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权
孙权的性格特点

孙权的性格特点

吴大帝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性格特点:1. 礼贤下士:刚刚接手江东的时候,听从大哥遗言外事不问周瑜,内事不问张昭,开了招贤馆,广纳天下名士。2. 审时度势:孙权在刘备占了荆州之后,考虑到曹操的因素,还是顾全大局和刘备联盟,后来关羽打曹操的时候是偷袭的好时机,孙权先想到的是接亲求和,然后被拒绝,所以才偷袭的荆州。3. 刚毅果断:孙权看杀不成刘备马上改用怀柔政策,后来得知刘备逃跑,马上摘下宝剑,让手下去追,并且说了就算杀了自己妹妹,也要带刘备回来。4. 略有自负:赤壁之后,孙权兵分两路,一是周瑜取荆州,二是自己带领取合肥一带,自己久攻不下,调周瑜兵马来帮忙,结果程普带兵到了,孙权却说:不用新兵,看我带自己的士兵先打一仗,结果小命差点丢了。

育儿知识 2024-02-23
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英雄的治国之道与人才吸引力

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英雄的治国之道与人才吸引力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刘备、孙权被誉为“三国鼎立”的奠基人。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治国理念和人才观,吸引了一批批忠诚的人才。那么,曹操、刘备、孙权谁更能吸引人才?他们三位治国有什么区别?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一、曹操:用人唯才,重视实用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治国理念是“用人唯才,重视实用”。曹操在选拔人才时,不拘一格,不论门第,只看才能。他提倡“举贤任能”,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才,如荀彧、郭嘉、荀攸等。这些人才为曹操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曹操的治国政策注重实用,他推行屯田制,保障粮食供应;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秩序;发展经济,提高民生水平。这些政策使得曹操的国家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二、刘备:仁爱为本,重视忠诚  刘备是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治国理念是“仁爱为本,重视忠诚”。刘备在选拔人才时,注重品行和忠诚。他提倡“以德服人”,选拔了一批忠诚正直的人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这些人才为刘备的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刘备的治国政策注重民生,他推行宽政,减轻百姓负担;实行屯田制,保障粮食供应;发展教育,提高文化水平。这些政策使得蜀汉国家在战乱中得以稳定发展。  三、孙权:稳重务实,重视团结  孙权是东吴的开国皇帝,他的治国理念是“稳重务实,重视团结”。孙权在选拔人才时,注重能力和团队精神。他提倡“集思广益”,选拔了一批有才能且团结协作的人才,如周瑜、鲁肃、陆逊等。这些人才为孙权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孙权的治国政策注重稳定和发展,他推行稳健的经济政策,保障国家财政;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国防建设,保卫国家安全。这些政策使得东吴国家在战乱中得以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英雄各有所长,他们在治国和吸引人才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曹操用人唯才,重视实用;刘备仁爱为本,重视忠诚;孙权稳重务实,重视团结。正是这三位英雄的不同治国理念和人才观,共同谱写了三国时代的辉煌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2-21
荆州之战:孙权的决策与历史的改写

荆州之战:孙权的决策与历史的改写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决定性的瞬间,这些瞬间的改变往往会引发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其中,孙权偷袭荆州就是这样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如果孙权没有选择这条道路,历史会如何改写呢?  首先,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决定性的时刻——公元208年,三国时期的荆州之战。当时,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孙权则控制了江东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水军。刘备则是在失去了荆州后,只能寄人篱下,依附于孙权。在这种情况下,孙权选择了偷袭荆州,成功地从刘备手中夺取了这片土地。  然而,如果孙权没有选择偷袭荆州,历史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刘备可能会继续控制荆州,这将使他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他可以利用荆州的地理优势,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甚至有可能通过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改变三国格局。  其次,孙权的行为也可能导致他的江东地区的稳定受到威胁。偷袭荆州的行动使得孙权与刘备的关系破裂,这使得他在江东的统治地位受到了挑战。如果没有偷袭荆州,孙权可能会更加专注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不是将注意力转向外部。  最后,如果孙权没有偷袭荆州,那么三国时期的历史可能会更加复杂和多元。例如,刘备可能会利用荆州的资源,发展自己的势力,与曹操和孙权形成更复杂的关系网。同时,孙权也可能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势力,而被迫寻求与其他势力的合作。  总的来说,如果孙权没有偷袭荆州,历史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这不仅会影响到刘备、孙权和曹操的命运,也会影响到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走向。然而,这只是一种假设,实际的历史进程是由无数的因素决定的,我们无法确定如果孙权做出不同的选择,历史会如何改写。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每一个决定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2-20
孙恩是孙权的后代吗?他们是什么关系?

孙恩是孙权的后代吗?他们是什么关系?

  孙恩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和政治家,他曾经领导过多次战争,并且在政治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成就。然而,许多人可能会问,孙恩是孙权的后代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文献中找到相关的记载。在《南史》中,有关于孙恩的传记,其中明确提到了他的祖先是孙皓,而孙皓则是孙权的孙子。此外,在《晋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称孙恩的祖先是孙策的弟弟孙匡,而孙匡则是孙权的儿子。这些文献资料都证明了孙恩与孙权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孙恩本人的言行中推断出他与孙权的关系。据史书记载,孙恩曾经自称是“吴国之后”,并且在他的诗歌中也经常提到孙权和吴国的历史。这表明他对吴国和孙权非常敬重,并且认为自己也是吴国的一份子。  综上所述,孙恩是孙权的后代,这一事实得到了历史文献和孙恩本人的言行的双重证实。这也说明了孙恩与孙权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他在南朝宋时期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8-25
孙权为什么要杀了陆逊?对陆逊存在什么不满?

孙权为什么要杀了陆逊?对陆逊存在什么不满?

  孙权为什么要杀了陆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著名事件,发生在公元243年。当时,陆逊是东吴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最终被孙权处死。下面将为您介绍这起事件的情况。  一、陆逊的功绩  首先,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陆逊在东吴时期的地位和贡献。陆逊是孙权的重要谋臣和将领,他在东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曾经担任过东吴的都督和大将军等职务,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和政治决策。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得到了孙权的高度认可和信任,成为了东吴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孙权对陆逊的不满  其次,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孙权对陆逊的不满情况。据历史记载,孙权对陆逊的一些行为和决策产生了不满。例如,陆逊曾经提出过“以德服人”的思想,主张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他还曾经主持过东吴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东吴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这些措施虽然有利于东吴的发展,但也引起了孙权的不满。此外,还有传言称陆逊与孙策的关系密切,这也让孙权对他产生了猜疑和不信任。  三、孙权对陆逊的处置  最后,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孙权对陆逊的处置方式。根据历史记载,孙权在公元243年下令将陆逊处死。这个决定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和争议,认为这是对一位杰出将领的不公正待遇。然而,孙权的决定也是出于自己的考虑和利益。他可能认为陆逊的存在会对他的统治产生威胁,或者是因为其他的政治原因而做出的决定。无论如何,这起事件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综上所述,孙权为什么要杀了陆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背景、人物性格、政治利益等多个方面。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这段历史,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6-16
孙权为何一直拿不下合肥?这个地方有多重要?

孙权为何一直拿不下合肥?这个地方有多重要?

