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达是三国时期将领,字子度,本字子敬。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孟达一生反复叛变,刘备入川时,孟达投降了刘备,襄樊之战时,关羽兵败,让刘封和孟达发兵相救,孟达劝刘封不发援兵,导致关羽败亡。 因为害怕刘备追责,孟达给刘备留下一封书信,率部投降了曹丕。 孟达投降曹丕之后,曹丕爱其才,对孟达还不错,封为建武将军,散骑常侍,成为皇帝的近臣,而且,曹丕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让孟达担任新城太守,成为了一方“土皇帝”。 等到曹丕死后,孟达没了依靠,加上被人嫉妒,遭人眼红,顿时没了安全感,便给诸葛亮写信,准备反叛魏国,投奔蜀汉。 司马懿得知孟达准备起兵,来不及上报曹叡,立即带兵,千里奔袭,孟达措手不及,被司马懿斩杀,诸葛亮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 在演义中,孟达反叛,将消息透露给司马懿的,就是申仪和申耽兄弟,其中,申仪是弟,申耽是兄。 等斩杀孟达之后,申仪和申耽兄弟,也被司马懿杀死,司马懿来个过河拆桥,一次性解决了新城郡的后患。 其实,在史书记载中,孟达被杀后,申仪和申耽兄弟,并没有被司马懿杀死,而是善终了。 申耽最开始在西平和上庸郡,聚集了数千人,与张鲁有密切联系,又派人到曹操那里,曹操加封他为将军,担任上庸都尉。 到了建安末,刘备攻下上庸,申耽率部投降刘备。 《魏略》记载:初在西平、上庸间聚众数千家,后与张鲁通,又遣使诣曹公,曹公加其号为将军,因使领上庸都尉。至建安末,为蜀所攻,以其郡西属。 太和中,申仪与孟达不和,多次向魏国朝廷告密,言孟达有反心,欲投蜀汉,到了孟达反叛的时候,申仪便率军切断了蜀道,导致蜀汉的援兵不能救援孟达。 孟达没有援兵,相当于被釜底抽薪,很快被司马懿斩杀。申仪投降魏国,申耽也被迫降魏。 孟达死后,申仪去拜见司马懿,司马懿劝申仪去京城洛阳,申仪被任命为楼船将军。 《魏略》记载:太和中,仪与孟达不和,数上言达有贰心於蜀,及达反,仪绝蜀道,使救不到。达死后,仪诣宛见司马宣王,宣王劝使来朝。仪至京师,诏转拜仪楼船将军 申耽被任命为魏兴太守,封列侯。 因此,申耽和申仪兄弟,都善终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于战败后孟达是什么下场?他在曹魏的待遇如何?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被孙权派兵偷袭,兵败被杀,驻守上庸的刘封和孟达,因为不发兵救援关羽,导致关羽败亡,后果严重,刘备震怒,孟达感觉不妙,随即带着部曲四千余家,投降了曹魏。 孟达后来写信劝刘封也投降,但刘封不降,诸葛亮认为刘封刚猛,百年之后,无人能控制他,建议刘备借此机会除掉刘封,刘备同意了,刘封被迫自杀。 孟达投降曹魏,把曹丕高兴坏了,立即对孟达加官进爵,重赏孟达。 孟达在刘备手下,只是作为刘封的副手,镇守上庸,充其量是一个太守而已,之前,孟达被刘备封为宜都太守,而到了曹魏,曹丕封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然后,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在一起,组成新城郡,让孟达担任新城太守。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孟达带着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魏,究竟有多少人?是不是这一走,把整个上庸都掏空了? 先看孟达的手下,都是哪些人? 当初,刘备入川时,益州刘璋派孟达和法正,各带两千人,迎接刘备,刘备让孟达合并了法正的两千人,驻守江陵。 也就是说,孟达统领了四千人,这四千人,应该是孟达的家底。 后来,刘备夺了益州之后,封孟达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命令孟达从秭归进攻房陵,然后,再进攻上庸,刘备担心孟达一个人无法统领这块地盘,便派刘封到了上庸,接管了孟达的军队,刘封实际上成为了上庸的一把手,孟达成为了刘封的副手。 刘备这个操作,名义上是担心孟达不能独任,实际上是对孟达的不信任,毕竟,孟达不是自己的嫡系,不是心腹,刘备肯定不放心,所以,安排了义子刘封来。 至此,在刘封和孟达的麾下,孟达本来的四千人,加上江陵、秭归、房陵和上庸,应该有一万多兵力。 这一万多兵力,如果也有家属的话,保守按一家三口来计算,应该说有三万多人,加上本地的百姓,应该有四五万人。 孟达投降曹魏时,带走了部曲四千余家,这应该是孟达当初的四千人,他们娶妻生子,各自组成的家庭,一个家庭如果按三个人来计算,整个部曲大概有一万多人。 怪不得曹丕见孟达来投降,那么高兴呢? 突然多了一万多人口,在古代,人口就是最大的资源,意味着兵源、后勤补给、赋税等等。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为马谡丢失街亭,加上赵云在箕谷作战失利,被迫撤军,诸葛亮撤军时,迁走了西县一千多家人口,返回汉中。 