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玮
曹玮用兵,历史武力值排名第一的是谁?

曹玮用兵,历史武力值排名第一的是谁?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问题,历史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秒钟你所处的世界都不一样,更别说几百年了曹玮用兵。 但是谁的心里还没有几个强无敌呢? 虽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守仁君还是想说几个守仁君非常喜欢的古代将领。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南朝陈庆之是守仁君非常喜欢的一个武将,战果辉煌,最著名的就是带着七千人护送元颢北返,一路上歼敌九万,用三千人破敌三十万,夺虎牢荥阳二险城,前后战四十七,无一败绩,克城三十二,用七千人在北魏国土上纵横驰骋,成功将元颢送入洛阳。 不仅如此,陈庆之在后来也多次立大攻,将南朝搅成一片泥潭的侯景被陈庆之轻松击败。 守仁君喜欢陈庆之他能打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大器晚成的代表,41岁领兵,56岁去世,十五年间创造了无数的战争神话。 生子当如李亚子 没错,这是守仁君第二个想说的人,李存勖。大家都说王不过项,将不过李,都认为李存孝是五代第一勇将,其实李存勖远比李存孝要强。 李克用在晋王之位期间被朱温压着打,两次太原被围,多次和梁军征战不利。 李存勖继晋王位之后,迅速扑杀国内反对势力,随后整合河东之力,迅速带兵扑向潞州,败朱梁十万大军,解多年潞州之围。随后外御敌国,内治民生,将区区河东之地治理的欣欣向荣。 柏乡之战,李存勖大白后梁,全歼其禁军精锐,随后又经略河北等地,在后梁衰弱之际于魏州称帝,并于同年灭梁。 当时晋军战斗力非常强悍,被后面几朝视为大敌的契丹在李存勖部下面前简直不堪一击,三千人就能破其一万大军。 守仁君喜欢李存勖的原因是因为守仁君看到他给晋国带来的惊人的变化,在李克用为晋王时,河东屡屡被后梁击败,时朱温称帝,占据关中河南山东河北各地,而李克用仅剩河东一地死死支撑,但是李存勖继位后,河东实力迅速崛起,以一地之力,北拒契丹,东伐河北,南灭后梁,终成帝业。 当然,像什么关羽,岳飞,刘琦,王玄策,韩信,等历史上的名将守仁君也都很喜欢,这里简单的说了两个人。 古代中国有哪些父子都是名将? 我国历史上的父子名将有不少,下面就抛砖引玉,先说几位: 1、蒙武、蒙恬 战国时期的秦国名将蒙武以及后来秦朝的名将蒙恬在秦国统一战争和北伐匈奴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蒙恬这个人文武双全,面对赵高李斯的假诏书时,能清醒的认识到其中可能有诈,请求扶苏核实,但可惜扶苏没有听从,一代名将就这么冤死了。 2、王翦、王贲在秦统一六国的战役中,有五个诸侯国是由王翦、王贲父子灭掉的,足见其父子俩的领兵作战能力,而王贲的儿子王离在秦朝灭亡时,还统率20万秦国边军南下巨鹿平叛,但被项羽击败。 3、周勃、周亚夫西汉开国功臣追随汉高祖刘邦东征西讨,击赵贲、败章平、围章邯,屡建战功。刘邦评价他是:“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后来诸吕叛乱,正是周勃与陈平等合谋,一举铲除吕氏诸王,重新安定了汉朝。 而周勃之则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头号功臣。周氏父子,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4、班超、班勇东汉班超投笔从戎,一生替东汉王朝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国,班超去世后,他的少子班勇任西域长史,先后击破匈奴伊蠡王、呼衍王,父子二人长期镇守西域,守护者西域大片疆土。 