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抗体
hiv抗体阴性是什么意思,艾滋病检测未见异常是阴性吗?

hiv抗体阴性是什么意思,艾滋病检测未见异常是阴性吗?

未必hiv抗体阴性是什么意思,这还要看检测时间等情况。 艾滋病感染有检测上的空窗期,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2~12周内是有可能检测不到抗体的,这是因为身体的免疫系统需要反应的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即使测定的结果是阴性,也不代表没有感染艾滋病毒,所以首先疑似者要在过了这段时间后再进行检查。 再者,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以后,会经历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无症状期,如果不做专门针对艾滋病毒的检测,做其他检测即使未见异常,也不能保证阴性。 简单说,疑似者要在12周以后进行HIV筛查试验和补充试验。若呈阳性反应,应用原有试剂和另外一种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重复检测,或另外两种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重复检测。如两种试剂复测均呈阴性反应,则为HIV抗体阴性;如有一种或两种试剂呈阳性反应,需进行HIV抗体补充试验。 WHO给出的艾滋病窗口期是14~21天,但这是针对第三、四代双原夹心法和酶联法以及化学发光法等检测手段而言。 所以,从现实角度来说,高危3个月后,HIV抗体为阴性,那大概率就是真正的阴性了,其他情况给出的阴性结论多不够可信。高危3个月后抗体阴性,再加上HIV核酸检测,这两者同时没问题,这时才真正可以放心。

资讯百科 2022-03-29
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有支原体感染怀孕了怎么办?

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有支原体感染怀孕了怎么办?

大人支原体感染不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也就是说一般不会影响继续怀孕的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不知道家长有没有出现不适的症状表现,比如发热,咳嗽等,如果身体并没有不适症状表现,只是检查单显示有单纯的支原体阳性或者弱阳性,也不需要治疗,大多数情况下可自愈。您按时产检就行。 临床上大部分支原体感染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情况,但具体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判断是否需要药物干预,轻微的症状表现,饮食,精神等一般情况尚可,不需要药物干预,可以自行痊愈。如果患者的症状表现非常明显,比如支原体肺炎,同时伴随食欲,精神等一般情况不佳,这时需要及时面诊遵医嘱干预用药,孕期也可安全用药,不需要硬抗。 支原体抗体阳性或者弱阳性,并不代表现在就一定有支原体感染,因为支原体感染后抗体会持续存在1-3个月,甚至更久,意思是这也有可能是以前感染过后遗留下来的抗体反应;即使确实有感染,也存在症状表现,一般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也可以逐渐自愈的,一般情况良好的情况下,也不需要用药,不会影响继续怀孕。

资讯百科 2021-11-19
接种疫苗后多久产生抗体 宝宝最好提前多久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后多久产生抗体 宝宝最好提前多久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后多久产生抗体?一般疫苗接种之后要三四个星期,也就是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才能产生抗体,所以如果是要接种流感疫苗,最好在流感高发期的前一个月就接种。 疫苗接种是很重要的,因为宝宝的身体比较弱,容易生病,在宝宝出生以后需要在不同的月份接种疫苗,这样可以让身体产生抗体,降低患有疾病的可能性,对身体健康来说是比较好的。那么接种疫苗后多久产生抗体? 在接种疫苗以后,身体需要一段的时间才可以产生抗体,这个和接种的途径,次数等都有关系,一般在接种以后3个礼拜,或者是4个礼拜就可以有免疫力,如果在疾病流行的阶段注射疫苗,建议提前一个月注射,这样在疾病的高发期可以预防疾病。 接种了疫苗以后,一个月左右免疫力是比较强的,之后会慢慢的变弱。如果假如在接种疫苗以后,在疾病的流行季节并没有被传染,说明疫苗是很有效的。宝宝出生以后,家长就需要按照疫苗接种证按时带宝宝打疫苗。 有很多的宝宝在接种疫苗以后,会出现高热的症状,这个是正常的,有些还可能出现红肿的丘疹,建议接种以后先观察半个小时再离开,按时的给宝宝测量体温。假如宝宝发热没有消退,或者是有其他的异常反应,必须要告诉医生。

健康常识 2021-09-07
乙肝抗体都有抵抗力,能保护肝脏健康吗?

