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康敬皇后张氏是明孝宗朱祐樘的皇后,也是唯一的妻子,明武宗朱厚照生母。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以“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来形容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然而比起明孝宗朱佑樘对张皇后的宠爱,却仍有不足。作为历史上唯一遵循“一夫一妻制”帝后,明孝宗不仅一生除张皇后外从未纳妃,且对张皇后的宠爱简直无以复加,可以说做到了帝王的极致。不过,前半生幸福无比的张皇后,却在儿子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后,晚景较为凄凉。 一朝被选入宫,受尽丈夫疼爱 张皇后于成化七年(1471年)出生于北直隶河间府兴济县(今河北省沧县),其父张峦乃国子监监生。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宪宗为太子选妃,张氏被选入宫,就此与时为太子的朱佑樘结为夫妻。同年九月,朱见深驾崩,朱佑樘即位,张氏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后。 其实正史中关于张皇后的记载其实并不多,但透过《明孝宗实录》和明朝文人杂记的零星记载,仍然不难看出朱佑樘对张皇后的疼爱。 明朝张合在《宙载》中记载,“旧制,帝与后无通宵宿者,预幸方召之……惟孝庙最宠爱敬皇后,遂淹宿若民间夫妇”。清代毛奇龄也在《胜朝彤史拾遗记》中写道,“笃爱,宫中同起居,无所别宠,有如民间伉俪然者”。也就是说,根据明朝规定,皇帝与皇后是不住在一起的,按制皇帝居于乾清宫,皇后居于坤宁宫,皇帝只有在临幸皇后时才将其召来,事后皇后还要返回坤宁宫居住。然而,朱佑樘却因宠爱张皇后,与其日夜居住在一起,宛如民间夫妇一般。 此事虽然不合礼制,但却少有大臣敢直言顶撞,但根据笔记小说集《听说》的记载,当时有个叫魏庄渠的举子在参加科举时,写下了“闻陛下一日之间,在坤宁宫之时多,在乾清宫之时少”,于是这位本被拟定为状元的举子, 便被朱佑樘给贬到了二甲第九。 此外,根据明陆楫在《蒹葭堂杂著摘抄》中的记载,张皇后有次患了口疮,朱佑樘不仅亲自为皇后喂药,更是亲自端了漱口水为皇后漱口,而在张皇后休息的时候,朱佑樘甚至不敢咳嗽,唯恐惊扰了张皇后休息。 可以说,在那个极度重男轻女的时代,一个男子要做到朱佑樘这样已经尚属不易,更何况他还是一位大权在握的皇帝,由此可见朱佑樘对张皇后的宠爱。 恩泽惠及全家族,就连“前夫”也受赏 朱佑樘对张皇后的宠爱还体现在另外一个方面,那便对张皇后家人的封赏,在明朝对外戚本就防范甚严的情况下,朱佑樘对张皇后家人的封赏,达到了明朝除开国功臣以外之最。 弘治五年(1492)三月二十八日,张皇后的父亲张峦被封为寿宁侯,并升授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当张峦于同年八月去世之后,又追赠其为昌国公,并由其子徙封寿宁侯。 张峦进封为寿宁侯;同年六月二十五日,升授寿宁侯张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八月十一日,张峦卒,追赠昌国公,谥号庄肃。张峦死后,长子张鹤龄袭封寿宁侯。而张峦的夫人,按理应该从其子称为寿宁侯太夫人,但朱佑樘又特意将其加封为了昌国太夫人。而张峦的次子张延龄也被加封为建昌侯。 按照明制,亲王死后坟地面积不超过五十亩,郡王不超过三十亩,然而张峦去世之后,朱佑樘却直接就拨了翠微山三十顷用作其坟地,面积相当于六十个亲王、一百个郡王,并直接从京师三大营抽调了上万军队负责兴建,甚至亲自为张峦撰写神道碑,要知道这个待遇终明一朝也仅有三例,除了张峦之外,其余两人乃是开国功臣徐达和靖难功臣姚广孝,可见规格之高。 而除了直系亲属外,张皇后的姑父高禄也被擢升为礼部尚书,堂叔张岳、侄子张教、表弟金琦、干伯张嶙、义弟张忱全部被加封为三品锦衣卫指挥使,表弟高峘则被封为四品锦衣指挥佥事,甚至连岳父此前的小妾汤氏也被加封为了六品诰命夫人。 不仅张皇后的亲族受到恩泽,就连张皇后的“前夫”也得以沾光。张皇后曾被许配给秀才孙伯坚,但因其身患重病而未能完成婚事,后朱见深为太子选秀,张家想让女儿去应选,孙家便解除了婚约。结果就因这次被动的“成人之美”,朱佑樘得知后竟直接将孙伯坚加封为了中书舍人,其兄孙伯强也被封为了司仪署署丞,就连其父孙友都封了尚宝少卿。