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他曾经在南宋时期抗击金朝的入侵。然而,很多人对于岳飞是否能够收复中原存在争议。如果岳飞不死,能否收复中原呢? 一、历史背景 岳飞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中国北方的主要政治力量是金朝。金朝的统治者非常残暴和贪婪,他们经常侵犯南宋的领土和主权。因此,南宋政府一直在寻求联合其他国家对抗金朝的方法。岳飞作为一位著名的将领,自然也受到了南宋政府的招募。 二、岳飞的作用 岳飞在南宋抗金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智谋和勇气,使得南宋军队能够在多次战斗中取得胜利。如果没有岳飞的存在,南宋军队可能会面临更加困难的情况。 三、岳飞的死因 岳飞最终被秦桧所害,被迫自杀身亡。如果他没有死,那么他有可能继续为南宋效力,甚至有可能带领军队收复中原。但是这只是一种假设,历史的发展是无法预测的。 四、结论 如果岳飞不死,能否收复中原是一个未知数。即使他能够继续为南宋效力,也不一定能够成功收复中原。因为当时的政治局势非常复杂,涉及到多个国家的利益关系。而且,即使南宋军队取得了一些胜利,也不一定能够彻底消灭金朝这个强大的对手。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的和平局面,努力发展经济和文化,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荆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略要地,曾经是东吴和蜀汉之间的争夺之地。而刘备作为蜀汉的创始人之一,一直对荆州心有所属。那么,刘备能否收复荆州呢?这个问题备受关注,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荆州在三国时期的重要性。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在三国时期,荆州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控制长江的交通要道,对于东吴和蜀汉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曾经试图夺取荆州。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刘备的实力和背景。刘备是蜀汉的创始人之一,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和政治资源。但是,他的实力相对于东吴来说还是比较弱小的。此外,刘备也面临着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他的行动和决策。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历史的真实情况。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刘备曾经多次试图夺取荆州,但是最终都未能成功。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在夷陵之战中,他率领大军攻打东吴,但是最终被陆逊打败了。这次失败让刘备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他对收复荆州的信心受到了打击。 综上所述,刘备能否收复荆州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虽然他曾经试图夺取荆州,但是最终未能成功。历史是复杂的,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才能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安史之乱后,唐朝又重新收复了哪些失地呢?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逐渐退出西域。回鹘汗国覆亡后,黠戛斯占据了安西和北庭都护府,有意将安西和北庭交还给唐朝,而李炎也想借机光复西域,命赵蕃出使黠戛斯商议此事。李德裕等进谏说:“安西离京城长安七千多里,北庭五千多里,假如黠戛斯归还,朝廷就必须重新设置都护府,征发一万名唐兵防守。不知道这么多的兵力从哪里征发,军需物资从哪条路打通运输。这实在是耗费大量的钱财去换取一个收复失地的好名声,恐怕不妥。”李炎于是搁置此议。此事直到唐宣宗时张议潮收复河西才告完成。 禁止官吏经营质库业,不准与民争利,以改善政丵府机关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会昌五年(845年)赦文:“古代享受俸禄的家庭,仅仅实用俸禄就好,不和别人争夺就业的机会,这样大家都可以获利,每一户人家都可以自足。如果知道有人既做官有做商人放置高利贷,与老百姓争夺利益。今后将会被禁止。仍委御史台察访上奏。”