乙肝抗体都有抵抗力,能保护肝脏健康吗?

“二对半”仅核心抗体和e抗体阳性者有两种可能,一是说明患者以往有过感染,现处于恢复期,或已痊愈多年,只是表面抗体效价低而暂时测不出来,可注射乙肝疫苗激发保护性抗体的产生,第二种可能是现正感染乙肝病毒,只是病毒的量极微,测不到。如需确诊,要检测乙肝病毒-DNA和肝功能,综合各方面的检验结果方可得出。      肝炎抗体有些是有用的保护性抗体,如表面抗体,有些是无用的非保护性抗体,如核心抗体和e抗体,它们的存在只是说明患者以往有过感染或现正感染乙肝病毒。e抗体(E抗体或e抗体)往往是在乙肝病毒低水平复制或痊愈后持续产生。而核心抗体(核心抗体或核心抗体)则是免疫系统产生的另一种球蛋白,提示以往或正在感染乙肝病毒。通常,由于乙肝疫苗只含有表面抗原这一种蛋白质,因此只会激发相对应的表面抗体(保护性抗体)的产生。注射了乙肝疫苗以后要么不产生抗体,要么产生表面抗体,而不会激发e抗体和核心抗体的产生,这两种抗体只来自于以往感染过或现正感染了乙肝病毒。      正确观点:只有表面抗体(表面抗体或表面抗体)是有用的保护性抗体。

乙肝 2021-08-09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HBs阳性检出率:发生关节炎和皮疹并伴有免疫复合物的乙肝患者,在HBsAg血症期和肝炎症状发作时,10%~20%可检出抗HBs。绝大多数自限性HBV感染者,仅在血中HBsAg转阴后才可检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AntiHBs),其中约1/2自限性HBV感染者,HBsAg消失到出现抗HBs的间隔期可长达数月(5~6个月);一过性HBsAg血症患者中,10%不出现抗HBs;可检出抗HBs的乙肝患者肝炎恢复期时抗HBs呈缓慢上升,在HBsAg消失后6~12个月滴度仍继续升高。      抗HBs出现迟早与既往是否感染过HBV有关:初次感染者出现较迟缓,再次感染者出现较早。多数病例在感染后4~5个月时出现抗HBs,但滴度不高,持续0.5~3年后逐渐消失。再次感染者一般于2周内可检出抗HBs,且滴度较高。      抗HBs是保护性抗体,但也有例外。抗HBs属于抗HBV外壳(HBsAg)的抗体,能阻止HBV穿过细胞膜进入新的肝细胞,能中和HBV的感染,保护机体免受HBV再次感染。但血中抗HBs滴度须l∶64(RPHA)或P/N值>10以上时方具有保护作用。另有报道:虽含有高滴度抗HBs者仍未能阻止HBV的再次感染,例如抗HBs强阳性者受HBsAg阳性血污染针头刺伤后发生重症乙肝,或发生急性乙肝。未显示保护作用的更多见于不同亚型HBsAg的HBV感染。      HBsAg/抗HBs的同时阳性:HBsAg/抗HBs同时阳性者占25%~42%,其中同亚型双项阳性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减退的病人,如HBsAg阳性的结核病、酒精性胰腺炎、肝硬化、肝癌等。再有,HBsAg与异型抗HBs双阳性,提示受不同亚型HBV感染,此种情况多见于多次HBV暴露的病人。如为HBsAg、抗HBs和抗HBc三项同时阳性,多见于暴发性肝炎或慢性肝炎,且预后欠佳。      抗HBs阳性表示曾感染过HBV或预防接种成功,不论临床上有无肝炎症状表现,均已得到恢复,并且对HBV有一定的免疫力。