  孙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东吴的发展和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他一直未能攻下合肥,这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下面将为您介绍孙权为何一直拿不下合肥的原因。  一、合肥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合肥在当时的重要性。合肥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也是曹魏的重要军事要塞。在三国时期,曹魏和东吴都曾多次争夺合肥,但都没有取得胜利。因此,合肥成为了东吴攻占北方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二、孙权的军事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孙权的军事能力。孙权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和政治家,他在东吴的发展和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曾经担任过东吴的都督和大将军等职务,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和政治决策。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孙策的高度认可和信任,成为了东吴的重要支柱之一。然而,尽管孙权有着出色的军事能力,但他并没有能够攻下合肥,这也说明了他的局限性。  三、历史背景的影响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历史背景的影响。在三国时期,战争频繁,政治动荡不安。东吴和曹魏之间的战争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军队数量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战争的结果产生影响,使得孙权一直难以攻下合肥。  综上所述,孙权一直拿不下合肥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合肥的重要性,它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也是曹魏的重要军事要塞。此外,孙权的军事能力虽然出色,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后,历史背景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这段历史,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6-16
孙权的谋士都有谁?实力排名怎么样?

孙权的谋士都有谁?实力排名怎么样?

  孙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治国理政和军事指挥都得益于他身边的一批谋士。这些谋士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忠诚勇敢,为孙权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孙权身边一些著名的谋士。  周瑜  周瑜是孙权麾下的一位重要谋士,被誉为“江东美玉”。他在赤壁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火攻”计策,成功地击败了曹操的大军。周瑜还著有《临江仙》等诗歌作品,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鲁肃  鲁肃是孙权麾下的另一位重要谋士,被誉为“东吴之翼”。他曾经在孙策时期就跟随孙权,为孙权出谋划策。在孙权成为吴王后,鲁肃担任过重要的官职,如太史令、丞相长史等。他对吴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昭  张昭是孙权麾下的重要谋士之一,被誉为“江东之虎”。他曾经在孙策时期就跟随孙权,为孙权出谋划策。在孙权成为吴王后,张昭担任过重要的官职,如太常、尚书令等。他对吴国的法制建设和政治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顾雍  顾雍是孙权麾下的一位重要谋士,被誉为“吴中之龙”。他曾经在孙策时期就跟随孙权,为孙权出谋划策。在孙权成为吴王后,顾雍担任过重要的官职,如御史中丞、太仆等。他对吴国的礼仪文化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5-15
孙权不偷袭荆州会怎样 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

孙权不偷袭荆州会怎样 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

  孙权不偷袭荆州会怎样?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有趣的思考题。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但是,如果我们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孙权不偷袭荆州并不代表他不会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事实上,孙权在东吴建立之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扩张行动。他先后攻占了江夏、庐江、会稽等地,将东吴的版图不断扩大。因此,即使他不偷袭荆州,他也有可能会继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孙权不偷袭荆州对他的统治有什么影响。如果他没有偷袭荆州,那么他就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可能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改革税制、推行教育改革等等。这些措施虽然不一定能够直接提高他的统治效率,但是却可以为他赢得更多的民心和支持者。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孙权不偷袭荆州对他的历史地位有什么影响。如果他没有偷袭荆州,那么他在历史上的形象可能会更加正面一些。毕竟,他不是一个喜欢侵略别人的人,而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这样的形象对于后人评价他的贡献和价值也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孙权不偷袭荆州会对他的历史地位、统治地位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历史是多元的,不同的因素会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孙权不偷袭荆州看作是一个绝对的事实,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5-15
荆州刘备还给孙权了吗 刘备有没有放弃这个地方

荆州刘备还给孙权了吗 刘备有没有放弃这个地方

  这是一个历史上备受争议的问题,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三国时期,荆州是东吴和蜀汉之间的战略要地,而刘备则是蜀汉的创始人之一,他在荆州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荆州刘备是否还给了孙权呢?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荆州在三国时期的重要性。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在三国时期,荆州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控制长江的交通要道,对于东吴和蜀汉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曾经试图夺取荆州。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刘备和孙权之间的关系。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和孙权曾经达成协议,将荆州割让给孙权。但是后来,刘备又试图夺回荆州,这导致了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刘备被迫放弃荆州,而孙权则成功地守住了这个战略要地。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历史的真实情况。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刘备并没有将荆州完全归还给孙权。虽然他放弃了荆州的主权,但是他仍然保留了一些重要的军事设施和资源。这些资源对于蜀汉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刘备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荆州的控制。  综上所述,荆州刘备是否还给孙权了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虽然刘备曾经试图夺回荆州,但是最终他还是放弃了这个主权。而孙权则成功地守住了这个战略要地。历史是复杂的,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才能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5-15
孙策临死前传位给孙权 孙权又是怎么对待他的后人的

