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忠心耿耿
刘封忠心耿耿且能力突出,为什么刘备赐死了他?

刘封忠心耿耿且能力突出,为什么刘备赐死了他?

  刘封是本是罗侯寇氏之子刘备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后,暂时安居于荆州,因为当时刘备未有子嗣,于是收刘封为养子。刘封对刘备忠心耿耿且能力突出,但这样一位猛将,最后却被刘备赐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三国演义》中,导致刘封被杀的直接原因,便是刘封对于关羽的见死不救,而刘封与关羽的矛盾由来已久。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中,刘备欲收刘封为义子,为此征求关羽意见,关羽则以“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为由反对,虽然最后刘备还是收了刘封,但也导致刘封由此对关羽极为忌恨。  到了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关羽被围麦城后,派廖化突围前往上庸向刘封和孟达求援,当时孟达先以敌军实力太强为由劝说刘封不要出兵,见刘封仍有犹豫,便以此事为由,离间两人关系,导致刘封最终没有出兵救援关羽。  在《三国演义》中,虽说刘封拒绝发兵救援,有孟达的离间因素在,但他因为私人恩怨拒绝发兵,导致关羽兵败被杀,显然有点说不过去。而正是由于对关羽之死负有责任,孟达最终选择了投降曹魏,并引兵攻打上庸。  后来,刘封兵败逃回成都,虽然刘封解释自己不出兵救援,是因为孟达的劝阻,但刘备还是怒斥道,“汝须食人食、穿人衣,非土木偶人!安可听谗贼所阻!”当即下令将刘封推出去斩了。因此,在《三国演义》中,刘封最终被杀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不过,正史之中的记载,却与《三国演义》中却有着些许不同,而正是由于这些略微的不同,使得刘封被杀,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原因。  首先是第一点不同,刘备收刘封为义子时,刘禅并未出生。当时,刘备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但还没有自己的孩子,因此刘备收刘封为义子,未必便没有将其当成接班人培养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关羽不可能对此予以反对,进而导致两人关系紧张。  后来,在刘备与刘璋争夺益州时,刘封的确展现了出了自身的才能,《三国志·刘封传》对此有载,“时封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之后,刘封又随刘备参与了汉中之战。  其次是第二点不同,刘封与孟达的关系问题。在夺取汉中后,刘备又派宜都太守孟达率兵攻打房陵郡,攻取房陵后孟达又挥军夺取上庸郡。孟达毕竟是自刘璋转投而来,因此刘备对于孟达的做大极为警惕,《三国志·刘封传》中便有“先主阴恐达难独任”的记载。  于是,刘备派刘封自汉中顺河而下,至上庸统领孟达之军。在“上庸之战”后,刘封得以升任副军将军之职,但对于孟达却未加封赏。  当时,刘封与孟达虽然一起共事,但由于刘封对孟达有监视之责,因而两人之间的关系实在谈不上多好,之后便发生了刘封夺孟达鼓吹事件,“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要知道,“鼓吹”作为一种身份象征,蜀汉也只有孟达和诸葛亮得到过赏赐。  最后是第三点不同,关羽求援的时间不对。《三国志·刘封传》中有“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从这段记载来看,关羽乃是在发动“襄樊之战”初期,便已经向刘封、孟达请援了,然而两人并未出兵增援。  不过,由于刘封与关羽并没有矛盾,因此他的拒绝增援自然也就没了私人恩怨,应该更多出自于现实考虑。总体而言,刘封拒绝出兵,应该是出于三点考虑:一是上庸三郡刚刚归附,蜀汉于此的统治还不算稳固,不敢轻易调走军队;二是刘封对孟达有监视之责,且两人关系较差,刘封不敢擅自妄动;三是“襄樊之战”初期关羽形势占优,出兵与否影响并不算大。  此外,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刘封并未接到出兵的命令,如果私自出兵而导致上庸生变,这个责任是他不能承受的,如此一来他拒绝出兵也就不难理解了。  由于上庸未出援兵,导致关羽不得不从荆州抽调更多兵力,将防备东吴的兵力也抽调到了前线,结果导致被东吴背刺。  虽说刘封和孟达拒绝出兵能够理解,但由于关羽的兵败身死,如果真要问责,两人仍然难逃责任。在孟达看来,刘封乃是刘备的义子,且两人关系极为恶劣,如果真的要追究关羽战死的责任,岂不是自己要背黑锅?于是,孟达最终以常受刘封侵凌为由,率领部曲转投曹魏。  之后,魏文帝曹丕派夏侯尚督率徐晃、孟达等军,袭取上庸三郡,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孟达写信劝降刘封,但被刘封所拒。然而,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再加上上庸太守申耽与其弟申仪的背叛,最终导致三郡丢失,刘封败逃成都。  根据《三国志·刘封传》的记载,刘封在返回成都之后,“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不过由于两件事皆事出有因,且孟达转投曹魏也并非全因刘封。因此,即便是刘封丧师失地,刘备也只是对其多有责备,而并没有处死他的意思。  然而,诸葛亮这个时候却站了出来,劝说刘备将刘封处死。《三国志·刘封传》对此有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意思是说,刘封能力太强,且性格强硬,刘备去世之后,恐怕没有人能够驾驭。正是由于诸葛亮这句话,刘备这才赐死了刘封。  前文说过,刘备收刘封为义子时,一定程度上,乃是因为自己人到中年却无子,因此想要将刘封作为继承人来培养。如果作为继承人,刘封的能力自然是越强越好,然而随着刘禅的出生,刘封的处境可就有些微妙了,刘封如果能力太强且性格强硬,反而会对储君刘禅造成威胁。  要知道,此时的刘备已经59岁,这在古代已经算是高龄了,而当时的储君刘禅却仅仅13岁,如果刘备突然去世,谁敢保证刘封会不会因为觊觎权力而导致蜀汉内部生乱。对于一个政权的统治者而言,刘备不敢冒这个险。  因此,正史之中的刘封,死的实际上是有点冤的,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在赐死刘封之后,刘备才会“为之流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06
诸葛亮为什么一生都对蜀汉忠心耿耿呢?