乙肝 2021-08-07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及e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及e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HBeAg是由Pre  C及C基因编码,整体转录及转译后成为e抗原(如仅由C基因转录则转译为HBcAg)。HBeAg是一种可溶性抗原,有三种亚型:e1、e2及e3。由于HBeAg与DNA多聚酶在血液中的消长相符,故HBeAg的存在可作为体内有HBV复制及血清具有传染性的一种标记,血中HBsAg滴度越高,HBeAg的检出率亦愈高。近年发现存在HBV  Pre C区突变株,在Pre C区出现终止密码子,使Pre  C基因不能与C基因共同转译出HBeAg,故受染细胞常不能被抗HBe及相应的细胞免疫所识别而清除,从而使变异株在抗HBe阳性的情况下仍大量增殖。因此,对抗HBe阳性的患者也应注意检测其血中的病毒DNA,以全面了解病情判断预后。      1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HBeAg存在于HBV的核心,是Dane颗粒核心中的一种成分。在急性原发性感染时,HBeAg的出现及其滴度几乎与HBsAg平行升降,且常于HBsAg转阴之前先消失。如HBeAg阳性持续10周或更长,则可能进展为慢性持续性感染,患者肝组织常有较严重损害,易演变为慢肝和肝硬化。由于血中HBeAg、DNAP和HBVDNA常呈明显平行关系,且血清HBeAg阳性和DNAP活性高的病人血中HBVDNA亦可阳性。因而,HBeAg阳性可表示肝内HBV复制活跃、可作为有传染性的可靠指标。HBeAg阳性孕妇有垂直传染性,90%以上的新生儿将受HBV感染,其HBeAg也为阳性。      2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AntiHBe)抗HBe阳性常伴随抗HBc阳性,而且抗HBe检出阳性率在慢性乙肝为48.3%、肝硬化为68.3%、肝癌为80%,呈逐渐递增的现象。抗HBe阳性率增高,提示多数患者HBV感染时间较长,可长达7~27年。抗HBe的出现常早于抗HBs阳转。      抗HBe主要见于低滴度的HBsAg或抗HBs阳性的急、慢性肝炎患者。其中肝活检多为正常或基本正常,表示传染性明显降低或相对降低。但有报道:抗HBe的阳性孕妇分娩婴儿中可有20%感染HBV,提示抗HBe阳性者仍有一定的传染性,从抗HBe阳性者血中检出HBVDNA也证实这一事实。另外,乙肝急性期即出现抗HBe阳性,易进展为慢性肝炎;慢活肝出现抗HBe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若HBsAg阳性、伴有抗HBe,且ALT升高,须密切注意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宜定期检测AFP和肝脏超声探测。