孙策临死前传位给孙权 孙权又是怎么对待他的后人的

  还不知道:孙权称帝后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孙策一生有一子三女,其实从孙权建国之后对待孙策及其后人的结果就能看出来,孙权的器量真的不大,孙策的子孙最后都断子绝孙了。  孙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孙策外号江东小霸王,而在历史上孙策也被评价为类似于霸王项羽的英杰人物,历史上的孙策骁勇善战,统一了江东地区,但是孙策却在26岁时就英年早逝,最终把位置让给了弟弟孙权,而正是由于孙策奠定的基业才使得孙权最终开创并建立了三国之一的吴国。  孙策和孙权之父孙坚在与刘表部将黄祖作战时被杀,当时年仅17岁的孙策便承担起了振兴孙家的重任。此后孙策东征西讨以骁勇善战闻名于世,袁术就曾经感叹过自己如果有孙策这样的儿子死而无憾。  公元200年,孙策夺取了豫章郡(现今江西南昌)基本统一了江东地区,当时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时,孙策便想出兵北上,趁曹操与袁绍对峙之机后防空虚,率精兵奇袭曹操的老巢许都(现今河南许昌)迎取汉献帝。  当初孙策曾对曹操展现出了臣服,于是曹操不以孙策为意,还以汉献帝名义册封孙策为吴侯,这样孙策才得以有机会统一江东地区,但是后来曾被孙策打败的吴郡太守许贡为了夺回自己的吴郡地盘,许贡给曹操秘密上奏折,称孙策有项羽之勇,野心勃勃,建议曹操以朝廷名义征召孙策入京。  许贡这番密折如果被曹操看到,那么曹操为了和袁绍对峙时扫除后顾之忧,肯定会以汉献帝的名义征召孙策到许都,孙策如果接受征召,那么就会被曹操监控起来,江东地区也就不足为虑了,孙策如果不接受征召,那么就意味着孙策公开背叛朝廷,与东汉朝廷决裂,那曹操就有理由号召江东地区其他的军阀起兵讨伐孙策,这样一来孙策刚刚统一的江东地区在人心不稳的情况下又会重新四分五裂,孙策的辛苦也就白费了,因此许贡这一招很厉害。  但是很不巧许贡的奏折被孙策截获了,孙策看到之后既惊且怒,于是孙策盛怒之下将许贡满门诛杀,只有许贡门下三名门客拼死护着许贡幼子跑了出来,此后许贡三门客就一直寻找机会刺杀孙策为许贡报仇。  也就是在孙策准备奇袭曹操老巢许都之际,许贡三门客找到了机会,他们趁孙策游猎的时候落单的机会,对孙策实行了刺杀,孙策为人十分骁勇,当场击毙一名门客,但是另外两名门客却重伤了孙策,不过两名门客被随即赶来的孙策护卫所杀。  虽然三名刺客全部死于当场,但孙策却重伤难治,孙策病危时就开始与手下商议继承人选的问题,当时孙策家里的情况很尴尬,孙策年纪最长也不过26岁,由于孙策常年征战,因此他的子女并不多,当时仅有一子三女,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当时才2岁。  孙策当时就面临三种选择,一种就是让手下扶持2岁的儿子孙绍继位,但是想一想孙绍那么年幼,会不会夭折且不说,就说这么年幼怎么能服众,而且当时江东地区还十分不稳定,如果让儿子孙绍接位的话那么孙策创下的基业肯定就会分崩离析。  第二种选择就是当时孙策的手下建议立孙坚的次子孙权继位,孙权虽然当时年仅19岁,但为人老成持重,很有谋略,还经常跟随孙策东征西讨,声望很高。  第三种选择就是以谋士张昭等人为首,建议孙策立三弟孙翊继位,当时孙翊年仅17岁,不过相比于孙权,孙翊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与孙策更像,都是骁勇善战之辈。  最终孙策在三个选择中选择了让二弟孙权继位,孙绍年幼这是孙策不可能选的,孙翊确实很像孙策,骁勇善战,但孙翊为人性格暴躁,没有城府,喜怒形于表面,因此孙策考虑到江东基业刚刚稳定,急需要一名有城府有谋略的人来巩固稳定基业,而孙翊适合开疆拓土,却不适合巩固基业,因此孙策才会选择让孙权继位。  所以孙策在临终时对孙权说道: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  孙策这意思就是希望孙权可以守成,确实后来历史也证明了孙权是很合适的守成之君,他在接替孙策之后只是在孙策的基础上进行了小规模的扩张,始终没能北上与曹操一争长短。  可以说孙策没能让自己的儿子孙绍继承吴侯之位还是无奈之举,毕竟孙绍当时太过年幼,因此孙策只能让弟弟孙权继承了吴侯之位。  后来孙权凭借孙策留下的基业终于开创了与魏国、蜀国并立的吴国,公元229年孙权先在武昌称帝,随后迁都南京,也是在迁都之后孙权开始追谥父兄并为之立庙,孙权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但是却只追谥了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  如果说孙权不追封哥哥孙策为皇帝,是为了避免侄子孙绍卷入皇位之争,担心孙策被追封为皇帝,孙绍就有了皇子身份,就有资格和孙权的儿子们争夺皇位了。  可如果孙权真是这样想的,那为何孙策的长沙王爵位居然不是世袭爵位,孙权在称帝之后虽然追谥孙策为长沙王,但他的侄子孙绍却没能承袭长沙王爵位,而是最先被册封成了吴侯。  从这就可以看出孙权的器量有多么狭隘,而且孙权在掌权后一直努力在江东地区淡化孙策的政治影响,他在称帝后封侄子孙绍为吴侯,也是想告诉所有人,吴国的基业是他孙权开创的,而他的哥哥孙策只是吴侯,现在把吴侯的位置还给孙策的儿子孙绍,就算是他们兄弟之间两清了。  孙权的私心其实很重,他在掌控江东统治权后,一直努力淡化哥哥孙策的影响,他想给人打造出一种吴国基业全都是由他一手创立,尤其是赤壁之战后,孙权在江东地区的去孙策化最为明显。  主要就在于用人上,孙策临终时给孙权留下了包括周瑜、张昭等人在内的不少部下,但是在赤壁之战后,除了立下大功的周瑜之外,其他孙策旧部基本都被孙权所边缘化,最主要的就是张昭。  张昭这个人出身江东名门望族,在江东地区很有威望,孙权最开始依靠张昭凝聚了江东士族人心,但是由于张昭曾经推荐过孙权的弟弟孙翊当继承人,加之他在赤壁之战时属于主降派,因此在赤壁之战后,孙权表面上虽然尊重张昭,但内心中却很反感张昭,最后张昭的结局也十分凄惨,在孙权称帝后,张昭被虚职高位赋闲供养起来,只能在家中著书立作度过余生。  可以想象周瑜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恐怕未来也会被孙权卸磨杀驴如此对待,对孙策旧部的边缘化,也代表着孙权在江东地区极力想淡化孙策的影响。  而且孙权在称帝之后,对外一再表示自己之所以能称帝,除了靠自己运筹帷幄之外,就是依靠的周瑜,要知道周瑜是孙策的至交好友,也是孙策留给孙权的得力干将,孙权宁可凸显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也不肯承认自己称帝的基业是哥哥孙策为他开创的,可见孙权就不想让别人提起自己是依靠哥哥孙策才开创了吴国。  所以孙权追封孙策为长沙王,还不许侄子孙绍承袭王爵,其实主要也是为了淡化孙策的政治影响,如果让孙绍承袭了长沙王爵位,那不就代表着孙权承认了孙策之前的功劳,所以孙绍不能承袭王爵。  后来孙权还觉得封孙绍为吴侯,而吴侯这个爵位毕竟是之前汉朝册封给孙策和孙权兄弟的爵位,孙权自己也在吴侯的爵位上很多年,因此他觉得容易引起误会,所以他又改封侄子孙绍为上虞侯,到孙绍被封为上虞侯之后,这个爵位基本就和外姓大臣获封的爵位差不多了,要知道吴国名将陆逊的爵位也就是江陵侯,和孙绍的上虞侯等级是一样的。  相比之下同时代兄终弟及的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则比孙策和孙权兄弟好看多了,三国最后为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创立的晋朝所统一,而晋朝能统一中国其实是靠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四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司马师贡献最大,可以说司马师对晋朝建立的贡献等同于孙策,也是属于奠基者。  司马懿为儿子铺平了道路,但是带领司马家族在魏国做大做强实际上还是靠得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但是司马师一生无子,只有三个女儿,因此他临死时也面临了选择谁当继承人的问题,最终他选择把位置让给年长的弟弟司马昭,也是兄终弟及。  司马昭对大哥司马师让位之恩很是感激,因此他把自己优秀的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为嗣子,司马昭临终前还不忘叮嘱儿子司马炎不可忘却伯父司马师创业之功,因此司马炎在称帝后,不仅追谥了爷爷司马懿和父亲司马昭为皇帝,连大伯司马师也被他追谥为晋景帝。  司马师可不是单纯的因为没有儿子才被追谥为晋景帝的,要知道司马攸是他的嗣子,从古代礼法上来说嗣子和亲生儿子享有同等的继承权利,而且司马攸一度还真对司马炎的皇位威胁很大,但是司马炎还是不顾这些坚持追封大伯司马师为皇帝。  后来司马炎追封司马师为皇帝后,果然就有了麻烦,由于司马炎的长子司马衷也就是后来的晋惠帝智力不太健全,因此就有不少朝臣建议司马炎册立弟弟司马攸为皇太弟,理由就是司马攸既有司马昭的血统,名义上又是司马师的嗣子,立他当皇太弟可以兼祧两支。  虽然司马炎没有听从这些建议,但是从这还是可以看出司马炎追谥司马师为皇帝后,由于司马师有嗣子,确实给他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可是司马炎在追谥司马师时他就应该会想到这些,他还是坚持给司马师追谥了皇帝谥号,这也说明了相比之下司马炎比孙权有气量多了。  其实孙权不仅对待哥哥孙策如此,他对待其他的弟弟和近亲宗室也是非常刻薄,孙权除了三弟孙翊之外,还有两个弟弟分别是四弟孙匡和五弟孙朗。  孙翊由于脾气暴躁,最终被下属妫览和戴员所暗杀;孙匡是曹操的侄女婿,当初曹操为了笼络孙策,特意把亲侄女嫁给了孙匡,而五兄弟中就属孙权与孙匡关系最为亲密,不过孙匡英年早逝没有太多的事迹;孙朗是孙坚的庶出之子,与孙权算是异母兄弟,关系本来就不太好,后来孙权借着孙朗触犯军法,将他永远圈禁起来。  孙权称帝后,他这些亲侄子基本都不得重用,只有与孙权关系亲密的孙匡之子孙泰经常被孙权带在身边,不过孙泰后来在合肥之战中替孙权当了一箭就死了,相比之下孙权反而更加器重与自己血缘关系比较远的孙氏宗亲。  在孙权称帝时孙绍已经成年,但与父亲孙策不同,而是成长为一名文士,不过孙权也没有重用孙绍,只是因为孙绍精通礼法,所以孙权在称帝时命孙绍和张昭共同制定吴国礼制。  孙绍在吴国建立后基本碌碌无为就去世了,孙绍去世后他的儿子孙奉继承了上虞侯爵位,但是到了孙权的孙子吴末帝孙皓时期却惨遭灭门,原来孙皓继位之后残暴无道,沉迷酒色,有一次很久没上朝,因此民间传言孙皓已经去世,孙权第五子孙奋和孙策的孙子孙奉二人中一人将有可能继承皇位。  后来孙皓知道这个消息后十分震怒,于是他将孙奋及其子孙全部诛杀,孙奉满门也被孙皓所杀,所以在吴国后期孙策就基本断子绝孙了。  从孙皓杀孙奉满门也能看出来孙策对于东吴地区的影响确实很大,一直到吴国后期,孙策已经去世70多年,东吴地区的人还希望孙策的子孙能继承皇位,也难怪孙权想极力淡化哥哥孙策的影响力。  所以从孙权的所为也能看出他的猜忌之心很重,他唯恐皇室近亲尤其是孙策的儿子孙绍来争权夺位,因此对近亲都很提防猜忌,更愿意重用血缘关系较远的亲戚。  不过孙权对孙策的三个女儿还算不错,给她们都选了一个好夫家,孙策的大女儿嫁给了吴国丞相顾雍之子顾邵,二女儿嫁给了名将陆逊,小女儿嫁给了吴国大将朱治之子朱纪,孙权给侄女们选的夫婿都属于当时的名门望族青年才俊。  总得来说孙权对哥哥孙策的态度以及对孙策的子孙并不算太好,而孙策子孙的结局也比较凄惨,最终断子绝孙。  在《三国志》中作者陈寿就这样评价: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这意思就是说开创割据江东基业的人是孙策,但孙权却对他不够尊崇,可以说孙权是很不够意思的人。  孙权对待自己至亲的人如此刻薄猜忌也显得他很没有气量,也难怪孙权最终只能固守江东当一个土皇帝,他的气量与哥哥孙策相比确实差了不少,比之晋武帝司马炎更是差远了,只可惜江东小霸王孙策凭一己之力白手起家奠定了割据江东创立吴国的基础,最终却只成了一个还不能世袭的长沙桓王,而且还断子绝孙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22
赤壁之战前张昭为何建议孙权投降曹操 孙权为何没有答应

