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这个名字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是一个英勇无畏、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然而,历史上的郭靖,其实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以自己的生命,守护了襄阳城,保卫了南宋的疆土。 郭靖,字公明,号靖儿,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在襄阳城的防御战中,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忠诚精神。他的英勇事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分,被后人传颂。 襄阳城是南宋的重要防线,也是蒙古军队南下的重要目标。在蒙古军队的强大攻势下,襄阳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然而,郭靖却以坚定的信念和高昂的士气,带领南宋军队坚守襄阳城,与蒙古军队进行了长达六年的激战。 在这六年的战斗中,郭靖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忠诚精神。他不仅设计了许多巧妙的战术,成功抵挡了蒙古军队的多次攻击,而且还积极组织城中的百姓参与防御,提高了城中的防御能力。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郭靖不幸牺牲,为襄阳城的防御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的死,让南宋军队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将领,也让襄阳城的防御战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境地。 然而,郭靖的牺牲并没有白费。他的英勇事迹激励了南宋军队和城中的百姓,他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高昂的士气,继续坚守襄阳城,最终成功抵挡了蒙古军队的攻击,保卫了襄阳城和南宋的疆土。 郭靖,这个名字在武侠小说中,是一个英勇无畏、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然而,历史上的郭靖,其实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以自己的生命,守护了襄阳城,保卫了南宋的疆土。他的英勇事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分,被后人传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被誉为“赵武之冠”。然而,据史书记载,他最终战死在战场上。那么,为什么赵括会战死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赵括和战争的背景。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赵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也经历了许多战争。赵括在这个时期成为了赵国的一名将领,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多次取得胜利。他的勇气和军事才能得到了赵国的重视和赞誉。 其次,赵括的死亡与战争本身有关。据史书记载,赵括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包围,他率领部队进行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被敌人击败。在这场战斗中,赵括身受重伤,但他仍然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最终,他不幸战死在战场上。 最后,赵括的死亡也与他的个性和处事方式有关。据史书记载,赵括性格刚烈、直率,不善于妥协和退让。这种性格让他在处理复杂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时显得比较笨拙和无能。此外,他也缺乏对敌情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导致他在战争中的表现并不总是出色。 综上所述,赵括之所以战死,是因为他在一场战斗中被敌人包围并身受重伤,最终不幸牺牲。同时,他的个性和处事方式也可能影响了他在战争中的表现。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他的故事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楚汉争霸时期,龙且乃是项羽麾下极为重要的一位战将,韩信攻占齐地之后,项羽命龙且率兵二十万征讨韩信,龙且战败后被灌婴所杀。