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1977)江西省安福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零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四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部司号长,游击队分队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连长,营长,新四军第一师二旅四团参谋长,第五团团长,苏南茅山地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苏南第二支队支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师十六旅四十八团团长,华中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一旅参谋长,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三旅副旅长,第三野战军二十九军八十七师师长,第八十六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师长,华东军区空军军政干部学校校长,空军副军长,济南军区副参谋长。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目录 1基本资料 2革命时期3新中国成立后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张强生国籍:中国出生地:江西省安福县出生日期:1916逝世日期:1977职业:军人主要成就: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革命时期2 1916年生于江西安福县。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湘赣军区独立二团司号长。参加了湘赣苏区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央红军长征后,坚持了湘赣边三年游击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连长。1940年7月起,任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二团参谋长、营长,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四团参谋长,第二旅五团团长,苏南茅山地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第三支队副支队长。参加了苏南反“清乡”斗争、天目山战斗。解放战争初期,任新四军第1师16旅48团团长,华中野战军第11纵队三十一旅参谋长。1949年4月任苏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同年8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三旅副旅长。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九军八十七师师长。先后参加了淮海、渡江、漳厦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继任师长。 新中国成立后3 1950年11月任空军第十一师师长。后任华东军区空军军政干部学校校长,防空高炮师师长。1958年1月任空军第四军副军长。1960年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9年12月任济南军区空军副参谋长。1955年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77年1月12日在上海逝世。
张强,汉族,1974年出生,山东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3年于南京大学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主任、华南地区水循环与水安全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已发表论文190余篇,其中SCI学术论文已发表102篇,包括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学术论文85篇。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经历3研究方向4获奖记录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张强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东职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性别:男 人物经历2 1998.09-2003.07南京大学自然地理,硕博连读。1994.09-1998.07曲阜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本科。2007.03-2009.04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系,博士后研究员。2008.10-2009.04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水文水资源专业,副研究员。2005.05-2006.04德国吉森大学地理系,洪堡学者。2003.05-2008.10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水文水资源专业,助理研究员。2003.07-2005.04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水文水资源专业,博士后。2009.04-2016.08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水文水资源专业,教授/博导。2016.08-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3 主要从事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及气象水文极值等方面的研究。 获奖记录4 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获中国地理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2010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六批培养对象。2010年获中山大学“卓越人才计划”教师特别津贴。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13年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青年科技奖。2013年新疆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三)。2013年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