当然,官吏私营高利贷业,影响了政府的高利贷收入,很有可能是李炎下敕断禁的主要原因,但此举至少在客观上有廉洁官僚队伍的作用,会昌年间,唐代的户口比安史之乱期间增加了一倍多,人口也逐渐出现了恢复的趋势。 为了储备物资,加强边防,会昌五年(845年)九月,李炎经李德裕建议而设置了“备边库”,要户部每年从赋税中储入钱帛十二万缗匹,度支从盐铁税中储入钱帛十二万缗匹,第二年减少三分之一;凡是各道进奉的助军财货也一概储入,并以度支郎中主管此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而南宋两度光复汴梁,又两度丢失,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在“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之后,宋朝便就此失去了京师汴梁。实际上,从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期间,京师汴梁曾先后两次重归南宋。那么,南宋是如何两次收复汴梁,又是如何丢失的呢? 金军北上撤出中原后,汴梁落入伪楚政权手中 “靖康之变”中,金军虽然攻破了宋朝都城汴梁,但由于金国并未全面占领中原地区,对于直接将中原地区纳入统治并无信心,再加上退路随时可能被已经抵达相州的赵构和各地义军切断,因此金军最终在汴梁及周边劫掠一番后,押送着徽钦二帝等大量皇室成员、百姓等人北撤。 金国虽然没有直接统治中原地区,但也不愿就此放手,因此在撤军之前,金国便授意当时仍在汴梁的宋朝官员议立新帝,意图建立屈服于自己的伪政权,以便持续获取岁贡钱财。然而,汴梁官员商量来商量去,提出的皇帝人选始终出自赵氏宗室,但全部被金国所否决。 眼看北宋官员无法推选出合适人选,只好自己出面,提出立张邦昌为帝,宋齐愈、王时雍等官员当即表示支持,虽然仍有不少大臣坚决反对,但在金国的军事压力下,也根本无济于事。于是,在金国的支持下,张邦昌最终被推上了皇位,建立了伪楚政权,仍以汴梁为都城。 张邦昌原是北宋宰相,在金军第一次围困汴梁时,他奉命和康王赵构一起被送到金营为质,后来赵构被释放,但张邦昌却被长期留在了金军之中。等到金国再次南下攻宋时,张邦昌也被裹挟随行,因而被宋朝官员弹劾为“社稷之贼”。 因此,在金人扶立傀儡皇帝时,这位已经被吓破胆且又被宋朝官员所不容的前宰相,无疑便成为了最合适的对象。 张邦昌虽然没有骨头,但也不是傻子,他知道这个傀儡皇帝不好做,一旦金军撤退,自己必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因此不仅百般推脱,甚至还诈病拒绝登基,后来由于金国以屠城相要挟,张邦昌这才不情不愿的登上了皇位。 虽然当上了皇帝,但张邦昌丝毫不敢以皇帝自居,他将办公地点改设在了文德殿而非宋朝皇帝的紫宸殿和垂拱殿,将办公桌椅改为西向放置而不像宋朝皇帝那样南向放置,而且始终坚决制止朝臣跪拜,自称为“予”而非“朕”,公文称“手书”而非“圣旨”。这些都表明他坚持为臣而非为君,始终与朝廷官员们以平级关系相处。 第一次:张邦昌主动献出汴梁,宗泽死后被杜充放弃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一日,金军正式北撤,没有了金国的挟制,张邦昌在吕好问的建议下,当即下令大赦天下,宣布将归政于康王,派人四处寻访赵构。四月十日,张邦昌正式宣布退位,仍称太宰,并迎宋哲宗废后孟皇后入宫垂帘听政,伪楚政权宣告灭亡。 同年五月一日,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是为宋高宗,延续宋朝统治。由于张邦昌的主动放权,汴梁也就此重归宋朝统治下,而张邦昌虽然受到李纲等人弹劾,但因其对宋高宗有拥立和主动归附之功,因此只是被贬为了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 宋高宗称帝后,首要任务便是确保新朝的安全,防止金军卷土重来,为此他重新起用主战派李纲,李纲上任后立即加强抗金力量,在支持河北、河东军民抗金斗争的同时,推荐主战派宗泽出任东京留守,前往开封整修防御设施。 不过,为了维护南宋统治,赵构在起用主战派的统治,对金国却采取妥协议和路线,不久便命傅雱前往金国议和,又令张邦昌写信给完颜宗望,希望与金国以黄河为界。 彼时,汴梁形势极为复杂,一方面金国虽然退兵,但仍有军队停留在黄河北岸,另一方面汴梁周边民变四起,各种民间武装对汴梁成包围之势,直到宗泽到任后,才劝降了王善等民间武装,从而一定程度巩固了汴梁的防御。 之后,由于张邦昌与宋徽宗妃子李春燕有染,再加上主战派李纲等人坚持,宋高宗将其赐死。靖康二年(1127年)七月,金国以张邦昌被杀为由,再度南下攻宋,已经患上了严重“恐金”症的赵构,先是声称“朕将亲督六师,以援京城及河北、河东诸路,与之(金人)决战”,却在几天后突然下诏“巡幸东南”,想要就此逃跑。 由于坚决反对赵构南逃,李纲于同年八月被罢相,赵构则于九月南下江宁,十月又逃到扬州。面对金国进攻,宗泽一面联合河北义军抵抗,先后两次击退完颜宗弼和完颜宗翰的进攻,迫使金军放弃了重新占领汴梁的计划;另一面,宗泽连续二十多次上书,希望赵构返回汴梁,但赵构始终不为所动。 