人口就是战争中的重要资源,蜀汉人口本来就少,诸葛亮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就迁走了西县这一千多家人口。 孟达投降曹魏,带走了四千余家人口,比诸葛亮从西县迁往汉中的一千多家人口,整整多了四倍。 怪不得曹丕高兴得合不拢嘴呢,白捡了这么多人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于战败后孟达是什么下场?他在曹魏的待遇如何?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被孙权派兵偷袭,兵败被杀,驻守上庸的刘封和孟达,因为不发兵救援关羽,导致关羽败亡,后果严重,刘备震怒,孟达感觉不妙,随即带着部曲四千余家,投降了曹魏。 孟达后来写信劝刘封也投降,但刘封不降,诸葛亮认为刘封刚猛,百年之后,无人能控制他,建议刘备借此机会除掉刘封,刘备同意了,刘封被迫自杀。 孟达投降曹魏,把曹丕高兴坏了,立即对孟达加官进爵,重赏孟达。 孟达在刘备手下,只是作为刘封的副手,镇守上庸,充其量是一个太守而已,之前,孟达被刘备封为宜都太守,而到了曹魏,曹丕封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然后,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在一起,组成新城郡,让孟达担任新城太守。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孟达带着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魏,究竟有多少人?是不是这一走,把整个上庸都掏空了? 先看孟达的手下,都是哪些人? 当初,刘备入川时,益州刘璋派孟达和法正,各带两千人,迎接刘备,刘备让孟达合并了法正的两千人,驻守江陵。 也就是说,孟达统领了四千人,这四千人,应该是孟达的家底。 后来,刘备夺了益州之后,封孟达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命令孟达从秭归进攻房陵,然后,再进攻上庸,刘备担心孟达一个人无法统领这块地盘,便派刘封到了上庸,接管了孟达的军队,刘封实际上成为了上庸的一把手,孟达成为了刘封的副手。 刘备这个操作,名义上是担心孟达不能独任,实际上是对孟达的不信任,毕竟,孟达不是自己的嫡系,不是心腹,刘备肯定不放心,所以,安排了义子刘封来。 至此,在刘封和孟达的麾下,孟达本来的四千人,加上江陵、秭归、房陵和上庸,应该有一万多兵力。 这一万多兵力,如果也有家属的话,保守按一家三口来计算,应该说有三万多人,加上本地的百姓,应该有四五万人。 孟达投降曹魏时,带走了部曲四千余家,这应该是孟达当初的四千人,他们娶妻生子,各自组成的家庭,一个家庭如果按三个人来计算,整个部曲大概有一万多人。 怪不得曹丕见孟达来投降,那么高兴呢? 突然多了一万多人口,在古代,人口就是最大的资源,意味着兵源、后勤补给、赋税等等。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为马谡丢失街亭,加上赵云在箕谷作战失利,被迫撤军,诸葛亮撤军时,迁走了西县一千多家人口,返回汉中。 人口就是战争中的重要资源,蜀汉人口本来就少,诸葛亮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就迁走了西县这一千多家人口。 孟达投降曹魏,带走了四千余家人口,比诸葛亮从西县迁往汉中的一千多家人口,整整多了四倍。 怪不得曹丕高兴得合不拢嘴呢,白捡了这么多人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孟达最后是什么下场?为何会死于司马懿之手?“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趣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兵败麦城,被东吴孙权擒获杀害,刘备憎恨刘封和孟达不发兵援助关羽,导致关羽败亡,于是,孟达恐惧,随即率领部下及其家属投降了曹魏。 孟达投降曹魏,受到曹丕厚待,孟达靠着曹丕这棵大树,非常神气,混得风生水起,然而,好日子没过几年,曹丕死了,孟达也失去了靠山,在曹魏混不下去了。 因为,很多人看到孟达被曹丕厚待,眼红不已,曹丕一死,换了曹叡,一朝天子一朝臣,孟达就玩不转了,孟达害怕被人陷害,于是,又有了投降蜀汉的念头。 诸葛亮得知孟达想回来,大喜过望,立即派人暗中拉拢孟达,让孟达过来,一起讨伐曹魏,将来统一中原之后,那孟达将会是大功臣,自然高官厚禄,飞黄腾达,不亚于在曹魏的地位。 孟达见诸葛亮发话了,自然觉得肯定靠得住,因为,诸葛亮在蜀汉也是当家人,蜀汉皇帝还得喊他一声相父,自然一言九鼎。 孟达准备起兵,配合诸葛亮攻打曹魏,来个釜底抽薪,而曹魏司马懿得知孟达要造反的消息,来不及报告魏国皇帝曹叡,立即率军,长途奔袭,千里袭敌,大军突然出现在孟达城下。 