诸葛亮为什么一生都对蜀汉忠心耿耿呢?

  诸葛亮为什么一生都对蜀汉忠心耿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诸葛亮是历史上资深的名相之一,杜甫诗赞曰:“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伊尹是商汤时代的达官贵人,协助商汤治理国家,成就商朝治世;吕尚,即姜子牙,年七十出山,帮扶周文王,后事武王,攻灭商汤六百年基业,开创周天子八百年江山。如此高的评价,得以看出诸葛亮其人的能力。而且杜甫是唐代的人,《三国演义》是明代的作品,杜甫的评价,是没有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的,他生活的年代也更加接近三国时期,所以他的评价相对客观。  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块头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至年二十七方出山帮扶刘备,至五十四岁“出师未捷身先死”,期间鞠躬尽瘁,兢兢业业,未曾松懈过。刘备因关羽之事伐吴,败走永安,有了白帝城托孤之事。刘备临终,“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立陶宛,终定要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饮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于是,诸葛亮就帮扶了两代君王。  在刘备去世自此,诸葛亮基本上掌握了蜀国的实权,刘备在给刘禅的遗书中说到,“汝与首相从事,事之如父。”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地位之高。但就是这样一个掌握了国家的军政大权的人,却始终没有把昏庸的后主推掉,自己当君王。  关于诸葛亮当君王的问题,有许多人以为刘备在临终前说的话,有同意诸葛亮独立的意思。这实质上是对文言文的错解,刘备只是想告知诸葛亮:刘禅有能力就帮扶好他,如果昏庸,你就自己决策。事实上,蜀汉后期的许多重大决策,诸葛亮也都没有问过刘禅,从这点来看,他也没有违背刘备的意愿。  至于诸葛亮没有当上君王的原委,从可查阅的材料来看,利害攸关有偏下几方面。  第一是刘氏集团的问题。刘备虽然死了,唯独他的集团还在,他手边的那帮死忠粉还在。诸葛亮虽然是CEO,只是要推翻县委会,还是有难度的。尽管大家都必须听他的理念,唯独底线大家心里都很清楚。隆中对的时候,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就不乐融融了,证明刘备河边的人并不全买诸葛亮的账,甚至有些还是碍于刘备的面子才只能听诸葛亮的。刘备托孤的时候除了叫上诸葛亮,也叫上了尚书令李严,这就证明刘备对诸葛亮也是有留一手的。  第二是时机不成熟。诸葛亮是一个聪明人,就算有当君王的打算,也会审时度势,这和他的小心行事风格是有关系的。三分天下的时候他就明白天下的布局,周边这么多敌人,蜀汉又这就是说危弱,要当君王也不是这个时候当。如果统一了全国,蜀汉首都搬回洛阳了,那诸葛亮可能会考虑来一手。唯独在外部条件一定复杂的情况下,贸然发动内战,可能会致使他连首相都当不成。  第三是诸葛亮自身的问题。这里不讨论诸葛亮的道德因素,因为它属于主观因素,不同人会有不同见解。但的确是有自身因素制约他的走道儿,这包括上面提到的小心的行事风格。他不愿意冒险去做没有打算的事情,而且他也没必要这样做。大家要了解,中国的中央集权终点时期是在明清两朝,而在汉唐年代,虽然鼓吹君权神授,唯独相对于主权还有相权的存在,当君王并非必然选择。诸葛亮把精力都投资在相权上,这对于其本人而言已经是一种成功。事实上,曹操毕生也没有当上君王,虽然遗族给他追封了谥号,唯独从历史舆论的角度来看,诸葛亮的声价是要比曹操好一点的。  由此可见,诸葛亮没有当君王,核符当时的历史背景。尽管千年自此,还有人在讨论这一问题,唯独我们还是要尽量看得起历史,尊重事实,最大程度死灰复燃事情的本质。这也是我们对待历史文化所应该独具的一种务实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13
赵云对刘备都是忠心耿耿的 赵云为何始终没有得到重用-趣历史网

赵云对刘备都是忠心耿耿的 赵云为何始终没有得到重用-趣历史网