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始终得不到宋高宗支持,一心想要收复河北领土的宗泽,在连呼三声“渡河”后病逝,宋高宗改派杜充担任东京开封府留守,而这成为了战局的转折点。 杜充到任后,当即打破了宗泽的部署,不仅中止了北伐部署,而且切断了与北方民间抗金武装的联系和支援,导致河东和河北抗金武装在此后半年多遭到毁灭性打击。此外,杜充又对宗泽招抚的王善等抗金武装加以排斥,结果导致汴梁的防御力量在内讧中损失惨重。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面对已经消灭义军,重新调集军队南下的金国,杜充不顾岳飞等人的劝说,一意孤行南逃建康,不久汴梁便被金军重新占领。 可笑的是,杜充之后竟然因为名义上驻守汴京一年而得以升任右相。即便如此,面对金国的持续进攻,在金国许诺“将中原封给自己”后,杜充还是果断投降了金国,并最终官至燕京行台右丞相。 第二次:金国议和派割让汴京,旋即便被金军重新夺回 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为了剿灭南宋抵抗力量,俘虏赵构,完颜宗弼兵分三路南下,由于杜充的投降,南宋江淮防线告破,赵构在派崔纵、杜时亮两批使者求和失败后,一路从建康逃至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宁波)、定海县(今浙江宁波镇海区)、昌国县(今浙江舟山)。金军一路追击,后因天气炎热且孤军深入,这才于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撤军。 金军这次南侵,虽然没能彻底击溃南宋俘虏赵构,但也导致南宋再也无力维持对黄河以南的统治。因此,金国很快便决定,在将黄河以北纳入统治的同时,在黄河以南再建立一个傀儡政权。 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在完颜宗翰的推荐下,金太宗完颜晟册封刘豫为皇帝,建立伪齐政权,建都大名府。这刘豫乃是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相较于此前的张昌邦,刘豫是真想当这个皇帝。九月,刘豫称帝,先命王琼为汴京留守,后又命弟弟刘益为汴京留守,汴梁就此落入伪齐治下,后来又迁都汴京。 伪齐建立前后,南宋在韩世忠、岳飞等人的努力下,先后通过黄天荡之战、富平之战、缩头湖之战、和尚原之战等战役,基本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因此,在金军再度北撤,外部压力骤减的情况下,南宋也曾尝试收复汴京,虽然多次击败伪齐军队,但在金国的扶持下,最终皆以失败告终。 绍兴五年(1135年),金太宗完颜晟病逝,年仅十六岁的完颜亶即位,是为金熙宗。由于多次南侵皆没能取得战果,金熙宗即位之后,金国内部也发生了严重分歧,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当时,由于完颜宗翰失势,金国兵权落入主和的完颜昌手中,因此尤以主和派势力最强。 由于伪齐与南宋作战败多胜少,已经成为金国的严重负担,再加上完颜昌将伪齐视为完颜宗翰的残余势力。在完颜昌、完颜宗翰等主和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金国干脆于绍兴七年(1137年)十一月出兵占领汴京,将刘豫贬为了蜀王,于是汴京又落入金国手中。 绍兴八年(1138年),在完颜昌等人的主持下,金国南下与南宋议和,并以南宋向金国称臣、向金国纳贡为条件,将原本赐给伪齐的汴京、洛阳、商丘和长安等地区归还南宋,于是汴京便又回到了南宋手中。 不过,就在南宋与金国议和之时,金国内部却发生政变,完颜昌割让土地之举引发金国内部主战派极大不满。绍兴九年(1139年),金熙宗依靠完颜宗弼、完颜宗干、完颜希尹等,先后诛杀完颜昌、完颜宗磐、完颜宗隽等人,从而掌控军政大权。 绍兴十年(1140年),在主战派掌权后,在完颜宗弼的坚持下,金国再度出兵南下,由于南宋尚未来得及收取交割地区,这些地区的守将大多是金国和伪齐旧官,面对金军他们纷纷投降,结果一月之间汴梁等地便再度失陷,岳飞等被迫退守颍昌(今河南许昌)以南地区。 夺取汴京后,完颜宗弼企图趁势占领淮河以北地区,于是继续率兵南下,但被岳飞和刘锜击败,岳飞更是在郾城之战后再度逼近汴京,但却被宋高宗下诏召回。 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岳飞随之下狱被杀,南宋就此丧失了收复汴京的机会。在南宋和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后,两国边界基本确定,汴梁就此被金朝牢牢占据,直到金国灭亡后,南宋才再次短暂收复汴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侯君集(?~643年),字君集,豳州三水县人,唐朝时期名将,北周平州刺史侯植之孙,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640年,唐朝贞观十四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事,在吐鲁番地区发生。