在这之前,诸葛亮也猜测孟达这么玩,会粗心大意,写信叫孟达防备,但是,孟达得意忘形,根本不在乎,他算准了司马懿报告魏国皇帝,往返要一个月,那时,他孟达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谁也奈何不了他。 孟达正高兴之际,没想到司马懿大军突然杀到,孟达大惊,傻眼了,他做梦也没想到,司马懿会先斩后奏。 本来孟达在新城,也是一方大员,按理来说,可以抵挡一阵子,司马懿想拿下孟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孟达千算万算,没有算到,他的外甥邓贤会出卖他。 孟达这个老狐狸,在刘璋手下时,投降了刘备,后来又从刘备那里投降了曹魏,等到现在,又从曹魏想投降诸葛亮,他先后背叛主公,这回,轮到别人背叛他了。 孟达的外甥邓贤和孟达的手下将领李辅,两个人打开了新城的城门,投降了司马懿,司马懿大军进城,孟达惨败,被司马懿斩杀。 就这样,孟达坚守了半个月,彻底完蛋了。 孟达一辈子叛主投敌,没想到,最后也被自己人出卖了,也感受到了一回被背叛的滋味,还因此丢掉了小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时期最遗憾的莫过于关羽兵败荆州,最后被东吴将领擒杀。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关羽起兵北伐,自江陵出兵攻襄阳、樊城。 在围攻襄、樊期间,也就是当年的七月末到十月末这段时间里,关羽曾多次要求在东三郡(西城、上庸、房陵)镇守的刘封、孟达出兵相助。 但关羽的要求被刘封、孟达拒绝,《三国志·刘封传》中记载: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十一月,孙权出兵偷袭荆州,短短二个多月时间里,关羽所部一溃千里,最后兵败被杀。 而刘封、孟达因没有出兵帮助关羽攻打襄、樊,间接导致关羽兵败垂成,让刘备惦记上了两人。 孟达因此畏惧,投降了曹魏,配合曹军攻打刘封,刘封在丢失东三郡后,逃回成都,被刘备所杀,其罪名之一即不援关羽。 刘封、孟达当时为何不去帮助关羽攻打襄、樊?决定不去相助关羽的主导者是谁? “山郡初附,未可动摇”当然是一个原因,从历史记载看,刘封大概是当年的五月之后,曹操从汉中退兵后,从汉中出发到东三郡。 等到刘封赶到东三郡之后,才联合孟达逼降申耽、申仪兄弟二人,至关羽出兵北伐时,刘封、孟达占领东三郡的时间,恐怕还不到一个月。 即使等到关羽从襄、樊后撤时,东三郡归附刘封、孟达的时间也才三个多月,因此,“山郡初附,未可动摇”是一个不错的理由。 刘封从汉中到东三郡,是属于发配性质,刘备是想让他远离刘禅,因此,不会给他多少兵。 且刘封在去东三郡之前,官职不过是个副军中郎将(拿下东三郡后,才升任副军将军),按照规格,也带不了多少兵。 史书也没有记载刘封带了多少兵到东三郡,只能推测。 孟达麾下有四千到五千部曲,他投降曹魏时,就是带了四千多户部曲投降的:“达率部曲四千馀家来降”。从中,孟达能抽出五千士兵。 在刘封去东三郡之前,孟达是独自攻略东三郡,还打下了房陵,没有至少五千人,刘备不会让他独自出兵。 刘备派刘封去东三郡,其中一个任务就是“统达军”,如果能收服孟达,包括东三郡的其余豪强,这些兵就是刘封将来在东三郡的班底了。 从震慑孟达的需求,刘备驱逐刘封于外的打算,以及刘封原本的官职等各方面因素综合推断,刘封带到东三郡的士兵数量,最多也就跟孟达持平,不会超过五千人。 因此,在当时的东三郡,刘封跟孟达的手头上都有大概五千军队,然后是新归降的申耽、申仪麾下的军队。 至于申耽、申仪麾下军队的数量,对于出兵相助关羽来说,并不重要,因为人家刚投降,刘备都在加官加爵的拉拢人家,不好让他们马上就去拼命,初至的刘封也未必就能指挥得动。 如果要去援助关羽,就只能是刘封和孟达麾下的军队出动,还要留一部分在东三郡看着申耽、申仪,最多只能出动一半人,这还需要刘封、孟达都愿意出兵。 刘封肯定是愿意出兵的,首先,刘备让他到东三郡,除了发配出外的想法,也有让他从东三郡支援荆州关羽的意图,这是他担负的部分职责。 但孟达恐怕就不怎么愿意了,孟达如果不愿意出兵,刘封只有带着自己麾下的兵去给关羽助战,还要留下一部分在东三郡盯着孟达、申耽、申仪,那根本就去不了多少人,如此一来,还不如不去。 那么,孟达为何会拖刘封的后腿?这要从刘备对孟达的态度说起。 孟达是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入蜀时,跟着法正(孟达和他是同乡)一起投奔过来的,至刘备让他起兵攻打东三郡时,已经在刘备帐下待了八年时间。 这八年中,前四年,他一直屯驻在江陵,也就是在关羽眼皮子底下,除自领部曲外,没有多少实权。 后四年,是刘备拿下益州后,让他做了宜都太守,算是管辖了一个郡。这对于心高气傲的孟达来说,是很难忍受的。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安排孟达攻略东三郡,是孟达在被忽视了八年后,试图通过战功让刘备重视,乃至升官加爵的一个重要机会。 但刘备先是派出刘封来指挥孟达,剥夺了孟达在东三郡的主导权。 又在申耽、申仪归降后,加申耽为征北将军兼上庸太守(还有个员乡侯的爵位),升申仪为建信将军兼西城太守,刘封在东三郡到手后,也升任了副军将军。 