  对赵云一生对刘备忠心耿耿,为何得不到重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起三国的猛将,那真的数不胜数,但并非所有的猛将都会被人们记住,只有少数人会成为后世口中的大英雄。在他们之中,有一位猛将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号,那就是“常山赵子龙”,就是那个单枪匹马救阿斗、三千人夺贵阳、阳平关救黄忠、凤鸣关斩韩德、磐河救公孙瓒、汉水破曹军的赵云。从他的功绩而言,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因此也入选了蜀国的五虎将之一。但就是这么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却并不受刘备的重用,到底是为什么呢?  第一,刘备早年的经历并不如意,到处投奔也没有好的归宿,直到自己开始招兵买马之后,才有了小小的起色。即使如此,他所占领的地盘也并不大,所以他急需扩大势力,筹谋将来。而赵云只是一个武将,对刘备而言也许是锦上添花,但并非是必不可少,刘备更想要的是像诸葛亮这样的谋略之才,可以帮他扩大势力甚至实现统一的人才。  而武将有关羽和张飞,像赵云这样的也不少,即使赵云带来了白马义从,也没有让他得到更大的优势,毕竟这支部队只听赵云的,而赵云听不听刘备的也未可知。说白了就是刘备不信任赵云, 即使有了好几次的功劳,也没有对他完全信任,至少无法跟自己的两个好兄弟相提并论。所以赵云投奔而来的时候,可以说没有得到非常大的重用,后期的功绩也都是他个人的英勇表现使然,跟刘备没什么关系。  第二,刘备深知赵云忠诚,但是这份忠诚并没有给自己,而是给了汉室江山。赵云之所以投奔刘备,就是奔着他恢复汉室的大旗而来,如果没有这个旗号,可能赵云也不会加入刘备的麾下,对于这一点刘备十分清楚。而刘备虽然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帜,但他的心里并非是真的想要恢复汉室,而是为了自己,打着汉室旗号无非是他想要创业的一个名头,也算是出师有名。  此旗帜一出,确实效果很好,因此吸引了很多的汉室忠臣,其中就有赵云。赵云对汉室的忠诚度不仅没有让刘备更为看重,反而让刘备极为排斥,因为效忠汉室并不等同于效忠刘备,甚至还可能会成为自己以后称帝登基的绊脚石。毕竟刘备的最终目的可不是还政于汉室,而是建立自己的朝代。  第三,刘备不重用赵云的原因,还在于对方的性格不讨喜,作为下属心里也没点数,总是顶撞主公,这样的下属谁会喜欢。比如当刘备想要用土地奖赏身边的人时,赵云就站出来反对,他认为应该把土地还给百姓,而不是占为己有。由此可见,他的心里只有百姓,对刘备的指令也不是无条件地顺从。对刘备而言,奖励有功之臣才能得到他们的忠心,对自己的好处更多。如果将土地还给百姓,那是可以得到民心,但却于当前没什么大的用处。  除了这件事情之外,当刘备决定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的时候,赵云依旧是站出来反对,觉得时机尚未成熟。这样的做法虽然他是出于大局考虑,但毕竟驳了刘备的面子,让他十分下不来台。可见赵云过于理性,不会做到跟关羽张飞那样,完全站在刘备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的下属肯定无法得到认可,不被重用也是情理之中。  作为一个将领,赵云确实十分出色,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作为下属,他的情商确实不高,不管是他的初衷还是他的言行,都提醒着刘备他不是自己人,无法对他完全信任,更不能对其重用。在很多的工作场合中,这样有才华但不被重用的人不在少数,除了抱怨上司瞎了眼之外,也要反省一下自己的问题,毕竟情商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13
陆逊忠心耿耿,孙权逼死他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趣历史网

陆逊忠心耿耿,孙权逼死他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趣历史网

  虽然说历史记载东吴地一代名臣陆逊是被气死的,但其实我们都知道他是被孙权逼死的,陆逊忠心耿耿,孙权逼死他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因素一:仇恨的种子  首先我们得说说,仇恨的种子。三国的三股势力是怎么崛起的,想必大家都很清楚:都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尤其东吴这块地盘,是孙坚、孙策拿刀砍出来的天地。虽然在汉末这个时代,多数有实力的地方官早就割据一方,自成体系了,但毕竟还有些“漏网之鱼”始终认为自己是大汉的臣属,不是什么乱臣贼子。别说,这种人还真不少,比如曹操手下的荀彧,再比如东吴的陆康、陆绩父子。  陆康是当时的庐江太守,不但是东吴本土实力派,而且有义烈之名,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大汉的子民,绝不同流合污。  而这,就为自己招来了祸患:称雄东南的袁术,因为军队缺粮,就向陆康索要米三万斛。这心怀鬼胎的袁术,当然难入陆康的法眼——你个叛逆,我不削你就不错了,还敢来要粮食!陆康不但不借粮,而且整修战备准备迎敌。结果,袁术就派遣了孙策出马,攻打庐江。  