龙且对项羽十分重要,他死后,项羽便知道自己离败亡不远了,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龙且在项羽阵营的地位,二是龙且战死的时间节点。 龙且虽跟随项氏较早,但地位其实并不算高 根据《史记· 陈丞相世家》的记载,对于项羽用人,陈平曾评价道,“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也就是说,项羽用人,更注重血缘关系,如项声、项他等,而这也是导致项羽麾下人才稀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项羽麾下,谋士仅范增一人,武将虽有龙且、英布、钟离眜、曹咎、季布等将领,但英布在“彭城之战”后便已经叛楚降汉,而钟离眜、曹咎、季布等人也难以独当一面。纵观整个楚汉争霸时期,多次离开项羽而独自领军出战的,也仅有龙且一人。 秦末天下大乱,龙且乃是最初跟随项氏起兵的将领之一,早在项梁统兵之时,龙且便已径官居司马,曾跟随项梁南征北战,并在东阿之战中跟随项梁击败了章邯。项梁死后,龙且便又跟随了项羽。 不过,根据《史记》和《汉书》等史料记载,项梁死后,龙且曾三次见诸记载,但却皆是作为副将出现,而主帅皆为项声、项他等项氏族人。可见,龙且虽然跟随项氏较早,项羽对其也并非绝对信任,龙且虽是项羽麾下极为重要的武将,但地位其实并不算高。 “彭城之战”中,根据《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龙且与魏相项他率兵驻守定陶以南,但被刘邦麾下大将灌婴击败。“彭城之战”后,刘邦败走荥阳,为迟滞项羽追兵,派随何策反项羽麾下大将英布,《史记·黥布列传》有载,“楚使项声、龙且攻淮南”,数月后将英布击败。 根据《汉书·陈胜项籍传》记载,当韩信率军攻占齐地后,项羽在被刘邦牵制在正面战场的情况下,“(项)羽使从兄子项他为大将,龙且为裨将,救齐”,却没想到龙且这一去,结果被韩信所击败,并被灌婴所杀。 如上所述,对于项羽来说,龙且虽然极为重要,但地位显然无法与项声、项他等项氏族人相比,因此相较于龙且之死,兵力的损失才更为严重。 龙且战死的时间太过重要,标志着局势的全面崩溃 从秦末天下大乱,到项羽分封天下,项羽无疑是当时天下最为最为强势的诸侯之一,即使是在“彭城之战”中被刘邦攻破都城,可项羽回头就把刘邦打的惶惶如丧家之犬,仍然掌握着战局主动,然而自双方进入对峙时期,局势便开始向着不利于项羽的方向发展了。 在楚汉对峙初期,项羽还占据着绝对优势,多次在正面战场击败刘邦,虽然凭借着关中源源不断的兵源和后勤补给,没有彻底被击溃,但正面战场的不利,仍然让刘邦一筹莫展。直到韩信提出“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韩信传》),刘邦这才开辟第二战场。 此后,韩信率军先是平定赵代之地,后又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派使者向燕王臧荼送信,燕地遂投降刘邦。此后,韩信又率兵东进,攻破齐地,齐王田广逃走后,派人向项羽求援。与此同时,张良又南下说服衡山王吴芮,结果吴芮也倒向了刘邦,而彭越则不断在项羽背后发动游击战,袭扰楚军粮道。 如此,虽然项羽仍然在正面战场上对刘邦保持着优势,但从天下大势来看,刘邦已经从西、南、北三个方向对西楚形成了包围,再加上粮道经常被彭越袭扰,楚军的境地已经极为不妙。如果齐地再落入韩信手中,那么项羽不仅将陷入腹背受敌之境,且都城彭城将随时面临汉军的威胁,自己的后路将彻底被切断。 因此,项羽派项他、龙且率军与齐王田广合军救齐,可以说是关系到西楚存亡的一战。可惜此战之中,韩信先派人修堤阻断潍水,再佯装败退,吸引楚军渡河追击,趁楚军半渡之时掘开堤坝,洪水倾泻而下,楚军惨遭战败,龙且也被灌婴击杀。 龙且战败之后,相对于龙且的战死,多达二十万楚军的伤亡才是项羽难以承受的,毕竟项羽可没有刘邦那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与此同时,项羽也就此丧失了消灭齐地威胁的机会,此后派武涉劝说韩信自立失败之后,项羽就此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 腹背受敌,再加上粮道被彭越骚扰,项羽与刘邦的对峙已经很难再坚持。在龙且战死还不到一年的情况下,项羽就被迫与刘邦鸿沟议和,之后率军后撤,刘邦则趁机率军追击,最终于垓下击败项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夏侯渊是汉末三国时期的曹魏名将,太仆夏侯婴后代。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汉末三国时代,在刘备集团,武将当中,关羽是一哥,地位最高,毫无争议,谁也超不过关羽,如果关羽不死,刘备称帝后,肯定封关羽为大将军。 刘备称汉中王后,封了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即:关羽为前将军,马超为左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黄忠为后将军。 