而这位孙伯坚,后来竟然历经弘治、正德、嘉靖三朝,最后官至四品尚宝卿。 明孝宗如此恩泽张皇后家族,自然也遭到了朝臣的抵触,然而一向善待大臣的朱佑樘却是油盐不进,稳居内阁十八载的首辅刘吉,就因为反对朱佑樘如此恩宠张家,结果被朱佑樘一道诏命赶回了家,只得提前退休。 丈夫与儿子去世之后,张皇后晚景较为凄凉 明孝宗虽然对张皇后宠爱有加,但张皇后的人生境遇却堪称波折,其先后为明孝宗诞下了两子一女,但除了长子朱厚照长大成人之外,次子朱厚炜年仅一岁便夭折了,女儿太康公主朱秀荣四岁时也夭折了。 弘治十八年(1505年),陪伴了张皇后十八年的明孝宗朱佑樘驾崩,朱厚照即位为帝,张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明武宗朱厚照虽然性格顽劣,但对待母亲还是极尽孝道的,虽然失去了宠爱自己的丈夫,但有儿子尽孝,倒也使张皇后稍有慰藉。可惜的是,朱厚照也极为短命,在位仅十六年,便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驾崩了。 由于正德皇帝死后无子,张皇后便与大学士杨廷和等人商议,迎立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之堂弟朱厚熜为帝,是为明世宗。 按理来说,由于明世宗朱厚熜是入继为帝,因此应该称明孝宗朱佑樘为皇考,称张皇后为圣母,然而朱厚熜却偏偏不肯改称呼,于是与朝臣爆发了长达三年的“大礼仪之争”,并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然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内阁首辅杨廷和被罢免,17位大臣在“左顺门惨案”中被廷杖致死。 朱厚熜即位之时,其父朱祐杬虽然已经去世了,但其母蒋氏却是在世的,而在“大礼仪之争”中,蒋氏的态度也极为坚决,一度拒绝入京,直到张皇后同意将其称为兴献后,蒋氏这才同意入京。然而,蒋氏入京时,张太后却依然只是用皇妃的礼节去迎接,结果却因此激怒了明世宗和蒋太后,为此后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此后,张太后在后宫的地位便开始变得很尴尬,而且朱厚熜与其母蒋氏对其礼遇极差,虽然仍为太后,但却很难享受到太后的待遇。例如蒋氏寿辰时,朱厚熜下令命妇朝贺,宴饮赏赐也比平常隆重丰厚。而到了张太后寿辰时,朱厚熜却下令免去朝贺,大臣们为此进谏,结果不是被罚俸就是被贬官。 与此同时,张太后族人的好日子也就此到头,朱厚熜先是于嘉靖八年(1529)下令尽革外戚封,张鹤龄、张延龄兄弟因此被废除封号。嘉靖十二年(1533年),张鹤龄又被人告发谋逆,虽有大学士张孚敬求情得以保命。同年十月,张延龄也被下狱,虽然大臣争谏,但却就此被长囚狱中。 为了保住弟弟,张太后不惜苦跪求情,然而朱厚熜对此却置之不理。不久,张鹤龄死于狱中,而张延龄则就此被囚长达七年之久。凄凄凉凉之中,张太后最终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去世,享年71岁。不久之后,其弟张延龄被斩于西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望海楼晚景 苏轼 〔宋代〕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译文 大风吹打雨水斜着飘进望海楼,壮丽的景观应该用华美的辞句来夸赞。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 赏析 《望海楼晚景》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第二首。有人认为,苏轼诗中的“横风”、“壮观”(“观”在这里读第四声,不读第一声)两句,写得不够好。他既说“应须好句夸”,却不着一字,一转便转入“雨过潮平”了。那样就是大话说过,没有下文。 这话虽说不无道理,但苏轼这样写,自是另有原因。第一,他是要写一组望海楼晚景的诗,眼下还不想腾出笔墨来专写忽来忽去的横风横雨。所以他只说“应须”,是留以有待的意思。第二,既然说得上“壮观”,就须有相应的笔墨着力描写,老把它放在“晚景”组诗中,是不太合适的,不好安排。 苏轼写下这组诗后的第二年,他游览了有美堂,适逢暴雨,就立即写了《有美堂暴雨》七律一篇,奇句惊人,是一首名作。应了他那“壮观应须好句夸”的话了。 其实在这首诗中,他的思想有过一段起伏变化。