5、孙坚、孙策 东汉末年的孙坚,以作战悍猛著称。在讨伐董卓的诸路诸侯当中,孙坚是唯一一个敢与董卓正面交锋并取得大胜的将领。而孙坚的长子孙策,更是有小霸王之称,靠着一千多人的旧部平定江东四十余郡,奠定了后来三国东吴的基业。 6、陆逊、陆抗 同样是三国时期的名将父子。陆逊,在公元219年,随吕蒙袭取荆州,222年又以火攻之计,在夷陵大败刘备,被誉为“社稷之臣”。他的次子陆抗则在蜀汉灭亡后,凭一己之力支撑着弱小的东吴与西晋对抗,被誉为吴国最后的名将。直到陆抗死后,西晋才统一了全国。 7、薛仁贵、薛讷 薛仁贵,公元645年随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一战成名,受到李世民赏识,被提拔为右领军中郎将。此后,薛仁贵在太宗、高宗两朝多次击败突厥和高句丽,取得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等多项战绩。 薛讷,薛仁贵长子,历武周、玄宗数朝,大破契丹、吐蕃,为大唐守护边境20余年,立下赫赫战功。 8、杨业、杨延昭 北宋名将杨业被人称为“无敌”,是北宋时期能够对辽国形成震慑的为数不多的名将之一,杨业阵亡后,其长子杨延昭担负起河北的抗辽重任,威震边庭。杨家将的故事就是根据他父子俩的故事改编而来,一直流传至今。 9、岳飞、岳云 南宋的岳飞就不多说了,这个大家都很清楚,如果不是后方掣肘,岳飞很可能会完成收复旧都,重新恢复北宋疆域。 岳云则是岳飞的长子,16岁即随岳飞出征,在随州、邓州战役中,岳云身先士卒,军中皆称呼他为“赢官人”。颍昌之战中,岳云与金兵鏖战不退,最终大破金兵,一战成名。可谓虎父无犬子。 10、孟宗政、孟珙 这两位或许不太出名,但实际上也出自岳家军。孟宗政是岳飞部将孟林之子,常年戍守随州枣阳一带抗金,因为作战太猛,被金人称作“孟爷爷”。 孟珙的名气显然比他父亲的更大,是南宋中后期抗击金、蒙的名将。他先是挫败金兵对湖北、四川的入侵。后来到了1223年,宋蒙联军合攻金朝最后的都城蔡州,蒙军久攻不下,有了退兵的想法,而孟珙却统率宋军一举攻破了城池,灭亡了金国,俘虏了金国皇后、丞相、将军,也算是被北宋报仇了。 金国灭亡后,蒙古又成了南宋的大敌,孟珙以一已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以上的战线,以孱弱的宋朝步兵对抗着让欧洲人闻风丧胆的蒙古铁骑,被后世称为“机动防御大师”。

资讯百科 2022-05-08
曹玮用兵,割据敦煌的归义军是如何灭亡的?

曹玮用兵,割据敦煌的归义军是如何灭亡的?

归义军最后是被西夏吞并的曹玮用兵。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51年),河西大族出身的张议潮领导沙州汉人起义,驱逐吐蕃势力后,消息传回了唐都长安,中原人心为之一振。失去了六十年的河西走廊终于回归唐土。 宣宗皇帝听说后,也是十分振奋,便下旨设置归义军,治所就设在沙州,首任归义军节度使由张仪潮出任——这就是归义军的来由。 关于归义军,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张议潮鼎盛时期,其地盘基本涵盖了河陇地区(现在的甘肃省),将整个河西走廊完全打通。所以实际上,张仪潮应该担任河西节度使,在凉州坐镇才合适。并且张议潮也一直对内自称为河西节度使,河陇百姓们也是这么称呼他的。但由于唐朝不信任归义军,对张仪潮这支从吐蕃人手里独立出来的新势力也心存芥蒂,便拒绝授予其为河西节度使,才给了他归义军节度使的称号。 这就好比说,以张仪潮的地盘和功绩应该封他当甘肃省长,让他到兰州办公才对,但朝廷担心整个河陇地区都归了张仪潮,就只是封了他一个敦煌市长,让他在敦煌办公。