赤壁之战前张昭为何建议孙权投降曹操 孙权为何没有答应

  对赤壁之战和张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赤壁之战爆发前夕,拿下荆州并得意忘形的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最近我奉旨讨伐不臣服的人,旌旗指向南方,刘琮束手投降,如今我率领水军八十万之众,与将军(孙权)在吴地相见会面。  东吴收到曹操的信之后,把信传示给手下大臣看,大臣们莫不心惊失色,东吴阵营内部在如何对待曹操的问题上一面倒地选择了投降,投降派以张昭为首,而主张坚决抵抗的只有两个人,就是周瑜和鲁肃,抵抗派在朝廷之上显得势单力薄。  孙权接手江东  张昭为了解释自己的投降,说了这么一段话:  曹操是豺狼虎豹一样的人物,挟制天子以其名义讨伐四方,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来发布命令,如果今天我们进行抵抗,就显得名不正而言不顺,况且我们抵抗曹操依靠的是长江天险,现在曹操占据了荆州的土地和刘表训练的水军,包括数以千计的蒙冲战船,沿着长江水陆并进,长江天险已经由曹操与我们共有,双方的势力又不能相提并论,因此,我们最好是迎接曹操,投降朝廷。  张昭选择投降主要就是两个原因:一是对抗曹操及朝廷,名不正言不顺;二是长江天险已经失效,为双方共同拥有,不再成为抵抗北方势力的屏障。  孙权与张昭  当时的天下是东汉末年,东汉皇帝汉献帝刘协仍然在世,虽然被曹操控制,但是整个天下在名义上仍然是东汉,曹操代表着朝廷,与曹操作战在名义就是与朝廷作战,与东汉作战,曹操就是政府军,与曹操作战,就是反政府武装。  打仗讲究名正言顺,任何战争都有旗号与口号,连陈胜、吴广这样的农民起义也知道打出扶苏和项燕的旗号,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孙权作为割据一方的诸侯,被朝廷任命为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算起来只是东汉的一名地方官,与曹操控制的朝廷进行对抗,无疑在道义上没有任何理论依据。  名义上没有任何优点,实力上也没有任何优势,曹操虽然没有八十万大军,但是占据了中原八州以及江南的荆州,孙权手上只有扬州七郡,比人口、城池、经济、军事,双方实力对比悬殊太多,孙权实力不及曹操的五分之一。  赤壁之战前的天下局势  张昭的投降其实就是大多数人的正常想法,名义上不占优势,实力上又打不过,不投降难道拼个鱼死网破吗?这倒不是张昭怕死,也不是张昭贪恋荣华富贵,而是在理论基础上对比之后,最经济的选择。  张昭不是个怕死的人,他是孙策选择的托孤第一大臣,人品、能力、威望都有,从某种角度来说,张昭相当于曹操的荀彧和刘备的诸葛亮,他敢对孙权直言纳谏,也敢当面顶撞孙权,还能够纠正孙权的错误,只是因为他是受过教育的大儒,在文人之中很有威望,并且在行为与观点上显得迂腐,强弱对比之下,张昭选择投降。  那么孙权为啥不愿意投降?  因为孙权年轻又有野心,孙权的野心是被鲁肃提起来的,公元200年,19岁的孙权因为孙策之死而接管江东,内部与外部敌人虎视眈眈,新生政权随时可能被颠覆,孙权内平叛乱,外抗强敌,还不断提拔人才为自己所用,然而最重要的却是鲁肃给孙权灌输了帝王思想。  张子布  这一年,29岁的鲁肃给19岁的孙权量身定做了统一天下的大战略,这就是著名的榻上对,鲁肃告诉孙权:汉室不能复兴,你也当不了齐桓公和晋文公,现在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局势,先消灭刘表,全据长江以南,然后再称帝建号夺取天下,像汉高祖一样建立大业。  虽然孙权明面上拒绝了鲁肃的建议,但是鲁肃的建议无疑撑大了孙权的野心,19岁的孙权年轻而有野心,28岁的孙权野心勃勃,已经开始逐步实现鲁肃当年的榻上对战略,孙权不愿意投降曹操的最大原因就是孙权有称帝的野心。  孙权这个人军事能力非常不怎么样,在政治上非常老练,鲁肃早就告诉孙权统一天下的战略,孙权明明很想实现,并且照做,但就是不承认,他是典型的实干型政治家,只做不说,或者只做少说。  孙权  从当时的整个天下来看,孙权的实力也是数一数二的,曹操占据了中原与河北,天下十三州独占八州,整个江南只有刘表与孙权,赤壁之战前,刘表病死,刘琮投降,刘备逃亡,孙权就是江南第一大势力。  除此之外,还有益州的刘璋势力、汉中的张鲁势力、关中及凉州的马超及韩遂势力,放眼整个天下,实力强过孙权的,也没有其他人,可以说整个天下,除了曹操之外,就数孙权势力最强,曹操是老大,孙权是老二,让老二投降老大,可能吗?  野心加实力,撑起了孙权不愿意投降曹操的基本盘,再加上周瑜在军事上的自信,给了孙权对抗曹操极大的信心,最为关键的是:周瑜指出了曹操的两大弱点,一是曹操的军队不擅长水上作战,会水土不服;二是曹操的军队并没有八十万人,只有十五六万,而且还有马超、韩遂是曹操的后患。  曹操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让孙权不会投降曹操,这就是刘备。刘备是东汉末年最顽强的人,他一直被打败,但从未被征服,刘备占据徐州时期,被曹操亲征打得大败,关羽被曹操俘虏,刘备的妻子儿女也多次被俘虏,但刘备并不言败。  在延津之战,刘备再次被曹操打败,在汝南之战,刘备被曹操手下的大将曹仁打败,在长坂坡之战,刘备被曹操的五千骑兵打得全军覆没,两个女儿也被俘虏,但是你看刘备,一直在失败,从未放弃,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虽然此时的诸葛亮出使东吴,与东吴结为政治军事联盟,但刘备的势力在当时的孙权眼中,并不起眼,刘备满打满算还不到2万兵力,孙权光在赤壁之战就出动了5万兵力,孙权看到弱小如刘备这样的人都不能被曹操真正的打败,自己这么强的势力怎么能投降曹操呢?  刘备  诸葛亮在与孙权的对话中也说过了刘备为何不投降,诸葛亮说:田横只是齐国的壮士,尚且坚守信誉,不辱使命,况且刘豫州是皇族之后,才能卓著,世人都仰慕他,就像水流进海里一样,就算大事不成,也是天意,怎么能处于下位呢?  诸葛亮的话刺痛了孙权内心的想法,刘备这样屡战屡败的人都不会投降,为何我孙权有这么大的势力还会投降呢?孙权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与曹操对抗,只是碍了支持张昭的人太多,他作为领导者不方便表明态度,只能寄希望有人来反驳投降论,而鲁肃与周瑜的存在,只解决了孙权的坚决不投降的态度的问题。  孙权一旦战败,刘备也必然失败,将会继续西逃或者南逃,整个江南将纳入曹操的势力范围,长江以南除了刘备与孙权之外,没有其他势力可以抗衡曹操,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关中及凉州的马超与韩遂自然也不是曹操的对手,曹操只要打败了孙权,统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12
孙权敢放心交权交给别人 孙权的用人之道是什么样的