在开头,他看到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块,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敲得震天价响,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苏轼这开头两句,正是写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 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 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海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肯,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实不止自然界是这祥,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上了年纪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会不止一次地遇到过类似的现象。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欲是“正要”,“想要”,“将要”的意思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意思: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翻译: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为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惠崇春江晚景中的春江晚景是什么 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导读把握不住自己的人晚景凄凉,说两个身边人的真实故事,他们的晚景都比较凄凉。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故事一,这位主人公是位男士,安辈分应该是喊他叔。 他父亲走的早,与母亲一起生活,母亲是个不明事里,强势霸道之人,对他管制的很严格,母亲的话象圣纸,不论对错都得听,用现在话说叫“妈宝男”。 他有点文华,人也长的不错,在一个粮食部门上班,那时候这个工作是很吃香的,有一个姑娘看上了他,他也喜欢这个姑娘,但是她妈不喜欢,最终娶了一个他母亲喜欢的女孩。 娶进门后,因为一些婆媳矛盾的产生,他妈又对这个女孩产生了厌恶,但是他对女孩产生了感情,两人关系很好,可也架不住他妈的威严,他妈说只要你赶走她,不用三个月,我再给你娶个好的,他听了妈妈的话,把女孩赶出了家门。 从此以后,他臭名远扬,再也没有女孩愿意进他的家门,直到他母亲去逝,也没有给他娶上媳妇,光棍打了一辈子。 他的老年生活可以说是非常凄惨,一天有时候吃不上一顿饭,最后是饿死的,死了之后无人知道,被人发现时,身上的蛆虫都长出了尾巴。 故事二,是一位女士,按辈分喊她婶,她风流成性,丈夫厚到老实,管不了她,经常和一些光棍眉来眼去,生了三个孩子,只有一个是丈夫的。 在小儿子8个月的时候,她跟一个男人跑了,还拿走了家里的3千元钱,丈夫回家的时候,8个月的孩子掉到地上,爬着睡了,小孩子的脸上还有眼泪。炕上有她留下的一张信纸,纸上意思是,不必找她,她已经去了大城市,再也不会回来了。 他丈夫带着三个孩子生活了25年,因病去逝,三个孩子也都成家立业,日子过得也不错。 丈夫死了的第二年她回来了,是一路上讨饭吃回来的,大冬天身上没有棉衣,脸上都有冻疮,谁也不知道她在外面经历了什么,回家后她要求三个儿子赡养她,可是孩子们都恨死她了,谁也不想赡养这无情无义的母亲。 在村里人的协调下,让她住进了一个场院屋子里,三个孩子给她送了点粮食和柴草,让她自己做饭吃,七十岁的年纪,这样的下场,不能不说是自己做的。 一个人一定要懂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抗起做人的责任,积德行善,才会有个好的未来,有个好的晚年。 » 老来晚景凄凉什么意思 什么样的人晚景最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