当然这也是正常现象,当时藩镇割据,朝廷不信任所有藩镇,不单是针对张仪潮一个人。 面对唐廷的怀疑,张议潮非常深明大义,他一面向朝廷进贡珍宝,一面派出大哥张议潭入长安,作为人质,表明自己的心意。同时他还把自己刚刚打下来河西重镇武威主动送给了朝廷。(武威就是当年的河西节度使驻地凉州,张仪潮送给唐朝才一年,唐军就又弄丢了,从此再也没收复) 后来大哥张议潭病死,张议潮便亲自前往长安做人质。而归义军的实际统治权,张仪潮则更深明大义的交给了大哥张仪潭的儿子张淮深接任。(张仪潮最后病死于长安) 张淮深执掌归义军时期,吐蕃人一直对失去河西陇而耿耿于怀,同时西域的吐火罗人在西域待不下去,往河西走廊迁徙,于是这两股势力便凑在了一起,蚕食归义军领地,令张淮深非常头疼。 后来甘州回鹘脱离归义军,这让张淮深更是头疼不已。 虽然张淮深不断地率军向甘州发起反攻,并杀死了甘州回鹘可汗,但是却不能将他们连根拔起。而唐廷此时历经黄巢起义,全国藩镇全独立了,唐廷对势力强大的归义军非常害怕。于是唐朝就想了个馊主意,让甘州回鹘牵制归义军,让他们都没精力打自己的主意。唐朝对甘州回鹘的默认,这无疑是给了归义军一记巨大打击。让归义军失去了利用大唐这个“金子招牌”讨伐回鹘人的便利。 如果说归义军的压力只限于外部,那就罢了。当时归义军最大的问题,在于内部。 由于张仪潮有儿子,所以张淮深就要面临要不要把节度使位置还给自己的堂弟张淮鼎的选择。张淮深没处理好这个问题,后来他就死在了自己人手上。 关于张淮深之死,历史上有不同说法,根据宋朝人编写的《新唐书》记载,认为是张议潮女婿索勋杀的;但当代有学者认为,应该是唐廷赐死的,或是李茂贞发兵杀死的。由于存在不同说法,这里就不深究了。 张淮深死后,张议潮的儿子张淮鼎接任节度使之位。他在位置上只待了两年即病死,临死前托孤索勋,让他扶立自己的儿子张承奉接位。但索勋辜负了张淮鼎,他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引起了张议潮第十四女、李明振之妻张氏(索勋的小姨子)的不满。 于是在公元894年,张氏派三个儿子杀死了索勋,拥立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即为第五任归义军节度使。 张承奉接任后,先是推翻了欲把自己当作傀儡的姑妈和姑父,紧接着东征西讨,欲恢复爷爷张仪潮时期的荣耀。但是张承奉的扩张非常失败,他当时一面向西域打,进攻西州回鹘,一面又向东面扩张,打甘州回鹘,结果他两头都没打下来,反被两面夹击,被揍得很惨。 公元904年,朱温杀唐昭宗,并策划了“白马驿大屠杀”。这件事让很多节度使都非常不满。归义军是唐朝册封的藩镇,张承奉和其他地方的节度使一样,也非常不满朱温的大权独揽。因而在唐朝灭亡的前一年,归义军就独立了。 公元906年,张承奉自立为王,自称“白衣天子”,把归义军改为“西汉金山国”。 PS:“西汉”的意思是“西部汉人”,“金山”的意思是敦煌西南的金鞍山。“西汉金山”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西部的汉人在敦煌建立的国家。 张承奉的这个举动,可能是想利用自己称王的号召力,凝聚内部民心,以便同甘州、西州两回鹘相抗衡。但是自立为王,显然不是一步好棋,因为唐朝当时还未灭,甘州回鹘可以借“背叛朝廷”为理由,攻击归义军。而且张承奉自立为王,不向朱温称臣,也得罪了朱温。 公元911年,在后梁朱温的支持下,甘州回鹘猛攻归义军。张承奉不敌,被迫与甘州可汗签订了屈辱的城下之盟。 当时甘州回鹘的可汗狄银逼迫金山国的宰相和高僧向他下跪,还侮辱性地要求张承奉出城亲自下跪,让他认可汗为父。最后张承奉只好狡辩称,可汗应该先跪拜他的父亲,才能接受他儿子的跪拜。由于当时可汗的父亲不在场,所以此事暂时作罢。 这起事件后,归义军元气大伤,沙州军民人口伤亡惨重,郊外的农田和果园被焚毁,灌溉系统也被破坏严重。不过张承奉还是不死心,他虽然被迫废了西汉金山国,但仍然以敦煌王自居。 