乙肝 2021-08-07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和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和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1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HBcAg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为内衣壳成分,其外被HBsAg所覆盖,故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HBcAg一般从HBcAg阳性尸检肝或实验感染的黑猩猩肝脏提取。HBcAg的抗原性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c。      HBcAg存在于HBV核心部分和感染细胞核内,血液中一般不呈游离状态存在。检测方法是先用抗HBs吸附HBV颗粒,经开壳剂处理,移入抗HBc固相载体内,继而按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检测。血清HBcAg阳性表示血中有感染性的完全HBV,提示HBV复制活跃,血液传染性强,而且预后较差,约78%病例恶化。农天雷等对5.059例乙肝进行HBcAg测定,86例HBsAg阴性患者的HBcAg阳性,其中有12例呈发病状态。HBcAg在短期内难于阴转,多数持续阳性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认为HBcAg是HBV存在的直接依据,HBsAg阴性并不能排除HBV携带,有少部分HBsAg阴性患者的HBcAg阳性,说明仍有病毒复制。临床进行HBcAg测定可避免乙肝漏诊和误诊,对临床诊断、治疗和对献血员的筛选均具有重要意义。      2乙肝病毒核心抗体(antiHBc)抗HBc总抗体包括特异性IgM、IgG和IgA  3种抗体。抗HBc在血液中出现较早,出现临床症状后达到高峰,可持续多年。HBV急性感染者,通常在HBsAg出现2~10周后,血中ALT达高峰时,即可检出抗HBc,以后持续升高。患者HBsAg血症时间越长,抗HBc滴度越高。急性感染后1年内,抗HBc滴度呈3~4倍下降,但此后下降则很慢,并维持在一定水平上。抗HBc在各型肝炎中的检出阳性率较HBsAg及抗HBs高10%~12%,如急性肝炎45%~80%,慢性肝炎90%~100%,总检出阳性率可达70%~80%。抗HBc的出现提示肝内HBV复制活跃,高滴度抗HBc表明肝细胞内HBV大量复制,肝细胞受损严重,且传染性较强。低滴度抗HBc阳性,若同时抗HBs阳性者,表示对HBV有一定免疫力,但抗HBc对乙肝并不显示有保护作用。      临床上用低和高滴度抗HBc估计乙肝的转归及预后,判断HBV复制活跃程度和持续时间:①抗HBc(流)是采用原倍血清,检出低滴度抗HBc阳性病人的结果,可以检出抗HBc2NCU/ml临界值血清,该结果表示曾感染过乙肝,具有流行病学意义;②抗HBc(临)是将原血清1∶100稀释后,检出高滴度抗HBc阳性病人的结果,可以检出32NCU/ml抗HBc,表示病人处于临床患病阶段,可能具有传染性,应采用一定治疗处理。      抗HBc低、高滴度阳性的意义须结合HBsAg或抗HBs综合判断:当HBsAg阳性、抗HBc高滴度(1∶200)阳性,多见于慢性乙肝、肝硬化、HBsAg无症状携带者等;当抗HBc低滴度(流)阳性伴抗HBs阳性者,提示HBV既往感染。      3乙肝病毒核心抗体IgG(antiHBcIgG)抗HBc IgG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只有抗HBc  IgG阳性,不能区分是近期感染还是既往感染,但一般认为高滴度的抗HBcIgG也提示病毒可能还在复制。      4乙肝病毒核心抗体IgM(antiHBcIgM)抗HBc  IgM是HBV感染的早期抗体。急性乙肝患者于HBV感染后ALT异常达高峰时,即可检出抗HBc  IgM,阳性率约为100%,且滴度较高,一般持续3~6个月,逐渐下降至转阴。抗HBc  IgM既是HBV近期感染的指标,也是肝内HBV持续活跃复制的指标,并提示病人血液有传染性。抗HBc IcM由阳性转为阴性,预示急性乙肝康复。      抗HBc IgM用于区分和判别急性和慢性肝炎:一般是前者效价高,但持续时间短,后者抗HBc  IgM效价较低,但持续时间长。莫少珠等检测2.345例HBsAg阴性献血员单项抗HBc阳性标本的抗HBc  IgM的检出率为161%,HBVDNA的检出率亦高达148%,可见抗HBc  IgM的检测是不容忽视的标记物。如果将此种血液输给患者很可能造成输血后肝炎。曾发现3例住院患者在入院时HBV标记物5项全阴性,在住院期间误输了抗HBc阳性的血液,分别于35、52和65天内患了乙肝。由此看来,献血员检查乙肝标记物不能单检HBsAg,以防漏检应增加抗HBc检测,如果考虑节约成本或不至于浪费血源等问题,建议至少常规检查抗HBc  IgM。

