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炎的《鹧鸪天·楼上谁将玉笛吹》原文是什么?如何理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鹧鸪天·楼上谁将玉笛吹》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翻译 是谁在楼上吹奏起哀怨的玉笛呢?山前,宽阔的水面被昏暗的云雾遮盖住了。燕子又开始忙碌着做窠。可是,我所思念的人却远隔千里。眼前孤零零的,只有一枝梨花在雨中与我作伴。 修禊的日子快到了,如今正是卖糖的时候。故乡呢,只能在梦中追寻而已。昨夜从江边折回来一枝新柳,虽然不是苏堤上的,也足以令我愁眉不展了。 赏析 这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汉代马融居平阳时,听客舍有人吹笛甚悲,因思念洛阳亲友,作《笛赋》。李白也有《春夜洛城闻笛》诗。小令从一开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乡、故友的感情基调。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这一画面在缕缕凄侧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所谓景语亦即情语。在这两个画面的背后。读者似亦可窥见作者此时的心境。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此句燕子千里,自己也流落千里,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浪。白居易《长恨歌》中形容在仙界的杨贵妃的孤寂形象。中国古代诗人似总喜以雨与黄昏为背景来寄托其愁绪,如“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那么雨中梨花亦可作为寄托愁绪之意象了。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景中含情,不言愁而愁自现。 “最是过变不可断了曲意”(《词源》),下片侧重抒情,将上片压抑在画面背后的愁绪直抒而出。过片前三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修禊”,“卖饧”均为古代民俗,作者将两个节日名列出,我们似可看到飘零异乡的游子正扳着手指算着临近的故乡节日。“故乡唯有梦相随”,一个“唯有”道尽了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深深苦衷。作者在《渡江云》一词中这样形容自己飘泊他乡的情景:“荒州古溆,断梗疏萍,更飘流何处?”也许写自己在梦中对故乡的思念,尚未能尽意,接下便以具体的动作写自己的思乡情怀: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绪无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虽非故乡苏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作者在《朝中措》中也写道:“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这首小令无论是写景或抒情,都极为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饰。作者还成功地运用寻常之景,眼前之物,铺排渲染,深切动人地把主题由浅入深、由隐至现地表露出来,显示了作者捕捉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才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张炎元(1904—2005),字炳华,广东梅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中国国民党情报局局长,与毛人凤、季源溥齐名。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庐山中央军官训练团将官班、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二期。早年曾加入共产党,后脱党。193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成为戴笠成立特务处时的最初“十兄弟”之一,抗战时期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处长兼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运输处处长,1943年任运输统制局监察处少将副处长。