独独早前刘封未到来前,独自攻略东三郡,刘封到来后,又积极配合逼降申耽、申仪的孟达,毫无封赏。 并且,在孟达离开宜都后,他的宜都太守的位置也没有了,换成了一个叫樊友的官员(《资治通鉴》中记载,当年十一月,刘备委任的宜都太守樊友在东吴军队打来时跑了)。 这相当于,孟达在刘备麾下苦熬了八年,又立下了夺占东三郡的战功后,什么官职都没了,还从独镇宜都的小豪强,变成了必须看刘封脸色的副手。 刘封也就罢了,刘备称王后,他好歹也算是王子之一,可降将都能升官升爵,刘备却对孟达毫无表示,这能忍? 或许,刘备是暂时忘记了,孟达跟了刘备八年时间,好歹还是法正的同乡,法正当时还没死,看在法正的面子上,刘备也不会亏待孟达,只能理解为忘记了。 当然,也有可能,刘备对孟达不怎么感冒,以他看人的眼光,觉得其不能大用,刻意在压制孟达,让刘封从汉中赶到东三郡成为主帅,摘孟达的桃子,就是证明。 而且,法正跟孟达同乡,又是同时投靠的刘备,以刘备对法正的重视,法正在长达八年时间里,都没有向刘备建议重用孟达,也可看出一些端倪。 不管是忘记了封赏孟达,还是刻意压制,都必然导致孟达的不满,从他的生平看,能先后降蜀、降魏,再降蜀,足以证明孟达不是个安分的人。 立下了不小的功劳,没有得到封赏的孟达,还能听从关羽的命令,继续去给关羽,乃至刘备卖命?打仗消耗的,可都是他自己的部曲。 所以,孟达是绝对不会出兵去襄、樊当炮灰的,他不但自己不愿意去,还会说服刘封不去,即使刘封愿意去,但孟达死活不出兵,刘封仅凭借自己手头的兵力,去了又有什么用? 于是,才有了用“山郡初附,未可动摇”的理由忽悠关羽的说法。 总结:关羽攻襄、樊,刘封、孟达拒绝出兵相助,想多花点时间稳固东三郡这个新占据的地盘是其中一方面原因。 但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孟达不肯出兵相助,他在东三郡划归刘备辖下后,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由此导致了不满情绪,失去了继续为刘备卖命的心气。 当时,刘封初至东三郡,也来不及收服孟达麾下的部曲,自身直辖的兵力不足,孟达反对的话,刘封也没有办法。 所以,东三郡在关羽北伐之役中,没有出兵配合,其主导者是孟达,而不是刘封。刘封仅仅是暂时性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三国名将孟达是怎样斩杀徐晃的?历史上的孟达结局是怎样的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虽然孟达也是西蜀名将,但以孟达那点武艺,斩杀几与猛将许褚齐名挫败威震华夏的关羽的大将徐公明,是根本不可能的。两个人无论是阵战,还是单挑,都没有什么可比性。孟达必败无疑! 但徐晃就是那么寸,风闻孟达谋反,跟随司马懿作为先锋风风火火赶到上庸。没想到收不住马,一脑袋扎到城下。高叫一声曰:反贼孟达,早早受降!“达大怒,急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魏将救去。城上乱箭射下,魏兵方退。但就这么一箭,确是射破了脑袋,惯入颅脑之中。一代名将徐晃居然这么窝窝囊囊的死了,连换个马革裹尸的名分都没有! 当然,在三国演义中,徐晃就是这么一个结局。死时享年59岁! 正史中,徐晃并非死于战事,而是生病而死,具体生了什么病,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所以也难枉度。而且徐晃死于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228年。所以断不可能因228年之后发生的事情死于孟达之手。徐晃打了樊城之战之后,于后的战绩就是和夏侯尚一起击败了刘封,但是在攻打上庸时遭遇了失败。此后徐晃就再也没经战事。〈因为数年间,三国相对稳定,都没有犯边之事,诸葛亮正忙于南征。〉直到生病并与227年病亡! 曹魏五子良将之一,有击败关羽的高光时刻,也有面对赵云不敢一战的狼狈情形。英雄末路,终也难逃黄泉路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三国时期,此人是如何一战斩杀曹魏名将徐晃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正史中徐晃是得到了善终的,所以谈孟达杀徐晃这件事,我们仅以三国演义为讨论基础。在演义中,徐晃的表现其实是非常机智的,孟达能杀掉徐晃真的是非常令人意外。 当时孟达已经投降了曹魏,但是在诸葛亮的引诱下,孟达又想再次叛逃,回归蜀汉的怀抱。结果孟达的这个想法被他的心腹李辅和外甥邓贤给告发了,司马懿得知此事后,当即点齐兵马,前往捉拿孟达。当时司马懿其实没有下令让徐晃前去,结果徐晃主动请缨,率军赶到了新城,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额,不治而亡。 演义原文:徐晃坐下马收拾不住,直来到壕边,高叫曰:“反贼孟达,早早受降!”达大怒,急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魏将救去。却说徐晃被孟达射中头额,众军救到寨中,取了箭头,令医调治;当晚而死,时年五十九岁。 