后来张承奉病死,由于他没儿子,而且张氏也确实没资格继续坐节度使的位置了,所以张承奉死后,沙州大族就公推曹议金为节度使,接过了张氏的权柄。 曹议金接任后,他意识到作为领土狭小、缺乏战略纵深的绿洲邦国,以强硬的方式打击四周外族是不理智的,也是不划算的。并且将原本的藩镇强行升级为王国,这不仅在政治上把自己树立成了靶子,同时对领土控制权的渴求又缺乏应有的实力基础。可谓是没实力还要强行装叉的典范。 所以,曹议金接任后,他第一时间就废除了敦煌国号,改回了归义军,并奉中原王朝为宗主国。 此后,不管中原谁当家,曹氏控制的归义军政权都派使者去称臣纳贡,主动请封。 当然了,只巴结中原王朝还是不够的,毕竟归义军的头号大敌是甘州回鹘。当年甘州回鹘可汗放了狠话,只要归义军赶走出敦煌地界,就血洗敦煌城。所以曹议金时期,他积极和周围民族改善关系,比如他就曾把几个女儿嫁给了甘州回鹘的可汗和于阗王,给各国领导人当老丈人。 曹议金死后,儿子曹元德接任,此后又传了六代,分别是曹元深、曹元忠、曹延恭、曹延禄、曹宗寿、曹贤顺。 其中曹元德、元深、元忠是三兄弟,都是曹议金的儿子,元忠死后,大哥曹元德的儿子曹延恭即位。曹延恭死后,其小叔曹元忠的儿子曹延禄即位。 曹延禄时期,归义军再次和甘州回鹘发生大规模战争,这引发了民众极度不满。因为归义军和甘州回鹘已经快一百年没打仗了,所以归义军内部就发生了兵变,曹延禄被曹延恭之子曹宗寿杀死,曹宗寿在同时获取了北宋和辽国的承认后,出任归义军节度使。 值得一提的是,曹宗寿时期,西夏已经在西北崛起,但因为有甘州回鹘在东面挡着,而且当时党项人也确实打不过甘州回鹘,所以归义军当时还没有受到西夏的挤压。 不过甘州回鹘人的游牧气息很重,始终无法建立有序的统治秩序,内部四分五裂。而西夏人的势力不断壮大,最后以小吞大,反倒把甘州回鹘灭了。 甘州回鹘完犊子后,归义军知道党项人下一个就要对付自己了。当时的节度使曹贤顺到处求援,北宋、辽国、西州回鹘,周围能求援的全部求了一个遍,但这些大国都没有向他伸出援手。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党项军队大兵压境,归义军无力抵抗,只得投降,这个存在了170多年的政权,终为西夏所灭。

资讯百科 2022-05-08
曹玮简介

曹玮简介

曹玮(973年7月22日-1030年2月21日),字宝臣。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人。北宋名将,枢密使曹彬第四子。曹玮出身将门,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少年时便随父亲在外任职。宋真宗即位后,改知渭州,驭军严明,赏罚立决。知镇戎军时,招降外族、袭破李继迁,并据地形修筑工事、巩固边防。李继迁死后,曹玮上疏请趁机攻灭李氏政权,但未获准许。他亲自率军带回归降的河西大族,使李德明不敢妄动。此后与秦翰破章埋族于武延川,分兵灭拨臧于平凉,屡立战功。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吐蕃李立遵部入侵,曹玮于三都谷大破其军,斩获颇多。此后累迁至宣徽北院使、签书枢密院事,因宰相丁谓诬陷,连贬知莱州。晚年历知青州及天雄、永兴、河阳军,官终彰武节度使,封武威郡公。天圣八年(1030年),曹玮去世,年五十八。获赠侍中,谥号“武穆”,后世遂称其为“曹武穆”。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庙庭。宝庆二年(1226年),绘像昭勋崇德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曹玮为将四十年,未曾失利。他治军严整,史称其“平居甚闲暇,及师出,多奇计,出入神速不可测”。自三都谷之战后“威震四海”,唃厮啰每闻其名,即以手加额。