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是一切慢性疾病的根源 人体器官缺氧,特别容易引发各种慢性疾病,尤其是一些血红细胞含氧能力比较低的中老年群体,特别容易加快衰老,而且抵抗力也特别差,容易生病。尤其是大脑缺氧对人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能力导致反应迟钝,应激反应障碍,严重的会出现痴呆的情况。因为人的身体各个器官运转是离不开氧的,身体器官含氧量过低,就会导致出现疾病。 不同的器官缺氧带来的症状也是不一样的。大脑缺氧容易引发痴呆,反应迟钝,所以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多运动。也可以经常做一些锻炼脑部活动的小游戏。平常的饮食也要注意多吃一些含蛋白质比较丰富钙元素多的食物,比如每天早上喝一杯牛奶,能够让早上起床后的精神更好,每顿饭不要吃得太饱,保持八分饱的状态,能够更精神。 眼睛缺氧会导致眼睛干涩眼花,视力模糊等症状,可以眼睛不痒,可以吃一些韭菜。比如烤韭菜,韭菜炒鸡蛋,韭菜鸡蛋饺子都可以。适当吃韭菜,能够有效的缓解眼睛缺氧的症状,在眼睛不舒服的时候每天吃点韭菜,坚持一段时间能够有效的缓解。如果皮肤缺氧就会导致皮肤的状态越来越差,出现色斑,皮肤干燥没有光泽。平时可以适当多吃点水果蔬菜,能有效补充皮肤的氧含量。 心脏缺氧是特别难受的。心脏缺氧的人非常容易出现心绞痛或者胸闷的症状。如果严重的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吸氧补充氧气,平时可以喝一些蕨菜茶,苜蓿茶等。这些茶里面的有效成分都能有缓解心脏缺氧的症状。如果胰腺缺氧会导致血糖升高困倦。平时可以多吃些荠菜,莴笋叶等。肺缺氧会出现气短气喘,呼吸不畅等症状,补氧可以吃些马兰头野菜。
《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居民在慢性病预防方面具备的健康素养比例仅有4.66%。为此,全国营养专家近来在全国18座城市进行了健康巡讲。 //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患上三高等慢性病的人口在不断增加。特别是50岁后消化吸收功能衰退,导致免疫力下降,更容易产生多种慢性疾病。而百姓对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却有不少误区。著名营养专家、北京协和医院于康教授中指出,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健康养生理念。他强调日常膳食均衡,才可防范慢性疾病拥有健康人生。于教授建议做不到日常膳食平衡的人士,可以在医生和营养师的科学指导下,适当服用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补充剂,助于降低维生素矿物质缺乏的风险,预防多种慢性疾病。
肝硬化患者一定要注意合理的饮食,那么肝硬化患者吃什么蔬菜好呢? 对肝硬化患者来说,合理的饮食习惯不仅仅能够对肝硬化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还能对肝硬化疾病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反之,不合理的因素就会对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起到副作用,也可能引发肝硬化疾病,所以,肝硬化患者了解清楚合理的饮食问题就特别的重要。 肝硬化患者吃什么蔬菜对病情有好处,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很多的肝硬化患者所关心的问题,了解清楚肝硬化可以食用的蔬菜,在生活中就不会有太多的顾虑。蔬菜不仅可为人体提供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蔬菜中含有的多种营养物质对慢性、退行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是非常有益的,那得了肝硬化吃什么蔬菜好呢?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 肝硬化患者需要摄入蛋白质等物质,所以肝硬化患者吃蔬菜也可以通过这个表现来进行选择,通过适量的吃蔬菜对肝硬化的病情进行有效的缓解。冬瓜:冬瓜含蛋白、糖类、胡萝卜素、粗纤维、钙、磷、铁以及多种维生素,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痰、除烦止渴、祛湿解暑之功效,此外冬瓜中钾盐含量较高,钠盐含量较低,所以特别适合肝硬化以及肝硬化腹水患者食用。 还有更多的蔬菜都是能够对肝硬化起到一定作用的,像丝瓜,胡萝卜,菠菜等蔬菜都是富含蛋白质等物质的食物,对肝硬化的病情的好转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上述这些都是能够对肝硬化疾病有好处的蔬菜,大家要对上述的知识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了解清楚肝硬化疾病的合理因素,通过饮食来缓解肝硬化病情。
