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封建制度是什么意思? 第一段:引言 封建制度是指一种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并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土地所有权和封建等级制度,通过这种制度,各个阶层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具体实践和影响等方面探讨封建制度的含义。 第二段:历史背景 封建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贵族开始向君主请求封赏土地和权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政治制度,被称为封建制度。 第三段:具体实践 封建制度的具体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封赏土地,二是建立封建等级制度。君主通过封赏土地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和权力,同时也可以增强自己的统治地位。被封赏的人被称为“受封者”,他们需要向君主提供一定的贡品和军事支持。此外,君主还建立了一个封建等级制度,将人们分为不同的阶层,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特权和义务。 第四段:影响 封建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统一,使得中国逐渐走向中央集权的道路。其次,它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为各个地方的贵族可以通过向君主请求封赏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和权力。最后,它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因为各个地方的贵族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来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结论:封建制度的含义 总的来说,封建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并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土地所有权和封建等级制度,通过这种制度,各个阶层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尽管封建制度在中国和欧洲的应用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对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个概念的历史背景、具体实践和影响,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未新军建制,棚大致相当于现在军队的班卫戍部队是什么意思。 御林军,是民间称呼,在清朝的时候,这个所谓御林军是多个部队组成,掌管京畿卫戍。分亲军营、护军营、前锋营、步军营、骁骑营、火器营、健锐营、神机营等。 能在大内负责安全的是亲军营,亲军营。在八旗中只有上三旗满蒙旗丁入选,挑选年青识字容貌端正者为合格,待遇亦较优,月饷银五两三,旗兵额共约600名,不设统领,由三旗领侍卫内大臣分旗管辖,其下则由侍卫班领中之续办事章京管理,并无参领等官,而再下有亲军校、副亲军校等职,亲军在紫禁城内有值班处所,并承担侍卫处一切差务,凡三旗大门侍卫各项差班通知,均由亲军轮班送达。 简单说雍正所叫的御林军就是侍卫,都是官,没有棚这种建制。 领侍卫内大臣是清朝的官名。清代制度设“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是皇帝贴身警卫的指挥、调度人,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 。 这个职位都是皇帝的自己人,非亲即贵。
 
            抗战初期,倭陆军正规步兵大队1090人一个军正规编制多少人。这样的编制已比大多数国军团多,当时国军最精锐的少数甲种团只20连2700人,乙种团也就9连1000人,更多则是不满编乙种团,普遍只有七八百人,如果算上吃空额的恶习,兵力还只会更少。加上炮兵等辅助火力与空中支援,倭军一个大队能打得国军六七千人的师到处跑,所以不能把倭军大队当做营看待。 武汉战役后,倭军人力资源下降,大量丙种丁种师团出现,大队兵力相应下降到五六百,此时倭军大队看作是加强营比较合理。 二战时,美军部队有多少编制呢? 在二战时,美国从参战前的仅仅几十万军队迅速扩编,到战争结束时共有军队一千二百多万! 在军种编制上共有陆军和海军两个军种,没有空军。 而当时的海军陆战队还属海军,不似现在是一个独立的军种编制! 