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六十岁的归有光得中进士。及第后历官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等职,故被称为“归太仆”。一度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归有光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影响4历史评价5主要作品6人际关系7后世纪念8史料索引 基本资料1 本名:归有光别名:归震川、归太仆字:熙甫,一作开甫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苏州府昆山县宣化里出生日期:1507年1月6日逝世日期:1571年2月7日主要作品:《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主要成就: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官职:南京太仆寺丞地位:“嘉靖三大家”之一 人物生平2 归有光于明武宗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507年1月6日)出生在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之中。他八岁时,年仅二十五岁的母亲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归有光自幼明悟绝人,九岁能成文章,十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十一、二岁“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个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的归有光,开始时对举业满怀信心,但他参加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嘉靖十九年(1540年),三十五岁的归有光参加南京乡试,受到主考官张治的欣赏,把他视为国士,称他是“贾(谊)、董(仲舒)再世”,将其拔为第二名举人,期待归有光能更进一尺,早日成为进士。此时的归有光已是纵观三代两汉之文,遍 主要影响3 倡变文风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为归有光。时王世贞为文坛宗师,声势煊赫,归有光贬斥说:“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抵排前人”,“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项思尧文集序》)。在诗论上,他也批判复古倾向说:“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拟剽窃,淫哇浮艳之为工,而不知其所为。”反之,他认为那种“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谣,悯时忧世之语,盖大雅君子之所不废者”(《沈次谷先生诗序》)。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名文未尝不佳,前、后七子标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则泥古成风,走入歧途。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 历史评价4 王世贞最初因为文学观点与归有光相左而讨厌他,后来却又不得不佩服他,认为归有光可与韩愈、欧阳修相提并论。他在《归太仆赞》中称:先生于古文词,虽出之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昌黎(韩愈)、庐陵(欧阳修)。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其晚达而终不得意,尤为识者所惜云。又作赞道:风行水上,涣为文章。当其风止,与水相忘。剪缀帖括,藻粉铺张。江左以还,极于陈、梁。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作铭说:秦、汉以来,作者百家。譬诸草木,大小毕华。或春以荣,或秋以葩。时则为之,匪前是夸。先生之文,六经为质。非似其貌,神理斯述。微言永叹,皆谐吕律。匪笾匪簋,烝肴有飶。造次之间,周旋必儒。大雅未亡,请观其书。张岱在《石匮书》中评价道:归熙甫、汤义仍(汤显祖)、徐文长(徐渭)、袁中郎(袁宏道),皆生当王(王世贞)、李(李梦阳)之世,故诗文崛起,欲一扫近代芜秽 主要作品5 归有光一生著作繁富,涉及经史子集各部,但是其主要成就则在散文创作上。归有光死后,其子子宁曾辑其部分遗文,刻于昆山,词句多有改窜,其孙归昌世与钱谦益遍搜遗文,细加校勘,编为文集40卷,未能全刻。清康熙年间,曾孙归庄又增益部分遗文,经董正位等人襄助刻成《震川先生全集》,正集30卷、别集10卷,共40卷。内收各种体裁之散文774篇、诗歌113首。今通行本为四部丛刊本《震川先生集》共40卷,系据明常熟刊本影印。归有光还著有《三吴水利录》四卷、《易经渊旨》、《诸子汇函》、《文章指南》等。《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归太仆文集》两卷。201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归有光全集》。 人际关系6 辈分关系姓名简介家世外曾祖父夏昶明代画家,官至太常寺卿、直内阁。祖父归绅县学生。祖母夏氏夏昶孙女。父亲归正县学生,后赠文林郎、长兴知县。母亲周氏追赠孺人。平辈长姐归淑静——二弟归有尚——二妹归淑顺——三弟归有功————原配魏氏——继室王氏安亭望族之女。费氏——子辈长子归子孝十六岁时染病而亡。五子归子慕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卒赠翰林待诏。儿子归子祜参与整理归有光遗文。归子宁参与整理归有光遗文。孙辈孙子归昌世篆刻家、书画家、文学家,与李流芳、王志坚合称昆山三才子。曾孙辈曾孙归庄明末书画名家,明亡后曾于昆山起兵抗清,事败后隐居不不仕,晚年致力整理归有光全集。表格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7 震川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为纪念归有光,当时的江苏巡抚陶澍奏请清道光帝批准,动用菩提寺东边空地,建造震川书院,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竣工。书院占地11.7亩,书院与古刹菩提寺相连,南有和尚浜溪流,对岸为大熊墙,缀以绿树翠蔓,清净异常。东与因果树相通,北又有和尚浜小溪。书院门首镌刻“震川书院”四个篆字。光绪二十五年(1903年),震川书院停办。翌年毛源等人借书院原有经费,在原地开办震川小学堂。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增办中学。现为安亭中学(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主词条:归有光墓归有光墓位于江苏省昆山市金潼里,墓地方圆5亩多,墓有多冢,东冢为其高祖南隐公暨配俞氏之墓;西冢为归有光暨配魏氏、王氏之墓,曾孙归庄墓附葬在西冢之次。原墓门在东,乾隆六年(1741年)县令丁元正封筑后,移至冢之前。1934年重加修尊,将墓门改建,篆额“归震川先生墓”,墓穴用水泥浇成圆顶,并立“明太 史料索引8 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震川先生归有光》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