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心理治疗
心理疏导,如何做好孩子心理疏导教育?

心理疏导,如何做好孩子心理疏导教育?

做好孩子心理疏导教育是一门学问心理疏导,下面给你参考: 第一,要改变你所有的教育模式。小时候你可以说“快写作业去”“走我们上学去”。但到到了青春这个阶段不要这样了。告诉孩子,你现在长大了,有一些事要自己做,需要帮助时你就说话,你如果不说的话,我不管,你要自己管自己。而家长则要暗中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只是表面上开始放手。 第二,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同事和朋友一样尊重对待。没有孩子同意不能看孩子日记,孩子已经长大了,她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心理空间了。你不能这样去了解她的心理,而是要尊重她,不要动涉及她隐私的东西。 第三,要让他参与家庭大事。孩子走向工作单位,往往是要先做领导的助手,所以一定要有动手能力。作为家长,家里老人病了,周一到周五你照顾,周六、周日让孩子照顾,这样你老了他也会照顾你。 第四,善于从孩子的态度中发现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有的父母爱得没有节制,他今天对你不尊重,明天出去对老者也不尊重,他以后有苦头吃。在家里你要让他明白,让他先反省自己,然后再告诉他。 第五,要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及其相关家庭背景。我们要让孩子有朋友,但又不能让他跟不好的朋友同流合污。 第六,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尽可能与他共同感兴趣。找到孩子的兴趣点,也是找到他未来的职业所向。 第七,要给孩子信任,减少不必要的唠叨。孩子青春期时,你一定要注意,不要唠叨,你的唠叨只会让他离你越来越远,话要说,一两句足够了。 第八,为他的善良、成功、负责表现出骄傲。我们夸孩子不能只是以学习多好作为评判,而是看孩子是否懂事,我生病的时候他怎么照顾我,孩子在班里是不是做了一件对别人有帮助的事。 第九,减轻他的学习压力,孩子处于青春期,父母第一要做到让他保持健康。这个阶段孩子学习压力非常大,你能做的不是帮他做作业,也不是替代老师给他讲课。你做什么?除了生活以外最重要的是陪他运动。每周末拿两个半天带着他出去运动,比如说走步、打球、游泳。你要相信,他心情越好,学习越轻松,他越烦躁,学习成绩就会越差,弄不好还会得抑郁症。 第十,不要回避性教育。可以跟孩子讨论异性,什么人可以做一生的朋友,但不能做恋人,不能做爱人,不能做伴侣。这些从小学高年级就可以跟孩子讨论,让孩子早一点明白异性,明白未来走入家庭生活时,你要的是什么。此外在性的问题上也不要回避。让孩子首先觉得面对这个事很坦然,要用很轻松的方式把这个问题向孩子讲清楚。 总之,告诉孩子,人最重要的是什么?第一,健康。第二,守法。第三,活得充实有意义。 心理治疗与心理疏导有什么区别? 各位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问题。心理问题不同于心理疾病。心理问题是正常人,而心理疾病是指病人。心理问题是因为对事物的看法产生了片面。为什么产生片面,是因为人的经历不同,接触的环境不同,人的知识不同。对某一个事儿还没有达到认识事物的真正的本质。自己所做的与自己的价值观,理想信念产生了偏差,造成心理不平衡,而出现心理情绪的症状,甚至有生理的不舒服。这个时候通过心理疏导的办法,可以让心里问题的人,做到豁然开朗,神清气爽。也就是说,心理咨询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让心理有问题的人问题解决。 而心理治疗则不同。它的主要对象是指一些神经症的人,或者是精神病病人,或者是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人。这种人一般都有生理的症状。所谓的生理症状就是饥饿呀,心慌啊,心悸呀。病人明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心理上认可,生理上不认可。这种人需要心理治疗。比如说失眠,失眠的人心理上想是想睡觉,但生理上他睡不着。或者说心理咨询是指,思维上意识上,心理咨询是咨询的是自我和超我,心理治疗是主要是针对的潜意识或者叫本我。心理咨询是摆事实讲道理。心理治疗治疗的是习惯,治疗的是思维模式,改善的是潜意识。

资讯百科 2022-03-26
乙肝患者无需心理治疗吗?