在亚洲的太平洋战场,有两个人物在领导美军进行战争,一个是麦克阿瑟,是美军太平洋战区司令。 另一个是尼米兹,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 两人都同为五星上将! 在欧洲战场的对德作战,主要是以陆军为主力,总指挥是艾森豪威尔,手下有数员干将,但最有名气的有两人:一个是巴顿,另一个是布莱德雷! 有著名的第3和第15集团军,而巴顿都曾担任过这两个集团军司令! 春秋时期军队以什么建制单位? 《孙子兵法》说:“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 一般认为什伍制是从商代开创的,后来被周朝继承。周武王伐纣发布《牧誓》就提到“百夫长”、“千夫长”。而周代的军队也是以战车为核心,1辆战车也就是驷,驷是四匹马驾一车的轻型马战车,用于装载士兵攻击敌人车辆,一驷和配属的步兵合称“乘”,是最小的编制单位。乘战车的甲士是3名,配属的步兵的具体数量,参考战国时期的《司马法》一书的说法,每乘是甲士10名(3名上车作战,7名在车下作战),徒役20名。每5乘(150人)编为1队,由仆射指挥;每两队(10乘300人)由“官”指挥;每10队(50乘1500人)编为“卒”,由“卒长”指挥;每2卒(100乘3000人)编为“师”,由“师氏”指挥。周代是以“师”为基本单位,据说西周有14个师,估算其约共计42000人,(估算系简单算算,不足以说明历史的实际情况,仅供参考了解,本人不打算为估算承担责任)。 [ 转自铁血社区 /; ] 春秋时期每乘步兵从25名逐渐增加到50名、75名,其中楚国军队每乘步兵为100名。战国时期步兵逐渐成为军队主力,各国编制也不尽相同。据一般认为的说法,步兵每5名编为“伍”,由伍长指挥;5个“伍”(25人)编为“两”,由“两司马”指挥;4个“两”编为“卒”(100人),由“卒长”指挥;5个“卒”编为“旅”(500人),由“旅帅”指挥;5个“旅”编为“师”(2500人),由“师帅”指挥;5个师编为“军”(12500人),由“军将”指挥。管仲在齐国组建军队时,以”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具体内容,把社会组织作为军队编制的依据,使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结合起来,社会组织中实行五个家家庭为轨,设一轨长;十轨为里,里有司长;四里为一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对应军事编制,五家为一轨,一家出一名壮丁,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一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由此可以看出其一个军的总人数约一万多人。魏国的步兵编制:5人为伍,10人为什,50人为属,100人为闾。秦国的步兵编制,为5人为伍,50人设“屯长”,500人设“五百主”,1000人设“二五百主”。春秋战国时期的步兵通常都以5人为一个战斗单位,5人分别使用弓、殳、矛、戈、戟,成纵队战斗队形时,短兵器在前、长兵器在后,5个伍排列成一个方阵“两”,两司马为甲士,居中担任指挥。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军队编制通常为七级:军,12500人;师,2500人;旅,500人;卒,100人;偏,50人;两,25人;伍,5人。每军有5个师,每师有5个人旅,每旅有5个卒,每卒有2个偏,每偏有2个两,每两有5个伍,多数诸侯国编成左、中、右3个军,每个军有正、副指挥官2人,称为军师或军佐,全军最高指挥官由中军师出任,或由国君亲自担任。军队中编有驷,驷就是四匹马驾一车的轻型马战车,用于装载士兵攻击敌人车辆,每车还要配备步兵72人,披甲士官3人,共计75人。所以,千驷就是75000的作战力量。 另外,在部队后勤编制里还有革车,所谓革车顾名思义,是因为它具有皮革缝制蓬,主要用于后勤补给,也叫重车、辎车,每两车配有保管、打柴挑水、饲养人员各5人,炊事员10人,共计25人。千乘就是共有官兵25000人。春秋战国时期的作战主要是车战,往往以兵车数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常说的带甲十万,通常就是说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共计10万官兵。 然而,到了秦朝时,秦军的指挥官还配有短兵,短兵具有卫队性质,如果将官战死,短兵要受刑罚;如果短兵中有人能够得到敌人一颗首级,就可免除刑罚。每个五百主可以有“短兵”五十人,统率二个五百主的主将有短兵一百人。拥有短兵的数目是和俸禄多少相适应的,八百石俸禄的可以有短兵八十人,七百石俸禄的可以有短兵七十人。国尉有短兵一千人,大将有短兵四千人。 在军事领导体制上,春秋末期,实现将、相分权治国,以将(将军)为主组成军事指挥机构。战国时期,将军开始独立统兵作战,军队的最终调拨使用大权始终是掌握在诸候国王的手中,在武装力量体制上,武装力量结构单一,很多国家通常只有一支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