陆康是很有气节,但在猛人孙策面前,军事素质就比不上了。即便如此,孙策也是猛攻了两年,才拿下庐江。年近70的陆康病逝,而在这艰难守城的两年中,陆家宗族一百余人,死了将近一半。  这个陆康,正是陆逊的大爷爷,庐江失陷的时候,陆逊刚12岁,而陆康幼子陆绩则年仅7岁,他们俩因为年幼,被早早送到吴郡避乱,也因此得以幸免。  陆绩在《三国演义》中的戏份很少,仅仅在“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作为配角打了个酱油,而在真实的历史上,他的戏份虽然也不多,但却很耀眼。  作为陆康的儿子,陆绩继承了父亲义烈的基因。虽然孙家、陆家的仇恨属于上一代,在孙家彻底控制江东之后,很多陆家人已经成了孙家门下的臣属,但对于陆绩来说,杀父与灭族之仇,却永难释怀!所以,尽管人在屋檐下,陆绩却仍然不愿低头!  作为吴郡陆家的新任家主,陆绩对孙家却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始终认为自己是“汉臣”,而不是什么“吴臣”。这种态度,对于孙家来说,当然不能忍。于是,公元209年,年仅22岁的陆绩便被派往广西玉林担任郁林太守——说白了就是流放!而这也导致陆绩的早逝:公元219年,年仅32岁的陆绩,就因水土不服埋下的隐疾发作而死。  一句话,孙家和陆家,表面看合作无间。但挖开看,两家的仇恨,其实埋得很深。有这层微妙的关系,对于出身陆家的陆逊,孙权内心毫无芥蒂,那才是怪事!  因素二:失败的联姻  如果说孙陆两家仇恨的主角是陆康、陆绩,那么第二个猜忌之因,就完全是孙权自己种下的。眼看陆绩根本不配合,为了拉拢陆家,孙权决定“联姻”:公元204年,孙权做主,把哥哥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这在当时看来,是毫无问题的:这种联姻,既表达了对陆逊的重视,也表达了对哥哥遗孤的关爱。  可是,人是会变的!这种变化表现在孙权对哥哥孙策的态度上:江东这块基业基本上算是孙策一手打下来的,他孙权可以说是“坐领江东”,他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军事能力,远远比不上哥哥孙策。但是,东吴既然已经到了他孙权的时代,就不能始终让臣属停留在孙策的影响之下。这种矛盾的心理,让孙权对哥哥孙策的心态极为复杂。  具体表现在两件事上:  第一件事是对孙策的追封——长沙王。孙权自己称帝,却对打下江山的孙策只追封为王。对比一下人家司马家:司马懿(宣皇帝)、司马师(景皇帝)、司马昭(文皇帝)都有帝号。这可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第二件事是对孙策儿子孙绍的封赏方面——先是吴候,后是上虞侯。孙权自己几个儿子都是王爵,但对孙绍却只是个侯爵,这不能不惹人议论。  甚至,连孙权自己也觉得对不住哥哥孙策,在他晚年染病的时候,还让太子孙和去长沙王庙给自己祈福。这俨然就是做了亏心事的节奏!孙权对哥哥孙策的这种矛盾心态,自然也会转移给陆逊,毕竟孙策才是陆逊的亲老丈人!万一哥哥孙策一脉出来夺权,那么陆逊会不会一屁股坐过去呢?对于功高震主,能力超强的陆逊,孙权的这份猜忌,就更重了。  因素三:势力庞大的陆家  东吴这块地盘,姓孙。但其实还有四个姓,分别是:陆、顾、朱、张。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吴四姓”。孙家往上数其实就是草根——他爷爷一辈就是个瓜农,也就从他父亲孙坚这一代才因为“乱世出英雄”而崛起。  但陆、顾、朱、张这几家就不一样了,他们是东吴地界的传统大佬,早几代就在东吴扎根发芽、茁壮成长了。比如:顾家有顾雍、顾谭、顾荣、顾恺、顾邵等人,朱家有朱桓、朱据、朱异等人,张家则有张温等人,至于陆家就更不得了了,有陆逊、陆抗、陆绩、陆凯、陆云、陆机……  这吴四姓不但势力庞大,而且人才辈出,四大家“郡吏常有千数”。换句话说,这四大家就是东吴地界的地头蛇。面对底蕴深厚的四大家,作为暴发户的孙权,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东吴到底姓不姓孙?  这个问题,对于年富力强的孙权来说,那就不是个问题。可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一辈起家的周瑜、鲁肃、吕蒙又都纷纷凋零,东吴的实权又逐渐回归四大家族,这个问题,对孙权来说,就逐渐尖锐起来!  尤其作为四家之首的陆家,陆逊还是一人之下的丞相,陆凯、陆云、陆机等人也都身居要职,简直就是“孙与陆共天下”。面对这个难题,打压陆逊,就成了孙权的必然选项。  结语:帝王心术  所以,问题不在于是否打压陆逊,而只在于如何打压陆逊!但真要打压陆逊太难了!因为陆逊的各方面太优秀,他不但深谋远虑,而且谨小慎微、忠诚耿直。这样的臣子,如果没有合适的理由,那么打压的结局绝对得不偿失。多重因素在孙权内心种下的猜忌之果已然成熟,陆逊的危机已然来临。  所以,借着陆逊维护太子孙和的所谓“契机”,孙权一次又一次写信责难陆逊,让陆逊深刻检讨。前路茫茫,孙权留给陆逊的其实只有一条路——死路。陆逊不死,孙权的帝王心术只会没完没了。甚至,在陆逊死后,孙权还派人拿出以前杨竺告发陆逊的20条罪状,找陆逊的儿子陆抗核实。由此可见,孙权除掉陆逊的决心——连死都不能释怀!  对于自己面临的危机,以陆逊的智慧,能看不透吗?恐怕未必,作为周瑜之后,东吴第一猛人的陆逊,他岂能看不透。或许,他更多的是无奈,既是身为陆家人的无奈,也是身为臣子的无奈。  陆逊之死,在东吴那个特殊的体制下,在孙权的帝王心术下,成了一种必然的悲剧。而这,也开启了东吴的衰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05