乙肝患者无需心理治疗吗?

慢性乙肝的治疗是个长期过程,急于求成往往会增加心理压力。事实上,乐观的心态往往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且是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把握的因素。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患者树立理性的治疗目标,从而科学选择治疗方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主观、客观因素综合影响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观因素是患者可以积极把握的,并将直接影响客观因素,而客观因素决定患者生活质量。就慢性乙肝患者来讲,在主观因素方面,患者要科学地认识疾病,重视初治,着眼长远,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而在客观因素方面,患者在通过持久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全社会都应给予乙肝患者更大的理解与支持。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乙肝患者能够实现轻松生活。   社会上对于乙肝存在着许多误解,使乙肝患者常常产生恐慌、自卑、孤僻等情绪,其遭受的心理伤害往往大于身体的损害。不良的心态会影响乙肝患者的机体内环境,从而加重病情。因此,乙肝患者不仅要积极治疗肝病,同时还要医治心理的创伤。   (1)树立信心的前提:树立信心的前提在于客观地了解乙肝防治知识。虽然目前乙肝还不能被完全治愈,但随着医学界对乙肝认识的逐渐深入以及治疗药物的推陈出新,通过合理用药,控制乙肝病情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乙肝抗病毒治疗周期较长,许多患者因此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甚至以为自己永无出头之日了。其实,目前大多数慢性疾病,包括大家都很熟悉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都需要长期、乃至终身服药。而这些慢性病患者在维持治疗期间,仍能正常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且合理的治疗还能将疾病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平。相反,持久的紧张情绪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不利于康复。   (2)理智对待,不急不躁:乙肝患者一般都是在偶然的查体时被发现的,一旦确诊,心中往往紧张和焦虑。其实这时患者多处于病毒携带状态或轻度肝炎阶段,预后大多良好。平静对待疾病,按部就班进行预防和诊疗,不该用药者千万不能乱用药,避免心急如焚乱投医,误入歧途,上当受骗。   (3)主动就医,咨询专家:乙肝患者应该寻访肝病专家咨询,专家必须是正规国立医院的知名学者,各种广告宣传的或是道听途说的“专家”并不可取。专家可以耐心为患者分析病情,讲解防治措施,指导生活起居。与可以信赖的专家建立长期的联系,定期复查,有问题一定要请教专家,不能擅自治疗。   (4)遵守公德,坦荡做人:乙肝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含有乙肝病毒,对于环境和人群有一定危害。乙肝患者应该避免可能引起感染别人的各种行为,如献血、从事幼儿教育、厨师等工作,自己的污染物,如食具、用品、卫生纸等,一定要妥善处理。   (5)减少负面影响,适当保密:鉴于目前社会对乙肝存在的种种误解,乙肝患者不宜四处公布自己的病情,不宜作为“讲解员”宣讲乙肝的知识,说服别人和辩解自己的病情,周围人群和左邻右舍、同事及亲朋好友都知道你患乙肝,并不一定都会理解和关怀,有可能带来不少麻烦。乙肝患者应该采取一些自我防卫措施,一方面积极预防和治疗,另一方面应适当保密,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6)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合法权益:乙肝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可能遭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公正待遇,此时,逃避或激化矛盾都不可取,应该积极运用法律法规作为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上学,国家教委1998年曾发文作了明确规定,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正常上学,任何单位和学校(个别专业例外)不能拒收乙肝病毒携带者。   (7)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患者在医疗方面应该认真和积极,但是对待工作和学习,应该和其他人员一样,公平竞争,积极向上,患有肝病不应成为消极和不求进取的理由,患者本人应该在自己工作和学习的岗位上,争取取得优异成绩。   (8)学习和掌握肝病常识:患者可以到当地新华书店,购买正规专家撰写的有关肝病防治方面的科普书籍,了解乙肝的常识,正确认识乙肝的传染途径、轻重分级、治疗方法和疗程,预防措施和生活注意事项等,做到明明白白看病、清清楚楚消费,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对于何时复查、何时停药、如何观察病情进展和疗效等,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9)参加适度的文体活动:休闲锻炼和业余爱好有助于疾病康复。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是乙肝患者的正确选择。要避免长期卧床休息、光吃不运动,要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散步、打门球、游泳、登山等等,培养一些生活爱好,如绘画、书法、养花、唱歌、跳舞等等。这些都能够让患者远离烦恼,忘却疾病,减轻身心痛苦。   (10)避免不良刺激:要多关注和了解身边患者成功防治的事例,少议论和观察危重患者,避免不良刺激。不少乙肝患者甚至肝硬化患者,通过正确的治疗和锻炼,可以获得痊愈,这些人中不乏成功和知名的学者、专家和明星,他们成功的经验应该借鉴和学习。对于一些预后不好的事例应该辩证对待,尽量少议论、少寻思,注意杜绝诱发疾病加重的各种因素(劳累、饮酒、乱用药、焦虑、生气等等)。   (11)杜绝盲目投医,避免经济损失和心理伤害:不要相信道听途说的灵验治法和专家,不能轻信广告、祖传秘方、“最新成果和重大突破”,高深新颖的科学术语,很可能是行骗的幌子。迄今为止尚无治疗乙肝的特效药物问世,只有几种药物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同,但是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必须在正规医院、正规专家指导下使用方可奏效。   (12)不要滥用药物和滋补品:治疗乙肝药物品种繁多,真正有效者屈指可数。对于那些没有得到正式批准和公认有效的药物最好不用,以防止药物中毒和加重肝脏负担。滋补品中往往加入激素或其他对肝脏有害的物质,最好不用。乙肝患者完全可以从正常的饮食中得到足够的营养。   (13)坚信医学发展终将彻底治愈乙肝:我国对于乙肝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视,斥巨资研究和攻关,目前在基因治疗和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等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而在特效药物问世之前,综合治理(心理、营养、药物、休闲锻炼等等)非常重要。只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争取最佳治疗效果。

