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显微镜
读数,读数显微镜是怎样读数的?

读数,读数显微镜是怎样读数的?

显微镜的读数方法如下读数: 1.将仪器置于被测物体上,使被测物件的被测部分用自然光或用灯光照明,然后调节目镜螺旋,使视场中同时看清分划板与物体像; 2.进行测量时,先旋动读数鼓轮,使刻有长丝的玻璃分划板移动,同时稍微转动读数显微镜,使竖直长丝对准被测部分,进行测量; 3.在视场中见一被放大的圆孔凹痕,测量时,先旋动读数鼓轮使视场中竖直长丝与圆孔凹痕的一边相切,得一读数; 4、然后再旋动读数鼓轮,使竖直长丝与圆孔凹痕另一边相切,又得一读数; 5、圆孔凹痕直径为二次读数差,则为绝缘厚度。 读数和写数都是从什么位开始? 读数和写数都是从最高位开始的。 如:4352读作四千三百五十二 扩展资料 “十进制”就是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单位等于十个小单位,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十”。计数单位应包含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两大块,并按以下顺序排列:京、兆、亿亿、万亿、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等,整数部分没有最大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写数时如果有小数部分要用小数点(.)把整数和小数分开。 时间的计数单位1秒=1000毫秒、1分=60秒、1小时=60分、1天=24小时、1年=365天(平年)366天(闰年)。

资讯百科 2022-04-13
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放大镜有什么区别?

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放大镜有什么区别?

光学显微镜(英文Optical Microscope,简写OM)是利用光学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成像,以供人们提取微细结构信息的光学仪器光学显微镜。 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光学仪器,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史。自从有了显微镜,人们看到了过去看不到的许多微小生物和构成生物的基本单元——细胞。不仅有能放大千余倍的光学显微镜,而且有放大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使我们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普通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中,大部分要通过显微镜来完成,因此,显微镜性能的好坏是做好观察实验的关键。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物镜、目镜、反光镜和聚光器四个部件。广义的说也包括照明光源、滤光器、盖玻片和载玻片等。 (一)、物镜 物镜是决定显微镜性能的最重要部件,安装在物镜转换器上,接近被观察的物体,故叫做物镜或接物镜。 物镜的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正比。物镜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 1.物镜的分类 物镜根据使用条件的不同可分为干燥物镜和浸液物镜;其中浸液物镜又可分为水浸物镜和油浸物镜(常用放大倍数为90—100倍)。 根据放大倍数的不同可分为 低倍物镜(10倍以下)、中倍物镜(20倍左右)高倍物镜(40—65倍)。 根据像差矫正情况,分为消色差物镜(常用,能矫正光谱中两种色光的色差的物镜)和复色差物镜(能矫正光谱中三种色光的色差的物镜,价格贵,使用少)。 目镜因为它靠近观察者的眼睛,因此也叫接目镜。安装在镜筒的上端。 1.目镜的结构 通常目镜由上下两组透镜组成,上面的透镜叫做接目透镜,下面的透镜叫做会聚透镜或场镜。上下透镜之间或场镜下面装有一个光阑(它的大小决定了视场的大小),因为标本正好在光阑面上成像,可在这个光阑上粘一小段毛发作为指针,用来指示某个特点的目标。也可在其上面放置目镜测微尺,用来测量所观察标本的大小。 目镜的长度越短,放大倍数越大(因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目镜的焦距成反比)。 聚光器也叫集光器。位于标本下方的聚光器支架上。它主要由聚光镜和可变光阑组成。其中,聚光镜可分为明视场聚光镜(普通显微镜配置)和暗视场聚光镜 反光镜是一个可以随意转动的双面镜,直径为50mm,一面为平面,一面为凹面,其作用是将从任何方向射来的光线经通光孔反射上来。平面镜反射光线的能力较弱,是在光线较强时使用,凹面镜反射光线的能力较强,是在光线较弱时使用。 反光镜通常一面是平面镜,另一面是凹面镜,装在聚光器下面,可以在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上任意旋转。 反光镜的作用是使由光源发出的光线或天然光射向聚光器。当用聚光器时一般用平面镜,不用时用凹面镜;当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弱时用凹面镜。观察完毕后,应将反光镜垂直放置。 放大镜定义:放大镜(英文名称:magnifier):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视角)。 放大镜[fàng dà jìng] 仪器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放大镜定义:放大镜(英文名称:magnifier):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视角)。 中文名 放大镜 外文名 magnifier 性质 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 使用方法 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等 简介 视角愈大,像也愈大,愈能分辨物的细节。移近物体可增大视角,但受到眼睛调焦能力的限制。使用放大镜,令其紧靠眼睛,并把物放在它的焦点以内,成一正立虚像。放大镜的作用是放大视角。历史上,据说放大镜的应用是由13世纪英国的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提出的。 放大镜原理图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已把透明的水晶或透明的宝石磨成“透镜”,这些透镜可放大影像。也称为凸透镜。 原理 为看清楚微小的物体或物体的细节,需要把物体移近眼睛,这样可以增大视角,使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较大的实像。但当物体离眼的距离太近时,反而无法看清楚。换句话说话,要明察秋毫,不但应使物体对眼有足够大的张角,而且还应取合适的距离。显然对眼睛来说,这两个要求是相互制约的,若在眼睛前面配置一个凸透镜便能解决这一问题。凸透镜是一个最简单的放大镜,是帮助眼睛观察微小物体或细节的简单的光学仪器。 现以凸透镜为例,计算它的放大本领。把物体PQ置于透镜L的物方焦点和透镜之间并使它靠近焦点,如图2-20(a)所示,于是物体经透镜成一放大的虚像P′Q′。若凸透镜的像方焦距为10cm,则由该透镜做成的放大镜的放大本领为2.5倍,写成2.5×。如果仅从放大本领来考虑,焦距应该取得短一些,而且似乎这样可以得到任意大的放大本领。但由于像差的存在,一般采用的放大本领约为3×。如果采用复式放大镜(如目镜),则可以减少像差,并使放大本领达到20×。 聚焦放大镜: focusing magnifier 装在双镜头反光相机的聚焦罩上的放大镜。便于复印或显微镜摄影当时需要精确对焦。供单镜头反光相机使用时,装在目镜上使用。

资讯百科 2022-01-18
显微镜的发展史

显微镜的发展史

最早的显微镜是16世纪末期在荷兰制造出来的。发明者是眼镜商亚斯·詹森和另一位荷兰科学家汉斯·利珀希,他们用两片透镜制作了简易的显微镜,但并没有用这个仪器做过任何重要的观察。 显微镜的发展史 后来有两个人开始在科学上使用显微镜。第一个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他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一种昆虫后,第一次对它的复眼进行了描述。 第二个是荷兰亚麻织品商人列文虎克,他自己学会了磨制更高清的透镜,并且通过使用显微镜描述了许多肉眼所看不见的微小植物和动物。 1931年,恩斯特·鲁斯卡通过研制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电子显微镜能观察到像百万分之一毫米那样小的物体,1986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

生活妙招 2021-11-06
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显微镜各部分名称为目镜、镜筒、转换器、物镜、载物台、通光孔、遮光器、压片夹、反光镜、镜座、镜柱、镜臂、调节器。其中调节器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可分为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可调节镜台作上下方向的移动。 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目镜和物镜是显微镜的最主要结构,是观察和放大物象的结构。 载物台位于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以放置玻片标本。 镜壁一端连于镜柱,而另一端连于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

生活妙招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