孙权敢放心交权交给别人 孙权的用人之道是什么样的

  对孙权用人之道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国君主都比较会用人,曹操和刘备的用人水平,自不必说,那是一流水平。其实东吴的孙权,也是非常敢于用人的人。  曹操和刘备,都是战场上自己一点点打拼出来的威信。孙权的父亲孙坚、哥哥孙策也是战场上积累起来的人脉,什么优势都没有的孙权,为什么还能够放心大胆地把权力交给别人呢?其实每次放权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01孙权放权给周瑜,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孙权最无奈的一件事,肯定是刚继位的时候,把大权交给了周瑜。当时孙权才不过19岁,虽然江东英雄出少年,可是没有做过一把手的孙权,至少还是有一个实习期的。  在这个实习期内,孙权的政权在张昭手里,军权在周瑜手里。这是他比较无奈的事情,尤其是周瑜手里的军权,一时之间,孙权还真的拿不回来。周瑜辅佐孙策,多年来训练江东水军,在军中的威望非常高,贸然把周瑜拿下的话,一定会失去人心。况且他上位没多久,就遭遇了曹操南下的危机,这是比较要命的事情。只有周瑜有这个韬略可以对付曹操,所以孙权是不得不把大权交给周瑜。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把权力交给别人。当然是有很大风险,好在周瑜这个人比较忠心,而且专注点和孙权不一样。  孙权要的只有权力,而周瑜所要的是能够建功立业,为江东基业打下更大的地盘。为此这两个人其实并没有产生什么太明显的矛盾。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馀口,还备宫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三国志》  也是这次放权的历练,使得孙权终于明白,权力在手里的滋味是多么重要,所以此后不管是鲁肃也好,吕蒙、陆逊也罢,孙权都是有办法从他们手里夺取权力的。  02大都督身边的老将,都是孙家的骨干。  孙权的命比较好,他的老爸是江东猛虎孙坚,哥哥是江东小霸王孙策。这两个盖世英雄为他积攒下了江东的基业。  其实他们俩给孙权留下的,除了地盘,还有将领。程普、黄盖、韩当、周泰等等,全部都是孙坚、孙策带出来的将领。  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脩,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陈表将家支庶,而与胄子名人比翼齐衡,拔萃出类,不亦美乎。---《三国志》  这帮人没有走到军队的最巅峰,属于骨干级别的高级将领,所以他们对孙家的忠心,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再加上孙权对他们施加恩惠,他们会对孙家更忠心。  孙权放心大胆地让大都督们只会十多万大军,其实心里是有底的。因为他知道,就算大都督有谋反的意思,这些老将们也绝对不会背叛孙权。除了这些老将,其实孙权也在培养属于自己的军中力量。比如说朱然,那可是他昔日的同窗好友,孙权成为主公以后,朱然也就被逐渐提拔了起来。吕蒙其实说到底也是孙权的嫡系人马,他原来参军的时候,并不受孙策重用。在孙权掌权以后,吕蒙逐渐得到提拔,而且孙权跟他关系还不错,常常劝他读书。有一帮股肱之臣在军中帮助孙权盯着大都督们,又有一帮后起之秀,全部都是孙权的嫡系人马,那孙权在放权给大都督的时候,心里自然是比较踏实的。  03将士们的家人都在孙权手里拿捏着。  孙权是君王,君王讲究的不是人情味,而是驭人之术。所以玻璃心的朋友们肯定不能理解这一点,他们会认为孙权是英明的君主,怎么可能拿将士们的家人作为威胁呢?  其实这不是一种威胁,而是一种策略。当年关羽的荆州兵为什么败得那么快?难道他们的战斗力真的是瞬间崩塌吗?当然不是。  当时关羽的人马正在回援荆州,听说荆州已经被吕蒙拿下,而荆州兵的家人们都被吕蒙给挨家挨户地看管照料了起来。  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三国志》  其实吕蒙这么做理由很简单,他好生照料荆州兵的家人,是为了告诉荆州兵们,只要投降,就能保证他们的家人吃好喝好睡得好,当然还有另外一层反面的意思。  为此关羽一败涂地,荆州兵投降逃跑的不计其数。江东子弟出征在外,家里的妻儿老母是不可能随军带出来的,那么他们在哪里呢?  一般情况来说,全部都在孙权手里捏着呢!孙权美其名曰,给每一位将士们的家里嘘寒问暖,送东送西,其实就是在暗示所有将士们,他们的家人都在他手里捏着呢!  尤其是将领们的家眷,更是在孙权的王城里住着,他们的待遇当然不会差。可是如果发生将领叛变的情况,第一个要杀的,也就是这些家眷了。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无非是有人在为他们负重前行罢了。其实这是相互的,如果将士们用命去努力,就能保住妻儿老母不被敌人杀害,所以他们当然也要努力拼命。  总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骗骗孩子还行。  这话常常被领导们挂在嘴边,他们用这句话告诉所有手下人,他是百分之百相信他们的。但是这是真的吗?当然是偏偏小孩的了。  因为这世上有太多骗局,所以领导在用人的时候,必须要留一手才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比如说曹叡用司马懿,结果司马懿就把曹家江山给端了。孙权用诸葛恪,诸葛恪就写天子以令群臣了。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孙权是一个君王,不是一个仁慈的老者,所以光靠信任,无法建立稳固的君臣关系。所以他的手段才显得更加重要。  第一、对父兄的昔日老臣施加恩典,让他们努力效忠孙家。第二、在军中培养属于自己的嫡系,依靠这批后起之秀来监督大都督用兵。第三、掌握将士们的家眷动态,以防将士逃窜背叛的情况出现。  这几条做好了以后,孙权再用这帮将帅,他心里会踏实很多。换位思考一下,将帅们在得知君王有信任他们的原因,那他们也才能放心大胆地用兵。  参考资料:《三国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07
孙权为什么对刘备没有安全感 刘备又做了什么