刘封忠心耿耿能力又强 刘备为什么还要赐死他-趣历史网

刘封忠心耿耿能力又强 刘备为什么还要赐死他-趣历史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作为刘备养子,刘封忠心耿耿且能力突出,为何最终却被刘备赐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刘封本为罗侯寇氏之子,刘备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后,将其收为养子,改姓刘氏。作为刘备的养子,刘封不仅忠心耿耿,而且能力极为突出,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猛将,最终却被刘备赐死。  在《三国演义》中,导致刘封被杀的直接原因,便是刘封对于关羽的见死不救,而刘封与关羽的矛盾由来已久。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中,刘备欲收刘封为义子,为此征求关羽意见,关羽则以“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为由反对,虽然最后刘备还是收了刘封,但也导致刘封由此对关羽极为忌恨。  到了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关羽被围麦城后,派廖化突围前往上庸向刘封和孟达求援,当时孟达先以敌军实力太强为由劝说刘封不要出兵,见刘封仍有犹豫,便以此事为由,离间两人关系,导致刘封最终没有出兵救援关羽。  在《三国演义》中,虽说刘封拒绝发兵救援,有孟达的离间因素在,但他因为私人恩怨拒绝发兵,导致关羽兵败被杀,显然有点说不过去。而正是由于对关羽之死负有责任,孟达最终选择了投降曹魏,并引兵攻打上庸。  后来,刘封兵败逃回成都,虽然刘封解释自己不出兵救援,是因为孟达的劝阻,但刘备还是怒斥道,“汝须食人食、穿人衣,非土木偶人!安可听谗贼所阻!”当即下令将刘封推出去斩了。因此,在《三国演义》中,刘封最终被杀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不过,正史之中的记载,却与《三国演义》中却有着些许不同,而正是由于这些略微的不同,使得刘封被杀,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原因。  首先是第一点不同,刘备收刘封为义子时,刘禅并未出生。当时,刘备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但还没有自己的孩子,因此刘备收刘封为义子,未必便没有将其当成接班人培养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关羽不可能对此予以反对,进而导致两人关系紧张。  后来,在刘备与刘璋争夺益州时,刘封的确展现了出了自身的才能,《三国志·刘封传》对此有载,“时封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之后,刘封又随刘备参与了汉中之战。  其次是第二点不同,刘封与孟达的关系问题。在夺取汉中后,刘备又派宜都太守孟达率兵攻打房陵郡,攻取房陵后孟达又挥军夺取上庸郡。孟达毕竟是自刘璋转投而来,因此刘备对于孟达的做大极为警惕,《三国志·刘封传》中便有“先主阴恐达难独任”的记载。  于是,刘备派刘封自汉中顺河而下,至上庸统领孟达之军。在“上庸之战”后,刘封得以升任副军将军之职,但对于孟达却未加封赏。  当时,刘封与孟达虽然一起共事,但由于刘封对孟达有监视之责,因而两人之间的关系实在谈不上多好,之后便发生了刘封夺孟达鼓吹事件,“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要知道,“鼓吹”作为一种身份象征,蜀汉也只有孟达和诸葛亮得到过赏赐。  最后是第三点不同,关羽求援的时间不对。《三国志·刘封传》中有“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从这段记载来看,关羽乃是在发动“襄樊之战”初期,便已经向刘封、孟达请援了,然而两人并未出兵增援。  