抗战胜利后任运输局处长,1946年任国民政府国防部第二厅副厅长,1948年任广东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兼保密局广州站站长,1950年在香港被郑介民任命为保密局东南执行部组织部长兼“粤东区反共救国军”总指挥,1952年2月赴台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六组(心理作战组)主任,1956年起历任国防部情报局中将局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2005年8月13日在台湾病逝,终年101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人物生平4人物事迹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张炎元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梅县出生日期:1904年逝世日期:2005年职业:军人、特工毕业院校:黄埔军校、莫斯科中山大学、陆军大学信仰:三民主义代表作品:《天涯流浪歌》、《爪哇三年》等 人物简介2 张炎元(1904—2005),字炳华,广东梅县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后又入庐山中央军官训练团将官班、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二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中国国民党情报局局长,1952年赴台湾。 人物生平3 张炎元,1925年秋任国民革命军海军安北舰党代表。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师七十七团副团长。曾加入共产党,后与组织失去联系。1927年春被保送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冬离开苏联,避居港澳。1928年夏赴印尼爪哇,先后在林氏店铺当店员,华侨补习学校教员。后来还写了一本回忆录,叫《爪哇三年》。1929年任加拉汉中华学校教员。1930年回国,往黄埔同学会登记,参与复兴社的早期组创活动。"军统"的前身,为"中华民族复兴社"(简称"复兴社",有人称其为"蓝衣社")的特务处。特务处的前身则为军事委员会密查组。是由戴笠、张炎元、王天木、黄雍、周伟龙、徐亮、马策、胡天秋、郑锡麟、梁干乔等十人开始搞起来的,在军统内部称它为"十人团"也称“军统十兄弟”。1932年4月成为复兴社骨干之一,任华南区情报站长 人物事迹4 张炎元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大革命时期,张炎元参加了东征北伐,任副团长,之后加入中国国民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奉派在广州、香港从事情报工作。1937年出任宪兵政训处处长,嗣调任西南运输处警卫稽查组长兼中美特种技术合作运输处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南京运输局处长。1952年有香港逃往台湾,历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第六组主任、国防部情报局局长、中国国民党中央第二组主任、中国国民党第八届中央委员、十一、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1960年,张炎元由“情报局”局长调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二组主任。
张炎(1902—1945),字光中,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爱国将领。广东省湛江吴川市塘缀镇樟山村人,早年投身粤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参加过南征、东征、北伐、中原大战,成为十九路军主要将领,随军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先后在吴淞、庙行战役中,浴血奋战,重创日军,福建事变后失去兵权,但抗日战争爆发后仍积极联共抗日,1945年初准备起义,失败后被国民政府杀害。1958年6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字追认张炎为革命烈士。 目录 1基本资料 2国民革命3军阀混战4淞沪抗战5福建事变6联共抗日7起义就义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张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越南海防出生日期:1902年逝世日期:1945年职业:军人信仰:三民主义政党:中国国民党军衔:中将 国民革命2 张炎,出生于越南,民国初年随父归国,在村中读过私熟两三年,旋即到广州湾(今湛江市)赤坎当茶馆的小伙计。1922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粤军,在堂兄张世德连当勤务兵。被送教导队学习,结业后当班长。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师特务长,随军南伐邓本殷,因作战勇敢,升任第十师排长。参加东征陈炯明,立有战功升连长。1926年春,参加北伐吴佩孚,是年8月,随堂兄张世德(第三营长)参加迂回攻夺武昌城,配合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贺胜桥,入武汉,大败敌名将刘玉春部。继而东下克九江、南昌,三败江西军阀孙传芳,回师武汉。1927年随军北上讨伐奉军,在河南颖川大败奉军,屡立战功,是年夏回师武汉,升任营长。8月1日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奉命南下广东,师达进贤时,他跟随师长蔡延锴脱离起义队伍,入福建河口转福州,蒋令蔡将该师的共产党员逮捕杀害,蔡拒不执行命令,反而发放路费遣散。 军阀混战3 1928年春,张炎所在的第10师回粤驻防海南岛,围剿共产党所领导的工农红军。