一是约50%的糖尿病患者可发生脂肪肝,特别是40~50岁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肝内脂肪沉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糖尿病患者,大都伴随肥胖,同时体内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糖代谢紊乱,处于高血糖状态。由于胰岛素抵抗产生糖代谢障碍,脂肪动员增加,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高;同时亦促进肝脏对脂肪酸的合成,使大量的脂肪酸蓄积在肝脏而导致脂肪肝,脂肪肝又反过来影响血糖的控制,造成恶性循环。患糖尿病后,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和脂肪酸不能被很好地利用,脂蛋白合成也出现障碍,致使大多数葡萄糖和脂肪酸在肝脏内转变成脂肪,存积在肝内从而使脂肪肝加重。 二是肝炎的急性期,由于较长时间的食欲下降,可引起营养不良,热量不足,而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及胆碱、蛋氨酸(甲硫氨酸)等去脂物质,均可引起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性脂肪肝。肝细胞的严重受损,使肝细胞内的脂肪分解与氧化功能降低,结果中性脂肪堆积在肝细胞内,亦是脂肪肝的成因。病毒性肝炎时,肝内炎症往往伴随有肝细胞内微循环障碍及增生性改变,可使部分肝细胞缺氧、缺血,细胞与血液之间氧化物质交换不足,使肝内脂肪酸氧化减少。以上改变均使肝内多聚糖及三磷酸腺苷(ATP)水平降低,肝内脂蛋白合成减少,三酰甘油与载脂蛋白结合发生障碍,输出减少,导致三酰甘油在肝内堆积而发生脂肪肝。在肝炎的恢复期,患者食欲显著增加,容易出现剩余的热卡以脂肪的形式蓄积而发生肥胖,继之发生脂肪肝。 三是高脂血症患者易并发脂肪肝。临床分析发现脂肪肝多见于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血糖者。从单纯因素看以肥胖对脂肪肝形成的影响最大,而合并一种以上的因素,如高三酰甘油血症,则发病率明显提高。因此控制体重、调整饮食结构、采取低脂限糖等膳食措施,是预防脂肪肝的关键所在。研究还发现单纯性高脂血症或单纯性肥胖并非都合并脂肪肝,只有同时伴发糖代谢异常的肥胖症及高脂血症患者才容易并发脂肪肝。
人体器官缺氧,容易引发各种慢性疾病,尤其是一些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的中老年群体,更容易因缺氧而加快衰老和生病。合理饮食其实是可以帮助预防器官缺氧的,到底是哪些食物有这样神奇的功效呢?抗缺氧该怎么做?下面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就来分享相关的养生方法。 最新研究显示,富氧蔬果能增加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能力,明显提高人体供氧量。检测表明,富氧蔬果可使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接近20毫升,具有一定的抗缺氧作用。 大脑缺氧 我们身体很多器官都很重要,特别是大脑,有很多功能。如果含氧量很低,特别是孩子,经常缺氧,很容易痴呆,所以一定要引起注意,及时治疗。生活中,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多运动,对大脑很好,会变得更聪明,思维也会更活跃。 经常吃一些蛋白质丰富、钙元素多的东西,比如牛奶。每天早上或晚上喝一杯,对身体很好,会更少失眠,精神也会更好,做事也会更专注。平时吃东西,不要一次吃太多,吃8分饱就可以了。如果经常暴饮暴食,对身体的很多器官有很大的负担,大脑也是,会让消化系统变差,血液流通会很缓慢,经常这样,很容易缺氧。每天要多喝水,最少要喝1000毫升的水,血液流通才会流通更顺畅,也会给大脑提供很多氧气、能量。 眼睛缺氧 眼睛缺氧有哪些症状?你会觉得眼部不适,常见的症状表现有眼睛干涩、眼花、角膜水肿、视力模糊等,补氧可吃烤韭菜。 眼睛缺氧吃什么好?不妨吃点韭菜,烤韭菜值得选择。韭菜经过烤制后能将硫化物挥发出来,避免硫化物与人体内氧原子竞争,从而增加眼部组织的氧供应。剥去韭菜根部外皮,洗净放入开水锅中焯烫10秒钟,取出沥干,撒上盐放入烤箱中,用180℃火力烤制3分钟后食用,每天250克。 皮肤缺氧 皮肤一旦缺氧,肤质就会越来越差,患者会出现各种老年斑,色斑等等,表现为皮肤干燥无光泽、暗黄,补氧常吃心里美萝卜。 心里美萝卜富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可以有效针对皮肤缺氧的症状,其中的活性成分具有增强微循环和毛细血管弹性的作用,有助于保持女性皮肤润泽,并可防治老年斑。将200克心里美萝卜切片,加食醋凉拌食用,每天1次。 心脏缺氧 心脏缺氧是很难受的,患者很容易出现心绞痛以及胸闷等症状,补氧宜喝蕨菜茶、苜蓿茶。 蕨菜茶和苜蓿茶都能够有效的缓解心脏缺氧的症状,做法包含:将蕨菜在开水中浸烫数秒,放入冰水浸泡几分钟沥干,每天早晨取30克泡水饮用,坚持一个月,能扩张血管,缓解心脏缺氧症状。也可用苜蓿150克,捣烂,取汁液服用,同样有效。 胰腺缺氧 当你的血糖升高,体弱倦怠时,很有可能是胰腺缺氧引起的。补氧可以食用荠菜、莴笋叶。 胰腺长期缺氧,会导致胰岛素分泌的敏感度受到不良的影响。这会加剧身体内血液携氧能力不良,最终会演变为糖尿病。荠菜、莴笋叶中的生化成分可激活胰岛素,促进糖的代谢,常吃可改善胰岛细胞的氧气供应,对控制血糖非常有益。荠菜、莴笋叶宜凉拌生食,煮、炖、加热易破坏有益酶类成分。 肺缺氧 肺缺氧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气短,气喘,呼吸不畅等。补氧吃什么好?建议常吃马兰头。 马兰头是常见的野菜,味道有点苦涩,但是功效很强。马兰头等野菜具有的苦涩味道,是由其在吸收阳光发生光合作用时生成的植物生化物质产生的,放入开水里焯一下就可去除涩味。将马兰头焯后切碎,加入盐、鸡精、砂糖拌匀,裹上面粉少许,上锅蒸5分钟后食用,有助于呼吸系统补氧。 身体器官之所以衰老的比较快,是因为缺氧,出现了劳损,过度使用,护理不当等等。建议你提升对身体器官加强护理的意识,要多吃一些能够补氧的食物,平时还应该保持饮食营养搭配均衡,最好适当运动,帮助提升体质以及抗病能力,稳扎稳打的做好养生保健的每一步!