这便是演义中孟达斩杀徐晃之事。事实上即便是在演义中,孟达也只是射中了徐晃,谈不上斩杀徐晃。而且关于徐晃之死,其实有很多不解之处! 通观三国演义,我们能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徐晃此人,和张郃很像,两人都死极其擅长保命的选手,很少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所以我们能看到其他武将大多凋零了,就他俩活得好好的,还都混成了五子良将。 白马之战时,徐晃二十回合被颜良给击败,震惊了曹营众将,连带很多观众都被这份战绩给吓到了。当年徐晃可是五十回合与许褚打平的,能二十回合击败徐晃,那岂不是说颜良的战力远超许褚,甚至可以达到吕布的地步了?那最后他又怎么被关羽给轻松斩杀了呢?这里面猫腻很多,其中一种看法就是徐晃放水了!徐晃和颜良打了一阵后,发现颜良战力确实高,打不赢,干脆直接放水,不打了,反正面子上过得去就行了。这其实倒是挺符合徐晃在演义中的表现。之后打文丑时,徐晃也是典型的见事不对,马上开溜。 汉中之战时,面对赵云,徐晃和张郃都不敢上,要不是曹操在后面督战,他俩根本就不会去追击赵云。可见这俩人深通战场保命精髓,能打就打,没把握就不打。到了襄樊之战,徐晃的表现更是机智,见关羽这个老大哥手臂受伤,主动挑衅,欺负老大哥使不上力,咋不见他在关羽状态好的时候挑战呢? 说白了,演义中的徐晃,其实是一个非常机智的猛将,他一般不会将自己置于险境之中,非常擅长保存实力。那么这一次他又为何直接冲向了孟达的城边呢?这不是找死吗?这和徐晃之前的表现完全不同啊? 演义中说是因为徐晃坐下战马收拾不住,其实这个理由是比较扯的。徐晃可是百战名将了,会因为控制不住战马冲到敌人面前? 也有人说是因为徐晃贪功冒进?这其实也是说不通的,徐晃这个人,贪功是有的,冒进的话就很扯了,他这么擅长保命,怎么会冒进,将自己置于险境? 本文倒是认为,这个情节完全是罗贯中先生瞎编,就是故意把徐晃给写死的。至于为何要这么干,也算是为关羽报仇吧,毕竟徐晃在襄樊之战时,欺负人家关羽手臂无力。 历史上的孟达最终结局如何? 孟达这个人,算不上是多么有名的名将,根据他的表现来看,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是一颗墙头草,不过仔细分析孟达的行为,其实可以发现,孟达这一生,还是比较悲哀的。他所做的一切也仅仅是为了自保,只不过在那种历史大势下,孟达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孟达和法正其实是同乡人,两人一同依附刘璋,也一同被刘璋派往刘备处,一同投靠刘备,算是一对朋友。只不过两人的待遇却完全不同,本来在刘璋处,两人都不受重用,于是都打算投靠刘备,博一个前程,结果法正受到了重用,跟随刘备一起进攻西川,但是孟达还是老样子,没有受到重用,留在了江陵。 平定西川后,孟达封为宜都太守,接替了原来张飞防务。只不过相比于其他人,孟达似乎不怎么受到重用待见。他是比较早投靠刘备的人,但是并没有受到重用。直到汉中之战,他才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汉中之战后,刘备命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之后又继续北上进攻上庸。上庸三郡,其实是地方大,人口少,兵力并不多,孟达完全能够拿下,但是刘备却担心孟达并不能完成任务,命其养子刘封也参与其中。正常人都明白这是啥意思了,刘封前来不就是要夺孟达的功劳,监视孟达吗?这让孟达颇为不满,不过更让他不满的是,刘备对于此战的封赏。 攻下上庸后,刘备保留了原上庸太守的官位,并加拜其为征北将军,这个官位可不低,仅仅比前后左右将军低半级。而刘封也被升为副军将军,主管整个东三郡战区。然而当所有人都得到了封赏,就算是原上庸投降的人都得到了很大的封赏,孟达却没啥大的封赏,而且由于他出兵来到上庸,他之前的宜都太守位置也没了。这叫什么事?合着孟达忙活了半天,全是给别人做了嫁衣!估计此时孟达想死的心都有了。 于是后面关羽命孟达出兵支援,攻打樊城,孟达拒绝,我们就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了。因为孟达怕他一旦出兵,又和攻打上庸一样,吃力不讨好,给别人做嫁衣,所以不愿意出兵。结果没想到,关羽会败得那么惨,直接连带着丢掉了整个荆州!这一下孟达被吓到了,之前刘备就不咋待见自己,现在荆州全丢了,那他孟达岂不是要背锅了?于是,孟达心一横,投降了曹魏。 在曹魏这边,曹丕非常看重孟达,给了孟达很高的官职。 《三国志》:又王近出,乘小辇,执大手,抚其背戏之曰:“卿得无为刘备刺客邪?”遂与同载。又加拜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 孟达跳槽到曹魏这边,算是得到了他应有的待遇,没有被区别对待。不过随着曹丕的英年早逝,孟达的处境又变得不好了。当时朝廷重臣都不怎么看好孟达,而孟达也自知自己的处境,心里十分慌乱,等待着他的结局最好的就是交出兵权,去洛阳养老。不过孟达不甘心,他想要保留自己的权位,于是他又和诸葛亮搭上信了,准备重投蜀汉,结果事情败露,被司马懿突袭捉获,最终身死。 