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采栋
徐采栋简介

徐采栋简介

徐采栋(1919.3.27-2016.4.14),出生于江西省奉新县,冶金物理化学家、有色冶金专家。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1949年获法国格罗布电化电冶高等工业学院博士学位,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采栋多年从事有色冶金物理化学的研究,在湿法冶金酸性浸出液除铁理论方面,有较精辟的见解。在有色金属硫化矿焙烧产物的稳定区间问题上,提出了新的热力学处理方法。从事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冶金过程理论研究,在碳氮化钛形成及其对冶炼的影响方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独到见解,把化工冶金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社会任职5人物评价6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徐采栋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西奉新出生日期:1919年3月27日逝世日期:2016年4月14日职业:冶金物理化学家毕业院校:西南交通大学主要成就:全国劳动模范代表作品:《汞冶金的理论基础》、《针铁矿法除铁的物理化学》 人物生平2 1919年3月27日,徐采栋出生于江西省奉新县一个郎中家庭。少年时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徐采栋祖父的诊所惨淡经营,生活很清贫,可祖父仍节衣缩食把徐采栋送去读书。1943年,徐采栋在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毕业,在玉门油矿矿冶研究所工作。1946年,27岁的徐采栋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进入法国格罗布电化电冶高等工业学院学习,194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学成后回国任贵州大学工学院教授。1950年到1952年,徐采栋设计并主持研制了小高炉炼铁,使产量提高,自然环境得到了保护。他还炼出了贵州省内的第一片铝。1953年,徐采栋又主持成高炉炼汞,改变了工人的劳动条件,同时大幅度地提高了汞的回收率。他的方法被国内其他炼汞厂相继采用。1954年,他主持研究出利用贵州锑矿资源提取锑氧粉和精锑。1956年,他主持电解法制取高锰酸钾的试验,在中国国内首次获得成功。后在遵义建厂投产,成为中国国内生产高锰酸钾的重要基地 主要成就3 ●科研综述徐采栋多年来一直从事有色冶金物理化学的研究。在湿法冶金酸性浸出液除铁理论方面,有较精辟的见解;在有色金属硫化矿焙烧产物的稳定区间问题上,提出了新的热力学处理方法。徐采栋率组并组织专家深入实地考察,行程万余公里,对该地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诊断”,提出了《大西南连片贫困岩溶地区脱贫与振兴经济建议报告》,建议把西南岩溶地区列入国家重点脱贫与开发计划,变单项扶贫和单项科技推广为智力扶贫和综合治理,走资源开发和环境整治相结合、农科教相结合,把扶贫开发工作转到发展商品经济的轨道上来。他还探讨了钴、镍等第八族元素在置换和电极过程中的特殊行为,在这个问题上发展了电化学理论。他从事的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冶金过程理论研究,在碳氨化钛的形成及其对冶炼的影响方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独到见解。徐采栋还对非平衡态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极感兴趣,他认为以平衡态和可逆过程为研究对象的经典热力学,作为化工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的基 社会任职4 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1983年任贵州省副省长。 人物评价5 他作为一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在冶金理论和科研、教学上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参与领导一个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参政党,继续为国家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效力。(九三学社评)徐采栋在高等学校任教多年,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国家培养了许多工程技术和科研、教学骨干。(西安交通大学评) 后世纪念6 2016年4月20日许,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副主席张桃林、副主席兼秘书长印红,九三学社中央原常务副主席陈抗甫、原秘书长刘荣汉,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何维,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林智敏,九三学社贵州省委主委黄宗洪、毕节市委主委谢定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副局长王敬泽、学部局技术信息办公室主任林宏侠,宜春市副市长陈如标等缓步来到徐采栋同志遗体前肃立默哀,向遗体三鞠躬,并与亲属一一握手,致以慰问。徐采栋逝世后,习近平主席表示哀悼并对家属表示慰问。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刘延东、孙春兰、赵乐际、栗战书、杨晶、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吴官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并敬献花圈。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