乙肝 2021-08-07
检测乙肝别忘了前S抗原和前S抗体

检测乙肝别忘了前S抗原和前S抗体

以往检测乙肝主要靠“两对半”,得出“大三阳”或是“小三阳”,但是传统“两对半”检查,有不少局限性,新近开展的前S抗原和前S抗体检测可以弥补“两对半”检查的一些缺陷,更好地反映乙肝病毒的变化。乙肝病毒DNA有不同的基因区域,其中S区担负着编码病毒衣壳蛋白的任务,也就是常说的表面抗原。乙肝病毒S基因由S基因、前S1基因、前S2基因组成,分别编码S蛋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前S1蛋白(前S1抗原)、前S2蛋白(前S2蛋白)。前S1及前S2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前S1抗体和前S2抗体。      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出现在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早期,并与乙肝病毒e抗原和乙肝病毒DNA显著相关,前S抗原可作为进行乙肝早期感染的标志,也是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新指标。前S1片段(21~47肽)能和肝细胞结合,检测前S1抗原可以了解乙肝病毒侵入肝细胞的情况。检测前S1数值变化情况可以从侧面了解和评估干扰素或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的疗效。前S2蛋白具有多聚人血白蛋白受体(PHSA),该物质在乙肝病毒附着和侵入肝细胞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可以作为乙肝病毒复制的指标。      前S抗体是乙肝病毒感染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前S1抗体具有清除病毒和阻止病毒侵入肝细胞的作用,可作为预示病毒被清除、疾病得以恢复的指标;前S2抗体出现与乙肝病毒e抗体出现相当一致,表示乙肝病毒“大三阳”转变为“小三阳”,预示病毒被清除和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变。      乙肝病毒“两对半”检查,加上新近开展的乙肝病毒DNA检测和前S抗原、前S抗体检测,完善了乙肝病毒检测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和分析,可以了解和综合判断乙肝病毒的传染性和抗病毒治疗效果,以及疾病的预后情况。

乙肝 2021-08-07
体重减轻长皮疹可能患乙肝 乙肝抗体抗原是什么?

体重减轻长皮疹可能患乙肝 乙肝抗体抗原是什么?

