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帝王心术,咸丰帝甩他六弟奕䜣八条街。咸丰帝的政治手腕是被极大的低估了的,咸丰帝手腕可以和乾隆帝相比。这也算是另一种层面上的物极必反,因为乾隆帝太厉害了,所以后面连续两个皇帝都很老实。 道光皇帝的下一位皇帝是咸丰皇帝。 1850年道光皇帝病重的时候召集各位大臣取出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的盒子,大臣们打开盒子拿出遗诏。遗诏上面写着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不久道光皇帝病逝。皇太子奕詝继承皇帝位,也就是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是清朝的第九位皇帝,入关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是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 奕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嫡子),生于北京圆明园,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为储君。 奕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地对朝政改革。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 咸丰帝政治手腕的最巅峰表现当属“处死伯葰”这件事。 很多人不知道,咸丰帝为了整顿吏治,他居然以“受贿”名义杀了协办大学士,正一品的高官;这是清朝有史以来处死过品级最高的高官。 更厉害的地方在于明明是咸丰帝想拿伯葰“杀鸡儆猴”,但是他却很聪明的把肃顺顶在最前面,自己反而在群臣面前表演流泪,表示自己是被逼处死伯葰的。 结果就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伯葰之死是肃顺公报私仇,而没有想到这是咸丰帝在借故整顿吏治。 咸丰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敢于做决定,敢于拍板。 我说的是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眼看长江以南岌岌可危,绿营不堪战,咸丰帝立刻就同意启用各地回籍大臣大办团练,而且给的职务都不小气,比如江忠源明明只是一个举人,但是因为立功,咸丰帝立刻封赏他做巡抚。 反而奕䜣,曾国藩就评价过,说奕䜣虽然有才,但是没有担当;而且奕䜣比较骄纵,很不重视细节。 比如奕䜣在担任议政王后,有一次给小皇帝汇报工作汇报太久,口干舌燥,干脆直接端起皇帝桌上的茶水自己喝了起来。 慈禧和慈安都看傻了,觉得奕䜣太跋扈。 另外,奕䜣这个人承受能力太差,在甲申易枢之后(慈禧太后找借口把奕䜣赶出了军机处),当慈禧再度启用他后,他从之前的意气风发变成了遇事敷衍。 总而言之,奕䜣也许才能上比咸丰帝强,但是论精神属性,奕䜣真的不适合做皇帝。 » 道光皇帝后面是什么皇帝 如果恭亲王奕欣做了皇帝结局是怎样
爱新觉罗·奕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5月29日)逝世,谥号为“忠”。概述内图片来源: 目录 1基本资料 2爱新觉罗·奕訢人物生平3爱新觉罗·奕訢主要成就4爱新觉罗·奕訢人物评价5爱新觉罗·奕訢亲属成员6爱新觉罗·奕訢墓址纪念 基本资料1 本名:爱新觉罗·奕䜣号:乐道堂主人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族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833年1月11日((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逝世日期:1898年5月29日((光绪二十年四月初十))主要成就: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办理外交事务爵位:和硕恭亲王谥号:忠旗籍:满洲镶蓝旗 爱新觉罗·奕訢人物生平2 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33年1月11日),奕䜣出生,与咸丰帝(奕詝)属异母兄弟。但奕詝生母孝全成皇后早死,是奕䜣的生母静贵妃受皇后托孤遗命抚育皇四子奕詝。奕䜣与奕詝同在一母照拂之下,且年龄相仿,无异于亲兄弟。道光十七年(1837年),入上书房读书,奕䜣从小受到极为严格而又特殊的封建教育。他天资聪颖,颇有才气,拜翁心存为师。逾年,翁心存以母老乞养,告假归里,奕䜣乃师事贾桢。功课为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百家经典,诗文,武功骑射。道光帝立储时,曾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䜣之间犹豫不决。但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下定决心由皇四子继位,写下遗诏。