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封建王朝时期,皇位继承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古代朝代更迭频繁,为什么皇帝不提前禅让皇位,让权力可以平稳过渡呢? 夏朝之前,那时候还是氏族社会的状态,当时的继承制度可不是看血缘关系,而是为贤是举,说白了就是举贤德之人继承皇位,前一代君王会主动禅让皇位给新的人选,就像当初舜禅让给禹一样。 紧接着就是相对来说比较固定的世袭制,一般就是子承父业,在皇位继承上就是父死子继,当然,这其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有没有一个选拔继承人的标准?子嗣太多如何避免争斗?是选长子继承还是选最有头脑的皇子继承?综合这些问题就有了周朝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这进一步加强皇权,避免了很多的继承问题和矛盾。 等到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他便将这一制度彻底确立下来,完善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继承制,此后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以此为标准,从众多的儿子之中挑选合适的继承人,即便是没来得及选择继承人也没关系,大臣们会主动推选嫡长子,亦或者是先皇早就看好的皇子。 不过这看似完善的制度也还是存在漏洞,那就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遵守,就连皇帝有时候也会随心意来选择继承人,那这就导致不公平的情况出现,其他的皇子自然不满意,尤其是那些有能力的,他们凭什么接受比自己差的人继承皇位,凭什么自身付出更大的努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结果。 这种待遇的不平衡也就引发了很多皇位争夺战,即便是最后还是预先选好的人继承皇位,那也难免会面临很多困难,话说为何先皇在之前不早早安排自己选好的继承人提前登基,自己主动禅让,如此一来权力得到平稳过渡,也可以避免很多的冲突和变故。 这种想法虽然很好,可是实际上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禅让未必平稳,反而容易引发更多的问题,能够保证权力平稳过渡得有一个前提,那就先皇有手段可以让众多皇子臣服,无论他做什么决定,其他人都不敢有什么反对意见。 就比如明朝时期的明太祖朱元璋,他将皇位传给太子朱标,这时没有人有异议,毕竟朱标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而且德才兼备无疑是不二人选,只可惜朱标英年早逝,没来得及继承皇位,本以为朱元璋会选其他的儿子,没想到他竟直接把皇位给了皇长孙朱允炆,这可引得其他的皇子不满。 要知道论资历,论实力,哪个不比朱允炆强,他们心里自然不甘心屈尊于一个毛头小子的统治下,奈何朱元璋杀伐果断,手腕强横,这些藩王和皇子丝毫不敢忤逆,只能老老实实听从安排,朱允炆也因此得以顺利继承皇位。 可要是能力不足的帝王,主动禅让皇位未必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甚至有些时候可能会造成时局动荡不安,就像宋朝时期宋徽宗主动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即后来的宋钦宗,要知道当时北宋已是穷途末路,宋钦宗根本不想继承皇位,这就是个烫手山芋,谁都不愿意接。 他也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注定要当亡国之君,同时朝堂也是一片混乱,权力并没有很好的过渡到宋钦宗手中,所以说主动退位或者让选定的继承人提前登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后患。 除了很多的客观因素之外,还有皇帝个人的主观因素,要知道皇帝在主动禅让之后可就意味着放弃所拥有的一切。 别看表面上是地位尊贵的太上皇,但是手中没有任何的实权,而且也不再享受皇帝的待遇,这对于那些当了一辈子皇帝的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毕竟有的帝王戎马一生或者是励精图治一辈子,即便会慢慢年老体衰,能力大不如前,可他们还是不愿意轻易让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时期的乾隆皇帝,他因为表达对康熙皇帝的尊重,在位时间不能超过康熙,所以在他当权满六十年之后选择主动退位,而皇位则给到了十五子永琰,即嘉庆皇帝,表面上看这次禅让是很和平,很顺利的,也没有发生什么变故。 但是嘉庆并没有真正掌权,问题就出在乾隆这里,他不想失去对权力的掌控,所以就让让和珅帮他暗中控制朝堂,嘉庆因此被架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乾隆去世才彻底结束。 除此之外,禅让也会带来朝堂势力和臣子的变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明白,新皇登基肯定用自己信得过的人,原来的那些老臣大概率会被更换,除非是身份极为显赫,实力超群的,这样的人物皇帝也不敢动,其他人就很有可能被替换。 