刘备称帝后,关羽已经战死,黄忠也已经去世了,因此,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张飞为车骑将军,大将军空缺了。 《三国志 张飞传》记载: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车骑将军。 《三国志 马超传》记载: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 如果关羽不死,妥妥的是大将军,毫无争议,那么,黄忠不死,应该能封卫将军。 很明显,蜀汉大将军空缺,刘备是特意空着的,位置只能是关羽的。 关羽,在万马军中斩杀敌军主帅的一代名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吓得曹操都要迁都以避开其锋芒的厉害人物,就此陨落,成为一大遗憾。 那么,值得注意的,在曹魏集团,如果夏侯渊不死,活到曹丕时代,夏侯渊能封什么将军?会是骠骑将军吗? 曹丕即位之后,首先,封夏侯惇为大将军,夏侯惇是曹魏妥妥的一哥,不过,时间不长,没过几个月,夏侯惇就去世了。 《三国志 夏侯惇传》记载:文帝即王位,拜惇大将军,数月薨。 夏侯惇被封大将军,曹仁被封什么将军呢? 曹丕即王位,曹仁被封为车骑将军。 《三国志 曹仁传》记载:及即王位,拜仁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 曹丕称帝后,封曹仁为大将军,不久又升迁为大司马,因此,曹仁应该是接了夏侯惇的位置。 《三国志 曹仁传》记载: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又诏仁移屯临颍,迁大司马,复督诸军据乌江,还屯合肥。 那么,曹洪被封什么将军呢? 曹丕即位后,曹洪被封为卫将军,不久,升迁为骠骑将军。 《三国志 曹洪传》记载:文帝即位,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 因此,从以上官职可以看出,如果夏侯渊不死,活到曹丕称帝,夏侯渊肯定会被封骠骑将军,排在夏侯惇之后,在曹仁和曹洪之前,即:大将军夏侯惇、骠骑将军夏侯渊、车骑将军曹仁、卫将军曹洪。 可惜,夏侯渊在定军山之战中,死于黄忠之手,这位善于打运动战,千里袭敌的曹魏名将过早地陨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项羽,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自立为西楚霸王。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四年,韩信率军攻下齐地,而后被汉王刘邦立为新的齐王。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羽不是西楚霸王吗?不是横扫天下的霸王吗?不是眼高于顶的霸王吗?为什么在大将龙且战死后,不但不为龙且报仇,反而派人去跟韩信求和呢? 这一点都不像西楚霸王应该有的样子啊。 要知道,在最开始,项羽可是一点都看不起韩信的,韩信那时候在项羽的军营中当兵,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也都没没提拔起来。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7>,故倍楚而归汉。……”——《史记·淮阴侯列传》 为什么项羽的态度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为什么项羽要去跟韩信求和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啊。 形势比人强啊,此一时彼一时啊。 当时韩信在项羽麾下当兵时,的确没有任何突出表现啊,但韩信到了刘邦麾下,不但迅速提出还定三秦的大战略,其后更独自率兵,开辟第二战场,接连拿下西魏、代地、赵地、齐地,这是不二之功啊。 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韩信,项羽能不低头吗?项羽再不低头,不就是作死吗? 很明显,项羽不是作死的人。 当年在安阳镇阴杀宋义,项羽就展现出他不作死的一面。 项羽阴杀宋义之后,并没有恃自己武力强,就自立为三军统帅,而是假借楚怀王的名义,将宋义定义为乱臣贼子。 这充分说明,项羽非常有脑子,难怪项羽在江东时,江东人就评价他才气过人。 这样一个有脑子的人,自然不会作死,自然会主动找韩信求和啊。 一旦韩信同意项羽的求和,背叛刘邦,那就等于断了刘邦的左膀右臂,等于给自己找了一个强大盟友。 战争是什么呢?战争就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只有这样,才能笑到最后。 这就是刘邦以前搞的策略,有脑子的项羽面对劣势,自然要学习刘邦的策略,进而扭转局面。 只有扭转局面,才能坐稳霸王的位子。 不过很可惜,项羽最终没能说服韩信,所以项羽最终的结局就是被刘邦拉下马,丢了天下共主的身份。