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庄子
无为而治是老子还是庄子?思想最早出现在哪里?

无为而治是老子还是庄子?思想最早出现在哪里?

  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重要理念,它最早出现在《道德经》中。但是,关于无为而治的起源和来源,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无为而治是老子还是庄子的思想。  首先,无为而治的思想最早出现在《道德经》中,它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政府应该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尊严,让人民自由地生活和发展。同时,政府也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种思想强调了自然和谐、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次,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出现在庄子的思想中。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即政府应该以无为之态治理国家,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他认为政府应该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尊严,注重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思想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虽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最早出现在《道德经》中,但是后来庄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也对无为而治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人认为无为而治既是老子的思想,也是庄子的思想。  综上所述,无为而治的思想最早出现在《道德经》中,它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此外,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出现在庄子的思想中,它们都强调了政府应该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尊严,注重公平和正义,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6-21
逍遥游的主题思想,庄子的《逍遥游》有什么意义?

逍遥游的主题思想,庄子的《逍遥游》有什么意义?

庄周在《逍遥游》 一文中, 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世人难以想象的神奇画面逍遥游的主题思想: 北方深海之中, 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 长的巨鲲,这条巨大的鱼又变为一只大鹏, 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 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 然后盘旋宛转, 直冲云天, 到达九万里高空, 历时六月,方才止息。 这样一番描写, 令人惊呼, 让有心人试图进一步去理解高远的哲学境界。 读者在费力劳神的读完这篇世人誉之为“异观” 的奇篇之后, 就会疑惑了: 大鹏鸟要到南冥尚且有待“六月息” ,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的宋荣子尚且犹有未树, 连能在空中飞走的列子也要凭借风力, 也就是说, 他们都没有达到绝对自由, 即有待。 只有至人、 神人、 圣人才能达到无待的境界, 那我们这些食五谷杂粮的凡夫俗子血肉之躯就更不要奢望能做到无待了。 再说, 自然之变、 死生之命也不会因谁打破, 更何况, 人即便修成“至人” 的正果, 也必然要遭遇到死生、 存亡、 贫富、 穷达, 贤与不肖、 毁誉、 饥渴、 寒暑这些现实矛盾, 庄周当然不会主观到以为只要闭上眼睛不去看世界, 一切矛盾就会烟消云散了。 这种观念落实到现实社会中, 就是要消除自我意识, 无所作为, 无所追求, 唯其如此,才能达到悠闲自得的逍遥游境界。 这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那么, 学习这篇“异观” 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本文有两待――即有待和无待。 所谓“有待” , 就是有所依赖、有所对待, 是指人的某种愿望、 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 客观条件的限制; 所谓“无待” , 即无所依赖、 无所对待, 是指人的思想、 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 其实, 庄子的人生境界, 统而言之, 即逍遥无待。 