孙权为什么对刘备没有安全感 刘备又做了什么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和刘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孙权和刘备两人的关系很复杂,在合伙打曹操的时候。他们俩的关系很好,在胜利之后,也会因为瓜分地盘而闹矛盾。而且后来孙权还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他,虽然说在正史中并没有留名。只是说了孙夫人,这个关系可以说是很微妙。刘备就是孙权的妹夫了,阿斗要叫孙权一声舅舅。其实孙权一向刘备是不错的,在打曹操的时候。他当时派出了自己的主力部队,而且还特意调了周瑜为主帅。然后和他合作一起去抵抗曹操,而且后来在刘备造出一个公安城的时候。  孙权当时也没有说什么,而且还看着他,让他占领了荆州的几个郡。不仅把自己年轻的妹妹许配给了他,而且还经常会主动和曹操打仗。为了和刘备联盟,而和当时势力最大的曹操做敌人。并且这种敌对关系持续了有十年之久,孙权对刘备还不够好吗?而且在这十年之内所打的仗,比刘备和曹操要打的仗多得多。刚开始的时候,孙权先是让周瑜去攻打曹仁。因此就不得不让曹仁放弃了江陵,率领着剩余的兵力撤到襄阳。然后自己又亲自率兵去打曹操的水陆联军,之后在曹操再一次发起进攻的时候。  他又亲自率领军队阻击,并且后来又占领了皖城。在曹操第三次进犯的时候,他还是亲自率军抵抗。后来他又倾全国之力去攻打合肥,而且差一点让自己的生命丢掉。曹操看到孙权如此的硬气,于是就亲自率领着水陆联军攻打孙权。面对着这么猛烈的攻势,孙权当时却没有一点投降的意思。并且还表现得非常淡定,而且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去阻击这场战斗。由于他的坚持以及他完美的计划,他成功打退了曹操的进攻。最后曹操不得已只好撤退,所以两人结下了很大的仇恨。  当然,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毕竟在那个时候,地盘和人才是最重要的。其实他当时也可以把这笔账记在刘备身上,因为他要不是为了救刘备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丢人了。曹操也不至于一直对孙权发起进攻,其实孙权也想取代汉朝当帝王。所以他和刘备两人的合作,可以说是相互利用,但有时候也是抱团取暖。如果他们能够联手把曹操消灭了,那么他们两个人也可以一决雌雄。但是在那个时刻到来之前,孙权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他并不像刘备那样有时候因为个人的感情而冲动,实际上是刘备对不起他。  和关羽一块做了很多激怒孙权的事情,因此让孙权感到很没有安全感。其中有一件事就是,在赤壁之战胜利之后。刘备放弃了追击曹操,反而自己脱离队伍单独行动并且又造了一个公安。后来他在没有和孙权商量的情况下,占领了荆州的三个郡。而且刘备娶了孙夫人之后,对她也不是很好。还有当孙权让他和自己一块去打刘璋,刘备不仅拒绝了,而且还让孙权放了他。虽说这一系列事情让孙权变得很被动,也可以说是刘备对不起他。你知道还有哪些事情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07
刘备借荆州孙权为什么要同意 刘备借的是一个州还是城