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汉中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一说起三国,人们自然会想到那个英雄辈出的乱世,自然会想到那个动乱年代中的一场场战争。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从黄巾起义到董卓之乱,从三分鼎立再到西晋一统,数十年间无不充斥着战争这个主题。 建安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之间,刘备于益州根基尚未稳固之际,便几乎倾尽人马悍然发动了夺取曹操控制下的汉中争夺战。最终,势力远逊于曹操的刘备取得胜利,将汉中握在了手中。 那么,为何刘备要在根基未稳之际孤注一掷呢? 其实,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汉中之地确实是巩固蜀汉政权霸业的最佳战略要地。为此,刘备“不得不”倾尽全力进行一战。 一、汉中要地 汉中位于秦岭、巴山以及长安和成都之间,是“北瞰关中,南蔽巴蜀”的战略要地。若是刘备集团能够占据汉中之地,就等于是控制了关中向南与益州北上的必经通道。 如此一来,刘备集团固守汉中时,北有陈仓、骆谷、子午等古道进行防守,南有金牛、阳平、米仓等关隘可以拒险。无论从哪一方面考虑,汉中都是一处不可替代的战略要地。 从进攻方面来说,若是能够固守汉中,则可以轻松利用陈仓、子午等古道北进夺取渭水周边的各个重镇,更进一步则轻易能够掌握关中之地。除此之外,还可西取陇后,而后东下长安,从而进一步压迫曹魏的生存空间。 从防守方面来讲,这个意义比进攻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汉中实在是一个地势险固、适于防御的地方。若是固守汉中,刘备集团则可以以秦岭天险以据曹魏,能够保证成都等地安全。同时,还能联通荆州等地进行呼应,做到“固若金汤”。 也就是说,刘备集团若是能够占据汉中,那么蜀汉霸权基本上可以进一步巩固,便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格,倘若汉中之地不取,则刘备集团很难出头了。 而曹操在平定张鲁,夺取汉中之后,司马懿、刘晔等谋士就劝他直接乘势占据益州灭掉刘备,但可惜曹操未听取谋士的意见,否则,整个三国时期就没刘备集团什么事情了。 对此,建议刘备直取汉中之地的谋士法正感叹“此盖天以兴我”。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迫切得到汉中之地的统治权,刘备听取了法正的建议,几乎倾尽所有人马悍然发动了汉中夺取之战。 尽管这一战焦灼僵持两年之后,双方都损失很大,但最终还是势力更弱一点的刘备取得了胜利,将汉中这个战略要地掌控在了手中。而曹操不仅失去了汉中这个战略要地,就连手下大将夏侯渊都被刘备一方所斩。 对此,可能有些人疑惑,这场汉中争夺战打了两年之后,既然势大的曹操都损失了夏侯渊,那刘备是不是也损失惨重呢? 从《三国志》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而刘备的损失,虽然在将领损失上不如曹操的损失,但一线作战士兵却是几乎消耗殆尽。 二、刘备的损失 建安二十二年,刘备采纳了法正的建议,于是倾尽全力,“率诸将进兵汉中”。刘备先派遣吴兰、雷铜等人沿嘉陵江北上占据下辨,又令手下大将张飞、马超为后援,摆出进攻陇右并东向关中截击汉中曹魏后路的姿态。 两侧之翼攻势初一发动,他自己则率领主力直取汉中。但可惜的是,刘备想法很好,他自己的势力却远远不如曹操。于是在次年三月,曹操便派曹洪、曹休等人率军西援直取下辨,将刘备一翼直接斩断,夺取了下辨,吴兰、雷铜等人接连被斩。而张飞、马超等人见势只能后撤以避锋芒。 同年夏,刘备屯兵阳平关,曹将张郃、徐晃、夏侯渊等人与之相持对抗。刘备急于攻取汉中,于是多次分兵数路进攻,但都在曹将的抵抗之下败退。就这样,双方在阳平关对峙焦灼近一年的时间,谁都奈何不了谁。 但此时,刘备损失比曹操更大,前线作战部队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于是,刘备在攻之不能克的情况下,急书令诸葛亮“发益州兵”。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春,刘备集团已然无法继续陪曹操消耗下去了。于是,在跟法正等人商议过后,决定另开一道战线,打开通向汉中的道路。 于是,刘备率军避开阳平关,渡过沔水,于定军山前做出一副“扎营”的姿态,将曹魏大将夏侯渊从“固守之城”引诱了出来。然后派黄忠用计将其兵力分开,最后将其袭杀。 至此,刘备占据了定军山,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局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同年三月,曹操派大军自长安出斜谷,一副大举南下的姿态,企图重新夺取汉中。 但刘备自知势力远不及曹操,便以险峻地形据守不出,接连几个月下来,曹操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无奈之下,只能班师撤回长安。 