而逍遥无待,不是指肉体不受物理的、 化学的条件限制游天游地, 而是说精神上打破了种种束缚, 不再受“成心” 的限制。 也就是帮助我们缓解精神压力。 诚然, 逍遥无待在精神上自由了, 可是精神自由与我们的现实追求却发生了矛盾, 而且它也不能改变客观现实。 我们从涕泪横流哇哇大哭中来到这个世界, 就无所选择的被生养者寄托了种种他们自己的美好希望, 我们被他们辛苦抚育养大成人,暂且不说完成他们自己未就的愿望, 我们最起码要让他们、 让自己生活的衣食无忧、 平安幸福吧? 而且, 我们还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 竞争激烈的纷繁社会, 要实现这些愿望, 我们须头顶压力, 一路跋涉拼杀, 那是何等的艰辛呀! 我们的心灵能背负此等重任吗? 试看, 当今社会出现的新病种――抑郁症, 患病率之高令人乍舌, 导致的自杀现象遍及各个年龄段各个行业, 而且其发生的频率之高也让人们不得不深思――心生了病, 比身体生了病更可怕。 现代人面临着生活、 工作的种种压力, 面临着面子、 里子的双向夹击, 面临着精神、 物质的难以统一, 痛苦不堪, 无以自拔。 还有, 人沉溺于小我之见, 沉溺于主观的是非之中, 不能豁达、宽容地对待别人, 往往被自己所不能把握的东西搞得心烦意乱, 欲罢不能。 这时, 我们就需要精神上的疗治。 所谓精神自由, 也不象人们所批判的那样, 纯然是在“虚幻” 中寻求解脱。 首先, 这是心理治疗的清凉剂, 解毒散, 人生的喜怒哀乐,固然和个人的遭际有关, 但人的主观成心的确是人自苦其苦、 自寻烦恼的意识根源。 天有寒暑, 人把握了四季变化规律, 不以寒为恶, 暑为善, 春耕夏耘, 秋收冬藏, 这就叫“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的无己, 就是于人间世中去掉形骸的自己, 让真我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 上升到与万物相通的根源。 这也就是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 使心不随物牵引, 不逐物漂流, 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 庄子轻视功名利禄, 这种人生态度, 即使在今天也是十分可取的。 它与其说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 不如说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它如一股涓涓清泉注入我们的心田, 净化我们的灵魂, 帮助我们缓解因现实的种种不济而产生的烦躁困惑甚至绝望, 领引我们走出精神的泥潭,步入灵魂的坦途, 这样, 即使不能给我们解决现实的问题, 但是, 他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能让我们懂得――生活, 不是纯物质, 不是名利,最起码这些不是全部, 因为还有庄周, 他就像那涓涓清泉, 清澈、 透明、 舒缓。 假如前路荆棘丛生, 虎狼当道, 何不绕道而行, 或干脆暂停小憩,喝杯清茶, 吹会儿小风, 困惑在这小憩后或许显得不那么严重, 也或许在这暂停小憩中就得以解决了。 所以,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 我们在拼生存拼价值拼品位时, 要学会放下, 不必赴汤蹈火、 视死如归, 搞得自己伤痕累累、 粉身碎骨。 当然, 生命的意义在于工作, 在于奉献, 在于成就, 但实现这些人生理想的前提是有健康的体魄和灵魂, 这些应该是学习《逍遥游》的现实意义了。 至于有人把庄周无名、 无功、 无己的绝对自由理解为世事皆空无需追求理想, 把生命处理成行尸走肉, 那只能算是拿庄周当借口, 掩盖自己庸俗无能卑略的灵魂实质, 就另当别论了。 我们不是鲲鹏、 列子、 宋荣子, 连他们都有所待, 何况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普通一员, 我们不能飞天, 更不能永恒, 虽然我们的生命犹如蜉蝣, 我们也达不到无名、 无功、 无己的境界, 但要让这种安时处顺的精神追求常驻心间, 我们没有饱食终日, 我们尽自己所能, 努力学习努力做事, 善待他人, 让短暂的生命不在欲求不达中痛苦夭折,而在忙忙碌碌勤勤恳恳快快乐乐中绽放自然本色, 这就够了。

资讯百科 2022-06-06
诡谲的意思,如何理解庄子的“道在屎溺”?

诡谲的意思,如何理解庄子的“道在屎溺”?

谢邀答题诡谲的意思,谢谢! 自古及今,圣贤学问,举凡思想家或治学家无不认真、严肃,道貌岸然,唯有庄子“吊儿郎当”,玩世不恭,游戏风尘。譬如《逍遥游》开篇第一句“北冥有鱼,其名曰鲲,不知其几万里,”难道古代真的有如此大的鱼吗?当然不是。这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想象和夸张,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潇洒。 再如“道在便溺”。道在哪?庄子说,道在屎尿里面。既然屎尿里面都存在着道,那么何处无道呢?也就是说,道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道是无处不在的。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庄子要拿屎尿做比喻呢?因为拿屎尿做比喻通俗易懂,不需要讲许多大道理。这又涉及到一个理解问题。一种学问,如果老百姓听不懂、看不懂,无法理解,那么这种学问也就没有存在和传世的必要。 纵观中国古代思想家或治学家,只有庄子老人家真正超逸世外,具有仙风道骨。 谨此,谢谢!