刘备借荆州孙权为什么要同意 刘备借的是一个州还是城

  还不知道:刘备借荆州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元末明初,东汉末年,皇帝昏庸无能,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剧烈,社会矛盾一触即发。农民们接二连三揭竿起义,以一次大规模的黄巾起义为起点,乱世烽火之中,一代英雄传奇人物竞相涌现。  “既生瑜,何生亮?”-《三国演义》  一语道尽了谋士命运的两相径庭,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要想成就一番丰功伟业,不但要有突出且非凡的能力,还要天时地利人和。于三国鼎立的三个霸主: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那个乱世之中不可多得的时运兼备,能力手腕都极佳的王者。  三国时期英雄豪杰  而这些王者们都有一个决定关键的时局和拐点,譬如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的霸业;赤壁之战促就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在这些数不清的烽火战役之中,有的战役成就了一代传奇,有的战役却又让英雄陨落。对于“三巨头”之一的刘备来说,决定了他成败关键的一次拐点,就在荆州。  然而,众所周知,刘备的荆州是“借”来的,那么,刘备借荆州究竟是借的整个州还是一座城?孙权又为何要借荆州给刘备呢?  刘备借的荆州究竟有多大?  《江表传》言,“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  “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郡。”  赤壁之战后,曹操战败退兵。孙权与刘备联合,论功划地,此时周瑜便将攻占下来的南郡分了一块土地给刘备,这个南郡就是现在的长江以南等地的四个城池,在这里,刘备积极收拢刘表昔日部署的人心,势力日渐庞大,发展极快,物资和粮食供不应求。  刘备向孙权“借”荆州  借此,刘备以地域太小无法安置足够的百姓为理由,向孙权借地,所借之地就是荆州数郡,这里的“数郡”是指荆州的七个郡,所以刘备并不是借的一整个州。  但在刘备究竟如何借地这件事情上,大家说法并不一致,有的说法是刘备原本打算借的是南郡,后来借的是荆州;也有说法是南郡的四个城池本来就是没有归属,并不属于任何势力,孙权也本就没有拥有它的资格,所以算不得是在借。但可以肯定的是,刘备借的不是一座城也不是整个州,而是荆州的七个郡。  刘备为什么借荆州?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就早已指出了荆州重要的战略意义:  荆州“北拒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荆州最早其实是刘表的地盘,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荆州原本的刺史被刺杀,董卓便上表朝廷推举刘表来继任荆州刺史一职。刘表任职后,因无法带兵前往荆州,于是单枪匹马入荆州与当地势力联合,成为荆州之主,在群雄争霸之中也占有一番地位。  刘表重文教多建树,孕育了无数贤才俊彦。这让荆州在东汉末年群雄混战里,是难得安宁的一方净土。但由于刘表占据荆州后杀死了孙坚,便与东吴势力结下了仇怨,而东吴一方面快速发展一方面又在暗自寻仇,再加之刘表受内部大家族势力影响颇多,导致刘表难以取胜,只能隐忍发展,错过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刘备来到此地之后,迅速投靠了刘表,此时的刘表年事已高,他的家族势力却想利用他的小儿子来架空刘表,刘表接受刘备也有想借其之手打压内部贵族势力之意。借此机会,刘备在便也迅速拉拢了刘表麾下的众多豪杰,为己所用,其中还遇上了他命中注定最重要的谋士-诸葛亮。  《三国志》上记载:“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事实上,作为刘表忌惮势力之一的诸葛亮,曾经劝说刘备除掉刘表取代其成为荆州之主,但由于荆州势力复杂,刘备不想自己成为下一个刘表,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于是并未同意此举;甚至到后来,刘表亲自许诺将荆州刺史的位置让给刘备,刘备都并未接受。  刘备与诸葛亮商议对策  其实,这并不是刘备有多仁义道德,不过只是他看透了荆州局势的本质,不敢轻易取下荆州。于是,为了成功取得荆州,刘备只能选择默默等待和忍耐;此刻取下荆州的关键,就是需要一个能够压住荆州各大复杂的家族势力的存在。  在刘表去世后,曹操伺机而动,攻打荆州。这对于荆州内部复杂的贵族势力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危机,这对于刘备来说,则是拿下荆州的一个好时机。  借此机会,刘备迅速与荆州内部主要势力达成同盟,一同对抗曹操,虽然抵抗的结果并未成功,但此举让刘备在荆州刷了一波名望好感度,甚至成为了当地人们眼中的红人,为此后刘备占据荆州打下了人心基础。  在荆州大获全胜之时,曹操意图一统天下,势力一路蔓延至江东,威胁到了孙权的势力。此时孙权便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势。战后瓜分荆州,孙权将荆南四郡分给刘备,但是,荆南四郡的发展空间很小,被地方势力瓜分后,能由刘备掌控的地盘并不多,地区的发展也十分落后,没有什么利用价值。  在荆州之中,位于南郡的江陵和归属曹操的襄阳是极为重要的两个城池,而江陵作为西去益州的必经之路和控制荆州的军事重镇,地理位置十分显赫,同时也象征着孙刘的彻底联手。但是,如果孙权完全掌握江陵,那么就相当于将西边的益州也能收为囊中之物。  荆州局势  此时,困守荆南四座城池的刘备势必不会就此满足,如果刘备能占据江陵,在背靠荆南四郡的情况下,就能够大为提升自身势力。但此刻的江陵还是无主之地,不属于任何人,想要占据江陵这一块要塞其实只需要攻打下来就可以,但刘备实力远不如孙权,在忌惮孙权实力的情况下,想要独占江陵这块宝地谈何容易?  一旦孙刘产生矛盾,孙刘联盟将彻底颠覆,就给了曹操可乘之机。因此,刘备便走“曲线救国”路线,向孙权“借”荆州。  孙权为何借荆州给刘备?  刘备“借”荆州的过程,自然也不是一帆风顺。孙权当然明白刘备借荆州的意图所在,但是孙权自然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刘备发展壮大,甚至威胁到自身地位。此时肯定是反对刘备借荆州。但刘备却并未放弃,适当做出让步,表示可以与孙权两分荆州。但孙权并未立马同意,权衡利弊了一年半载,事情才迎来了新的转机。  要知道,孙权与刘表都有着同样的危机和焦虑,这种焦虑感的来源正是集团内部各大家族势力,周瑜则是制衡并试图架空孙权的那一方势力。  周瑜身为掌握军队的东吴大都督,手里还有孙策之子,对孙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如果周瑜能拿到荆州江陵之地,那么就可以绝对优势辅佐孙策儿子上位,取代孙权。不过,虽然周瑜的势力让孙权颇为忌惮,但其优秀军事才能还是让孙权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周瑜被诸葛亮气死  刘备借荆州之事的转机,正是周瑜病故。周瑜病故之后,鲁肃代替周瑜领兵,但自觉能力不足,害怕自己守不住荆州丢了面子,便劝孙权将江陵借给刘备,一来可以制衡曹操,二来也好让刘备发展起来,转移孙权的火力。不过孙权可没有那么容易就被劝动,但周瑜已死,鲁肃不堪重任,江陵迟早要完。  刘备在江陵布下的防守  不仅如此,刘备也早在江陵附近布下了重兵看守,大有强取豪夺之势,孙权自然不愿受制于人,便要派兵打入蜀国。刘备见此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自己则屯驻孱陵。  这样一布局,东吴军无法入川,再加之蜀地易守难攻,胜算不大,如此一来,孙权便打消了攻入蜀地的念头。要知道,如果刘孙联盟真的决裂,以曹操的势力,势必会乘虚而入,最后使刘孙两方都落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下场,得不偿失。  天下三分  与其斗得两败俱伤,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日后若是兵戎相争也好有回旋的余地。同时也能多一方牵制曹操的势力和盟友,于是何不把荆州拱手相让?而刘备在荆州也确实发展壮大了起来,但荆州,也确实是“有借无还”了。  所以,自古以来兵家之争,都少不了权衡利弊和势力的相互制衡,刘备成功取得荆州,少不了潜心蛰伏等待时机和笼络人心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才有足够的实力威慑孙权“借”出荆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07
刘备为什么会恨透孙权 孙权对刘备造成了哪些伤害

刘备为什么会恨透孙权 孙权对刘备造成了哪些伤害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备和孙权之间,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刘备总体上是一个宽厚之人,为人谦和,处事大度,但如此一个“与人为善”之人,却“有且仅有”一次暴跳如雷,那就是举蜀汉全国之力大举伐吴,那么,刘备为什么会恨透孙权,以至于理性全无呢?今天,我们不妨就细数一下,孙权对刘备的“四重伤害”。  第一,事业拐点。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在诸葛亮辅佐下,迎来了其人生最为顺利的阶段,地盘迅速扩大,兵员迅速扩充,不出几年,荆南四郡、西川、汉中便全部收归囊中。刘备的“匡扶汉室”理想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都在有条不紊的步步推进中,宏图大业指日可待!但这一切,都被孙权的背信弃义毁掉了,荆州的丧失,意味着蜀汉的半壁江山没了、北伐跳板没了、荆襄水军没了,意味着刘备诸葛亮的所有战略规划均被全盘打乱。在这个拐点之后,蜀汉国运便开始走下坡路,刘备诸葛亮们付出了种种努力也未能扭转这个颓势。  第二,个人遭遇。曹操和孙权,都曾经想杀刘备,但曹操却只是停留在思想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中,比如“煮酒论英雄”,曹操就下不了手,最终不了了之,但孙权就不一样了,多次把杀刘备付诸实践,刘备有好几次,差点命丧于东吴地盘。比如在赤壁之战前,周瑜就曾设下鸿门宴,想杀掉刘备以绝后患,但当时关羽在场,周瑜才未敢轻动。比如甘露寺一节中,贾华都带着刀斧手冲进来准备动手了,幸亏吴国太护佑,刘备才死里逃生。比如刘备带孙尚香回荆州的途中,孙权明确要求部将拦住刘备后“格杀勿论”,这次多亏了孙尚香,刘备才再次侥幸逃脱。东吴之行如此凶险,刘备岂能心无芥蒂?  第三,关张之死。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很多人甚至认为,二人在刘备心中的地位要超过诸葛亮,堪称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但这二人,却先后因孙权而死。公元220年,关羽正在襄樊之战前线奋勇拼杀,后方的荆州大本营却被东吴吕蒙偷袭得手,不久,关羽本人也被东吴俘获,义不屈节,慷慨就义。公元221年,张飞因关羽之死,性格愈加暴躁,动辄打骂下属,结果被部将范疆张达二人所杀,随后范疆张达携张飞头颅投奔孙权。两年时间,刘备心目中最重要的两个好兄弟,皆直接或间接死于孙权之手,这对于视“兄弟如手足”的刘备而言,无异于断其双臂!  第四,夺妻之恨。刘备将孙尚香带回荆州后,东吴的凶险之行算是告一段落,不久,刘备便在“匡扶汉室”理想的指导下挥师入川。而正是在刘备“因公出差”的这段时间里,发生了“后院起火”的事:孙权谎称母亲病危,孙尚香返回东吴探望吴国太,却再也没能回到荆州,若不是张飞赵云在江上夺回阿斗,刘备当时唯一的骨血也会落入孙权之手。这件事无异于“夺妻之恨”,挑战了当时的道德底线,在当时的礼法中,除非刘备有重大过错,否则,嫁出去的女人就是泼出去的水,再没有回去的道理。但孙权偏偏就这么做了,这对于极为重视个人形象的刘备来说,无疑是一个洗不掉的屈辱,虽说“女人如衣服”,但刘备总不能“裸奔”吧。  结语:以上就是孙权对刘备的四重伤害,这最终导致了刘备对孙权的滔天之恨!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是人性的铁律,刘备虽然是英雄,却也是肉体凡胎,其爱恨情仇,终究逃不过人性的摆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07
东吴的灭亡和孙权到底有多少关系呢?