在这场战争之后,原本在西域地区颇为强大的高昌国,被唐军将领侯君集,一战灭国。 在这一战之后,唐朝终于得以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西域。自从西晋灭亡之后,中原王朝终于再一次控制了西域地区,意义重大。 但匪夷所思的是,作为这场大战的领军大将,唐军主将侯君集返回长安之后,却很快被李世民打入监狱。而且,三年之后,向来号称不杀功臣的李世民,竟是难得破了一次例,直接杀了侯君集这位大功臣! 作为唐朝收复西域的主将,侯君集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才会让李世民如此愤怒?甚至不惜破例诛杀功臣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侯君集率军返回之后,极其狂傲,最后甚至直接开始谋反,所以才让李世民动了杀心。 要想说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侯君集这个人说起。 侯君集出身上谷侯氏,家里世代做官。爷爷侯植曾先后追随过贺拔岳和宇文泰,在西魏的时候当过骠骑大将军,后来被北周权臣宇文护所杀。宇文护被杀之后,又被平反追封。总之,侯家算是典型的关陇贵族家族,而且侯君集他爷爷,绝对处于第一代关陇集团的核心区域里面。 后来的几十年里,天下虽然从北周换成了隋朝。但对于侯家来说,影响并不算大。作为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家庭,侯家有这个资格。不过,侯家家教一般,导致侯君集小时候做人特别浮夸,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好吹牛。天天吹自己弓马娴熟,但实际上却本事平平,能力有限。说自己学识渊博,但其实根本没读过几天书。 照理来说,这样一个人,在隋朝末年那个群星闪耀的时候,本来应该默默无闻才对。就算上了战场,也是去送死的。但在侯君集长大之后,他的家世却再次深刻影响到了他的命运。作为关陇集团的核心家族之一,隋朝末年的时候,随着李渊入住长安。整个关陇集团的所有家族,几乎都开始一边倒地支持李渊,侯家也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侯君集他妈姓窦,和李渊的正妻窦氏(也就是李世民他妈)沾点亲戚,而且亲戚关系还不远。在这两个关系的作用下,侯君集后来直接进入唐军高层,到了李世民麾下工作。 此后的几年里,侯君集随着李世民南征北战,也算立下了不少功劳。不过,当时李世民麾下能打的猛人实在是太多,本事平平的侯君集,其实也排不上号。但就是这样的侯君集,后来却逐渐被李世民看中。因为侯君集有个优点,那就是对李世民特别忠诚,基本上称得上是死忠粉。尤其是到了后来,随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侯君集更是坚决追随李世民身边,和尉迟恭、长孙无忌等人,力劝李世民直接干掉李建成。 正是在他们的劝说下,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发动了那场玄武门事变,最后登上了皇位。侯君集作为李世民的心腹,自然也参加了那场玄武门事变,冲锋在前,也算是立下的大功。 经过这一连串的奇遇之后,原本资质平平的侯君集,就这样一路成为了唐朝的右卫将军。不得不说,家世和运气,有时候真的是比人的努力更重要。 到了贞观年间之后,作为李世民的心腹手下,侯君集的位置,自然也是稳如泰山。不过,到了这个时候,侯君集的弱点就凸显出来了。除了作为李世民心腹的这个优势之外,侯君集的能力,其实根本配不上他的地位。李世民当时对此也是很无奈,有心给侯君集更重要的位置,但侯君集却根本扛不起来。所以,出于栽培侯君集的目的,李世民后来把侯君集调到了名将李靖的麾下,让李靖教侯君集兵法,希望侯君集能够有所长进。 此后的几年里,侯君集确实跟着李靖,学了不少能耐。但在这个过程中,侯君集性格当中的缺点,开始继续放大。侯君集这个人,性格特别浮夸,这种浮夸有时候就让他显得十分骄狂。照理来说,能够跟着李靖这种当世名将学兵法,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然而对此,侯君集却并不满足,反倒是因为李靖对他有所保留,没有倾囊相授,暗地里向李世民举报,说李靖有谋反之意。后来虽然查无实据,没给李靖造成什么麻烦。但这件事,也让李靖彻底看清了侯君集这个人,更不愿意教他了。 不过,既然在李靖门下学了几年,就算是一点皮毛,对付一般的敌人也够用了。贞观九年,李世民任命李靖为统帅,率领唐军去收拾西北的吐谷浑。在这场战斗当中,侯君集也被任命为李靖麾下的将军。在征讨吐谷浑的战斗当中,侯君集曾和李家宗室王爷李道宗一起,追击了两千多里,横跨整个柴达木盆地,终于歼灭了吐谷浑主力。 这场仗打完之后,侯君集也就算是有了过硬的功劳,李世民也可以继续提拔他了。返回长安之后,侯君集被李世民直接封为陈国公,而后又被拜为吏部尚书。李世民的这个任命,等于是直接将侯君集从军队系统转到了文官系统,栽培之意显而易见。而侯君集借着这个机会,也同样学习到很多文治方面的东西,出将入相,一时间被传为佳话。