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匡胤能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并成为宋朝开国皇帝,不得不令人佩服。然而这样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却没有一位皇后能陪伴终身。赵匡胤先后册封了三位皇后,前两任皇后都不长寿,孝章皇后宋氏是他的第三任,也是最后一任皇后,今天就来说说这位皇后。 宋氏出身显赫,她的父亲是左卫上将军、忠武军节度使宋偓,生母是后汉永宁公主。因为出身优越,宋氏从小就能自由出入宫廷,因此见多识广,张弛有度,俨然是一位大家闺秀,先后被周太祖、宋太祖赐冠帔。在孝明皇后王氏去世后,赵匡胤的中宫虚位,于是在开宝元年(968年)二月,宋氏被纳入宫为皇后。这一年,宋皇后年仅17岁,而赵匡胤比她大了二十五岁。 宋皇后性情温和,举止端庄,赵匡胤每次下朝时,她都会冠帔装扮去迎接,并时常侍奉在他左右,赵匡胤也对她宠爱有加。宋皇后与赵匡胤的孩子们也相处的很好,但她明显更偏爱幼子赵德芳,因为长子赵德昭比宋皇后还年长一岁,而赵德芳比宋皇后小七岁,相处起来没有那么多的顾虑。 宋皇后入宫仅仅八年,赵匡胤就在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日夜暴崩,晋王赵光义继承大统,是为宋太宗。在这之后,宋皇后的待遇骤然下降。赵光义先是号宋皇后为“开宝皇后”,次年命她移居西宫。雍熙四年(987年),又命她移居东宫。要知道东宫宫殿在雍熙二年(985年)被楚王赵元佐一把火点着,赵元佐因此事被废为平民,此后东宫再无人居住,可见当时宋皇后居住的环境。 至道元年(995年)四月,宋皇后去世,终年44岁。关于宋皇后的丧礼,我们再次见识了宋太宗赵光义的心胸,《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开宝皇后之丧,群臣不成服”。 宋皇后去世后,虽然被加谥号“孝章皇后”,但赵光义却不为皇嫂成服,也不让群臣临丧,这完全不符合前朝皇后应享有的礼仪。当时翰林学士王禹偁不忿,私下宴会上对宾客们说了句“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就被定了个诽谤罪,贬去滁州。不仅如此,赵光义还将宋皇后的梓宫放到燕国长公主(宋太祖之妹)的府邸,寄放在普济佛舍,不让她与宋太祖赵匡胤合葬,就连神位都不放入太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孝章皇后宋氏(952年-995年),宋太祖赵匡胤第三任皇后,生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崩于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四月。 目录 1基本资料 2宋皇后人物生平3宋皇后史书记载4宋皇后轶事典故 基本资料1 本名:宋皇后别名:孝章皇后所处时代:宋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河南洛阳出生日期:952年逝世日期:995年主要成就:宋太祖皇后 宋皇后人物生平2 宋太祖孝章皇后宋氏,河南洛阳人,左卫上将军、忠武军节度使宋偓(926年-989年)之长女,生母为后汉永宁公主(后汉太祖刘知远之女)。宋偓是后唐庄宗外孙,其生母为后唐义宁公主。宋家可谓三朝国戚,《宋史·宋偓传》称其“近代贵盛,鲜有其比”。出生于显贵之家的宋氏自幼出入宫廷,因而见多识广,进退有度。幼时随母入见,即为后周太祖郭威所喜爱,赐以冠帔(以郭威殁年计算,其时宋氏当在三岁以下)。其时宋偓在华州节度使任上,宋氏随母归镇。后乾德五年(967年),复随母来贺长春节,又蒙宋太祖垂青,再次赐以冠帔。孝明王皇后(942年-963年)死后,中宫虚位,开宝元年(968年)二月,宋氏被纳入宫为皇后,时年十七,成为宋太祖继孝惠贺皇后(929年-958年)、孝明王皇后之后的第三位皇后。太祖比宋皇后大二十五岁,甚至其元配所生长子赵德昭(951-979年)也比宋后要年长一岁,然而夫妻恩爱无比。宋皇后性情柔顺好礼,史称 宋皇后史书记载3 宋史列传第一后妃上孝章宋皇后,河南洛阳人,左卫上将军偓之长女也。母汉永宁公主。后幼时随母入见,周太祖赐冠帔。乾德五年,太祖召见,复赐冠帔。时偓任华州节度,后随母归镇。孝明后崩,复随母来贺长春节。开宝元年二月,遂纳入宫为皇后,年十七。性柔顺好礼,每帝视朝退,常具冠帔候接,佐御馔。太祖崩,号开宝皇后。太平兴国二年,居西宫。雍熙四年,移居东宫。至道元年四月崩,年四十四。有司上谥,权殡普济佛舍。三年正月,祔葬永昌陵北。命吏部侍郎李至撰哀册文,神主享于别庙。神宗时,升祔太庙。 宋皇后轶事典故4 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又遇医官贾德玄(程德玄之误),「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下面这一段描述很有戏剧性:「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司马光上距太祖太宗不到百年,其人又是谨严的历史学家,除去时值太宗子孙当朝,司马光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对太宗或有辩护开脱(此段文字暗示太祖崩时唯有宋后在旁,太宗不在宫中,自不可能如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