不过,由于刘封与关羽并没有矛盾,因此他的拒绝增援自然也就没了私人恩怨,应该更多出自于现实考虑。总体而言,刘封拒绝出兵,应该是出于三点考虑:一是上庸三郡刚刚归附,蜀汉于此的统治还不算稳固,不敢轻易调走军队;二是刘封对孟达有监视之责,且两人关系较差,刘封不敢擅自妄动;三是“襄樊之战”初期关羽形势占优,出兵与否影响并不算大。  此外,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刘封并未接到出兵的命令,如果私自出兵而导致上庸生变,这个责任是他不能承受的,如此一来他拒绝出兵也就不难理解了。  由于上庸未出援兵,导致关羽不得不从荆州抽调更多兵力,将防备东吴的兵力也抽调到了前线,结果导致被东吴背刺。  虽说刘封和孟达拒绝出兵能够理解,但由于关羽的兵败身死,如果真要问责,两人仍然难逃责任。在孟达看来,刘封乃是刘备的义子,且两人关系极为恶劣,如果真的要追究关羽战死的责任,岂不是自己要背黑锅?于是,孟达最终以常受刘封侵凌为由,率领部曲转投曹魏。  之后,魏文帝曹丕派夏侯尚督率徐晃、孟达等军,袭取上庸三郡,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孟达写信劝降刘封,但被刘封所拒。然而,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再加上上庸太守申耽与其弟申仪的背叛,最终导致三郡丢失,刘封败逃成都。  根据《三国志·刘封传》的记载,刘封在返回成都之后,“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不过由于两件事皆事出有因,且孟达转投曹魏也并非全因刘封。因此,即便是刘封丧师失地,刘备也只是对其多有责备,而并没有处死他的意思。  然而,诸葛亮这个时候却站了出来,劝说刘备将刘封处死。《三国志·刘封传》对此有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意思是说,刘封能力太强,且性格强硬,刘备去世之后,恐怕没有人能够驾驭。正是由于诸葛亮这句话,刘备这才赐死了刘封。  前文说过,刘备收刘封为义子时,一定程度上,乃是因为自己人到中年却无子,因此想要将刘封作为继承人来培养。如果作为继承人,刘封的能力自然是越强越好,然而随着刘禅的出生,刘封的处境可就有些微妙了,刘封如果能力太强且性格强硬,反而会对储君刘禅造成威胁。  要知道,此时的刘备已经59岁,这在古代已经算是高龄了,而当时的储君刘禅却仅仅13岁,如果刘备突然去世,谁敢保证刘封会不会因为觊觎权力而导致蜀汉内部生乱。对于一个政权的统治者而言,刘备不敢冒这个险。  因此,正史之中的刘封,死的实际上是有点冤的,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在赐死刘封之后,刘备才会“为之流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25
樊哙当初对刘邦忠心耿耿的 樊哙最后为什么还要投靠吕后-趣历史网

樊哙当初对刘邦忠心耿耿的 樊哙最后为什么还要投靠吕后-趣历史网

  对樊哙为刘邦出生入死,鸿门宴上还救过场,为何最后要投靠吕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西汉时期的著名武将樊哙,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杀狗屠夫。屠户的地位并不高,虽然可以时长吃一点肉,但他们与那些达官贵人相比,仍然是最底层。  樊哙性格直爽,好交朋友,一心认准了一位好大哥——刘季。所以,当刘邦起兵时,樊哙成为了大哥的忠实追随者。从刘邦身边的小小舍人,到后来的舞阳侯,樊哙的每一次升迁,都是拼命拼来的。在一次次为了刘邦出生入死的过程中,樊哙和刘邦也建立起了很深的友情。  《史记》记载,刘邦参加鸿门宴,樊哙听说项庄一心刺杀刘邦,于是急忙拿着铁盾闯入了项羽大营。之后,还一边拔剑切肉,一边向项羽晓以大义。  “我闯营而入,本来是不怕死的。可是,我的主公刘邦是先进入咸阳的,他一心对待霸王您,可是您却听信小人谗言,想杀我的主公。我担心一旦您除掉我的主公,人们会怀疑霸王您的心胸。”  后来,因为樊哙和张良的帮助,刘邦才得以脱离险境。但是,樊哙对刘邦如此忠义,甚至可以说救了刘邦一命。可是在后期,樊哙却变得十分动摇,甚至开始投靠吕后。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樊哙本来就和吕后就有脱不开的关系  根据《史记》记载,  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  樊哙因为娶了吕后的妹妹吕须为妻,所以依靠这层姻亲关系,在所有将领中,和刘邦夫妻的感情最亲厚。通过这条记录,我们可以发现,樊哙和吕后亲厚,那是一定的。因为人家有实打实的戚关系,是吕后的实在妹夫。也正是因为亲戚的关系,使得樊哙和吕后之间,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殊感情。  