《三国志》 :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 其实孟达这人,怎么说呢?这就完全是一个没有背景之人的真实写照!在蜀汉,他算是迎接刘备入蜀的元老,可是由于没有背景,遭到嫌弃,不仅前途无望,而且立下的功劳都被别人给篡夺了,而孟达本人呢,也吃不了亏,十分不甘心,因此拒绝出兵支援关羽,最终酿成大祸。后来,他怕被甩锅又转投曹魏,在曹魏这里,他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待遇,不过随着曹丕、桓阶、夏侯尚等人的离世,孟达再次成为无依无靠之人,等待着他的只能是被剥夺兵权,回家养老一条路。不过孟达这人,偏偏又是渴望建功立业、贪念权位之人,于是他又打起了回归蜀汉的想法,最终因能力不如司马懿,被击败身死。可以说,孟达这一生就是个悲剧。 其实换作其他人,站在孟达的这个位置也没有办法做得更好,只要你想要权位,不想坐以待毙,你就会选择和孟达一样的路。只有那种愿意“吃得亏,打得堆”的人,放弃抗争,不计较得失,最终才有活路。不过一旦放弃抗争,命运不在自己手中,那估计在孟达还没有投降曹魏时,他就背下了荆州丢失的黑锅了,一样是没有好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不请自来!关于三国时期孟达,反复无常的小人“孟达”为何死在司马懿手里。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孟达背叛蜀汉之后,降于曹魏政权后。其实,司马懿一直不相信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但是,由于曹丕执政时期,孟达得于曹丕的宠信,而一再相安无事。曹丕死后,孟达没有了靠山,等于彻底孤立寡与,甚是抑塞。 公元226年初夏,曹丕崩逝。司马懿临朝辅政,平日里和孟达关系较好的夏侯尚、桓阶等人的也先后离世,孟达知道司马懿不喜欢自己,自己在朝中无人照应,度日如年,忐忑不安。蜀汉的诸葛亮在探听到这个情报后,仔细分析了一番。就想通过孟达\”兵不血刃\”就夺回上庸、房陵、西城三镇,因为此处是“蜀汉伐魏”的战略重地。于是,就差人秘密策反孟达投诚蜀汉的工作,而此时,通过数次沟通,孟达接受了诸葛亮的条件也决意反魏。 此时,司马懿的党羽\”申仪\”通过安插在上庸的内应得知了孟达的计划,(同时:诸葛亮又故意将孟达将投诚蜀汉的情报辗转泄露了出去)\”申仪在第一时间就给司马懿发了封电报。 司马懿获悉密报后,由于上庸的地理位置关系非常重大。他深知上庸的重要性,上庸自古地势险要,攻难守易,历来是兵家争夺的焦点。所以,司马懿一边差人前往都城洛阳奏报孟达倒戈事件,一边连夜调兵遣将。大军兵分八路日夜兼程、长途奔袭曹魏新城“上庸”。 仅仅一周,司马仲达的雄壮之师就以开赴到新城“上庸”百里开外,集结待命,等待着后续大部队的到来。第八天晨曦,司马懿的天降神兵就兵临城下了。 司马懿于城下\”躬行践履\”指挥八路军士攻城,攻守双方鏖战半月余。第十六日,司马懿在城内奸细的策应下攻克新城,而孟达在\”城克\”之后死于乱军之中。 孟达一是死于无知,二是死于自大,三是死于轻敌,四是死于背叛,五是死于人品。 青海循化孟达天池怎么样? 孟达天池是青海省境内最为秀丽的高山湖泊,它犹如一颗晶莹美丽的明珠,镶嵌在万山绿水丛中。湖水清澈如镜,水质甘美,湖光山色,雾霭轻腾,苍松翠柏,鸟翔雨跃,风光迷人。尤其是夏秋季节,百花吐艳,轻舟竞流,游人不绝,是省内主要的游览胜地之一。周围的自然环境幽美,格局别致,给人以奇特、神秘的感觉,常使人深思,引人遐想。 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池的神话传说。传说天池是西王母梳妆台上的银镜,又说是西王母的沐浴池,天池缭绕的云雾是西王母的霓裳羽衣,看这天池的云雾不像庐山那样娇羞缠绵,而是西北高原特有的粗犷与明快。波状的低云无异常之地,站在岸边望去,只见滚滚云波翻腾滚动,犹如大海波涛汹涌,时沉时浮,好似远洋战舰在击浪前进,还有馒头样的白云顺山滚动,酷似那万头攒动的羔羊在山间游戏,又有那片片浮云薄雾随风飘荡,掠过湖面,绕过山岭,使人有置身瑶池仙境之感。 长期以来,美丽的孟达天池,各民族都有神奇的称谓。撒拉族称之为“阿格西高里”,保安族称为“毛日措里”、汉族中称“天池”;土族叫“神仙淖”(意即神仙池);藏族称“拉朗措”、“东日玉措湖”,意为“螺山碧湖”。 在撒拉族中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很古的时候,清水一带有一个大而美丽的水池,因遭财主莽斯亵渎神圣明洁的池水,池水被触怒,飞砂走石,烟尘滚滚,将财主吞没,天池也无影无踪,留下干涸的沙滩。 于是人们到处寻找,来到苍松翠柏、峰峦奇秀的孟达山,找到了一潭池水,人们叫“天池”、“神池”。 它犹如一颗晶莹美丽的明珠,镶嵌在万山绿水丛中。湖水清澈如镜,水质甘美,湖光山色,雾霭轻腾,苍松翠柏,鸟翔雨跃,风光迷人。尤其是夏秋季节,百花吐艳,轻舟竞流,游人不绝,是省内主要的游览胜地之一。周围的自然环境幽美,格局别致,给人以奇特、神秘的感觉,常使人深思,引人遐想。 