资讯百科 2022-06-03
庄子逍遥游原文,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

庄子逍遥游原文,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

好玩的国学的回答庄子逍遥游原文,好玩有趣又有料! 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是一位个性极为鲜明极为特立独行的一个。他的思想超前深邃,他看破红尘,你要是给他什么官职做,他肯定会骂你庸俗,但他还不会直接骂人,他喜欢用寓言,用汪洋自肆的文章,用深刻到骨髓的哲学,去反驳你。 他的生活理想,就是像蝴蝶一样翻飞在花丛中,这种方式,庄子叫做逍遥。逍遥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自由,事实上,人的身体是无法自由的,因为你必须依靠食物阳光和水,这按照庄子的说法是有所待,就是必须有有所依靠的意思。所以庄子在没钱吃饭的时候,还要向河间侯借米。 但是,庄子认为,人的精神是能达到自由的,这种自由就是逍遥的精神。这种逍遥的精神其实就是无所待,你不去追求某种东西,比如红尘利禄,比如无边的财富,比如长生不老的幻想。庄子逍遥精神,是与自然,与老子所说的道融合在一起的。这叫做“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庄子主张把人的精神融合与自然之道中,随着大自然的节奏,或生或死。 所以,他的理想是超越于时代,超越于世界的。他是逍遥王子,是自然之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深刻的哲人。 庄子的思想是多元的,但是要是简单地概括的话,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庄子的思想。 第一是道。这个道的思想,来源于老子的道,就是道法自然的意思。 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庄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道”是无形相的,具有绝对性,创造性,永存性,普遍性,无为性。这与老子的道的理念区别不大。但是,老子的道重点是讲道的客观性,它就是大自然运行的方式和驱动力,它是上帝之上的上帝。而庄子的道,强调人的作用。也就是说,人要与道紧密结合,通过某种修炼,这个修炼其实就是庄子说的心斋与坐忘,通过这两种方式,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第二是逍遥的思想。逍遥既是道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的最高理想和追求。庄子在逍遥游中所塑造的圣人、神人和至人,就是达到了逍遥境界的人。简单一点讲,逍遥就是 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第三是齐物。我们看万事万物,总是各具特色各不相同。但是在庄子看来,万事万物其实都一样。所以,体现在人生观上,生死一样,穷富一样,得意与失意也是一个样,所以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好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有,这样就能做到宠辱偕忘,就能摆脱物的制约,从而达到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状态,从而达到无所待的逍遥境界。 了解了庄子的主要思想,我们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庄子的名作逍遥游了。 历史上的众多名家在注释庄子的逍遥游的时候,一般认为这是庄子的无所待思想,不过,好玩的国学认为,这只说对了一半,除了无所待的思想,还有齐物的思想。 逍遥游的文章很长,我们不去原文引用,只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段落。 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在逍遥游中,庄子举了好多例子,来说明无所待和齐物的哲学观点。 北冥的鱼可谓是牛掰,变成鲲鹏,但是没有风它就要掉下来,因此他是有所待,是不自由的。列子都快成仙了,但是在天上飞十五天就得下来,因为他也是依靠风。这说明,他们纵然很厉害,但是还没有达到无所待的境界,他们也就不是逍遥的,他们是不自由的。 那些虫子、小鸟等,飞的近,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快乐,与飞得远的大鹏的快乐是一样的,所以,人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也没有必要觉得高人一等,在庄子看来,这一切都是齐物,都是一样的。这就叫做齐物的精神。 那么,这世界上就无法达到逍遥了吗?不是,庄子说,有几种人,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意思是: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这三种人,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进入无所待的境界了,他们看破了红尘,看淡了功名,看淡了富贵,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诱惑他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影响他们,他们摆脱了物的限制,他们的精神达到了完全无所待的逍遥境界,他们不滞于物,达到了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但是,人类可以达到这种无条件的自由吗?不可能! 那么,庄子哲学的意义在哪里呢?这就是哲学的意义。哲学追求的就是终极的价值,而终极,是没有终极的!