根据史书记载,  大臣诛诸吕、吕须婘属,因诛伉。舞阳侯中绝数月。  这句话意思是,诸吕之乱平定之后,樊哙的儿子樊伉也被牵连在内。樊哙听说儿子死了,在家伤心了好几个月。樊哙不是一直心态挺好的吗,为什么伤心呢?其实,在我看来,樊哙哪里是伤心,这是寒心啊。  樊哙觉得,自己为了西汉出生入死这么多年,就因为和吕后结亲,所以家里人也被无故牵涉在内,心里能不难受吗?通过这件事,我们也可以从侧面发现,即使樊哙不投靠吕后,樊家人也被其他人贴上了“吕后”的标签了。  第二,刘邦的凉薄,让樊哙寒心  其实,其他大臣们怎么践踏樊哙,樊哙还没那么寒心,樊哙更寒心的是刘邦的行为。樊哙为了西汉的建立,真的立下很多战功了。比如,彭城之战的时候,刘邦都被打得亲戚都不认识了,老婆和老爹都被人抓去了。是樊哙赶快到了荥阳,派人把守广武,和项羽苦战了一年。  刘邦和项羽决战的时候,是樊哙把项羽的兵包围在了陈这个地方,大破项羽的部队。可以说,为了西汉,樊哙立下可不朽的功勋。  然而,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却没有对得起樊哙这份友情和忠心。刘邦在诛杀多个异姓王以后,彻底寒了曾经出生入死的这些兄弟的心,甚至在刘邦快死了的时候,还认为樊哙会在自己死后,帮着吕后杀戚夫人和刘如意。于是偷偷派人去军中斩杀樊哙。  这时候的樊哙在干吗?人家还在任劳任怨地帮刘邦对付卢绾呢。这样的将领,刘邦也忍心怀疑?如果不是陈平这个人善于投机,只是将樊哙关在了长安,樊哙恐怕已经死了。  所以,在刘邦后期,樊哙已经慢慢向吕后靠拢了。不是因为别的,而是樊哙也害怕自己哪天就会被刘邦一斧子给砍了,即使自己忠心耿耿,可是那么多死去的诸侯确实真真切切的例子。  第三,樊哙效忠的吕后,是在谋一条新路  樊哙为什么能从一个屠夫变成一个名将?不是因为只会杀人,而是因为他粗中有细,顾大局。根据史书记载,刘邦在咸阳的时候,想占有秦宫的美人,是樊哙先站出来想提醒刘邦,不要重蹈其它人的覆辙。  刘邦在称帝之后,枕着一个宦官睡觉,是樊哙痛哭流涕,劝谏刘邦不要让汉朝重演赵高乱政的悲剧。可以说,樊哙不光是一个武将,还是一个为西汉操心不已的樊大爷。  那么,在权力逐渐转移,刘邦行将就木以后,樊哙逐渐向吕后靠拢,这并非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虽然,吕后对诸侯王打击得也特别狠,但是,除了寒心以外,这并非不是在为大汉的延续在铺路。  而刘邦过世以后,吕后处理政务十分有条理,百姓得到休养生息,朝廷非常高效顺利,甚至没有其他诸侯王或者大臣敢有异心。这不单是权力的把控,更是大汉继续稳定下去的根本。所以,从大局考虑,吕后是一个值得辅佐的新主,也是大汉延续下去的希望。樊哙如此支持吕雉,除了私心,还是存在公心的。  现在看来,樊哙之所以向吕后靠拢,除了无法脱离的姻亲关系外,还因为刘邦本就凉薄,十分寒心。当然,他还是在为整个西汉考虑,好让好不容易建立的汉朝可以持续下去,也是煞费苦心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12
四大贝勒,雍正时期八旗旗主的地位如何?

四大贝勒,雍正时期八旗旗主的地位如何?

顺治七年(1650)底多尔衮死后四大贝勒,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 清世宗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 “八旗都统,旧为八旗臣属,已见前矣。雍正间,每以亲王郡王任各旗都统,皆系皆系不能臣属他王贝勒者。先是康熙末年,屡以皇子办理旗务,即不欲假手于本旗王贝勒,而特命皇子出为代办。其办旗务,正居都统地位,非该旗王贝勒地位,但不能臣属于该旗王贝勒,则无可疑。惟尚非竟任为都统,至雍正间乃明任为都统矣。都统为八旗之行政官,不为臣属。于是旗之行政,尽属都统,该旗王贝勒只受其分得之包衣,受俸饷于旗内。于是旗主不但无耦国之嫌,并不预旗之内政矣。” 上三旗天子自将,所以没有旗主。 下五旗此时即使还有旗主名义,也已经不能管事了。 清朝议政处和军机处有什么区别? 就其功能和性质而言,“议政处”与“军机处”是完成相反或对立的组织或机构。 “议政处”是大清肇基之始,皇太极执政之初,王朝最高权力集体决策机构,由四大贝勒和四小贝勒组成,具有“权贵共和”性质。 “军机处”是雍正帝执政时期,为便于指挥西北军务,在康熙朝“南书房”基础上设立的“咨询或秘书”机构,一般由王大臣领班,几名官至尚书、侍郎的汉臣在该处“行走”,同时还有名为“章京”的辅助人员,类似明朝去掉“票拟”的内阁,是君王借以“乾纲独揽”的“抓手”,封建王朝专制的显性象征机构。 “议政处”只在皇太极执政初期实际运行短暂一段时间,在皇太极执政晚期,随着皇太极集权日盛以及四大贝勒的去职,游牧渔猎民族“权贵共和”性质的“议政处”遂告瓦解,名存实亡。电视剧《雍正王朝》张廷玉解释的“八王议政”说的就是这段历史。而“军机处”在雍正朝初年设立后,直至宣统三年成立“责任内阁”时裁撤,存续并强运行了180多年,相对其他机构,“军机处”是清王朝中后期权利最大、影响力也最大的组织或机构。 