乙肝 2021-07-18
癔症发作和人格特质有关系 心理治疗是基本措施

癔症发作和人格特质有关系 心理治疗是基本措施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在临床上,癔症是较为常见的一类由精神因素导致的神经症,目前认为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本病的发病年龄多数在16~30岁之间,女性远多于男性。癔症患者多具有情感丰富,易受暗示,富于幻想,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这种疾病一旦出现,所造成的危害还是挺严重的,下面我们跟随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来细说癔症是怎么回事。 19世纪末弗洛伊德接触布洛伊尔的病人安娜·O,这位今天仍是临床心理学史上最着名的病人。通过对安娜·O的研究,弗洛伊德创造性的提出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在照顾患病的父亲之后,安娜·O出现了以下的症状:神经性咳嗽、斜视、失语、各种不同的麻痹、视觉障碍和惊恐的幻觉等。安娜·O似乎拥有两种不同的,但交替出现的“意识状态”:一种是正常的意识状态;另一种是被布洛伊尔称之为“类催眠状态”。后来我们把第二种状况称之为癔症的发作状态。 在那个时代,癔症是女性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通常是由于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有的患者发作起来会出现抽搐、唿吸急促、大喊大叫、晕厥,也有的患者会打自己,甚至碰壁撞墙等自伤行为。若有人围观症状会更加剧烈。 一、发病原因 1、人格特质 癔症发作一般和人格特质有着密切关系。癔症性格的人有着高度的情感性,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容易从一种情感转移为另一种情感,他们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整个精神活动均易受情感的影响而趋向极端。情感和行为极易受别人言语和行为的暗示。好夸耀自己,显示自己,乐于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他们赋予生动的幻想,特别是情感反应强烈,容易将想象和现实混淆一起。 2、心理因素 压力、严重疾病、惊恐、被侮辱,委屈、不如意以及亲人的远离等较强烈的精神创伤,往往是癔症第一次发病的诱因。 3、童年经历 有些孩童在幼儿时因为家庭破裂、父母教养方式不当、过分溺爱以及在成长过程中遭受挫折等原因,也会引起癔症的发病。 4、环境影响 癔症患者较其他人对环境更敏感,有时周围人的语言、动作都会让患者产生一系列的幻想,他们会陷入对自己的暗示中,从而发病。 5、脑部受损 脑部创伤和脑部疾病,家族遗传也是癔症发病的重要原因。 二、症状 癔症最常见的症状是情感爆发,包括:情感过度、发泄性的哭闹、冲动毁物、伤人、自伤和自杀行为。癔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即可有感知觉障碍,也可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因此误诊率高,基层医生判断时需要格外注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分离性遗忘 表现为突然不能回忆起重要的个人经历。遗忘内容广泛,一般都是围绕创伤性事件,且不能使用物质、神经系统病变或其他生理原因来解释。 2、分离性漫游 伴有个体身份的遗忘,表现为突然的、非计划内的旅行。 3、分离性木僵 突然出现相当长时间的维持固定的姿势,仰卧或坐着、没有语言和随意动作,对光线、声音和疼痛刺激没有反应。此时患者肌张力、姿势和唿吸无明显异常。一般与精神创伤有关。 