东吴的灭亡和孙权到底有多少关系呢?

  东吴的灭亡和孙权到底有多少关系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在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着大军进攻濡须口,而曹操所面临的对手,便是孙权。在孙权几度出击挑战,曹操依旧不出兵,而到后来孙权便亲自驾驶船只进去了曹营,此时曹方军队认为孙权想借此来观察一下曹方的军队,而曹操也命令整只军队不可妄自行动。但孙权在走了五六公里便回去了,在回去的的路上,更是欢快的演奏音乐,且孙权那边的军队仍然严明整肃。看到这个场景的曹操,不仅脱口而出: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可以猜出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讲的主人公了,他便是曹操口中的孙仲谋-孙权,虽说他有着过人的才能,为何在后世,大家都评论他为亡国之君呢?接下来,小编就带你走进孙仲谋孙权的故事。  说起孙权,大家都知道他是孙坚的第二子,孙坚,小编之前看过一本史书,上面记录着孙坚的样貌并不是很好看,性格十分阔达且他十分爱好有节气的人,也有据传他也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也是三国时期吴国政权的奠基者,在孙权称帝后,他便追谥自己的父亲为武烈皇帝。  而少年时期的孙权,似乎也遗传到了父亲的才能,可以说是英才之人,《三国演义》中也有过一段故事讲述着,孙权的父亲孙坚被刘表射杀后,孙权由于过于气愤被孤身一人去找到刘表去要回他父亲的遗体。虽然说这个并不是真实的故事,但作者用此也可以表达出孙权在少年时期也是一名豪杰。  在少年时期的孙权,虽然说他的事业是从他的哥哥中接手过来的,但他的性格并不是和他的哥哥是一个类型的,孙策他做事比较冲动,像后世人比喻他有一团火在心中,也拥有着火一样的激情和活跃。但他的弟弟孙权,则是一个冷静处事的人,用冰来比喻他也是不为过分,年少既能做到沉稳做事,对于突发事件也能冷静地判断,可以说孙权能够成为雄略之主,也是由于他有着善于思考且冷静做出判断的能力。  由于年少才能出众的原因,曹操都对他评论有佳,用一句千古流传的佳话:“生子当如孙仲谋”来给予给他极高的评价,熟知历史的读者都可以知道,曹操对于他人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的少见的。例如在和刘备煮酒之时,他也曾对刘备说过,在这个世界能称得上英雄的只有两人,就是你和我。可见,曹操虽然平时不怎么评价一个人,但一旦评价,则是会给予到极高的评价的。而孙权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这也离不开他的才能出众。  年少的孙权由于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出众之处,便一步步地将东吴越做越强大,直到历史著名事件“火烧赤壁”,最终成就了三国鼎立地局面。  在真实事件中,孙坚死于黄祖之后,便把江东业绩交由给孙权来掌控,而此时孙权也就只有十八岁,虽说年纪并不大,但他的统治能力也不可小看。  在继承孙坚权力后,孙权十分注重招揽有用之才,大家都熟悉地鲁肃、陆逊等人,他们都是孙权的手下,而孙权招揽的人才在后面也证明了孙权的看人能力,他招入的这些人在后面都在安定地方大族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229年之时,在曹丕和刘备都相继登基后,孙权也在武昌正式称之为王,三国的局面便正式开始。在三国之中,尽管孙权称帝的时间是最晚的,但从割据江东的时间算起,他的历时也是最久的。  在这里,小编还想给大家介绍有关孙权的两大著名事件,便是赤壁之战和孙权劝学。  赤壁之战,想必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指的就是孙权刘备两方联军一同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个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这个战役发生的地点在长江流域,所以也可以标志着当时中国军事政治中心并不局限于黄河流域。  而孙权劝学,更是体现了孙权除了在军事方面后在学习方面也非常的用功努力,这个典故也是出自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传作的一篇记叙文。这个故事说的是吕蒙在孙权语重心长的劝说中,开始了努力学习到后面也有所长进的故事,这个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和吕蒙学习之用功的精神。  可见如此用有才能的孙权可谓是可以被后人所称赞,但为何在后世却会被世人评价为亡国之君呢?  其实孙权一直以来都是崇尚着“后宫平等”的原则,他并没有在宫中立皇后一位,虽说他收纳了各大美人来充实自己的后宫,但且主张后宫的每个美人地位都是平等的,不分皇后妃嫔等阶级地位。但这种做法,却有个很严重的后果,大家都可以知道,皇位的继承,一般都是皇后的大儿子所继承的,但此刻孙权并没有设立皇后位置,这让后宫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且在晚期废立太子之事,更加动摇了国家的安定。  废立太子的事情,不仅对国家造成危害,这件事还造成了宫中众多的能臣数量变少,大家都熟知的陆逊也是亡于这场斗争当中。  其实在起初,孙权是将太子之位继承给自己的儿子孙登,孙登在日常生活中很有仁君的风范,对于大臣们都非常温和谦虚,孙权也非常满意自己这个儿子,但却英年早逝。在过后,孙和便成为了太子,但孙权却对他不放心,直至最后自己亲手废掉了孙和,而给出的理由也是太子不尊敬自己的家族,而这个荒唐的原因则是因为在国家祭祀时孙和先去拜访了自己妻子的叔父。  在这之后,国家的力量逐渐变得弱小,直至孙皓继承了王位,在刚开始虽说有所作为,但到后期沉溺酒色,且杀戮残忍,变得昏庸暴君,最终会被西晋所灭。  虽说在晚年的孙权与年少时期的孙权像变了一个人,昏庸又非常的多疑,在年少时时候冷静多谋的性格却害了他的晚年,把自己艰辛打下的一片江山归根结底还是毁于自己的手中,但纵观一生,孙权的才能也是不可否认的,无论是他的谋略、他的才能,都是可被后世所称赞的,也是一位可歌可泣的一代雄英。柏杨曾有说过:孙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可爱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之一,而李宗吾也这样评价过他,能与曹操比肩称雄,脸皮之后仿佛刘备,虽黑不如操,厚不如备,但这两种品格他都拥有,所以也不能算是一个英雄。  结语:有后人也研究过为何孙权会在晚年时期迷失自我,而研究的结果大多都是由于往日孙权长期活在荣耀当中,但对于历史人物,如何评价他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过于肯定的评价这种是并不可取,但过于贬低的评价,这种评价的方式也不可取。而小编认为最佳的评价方式,则是客观真实的,虽说孙权在晚年时期与年少时期是不可比较,犹如变换了一个人,但在年少时期,他所做的功绩,这些都是可以被后代皇帝给予启示启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06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