而刘备,则如愿以偿占据了汉中之地。从双方战损来看,曹操一方大将夏侯渊、益州刺史赵颙被斩。而刘备这边部下吴兰、雷铜、任夔等人被斩,表面来看,曹操损失的高级将领更多一点,但实际上,刘备的前线作战部队损失更多。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好奇,那就是刘备采纳法正的意见直取汉中,是临时决定的还是早就计划好的? 其实,若是从刘备跟诸葛亮见面之时,诸葛亮所说的《隆中对》内容来看,直取汉中应该是早就定下的发展策略。 三、策略 说到这个话题,就不得不提诸葛亮那惊人的智慧和谋略了。仔细看诸葛亮的《隆中对》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原来在两人一见面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给刘备定好的发展蜀汉的策略,那便是占据荆州、益州,而后因时制宜以进图天下。 刘备问计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回答说是若能够跨据荆州、益州,则能够保其岩阻。此后,便是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同时也要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如此一来,等天下大变之时,刘备的霸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便可以兴矣。 于是,在刘备走上争霸天下道路时,始终坚持着诸葛亮给出的争霸天下策略方针。第一步,就是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大破曹魏,并且成功占据了荆州。而后取代刘璋以占据益州,则是策略中的第二步。 第三步,自然是无论如何都要占据汉中之地。因为,倘若没有汉中之地固守的话,根本不能“保其岩阻”。如此一来,蜀汉集团大本营不够稳固的话,如何谈及未来“进图天下”呢?可见,汉中之地这个战略要地,对于刘备的蜀汉集团是绝不容有失的。 正是因为如此,刘备才打算在根基尚未稳固之际,便孤注一掷,将人马几乎全部派出跟曹操死磕。事实上,从结果来看,刘备发动的汉中争夺之战,无疑是非常正确的。这样奠定了刘备三分天下的基础。 结语: 总的来说,刘备和曹操之间的汉中争夺之战,虽然不是鼎鼎有名的“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但它无疑是一次特殊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刘备的兵力损失虽然较大,但仍然打下了可以跟曹操分庭抗礼的根基。 至于曹操的势力,虽然并没有削弱多少,但要如同先前平定汉中之后,可以乘势占据益州而灭刘备那样,则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了。也就是说,曹操在建安二十二年之前浪费了一个可以压迫刘备生存空间,甚至直接灭掉对方的机会。 当然,从这场特殊的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备曹操双方实力不同,心态似乎也有所不同。曹操似乎是因为势大的缘故,而不肯将兵力消耗在刘备身上,而刘备则因要毕其功于一役的缘故,不得不孤注一掷。 然而可惜的是,刘备和曹操双方打生打死,最后被司马懿给“捡了便宜”,这种结果让人唏嘘不已。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不装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开过这样一个脑洞,就是古代战场那么可怕,士兵们为啥明知道上战场会死,会受伤,为啥还要努力作战?古代士兵们难道不能在战场上靠装死保住一条性命吗? 从客观上来讲,在战场上装死保命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可操作性却并不高,相对的“性价比”其实也不高,因为装死之后有太多的不可确定因素了。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如果在战场上装死,需要做哪些操作,可能碰到那些事,这样你就能够明白问题所在了:一天,在拥挤的战场上,双方正打着打着仗,你突然假装受了致命伤,然后倒地不起,期望能够靠假死保命。想法是好的,但却并不容易达成,因为在战场上假死,是需要许多前提条件的。首先你要保证你身边没有战友和敌人正在注视着你,没人知道你的状态,否则你假死就是在送人头,不管是己方还是敌方发现你假死后,都会杀死你。 因为对于己方来讲,你是一个战场逃兵,对于己方的士气影响非常大,甚至能够影响到战争的胜败,而对于战场逃兵的处置,古代的各个朝代和势力的处理办法都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杀死示众。 而对于敌方来讲,你突然在他面前装死倒地,那就是等于给他送人头的,他顺手就把你杀了,然后开开心心的砍下你的头颅或是耳朵作为军功,等着战争结束,拿你的首级换一块田地过好日子呢。 