(643年),工部尚书张亮改任洛州(今河南洛阳)都督,到负责官员调动的吏部辞行。结果吏部尚书侯君集跟张亮说:“是谁排挤的你呀?”张亮觉得这话很奇怪,就顺口答道:“当然是你排挤的我,还会有别人吗!”  没想到侯君集说道:“我为大唐平定一国(高昌),结果反而惹怒了天子,什么赏赐都没给我!”接着侯君集跟张亮说道:“我郁闷好久了,你能不能谋反。你要谋反的话,我肯定跟着你一块反!”  张亮马上把侯君集跟唐太宗报告。可唐太宗却说:“你和侯君集都是功臣(凌烟阁功臣),他跟你说的这些话又没别人听见,如果派人调查的话,他肯定不承认,调查不出结果来。”于是便把此事压了下来,照常对待侯君集。  侯君集既然已经公开宣称自己要谋反,那么唐太宗为什么没有做任何处置呢?  首先,贞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平定高昌,立了大功。但由于侯君集私自发配无辜之人、贪污高昌的珍宝并纵容手下士兵在高昌抢掠,因此班师后被论罪下狱。不过唐太宗念在侯君集立了大功,没几天就让侯君集出狱并官复原职。  虽然官复原职,但侯君集毕竟犯了罪,赏赐升官自然是没了。按理来说唐太宗做的算是有理有据、仁至义尽,可侯君集却觉得皇帝对自己不公,整天是牢骚满腹。唐太宗对侯君集的性格很了解,认为“谋反之言”也是一种牢骚,所以没在意。  其次,在贞观十七年(643年)的时候,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夺嫡之争”已经完全公开了。侯君集与太子阵营走得很近,而张亮则倾向于魏王阵营。张亮的这次告发不排除是有意要打击政敌,所以唐太宗才没有做任何处置。  但可惜的是,唐太宗的数次手下留情并没有让侯君集迷途知返。就在几个月后,太子李承乾谋反事泄,侯君集被查出直接参与了谋反计划,最终还是难逃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30
孙权当初多次北伐中原 最后为什么没有效果存在-趣历史网

孙权当初多次北伐中原 最后为什么没有效果存在-趣历史网

  三国时期,孙权同样多次北伐中原,为何没有效果?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自公元228年开始,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其中,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时斩杀了曹魏将领王双,第三次北伐时夺取曹魏的武都、阴平二郡。至于第四次和第五次,则是迫使司马懿只能坚守不出。与此相对应的是,东吴的孙权也曾多次进攻曹魏。那么,问题来了,三国时期,孙权同样多次北伐中原,为何没有效果呢?  一  首先,孙权北伐始于公元208年,结束于公元241年,大概有十次左右。其中,孙权分别在公元208年、公元215年,公元230年、公元233年、公元234年率军进攻合肥,结果都没有取得成功。特别是在公元215年,孙权率领10万大军,结果被只有800壮士的张辽击溃,这也可以说是东吴北伐最惨重的失利。  对此,在笔者看来,相对于蜀汉北伐,东吴北伐之所以效果不明显,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三点。就第一点来说,则是东吴的部队是以部曲制为主的。东汉末年,受到黄巾之乱等战乱的影响,很多世家大族都会自己招募士兵,这慢慢发展成为了部曲,也即这些部曲名义上听从于孙权,实际上却是各个世家大族指挥的。  相对于蜀汉和曹魏,东吴的大权长期被吴郡四大家族把持,这四大家族分别为吴郡朱氏、吴郡张氏、吴郡陆氏、吴郡顾氏。从这一角度来看,东吴大军对外扩张的动机不是非常强烈,而守卫疆域的意图则是比较坚定。所以,在公元215年进攻合肥的时候,孙权虽然坐拥10万大军,却因为部曲之间各自为战,所以被张辽冲散。  二  就第二点来说,则是东吴的步兵和骑兵都不够精锐。公元208年,孙权和曹操爆发了赤壁之战。此战,孙权之所以能以少胜多,和东吴精锐的水师存在密切的关系。因为要防御绵延的长江流域,这促使东吴将水师作为自己的重点。与此相对应的是,东吴的步兵和骑兵则不是优先发展的对象。  因此,在公元219年进攻荆州的时候,吕蒙必须采取偷袭的策略,如果是正面进攻荆州,显然不能在关羽回防前就夺取江陵等城池。在此之后,孙权率军攻打合肥等城池的时候,也是占据兵力的优势下难以取胜,这无疑暴露了吴军的短板。而就曹魏来说,因为长期在平原等地区作战,步兵和骑兵都非常优秀,往往可以在对阵东吴的时候以少胜多。  三  最后,就第三点来说,则是曹魏的整体实力保持领先,而且将重心放在了防御东吴的进攻上。对于曹魏来说,雍凉都督的设立,是为了防御蜀汉。与此相对应的是,荆州都督和扬州都督,或者是征南将军和征东将军,都是为了应对东吴的。  在此基础上,孙权进攻襄阳等地的话,将会直面曹魏的征南将军,而进攻合肥等地的话,则要和曹魏的征东将军展开直接的较量。在荆州北部和扬州北部,曹魏驻扎了数十万大军,云集了众多名将。  所以,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镇守扬州寿春的武将多次发动叛乱,让司马懿父子遭遇了巨大的挑战,比如在淮南三叛时,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造反的时候,就发动20万大军。而在没有内乱的时候,这些将士都是在防御东吴的。综上所述,孙权北伐虽然次数众多,却没有取得较大的战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1
李世民多次拉拢徐懋功,为何临死却想杀他呢?-趣历史网