  乙肝作为一种常见的肝病,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下它的症状和诊断以便更早的发现和治疗好它。乙肝症状有很多,但是具体会表现出来的却不多。乙肝早期常常症状不明显,需要仔细的观察才能发现病症。   乙肝的五大典型症状   1、体力透支。易于疲劳,打不起精神等。一方面,出现该乙肝症状的原因可能是肝功能受损伤,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嘲收障碍,营养物质摄人不充分。另一方面,出现该乙肝全身症状是因为炎症,消耗增大,已摄人的物质因肝功能受损伤,无法充分代谢,满足机体的要求。   2、皮肤病变。65%的患者会出现各类皮疹,最常见的为痤疮性皮疹,毛细血管扩张,其次为荨麻疹,斑丘疹、出血性紫癜、皮肤瘙痒等。   3、发热。急性病毒性肝炎时,发病初期半数以上患者有低热或中度发热。有时还伴咽痛、轻咳,酷似上呼吸道感染,重症肝炎可致高热。体温多在38℃以下,下午体温稍高,有的伴畏寒。推荐:乙肝发烧发热怎么办   4、体重减轻。判断体重减轻 ,应根据平时的体重。体重减轻的原因是: 发病后饮食减少 ,消化功能障碍,机体蛋白、维生素、脂肪等合成功能障碍 ,代谢亢进,全身性消耗等。如明显消瘦 ,则见于长期有慢性肝病、肝硬化者。   5、关节肌肉疼痛。急性肝炎先驱期有关节疼痛者达40%,大关节四周的肌肉亦常酸痛并有压痛。慢性肝炎患者59。5%有关节疼痛,大小关节均可受累,常反复发作,一般疼痛不严重。   乙肝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1、乙肝鉴别诊断之肝功能:   肝功能指标有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转肽酶(GGT)、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A)等等。根据以上指标可以综合判断病情处于什么阶段,是轻度,还是重度。所以肝功能的鉴别诊断很重要,也是常用的乙肝的鉴别诊断方法。   2、乙肝鉴别诊断之B超:   通过定期鉴别诊断B超,可了解肝脏大小形态、回声情况、门脉内径、脾脏厚度和有无腹水,可以判定病情是否向肝硬化方向转变,或有无占位病变发生。因此B超鉴别诊断也是乙肝的鉴别诊断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种。   3、乙肝鉴别诊断之乙肝病毒HBV-DNA:   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金指标”,能了解体内病毒的复制能力和其传染性,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抗病毒疗效的判断。是乙肝的鉴别诊断方法中经常使用的。   乙肝检查数据代表的意义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它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泪水、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在感染乙肝病毒后2~6个月,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2~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该指标可持续阳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一般简称表面抗体。   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分泌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G,就是表面抗体,它可以和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然后在体内与人体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可以把病毒清除掉,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故称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有了表面抗体,证明人已产生了免疫力。人自然感染后或注射乙肝疫苗后,均可产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产生表面抗体。一般成人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以发生急性乙型肝炎,也可没有症状,绝大多数在3~6个月以后才出现表面抗体。检查出抗-HBs阳性,疾病即已逐渐恢复。血液里表面抗体能维持很长时间,直到老年期抗体水平才有所降低。若在婴儿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往往不产生表面抗体,而持续携带表面抗原,有时经过若干年后出现抗-HBs,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就慢慢转阴了。所以,如查出抗-HBs阳性结果,就表示不会再感染乙型肝炎了。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一般通称e抗原。   它来源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是核心抗原的亚成分,或是核心抗原裂解后的产物。e抗原是可溶性蛋白。当核心抗原裂解时,可溶性蛋白部分(即e抗原)就溶于血清中,存在于血液循环中,若取血化验就可查出来。核心抗原在病人血清中查不到,仅在肝细胞中才能查到。故查出e抗原,其意义就等于查出核心抗原,表示病毒复制活跃,并且传染性较强。一般HBsAg(+)的人,用比较敏感的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查e抗原,可有61%的人HBsAg(+)。而如果HBsAg(+),其意义与在血中存在病毒颗粒,或在血中查出乙型肝炎病毒DNA或核心抗体IgM相同。   e抗体是乙型肝炎e抗体的简称(抗-HBe)。   它是由e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出来的特异性抗体,这种特异的e抗体能够和e抗原结合。当乙型肝炎病人由HBsAg(+)转变成抗-HBe(+),叫做血清转换。抗-HBe(+)时,乙肝病毒在肝组织内的复制逐渐减少,由病毒复制活跃期转变成不活跃期,肝组织的炎症也常由活动变成不活动,血中及肝组织内病毒颗粒均减少,所以传染性也减少。但抗-HBe和抗-HBs不同,e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不代表患者有了免疫力。有时虽然检查出e抗体阳性,但肝细胞内仍然可以查出乙型肝炎病毒DNA,表明病毒仍然存在。大量研究资料表明,e抗体出现阳性是病毒复制降低并且传染减少的标志,这时病毒颗粒有可能已经很少,但并不表示病毒已被消除了。   核心抗体是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简称,可简写为抗-HBc。   核心抗原虽然在血清中查不出来(它在血中很快被裂解),但是它具有抗原性,能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出特性抗体,即核心抗体,故检测抗-HBc可以了解人体是否有过核心抗原的刺激,也就是说是否有过乙肝病毒的感染。所以抗-HBc是一项病毒感染的标志。   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程中,于急性期即可测到很高的抗-HBc,而在急性期过后,核心抗体水平仍保持一定高度,并持续若干年。在慢性感染状态的携带者或病人,核心抗体也常保持高水平。另外,表面抗原已呈阴性的病人,还可查出抗-HBc阳性。因此单项抗-HBc阳性,难以确定病人是近期感染,还是以前有过感染。   为了确定病人是近期内感染还是以前有过感染,常需要检测抗-HBcIgM和抗-HBcIgG。      也就是说,核心抗体有两种的成分,一种是免疫球蛋白M,另一种是免疫球蛋白G,即抗-HBcIgM和抗-HBcIgG。这两种成分分别由不同的B淋巴细胞产生。当人体受到核心抗原刺激后,先产生出抗-HBcIgM,它持续时间比较短,过一段时间才逐渐产生出抗-HBcIgG,后者能在体内保持较长时间。有时乙肝病毒已经清除,而抗-HBcIgG在体内仍然存在,这时检测其他乙肝感染指标已是阴性,而仅有抗-HBcIgG阳性。因此,当抗-HBcIgM阳性时,常表示是近期感染,即乙型肝炎病毒仍在复制;当抗-HBcIgM阴性而抗-HBcIgG或抗-HBc阳性时,则表示既往有过乙肝病毒感染,但现在已不复制或已不存在了。检测抗-HBcIgM及IgG对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乙肝 2021-08-03
奶牛抗体有助开发疾病新疗法