4、癔症性假性痴呆 精神创伤后突然出现严重智力障碍,无脑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精神病存在,有别于器质性或抑郁性假性痴呆。同时幻觉和妄想的内容不太固定,较为多变且易受暗示而改变。 5、运动障碍 无神经损害的运动过度增多,减少或异常。比如癔症性瘫痪、肢体震颤、抽动和肌阵挛、起立或步行不能、缄默或失音等表现。 6、痉挛障碍 情绪激动或受到暗示时突然发生,缓慢倒地或卧于床上,唿之不应,全身僵直,肢体抖动等,无大小便失禁,大多历时数十分钟。 7、抽搐大发作 常有明显的心理诱因,抽搐发作无规律性,没有强直及阵挛期。常为腕关节,掌指关节屈曲,指骨间关节伸直,拇指内收,下肢伸直或全身僵硬,唿吸阵发性加快,脸色略潮红,无尿失禁等症状。不咬舌,发作时瞳孔大小正常;角膜反射存在,意识可受暗示使抽搐暂停,发作后期肢体不松弛,一般发作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另外还有无生理原因的失聪、失明、感觉异常等症状。正确的临床诊断除了建立在充分排除可能的各种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基础之上,还必须要有支持性证据,包括症状暗示性、心理社会性因素和继发性获益三个方面,若缺少一个,则诊断可能有疑问。 三、治疗方法 癔症的病因主要是非器质性的,因此治疗时应积极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患者康复。心理治疗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暗示疗法 在癔症发作的时候最佳的治疗方法是暗示疗法,它是消除转换障碍的有效措施,特别适用于急性起病的患者。 英达电视连续剧《心理诊所》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子在遭遇了重大的车祸后突然瘫痪了,但是各种检查证明这个女孩子的生理上已经完全的痊愈,不会导致瘫痪。医生暗示她接下来要有一位着名的海归精神科医生进行最为有效的治疗。并且请她的父母帮忙,假装准备了很大一笔钱,来请这位医生和他的团队为这位姑娘注射治疗瘫痪的特效药。一针被伪装成特效药的维生素B打下去,姑娘立马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2、SSRI类药物 抗抑郁抗精神病的药物也常常用于癔症的急性发作。有些医生可能还会采取针灸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癔症的发作。但是癔症的持续有效的治疗并不能单靠暗示和药物治疗,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是精神分析。 3、精神分析疗法 在心理治疗中,心理医生引导他回忆童年的经历,发现他在儿童期的急慢性创伤、情结和早期亲子关系中的问题。让他有机会在心理医生的陪伴下深入自己生命早期重新成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精神分析的治疗不完全是弗洛伊德式的早期的治疗方法,也可能会包括催眠、表达性治疗等成分。 PS:在癔症出现昏睡、意识朦胧、精神病的幻觉妄想或抽搐发作时,一般很难进行心理治疗,此时应进行药物或物理方法的治疗。药物治疗通常为肌注或静脉注射安定10-20ms;氯硝安定1~Zmp;必要时也可以肌注氯丙喀25~50mg,有时还可以加上异丙嗪25~50mg。多数病人注射后很快人睡,第二天醒来时症状即可以消失。对少数不好的病人还可以重复注射。如果病人遗留有头昏、头痛、失眠等脑衰弱的症状,应继续使用一些小量的抗焦虑药,比如阿普唑仑、舒乐安定、氯硝安定等,也可以服用安他乐、谷维素。 作为基层医生来说,癔症一般可以很好的判断出来:其症状较为明显,且易与其他心理、生理疾病区分开。但从治疗角度来说,癔症的治疗难度比较大,没有受过此方面专业训练的基层医生要及时将病人转介到精神病院心理科或综合医院心理科。