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年之后,当西域的高昌国有所异动,和唐朝断绝往来之后。李世民便任命侯君集为主帅,前去讨伐高昌。 西域这边,情况其实有点特殊。早在汉朝那会儿,西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汉朝政府牢牢控制着。后来汉朝灭亡之后,因为东汉政府太弱,所以西域曾短暂失联过一段时间。后来曹魏统一北方之后,魏国名将曹真,又打通了西域。但是再后来,随着司马家篡魏建立西晋,西晋又迅速衰败被灭之后,西域就彻底脱离了中原王朝的掌控。 此后的几百年里,中原内部自己都没能统一,自然也就顾不上西域这边了。南北朝结束后,隋朝虽然统一了天下。但隋朝统一天下后,主要敌人是北方的突厥。当时的西域,大部分也都在突厥的掌控当中。此后隋朝开始对突厥发力,让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终于算是打服了突厥。但在这之后,没过多久,隋朝就亡了,所以也没来得及对西域这边动手。 再之后,就到了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首先对付的,就是北方的东突厥,贞观四年直接让李靖去把东突厥给灭了。解决了东突厥之后,李世民下一个解决的,是西北的吐谷浑,这就是之前李靖带侯君集打得那场仗。 打败了这两个敌人之后,唐朝才终于和西域那边,有了更多的接触范围,终于有条件解决西域问题了。 至于西域这边,当时的局面,则更像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小国林立,这其中又以高昌国最大。作为西突厥和大唐的缓冲地带,这些小国自然就成了西突厥和唐朝双方争取的对象。之前唐朝打趴下了东突厥,成了整个东亚的霸主,西域的这些小国,也清一色的顺风倒,认唐朝做大哥。当时的高昌国自然也在其中,高昌国的国王麴文泰,十年前还曾亲自带着媳妇来长安,朝见过李世民。 但是如今,随着西突厥内部结束了内乱,开始招揽高昌,并且给出了更高的筹码。所以,当时高昌的国王麴文泰,便直接倒向了西突厥那边。不但彻底和唐朝断绝了来往,甚至还利用高昌国的地理优势,完全掐断了唐朝和西域的商贸道路。 对于李世民来说,高昌国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打他的脸,这肯定忍不了啊!所以,李世民才会当即派侯君集率军,前去征讨高昌国。另外,高昌国虽然并不算强,但地理位置很重要,打下高昌之后,唐朝就能将势力范围,延伸到西域。以后在西域那边开疆扩土,继而进攻西突厥,就更容易了。 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侯君集率兵出发,前往高昌。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高昌国王麯文泰差点没吓死。他原本以为,唐朝远在中原,不可能横跨两千多里,派军队来吐鲁番这边来进攻他,所以才敢和唐朝断交。可眼下,唐军真的来了,这可就要命了。麯文泰是亲自去过长安的,自然知道唐军的厉害,当即吓得不轻。更让人没想到的是,麯文泰被吓到之后,竟是一病不起,最后直接被吓死了。 等到侯君集带着唐朝大军,跨越两千多里荒漠,抵达吐鲁番的时候,麯文泰已经被吓死了。他的儿子麯智继位,做了新的高昌国王。麯智上位之后,对于眼前这个烂摊子,也没什么好办法。不过麯智当时仗着有西突厥撑腰,还是打算先和唐军打一架再说。 但麯文泰万万没想到的是,等他组织好人手,准备和唐军硬碰硬了一仗的时候。西突厥那边早就跑的没影了,根本不愿过来和唐军直接交战。仅凭高昌国自己那点军队,自然不是唐军的对手,一个回合都没撑住,很快就被侯君集击溃了。 眼见于此,麯智也傻了眼,知道自己是惹上了真正的大哥。于是麯智连忙给唐军写信,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他那个死掉的老爹,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然后表示愿意投降。 可侯君集哪里会放过到手的军功?再说,唐军劳师远征,也不单单只是为了让高昌简单臣服,本就是为了灭国而来的。于是侯君集开出了条件,让麯智直接开城,解除所有武装,听凭唐军发落。麯智也不傻,知道开城之后,自己肯定是必死无疑,根本不敢开城。侯君集当即指挥唐军进行猛攻,很快就攻下了高昌国的都城,俘虏了整个高昌国的高层。 就这样,侯君集一战灭了高昌,彻底将唐朝的控制范围,扩张到了西域地区。此后,唐朝又直接在西域地区,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继而继续在西域开疆扩土,逐渐走向了极盛时代。 不提唐朝后来在西域这边的情况,我们继续说侯君集。打完这一仗之后,侯君集也有点飘了,觉得自己也有了灭国之功,可以和李靖这种顶级名将相媲美了。但纵观整个战役,我们不难发现,侯君集攻灭高昌这一役,和当初李靖灭掉的突厥和吐谷浑相比,难度实在不是一个档次的。侯君集能灭掉高昌,主要还是靠唐军当时出色的战力。至于他本人的指挥能力,其实并不是至关重要的,换其他唐军将领来,其实结果也是一样的。 但当时侯君集显然没想到这些。灭了高昌之后,侯君集觉得自己有了灭国之功,一下子就飘了。