如此一来,对先皇来说是很不利的,他会因为失去心腹之人变动孤立,甚至会被新皇孤立、变相的囚禁,唐高祖李渊不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他们才不会给自己找不痛快,也不甘心失去所有。 常言道:“自古无情帝王家”,这样的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有些时候就算皇帝想要帮助下一代掌权也存在很多的阻碍和不确定因素,他们不能保证未来一定可以扶持新皇稳坐皇位,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不被侵犯。 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上来说,更得考虑大局,所以有些事情没有我们看上去那么简单,其中曲折之处存在诸多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迭”“叠”读音相同、含义接近, “迭”又曾是“叠”的简化字,因此很多 人都会把这两个字混淆。事实上,国 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又重 新调整了两个字的用法。“迭”不再作 “叠”的简化字,这两个字各自分担不 同的义项,因此不可以混用。 “叠”是一个会意字,金文字形像 物体叠放在“俎”上,本义是一层加上 一层、重复。如重叠、叠合、交叠、叠 加、叠嶂、叠石为山、叠床架屋、层林叠翠等词中的“叠”用的都是本义。“叠”又指折叠,即将衣被、纸张等物体用对 折或交叠的方法减少长度或宽度,如 叠被子、把信叠好放进信封。 “迭”,形声字,从萣、失声,本义是 交替、轮流,组词如更迭四季更迭;又引申指屡 次、反复,如迭出、迭次、迭起,等等;又 同“及”,如忙不迭,叫苦不迭。“叠”的重复之义与“迭”的交替之 义有某种相近之处,这是造成二字误 用的主要原因。但是,“叠”更多的是 表示空间位置上的层层重复,而“迭”则多表示时间上的轮替。 因而政权交 替、岁月轮转应使用“更迭”,事物重复 当用“重叠”。 宋代冠服制度的更迭是怎样的? 在冠服制度上,宋朝十分重视恢复旧的传统, 宋初建国,官制、军制几乎全部承袭唐代,衣冠服饰 也袭晚唐五代遗制,没有大的变化。宋太祖建隆元 年,制衮龙衣、绛纱袍、通天冠。二年,博士聂崇义 上《三礼图》,奏请“仿虞周汉唐之旧”,重新制定服 制,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尽管《三礼图》与古代礼仪 制度尚有较大差距,但经皇帝钦定,成了以后力图 恢复旧制的蓝本。这从《宋史•舆服制》中记载的几 次重大的服制变革中可以看出。例如在每年端午、 十月初一等时节,给诸臣颁赐时服。初期仅限于将 相、学士及禁军大校,建隆三年以后,遍赐文武群臣 将校。 所赐服装皆以各种织锦制成,有天下乐晕 锦、簇四盘雕锦、黄狮子大锦、翠毛细锦、红锦、宜男 细锦、云雁细锦、狮子大锦、练鹊大锦、宝照大锦、宝 照中锦等。服装有五种:公服、锦袍、汗衫、绔、勒帛 等,各按其职赐给。应给锦袍者,制有二式,一为宽 式,一为窄式,另加绣抱肚。 不给锦袍者,也有绣抱 肚,用黄绫制成。太祖建隆四年,根据《开元杂礼》议定绔褶之 制,令文三品以上紫褶,五品以上緋褶,七品以上 绿褶,九品以上碧褶,并白大口绔,起梁带,乌皮 靴。太平兴国七年,定舆服等差。规定官民服饰及 衣带制度,禁止品官绿袍及举子白镧袍下服紫色, 其私第便服许紫皂衣、白袍。 所颁时服,在太平兴 国以后,也有变动,并增加了紫罗窄衫,紫欹正绵袄,皂地金线盘凤鹿胎旋镧等服饰。自宋太祖颁布服饰制度之后,历经七十余年, 至宋仁宗景祐、康定年间,又作了一次修改。重新 制定的服制,除对冕冠的尺寸、质料、颜色及衮服的 纹章等作了新的规定之外,还对百官的朝服制度作 了调整。 因为隋唐冠服皆以品级定制,而宋朝却有 “官卑品髙”或“官髙品卑”(即官职与品级不相符 合)的现象,故难以实行隋唐时期的朝服制度。此 次修改的服制重行规定,通天冠、绛纱袍仍从旧制 不改。直至宋神宗元丰年间,定郊祀冕服及诸臣服 制。从冕服尺寸、颜色,到形制、饰件都有详细规 定。 凡冬至及正旦皇帝御殿,服通天冠、绛纱袍,百 官皆服朝服。至亲祠郊、庙,皇帝服裘冕,诸臣除导 驾、扶侍、宿卫以外,通服祭服。诸臣公服去青不 用,官至四品服紫,六品服绯,皆象笏、佩鱼。九品 以上服绿,木笏。武臣、内侍皆服紫,不佩鱼。并废 弃隋唐以来依品级定冠绶的方法,以官职决定服 饰。 使之名实相符。官职共分七级,冠绶也分七 等。一等:貂蝉笼巾七梁冠,天下乐晕锦绶;二等: 七梁冠,杂花晕锦绶;三等:六梁冠,方胜宜男锦绶; 四等:五梁冠,翠毛锦绶;五等:四梁冠,簇四雕锦 绶;六等:三梁冠,黄狮子锦绶;七等:二梁冠,方胜 练鹊锦绶。 各按官级佩服。据《宋史•舆服志》、《玉海》及《文献通考》等史籍 记载,在宋神宗年间,服制尚有多次变动。到了宋 徽宗大观、政和年间,再一次修订服制,由仪礼局参 照古制,将衣冠服制作了详细规划,编成《祭服制 度》,奏请改制,得到了皇帝的准许。然后又绘制成 图稿,“付有司依画图制造”。 这次更定的冠服之 制,涉及面很广,其中包括皇帝冕服、诸臣祭服、群 臣朝服及命妇服饰等。以后虽有变动,但基本上根 据这一定制,只是略有增减损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