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池的神话传说。传说天池是西王母梳妆台上的银镜,又说是西王母的沐浴池,天池缭绕的云雾是西王母的霓裳羽衣,看这天池的云雾不像庐山那样娇羞缠绵,而是西北高原特有的粗犷与明快。波状的低云无异常之地,站在岸边望去,只见滚滚云波翻腾滚动,犹如大海波涛汹涌,时沉时浮,好似远洋战舰在击浪前进,还有馒头样的白云顺山滚动,酷似那万头攒动的羔羊在山间游戏,又有那片片浮云薄雾随风飘荡,掠过湖面,绕过山岭,使人有置身瑶池仙境之感。 长期以来,美丽的孟达天池,各民族都有神奇的称谓。撒拉族称之为“阿格西高里”,保安族称为“毛日措里”、汉族中称“天池”;土族叫“神仙淖”(意即神仙池);藏族称“拉朗措”、“东日玉措湖”,意为“螺山碧湖”。 在撒拉族中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很古的时候,清水一带有一个大而美丽的水池,因遭财主莽斯亵渎神圣明洁的池水,池水被触怒,飞砂走石,烟尘滚滚,将财主吞没,天池也无影无踪,留下干涸的沙滩。 于是人们到处寻找,来到苍松翠柏、峰峦奇秀的孟达山,找到了一潭池水,人们叫“天池”、“神池”。 建议还是别去了!去看看青海湖就可以了;
关羽北伐(襄樊之战)中孟达,一直占据着有利位置的刘封、孟达。可以说是相距”襄樊之战”主战场路途较近的辖区,倘若刘封或孟达能搁置个人争议,放眼大局来考虑,或许历史可以改写。因为,孟达若挥师增援,会让围堵关羽的曹魏大军的形势呈现首尾相衞的局面。 但不知为何,刘封与孟达方面或许是因为内耗,或许是因为自保等种种不知的原因,未伸出援助之手增援关羽。由于”刘封、孟达”两人未兴兵增援,关羽北伐败局已定。同时,二人的私心也将一代名将”关羽”推向了死亡末路。 关羽死后,孟达为此觉得局势有些不妙,上司一旦追究起责任,作为主要领导的他一定是负有渎职罪。而”刘封”势必会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将所有的不利因素统统推卸给他。而平日里由于备受”刘封”的压制与陵暴。所以,孟达思来想去,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连夜反水。 而此时曹操已死,新的继承人,曹丕对于孟达的弃暗投明给与了高度的赞赏。孟达的送来的贺礼,让曹丕甚是高兴。曹丕在刚刚”代汉称帝”之际就摊上了这种好事,无论是在政治层面,还是在军事上来说都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于是,曹丕对孟达格外照顾,又是赐金赏银又是封侯拜将。 人走夜路,第一次会胆颤心惊。但是,第二次在走,就是轻车熟路了。所以说,孟达的这一次反水,貌似理由也很充分。想当初,是刘备的疑心作怪,所以在人事安排上出现了这么一个错误。说来说去还是由于刘备的不信任,才会安排刘封”驾驭”在孟达之上。 虽说,关羽的死直接助推了孟达”反蜀降曹”的速度。 但是,站在当下的角度回顾历史来看,若是,孟达当时不离开蜀汉阵营的话,他的下场也会很惨,即使不死也会被架空权利或贬为庶人。因为感情色彩很浓的”刘皇叔”极有可能为了袒护刘封而开罪孟达。还有诸葛孔明“于公于私”也不会让孟达活得太久。所以,孟达为了自保而选择反叛也是属于一种本能的反应。 孟达归顺不久,曹丕命他为主力与徐晃、夏侯尚各自统领大军袭击刘封。双方征战数日,刘封不敌,最后败于孟达。上庸、房陵、西城三镇;母嫁子随,从此姓曹。曹丕随即将三镇管理合并为一,设立曹魏新城,并任命孟达出任第一届执政长官。接下来,孟达先后又和曹魏权臣桓阶、夏侯尚等人搭建了良好的人脉网。 所以他在降于曹魏阵营后的这段日子里还是比较惬意、比较舒坦的。回顾前半生来看,此时的孟达或许是达到了璀璨夺目的仕途高峰。 公元226年初夏,随着曹丕崩逝。司马懿临朝辅政,几位和孟达平日关系较好的夏侯尚、桓阶等人的也先后离世等因素,让孟达度日如年,忐忑不安。虽说;曹丕生前比较看好孟达,但司马懿一直坚信孟达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由于;孟达都得于曹丕的宠信,而一再相安无事。曹丕死后,孟达没有了靠山,等于彻底孤立寡与,甚是抑塞。 诸葛亮得到这一情报后,抓住有利时机,开始差人秘密鼓动孟达投诚蜀汉的策反工作,而此时,孟达也萌生此意。自然,诸葛亮”诱降”孟达;一是处于私心,二是他想通过孟达”兵不血刃”就夺回上庸、房陵、西城三镇,因为此处是“蜀汉伐魏”的战略重地。 由于双方人员与书信来往过于频繁,以至于,让司马懿的党羽”申仪”嗅觉到了这种反常的政治气味,(同时:诸葛亮为助推孟达投诚的速度,将情报故意透露给了孟达的政敌)”申仪”得知后,差人以日行千里的速度呈报于司马懿。 司马懿获悉密报后,二话不说,随即调兵遣将、日夜兼程奔袭新城。 就这样,孟达在获悉遭人检举之后,反魏立场更加坚定。随后攥写书信,差人前往蜀地向诸葛亮陈述新城的局势。同期,对当前的情况做出了剖释,他自认为,假使”司马懿”兴师城下,必须事先得到魏都方面的批准。 再说”司马仲达”此时尚在宛城(南阳),就是统兵来袭,少说也要十天半个月。在这期间孟达有充足的时间加固城防,积极备战。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仅仅一周,司马仲达的雄壮之师已到新城百里开外,集结待命,等待着后续大部队的到来。第八天晨曦,司马懿的天降神兵就兵临城下了。 司马懿于城下”躬行践履”指挥八路军士攻城,攻守双方鏖战半月余。第十六日,司马懿在城内奸细的策应下攻克新城,而孟达在”城克”之后死于乱军之中。 孟达一生三进三出,没有大放异彩却背负着千古骂名。孟达的将帅之贤、卿相之才、乐毅之量,在其活着的时候,并没有释放出来,就由于人品问题而慢慢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