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人物评价5轶事典故6亲属成员7后世地位8文献记载 基本资料1 本名:曹玮别名:曹武穆、曹南院、曹宣徽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出生日期:973年7月22日逝世日期:1030年2月21日主要成就:三都谷之战大破吐蕃李立遵部,稳定西境;绘像昭勋阁字号:字宝臣官职:御史大夫、上柱国、彰武军节度使封爵:武威郡开国公追赠:侍中谥号:武穆 人物生平2 曹玮生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六月二十日(7月22日),为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第四子,曹彬任武宁军、天平军节度使时,曹玮都在军中任牙内都虞候。他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尤精于《左氏春秋》。宋太宗至道(995年—997年)年间,李继迁据河西银、夏等州,兼并诸部,当时李继隆、范廷召等诸将多次出兵都无功,朝廷又放弃重镇灵武,李继迁便频频扰边。太宗问曹彬:“谁可以为将?”曹彬说:“臣的少子曹玮可以任用。”太子即召见曹玮,任曹玮为渭州知州,而且要授予他诸司使之职,曹彬代其推辞,太宗便命曹玮以本职(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同知渭州,曹玮时年十九。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太宗驾崩,由太子赵恒继位,即宋真宗。真宗即位后,曹玮改任内殿崇班、渭州知州。他治军严明有部署,赏罚立决,对犯令的人从不宽贷。擅长派用间谍,遍知敌军的消息,布置举措如同老将。咸平二年(999年),曹彬病重,真宗亲自前往看望,并向 主要成就3 曹玮治军“不如其父宽,然自成一家”,他治军之要,可以简括为“驭军严明”、“赏罚立决”八个字。针对士卒娇惰、纪律松弛的状况,曹玮以严整军纪为治军之首,严惩触犯军令之人。曹玮知秦州时,一次视察边防,发现部队工事挡箭板不符合规定,当即要求更换,这时一位老将见曹玮年轻便当即顶撞:“我们这里从来就是这个规格。”曹玮一听立即回击说道“那么今天这规格就得改新的”,并且命令刀斧手把这位老将推出斩首。曹玮的手下连忙劝曹玮:这位老将善于用兵,战功赫赫,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就斩首,曹玮不为所动当即斩了这位老将。从此以后,全军上下都慑服于曹玮。曹玮极为重视对部队建设。一次,山东名士贾同前来拜访曹玮,住在客舍,曹玮之后想要巡边,邀请贾同一起前往,贾同奇怪曹玮为何没带护卫,曹玮说:“已经到位。”等到出门时,贾同才发现,门外居然环列着三千甲士,自己一点也不知道,静的就像没有人一样,贾同因而对曹玮极为佩服。曹玮在西北近四十年的 人物评价4 曹玮擅于任用将士,平素时非常闲暇,等到出兵后,多有奇谋,进出神速无法预测。为将虽不如其父宽仁,但能够自成一家。统兵近四十年,从未稍有失利过。曹玮喜欢读书,所到之处一定载有几辆的书,通晓《春秋传》、《公羊传》、《榖梁传》与《左氏春秋传》,而特别精通《左氏春秋传》。曹玮战功赫赫,受到真宗信任。史载“真宗慎兵事,凡边事,必手诏诘难至十数反,而玮守初议,卒无以夺。后虽他将论边事者,往往密付玮处之。”曹玮死后李元昊叛乱,宋将葛怀敏就被赐予曹玮穿过的铠甲显示荣耀。曹玮的对手对他也非常尊敬,唃厮啰听到有人提到曹玮“即望玮所在,东向合手加额”。契丹使者经过曹玮驻地天雄军时,告诫随从一律慢行,不准策马飞奔。曹玮以其出色的战绩,成为宋朝西北边防的旗帜,在中国战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曹彬:①臣二子(曹璨、曹玮)材器可取,臣若内举,皆堪为将。②璨不如玮。赵恒:①曹玮等能干其职,甚可嘉也。②边臣临事,多不得宜。