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公亮(999年-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县(今福建省泉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授会稽知县。他自地方官员累升至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职,在嘉祐六年(1061年)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相。宋英宗即位后,加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宋神宗即位后,再加至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之后因年迈罢相,带司空兼侍中出镇河阳三城,又判永兴军,最终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1078年),曾公亮去世,年八十。获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公亮曾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概述内图片来源: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影响4历史评价5主要作品6轶事典故7人际关系8后世纪念9史料索引 基本资料1 本名:曾公亮别名:曾鲁公、曾宣靖字:明仲号:乐正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泉州晋江县出生日期:999年逝世日期:1078年主要作品:武经总要 元日唱和诗主要成就:历官有绩;参与编撰《武经总要》官职:太傅爵位:兖国公→鲁国公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宣靖 人物生平2 曾公亮为刑部郎中曾会次子,他自少时起就颇有抱负,且器度不凡,为人“方厚庄重,沈深周密”。乾兴元年(1022年),曾公亮受父命奉表晋京祝贺宋仁宗登基,仁宗任命其为大理评事,但他立志从正途登官,不愿以斜封入仕,故未赴调。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以进士甲科及第,被授为越州会稽知县。天圣六年(1028年),曾公亮治理镜湖,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使湖边民田免受水涝之苦。之后因父亲在会稽境内买田,曾公亮被贬官监湖州酒。数年后,曾公亮入京任国子监直讲,后改任诸王府侍讲。不久,升任集贤殿校理、天章阁侍讲、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一年后,应当按照旧例考试馆职,曾公亮凭借进献自己所写的文章,就免试被授为集贤校理、天章阁侍讲、修起居注。提升天章阁待制,赐予金紫衣。在此之前,待制不改变服装,仁宗当面赐给曾公亮金紫衣,说:“朕于讲席赏赐你,是由于尊重宠爱儒臣。”曾公亮于是以知制诰官兼任史馆修撰,再改为翰林学士、判三班 主要影响3 针对北宋吏治混乱的弊端,曾公亮提出废除“磨勘法”,对各级官的任用和升迁采取考课督察的办法,即“三考有善政者,则升其官资,两任有善政者,则升其任使,无成绩者则罢黜。”同时他又提出裁减冗兵的方案,以减轻国家财政支出。曾公亮作为北宋政坛上的三朝元老,影响力极大。早年即有变革之心的他,不但在王安石变法中大力举荐王安石主持变法大局,而且在变法过程中还给予王安石相当程度地支持,这对变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后因与王安石在变法认识上的分歧,加之其它方面的原因,最终没能成为坚定的变法派。天圣年间,西夏叛宋,朝议兴兵讨伐,仁宗和战不定。曾公亮上奏《征怀书》,认为治天下之根本,当采取先怀柔、后征伐的策略,否则,师出无功,敌寇愈加猖狂而劳损官军。仁宗采用怀柔政策,西夏率服。庆历年间,曾公亮针对时弊提出“择将帅”以加强武备的主张。他认为:择将之道,唯审其才之可用,不以远而遗,不以贱而弃,不以诈而疏,不以罪而废。他认为 历史评价4 赵顼:公亮谨重周密,内外无间,受遗辅政,有始有卒,可方汉张安世。(《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复:老凤池边蹲不去,饿乌台上噤无声。(《石林燕语》引)贾众:曾鲁公脊骨如龙,王荆公目睛如龙。(《宋人轶事汇编》引)曾肇:公以儒术吏事见推,一时履和蹈义,笃行不怠。故能奋于小官,不繇党援,周旋侍从。致位宰相,佐佑三世,有劳有能,定策受遗,功施社稷。知止克终,老而弥劭。为一代之宗臣,可谓盛哉。(《曾太师公亮行状》)王称:公亮勋亚于琦(韩琦),而昧于洁身之义,怀禄不去,君子讥之。(《东都事略》)李焘:公亮喜荐士,多得人,然性吝啬,殖货至钜万,持禄固宠,为世所讥。晚年昏病,以歌舞沈日夜。(《续资治通鉴长编》)王淮:立贤无方,汤之执中也。必曰闽有章子厚、吕惠卿,不有曾公亮、苏颂、蔡襄乎?(《宋史》引)朱熹:所至举职,皆有能名。(《三朝名臣言行录》)脱脱:公亮静重镇浮,练达典宪,与韩琦并相,号称老成。升之自为言官,即 主要作品5 曾公亮平生著作很多,除参加编撰《新唐书》250卷外,又私撰《唐兵志》3卷、《唐书直笔新例》1卷。见于记载的还有《英宗实录》30卷、《元日唱和诗》1卷、《勋德集》3卷、《演皇帝所传风后握奇阵图》和《武经总要》。《武经总要》是他和端明殿学士丁度于康定元年至庆历四年(1040年-1044年)承旨主编的一部兵书,共40卷,分前后两集,为中国古代一部军事科学的百科全书。《东轩笔录》称“其为文章,尤长于四六,虽造次柬牍,亦属对精功。” 轶事典故6 宋仁宗庆历年间,有一位善于相面的河北道士贾众,认为曾公亮的脊骨像龙,王安石的眼睛像龙。按照相术的观点,人如果能得到龙的一个特征,都能位极人臣。据《宋史》记载,曾公亮为人端重沉厚,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神宗曾经将他比作西汉名臣张安世。宋神宗时,曾公亮推荐王安石一同辅政,支持他变法。王安石为了感激曾公亮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其子曾孝宽入枢密院就职,以报答他。苏轼曾经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曾公亮说:“陛下和介甫(王安石字)就像一个人,这是天意。”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与宠幸。北宋尚书省的文书下达到地方时,按例当称“勘会”。曾公亮为相后,朝廷为避其父曾会之讳,而改称为“勘当”。曾公亮知郑州时,知永兴军文彦博正获召入朝,途径郑州。正当曾公亮设宴款待文彦博之时,有人来报称文彦博的银杯被盗。曾公亮说:“如果是郡人敢这么做,一定要三天将其抓获。如果是您 人际关系7 晋江曾氏部分谱系家世七世祖名不详唐末自光州固始县避乱南下,定居泉州晋江县。高祖父曾瓒十国时官至泉州录事参军。曾祖父曾峤官至泉州节度掌书记。后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秦国公。曾祖母萧氏追封秦国太夫人。祖父曾穆官至泉州德化县令,入宋后以殿中丞致仕。后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祖母辛氏追封韩国太夫人。辛氏追封魏国太夫人。父亲曾会官至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等。后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嫡母吴氏封秦国太夫人。生母黄氏封楚国太夫人。——妻子陈氏武信军节度使陈尧咨之女,封郑国夫人,先于曾公亮逝世。后加封鲁国夫人。子辈长子曾孝宗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次子曾孝宽官拜参知政事(副相),在赴吏部尚书召时去世。获赠右光禄大夫。三子曾孝纯曾任殿中丞。女儿周氏嫁光禄寺丞周汰。据曾肇《曾太师公亮行状》,曾公亮有孙至少七人,分别为曾谞、曾诜、曾说、曾诚、曾咏、曾讷、曾谊。表格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8 墓址曾公亮墓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八千乡辛庄村南一华里处,其墓冢与“重修曾坟寺碑”尚存。元丰八年(1078年)五月,曾公亮葬于此地,其妻陈氏袝葬。墓碑为宋神宗亲笔:“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 史料索引9 《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52《曾太师公亮行状》《东都事略》卷69《宋史》卷312《八闽通志》卷66《续通志》卷337《晋江县志》卷37