孟达原本是刘璋的属下。公元211年刘璋派法正跟孟达带着四千人马去荆州迎刘备入蜀。孟达跟四千人马留在江陵。公元214年刘备得到蜀地孟达,任命孟达为宜都郡太守(从南郡划分)。公元219年五月刘备得到汉中西部,下令让孟达率军攻打汉中东部。孟达攻下房陵县后,进军上庸县时刘备怕他兵力不够,派刘封率军顺汉水东下到上庸跟他会合,以刘封为统帅。不久后完全占据汉中东部西城、上庸、房陵、锡四郡。 公元219年八月关羽围攻襄樊,因兵力不够请求孟达、刘封发兵相助。两人以才拿下四县不久,不能轻易调动部队。三国志: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后来关羽身死,刘备对他们有怨恨之心。刘封和孟达又不和,刘封曾把孟达的仪乐队抢了。孟达既害怕刘备因关羽之死问罪于他,又气刘封欺凌于他。公元220年七月孟达决定投降魏国。三国志: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魏国派徐晃等人协助孟达攻打刘封,汉中东部四县从此归属魏国。别看是四个县,人口是蜀汉剩下汉中西部的三倍。 孟达投降魏国后的待遇远比在蜀汉时要好的多。深得曹丕的赏识,又跟魏国重臣夏侯尚、桓阶等交好。魏略:(孟)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但是自从曹丕、夏侯尚、桓阶等人去世,孟达的日子就没有以前那么好过了。魏略:及文帝崩,时桓、尚皆卒,达自以羁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 公元225年魏国降人李鸿拜见诸葛亮。李鸿对诸葛亮讲:“路过孟达那儿时,正遇王冲从南边来,说过去孟达去留之事,明公您对他切齿痛恨,打算诛杀孟达的妻子儿女,幸亏先主不听这种意见。孟达说:‘诸葛亮了解其中的前后本末,最终不会那么做。’根本不信王冲的话,他相信和敬仰您,无以复加。”(王冲是李严部下,投降魏国)诸葛亮立即对蒋琬、费诗讲:“回到成都应当与孟达写封信让他知道这些情况。”费诗立即反对讲:“孟达这个家伙,过去待奉刘璋就不忠,后来又背叛先主,反复无常的小人,怎么值得给他写信呢?”诸葛亮默然不语。诸葛亮是知道孟达为人,但目的是诱为外援。三国志:亮欲诱达以为外援。诸葛亮后来亲自写了一封信给孟达,信中内容主要是为当年孟达叛蜀汉脱罪。诸葛亮跟孟达互通书信数次。 公元228年正月孟达准备起事。魏兴太守申仪跟孟达不和,数次上书讲孟达通蜀汉。申仪向魏明帝告密,但并未相信申仪之言。司马懿得知派人去察看,又劝孟达入朝。孟达恐惧而反。魏略:达惊惧,遂反。在此之前孟达给诸葛亮信中讲:宛城到洛阳八百里,到新城一千二百里。司马懿知道我起事,应上表魏主,往返时间一个月。这样我的城池已经加固好,粮草也充足。司马懿肯定不会来,他们将领来我根本不怕。结果司马懿并未上表魏主就立马率军征讨,八天行军一千二百里。孟达把司马懿来征讨的情况告知诸葛亮。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没有去救援,而晋书的记载蜀汉和东吴都有去救援。我觉得两种说法可以统一。就是诸葛亮得知司马懿率军征讨孟达时,诸葛亮派了军队去,但目的是为了有没有可趁之机,至于孟达,诸葛亮是救的了就救,救不了就算了。三国志: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晋书: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从晋书的记载来看诸葛亮是派了援军,但受到魏军的阻拦。而魏略的记载是申仪率军挡住了诸葛亮派去的援军,加上孟达又败的太快了。魏略:及达反,仪绝蜀道,使救不到。十六天后孟达的部下开城投降,孟达被斩杀。 我认为诸葛亮并非刻意害死孟达,相反的是诸葛亮希望孟达活着。因为诸葛亮的目的是利用孟达起事而达到从中取利的打算。公元227年诸葛亮就已经向刘禅上了出师表,准备北伐。蜀汉大军已经进驻汉中。我想诸葛亮的计划是孟达在新城起事,吸引了魏国的关注。这样他在趁机北伐出祁山。孟达在西城坚持的时间越久,对诸葛亮的北伐大业就更有利。所以说诸葛亮更希望孟达活着,至于其反复和是不是真心已经不重要了。孟达一旦起事,魏国也不能容他。孟达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本来汉中东部是易守难攻,孟达过于自大害死了自己。至于诸葛亮泄露孟达起事一事,那是小说之言,保密才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