李世民多次拉拢徐懋功,为何临死却想杀他呢?-趣历史网

  我们都知道,能进入凌烟阁的功臣都是对唐朝有很大贡献的人。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将军也是如此,李世民曾经想让他当托孤大臣,却又一度想杀死他,他就是徐懋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徐懋功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 ,为曹州离狐人 。隋朝末年,迁居到滑州卫南县,徐懋功家本是富豪。史称其“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徐懋功与其父徐盖都是乐善好施之人,颇有声望。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十七岁的徐懋功就近加入了翟让的瓦岗军。后来又说服翟让投靠势力庞大的李密,在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他聚集剩余兵众归顺了唐朝。  徐懋功自归顺唐朝后,一直在李世民麾下效力,但徐懋功没有像秦琼、程咬金那样,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将领,他一直保持着中立状态,既不依附太子李建成,也不倒向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也曾拉拢徐懋功,但被他拒绝,他依然选择中立。  徐懋功虽然保持中立,但李世民深知他的能力,仍旧委以重任,徐懋功也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李世民称帝后,更是多次拉拢徐懋功。例如有一次徐懋功患病,御医说需要胡须做药引,李世民知道后亲自剪了自己的龙须,为其做药引。事后,徐懋功非常感动,哭着向李世民跪拜,头都磕破流血了。李世民则说自己是为了江山社稷,不需要感谢。  后来李治做了太子,李世民还特意嘱咐徐懋功:“朕思属幼孤,无易公者。公昔不遗李密,岂负朕哉?”也就是想让徐懋功好好辅佐太子,徐懋功当场“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在之后的宫廷宴会上,徐懋功喝醉了,李世民还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徐懋功盖上,两人俨然一副良臣贤主的样子。  然而,在李世民临死前却把太子李治叫到跟前叮嘱他:自己要贬徐懋功为叠州都督,如果他犹豫不决,不马上离京上任,那就处死他,如果马上出京,可以提拔他做宰相。谨慎低调的徐懋功选了后者,从而躲过一劫。李世民死后,李治封徐懋功为宰相,加以重用,而徐懋功也是更加谨慎。历经李渊、李世民、李治三朝,出将入相,最后七十八岁的徐懋功安稳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0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