心理健康 2019-05-22 14:59:01  
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

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

癌症病人一般可能有以下心理: 1、恐惧心理:患者确切知道自己患有癌症,常表现为害怕、绝望,失去生的希望,牵挂亲人,害怕别人戴有色眼镜看自己。 2、怀疑心理:病人一旦得知自己患上癌症,而坐立不安,多方求证,心情紧张,猜疑不定,怀疑自己的病情已经无药可救。 3、认可心理:病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接受自己患有此病的事实,心清渐平稳,愿意接受治疗,并寄希望于治疗。 4、悲观心理:病人证实自己患癌症是,会产生悲观、失落情绪,表现失望多于期待,抑郁不乐,落落寡欢。 5、失望或乐观心理:因为各人的体质和各人的适应程度不一样,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有的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善于调适自己的心清,同时生活在和谐感情的环境中,病人长期处于一种乐观状态。有的逐渐恶化,治疗反应大,经济负担重,体力难支,精神委靡,消极地等待死亡。 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 1、信心疗法 信心可以激发一种超乎寻常的潜能,能让患者尽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干扰,积极参与治疗中来。在治疗中,医生就应该做到让病人相信奇迹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2、安慰疗法 安慰疗法在治疗癌症过程中很重要,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需要家属、朋友和医生的帮助,从思想上解决病人的负担,消除顾虑。尽量做到真诚,不敷衍,但也可避重就轻。,不要轻言“最多还能活2个月”。 3、幽默疗法 俗话说,笑能治百玻医学家们发现,癌症病人有规律地笑,可使病情得到缓解。 4、信念疗法 有时候,我们会很惊讶地发现很多弱小的人总能在灾难中活过来,而支撑他们的却是一个小小的信念。现实就是这么实在,一个小小的信念或许就会成为病人活下去的无限动力,一个与癌症病魔斗争下去的理由,而再配上正确的治疗,延长生命甚至治好癌症,也是大有可能的。 5、咽津疗法 科学家们建议:吃东西时一定要细嚼慢咽,如果有时间可以试着做一做咽津疗法,病人平心静气,轻轻吐气三口,再将舌伸出齿外唇内,上下左右搅动。当津液满口时,鼓漱5-10次,然后,有意念分五次把唾液徐徐送入丹田。没试过这方法的患者不妨试一下,每天重复4-5次,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呢。

常见疾病 2017-10-20 09:51:45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