奶牛抗体有助开发疾病新疗法

  为了帮助治疗激素缺乏的患者,来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科学家基于在母牛机体中发现的免疫分子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潜在的疗法,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杂志PNAS上,研究揭示,人类激素和抗体可以相互融合,从而就可以模拟较长的茎样的奶牛抗体。   研究者Tao Liu指出,我们被一种在天然中发现的特殊结构所激发,于是我们就开始对一种抗体进行装配改造,期待其有一天可以对人类的健康带来帮助;许多人们都需要注射人生长激素(hGH)来抵御各种疾病,比如特纳综合征(女性身材矮小症)、低出生体重以及其它激素缺失类疾病,但不幸的是人类机体会快速降解人生长激素,有时候会在30分钟内降解殆尽。  因此这就意味着人类必须每天注射人生长激素,这对于个体来说几乎不太可能实现;然而抗体在机体中却可以维持数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就被2013年所发现的牛类抗体所启发,牛类抗体具有特殊的结构,即一个环状基础外加较长的氨基酸茎状链,在氨基酸茎状链的顶部是一个旋转区域,研究者推测其可以结合病原体。  研究者想知道是否他们可以对人类激素DNA的旋转区域实现开关操作,比如人生长激素;为了检测这一假设,研究者利用DNA重组技术将人生长激素和来自牛类抗体的茎状卷曲结构相融合,这种融合过程非常稳定可以维持人生长激素的功能,下一步研究者将尝试着制造新型的抗体-激素分子,以便这种分子可以应用于人类的治疗中,研究者利用人化的抗癌抗体Herceptin?来作为新型疗法中的基准抗体。 //   随后研究者利用大鼠模型检测了抗体-人生长激素分子,结果显示,人生长激素缺失的大鼠接受该疗法后可以正常生长,实际上,这种被治疗的大鼠仅需要每周注射两次融合抗体就可以生长,而对照组则需要每天注射人生长激素。Liu博士表示,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新型疗法在人类中仅需要每周或每月注射就可实现治疗激素缺失引发的疾病。  为了更深入地检测这种新型融合分子的功能,研究者将人化的抗癌抗体Herceptin?吸附到瘦素上,结果显示,抗体-瘦素分子和天然的瘦素一样具有相同的治疗作用;最后研究人员表示,目前我们正在研究来使得应用于人类机体的治疗方法标准化,而我们希望后期本文中所提出的新方法在未来可以运输大剂量的改造后的人生长激素分子来帮助治疗更多的疾病患者。

健康饮食 2021-07-28
注射乙肝疫苗后没有产生抗体怎么办?

