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伯驹
姜伯驹简介

姜伯驹简介

姜伯驹,男,1937年9月4日生,汉族,祖籍浙江苍南。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留校任教至今。曾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美国伯克利数学科学研究所等处作研究访问,在美国加州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校任客座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1998年为北大数学科学学院首任院长,现任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姜伯驹教授长期从事拓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在不动点理论中Nielsen数的计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所创的方法在国外称为“姜子群”、“姜空间”。80年代,运用低维拓扑学的理论和方法,证明了曲面自同胚的最少不动点数等于Nielsen数;并以辫群为工具发现了与高维情形相反,曲面自映射的最少不动点数一般不等于Nielsen数,全面解答了已有50年之久的Nielsen不动点猜想。之后又开拓了Nielsen式的周期点理论,并进一步探索其与低维动力系统的联系。2000-2005年曾任科技部973计划《核心数学中的前沿问题》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姜伯驹于1982年和1987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二等奖。1988年获陈省身数学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2002年获华罗庚数学奖。2002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获教育部的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姜伯驹是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95-2000年曾任教育部理科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经历3主要成就4个人生活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姜伯驹外文名:Boju Jiang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天津出生日期:1937年9月4日职业:数学家、拓扑学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祖籍:浙江苍南父亲:姜立夫 人物经历2 1937年9月4日,姜伯驹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阳(今浙江龙港市)。1953年,姜伯驹高中毕业于广东实验学校。1953年,姜伯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1957年,姜伯驹毕业于北京大学并留系任教。1978年,姜伯驹越级晋升为副教授。1983年起,姜伯驹成为当时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1979年起,姜伯驹先后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美国伯克利数学科学研究所作学术访问。1980年-1981年,姜伯驹应邀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讲学。1980年,姜伯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3年-1987年,姜伯驹任中国数学会理事并任其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1985年,姜伯驹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兼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1998年,姜伯驹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首任院长。2000年-2005年,姜伯驹任科技部973计划《核心数学中的前沿问题》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主要成就3 科研综述20世纪60年代,姜伯驹提出了迹群概念,在尼尔森数的计算上取得几十年来的第一个突破并于1979年以后运用低维拓扑的理论和方法,在研究映射类的最小不动点数方面取得出色成果,特别是全面地解决了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尼尔森不动点猜测(一般说来是否定但对曲面自同胚是肯定)。80年代末以来把尼尔森不动点理论推广到周期点,开辟了将此理论应用于动力系统的途径。姜伯驹开辟了应用动力系统,特别是低维动力系统的途径。他与人合作解答了二维动力学中的辫胁迫问题,为纷乱的周期轨道梳理出一种秩序。20世纪60年代,姜伯驹在不动点理论中Nielsen数的计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所创的方法在国外称为“姜子群”和“姜空间”。学术论著学术著作:学术论文:据2024年中国知网显示,姜伯驹先后发表论文25余篇。代表论文如下:1,姜伯驹.关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J].数学通报,2005(08):1-4.2,孙树本, 个人生活4 姜伯驹生于数学世家,其父姜立夫(1890—1978)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早年的老师。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