1929年8月张炎任国民党中央军61师180团团长,入广西征桂军,身先士卒,在北流负重伤,回广州留医。1930年春未,61师奉命北上湖南征桂军。7月1日,该师第9旅旅长张世德在湖南衡阳七塘战役阵亡。张炎伤愈归队继任第9旅旅长。8月,60师、61师扩编为中央军第十九路军,北上讨伐阎锡山、冯玉祥。于郑州以南新郑击败冯军。在战争中,张部担任先锋之旅,攻无不克,长驱数千里,战功显赫,富有骁将之称。1931年1月,十九路军奉命开拔江西,参加蒋介石对中央红军的二、三次围剿。8月张炎升任十九路军61师副师长兼122旅旅长,代行师长职务。第三次“围剿”中,驰援危机中的十九路军军部,在老营盘遇到林彪的拦截,双方二话不说立刻打得山崩地裂;红军师长曾士峨被击毙,红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此时蔡廷锴率60师也击溃了彭德怀排山倒海般的进攻,张炎 淞沪抗战4 1931年11月下旬,十九路军调戍京沪,12月十九路军挑选6千精兵。组成“西南国民义勇军”两个旅,蔡延锴为总指挥,翁照垣、张炎分别任两独立旅旅长。已筹备好军资准备开赴东北抗日,后因淞沪之战在即,加上蒋介石的阻挠,北上之举才不成行。1932年1月28日淞沪之战爆发,1931年2月30日,张炎接到十九路军总部命令,即率部开赴上海参加抗战,张炎率领61师从南京东下,受到上海市民的热烈欢迎。30日到达吴淞要塞布防,2月4日正面迎击日军的第一次总攻,要塞岿然不动;11日在吴淞、蕴藻滨北端又正面击退日军的第二次进攻;13日在纪家桥痛歼日寇王牌军“久留米”师团主力混成旅;23日至25日,庙行阵地一度失守,张炎率领122旅增援,令孙兰泉团一定要夺回庙场阵地。经孙兰泉团浴血奋战一天,重创日寇主力,收复庙行阵地。而孙兰泉团1500多人,伤亡过千,尚能列队的仅得350多人,足见庙行阵地浴血之战的激烈,十九路军之神 福建事变5 1933年元月张炎将军在厦门大学与郑坤廉女士结为伉俪。是年春,蔡延锴又在十九路军中组织两个旅“援热先遣抗日军”,谭启秀、张炎分别担任第一、二旅长。由福建出发,经潮州、梅州、韶关,乘火车达阳时,由于蒋介石与日本签订卖国投降的塘沽条约,被逼停止北上,回师福建。5月12日,张炎在《民国日报》上发表《为抗日勖同胞》书,呼吁全国同胞共同抗日。不久任蒋嫡系部队国民党独立49师中将师长。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延锴等人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布联共、反蒋、抗日。张炎出任该政府的人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存在53天的福建人民政府于1934年1月2日失败,十九路军番号被取消。这时张将军报国无门,手上无枪,无限悲愤。蒋介石深知张炎英勇善战,深得军心民心,就千方百计收买他,为他独裁专制效劳,封他为第七路军副总指挥。但张炎将军看透了蒋介石的“攘内必先安内”的反动本质和狼子野心,正气凛然,拒 联共抗日6 七七事变后,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军委会中将参议的张炎回到广东,被任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一区统率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年2月,在梅录成立第十一区统率委员会,变卖家产,四出筹集资金,作抗日经费。与南路共产党领导人彭中英、陈信材合作领导抗日。提出“抗战利益高于一切”和“保家卫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口号,与共产党合作,共同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南路迅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张炎于1938年10月接任广东省第十一区游击司令,司令部设在高州观音山。深感力量不足,亲自往香港与共产党组织联系,要求帮助解决干部问题。廖承志等同志接受他的请求,由中共广东省东南特委派了一批干部到高州,帮助张炎开展抗日工作。1939年3月,张炎担任广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5月任第四战区南路特别守备司令部副司令。致力整军武,励精图治,依靠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干部真诚与共产党合作,使高州六属出现了 起义就义7 1945年1月9日晚,张炎在樟山后背山“慎终追远”墓园召开准备武装起义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张炎、郑坤廉、陈信材(中共党员)、黄景文(中共党员)、叶春、曾伟、郑洪潮等七人。会议一致作出决定,在中共南路特委的领导下,组织武装起义,起义的日期尚未确定。但会议的主要内容,被郑洪潮向反共县长邓侠告密。邓龙光立即派一个师防守高州,13日派李昌率一个保安团围化县,杀害化县自卫总队副文邵昌(张炎的得力助手),逼化县县长宠成(十九路军旅长)自杀,撤掉詹式邦电、梅、吴、廉挺进司令。詹获悉,星夜到樟山找张炎,两将军果断地作出决定,14日零晨宣布武装起义,并通报中共南路特委。张炎率领他的自卫队400余人,詹式邦率领他尚能控制的一个警备大队400余人,共800多人。南路特委派王国强、陈以铁大队400多人配合,于当日九时攻陷国民党吴川县政府所在地塘圩解除5个中队反动武装,活捉反共县长邓侠(后严惩),释放政治犯,开仓赈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