因此,在战场上装死,对于士兵们来说,绝对是一件既考验演技,又考验对时机把握能力的事情,否则就是纯纯的送人头行为。 而且在古代战场上,两军相遇(这里单指正规军)作战时,都是排列成各种军阵,所有己方的士兵都是密切的“结合”成一个整体,所有士兵的身旁都有自己的战友在做支持,有的士兵甚至前后左右都有人,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在没有真正受伤的情况下,躲过战友们的注视倒地不起呢?因此在战场上假死是一件很难的事,并且一旦被发现是假死,那就是一个死字。 而就算是你抓住了机会,趁着无人注意,成功倒地装死,成功地骗过了所有人,那也不意味着你就一定能在战场上活下来,因为很多时候,古代战场都是一个非常拥挤的环境,会有上万人,甚至是十数万人在一个小片区域内来回冲杀、拉锯、拥挤。 在这种情况下,士兵倒地装死,非常有可能直接被人和战马踩死,要知道古代战场上许多受伤倒地的伤兵都不是直接战死的,而是被己方和敌方硬生生的踩死的,根本撑不到医生来救的那一刻,还不如直接投降呢。 有人可能想到了,既然在战场上假死有可能会被踩死,那么自己是不是可以将死去人的尸体压在自己身上,或是钻进尸堆里,这样有了尸体的遮挡,自己就可以极大地避免被踩死踩伤了? 说起来,用尸体压住自己,或是钻进尸堆里,确实能够极大地提高战场生存率,但这种操作却并不完美,因为它增加了暴露的危险。毕竟不管是钻进尸堆里,还是用尸体压住自己,都需要假死者完成一系列幅度很大的动作才行,这势必增加了暴露假死的可能,而且就算是没人发现,成功熬到了战争分出胜负,那也不意味着你就能在战场上活下来了。 要知道古代打仗可不是打赢就走的,战争胜利的一方往往是要打扫战场,收取战利品的,他们除了要收集战场上遍布的盔甲、箭矢、旗帜、刀剑等武器以外,胜利的一方还会收敛尸体,而即使是不收敛尸体,胜利方也还是会砍下死去、受伤,甚至是所俘虏敌人的头颅、耳朵或是鼻子作为自己军功的证明,对受伤未死的敌人进行补刀。 当面对敌方的解首刀时,你如何能够忍住疼痛一直假死不动?而就算是你真的忍住了,或是说敌方没有割取你的头颅或是其他身体零件作为军功,你装死成功了,那也不意味着你就万事大吉了,因为古人为了防止疫病的发生,或是入土为安观念的影响,是会把战死者统一埋葬的,那等待假死者的结局就是活埋。 要是再碰到一些极度残忍的军阀,比如曹操或是一些唐末军阀,那假死者的结局只会更惨,因为这些人的部队吃人!他们会将战死者的尸体制作成军粮、肉脯,以供军队食用,战场上的假死者们要是碰到了他们,那可真是完犊子了。 因此在战争打完之后,还是己方打赢了最好,这样假死者还能找机会爬起来重新归列,或是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比如说自己被敌人打晕了,根本不记得发生了什么,说不定还能混过去。 但要是敌方胜利了,假死者在打仗时躺在地上装死又有啥意义呢?除非他在战场上装死成功,没人发现,然后又幸运地没被踩死,最后等到战争打出了一个结果,己方取胜之后,他再顺利找到一个机会,重新回到队伍当中,假装什么都没发生。又或是自己在假死成功之后,又幸运地找到一个机会,趁着战场上交战正酣,没人注意,得以成功溜出战场,保住性命,这样假死才有了意义。 古往今来,确实有这样的人存在,但是能够满足这些所有条件的人,少之又少,相对而言,古代士兵还不如英勇作战呢,这样在战场上的生存几率还能更高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在历史上的“定军山之战”中,夏侯渊到底是怎么战死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与曹军在定军山进行了一次主力会战,这便是著名的“定军山之战”。刘备在这场大战中取得了最后胜利,曹操大将夏侯渊战死,为后来夺取整个汉中打下了基础。 因为这场战争非常重要,而且是蜀汉全盛期的标志性战争,所以小说《三国演义》也重点描写了“定军山之战”。而以“定军山之战”为题材戏剧更是被改编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 但鲜为人知的是,历史上真实的定军山之战与小说《三国演义》的描写并不一样。夏侯渊具体战死的方式跟小说描写并不一样。那么在历史上的“定军山之战”中,夏侯渊到底是怎么战死的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刘备久攻汉中要地阳平关不克,便率军渡过汉水驻扎在定军山。因为定军山是当时汉中各路曹军联系的交通要道,所以汉中曹军的总指挥夏侯渊亲自率兵要重夺定军山。 刘备先是筑围与夏侯渊对峙,然后击败了张郃。夏侯渊被迫分兵增援张郃,导致己方兵力出现空虚。刘备又采纳法正的建议,命令先锋黄忠数次鼓噪而不发动实际进攻。夏侯渊因此放松了警惕。 结果身为三军统帅的夏侯渊竟然亲自去检查修补被蜀汉破坏的防御工事——鹿角,将自己置身于刘备军的攻击范围之内。于是刘备军先锋黄忠抓住机会,从高处对夏侯渊发动突袭,将夏侯渊斩于阵前。 历史上的“定军山之战”是刘备亲自指挥的,而且是刘备守定军山,夏侯渊进攻。