注射乙肝疫苗后没有产生抗体怎么办?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好措施,用抗-HBs转为阳性来作为乙肝疫苗接种成功的标志。但实际操作中也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疫苗按规定时间接种了3次,但几个月后复查乙肝病毒五项指标,乙肝表面抗体却始终不产生。注射疫苗后抗-HBs仍然为阴性的我们称之为乙肝疫苗的无应答者。还有些人,他们的抗-HBs检测为弱阳性,我们把这类人叫做疫苗的低应答者。对无应答者和低应答者的处理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处理前,首先我们需要排除这类人群体内是否存在低水平的乙肝病毒感染。因为我们发现,部分无应答者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证明体内存在HBV-DNA。如果体内确实没有病毒感染,那么采用下列措施对提高无应答或低应答者的抗-HBs水平是有一定帮助的。   (1)更换疫苗 对接种血源性乙肝疫苗后无应答者,可改用基因工程重组乙肝疫苗接种,使之成为低应答者;对接种无前S蛋白乙肝疫苗后无应答者,可改用有前S蛋白的乙肝疫苗。   (2)改变接种方法 传统注射乙肝疫苗的方法是分别在0、1、6个月各注射乙肝疫苗一次。如果通过这种方法注射乙肝疫苗后没有产生抗-HBs,可以使用0、1、2个月连续三次各注射乙肝疫苗一次。   (3)增加接种次数 对无应答或低应答者增加接种1~3次,可以使38%~75%的接种者抗-HBs阳转,或提高其应答水平。   (4)改变接种途径 对肌肉注射疫苗后无应答者改用皮内接种,每两周1次,直至迟发性变态反应呈阳性为止。有报道称,接种8周后抗-HBs即可由阴转阳,20周后血清抗-HBs水平可达到10U/L。   (5)与小剂量白细胞介素-2联合接种。   (6)并用佐剂 有人试用牛磺酸接种疫苗前一天与接种当天各口服1次,每次12克,可提高抗-HBs应答率;也曾有人试用合成五肽(TP-5),每周3次,每次50毫克,皮下注射,连用3周,用此佐剂3次后再用乙肝疫苗40微克,可达到提高抗-HBs水平的效果。

乙肝 2021-07-18
接种乙肝疫苗不产生抗体怎么办

接种乙肝疫苗不产生抗体怎么办

接种乙肝疫苗不产生抗体怎么办         吉林 副主任医师 万众一            导 读: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好措施。接种乙肝疫苗成功的标志是体内出现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成年人接种乙肝疫苗后,出现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概率为95%,学龄前儿童为96.6%。也就是说,有5%左右的人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会出现保护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起不到预防乙肝的作用。那么,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产生抗体怎么办呢?                  重新检测体内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有的人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体内可能已产生了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但由于有些医院的检测技术不先进、检测方法不灵敏等原因可能检测不出来。因此,可采用其他方法(酶联免疫法、放射免疫法等)重新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加大乙型肝炎疫苗的剂量         如果使用先进的检测技术,仍未发现体内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可加大乙型肝炎疫苗的剂量。每次用量可增至10~30微克,也可适当增加接种疫苗的次数。                  改变接种途径         皮下或皮内注射疫苗失败者应改为肌肉注射,反之亦然。                  联用免疫兴奋药物         在接种乙肝疫苗的同时接种牛痘疫苗、卡介苗或麻疹疫苗,可提高接种的成功率。                  口服牛磺酸         在注射乙肝疫苗的前一天和当天服12克牛磺酸(分2~3次服),也可提高接种成功率。                  更换新一代疫苗         对普通的乙肝疫苗无应答者,可接种第三代基因工程疫苗或重组HB疫苗。这可使近半数接种普通疫苗失败的人获得成功。                  检测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如果在采用上述方法后,体内仍不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则应检测血清中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含量,以明确是否已感染了乙肝病毒。因为有少数病人,实际上已感染了乙肝病毒,只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量很少,用现有的检测方法查不出来,或者乙肝病毒已经发生变异。      值得注意的是,少数人虽然体内产生了高滴度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但仍可感染乙肝病毒。其主要原因是乙肝病毒是一种具有高度变异性的病毒。当病毒发生变异后,已在体内形成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将对它不发生作用。因此,即使体内已经存在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自己专用的水杯与餐具,尽量不到条件差的餐馆用餐。

乙肝 2021-07-17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意思是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分泌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G,就是表面抗体,它可以和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然后在体内与人体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可以把病毒清除掉,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故称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有了表面抗体,证明人已产生了免疫力。人自然感染后或注射乙肝疫苗后,均可产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产生表面抗体。如果在医院检查出来乙肝表面抗体不是阳性的话,这个时候就需要注射乙肝疫苗了。

乙肝 2021-07-15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