盐是百味之先,自古以来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由国家专营。盐对人体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盐摄入过低时,会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减弱,也就是很多老人经常说的不吃盐没劲儿,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如果盐摄入过多,却会给身体带来很多危害,近些年出现的很多慢性疾病,诸如高血压等都与盐摄入过量有着直接联系。下面跟随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了解一下吧! 随着营养学科普的推进,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素养也得到逐步提升,对控制盐的摄入也有了了解,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人们还是存在很多困难和误区。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推荐量,每天食用盐的摄入量应低于6g,可是,我国目前人均盐的摄入量在10g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14-16g以上,普遍存在盐摄入过剩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烹饪过程中用盐过多,逐渐导致了全民“重口味”的习惯,现在要转为接受“弱口味”饭菜就显得很困难。另外,食品企业出于各种原因(主要是口味原因),也会在其生产的食品中添加过量食用盐,而这些隐形盐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居民的健康。 在市面上,最常见的隐形盐来源有很多,诸如方便面中面饼+调料包中的含钠总量就已经满足人一天的钠需要量。诸如大多数火腿肠中除了食用盐含有钠之外,在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例如谷氨酸钠(味精),焦磷酸钠、海藻酸钠、苯甲酸钠中都含有很多钠。这些火腿肠制品平均100g的钠加起来往往占人一天总钠需要量的58%甚至更高。大家在生活中经常容易忽略的还有拉面,不要小看小小的拉面,其中盐的含量也很高。除此之外,还有像一些比较容易分辨的豆腐乳、咸菜、酱油也都是生活中常见隐形盐的来源。 高钠的饮食虽然短期不会让人的身体产生非常明显的健康变化,但如果长期维持这种饮食习惯,不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利,还会让整个家族的饮食出现健康隐患,尤其是这种饮食行为如果传递到孩子身上,会影响到他一生的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 因此,我们建议,减少在外就餐的次数,尽量多回家吃饭。在烹饪食物时,控制食用盐的摄入量,把每天每人的盐摄入量控制在6g以下(实际4g即可满足身体需要)。养成清淡饮食的生活习惯,这对自己,对家人,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发育都有很大帮助。 如何在“低盐”和“口味”间找好平衡点? “没有盐味”的食物难以下咽,那么,如何在“低盐”和“口味”之间找好平衡点呢? 专家建议,在超市购物时,应学会查看营养标签。所有预包装食品的外包装上都应该有营养成分表,内容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等。营养成分表中的钠就代表盐,1克钠相当于2.54克盐,包装上标注的“NRV%”就是指吃完100克该食物所摄入的钠量占每人每天钠推荐量的百分比。 在选择食盐时,可选用低钠盐。低钠盐是在普通碘盐的基础上,用氯化钾代替了部分(30%左右)氧化钠,由于钾有降低血压、保护血管壁的功能,因此食用低钠盐可以改善人体内钠钾平衡,有利于预防高血压。但对于患病人群,是否选用低钠盐需咨询医生。 在厨房里,可购买限盐勺、限盐罐等工具。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限盐勺有1克和2克两种规格,一个三口之家,使用2克盐勺做饭,一顿饭中所有的菜和汤只需要加两勺半盐就够了。也可以选择根据每人每天推荐摄入量计算好全家人一日三餐的用盐总量,将其一次性装入限盐罐,则全家人摄入盐的总量就不会超标。 炒菜时,控盐也有小技巧。菜品放了添加盐的调味品佐料(如酱油、生抽、豆瓣酱等)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不放盐或少放盐。要注意味精等调味品虽然不咸,但其主要成分谷氨酸钠中含有钠,因此食用味精也相当于吃入了盐(每克味精含钠82毫克,相当于0.2克盐)。对于长期重口味的人,炒菜时用葱姜蒜、醋等增加菜的鲜味,或者做凉拌菜和沙拉时,用醋、柠檬汁、番茄酱等进行调味,既减少盐的用量,又平添一份风味。 做菜放盐的时间点也有讲究。炒菜时放盐早,盐容易跑到菜里去,把菜里的水分赶出来,使菜失去清脆鲜美的口感,同时菜的含盐量也大幅增加。出锅前再放盐,可以让人很容易感受到菜表面的咸味,从而减少盐的使用量。