资讯百科 2022-05-21
本是天上逍遥的仙儿,如何正确理解庄子的逍遥?

本是天上逍遥的仙儿,如何正确理解庄子的逍遥?

好玩的国学回答的问题本是天上逍遥的仙儿,既有趣好玩,又有知识含量。 庄子:逍遥就是无所待! 在道家哲学中,老子强调的是清静无为守柔示弱的哲学,而道家哲学的第二号人物庄子,在老子道的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齐物、逍遥、养生等理论。 也就是说,理解了庄子的逍遥精神,就基本上理解了庄子哲学的核心。 要了解庄子的逍遥精神,我们要先看懂庄子的名作逍遥游。鉴于篇幅关系,我们不全文引用。 庄子的文章,绝对是古今第一人,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同时,他的文章就像汪洋大海,并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所以我们看起来特别复杂。但是在这篇逍遥游中,庄子说的很明确,就是有所待和无所待的问题。 庄子说北冥有鱼,这条鱼很牛,因为它可以化身为大鹏,这个大鹏的翅膀展开,简直可以覆盖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它迎着风飞起来,一下子就能飞到地球的最南方,但是大鹏这么牛,但是并非是无所不能,它需要依靠风的力量,没有风,它就飞不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鹏并不是自由的。 还有个牛人,就是列子。列子修仙成功,可以在天上飞,但是它再牛,他也只能在天上飞十五天,过了十五天列子也只能掉下来。没有风,他照样要掉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也是有所待,也是不自由的。 接下来,庄子谈到了小和大的关系。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相比,岂不可悲! 在这里,庄子想表达的是,无论是大还是小,无论是长寿和短寿,其实如果我们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其实大小、远近都是一样的。这叫做齐物。 我怀疑庄子是否是外星人,或者说他曾经乘坐宇宙飞船,飞上过太空。因为站在太空的角度往下看的话,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东西其实都变成一样了。引申到人生哲学上,人生的长寿与短寿,贫穷与富贵,得意与失意,都是一样的。所以,人生遇到点挫折,不要失意,遇到点喜事,也没有必要得意洋洋。这就是齐物论指导下的人生观。 下面我们还是说庄子的逍遥精神。 庄子在逍遥游的后面说: 大鹏和列子,因为需要风的依托,才可以遨游九天,但没有了风,他们只能掉下来。但是在这人间,有没有可以达到无所待的人呢?庄子给我们描绘了藐姑射之山的神仙。这些神仙,就是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庄子说,“‘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皮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么专注,使得世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 他们不受外界的影响,没有什么能伤害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影响他们,他们才是真正做到了无所待,那就是自由的人。 所以,庄子的逍遥的思想,其实就是无所待。也就是说,摆脱了自然和世俗的限制,变成了精神上自由的人。这就是一种追求审美,抛弃功利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是逍遥的精神。 庄子的逍遥精神,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影响极大。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人,一般在年轻时或者是得意时,采取的是儒家思想,而一旦仕途失意,很快就成为庄子的门徒。他们相信,世界是同一的,是齐物的。 因此,所谓的贫富贵贱,都是一样的,因此,你成功与失败,都是一样,假如你在意这个,那你就是被世俗束缚了,就是有所待,就是不自由。只有摆脱这些束缚,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达到无所待的境界,才能真正达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逍遥,而能达到这种逍遥境界的,庄子称之为至人、圣人和神人。

资讯百科 2022-04-20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