但小说《三国演义》为了突出黄忠,将“定军山之战”的刘备军指挥改成了黄忠,定军山也变成夏侯渊守卫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熟悉《水浒传》的人应该会对“老种经略相公”、“小种经略相公”有些印象,好汉们时常会提起这俩人,九纹龙史进的老师王进避难到老种经略相公麾下,而鲁智深则在小种经略相公麾下做提辖。这俩人指的就是北宋末年名将种师道、种师中兄弟,他们都曾担任“经略安抚使”一职,是边疆地区的军镇大员,负责边疆地区军民行政的最高长官,权力极大。 种氏兄弟的祖父种世衡创建了种家军,种氏三代为将,在西军中根深蒂固,长期戍守西北边疆。种师道是这一辈中年龄最大的,早年拜入当时的关中大儒张载的门下,入仕担任文官,后来弃文从武,是真正军政双绝的大才。种师中的名气不如兄长,但对朝廷的忠诚度是极高的,对友军、对部属十分倚重与信赖。 种师中出生于世代将门之家,自幼生长在军营中,从军后长期戍守在宋朝西北边疆。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两路大举攻宋,东路直取都城东京,西路兵指太原。靖康元年(1126年)初,金兵第一次围困东京时,种师中率兵来得稍晚,还未赶到东京,金兵就已经撤走,种师中便率领二万宋军驻守在滑州。 靖康元年二月,金兵的西路军正在围攻太原、中山、河间三地,北宋朝廷命姚古率军去救援太原,种师中率军去救援中山、河间。种师中率军渡过黄河之后,发现西路军主帅完颜宗翰主力已经向南进行劫掠,只留下副将围困太原,种师中建议宋钦宗出其不意地攻打劫掠的完颜宗翰部,但朝廷认为他的建议无法成功而没有答应。后来姚古所部虽然收复了隆德、威胜,却没有达到解太原之围的目的,而种师中顺利过黄河后,并未与金兵主力遭遇,整个军事行动因为朝廷错估金兵部署而徒劳无功。 靖康元年五月,北宋朝廷再次组织军队救援太原,兵分三路,分别以种师中兵出井陉、姚古部走长治、张灏则部则于汾州北上。但在真正行动后,却只有种师中一路在迅速推进,由于另外两路没有跟上,种师中担心自己孤军深入会遭到金兵的合击,于是在真定驻扎下来,静静等候其他两路军队的到来。此时完颜宗翰正在云中避暑,他让部将们就近放牧。北宋朝廷发现这一情况后,误以为金军准备撤退,便多次催促种师中进兵,甚至责备他手握重兵却逗留观望。种师中无法,只得请另外两路军队会师在太原城下,一起对抗金兵,解围太原城,自己的部队轻装前进,连辎重粮草等都没有带多少。 种师中率领部将一路战斗推进到山西榆次,距离太原城也就有百里之遥。然而另外两路人马都因为金兵的疑军而裹足不前,种师中的军队本就粮草不足,现在更是成了孤军。种师中部苦苦前行,当被迫撤退到杀熊岭时,再次被金军重兵包围,宋军孤立无援且粮草短缺、士气低落,种师中率领仅剩的一百余将士将士拼死作战,最终种师中身中四处重伤,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种师中作为北宋名将,他的死令宋军士气受到很大影响,各部士兵畏战情绪高涨,为北宋灭亡埋下伏笔。 在救援太原过程中,北宋抽调了当时最精锐的部队,但由于李纲等主战派指挥失误,导致种师中战死,北宋最后残存的军事力量也消耗殆尽,灭亡已是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光复汉室,只留下了一个亲生儿子名叫诸葛瞻,那么诸葛瞻战死之后,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有直系后代吗?下面趣历史小编就来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多么有才华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和文学家,这样的人才要是没有后人的话,不免让人觉得可惜。所以答案就是诸葛亮是有直系后代活着的,这可不是小编胡说,有历史典籍记载为证。 在《诸葛氏宗谱》这一书籍里面,详细的记载了诸葛亮后裔的各种迁移状况。其后代的居住地,就是现在兰溪诸葛村,村中的建筑布局就是著名的“八卦图”,其中阵眼就是钟池。在宋高宗赵构时期,他曾给当时的大理事评诸葛辉下旨,要求他们上交八阵图。 那么这些后人是怎么来的呢?根据《三国志》的描述:“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適子,故易其字焉。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瞻长子尚,与瞻俱没。次子京及攀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 根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的过继儿子诸葛乔死的很早,诸葛乔的亲生父亲是诸葛瑾,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在吴国专权被杀,导致吴国诸葛家没有血脉存在,所以诸葛乔生的儿子又回到了诸葛瑾那边去了,变得和诸葛亮毫无关系。而亲生儿子诸葛瞻死于绵竹之战,并且随他一同殉国而死的还有他的儿子诸葛尚,但不幸中的万幸是诸葛瞻一共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诸葛京则幸免于难。 后来诸葛京生二子,分别为诸葛冲、诸葛显。