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新鲜食材,多尝试蒸、烤、煮等烹调方式,享受食物天然的味道。还可以使用香菇、海米、紫菜等食材,利用其本身的鲜香味,可以少加盐甚至不放盐。对于炖、煮的方式,由于汤水较多,加盐的时候更要留意。 专家提醒,减少外出就餐也是控盐的方法之一。有些餐馆会为了追求食物口味来吸引顾客,而加入过多调味品,“麻辣鲜香”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油和盐。在餐馆吃饭时可以主动要求少放盐,或者尽量选择低盐菜品。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口味是可以慢慢改变的,在日常饮食中逐渐减少食盐使用量,人们对咸味的需求也会逐渐降低,并且能够品尝出食物的天然美味。事实上,烹调食物时少放5%~10%的盐并不会影响菜的口味。
一些慢性疾病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导致的,其实慢性病不可怕,只要选择正确的方式,就能够降低对身体带来的影响。下面和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哪些错误的方法导致慢性疾病? 1、错误的烹调方式 一定要选择正确的烹调方式,除了少盐、少油、少糖之外也不能过度的烧焦、炖煮。一定要杜绝吸烟喝酒,烟和酒里面含有的有害物质会直接伤害到器官,不然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2、早餐不能省 早餐是最重要的一餐,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工作比较忙碌,所以为了图方便不吃早餐或者只吃简单的早餐,这样会给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 3、良好的睡眠 只有通过睡眠才能够让身体恢复,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会暴露在一些环境的刺激下,睡眠障碍成为了年轻人的普遍问题,一旦失去了良好的睡眠,那么身体就无法得到休息,容易患上疾病,所以一定要保证良好的睡眠。 4、定期的追踪健康状况 定期体检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有人嫌麻烦而忽略了,其实慢性疾病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长期累积没有得到重视而形成的,所以要定期的对身体状况以及高风险的项目做检查,这样才可以知道健康问题。 5、适当的进行运动 要培养良好的运动方式,每周至少有五次的有氧运动,每次的运动时间不能低于30分钟。根据自身状况来选择运动的项目,通过运动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防止疾病的入侵。 6、不能过量的服用保健产品 年轻人的工作压力比较大、长时间的忙碌,额外的补充一些保健食品,其实是保健食品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于吃某种保健品。 7、避免吃导致过敏的食物 尽量不要吃一些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清楚的认识过敏原,要适当的减轻自己的压力,学会放松心情。当患上疾病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千万不能听信一些小偏方。 温馨提示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增强运动量,学会减轻自己的压力,不能有太大心理负担,注意劳逸结合,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一切。早餐一定要吃并且要注意高营养,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能暴饮暴食。 我国居民慢性病情况 一、患病情况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5%,糖尿病患病率为9.7%。 根据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二、死亡情况 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 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10万。 标准化处理后,出冠心病、肺癌等少数疾病死亡率有所上升外,多数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脑卒中等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三、相关危险因素 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 我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8.1% 男性吸烟率高达52.9% 非吸烟者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72.4%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的人均年酒精摄入量为3升 饮酒中有害饮酒为9.3% 成人经常锻炼率为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