皇太极为何要杀忠心耿耿的阿敏? 阿敏生于明万历十四年,是舒尔哈齐的次子。其父被囚时他侥幸逃脱死罪,从此跟随伯父努尔哈赤南征北战。 说阿敏忠心耿耿,有些言过其实,但其人骁勇善战倒是事实,随努尔哈赤征战立过不少战功。 天命元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即大金国,封阿敏为和硕贝勒。不是努尔哈赤儿子,这个封赏对阿敏来说规格还是很高的,在四大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格局下,阿敏排行老二,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的次子大贝勒代善。 但随着努尔哈赤死去,阿敏和后继者皇太极之间很快便产生了巨大矛盾。 在残酷的权力争夺中,一个巴掌即能拍响,拍出大动静,何况两个巴掌一起拍的时候。阿敏后来被皇太极囚禁致死,就是两个巴掌一起拍的概念。 站在皇太极的角度,即便阿敏忠心耿耿,他也必找其麻烦。原因很简单,四大贝勒共议国政已不能满足皇太极的胃口,他要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所以他一定会寻机废掉四大贝勒共议国政的体制。 四大贝勒中只有阿敏不是努尔哈赤儿子,因此他是最佳突破口、打击对象。 这时候,阿敏要是聪明人的话,应该配合皇太极,主动把自己变成皇太极集中皇权的台阶。 但阿敏不是这样的人。他非但没有配合皇太极的意思,相反脾气还挺臭,心里还挺不服,甚至还产生了替父报仇的想法。 舒尔哈齐被囚的时候,阿敏已经25岁,这个年龄血气方刚,是很容易记仇的。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阿敏不敢造次,努尔哈赤一死,他内心的仇恨就翻涌出来了,在他看来,害死其父的就是他这个伯父。 皇太极继位后,凭借战功,阿敏开始原形毕露,一言一行,不仅针对皇太极,而且还充满了对努尔哈赤的积怨。 阿敏本就是一介武夫,生性鲁莽,口无遮拦,因为积怨越来越深,在朝野上下,他的行为便越来越放肆。 经常说一些怪话。 例如:“我何故生而为人?还不如山上的一棵树,或者坡上的一块石头。即便被人砍伐为柴,甚至被野兽浇上一泡尿,也比现在的处境强。” 很显然,牢骚的背后是强烈的不满、怨恨。 还有更出格的,他甚至还跟叔父贝和齐说过这样的话,他说自己在梦中被伯父捶打,但却有黄蛇护身。 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不仅仅是不满、怨恨,他是有篡权野心的。 后来,虽然篡权的事他没干,但自立,想跟皇太紧分庭抗争的事差点干成。 天聪元年,阿敏奉命率军征战朝鲜。因为攻势凶猛,朝鲜国王很快提出了议和请求。但阿敏在朝鲜国王全盘接受议和条件后,却没有退兵的意思。 他想干什么? 自立门户。 为此,阿敏跟随行的贝勒们说,你们愿意回去就自己回去,我是打定了主意要进朝鲜都城,我一向羡慕明朝皇帝和朝鲜国王居住的宫殿,昔日无缘得见,现在既然来了,一定要进去看看。 态度如此嚣张,谁人敢附和他,就连亲弟弟济尔哈朗也不站在他那边。眼看众叛亲离了,没办法,他最后不得不折返回来。 因为愿望落空,一怒之下,他走之前很是来了一番烧杀抢掠。 经有这事,阿敏其实已经离死不远了,但皇太极没有急着动手,他还在等对方更大的破绽。 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亲统大军征明,一连攻克山海关内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 第二年三月,皇太极派阿敏率军前往驻守。谁知阿敏到永平不久,明军奋起反击,阿敏连战失利,损失惨重,最终竟弃城逃跑了。 更为残忍的是,逃跑前,他下令屠杀城中汉族降官降民,并将全部财物洗劫一空。 到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程度,趁着大败而归,举国上下一致声讨的契机,皇太极终于动手了。 一口气,皇太极给阿敏扣了16条罪状,例如:太祖在时,挑唆其父,欲离汗兄;自视为汗,欺凌在下诸贝勒;丢弃永平,残杀降民等等。 虽说这些罪状有些许“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味道。 但阿敏造出来让人抓的把柄却也不少。 最终,经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阿敏应当处斩。皇太极这时候拿出了假仁慈,下令免死,改为囚禁。 阿敏被囚十年后,死在狱中,终年五十五岁。 按道理,在为努尔哈赤立下汗马功劳后,如果他审时度势继续效忠皇太极,两朝元老和忠臣的声望足够他后半生享用。 可惜,昔日的仇恨和眼下的不甘心最终让他走向了不归路。

资讯百科 2022-06-08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