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们定居在兰溪诸葛村。所以说,诸葛亮的直系后代基本都是诸葛京的后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咱们今天破个例,不单纯地讨论历史,而是把历史与现实项羽失败的原因、人生和理想都掺在一起来聊聊,也不引经据典,也不讲究文章体例,想到哪就说到哪儿,试试能不能找到一些共鸣。 历史是过往的现实,而现实也终会成为历史。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历史就是现实。 楚汉相争是历史中的角逐,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对抗。 说起项羽,我们就必须谈到刘邦。他们是那个时代对立的双方,也是现实中我们自己矛盾的两面。 项羽就是我们的理想:他年轻,出身高贵,高大英俊,胸怀天下,品格高尚,能力出众,忠诚厚道,充满着激情和向往,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令人神往。 刘邦就是现实中的我们:浑身油腻,生活得卑微而低俗,形象猥琐,处处机心,好色而无耻,行事毫无底线和准则,在欺骗和谎言中擢取利益,每天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我们总希望自己象项羽那样被众人用景仰和赞慕的眼神尊崇和敬佩。但我们总像刘邦那样,无奈地随波逐流,用卑俗的言行掩盖我们空虚而卑劣的内心,一生都从来不敢去勇敢追求自我的本真。 项羽没有多少朋友,但他有知已,他们是为了共同的信念而走到一起。只要认可他的人,都愿意追随他,愿意为了维护信念而战斗,愿意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刘邦有好多朋友,但没有一个能说句心里话的,大家是为了利益走到一起来的。酒桌上搂着肩膀吃吃喝喝,拍着胸脯,许下可笑而虚伪的承诺,一转眼就翻脸无情,反目成仇,互相欺诈和攻击。 当危难来临的时候,项羽不愿意抛下战友,不愿意抛下恋人,甚至不愿意抛下追随自己的一匹马,他把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当危难来临的时候,刘邦可以抛下一切,可以抛下战友,抛下生养他的父亲,抛下结发妻子,将自己的亲生儿女踹下车去,以保障自己的安全。 项羽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是个完美主义者。不愿意掺进任何杂质,不愿意低头,不愿意妥协协,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当理想破灭的时候,他选择了与信念一起走向湮灭。他坚强,勇敢,七十余战无一负者,但他经不起一次挫败。 刘邦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危机还没完全过去,他就去打野食泡妞,得过且过,把刚才失败的烦恼忘之脑后。他一生都在挫折中奔跑,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他的精神坚韧到近乎于恬不知耻。 项羽和刘邦都在人生中跌跌撞撞地冲锋和战斗。当发现理想的泡沫在现实的岩石上撞成了碎片时,项羽选择了与自己的信念共同走向覆灭,他不愿意如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般地苟活。而刘邦选择了接受现实,改变自我。 为什么项羽战死了,真正的原因――理想不是现实。 当在项羽墓前祭拜的时候,刘邦哭了。我想他是真心的。 那年,他们都年轻,都对未来充满了憧憬,都顽皮,具有叛逆精神,都捣蛋,他们曾经在一个战壕中冒着刀林箭雨共同战斗,一起在夕阳下的烽烟中分享着一块饼,一豆羹。他们是兄弟,他们是同袍,他们是战友。 但现实的利益改变了他们,从此分道扬镳,最终走向你死我活的对立。背判了誓言,背叛了朋友和兄弟。 项羽走了,他曾经是刘邦唯一的兄弟,从此再没有一个人愿意在他前面毫不犹豫地挺起胸膛挡住敌人射来的飞箭。张良不会,萧何不会,韩信也不会,在堂下所有匍伏着的这群功臣良将们都不会的。 那个有着纯真笑容的兄弟走了,带走了信念,带走了忠诚,带走了毫无邪念的正直,带走了理想和信任。 而留下了孤独的刘邦,建立这个叫做“汉”的皇朝,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繁衍了两千多年。 今天,当你走在这熙熙攘攘的街市,你有时会看到那个年轻而纯真的笑容,充满了旺盛的精力,充满了自信,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他就是你曾经年轻的兄弟,曾经年轻的理想,曾经坚执的信念,曾经的那个神通广大,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 他没有走,就在你坦诚面对自我内心的时候,回到你的身边,和你共同面对这艰辛生活,一起战斗,一起扛起风雨,一起笑,一起走。 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