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奕䜣奉道光帝命,迎娶热河都统桂良之女为嫡福晋。这往往被认为是道光属意恭王之举,而实际上,这个指婚发生在道光下定决心写下遗诏之后,最多只能视为对恭王的补偿。奕䜣的文才武功均在奕詝之上,道光帝也最钟爱这个儿子。按清朝传统,皇位传给诸 爱新觉罗·奕訢主要成就3 奕䜣作为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在外交上主张保持与欧美大国的和平;主张学习外国科技以加强中国军事实力,支持开办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军事工业,成为清朝洋务运动的中枢首脑。在其任职中枢期间,清朝先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以及西部各省的回民叛乱。他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也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奕䜣后期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无所建树。奕䜣藏书颇富,恭王府有藏书楼多处,主要有“多福轩”、“乐道堂”、“正谊书屋”、“庆宜堂”等,所藏宋元名椠近百种,如宋板《文苑英华》《文章正宗》《柳柳州全集》《春秋左氏传》《韩昌黎集》《柳河东集》《艺文类聚》《翰墨大全》《王临川全集》《东都事略》《文选》等有39部,其中,宋板《文选》《埤雅》各有两部。有《多福轩书目》2册,著录藏书近2000种;《乐道堂书目》1 爱新觉罗·奕訢人物评价4 光绪:王忠诚匡弼,悉协机宜,诸臣当以王为法。杨约翰:恭亲王与我之前所见过的东方王子及政治家不同,他十分生动。这是一个机敏的男人,直觉敏锐,意志坚定。何天爵:恭亲王是精通东方外交艺术的老手。他总是将外交对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认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体的问题上。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他成功的最大秘诀在于他能够事先判断出需要妥协的时机。他不断转换面具并不说明他是个优柔寡断之徒。隐藏在众多面具之后的恭亲王在认真琢磨着对手,判断对方的意图政策,再决定自己的对策。在最后时刻来临之前,他丝毫没有妥协投降的迹象,显得积极对付,毫不屈服。正当他的对手集中全力要发动最后一击的时候,对手会发现恭亲王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脸微笑的谦卑的伙伴。作为所谓的“防御外交政策”——中国迄今为 爱新觉罗·奕訢亲属成员5 长兄:爱新觉罗·奕纬,隐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次兄:爱新觉罗·奕纲,顺和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三兄:爱新觉罗·奕继,慧质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四兄:爱新觉罗·奕詝,即咸丰帝,母孝全成皇后钮钴禄氏。五兄:爱新觉罗·奕誴,惇勤亲王,母祥妃钮祜禄氏。七弟:爱新觉罗·奕譞,醇贤亲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八弟:爱新觉罗·奕詥,钟端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九弟:爱新觉罗·奕譓,孚敬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皇长女:端悯固伦公主(1813—1819),葬许家峪园寝。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追封为端悯固伦公主。皇次女:生于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三日,母为祥嫔钮祜禄氏,无封。皇三女:端顺固伦公主(1825—1835),母孝全成皇后,追封为端顺固伦公主。葬陈家门园寝。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1826一1860),母为孝全成皇后,封寿安固伦公主。皇五女:寿臧和硕公主(1829—1856 爱新觉罗·奕訢墓址纪念6 恭亲王墓地占地1000多亩,规模宏大。石狮、石坊、华表、神桥、赑屃石碑、碑楼、享殿、宝顶一样都不少,只可惜恭亲王墓在民国时期(1932年),被大辛峰土匪侯显文所盗,后来阳宅被拆掉变卖。解放前地上建筑无存,后来1958年修建十三陵水库,给恭亲王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将坟地内的石料全部拉走修建水库去了,并将一对石狮子也运到水库大坝北头的纪念碑公园下。当时来了两个吊车,想把石牌坊也吊走,由于吊不动,就没有再吊,今天仅剩下这座精美绝伦的三门四柱三楼的石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