攻下高昌国之后,侯君集私自将高昌国的财宝给吞了。侯君集当时做这些的时候,基本上等同于是半公开,自然瞒不过李世民的耳目。等到侯君集返回长安之后,自然就会有御使来弹劾他。私分战利品本就是大罪,所以李世民也没办法,只好将侯君集暂时抓了起来。 以侯君集的身份和功劳来说,这事其实原本也不是什么大事。既是李世民的宠臣,又有灭国之功。如果只是贪污一些财宝的话,李世民其实根本不会往心里去,甚至会觉得更加满意。李世民在乎的,其实只是侯君集不听自己的号令而已。而且,这待遇其实也不光侯君集享受过,当初李靖打完吐谷浑回来,也曾被御史弹劾过。 果不其然,短暂入狱之后,很快就有人替他求情,李世民最后也‘念在侯君集有大功’,将侯君集从牢里放了出来,甚至都没怎么责罚他。而且,不久之后,李世民评定凌烟阁功臣榜,还把侯君集也加了进去,而且名列第十七位。这个排名其实已经相当高了,要知道,演义小说里大名鼎鼎的程咬金、徐茂公、秦琼等人,清一色全都排在他之后。这足以说明,在李世民心里,侯君集到底有多重要。 这个结果,如果换成李靖这种有大智慧的名将,肯定会觉得庆幸。但放到侯君集这边,侯君集反倒觉得,李世民对不起自己了。 在侯君集看来,自己好歹也是灭了一个高昌国,不过是拿了一些财宝,怎么就被抓起来了?因为这件事,侯君集越想越生气。再加上之前的灭国功劳,让他越来越膨胀。最后,侯君集甚至干脆生出了造反的念头。 这个念头产生之后,便再也无法抑制了。 当然,侯君集也不傻,知道仅凭自己这点能耐,想要和李世民较量,无疑是在找死。但恰在此时,当时身为太子的李世民嫡长子李承乾,因为种种原因,和李世民关系越来越差,侯君集便把主意打到了李承乾的头上。 李世民和李承乾父子之间的矛盾,说来话长。简单来说,就是李世民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对自己的太子要求过于苛刻。早些年李承乾的母亲长孙皇后在世的时候,还能居中调停一下,让父子二人有个沟通的桥梁。但后来随着长孙氏去世,李世民只知道严苛教导太子,根本不顾李承乾能不能受得了,导致父子二人的关系越来越僵。恰好当时李世民又很宠自己的嫡次子李泰,搞得李承乾认为,李世民打算换太子。 为了保护自己的太子之位,李承乾也开始生出了一丝反意。 在李承乾生出这丝反意的同时,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正好在李承乾的东宫内做官,而且还是李承乾的心腹。在察觉到李承乾的反意之后,贺兰楚石就把自己的岳父侯君集介绍了过来。就这样,李承乾这位太子,和侯君集这位实权大将,一拍即合,共同决定,谋反篡位。 这里要多解释一下。很多电视剧小说当中,说侯君集之所以要帮李承乾谋反,是因为他女儿嫁给了李承乾,他是李承乾的岳父。这事在正史上是没影的事情,正史上李承乾的妻子姓苏,和侯君集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侯君集和李承乾能走到以前,完全就是他女婿贺兰楚石的原因。 太子和实权大将勾结在一起,这个阵容,其实还真算是顶配了。而且,当时李世民作为一个严父,虽然对李承乾很严格,但也从来没想过李承乾会谋反,根本没怀疑过李承乾。所以,李承乾和侯君集的这个谋反计划,至少在策划阶段,还真的是一切顺利,差一点就真的成功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突然事件的发生,改变了历史。 就在这时,李世民的另一个儿子李佑,同样也是因为李世民管得太严,产生了误会,直接在封地造反起兵了。当时唐朝猛将如云,李佑的这次谋反,最后自然是被轻易平定了。照理来说,李佑和李承乾俩人根本没有任何关系。这场谋反案,是怎么都查不到李承乾头上的。但在审讯李佑同党期间,审查官员偶然查到了一个叫纥干承基的人。这个人恰好是东宫的官员,而且还是李承乾的心腹。纥干承基被抓之后,一不小心把李承乾谋反的事情,也给抖落出来了。 这下子,问题大了。 之前李佑谋反,只是一个王爷,处理起来还没那么复杂。但李承乾不一样,他是太子,那影响可就太大了。而且,在查案期间,审讯官员很快就查到了侯君集的头上。最终证据确凿,侯君集想抵赖也无能为力了。 得知这个结果的李世民,当时受到的冲击极大。因为他怎么都没想到,自己精心培养的儿子,会和自己最信任的大臣联手,想要逼宫造反。经过这场谋反案之后,后来的李世民,开始变得多疑。而参与组织谋反计划的侯君集,最后自然也是难逃一死。不过,李世民到底还是念及侯君集过去立下的功劳,最后只是杀了侯君集一个人,没有株连全家。侯君集死后,侯君集的妻儿都被特赦,而后只是流放岭南。 这个结果,对于侯家来说,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纵观侯君集的整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侯君集最后被杀,其实纯粹是自己作出来的。侯君集的问题,就是典型的‘错把平台当能力’。侯君集始终不明白,他的地位和功劳,其实都是李世民给的。不管是之前平定吐谷浑,还是灭高昌,都是李世民给他机会。当时唐朝能打得猛人一抓一大把,为啥李世民偏偏要让侯君集去?显然是在培养他! 然而侯君集显然没领会到李世民的良苦用心,甚至还心生反意。这样的人,最后没祸及满门,都算李世民善良。这要是换某个嗜杀的皇帝,估计会直接杀侯家十族。 