大凡若 轶事典故5 宋仁宗时,党项李元昊反叛。仁宗问起边境上的守备情形,辅臣都回答不出来。第二天,枢密院四人都被罢了官,其中王鬷被贬到虢州。翰林学士苏公仪与王鬷交情很好,出城送别他。王鬷对苏公仪说:“我这次贬官之行,十年前就有人预言过。”苏公仪说:“那是江湖术士的胡说吧?”王鬷说:“不是的。我从前担任三司盐铁副使,到河北判决囚犯。当时曹南院(曹玮)从陕西贬官到河北任定州主帅。我办完事以后,曹玮对我说:‘公事已经办完了,要回去了。希望您明天再多留一天,我有话要和您说。’我既爱惜他的雄才,又听他说有话要讲,就留了下来。第二天,他准备简单的饭菜。吃完后,屏退左右的人,说:‘您生有一副权贵的相貌,日后不是当枢密使就是当边帅。有人说您会当宰相,我看不可能。然而不到十年,一定在这里总揽军事。那时西方有外敌,您应为边境的守备作好预备,广征人才,不然事到临头无法应付。’我说:‘边境上的事,只有您最清楚,请问有何指教?’曹玮说: 亲属成员6 辈分关系姓名简介家世先祖曹泓晋朝清河太守。曾祖曹业任牙门大校之官,累赠太师、尚书令,追封荥国公。曾祖母张氏累赠齐国太夫人。祖父曹芸官至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累赠太师、尚书令,追封越国公、魏王。祖母李氏累赠韩国太夫人。父亲曹彬字国华,北宋开国元勋,卒赠中书令、济阳郡王,谥武惠。母亲高氏曹彬死后获赠韩国夫人。——配偶潘氏(原配)封冯翊郡夫人,北宋名将潘美之女。沈氏(继室)封吴兴郡夫人、安国太夫人,宰相沈伦孙女、光禄少卿沈继宗之女。平辈长兄曹璨字韬光,官至殿前都指挥使、忠武军节度使,累赠太师,谥武懿。次兄曹琏官至义成军衙内都指挥使。三兄曹珝官至昭宣使、恩州团练使。五弟曹玹官至西京左藏库副使。六弟曹玘官至尚书虞部员外郎,为慈圣光献皇后之父,累赠太师、中书令、吴王,谥安僖。七弟曹珣官至东上阁门使、宜州刺史。八弟曹琮字宝章,官至马军副都指挥使,赠安化军节度使兼侍中,谥忠恪。子辈长子曹僖官至礼宾使、仪州知 后世地位7 宋英宗嘉祐八年(1063年),曹玮与王曾、吕夷简得以配享宋仁宗庙庭。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理宗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崇德阁,曹玮位列其中。在明代黄道周的《广名将传》中,曹玮位列其中。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青州知府李昂奏请建立名贤祠,以祭祀曹玮等十三位有惠政的青州知府。 文献记载8 类别作者篇目史书脱脱等《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五~卷一百九王称《东都事略·卷二十七》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二十六·渭州蕃族唃厮啰叛服》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五~卷第三十八通志李卫《畿辅通志·卷一百三》军事著作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碑铭王安石《王临川集·卷九十·曹武穆公玮行状》宋庠《元宪集·卷三十三·赠侍中曹公行状》《元宪集·卷三十四·赠侍中曹公墓志铭》传记曾巩《隆平集·卷九》言行录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第三百三十五·枢密曹武穆公》笔记司马光《涑水记闻》沈括《梦溪笔谈》魏泰《东轩笔录》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二》苏轼《东坡志林》苏辙《龙川别志·卷下·曹玮》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