从侯君集的故事,我们也得到一个启发:做人,一定要分清平台和自身能力的区别。有些人在大公司呼风唤雨,但离开大公司之后,自己却连温饱都成问题,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维纳斯的胜利》是法国画家弗朗索瓦·布歇的代表作,也是一幅世界知名的油画作品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因严查图片,原图已删) 布歇:《维纳斯的胜利》 上面这幅画,就是布歇的代表作:《维纳斯的胜利》。这幅画创作于1733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现藏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立美术馆。 其实,我和大家一样,基本都是通过屏幕来感受油画作品的,很难有机会一睹真颜。这幅画的规格为51*63厘米,原本是一幅很有气势的大型油画,可惜我们无法与之面对面地进行心灵的对话。 看到布歇的这幅画,第一感觉就是裸露。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但这种画风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创作思潮,是社会思想的一种体现。按照多数艺术评论家的说法,布歇所创作的这幅《维纳斯的胜利》,本身就是在反对保守,提倡性的解放。这一点,主要是从画面中间维纳斯那即将随风飘散的丝带反映出来的: (因严查图片,原图已删) 布歇:《维纳斯的胜利》·局部 据说,按照古希腊的传统,年轻的女子出嫁时,都有织一条丝带进奉于宙斯的神庙内。而这个传统,被艺术家比喻为旧势力的压榨。在画面中,丝带并没有系于维纳斯腰间,而且可以看出维纳斯对其非常不屑。这种“无视”被隐约为“抗争”,因而这幅画也取名为《维纳斯的胜利》。 明白了画作的象征意义,也就基本读懂了这幅画。不过,在此另行补充的一点是,其实这幅画中的人物多是有现实中的模特的。传统的西方油画作品,有些人物是作者想象的,有些则是具有真实的模特。据说,布歇的这幅《维纳斯的胜利》,里面许多人物都有真实的模特。当然了,我想画中的天使肯定是布歇根据前人画作和靠自己脑补而创作的 对了,写到这里才意识到,布歇还有一幅译为《维纳斯的凯旋》的作品,因为是翻译的问题,往往容易混淆。但我想应该没错吧。不过,两幅画的内容和风格还是基本一致的,可以算是“姊妹篇”吧! (因严查图片,原图已删) 布歇:《维纳斯的凯旋》 清末收复新疆是胜利还是失败了? 收复新疆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这个提问很可笑,正如有的回答者拿李鸿章的头像充做左宗棠一样,脸型无论胖瘦是变不了的。 至少见过左宗棠的两个玄孙,他们家人就不是这个脸型。 这是李鸿章不是左宗棠,好不好 为啥说胜利,从三个方面说 一、无非是耽误了海防,为什么总有人造谣说左宗棠是疆防派,这些都是将左拉到和李鸿章一个水平的图谋 这个我已经回答至少三次了,还专门写过文章。简单一句话,作为中国海军软件人才的最大培养者他不可能耽误海防。海防日后的衰落,是李鸿章北洋建军后,三大基地建成后志得意满后,将主要精力放在洋务企业,趁机捞钱没精力发展北洋所致。 在此之外,还有个现象值得质疑,为什么总有人说左宗棠是疆防派,要知道左宗棠一直是海防疆防并重派。疆防派代表是王文韶,还有边防派重视东北边境,还有河防派和海防派,这五派是当时的五种观点。早已是历史定论和左宗棠的本意。 左宗棠的脸型这样 二、打几百个人算啥胜利 李鸿章在战前说,阿古柏虎狼之师,左宗棠人老兵疲难以胜利。再战后胜利时又说,左宗棠数万大军对付几百个流寇没什么了不起的,前后矛盾口气酸酸的。 近人也说,阿古柏的外敌不过百多人而已。但你怎么不说,阿古柏侵略军是百余人,但是与新疆独立分子合流之后多少人?既然好对付为啥左宗棠1874年奉旨解决新疆前十多年总是打败仗,总是没人敢解决? 满人将军成禄接到进兵命令后躲在高台数年不出?你李鸿章后来奉命指挥中法中发战争陆路你却说,我李鸿章是明珠一颗,不给我重要工作,拒绝前往?为什么? 说这些话的人就没打过外战胜仗? 左宗棠的脸型这样 三、胜了为啥丢了领土 这个要看怎么说,曾纪泽当时和李鸿章关系很近与左宗棠心有芥蒂。在慈禧和李鸿章的压力下进了最大努力。虽割让了不到两万平方公里土地,但其影响不小。 这是沙俄少有的没有经过打仗而主动吐出已经吞下去的肉。 左宗棠是反对曾纪泽签署协议的。后来曾纪泽认识到了错误,在日后中发战争中坚定地站在左宗棠张之洞身后。 综上所述,新疆是一场小胜,虽没必要夸耀,但却是最大的自保成果,是整个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最宝贵的果实。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上的值得大书特书的胜利。
装备十分高级,除了普通的基础装备之外,我们主要说一说有哪些特殊装备,比如后膛七响枪,加特林,毛瑟步枪以及我们自己的劈山炮等等摄政王钻石。 受命平乱,建造兰州制造局左宗棠是清朝末期的重臣,不仅仅是军事家政治家,还是当时湘军的领袖,战功显赫,在他平定陕甘回之乱的第二年,朝廷又派他去平定新疆叛乱,深知武器先进的重要性的左宗棠,在朝廷国库空虚的情况下,建立了著名的兰州制造局。 兰州制造局的任务就是专门给出征的军队制造武器,为了能够尽快给军队装备上先进的武器,左宗棠专门从发达的东南海沿线召集能工巧匠,在兰州研发生产先进的武器。 兰州制造局不负重托,先后仿造了德国的螺丝炮和美国的后膛七响枪。以及改造了国内的劈山炮等。 先说我们国内的劈山炮 劈山炮是在乾隆时期就出现的,但是左宗棠又稍微的改进了一下,左宗棠曾经对刘蓉(湘军将领)介绍过劈山炮“近命制劈山白尊,式如大抬炮,而身只五尺,能吃半斤子,半斤群子,可致远四五里”。 这种劈山炮其实没有固定的尺寸大小,从四十多斤到几百斤都有,是一大类火炮的统称。 还有就是有名的后膛七响枪 后膛七响枪也就是斯宾塞步骑枪,可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枪了,我们都知道,最开始的枪都是在枪口装子弹的,极其浪费时间,但是后膛七响枪就是直接在后面装子弹,也就是我们现在看电视这种三八大盖之类的步枪,减少了很多装弹的时间。 而且后膛七响枪每装填一次可以连续发射七次,不论是射速还是威力都极大提高。 但是随着平乱的不断推进,自己制造的武器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战场了,怎么办呢,那就是买进更先进的武器欧洲的毛瑟步枪 毛瑟步枪使用的弹药是7.92 mm×57 mm的大口径子弹,运作方式为毛瑟旋转后拉枪击式,子弹数量为5发内置弹仓,枪身重量:3.9 kg,整体长度为:1.1075 m,枪管长度:600 mm,枪口初速:755 m/s,有效射程能够达到800 m,子弹威力大,射程远,可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步枪了。 加特林机枪 最开始的时候,左宗棠是打算购买克虏伯炮的,但是这种武器实在是太抢手,武器的生产公司,近几年的订单早已经接满了,根本买不到,没办法的左宗棠就转向了美国,购买了威力相似的武器,也就是加特林机枪。 加特林机枪是在1860年研发出来的,也就是在十六年后,左宗棠开始收复新疆,这个武器尽管刚刚发明了十多年,但是威力仍然不可小觑。当时称其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 它的尾部封闭并装有撞击火帽。射手通过摇动曲柄带动沿圆周均匀排列的枪管。其特点为射速快,威力大,并且可以在一分钟内打出上千发子弹。 虽然没有现在这么高的射速,但是在当时的战场已经足够让敌人闻风丧胆了。最终在先进武器的支持下,收复新疆的过程很顺利,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收复了除了伊犁以外的全部领土。 结语书生不必学武侯,仗剑挥得此生酬。三湘弟子今用命,换来风光大神州。垂死不忘呼列队,魂在犹记报国仇。百年西望天山处,斜阳复照左公柳。这是一首纪念左宗棠的诗,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收复中国版图六分之一的新疆,保全了我国领土的完整,实乃大英雄也。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泰国国王在泰国是个什么存在? 首先,泰国是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是他又和英国、日本等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不同,在英国、日本,国王是国家的象征,是没有实权的,但是在泰国,国王是宪法规定的三军统帅。 泰国的国王在国家中的地位我们也可以从泰国的国旗中看出来,泰国国旗是三色旗,最边上的两条红色代表的是民族和人民,白色代表的是宗教(佛教),最中间的蓝色代表的是王室,王室在最中间,是整个国家的精神支柱,任何泰国国民都对国王无比敬重,国王权威不容置疑; 虽然国王在泰国的地位超然,如同神一样的存在,但是因为王权和军权分离,皇室和国王的的权利逐渐没落,军队成为实际上的国家控制者。 国王、军队、民选政府三者之间,军队常常需要借助国王的影响力来干预政治,而国王则需要军队的支持维护自己的地位,这就造成民选政府成为他们共同的对立面。 军方、国王与民选政府各自利益不同,矛盾尖锐,军队和国王代表了少数泰国精英阶层,而民选政府虽然由人民选举产生,但是军方的不断干政,势必导致政府的效率低下,政府权威受损。而一旦政府政策与军方意志违背的时候,军队就会以效忠国王为缘由,发动政变,推翻政府,这也是泰国为什么会经常发生军事政变的原因所在。 泰国的体制,可以说是非常矛盾。想要西方式的民主,但是又不彻底,来自国王和部队官员等上层精英阶级对政府的控制和干预太大,导致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力十分脆弱,这也就造成政府办事效率低下,承诺选民的福利无法兑现,从而也被选民所抛弃,这个时候选民也希望军队发动政变,重新大选,寄希望于下任。军队监督政府,政府效率低下,选民失去信心,军队发动政变,政府垮台,这是个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